从东学西传到西学东渐——全球化视野下中外文化交流(古代
中国古代史专题讲座纲要
中国古代史专题讲座纲要模块一:中国古代政治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理论、原因、沿革及措施、作用及评价)2.古代主要地方行政和组织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与郡县制并存、刺史(州牧)、番汉分治、猛安谋克制、行省制、土司制、改土归流、八旗制、盟旗制、将军辖区、办事大臣3.古代监察制度御史大夫、刺史制度、通判、御使台、厂卫、提刑按察使司4.古代人才培养和选官制度(沿革、涵义、作用及评价)王位世袭制、军功授爵、皇帝任命、察举制、皇帝征召、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自荐求官制、恩荫制、王安石改科举、八股取士5.古代主要的治乱兴衰(背景、措施、特点、原因)—历史反思“三代”、秦亡汉兴、隋亡唐兴、北宋中期危机及改革、明末6.古代法律与“法治”《法经》、商鞅变法、韩非子“法治”、《秦律》、隋炀帝、《大明律》、黄宗羲“法治”7.古代吏治——反腐倡廉吴起变法、汉武帝、孝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周世宗、庆历新政、明太祖8.古代主要政治改革周公旦、管仲、吴起、李愧、商鞅、孝文帝、隋文帝、范仲淹、王安石★命题重点:古代政治制度创新;治国方略—执政能力;人才战略;模块二:中国古代经济1.基本识记:古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商周、春秋战国、南朝、隋唐、明清)✧农业:工具与技术;水利;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土地开垦;人口✧手工业:行业及产品、技术、规模、分工、经营方式✧商业与城市:交通、货币、市场及管理、商品与商人、城市与市镇、外贸2.重点突破2.1主要土地制度和政策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土地兼并、更名田*2.2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史(原因、涵义、作用、规律性特征及变化趋势)【背景材料】2003年3月,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坚定地表示:共产党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在农村税费改制、解决农民负担问题上,我们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编者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是我国古代研究赋税制度最深入、最系统的学者之一。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一、对外政策:汉唐—明朝中期,对外开放→明末清初:闭关自守二、对外港口:广州、扬州、登州(蓬莱)、泉州(元1)三、对外关系史:四、主要交往国(一)两汉期:P39:朝、日、越、西亚、欧洲大秦(二)隋唐期:P79 新罗、日、印度、西亚波期大食、欧洲东罗马、非洲杜环(三)宋元期:P105;明:郑和、开发南洋、抗倭、葡占澳门、传教士(四)明清期:P125:清:郑成功收台、闭关、抗俄、传教士五、对外交流频繁原因:(一)政:强大,中央集权,开明政策 (二)经:繁荣,物基础(三)文:世界领先,吸引力 (四)交通:海陆并举,船海技术进步六、对外交流影响:1、中国先进的政、经、科文传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2、中国吸取,推动自身政经科文:高丽乐,文化,熬糖法3、增进中外了解,联系友谊:马可·波罗,列班·扫马,杜环七、对外交流的途径:(一)政治上:派使节例:遣唐使(二)经济上:官方,民间贸易例:郑和(三)文化上:遣留学,传宗教(四)对外战争八、古代对外贸易特点:(一)商路:汉初,陆路为主→汉武帝,海上丝路→唐:海陆并重→宋元:陆路衰微,海路为主,因为:①经济重心南移②造船业航海业指南针普用③瓷器船运④西北陆路交通不畅。
(二)商品:传出:丝茶瓷;传入:奢侈品(三)商业对象:宋元以前主要亚洲国,大陆国→亚欧非,海洋国(四)目的:官方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是贡赐贸易(五)伴随:文化交流 (东学西传→西学东渐,传出儒教,传入三教),民族融洽:回族新中国构建各社会的努力,一国两制1、政治上:人代制,多举制,政协制2、经济上:改开,全面建小康社会3、民族上:民族自治,宗教信仰自由4、文化上:文明建设,八荣八耻,树立社义新型荣辱5、社会上:建设环保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保、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思想。
6、外交上:和平崛起全球化,睦邻、富邻、友邻、善邻、互信。
高中人教部编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教案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审核人使用时间过2 100吨。
而到16世纪以后,每年运往里斯本的香料就猛增到7 000吨。
”这主要是由于()A.欧亚直接贸易的形成B.美洲加入了全球贸易C.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D.轮船等新交通的出现5.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如图)。
这反映了( )A.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C.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D.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6.马克思说道:“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可见,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推动统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加速了新旧社会的转型更替C.颠覆了欧洲生产、生活方式D.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7.“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
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
”这段话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 )A.欧洲人口大量移居美洲B.各地联系逐步加强C.隔绝状态被完全的打破 D.移民促进文化交流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案参考答案【问题合作探究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参考答案(1)丰富饮食结构;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开发;易于传播疾病等(2)丰富饮食结构;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开发;易于传播疾病等(3)危害生命健康;破坏经济发展;动摇社会秩序;减少美洲劳动力;利于西方殖民统治;诱发黑奴贸易等【合作探究二】大西洋贸易参考答案①黑奴贸易对非洲人的摧残和对非洲社会经济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使非洲丧失将近一亿的精壮劳动力。
不同文明的交往与发展模式的选择
