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_董国良

合集下载

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条 上 的 每 一 个 环 节 都 要 由专 业 化 的 生 产 经 营 实 体 来 经 营 。 这 些 配 过 程 。工 业 的 规模 化 必 然带 来 工 业 的集 中化 , 而集 中 的 方 向必
为 了 降低 成 本 , 加 盈 利 , 须 实 现 规 模 化 生 产 和 经 营 。 这 就 决 太 发 达 的 情 况 下 , 产 的集 中必 然 带 来 居 住 区 域 的集 中 。 工业 化 增 必 生 定 了 由农 村 产 业 化 延 伸 出来 的 生 产 经 营 组 织 的 分 布 必 须 相 对 集 必 然 导 致 城 镇 化 , 加 速 了 城 镇 化 。 目前 , 国农 村 工 业 分 散 布 也 我
壮 大 作 为 载 体 。农 业 产 业 化 是 由一 系 列 产 业链 条 组 成 , 产 业 链 而
实 体 在 空 间 和 时 间 上 相 互 关 联 , 经 营 上 相 互 依 存 。 同 时 , 们 在 它
城 镇 化 进 程 实 质 上 就 是 各 种 生 产 资 源 和 生 产要 素 的 重 新 分 然 是 城 镇 。 时 , 产 的 集 中 化 又会 带来 生 活 的集 中化 。 交 通 不 同 生 在
业 结 构 效 益 等 方 面 。 文 通 过 比较 分 析 东 西 部 地 区 的产 业 结 构效 本
“ 部 大 开 发 ” 这 是 近 几 年 来 广 为 流行 的话 题 , 于 西 部 地 西 . 由 区储 藏 着很 多 有 潜 力 的 资 源 能源 . 是 发 展 比较 落 后 , 以 国 家 但 所
d i 1 . 9 9 i is . 6 3—0 9 . 0 2. 4 0 3 o : 0 3 6 / .s n 1 7 1 4 2 1 0 .2

东北产业趋势分析

东北产业趋势分析

东北产业趋势分析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曾经是中国工业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面临了严峻挑战。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数字经济发展以及对外开放四个方面进行东北产业趋势分析。

首先,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势在必行。

过去,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依赖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但这种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资源环境的恶化,东北地区需要加快转型升级。

一方面,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另一方面,应注重发展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提升产业链价值,增加就业岗位。

同时,还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业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创新驱动发展是东北产业发展的关键。

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东北地区应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提高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能力,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创新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

此外,还要建立创新金融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创新成本,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优化。

第三,数字经济发展是东北地区的重要方向之一。

数字经济是新经济的重要形态,具有高效性、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东北地区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同时,要提升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强网络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最后,对外开放是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中国的重要开放窗口,东北地区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东北亚地区的国家和地区加强经贸合作,促进资源和市场的互利共赢。

同时,要加大引进外资和外资合作的力度,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竞争力。

此外,还要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形成东北亚经济圈,实现区域资源优势的互补。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的变化趋势研究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的变化趋势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国家政策的引领,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从传统的重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从区域分散的产业布局向集聚型布局转变,都是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变化的主要趋势。

一、产业结构变化以前,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重工业占主导。

曾经的五个重点工业基地和十大科技创新城市都是沿海城市和西南地区,导致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远远滞后于其他地区。

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必须转向发展新兴产业。

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发展速度加快,结构更加优化,产业链更加完善。

首先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发展趋势的代表,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东北地区目前已经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建立了许多新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如航空、航天、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领域。

辽宁省更是建立了“沈阳百亿级高新技术企业”名单,从而推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可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之一。

其次是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东北地区的服务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和国民出行热潮,东北地区的旅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不断崛起,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也对传统产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整和优化,使得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能够逐渐摆脱过于单一的局面,实现结构性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二、空间布局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东北地区的空间布局也在编制中得到了深刻的调整。

目前,东北地区空间布局的调整主要表现在集聚型布局的发展。

集聚型布局指的是区域内产业集群密集分布的空间式样。

集聚型布局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的作用。

毗邻地区同类产业企业之间的并列竞争和合作协作,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效率,减少物流成本,促进相同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互惠合作,显着降低行业进入壁垒。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区域转移趋向.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区域转移趋向.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区域转移趋向[ 08-08-25 16:31:00 ] 作者:彭连清编辑:studa0714摘要:本文比较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对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促进产业区域转移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特征;产业转移趋向;对策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但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产业和生产要素向东部地区持续集聚,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日趋加剧。

近年来,先后出现“民工荒”、“电荒”、“油荒”、“地荒”,环境资源承载压力加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压力显著加大。

与此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迟缓,地区差距持续扩大,其资源优势、劳动力要素优势和市场潜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陆地区迁移,开始出现明显的产业区域转移趋向。

一、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长期以来,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政策优惠,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

从人均GDP看,1991年以来,除一些特殊年份外,每年中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只占东部的40%多一点,而西部只占东部30%多一点。

1985年,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1.96%、29.69%、18.35%,到2005年,差距进一步扩大,比重分别为59.52%、23.49%、16.99%。

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相联系,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十分明显。

东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发达,占GDP比重逐年增加,从1991年的79.8%增加到2004年的89.2%;而中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增长速度虽然也较快,但其基数小,在全国的份额有限,第一产业的比重总体上还较高。

