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04连锁互换规律

合集下载

4第四章连锁与交换规律

4第四章连锁与交换规律
0.08 ♂os+♀Os 40%×10%=0.04 要在F3得到10个稳定遗传的株系,F2群体至少要 1000株,圆果复状花序至少要选90株。
~:以三对基因为基本单位,通过一次杂 交和测交,同时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 上的位置。
1.三点测验的基础-单交换、双交换及关系
ABC ···
ABC ···

···
abc
Abc
aBC
···
abc
亲本型
单交 换Ⅰ 型
亲本型
A、B间出现一个交叉(交换),称 单交换Ⅰ
ABC ···

···
abc
ABC · · · 亲本型

ABc

abC 型
· · · 亲本型
abc
B、C 间出现一个交叉(交换),称 单交换Ⅱ
ABC ···


···
abc
ABC · · · 亲本型

Ab C



aBc
· · · 亲本型
abc
A、B和B、C 间同时出现交叉(交 换),称双交换。
① 单交换Ⅰ、单交换Ⅱ、双交换,都产生1/2的 亲本型配子和1/2重组型配子。
相斥组: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连锁的基因 组合,称相斥组。
二、不完全连锁
(一)不完全连锁现象
P
灰、残BBvv×bbV+V+黑、长

F1
♀ BbV+v灰、长×bbvv黑残♂
↓测交
BbV+v Bbvv bbV+v bbvv
灰 长 灰残 黑长 黑残
8.5% 41.5% 41.5% 8.5%
(二)以连锁交换规律分析
粗线期-出现四分体,开始交换 双线期-出现交叉(交换部位) 末期Ⅰ 同源染色体分开→形成2个子细胞 末期Ⅱ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4个子细胞

连锁交换定律

连锁交换定律

连锁交换定律
连锁交换定律是介绍杂交育种方法的一项基础理论,它指出,通过两个不同品系引入杂交,就可以在原有品系中保留原始种质,也可以将另一个品系中质素分泌素质整合进原有品系中。

这一定律提出了轮回繁殖办法——杂交种植,这个办法被用来改良农作物,让作物更加抗性增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从而提升生产效率。

连锁交换定律的主要概念是一种连锁的“法则”,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两个品系的杂交,可以将另一个品系中的“∆”质素引入另一个品系,把另一个“质素”引入到第一品系中,以及保留原始种质的同时赋予新的抗病性和高产能。

连锁交换定律的主要作用是,它能有效的帮助改良品种,改善农作物品种的抗病性,增加其产量和品质。

它也促进了杂交育种,因为它提出了对农作物进行改良的有效方法,使农作物可以更快的获得较高的品质和较高的产量,为农作物的种植者创造更加良好的物质条件。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连锁交换定律是植物种质分离、遗传联系乃至基因组学方面的重要实证基础,它为品种改良、杂交育种提供一个重要思路,帮助科学家更好的去理解基因表达和基因连锁现象,使得种质改良更容易更有针对性。

总之,连锁交换定律是一项重要的、有效的、解决种质改良问题的基础理论,它的作用和普遍意义不言而喻,而且是植物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课题。