毛经文论高考热点不同文明的交往与发展模式的选择一、学习价值论述本知识主题的学习价值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同文明的交往,二是文明发展模式的选择,三是不同文明交往与发展模式选择的交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在近几年的全国和各省高考命题中,文明交往类的试题已有了一些涉及,但“文明发展模式的选择”以及“不同文明交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命题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第一,不同文明交往的史实,零星散落在教材的各个章节,因此,学生对它也缺乏全面而系统的了解与掌握,缺乏对其规律性的认识。
实质上,文明交往是人类智慧、善良和爱心的持续不断积累的结晶,是逐步摆脱人类野蛮而日渐文明化的过程。
它的特点是自发走向自觉、自在走向自为、情绪走向理智、必然走向自由、对抗走向对话、对立走向合作等。
研究与学习文明交往的历史、现实、内容、形式、因素、属性、环节、特征和规律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谐,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是对自己文明的自尊、欣赏和对异己文明的尊重、宽容、乃至欣赏,是爱其所同、敬其所异的广阔胸怀和对人类共同美好理想的追求。
培养学生对人类不同文明交往的感性同情、理性探索、深刻理解,进一步提高他们在全球化、信息化、多样化背景下理解文明交往的平等性和多样性这个核心观点。
第二,文明发展模式的论述,目前史学界主要是从经济学这个角度来研究。
中学历史教材对此虽然没有用“文明发展模式”这个概念来专门论述或编辑教材,但选用了大量的史实来说明和探求经济发展模式这个主题知识点。
因此,学生需要掌握:对世界古代史而言,重点是对三种文明模式选择的了解与认识;对世界近现代史而言,发展模式的选择主要是一个经济概念,它具体表现两个方面:一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运行机制表现为重商主义→自由主义→罗斯福新政→战后初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推行→70年代减少国家干预→90年代“中间道路”。
二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与中国,苏联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ppt
①利玛窦实为明季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自利氏 利玛窦实为明季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 利玛窦实为明季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 入华,迄于乾嘉厉行禁教之时止, 入华,迄于乾嘉厉行禁教之时止,中西文化之交 流位蔚壮观。西洋近代天文学、历学、数学、 流位蔚壮观。西洋近代天文学、历学、数学、物 医学、哲学、地理、水利诸学,建筑、音乐、 理、医学、哲学、地理、水利诸学,建筑、音乐、 绘画等艺术,无不在此时传入。 绘画等艺术,无不在此时传入。
1、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
(2)表现 )
中华文化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 中华文化从东、 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 多层次的广泛交流, 多层次的广泛交流,汉朝政府的外交活动和中外经济文化 交流,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走向西亚 欧洲和北非, 西亚、 交流 , 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 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 中国的铁器 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 铁器、 中国的 铁器、 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 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 先后西传。 造纸术先后西传 。 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 国。 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制漆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 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制漆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 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实现了中国和欧洲国家 年 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 公元 之间的直接友好往来。 之间的直接友好往来。
——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卷第629页,岳麓书社 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卷第 方豪 页 岳麓书社1989年 年
②利玛窦神父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 利玛窦神父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 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 上。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 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 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让福音喜讯与教会 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 ……由于利玛窦神父如此道 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由于利玛窦神父如此道 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 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使他成为大 汉学家” “汉学家”,这是以文化和精神上最深邃的意义 来说的,因为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铎与学者, 来说的,因为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铎与学者,天主 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 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 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 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
高考历史历史图表题 41题典型例题汇总及解析