“历史交汇期”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与趋势预测

“历史交汇期”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与趋势预测

区域经济Һ㊀ 历史交汇期 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与趋势预测张国清ꎬ黄立军摘㊀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ꎬ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ꎮ本文利用1996—2016年东西部GDP总量和人均GDP数据对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ꎬ并对未来进行预测ꎮ研究发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相对差异在缩小ꎬ绝对差异仍在持续扩大ꎬ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未来东西部绝对差异还会继续扩大ꎬ由此可见在 历史交汇期 实现东西部在GDP总量和人均量达到均衡并不现实ꎬ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十九大精神提出的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㊁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ꎬ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 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才更符合我国国情ꎮ关键词:东部地区ꎻ西部地区ꎻ经济发展差异中图分类号:F127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18)11-0075-03㊀㊀西部大开发战略自2000年实施以来成效显著ꎬ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ꎬ基础设施获得空前改善ꎬ然而总体上看当前东西部经济发展相对差异在缩小ꎬ绝对差异还在持续扩大ꎮ这说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需要做出调整ꎬ不能再以GDP来衡量ꎬ应以东西部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为目标ꎬ未来几年是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的 历史交汇期 ꎬ这几年我们一方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ꎬ另一方面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ꎬ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ꎬ东西部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ꎮ研究如何扭转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扩大ꎬ对于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ꎬ完成区域协调发展目标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ꎮ一㊁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述评1955年西蒙 库兹涅茨在美国经济协会演讲中首次提出收入分配的 倒U型假设 ꎬ后来演变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著名理论 倒U型理论 ꎬ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会先扩大后缩小ꎬ是倒U型曲线ꎮ对该理论国外学者们有正反两方面的看法ꎮ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是 倒U型理论 的支持者ꎬ1965年他对24个国家1949 1961年有关统计资料进行分析ꎬ得出结论: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状况会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大体上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ꎬ表现为倒U型曲线ꎮ其他学者如:伯纳德和杜尔劳夫(BernardandDurlauf)得出了相反的结果ꎮ他们分析了1900 1987年15个OECD国家88年的数据ꎬ使用动态因子分析法ꎬ得出区域经济趋于均衡不存在的结论ꎮ莱斯曼(Lesmanꎬ2009)通过对1982 2000年间23个OECD国家的截面和面板数据进行分析ꎬ发现分权化严重的国家ꎬ例如贫穷国家ꎬ反而区域经济差异越小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并不符合 倒U型理论 ꎬ最起码直到现在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还在扩大ꎮ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大的同时也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现实ꎮ不管区域经济是否会自动趋于均衡ꎬ我国各级政府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扭转东西经济发展绝对差距扩大的现实ꎬ早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ꎮ(二)国内研究述评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方面ꎮ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均衡的理论ꎬ主要存在两种观点ꎮ1.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会越来越大ꎬ不会趋于平衡魏后凯㊁刘楷(1997)认为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㊁中㊁西部三大地区的经济增长越来越趋于不平衡ꎬ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差距正在不断扩大ꎮ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7)利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相关的历史数据ꎬ全面分析了我国东㊁中㊁西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ꎬ发现各地区之间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差距在拉大ꎬ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较大ꎬ可支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ꎮ吴静芬(2008)分析了造成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拉大的原因ꎬ提出了西部赶超东部的对策ꎮ蔡建荣(2013)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ꎬ但东西部差距也日益扩大ꎬ经济发展日益不平衡ꎮ杨锦英等(2012)研究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ꎬ发现西部地区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ꎬ但与东西部差距并未缩小ꎬ尤其是绝对差异还在不断扩大ꎮ2.