遗传学第04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遗传学第04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三、交换值与遗传距离
1. 两个连锁基因间交换值的变化范围是 [0, 50%],其变 化反映基因间的连锁 , 强度、基因间的相对距离; 强度、基因间的相对距离; 两基因间的距离越远, 两基因间的距离越远,基因间的连 锁强度越小,交换值就越大;反之, 锁强度越小,交换值就越大;反之, 基因间的距离越近, 基因间的距离越近,基因间的连锁 强度越大,交换值就越小。 强度越大,交换值就越小。
四、影响交换值的因素
1.年龄对交换值的影响 年龄对交换值的影响 老龄雌果蝇的重组率明显下降。 老龄雌果蝇的重组率明显下降。 2. 性别对交换值的影响 雄果蝇和雌家蚕的进行减数分裂时很少发生 交换。 交换。 3. 环境条件对交换值的影响 高等植物的干旱条件下重组率会下降, 高等植物的干旱条件下重组率会下降,一定 范围内,增加温度可以提高交换值。 范围内,增加温度可以提高交换值。
描述 相引组 相斥组 两个显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两个隐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一个显性性状与另一个隐性性状 一个隐性性状与另一个显性性状 亲本 花色 花粉粒形状
P1 P2 P1 P2
( 紫花(显) 长花粉粒显) ( 红花(隐) 圆花粉粒隐) ( 紫花(显) 圆花粉粒隐) ( 红花(隐) 长花粉粒显)
二、连锁遗传的解释
第4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W. Bateson(1906)在香豌豆 在香豌豆 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发 现连锁遗传(linkage)现象。 现象。 现连锁遗传 现象 T. H. Morgan et al.(1910)提 提 出连锁遗传规律以及连锁与 交换的遗传机理, 交换的遗传机理,并创立基 因论(theory of the gene)。 因论 。
(1).(CCShSh×ccshsh)F1 × ccshsh × (2).(wxwxShSh×WxWxshsh)F1× wxwxshsh × (3).(wxwxCC×WxWxcc)F1 × wxwxcc ×

第四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共99张PPT)

第四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共99张PPT)
相引组(coupling phase)与相斥组(repulsion phase)。
○相引相:甲乙二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 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相引相。 ○相斥相:甲显性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性和 甲隐性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
二、连锁遗传的解释
1 性状分解单独分析
F2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不符合9:3:3:1
Lathyrus odoratus
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交换值(crossing-over value)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通常情况下可用重组率表示。
:家蚕第二对染色体上PS-Y(PS黑斑、Y幼虫黄色)
连锁群的数目不会超过染色体的对数,但暂时会少于染色体对数,因为资料积累的不多。
➢完全连锁
P 灰身残翅
(BBvv)
×
黑身长翅
(bbVV)
F1测交 灰身长翅
(BbVv)

×
黑身残翅
(bbvv)

测交后代
灰身残翅 黑身长翅
(Bbvv) 50% (bbVv) 50%
完全连锁遗传的自交后代和测交后代的比较
●完全连锁(complete linkage)
完全连锁: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100%连系 在一起的,随着这条染色体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传递
P_ll (PPll, Ppll) :
b2+2bd
ppL_ (ppLL, ppLl) :
c2+2cd
ppll :
d2
相斥相的分析
三、交换值与连锁强度的关系
●交换值的幅度经常变化于0~50%之间。 ●当交换值 0%,连锁强度越大,两个连锁的非等 位基因之间交换越少; ●当交换值 50%,连锁强度越小,两个连锁的非 等位基因之间交换越大; ●交换值的大小主要与基因间的距离远近有关。 ●交换值越大,距离越远; 反交则越小。

第四章 连锁交换定律

第四章 连锁交换定律

Barbara McClintock (1902-92)
Harriet B.Creighton (1909-2004)
一.玉米实验
麦克林托克(McClintock,B) 克 莱 顿 (Creighton, B)
No. 9 染色体
C : 色素基因 wx : 糯质基因 或 蜡质基因
knob: 节结 来自第8染色体的附加片段
连锁交换定律
1910年,Morgan和Bridges用果蝇进行了大量的杂 交实验,提出了连锁交换定律,被后人誉为遗传的 第三定律。
处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在遗传 时,联合在一起的频率大于重新组合的频率。重组 类型的产生是由于配子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 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局部交换的结果。
P pr+pr+vgvg(红眼残翅) × prprvg+vg+(紫眼长翅)
测交
F1 pr+prvg+vg × prprvgvg
pr+prvg+vg
157
prprvgvg
146
pr+prvgvg
965
prprvg+vg
1067
相斥组的结果与相引组结果一致,同样证实F1形成的 四种配子数不等,亲本型配子偏多,重组型配子偏少
bbvv
BbVv
♀灰长 × 黑残 ♂
BbVv
bbvv
灰长 黑残
BbVv bbvv
1︰ 1
灰长 黑残 灰残 黑长
BbVv bbvv Bbvv bbVv
42% 42% 8% 8%
摩尔根的解释:假定基因B和V同处于一条 染色体上,基因b和v同处于同源染色体的 另一条染色体上。