高考历史41题典型例题1.比较汉与明清经济示意图,提取两项有关汉与明清经济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
信息一:汉朝主要的粮食产区集中在黄河流域;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说明: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高产作物的引进。
信息二:汉朝手工业中心都集中在黄河流域;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兴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说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隋以来大运河的兴建。
2.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唐朝和美国政府机构的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
图一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图二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信息一:都是通过权力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部门集权。
说明:唐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
信息二:都是三权分立,但权力分割的形式不同。
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是将宰相权力分为决策权、审核权、执行权;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是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信息三:体现的本质不同。
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美国三权分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信息四:两者权力运作方式不同。
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是集权下的分权,皇帝大权独揽;美国三权分立是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8 唐朝长安平面图图9 北宋东京平面图比较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平面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一:唐朝长安城市格局规范整齐,而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则不十分规范整齐。
说明:北宋都城布局是依据河流流向而规划的。
信息二:唐朝坊与市分开,商业区固定在特定区域,而北宋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说明:北宋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信息三:唐朝长安城市布局突出政治、军事功能,北宋东京突出商业、文化功能。
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流行,出现了娱乐的瓦肆、夜市、商业区。
信息四:唐朝宫城在正北,北宋宫城在中心。
说明:北宋君主专制加强。
3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解析版)
热点小专题3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热点剖析】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1)表现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1)表现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
如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1)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浅谈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但具有近代意义的中西文化交流,则是从明清时期的澳门被入侵开始,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前,澳门不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口岸,而且也成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从16世纪起,一批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内地,观察、学习中国文化,并经过他们传播,将中华民族文化介绍到欧洲,引发了欧洲的“中国热”。
中国人民也通过澳门这一窗口,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地,经过长时期的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澳门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再次成为国人注目的焦点。
澳门虽为弹丸之地,但自开埠400多年来,特别是香港发达之前,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曾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16世纪至20世纪初澳门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一、中西方的认识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在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很少来往,而是通过一些中介环节间接地实现相互影响。
如贯通中亚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得以实现。
无直接的接触,彼此的认识是模糊的。
至葡萄牙人东来,中国人甚至不知其国名,不知其地理位置,而是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徒口中转译过来称其为“佛朗机”或“大西洋国”。
而14、15世纪新兴的欧洲各国商人,则对传说中“遍地黄金、香料盈野”的中国充满向往。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还是一片未清晰展现出轮廓的海市蜃楼,因此非常想探明中国的一些情况。
足见,16世纪前中西方的直接交往是极少的,彼此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
二、16至18世纪澳门与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上,西洋文化的东传,以及中国文化的西播,主要是由天主教教士进行的。
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进入澳门,天主教教士亦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及全球海路的开通,使欧洲各国的船队有条件来到中国沿海,中西方开始了直接的接触。
东西方文化交流解析
结语
谢谢大家!
The End
谢谢您的聆听!
期待您的指正!