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会先增大然后缩小周玉翠等(2005)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ꎬ研究发现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省份与内陆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扩大ꎬ而沿海各省市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有缩小的趋势ꎮ李文陆等(2007)将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结合起来ꎬ通过计算GDP㊁人均GDP㊁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ꎬ分析了1978 2004年间东㊁中㊁西部的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ꎬ发现中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差距并非西蒙 库兹涅茨的倒 U 型而是 S 型的变化态势ꎮ潘士远等(2006)认为ꎬ如果落后区域能够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ꎬ落后地区的经济可以赶上发达地区的经济ꎬ最终区域经济差异会收敛ꎮ从上述的文献可以看出ꎬ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会先增大然后缩小的研究直到目前还没有得到验证ꎬ因为当前东57西部绝对差距还在继续拉大ꎮ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会越来越大ꎬ不会趋于平衡的观点ꎬ目前看是包含更多真实性的ꎮ文章认为区域差距不会自动趋于均衡ꎬ东中西部均衡发展需要国家㊁地方政府以及人民的大力干预ꎻ同时认为 历史交汇期 区域均衡的目标应该调整为:放下GDP和人均GDP均衡指标ꎬ努力实现东西部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ꎬ这样才更符合我国国情ꎮ二㊁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对比分析(一)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静态对比2016年ꎬ我国大陆31个省(市㊁自治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3585.5亿元ꎮ西部地区12个省(市㊁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合计156828.17亿元ꎬ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1.09%ꎻ东部地区11个省(市)国内生产总值合计432433.34亿元ꎬ约占全国总量的58.16%ꎻ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ꎮ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东部地区的36.27%ꎮ由此可见东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在总量上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ꎮ分省份看ꎬ东部广东省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80854.91亿元ꎬ超过西部地区12个省(市㊁自治区)的50%ꎮ东部地区中ꎬ广东㊁江苏㊁山东和浙江四个省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都超过了5%ꎬ广东和江苏更是超过了10%ꎮ西部地区四川的国内生产总值最高占全国的比例也只有4.43%ꎬ2016年四川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2934.54亿元ꎬ远低于广东省和江苏省ꎮ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最低的省份是西藏自治区ꎬ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51.41亿元ꎬ约占全国的比重是0.15%ꎬ东部省份国内生产总值最低的省份是海南省2016年海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053.20亿元ꎬ约占全国的比重为0.55%ꎬ是西藏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5倍还要多ꎮ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东西国内生产总值无论从总量来看还是从各个具体省份来看都相差较大ꎬ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ꎮ从东西部2016年人均GDP对比情况看(东西部人均GDP数据分别取东西部各省(市㊁自治区)人均GDP的平均数)ꎬ2016年全国人均GDP为53943元ꎬ东部地区11个省市平均人均GDP为80661元ꎬ约是全国人均GDP的1.5倍ꎻ西部地区12个省(市㊁自治区)人均GDP为43172元ꎬ约是全国人均GDP的0.8倍ꎻ西部地区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ꎬ东部地区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ꎬ西部地区人均GDP仅为东部地区的53.52%ꎮ由此可见东西部地区人均GDP差距也十分巨大ꎬ东部地区人均GDP比西部地区人均GDP高37489元ꎬ约高出86.84%ꎮ(二)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动态分析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 西部大开发 战略ꎬ该战略实施后对西部经济的促进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ꎮ本文收集了1996 2016年东西部各省(市㊁自治区)GDP及人均GDP数据ꎬ从1997 2003年东部GDP增速一直高于西部GDP增速ꎬ2004年西部GDP增速首次超过东部ꎬ此后除了2005年和2015年之外西部GDP增速都高于东部①ꎮ2013年国家又适时推出 一带一路 倡议ꎬ这又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ꎬ相信未来西部GDP增速将总体上要快于东部ꎮ虽然近十多年来ꎬ西部地区GDP增速总体快于东部地区ꎬ东西部经济总量的相对差异也在不断缩小ꎬ但东西部地区的绝对差异却呈快速扩大趋势ꎮ1996年西部人均GDP为3668元ꎬ东部人均GDP为9800元ꎬ东西部人均GDP绝对差异为6132元ꎬ相对差异约为2.67倍ꎬ此后东西部人均GDP绝对差异一直在增加ꎬ2016年西部人均GDP为43172元ꎬ东部人均GDP为81273元ꎬ东西部人均GDP绝对差异增长到38101元ꎬ相对差异降低约为1.88倍ꎮ20年间东西人均GDP相对差异从2.67倍下降到1.88倍ꎬ但绝对差异却从6132元上升到了38101元ꎬ绝对差异上升了约6.21倍ꎮ由以上分析可知ꎬ当前我国西部经济发展速度整体上快于东部地区ꎬ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正在追赶东部地区ꎬ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20年来先增大后缩小ꎮ但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由来已久ꎬ加上西部经济发展基数过低ꎬ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仍然在不断扩大ꎬ未来一段时间很可能要继续扩大ꎮ三㊁ 历史交汇期 西部地区经济追赶东部趋势分析(一)东西部经济总量趋势分析本文选取2016年为第0期也就是基期ꎬ当年东部地区GDP总量约为43.2万亿ꎬ西部地区GDP总量约为15.7万亿ꎬ两者绝对差异为27.5万亿ꎬ相对差异约为2.75倍ꎮ选取最近六年东西部各自年平均增长率为未来东西部经济增长率ꎬ然后计算何时东西部经济总量可以大概均衡ꎮ2011 2016年东部年GDP增长率分别为:17.2%㊁9.3%㊁9.7%㊁7.6%㊁6.1%㊁7.7%ꎬ东部地区这六年平均增长率为9.6%ꎻ西部地区年GDP增长率分别为:23.1%㊁13.6%㊁11.5%㊁8.8%㊁5.0%㊁8.1%ꎬ西部地区这六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1.7%ꎮ表1㊀东西部GDP总量追赶预测数据表年增长t05101520253035404550535455a=9.6%东部(万亿)43.268.3108.0170.9270.2427.3675.81068.71690.02672.84226.85564.76098.96684.4b=11.7%西部(万亿)15.727.347.582.5143.5249.6434.0754.71312.32281.93967.95529.96176.96899.6绝对差异(万亿)27.541.060.588.4126.7177.7241.8314.0377.7390.9258.934.8-78.0-215.2相对差异(倍)2.752.502.272.071.881.711.561.421.291.171.071.010.990.97㊀㊀经过数据预测(见表1)ꎬ发现东西部地区未来经济总量的绝对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将会继续拉大ꎬ直到45年后增加到最大ꎬ然后会快速减小ꎬ在第53 