连锁遗传规律

连锁遗传规律
2
四、基因定位和连锁遗传图:
确定位置、距离
二点测验 连锁群
、 、 连锁群与染色体数目相等或少 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三点测验 连锁遗传图
五、性别决定:
直接决定性别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称性染色体,
其它称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成对往往异型
XY型
性连锁
ZW型
遗传学第4章
3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发现以后,生物界广泛重视,
无色凹陷 ccshsh
csh
总数 8368
遗传学第4章
14
因此,原来亲本具有的两对非等位基因(Cc和Shsh)不是独立分 配,而是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如C-Sh、c-sh常常连系在一起。故在 F1的配 子 中总是亲本型的配子(CSh和csh)数偏多,而重新组合的配 子(Csh、cSh)数偏少。
说明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 50% 。 重组率(交换值) :重组型的配子百分数称为重组率 。
第四章 连锁遗传规律
遗传学第4章
1
本章重点:
一、连锁遗传:
二对性状杂交有四种表现型,亲型多、重组型少 杂种产生配子数不等,亲型相等、重组型相等
二、连锁和交换机理:
粗线期交换、双线期交叉,非姐妹染色体交换
三、交换值及其测定:
重组配子数/总配子数 测交法测定,也可用 F2 材料进行估计。
遗传学第4章
; 。 。 ;
1906年贝特生(Bateson W . )在 香豌豆的二对性状杂交试验中首先发 现性状连锁遗传现象。
遗传学第4章
6
第一个试验:
P
紫花、长花粉粒(PPLL)×红花、园花粉粒(ppll)

F1
紫、长 PpLl

第四章 连锁与互换规律---遗传学课件

第四章 连锁与互换规律---遗传学课件
T. H. Morgan et al.(1910)提出连锁遗传规律 以及连锁与交换的遗传机理, 并创立基因论(theory of the gene)。
26
第三节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一、基因定位 (一)、两点测验 (二)、三点测验 (三)、干扰和符合系数(并发率) 二、连锁遗传图
27
一、基因定位(gene location/localization)
二、连锁遗传的解释
每对相对性状是否符合分离规律?
性状 花色 相引组 花粉粒 形状 花色 相斥组 花粉粒 形状 F2表现型 紫花(显) 红花(隐) 长花粉粒(显) 圆花粉粒(隐) 紫花(显) 红花(隐) 长花粉粒(显) 圆花粉粒(隐) F2个体数 4831+390=5221 1338+393=1731 4831+393=5224 1338+390=1728 226+95=321 97+1=98 226+97=323 95+1=96 F2分离比例 3:1 3:1 3:1 3:1
一、 交换值的概念
交换值(cross-over value),也称重组率/重组值,是指测 交后重组型配子占总配子的百分率。即: 交换值 (%)= 看到的重组 型和亲组型 都是以表型 来表示 重组型 配子数 ×100%
总配子数
二、 交换值的测定
◆ 测交法 测交后代(Ft)的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直接反映被测个体 (如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49
50
二、 连锁遗传图(linkage map)
51
果蝇的4个连锁群
52
53
54
(1.5) 0.0 1.0
(33.0) (36.1) 30.7 33.7