培根: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 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马克思:“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 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7
3、旅行家、传教士的传播给西方展现了东方文明:
1275年,意大利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并仕元17年, 多次往返中国与欧洲,著有《马可·波罗游记》;
27
此后长期驻美,专管留美学生事务,1875年(光绪元年),并 任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副大臣,直至1881年清政府 撤回留学生为止。由于对洋务派失望,1882~1894年又侨居 美国。中日甲午战争时,介绍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并向张 之洞提出筹款购舰以长期对日作战的计划。戊戌变法时期, 在北京与维新派密切往还,变法失败后避居上海租界。1900 年唐才常的自立会在上海改称“中国国会”,被推为会长, 并负责起草英文对外宣言。自立军起义被镇压时,遭清政府 通缉,辗转流亡美国。后仍与国内各派改革力量联系,渐趋 支持孙中山所进行的革命活动。1912年1月,致函祝贺孙中 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病逝于美国康涅狄格州 哈特福德城。著有回忆录《西学东渐记》(原版系英文,名 为 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
东西方文化交流解析
[相关资料:澳门的历史]
1557年,葡萄牙人向明朝政府申请取得澳门居住权, 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欧洲人(因岛上有“妈阁庙”,葡 萄牙49年后停交地租);
1623年,葡国委任马士加路也为首任澳门总督;
1844年,葡萄牙宣布澳门为“自由港”;
4
15-17世纪西方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全球化的序幕
_西学东渐与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西学东渐[主题解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推动政治、经济共同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每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会有思想解放先行。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高考命题视角。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等先进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由于东西文化的异质性和西方文化传播者的殖民主义态度,导致西学东渐过程中东西文化的碰撞、冲突。
鸦片战争后,随着国人对西学认识的深入,东西文化在碰撞中交融,并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西两种文明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高考命题特别重视思想解放这一社会动力的考查,主要从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与交融的角度,考查思想文化的特点、影响及差异,同时考查思想文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知识链接](1)明清之际科技东传与儒学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2)地主阶级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及学习西方科技。
(3)维新思想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及学习西方的思想。
(4)三民主义。
(5)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6)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8)近代中国生活习俗的变迁。
(9)近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基础梳理】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
……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
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
……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含答案
(25分)无论中国传统思想还是西方传入的思想,都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以“礼”和“仁”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二“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
……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取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及其理由。
(4分)结合上述材料,依据董仲舒、梁启超的时代背景和主张,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12分)(2) 有人认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是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请用材料三予以论证。
后来孙中山又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回答后者与前者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9分)[2016·湖北七市高三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布鲁尼指出:法不仅限制卑贱者、普通公民和富人,它也限制和约束法官、地方官吏、国王和君主,甚至对皇帝也要行使它的统治权。
从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
研究意义
深化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认识
通过对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 响。
推动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研究,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推动跨 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启示当代文化交流与融合
通过对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的研究,可以为当代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启示,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 性和共同发展。
中学西传的主要内容
宗教信仰
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传入基督教 、天主教等宗教信仰,介绍教 义和教规。
Hale Waihona Puke 科学技术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介绍西方科 学技术,如天文、地理、数学 等领域的知识。
文化交流
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介绍西方文 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 方面。
中学西传的影响和意义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01
中学西传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增进中国对
从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
目
CONTENCT
录
• 引言 • 中学西传 • 西学东渐 • 从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的转变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背景
中学西传
指中国传统文化和知识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主要发 生在明清时期。
西学东渐
指西方文化和知识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主要发生在 晚清和民国时期。
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表现 ,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技等都对西方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2
西学东渐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文化开始向东方传播,中国
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的科技、哲学、文学、艺术等都对中国
西学东渐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西学东渐一、概念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等先进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二、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原因(1)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西欧,科技文化逐步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2)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3)传教士东来,为传播天主教,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