54年之间会减小到0ꎬ也就是说东西部经济总量会基本相等ꎮ同时我们看到东西部经济总量相对差异从2016年的2.75倍一直下降ꎬ在第53 54年之间会下降到1ꎬ说明东西部经济总量达到基本相等ꎮ这个结果说明在 历史交汇期 ꎬ即使到建国100周年东67 ①本文东西部GDP总量增速以及人均GDP增速都是根据国家统计局GDP数据计算而来ꎮ区域经济Һ㊀西部GDP总量达到相当还是很难完成的ꎬ这样再一次印证了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国情的准确把握ꎬ十九大区域发展的目标不是要东西部GDP总量达到一致ꎬ而是要追求东西部人民生活水平基本相当ꎬ公共服务㊁基础设施大体一致ꎮ(二)东西部人均GDP趋势分析相对于总量GDP分析ꎬ人均GDP分析更加有意义ꎬ因为总量GDP会受人口数量的影响ꎬ人均GDP很好地克服量这个影响ꎮ同样文章选取2016年为第0期ꎬ当年东部人均GDP为8.1万元ꎬ西部人均GDP约为4.3万元ꎬ东西绝对差异为3.8万元ꎬ相对差异为1.88倍ꎬ1997 2002年东部人均GDP增速高于西部人均GDP增速ꎬ2003 2014年西部人均GDP增速高于东部ꎬ2015 2016年东部又再次高于西部ꎮ为了预测未来东西部人均GDP情况ꎬ同样采用2011 2016年东西部人均GDP增速平均数作为未来东西部人均GDP增长率ꎮ2011 2016年东部人均GDP增速为:13.2%㊁8.4%㊁8.7%㊁6.6%㊁6.0%㊁10.3%ꎬ东部六年平均增长率约为8.9%ꎻ西部人均GDP增速为:22.7%㊁12.7%㊁10.7%㊁8.0%㊁4.2%㊁6.8%ꎬ西部六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0.9%ꎮ表2㊀东西部人均GDP追赶预测数据表年增长t0510152025303435a=8.9%东部(万元)8.112.419.029.144.668.3104.5147.0160.1b=10.9%西部(万元)4.37.212.120.334.057.195.8144.9160.7绝对差异(万元)3.85.26.98.810.611.28.72.1-0.6相对差异(倍)1.881.721.571.431.311.201.091.011.00㊀㊀经过数据预测(见表2)ꎬ整体看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变化趋势和总量变化趋势一致ꎬ东西部人均GDP绝对差异会先变大后缩小ꎬ在第25年后东西部人均GDP绝对差异会增加到最大ꎬ为11.2万元ꎬ此后快速减小ꎬ在第34 35年之间会下降到0ꎬ也就是东西部人均GDP基本相同ꎬ相对差异会从2016年的1.88倍起持续减小ꎬ在第34 35年之间会下降到1倍ꎬ也就是东西部人均GDP达到基本相同ꎮ相对于东西部经济总量达到基本相同的时间ꎬ人均量达到基本相同的时间提前了很多ꎬ这是因为扣除人口因素后ꎬ东西部差异要相对小得多ꎬ因此追赶起来所用的时间也就要短得多ꎮ但是即使是34到35年ꎬ相对于 历史交汇期 也还是比较遥远的ꎮ四㊁结论本文通过分析1996 2016年东西部GDP总量和人均GDP数据ꎬ以最近六年来东西部经济增长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未来东西部经济增长的预测数据ꎬ预测了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GDP赶上东部地区的具体时间ꎬ研究发现: (一)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前东部地区GDP总量和人均GDP增速都高于西部地区ꎬ西部大开发实施后西部地区GDP总量和人均GDP增速都得到了提升ꎬ其中GDP总量增速在2004年西部增速超过东部ꎬ人均GDP增速在2003年西部增速超过东部ꎬ此后总体看西部增速都高于东部增速ꎬ东西部地区的相对差异在不断缩小ꎬ绝对差异在持续拉大ꎬ由于东西部经济基数差别大ꎬ绝对差异在未来一段时间还会继续扩大ꎮ如果未来东西部经济增速按照预测的数值发展ꎬ东西部绝对差异将先拉大ꎬ在达到最大差距后快速缩小ꎬ也就是说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终将结束ꎬ两地最终达到均衡发展ꎬ但是这个结果的前提是西部经济增速在未来持续高于东部地区ꎮ(二)从最近几年的数据看2015年东部地区GDP总量增速又反超西部地区ꎬ2015㊁2016连续两年东部人均GDP增速反超西部地区ꎬ这就说明未来真实的东西部经济增速可能会和我们预测的数据有较大出入ꎬ这样西部地区在GDP总量和人均GDP的数量指标上要赶上东部地区需要的时间就会更长ꎮ如此看来单纯追求东西部经济总量和人均量的一致可能并不符合我国国情ꎬ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十九大精神清晰表明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含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ꎬ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ꎬ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ꎮ本文的分析也印证了这样的区域发展目标才更准确ꎬ因为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除了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差距外ꎬ两地人民的生活成本也有很大差异ꎬ在教育㊁医疗㊁住房等方面都有表现ꎬ 历史交汇期 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更好的衡量方法应该是达到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ꎮ参考文献:[1]杨锦英ꎬ郑欢ꎬ方行明.中国东西部发展差异的理论分析与经验验证[J].经济学动态ꎬ2012(8).[2]张清华ꎬ黄志建ꎬ郭淑芬.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追赶模型预测[J].统计与决策ꎬ2017(15).[3]吴静芬.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ꎬ2008(14).[4]蔡建荣.浅谈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商贸ꎬ2013(8).[5]李猛.中国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政治学分析[J].政治学研究ꎬ2011(3).[6]潘士远ꎬ林毅夫.发展战略㊁知识吸收能力与经济收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ꎬ2006(2).[7]徐现祥ꎬ李郇.中国省区经济差距的内生制度根源[J].经济学(季刊)ꎬ2005(S1).[8]周玉翠ꎬ陆玉麒.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结构效益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ꎬ2005ꎬ11.作者简介:张国清ꎬ男ꎬ河南三门峡人ꎬ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宁夏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讲师ꎬ在读博士ꎬ研究方向:区域经济ꎻ黄立军ꎬ男ꎬ宁夏中卫人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宁夏大学西部研究中心主任ꎬ研究方向:民族经济与区域发展ꎮ77。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_董国良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_董国良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董国良(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内容提要]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得出,东部地区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占GDP的65%以上,东部地区面临产业结构升级,承接国际高技术产业转移的任务和挑战,也有产业雷同的问题,中部地区近几年发展速度落后于东部和西部,西部地区近几年快速发展,各项综合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重大调整问题,西部地区赶上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形成自身比较优势产业的重大发展机 遇。