第4章 连锁与互换定律-PPT精选文档

第4章 连锁与互换定律-PPT精选文档

eg1
紫花长花粉 ⅹ 红花圆花粉 (PPLL) (ppll)
紫花长花粉 (PpLl)
紫花长花粉 紫花圆花粉 红花长花粉 红花圆花粉 (4831) (390) (393) (1338)
W. Bateson and Punnett
亲本型:与两亲本相同的性状表现型称为亲本型;不同 的称为重组型。 eg2 紫花圆花粉 ⅹ 红花长花粉 (PPll) (ppLL) 紫花长花粉 (PpLl) 紫花长花粉 紫花圆花粉 红花长花粉 红花圆花粉 (226) (95) (97) (1)
(1)找出亲本型和双交换型: 亲本型--数目最多的类型;双交换型--数目最少的类型; (2)确定中间位置基因: 亲本型与双交换型比较,哪个基因交换了,交换的基因一 定是处于三个基因的中央(C)。 (3)计算双交换率和AC、BC交换率
双%=0.5%; AC%=10%;BC%=15%;
(4)计算距离最远的AB之间重组率和距离 AB相对距离=0.10+0.15
W. Bateson and Punnett (1906)
完全连锁遗传:仅有亲本型,缺少重组型,eg.
仅见于雄果蝇、雌家蚕。
完全连锁遗传的染色体图解
不完全连锁遗传:在连锁遗传的同时发生性状
的交换和重组;绝大多数生物为不完全连锁遗传。
不完全连锁遗传的染色体图解
连锁遗传的特征
(1):摩尔根连锁互换是经典遗传学第三定律,是孟 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补充; (2):发生在两对或以上基因间,且基因在染色体上 线性排列; (3):连锁基因发生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4):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姐妹染 色单体间的互换是形成重组型的分子基础; (5):两对基因座间距离越大,交换概率越大、连锁 性越弱; (6):完全交换即为自由组合,完全不交换即为完全 连锁情形;

Chapter04连锁互换规律

Chapter04连锁互换规律

(2 )不完全连锁 (Incomplete linkage )
不完全连锁是指杂种个体的连锁基因,在配
子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发生 了互换的遗传现象。 玉米籽粒的两对性状: 糊粉层有色的种子(C)对糊粉层无色的种 子(c)是简单显性 饱满种子(Sh)对凹陷种子(sh)是简单显性
交换值的大小可以用来表示基因间距离的长短
交换值 (%)
交换型配子数 重组型配子数
总配子数
100 %
2.1 交换值的概念
配子的类型和数目是无法直接观察统计的,可 通过基因的重组率(recombination frequency)来估计
交换频率
重组型子代数 重组型配子数
总配子数
交换值 (%)
亲本的。
亲本型
重组型
重组型 亲本型
非姊妹染色单体间交换数目及位置是随机的,如果发生 多次和多线交换,最大交换值会发生变化吗?
交换方式
A B C
交换产物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交换结果
非 AC 双 AC 双 ac 非 ac 非
孢母细胞都发生两对基因间的交换(交换的发生是有 限的)
(2)重组型配子比例是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比例的 一半,并且两种重组型配子的比例相等,两种亲本型
配子的比例相等(交换的发生是交互的)
QC 影响交换的因素?
温度 性别 射线 化学物质 ……
5、连锁互换定律的内容
处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
Ab aB
1.3 连锁遗传的解释
摩尔根(T. H. Morgan, 1866-1945)