(4)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科技文化逐步落后。
2.主要内容:传播天主教;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为传教服务)3.主要方式:传教士传播;翻译著作等。
4.影响:(1)对中国:给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使中国经济、文化融入世界。
(2)对西方:传教士将中国儒家经典文化带到西方,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3)对世界: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4)结果:西学东渐后因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清初统治者实施闭关锁国而走向衰落。
三、晚清民初的西学东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1.时代背景:(1)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先进。
①在两次工业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
②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得到确立与完善。
③近代以来西欧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民主科学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④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19世纪末以来自然科学获得了重大突破。
⑤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殖民扩张,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⑥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2)中国社会落后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曲折发展。
③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动,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中外文化交流史明清之际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传
儒家思想的西传
• 在游记汉学的所有记载中,几乎都没有提到 过儒家以及中国的科举制度。最早向西方报 道中国人精神生活特点的应是耶稣会的创办 人之一沙勿略,而中国哲学著作的第一个西 传译本是范立本所编的《明心宝鉴》,内容 包括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朱熹 等哲学家的论述和格言,翻译者是西班牙道 明会士高母羡。他16世纪在菲律宾传教,以 后于1592年经台湾海峡赴日,途中遇台风漂 至台湾,高母羡及其随行都被台湾当地人所 杀。
• 1669年,约翰·韦伯的《关于证明中华帝国之语言 有可能为人类最初语言的历史评说》一书在英国问 世,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当时的欧洲面临多种民 族的文字和语言,使得他们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怎样理解世界上存在着如此众多的语言,二是 能否找到一种普遍性的人类语言。 • 对于第一个问题,韦伯的回答很典型。因为圣经记 载人类最初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以后在建造了巴 别塔以后,耶和华让人们走散四方,从而产生了各 种语言。 • 那么,人类最初统一的语言是什么呢?当时欧洲人 有各种猜想和假想,而韦伯认为是中国的方块字。
• 在中国本土第一个对儒家经典著作《四书》进 行翻译的人是利玛窦。他在1594年11月15日致 德·法比神父的信中说:“几年前我着手翻译著 名的中国《四书》为拉丁文,它是一本值得一 读的书,是伦理格言集,充满卓越的智慧之 书。”但不知何原因,这本重要的译著一直下 落不明。利氏之后是金尼阁以拉丁文翻译了五 经,并在杭州刊印,不过这个译本至今也未见 到。 • 在此之后,曾德昭和卫匡国先后都向西方介绍 过孔子和儒家的情况。而使得欧洲认识儒家思 想的最有影响著作是《中国哲学家孔子》,这 本书通常标明的作者是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 但实际上是来华耶稣会士的集体之作。
• 在欧洲介绍中国文字并产生影响耶稣会士的乃 是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 1601~1680) 1667年出版的《中国图说》。因为他全文刊登 了《大秦景教碑》的碑文,并将每一个汉字对 应注上拼音,将每一个汉字都用拉丁文注明含 义。这样西方人可以从字形、字音、字义三个 方面来认识汉字,基歇尔实际上把《大秦景教 碑》的注音、注义做成了字典,每个字上都有 标号,可以随时查阅。当然他的注音和解释有 不少错误。
高考历史命题的三个维度与五大选题策略
高考历史命题的三个维度与五大选题策略中山市华侨中学许长荣每年6月高考季,经常看到这样报道,在学校教学楼前,不少学生在欢呼声中,将一张张书本和试卷抛下,如同冬日里漫天飞舞的雪花。
仔细观察,其中大多数是平时考试和练习做的试题。
当高考结束,我们老师一看到高考真题的时候,心中感慨万千,从高二下学期第一轮复习开始,学生做了不计其数的试卷,我们也讲了不计其数的题,最后以大小15题来检测衡量一年多来的付出无数的艰辛和汗水。
我们一定程度上也能理解高三学生“撕书减压”的不当行为,但是,作为高三教师,更应该反思,学生真的需要做那么多题吗?今天,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其工作和生活都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切。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即可以利用的史料以不可想象的速度急剧增加,也意味着“史海题山”出现了。
做题讲题考试贯穿整个高三复习过程,复习课怎么上,筛选试题的能力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选题、编题的过程是教师进一步分析、研究和深层次把握课程与教材的过程;是深入了解教学实际,进行教育测量的过程;是学习和运用各种教育科研方法的过程。
选好试题,编好试题,组好试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教师通过剖析高考真题,深入研理学史的这也是高考复习更具针对性的前提。
一、高考试题怎么考?考试根本导向: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考查主干知识,不追求考点的全覆盖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显著特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共102个考点。
考点分布如下:中国古代史16个;中国近代史10个;中国现代史24个;世界古代史3个,世界近代史13个,世界现代史19个;选修部分:选修一6个,选修二6个,选修三5个。
第4步 联世界
结
束第4步联世界结源自束一、向西方学习潮流下的中国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 常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学术思想 的传入。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 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 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 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第4步联世界
结
束
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①美国的经济掠夺: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 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等特权。之后,美国 大量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排挤了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为“新 二十一条”。 ②官僚资本膨胀: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 工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 产品滞销。
第4步联世界
结
束
[针对训练] 1.祝大椿原为英国怡和洋行买办,后投资实业,他的公益纱厂“纯 系华人资本,后为营业起见,利用怡和洋行推广销路,让一部分 之股份于英人,改为中英合办”。他因兴办实业,由清政府赏给 二品顶戴。张謇是甲午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他创办大生纱 厂,依仗清政府的扶植,取得了“二十年中,百里之内,不准别 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由此可知 ( ) A.清政府实现了从重农抑商到重商主义的转变 B.外国资本主义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 D.政府政策在民族工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解析:据材料“让一部分之股份于英人,改为中英合办”“依 仗清政府的扶植,取得了‘二十年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 立纱厂’的垄断权”可得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 主义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在夹缝中求生存,故C项正确。 答案: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回答问题: • 1.上述材料说明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哪些问题?