[关键词] 经济圈;产业结构;产业转移[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990(2006)02-0027-04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情况分析东部地区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的主体,约占GDP的65%以上,包括的省区有:北京、河北、辽宁、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他们都有各自的主导、特色产业。

但通过对他们的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后发现,从主导产业来看,三大经济圈具有同构现象,均把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子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作为各自主导产业,但在各自区域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现象,如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浙两省,其主导产业雷同,优势产业都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

分析得出,由于区域内产业雷同,导致产业内部争夺原材料和各种资源性产品,市场份额争夺加剧,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因为就每个省区的主导产业而言,他们的规模足以满足整个国内市场,同时,造成对电力等各类能源在该区域的极度紧张,在区域行政壁垒的作用下,各地之间争资源、项目、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问题将难以避免,影响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不过总体而言,这三大经济圈依然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发展前景非常好。

东西部主要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东西部主要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东西部主要产业结构特征分析作者:陈馨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第12期摘要:我国地域面积宽广,东西南北地域特征差别较大,不同的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决定了不同的产业分布,本文中,笔者从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出发,分析探讨了东西部主要产业结构的特征,并分析了在产业结构方面东西部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通过对这些现状的分析希望能使读者对我国东西部主要产业结构特征有更客观和明确的认识。

关键词:产业结构特征东西部地区差异分析一、东西部主要产业结构特征的不同之处分析(一)人文条件决定了东西部产业结构特征的不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区分布着不同民族的人民,总体而言,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多为汉族,在西部内陆高山地区都为少数民族。

在历史的长河中,汉族人民的农耕和渔、牧业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而少数民族在牧业上的特征更为明显。

如浙商闯荡天下的故事人尽皆知。

此外,不同的人文环境对经济产业结构特征的影响还体现在旅游业方面,如在西藏旅游业兴起的原因多为当地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还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对佛教的传承等。

而在东部地区,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较多,旅游资源也多为人工造成,如上海的世博管、北京的水立方、山东的夫子庙等都是人类的结果。

(二)地理条件决定东西部产业结构的不同分布和不同特征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领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西从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北达黑龙江漠河,南抵海南三亚。

正因如此,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产业结构的分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东西部主要产业结构的特征差异我国总体地理环境是东高西低,三级阶梯将我国分成了明显的东、中、西三个部分,我国东部处于地势阶梯的第三层阶梯上,有广阔的平原,间有低山和丘陵分布,且总体海拔在500米以下。

而我国西部处于第一级阶梯,地势较高,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对就业的显著性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对就业的显著性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对就业的显著性分析作者:段敏敏董炳南丁建勋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07期摘要:通过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将中国四大地区数据进行汇总,得出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实证检验。

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对就业有重要影响,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与就业正相关,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与就业负相关;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破坏效应,产业结构变动的净结果使就业增加。

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对就业的影响具有地区性差异。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动方向;变动速度;就业效应;地区性差异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016-02国内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学者较多,著作也各有侧重点。

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对就业有重要影响,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与就业正相关,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与就业负相关,当产业结构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破坏效应时,就业增加。

一、建立数量模型(一)研究假设世界各国工业化一般趋势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都是一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过程,虽然在一定时期,特别是工业化的初期,就业结构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但从长时期来看,二者之间具有一致性,即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依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趋同的,可以利用就业数据替代相对应的产业,从而可以用产业结构的数据来分析就业结构数据。

在中国,虽然第三产业的资本劳动比大大低于第二产业,表现为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较高,是未来增加就业的主渠道,但考虑到中国工业化尚未完成,未来仍将继续完成新型工业化的目标,加之中国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发展基础好,吸纳就业的稳定性较强。

因此,第二产业发展对就业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

而且,第一产业对就业的贡献表现为一种剩余劳动力的“ 蓄水池”作用,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总体水平较低,且波动较大,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实际上很难反映该产业有效就业的变化,其波动更大程度上折射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的变化。

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差异分析

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差异分析
项目 2( o) 0 2 0 01 2 0 o2 2 0 03 2】4 ( 0 20 o5
第一产业 一 . 4 0 0 7