第四章连锁与交换

第四章连锁与交换

pr+ vg+ 157
pr vg 146 pr+ vg 965 pr vg+ 1067
Total 2335
Morgan认为: vg 和 pr (vg+ and pr+ )在同一染色体
上,这些基因趋向于协同传递
3 连锁遗传现象的特征
1. 单基因差异决定的单位性状,服从基因分离规律。 2. 无论何杂交组合, 多对性状间不表现独立遗传。
——提高选择的预见性
例如
小麦的抗白粉病基因P与一不利性状基因d紧密连 锁,遗传距离为5cM。当要通过杂交、回交把P转入到
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时,要获得多少回交一代植 株,才能保证至少有一株抗白粉病但无不利基因d基因 型?
P Pd/Pd ×啊 pD/pD 如果99%的概率保证所获得的n株后代中至少有一株是
正常女性核型正常男性核型xy型为同配性别aaxx为异配性别aaxy例如多数昆虫海胆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多足类蜘蛛类和哺乳类等xo型为同配性别aaxx为异配性别aaxo例如某些昆虫蝗虫蟋无y染色体zw型为异配性别aazw为同配性别aazz例如鸟类鳞翅目昆虫两栖类爬行类以及某些鱼类果蝇染色体的比例及其对应的性别类型x染色体数常染色体倍数a100雌性075中间性05雄性激素和环境对性别分化的影响激素的影响泰国人妖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日照长短引起某些植物性反转综上所述性别决定可概括为
一、交换值(crossing-over vlaue)
严格地讲: 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 基因的染色体区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一般来说:交换值即重组率
重组型配子数 RF = ——总—配—子—数—×100%
• 染色体间重组
• 染色体内重组
• Maximum of RF < 50% 交换值的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b
v v
b
v V v
b
b B B V v V b B B
v
V v V
b B
B
V
B
V
图示:不完全连锁的本质
QB 为什么重组型个体明显少于亲本型的 个体数呢?
(1) 尽管在发生交换的孢(性)母细胞所产生的配子 中,亲本型和重组型配子各占一半,但是双杂合体所
产生的四种配子的比例并不相等,因为并不是所有的
相关概念
相引相(coupling phase)与相斥相(repulsion phase)
两个非等位基因的显性基因处于同一染色体上, 两个隐性基因处于同一染色体上,称作相引相。
若两个同源染色体上各有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 性基因,称作相斥相
A B
a b
AB/ab
相引相
AB ab
A b
a B
Ab/aB
相斥相
(2 )不完全连锁 (Incomplete linkage )
不完全连锁是指杂种个体的连锁基因,在配
子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发生 了互换的遗传现象。 玉米籽粒的两对性状: 糊粉层有色的种子(C)对糊粉层无色的种 子(c)是简单显性 饱满种子(Sh)对凹陷种子(sh)是简单显性
三、交换值的测定
四、最大交换值与多线交换
五、重组型配子的比例
1 连锁与互换
1.1 概念
1、连锁 (linkage):处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 时更多的联系在一起的遗传现象
2、交换(Crossing Over):连锁性状和基因之间发生 重组的现象
1.2 连锁与交换现象的发现
(一)、香豌豆(Lathyrus odoratus)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
pl 配子的百分率: 两种重组型配子的比例 P L 间交换值
0 . 00239
: a d 0 . 049
a d 0 . 049 0 . 049 0 . 098 9 . 8 %
两种亲本型配子的比例
:b c
1 (a d ) 2
0 . 451
100 %
2.2 交换值的测定
(一)、测交法
测交后代(Ft)的表现型的种类和比 例直接反映被测个体(如F1)产生配子的 种类和比例。
用测交法测定交换值的难易不同:
玉米等较容易:去雄和授粉容易,可结大 量种子
麦、稻等较难:去雄难,种子少
(二)、自交法
自交法的原理与过程: 以香豌豆花色与花粉粒形状两对相
如:黑腹果蝇中,灰身(B)对黑身(b)是显 性,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 B /b在Ⅱ号染 色体上,V/ v在Ⅲ号染色体上,都是非伴性遗传
P : 灰身长翅 × 黑身残翅 (♀) ↓ (♂) F1 : 灰身长翅 (♀、♂)
测交: 灰身长翅×黑身残翅 (♂) ↓ (♀) 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1 : 1 雄果蝇的完全连锁
以上结果表明,不论用哪种交配方式,结果一 样:亲组合的比例很高 (97%),>50%;而重 组和的比例偏低(3%),<50%。重组和的类 型明显的少于亲组合类型,说明有连锁存在。
连锁遗传的特点 (连锁与交换的基本规律) 不完全连锁产生的重组类型的比率 相对于自由组合定律会显著减少
小结 QA 连锁互换的本质是什么? QB 为什么重组型个体明显少于亲本型 的个体数? QC 影响交换的因素?
而F2中双隐性个体(ppll)的实际数目是可出直接观测得到 的(本例中为1338),其比例也可出直接计算得到(1338/6952), 因此有: 相引相的分析:
d
2

1338 6952
100 % 19 . 2 % d 0 . 192 0 . 44 : a d 0 . 44 :b c 1 (a d ) 2 0 . 06
验.
花色:
紫花(P) 对 红花(p) 为显性
花粉粒形状: 长花粉粒(L) 对 圆花粉粒(l) 为显性 组合一、 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 组合二、 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
组合一: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

花:红
花=(4831+390):(393+1338) ≈3:1
长花粉:圆花粉=(4831+393):(390+1338) ≈3:1
花色和花粉形状分离比符合3:1,表明都是由单
基因控制的,但F2不符合9:3:3:1的分离比
组合二: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