• 讨论交流 • 纵观中国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你 有哪些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汉唐
宋元
明清
海上丝绸之路: 东学西传:儒学远播 向西:丝绸之路 史实 (“文化运河”); 文化交流之路; 西方; 向东:儒家文化圈 四大发明向外传 西学东渐:传教士来 播和科技交流 华
• 材料四、16世纪,法国大作家与人文思想家蒙田 在校阅《大中华帝国史》法文版时,在书中加批 说:“尽管我们没有接触过中国,不了解它,但 中华帝国的政体和艺术在许多杰出方面都超过了 我们。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该是多么辽阔 而变化无穷。无论是我们的前人,还是我们自己, 都没有彻底了解它。 • 材料五、美籍学者钱存训统计明清之际耶稣会士 的中译西书凡437部,其中宗教书籍251种,人 文科学55种,包括哲学、伦理、教育、语言文字、 地理等;自然科学131种,包括数学、天文、物 理、地质、生物、医药、军事等。——钱存训: 《近世译书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 问题: •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史实,概述明 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实和特点。
四、问题延伸
•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 坦普尔《中国——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 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 • 材料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 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 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 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 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 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 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 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
的土地。
——爱德华·谢弗《唐代的
外来文明》
回答问题: 依据上述所给几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 纳唐朝对外文化交往的史实和特点。
二、宋元时期
• 材料一、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 量也大得多。据估计,一支由30头骆驼组成的沙漠商队, 只能装载9000公斤货物。而一艘海船则可载船货60万 至70万公斤,相当于两千头骆驼的运输量。 • ——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 • 材料二、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 绸之路”,并给予许多赞美之言,如:传播各国人民友 谊的“友好往来之路”,传播各族人民光辉灿烂文化的 “文化交流之路”;传播我国四大发明、科学技术交流 的“造福人类之路”等。 • ——《高中历史》(第三分册,第16页
• 材料三、明末士人朱宗元曾说:“太西诸国原不同于诸 蛮貊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天载之义,格 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 之学问不如也”;“自呜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 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 “土地肥沃,百物繁衍,又遍贾万国,五金山积,我中 土之富饶不如也”。 • 材料四:(乾隆在记载马嘎尔尼来华一事的诗中曾注)该 国……效法天地转运,测量日月星辰度数,在西洋为上 等器物。要亦不过张大其词而已,现今内府所制仪器, 精巧高大者,尽有此类。……至其所称奇异之物,只觉 视等平常耳。 ——《乾隆御制诗》
• 材料三、1983年,美国卡特总统任内的人事署长 艾仑· 坎贝尔(AlanCampbell)来华讲学。他直言不 讳地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向诸位 讲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是深感惊讶的。因为在我 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 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 材料四、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 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 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 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
1.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 尊重乃至仰慕。 2.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只有对外开放,鼓励 启 交流,才会进步。 示 3.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各民族的交流交融过程中,一 是应学习和引进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与长处,二是应将其他民 族的先进文化与长处融会到自身的文化中去,从而既保持传统
• 问题: •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史实,概述 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和特征。
三、明清之际
• 材料一:利玛窦从1582年来到中国, 到1610年病逝于北京,在华生活的28 年,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突出表现在: • 第一、开始西学中国化尝试 • 第二、拓展天主教在中国内地活动 • 第三、去的中国皇帝与部分官员的支 持 • 第四、展示了西方科学技术与物质文 明。 • 材料二:《利玛窦传》一书的日本作 者平川佑弘称赞利玛窦是“人类历史 上第一位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诸种 学艺和中国四书五经等古典学问于一 身的巨人”。他还将利玛窦看做地球 上出现的第一位“世界公民”。 • 材料三: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篇
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西传到西学东渐
——
全球化视野下中外文化交流 (古代篇)
一、汉唐盛世
• 材料三:著名唐史学家葛承雍认为,唐朝是中国古代 最强盛、对外文明最发达的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超 级大国。他总结出唐朝世界性的十个标志是:
材料四:在唐朝统治的万
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
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