- .l 0 0 3 7 1 9 .4 O 04 8 . 5
-. 3 0 4 7 11O . 3 0 1 .3 4
21 年 00
第 l 期 9
SIN E&T C N L G F R A IN CE C E H O O YI O M TO N
0职校论坛 。
科技信息
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偏离差异分析 、
胡 敏 ( 西工 业职业 技术 学院 江西 江
【 摘
南昌
303 ) 3 0 9
1 我 国产 业 结构 与就 业 结 构 偏 离度 总 体 情 况
有 明 显 的减 小 趋 势 . 三 产 业 结 构偏 离度 有 增 加 的 趋 势 。从 福 建 的 情 第 况来 年看 , 是 第 一 产 业 结 构 偏 离度 比较 大 , 二 、 三 产 业 则 有 比较 也 第 第
项 目 20 00
— —
结 构 与就 业 结 构仍 然 有 很 大 的 调 整 空 间 , 者 之 间 的 协调 性 虽 然 较 之 二 改革 开放 之 前 有 了很 大 的改 善 . 不 一 致 性 的程 度 仍 然 较 大 。 表 5 1 但 - 的数 据 反 映 了三 次 产 业 的 就 业 结 构 的偏 差 程 度 。 一 和第 二 产业 均 保 第 持 了较高 的就业偏差 。第三产业的就业偏差从 2 0 0 1年 的 04 9下 降 .6 到 2o 0 5年的 02 1 逐渐趋于合理 。第二产业的就业偏差呈现先下降 .7 。 后 上 升 而 后 又下 降 的趋 势 。 与第 二 产 业 的 技 术 要 求 和 高 的 就 业 进 入 这 壁 垒 有极 大 的关 系 。 一 产 业 一 开 始 , 现 逐 渐 扩 大 的 趋 势 。 似 于 比 第 呈 类 较 劳 动力 生 产 率 的 原 因 分 析 , 乡就 业 壁 垒 和 农 村 劳 动 力 的 技 能 素 质 城 是 最 大 的制 约 因 素 。

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效益分析[摘要]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东西部地区经济还存在着差距。

尽管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距逐步缩小,但是由于它们的基数不同,每个百分点对应的绝对量也不同,即使以同样的速度增长,绝对差距也会扩大。

因此本文采用效益分析法和回归分析从结构效益方面来研究二者产业结构的差异,西部只有在与东部产业结构的比较中寻找差距、求其成因、采取应对措施,才能为大开发插上翅膀。

[关键词]产业结构;效益分析;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西部大开发”,这是近几年来广为流行的话题,由于西部地区储藏着很多有潜力的资源能源,但是发展比较落后,所以国家一直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这也揭示了东西部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东西部地区存在的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上,因此有必要对东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值结构水平、产业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效益等方面。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东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效益,来解释两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

1 产业结构效益的比较分析分析产业结构主要有4种方法:结构的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效益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

本文主要采用效益分析法的结构效益分析法来研究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

衡量产业结构效益,可以用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来表示,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结构综合地反映了产业间净产值结构、劳动力比重结构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比较劳动生产率又称为相对国民收入,比较劳动生产率(B)是指各产业的产值比重(C)与劳动力比重(L)之比。

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的分析,对于处在工业化阶段的国家,随着国民收入提高,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虽先有下降的趋势,但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变小二者的比值就变大。

其计算公式为: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部门收入的相对比重/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即Bi=Ci /Li,可以计算东西部地区的比较劳动生产率B,i为各行业。

我国东中西部GDP的结构变化分析及预测

我国东中西部GDP的结构变化分析及预测

我国东中西部GDP的结构变化分析及预测我国东中西部GDP的结构变化分析及预测【摘要】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东中西部的差距。

本文选取1978——2021年全国各省GDP统计数据,通过加总得到三大地区的GDP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在经济总量、开展水平方面的差距及其趋势。

【关键词】GDP,地区差异,东中西部一、文献综述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学者就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刘树成、袁钢明分别计算了1978-1994年人均国民收入的标准差与加权变异系数,发现我国三大地带之间人均国民收入的标准差从1952年的20上升到1994年的2523;加权变异系数0.197上升到1994年的0.392,从而得出我国三大地带之间的绝对差距呈现不断扩大之势。

而同期,谷书堂、唐杰通过国民收入和工农业总产值的塞尔指标分解结果说明:没有足够的依据说明在1952年-1999年我国三大地带间存在差距扩大之势。

从上面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者虽然对我国区域经济进行了有效而广泛的研究,但他们在研究区域经济差距时,根本上都是选用单一指标采用基尼系数、塞尔指标、平均分享系数、舒尔茨系数、阿特金森尺度测度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并进行成因分析。

二、定量分析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公司的CSMAR数据库,包括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由于数据缺失,在东部地区数据中,剔除了海南省的数据。

所有数据采用EXCEL 进行处理。

所有GDP数据均采用1978年为基期剔除价格因素。

2、数据分析经济开展水平全面提升,地区间经济开展差距仍然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区域的经济开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1978-2021年,剔除价格因素之后,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727.19亿元提高到278079.89亿元,增长了160倍还多;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006.65亿元提高到121933.65亿元,增长了120倍有余;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721.55亿元提高到95765.2796亿元,增长了131倍有余。

中国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差异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差异分析

Key Words:Regional Difference,Industry Structural Evolvement Shift.share
Method,Industry structur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efficient,Industry structural
自雪梅t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M,中嗣财政经挤出版社.1998年版