花:红
花=(226+95):(97+1) ≈3:1
长花粉:圆花粉=(226+97):(95+1) ≈3:1
结果和组合一的相近,仍不符合孟德尔定律, 亲本组合比理论数多,重组组合比理论数少。
QA 连锁互换的本质是什么呢?
连锁互换的本质体现为F1杂种在减数分裂行为 1909年,Janssens提出交叉型假说: 1、减数分裂前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非姊妹染色
单体间出现交叉,由于交叉是交换后的有形结果,
因此说明在这里发生过交换。 2、如果交换出现在连锁的两个基因之间,就导致 基因的重组。→产生重组型和亲本型配子。
自交法计算交换值的规律
先根据资料判断F1是相引相、还是相斥相 如是相引相,F2中双隐性纯合体个数不是最 少的,交换值=1-2 ×双隐性基因配子的比例 如是相斥相,F2中双隐性纯合体的个数是最 少的,交换值=2 ×双隐性基因配子的比例
2.3 多线交换与最大交换值
假设同源染色体的两个基因间只出现1次交换,涉及2 个染色单体,这样4条染色单体中有两条是重组的,两条是
亲本型:重组型
二线双交换
a b c
1:0
A B C
三线双交换
a b c
AC 单 Ac 双 ac 单 aC

1:1
A B C
三线双交换
a b c
Ac 双 AC 单 aC 非 ac
单 Ac 单 Ac 单 aC 单 aC
1:1
A B C
四线双交换
a b c
0:1
亲本型配子: AC、ac
非交换型(双交换): 交换型=1:1(交换值=50%)
b v
雄蝇是完全
连锁的,测
交后代全部 表现是亲本
Ft
B
V
b
v
b
v
b
v
型的
灰、长 1 :
黑、残 1
测交2(反交):
B b b b
F1:
雌蝇是不完全连
V
v
v
v
锁的,在形成配子
时发生交换 测交后代表现既 有亲本型又有重组 型的
灰、长(雌) B B b V b
黑、残(雄) b
V
v
v
v
Ft: B
V
b v
亲本的。
亲本型
重组型
重组型 亲本型
非姊妹染色单体间交换数目及位置是随机的,如果发生 多次和多线交换,最大交换值会发生变化吗?
交换方式
A B C
交换产物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交换结果
非 AC 双 AC 双 ac 非 ac 非
B v
b v
b V
b v
b v
b v
交换的发生是有
限的,是交互的
灰、长
灰、残
黑、长黑、残0源自420.080.08
0.42
4、连锁现象的分类 —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1) 完全连锁(Complete Linkage) 测交结果只产生两种表型后代的连锁方式称为 完全连锁。目前只发现于雄性果蝇和雌性家蚕中。
而是亲本型远远大于重组型的,为什么正交的测交
结果只有2种表现型?
2、Morgan的假设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且呈线性排列,控制两 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V)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2)在雄蝇中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完全连锁,不
发生交换,在雌蝇中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不完全
连锁的,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交换。
pl 配子的比例:
两种亲本型配子的比例 两种重组型配子的比例 P L 间交换值
b c 0 . 06 0 . 06 0 . 12 12 %
香豌豆P-L基因间交换值测定(4)
相斥相的分析:
双隐性个体
ppll 的百分率: d
d
2

1 419
100 % 0 . 239 % 0 . 049
交换值的大小可以用来表示基因间距离的长短
交换值 (%)
交换型配子数 重组型配子数
总配子数
100 %
2.1 交换值的概念
配子的类型和数目是无法直接观察统计的,可 通过基因的重组率(recombination frequency)来估计
交换频率
重组型子代数 重组型配子数
总配子数
交换值 (%)
(3)交换的发生是有限的,交换的发生是交互的
3、对Morgan假设的验证
B B b b
P:
基因在染色
V
V
v
v
体上,呈线性
排列 控制这两对 相对相对性状 的基因位于同 一染色体上
灰、长 B
黑、残 b
V
v
F1:
B
V
b
v
灰、长
测交1(正交):
F1
B
b
b
b
V
v
v
v
灰、长(雄)
B V b v
黑、残(雌)
测交1(正交)
F1: 灰、长 ( ♂ ) × 黑、残(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