主里里茎筌鎏薹墨塑主些釜垫坌堑
观经济政策取向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误导。 对产业结构定义的深刻认识,有助于我们把握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探讨
区域产业结构的问题。区域产业结构问题是区域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核一tL,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间的经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水平和 产业结构的合理性、高度化。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是整体经济水平的腾飞,这 就需要我们注意调整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使全国各区域的产业布局合理,促 进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对区域经济差异分析的重要性。
第三章是方法论探讨部分。本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区域产业结
构评价的原则;第二部分介绍区域产业结构的相关评论方法,具体介绍了偏离
份额分析法和区域产业结构比较优势系数、产业结构优势发挥程度指数两个指
标,从而为实证分析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第四章是实证分析部分。在上一章方法论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
分析这样一条主线,来研究我国的区域产业结构表现。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是理论基础部分。首先介绍产业结构定义,然后对产业分类进行探
讨,最后对西方产业结构演变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为后文的分析提供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是提出问题部分。这部分通过对我国近年来经济建设的实绩和问题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对比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对比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对比分析吴顺祥;吕培聪;徐志晖;程远亮【摘要】Considering the three parts of China,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hift trends of economic emphases in these areas during 1995--2010. It is shown that the emphasis of the eastern region moved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then turned back to the north again, while the central region followed a south-north-south pattern, and the western region showed a persistent northward trend.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 forecasts of the future trend can be made. It is stressed that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 provinc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must be speeded up. Effects of the "three demands" on the growing GDP are analyzed, an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s laid for narrowing the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promoting the economical pro- gress of all regions.%将我国分为东、中、西3大区域,分别分析其1995-2010年经济重心的演变轨迹,分析显示东部地区经济重心先南移后北移,中部呈现“南北一南”趋势,而西部经济重心则持续北移,并据此趋势预测未来演变态势。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摘要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增长,西部地区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借助国家东部率先发展的倾斜政策的有力推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东西部差距日益拉大。

尽管1999年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但仍未能有效扭转东西部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深刻认识东西部差距的客观表现,揭示产生差距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因素,捕捉新的历史机遇,寻求新背景下突破困境的途径,以创新性思维建立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已成为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先导和一次重要的战略谋划。

关键词:东部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成因,分析,解决方法目录第1章东西部经济发展比较21.1地区生产总值(GDP)(见附表1)2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见附表2)41.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41.4东西部财政收入来源结构比较(见附表5)51.5固定资产投资比较(见附表6)61.6融资差异比较61.7产业结构比较61.8基础设施比较71.9人力资源比较71.10城市化水平比较(见附表7)81.11社会保障比较81.12技术创新比较9第2章东西部经济差距产生的制度政策因素分析92.1对外开放进程及其对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影响102.2制度与体制改革对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影响112.3国家区域政策对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影响132.4产业政策对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影响142.5财税金融政策对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影响142.6东西部利用外资政策比较15第3章东西部经济差距发展趋势预测153.1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及预测(1979-2026)(见附表8)163.2东西部GDP的差异及预测(1978-2026)(见附表9)163.3结论和展望16第4章国外缩小区域差距经验借鉴164.1美国164.2日本184.3英国184.4法国194.5巴西194.6经验总结204.7政策启示20第5章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路径选择205.1各种发展论点205.2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基本路径22第6章参考文献及附录236.1参考文献:236.2附录:24第1章东西部经济发展比较1.1 地区生产总值(GDP)(见附表1)从图1-2可以看出:(1)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整个1980年代,东西部地区的GDP差距曲线相对平缓,维持在2.11~2.39倍之间;(2)1990年代以后,东西部地区的GDP差距迅速扩大,从1990年的2.26倍,到1999年,差距扩大为3.00倍;(3)到了2005年,东西部地区差距达到了峰值3.64倍;(4)2005年后,东西部地区GDP的差距开始显著缩小。

论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论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论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作者:张平经济评论 2019年11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呈现加速变动的趋势,这种变动推动了中国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

但是,由于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条件不同,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和水平的差距,造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绩效方面的明显差异。

一、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一)三大区域产业结构水平的差异从动态上看,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是一个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

从静态上判断产业结构水平高低,可以采用“标准结构”法。

它是将一国和地区产业结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水平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

常用的有“库兹涅茨标准结构”、“钱纳里-赛尔奎因模型”和世界银行关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标准统计(参见表1)。

表1 世界银行关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统计(%)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98/1999)》,中文版,19~20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水平差异见表2和表3。

表2 中国三大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产值结构的演变(%)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网(/html)有关数据整理。

表3 2000年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高度比较资料来源:魏后凯、陈耀:《中国西部工业化与软环境建设》,5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

2019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DP)构成分别为9.6∶52.4∶38、17.1∶49.2∶33.7和18.8∶44.6∶36.6。

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据此大致可以判断:中国东部地区基本上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水平,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但是第三产业略低;中西部则仍然处于低收入国家的一般或一般偏上水平,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比较高。

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修改稿2

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修改稿2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正在快速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还在不断地进行当中,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转变。

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三次产业的发展总和,因此对产业结构的分析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本文是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的,目前来看,东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非常相似,但由于发展的起步点不同,发展的过程中就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就产业结构的效益方面对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当前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产业结构现状,地区三次产业优势,产业结构存在的不足等情况,运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对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对产业结构的不足提出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功效系数法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I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constantly, pursue maximum economic efficiency,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high pollu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began to "resource-conserving, environment-friendly"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the sum of the thre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necessary. This is on my East West area of industry structure for comparison analysis of, currently see, East West area of industry structure very similar, but due to development of started points different, development of process in the on has many aspects are exists with must of differences, this on industry structure of benefits aspects on East West area industry structure for comparison analysis, understanding current East Wes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tatus, and industry structure status, area three times industry advantage, industry structure exists of insufficient, situation, Utilizi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insufficient to make appropriate recommendations to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Key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 Output value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Compare labour productivity Efficiency coefficient method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一、引言自1979年以来,我国以工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已经形成,在基数存在很大差距的情况下,全国的产业结构却呈现出了明显的趋同,许多地市级产业结构的相似度更是非常明显,我国是发展大国,资源大国,人口大国,发展不均衡,资源分配不均衡,人口分布不均衡,相同的产业结构对于东西部的发展在建设上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重复,因此造成资源的浪费。

从东到西的经济结构有何不同?

从东到西的经济结构有何不同?

从东到西的经济结构有何不同?一、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1. 产业结构多元化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较为多元化,以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制造业的发展使得东部地区拥有许多知名的产业集群,例如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浙江的杭州湾地区等。

同时,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助推了东部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金融、物流、教育、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成为东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领域。

2. 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东部地区在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各类高新技术企业众多,创新能力较强。

大量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集聚,为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东部地区的企业也重视技术创新,不断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3. 人力资源优势明显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之所以多元化,与其人力资源优势密不可分。

东部地区的城市化程度较高,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流向该地区。

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水平较高,为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人力资源的优势使得东部地区在科研、技术创新和高端服务领域更具竞争力。

二、中部地区的经济结构1. 以制造业为主导中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和农业的比重较低。

这一特点与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有关,中部地区在物流、交通等方面具备优势,有利于发展制造业。

中部地区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转移基地,吸引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投资。

2. 农业仍占一定比重尽管中部地区的经济结构有所调整,但农业仍然在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

中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主要以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粮油经济为主,同时兼有果树种植和饲养业。

农业的发展不仅维系了中部地区农民的生计,也为农产品的供应提供了保障。

3. 资源型产业占比较高中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源型产业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据一定比重。

例如,湖南的有色金属、河南的煤炭、湖北的重要金属矿等,使得中部地区在国内资源型产业中具有一定优势。

然而,中部地区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环境保护方面仍面临挑战。

我国东西部产业结构之比较

我国东西部产业结构之比较

作者: 庞德谦 李全武
作者机构: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
出版物刊名: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5-90页
主题词: 中国 东西部差异 产业结构 经济改革 经济政策
摘要:地区差异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差异上,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既受自然条件、发展基础、政策环境的制约,又受传统观念、运作体制、经济决策的影响。

只有彻底消除思想壁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加大经济改革力度,争取倾斜政策,才能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使西部大开发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王冲;张耀光【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年(卷),期】2009(26)2【摘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三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相互间差异,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找到其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并结合三个经济区各自产业结构发展状况,提出第一产业应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高科技、高产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第二产业要发展先进制造业,以高新技术改造原有产业,同时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三产业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比重,促进服务业整体向前发展.在区域内部建立统一协调的经济发展机制,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促进更大范围甚至全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总页数】8页(P71-78)【作者】王冲;张耀光【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相关文献】1.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J], 常彬强;余宝林;张磊2.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方来3.结构调整、承载力提升能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吗?--以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为例[J], 刘佳;周长晓4.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J], 常彬强;余宝林;张磊5.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就业差异——基于我国四大经济区31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魏燕;龚新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政府财力动态关系对比研究——基于1978—2009年东西部地区数据的实证分析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政府财力动态关系对比研究——基于1978—2009年东西部地区数据的实证分析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政府财力动态关系对比研究——基于1978—2009年东西部地区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聪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区特征,东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财力水平,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和最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

文章基于1978-2009年东部11省和西部12省地区生产总值与政府财力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构建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手段研究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政府财力的动态关系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论表明:在我国当前形势下,公共财政应着眼于优化政府支出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同时,有效地推进税制改革和促进经济长远发展也成为东西部地区分别面临的重要任务。

【总页数】6页(P48-53)
【作者】王聪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
【相关文献】
1.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与政府财力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1978-2009年东部11省数据的实证分析
2.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基于我国东西部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3.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1978-2009年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4.城镇化进程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基于1978—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5.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路径比较研究——基于储蓄投资转化视角的实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董国良(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内容提要]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得出,东部地区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占GDP的65%以上,东部地区面临产业结构升级,承接国际高技术产业转移的任务和挑战,也有产业雷同的问题,中部地区近几年发展速度落后于东部和西部,西部地区近几年快速发展,各项综合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重大调整问题,西部地区赶上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形成自身比较优势产业的重大发展机 遇。

[关键词] 经济圈;产业结构;产业转移[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990(2006)02-0027-04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情况分析东部地区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的主体,约占GDP的65%以上,包括的省区有:北京、河北、辽宁、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他们都有各自的主导、特色产业。

但通过对他们的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后发现,从主导产业来看,三大经济圈具有同构现象,均把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子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作为各自主导产业,但在各自区域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现象,如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浙两省,其主导产业雷同,优势产业都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

分析得出,由于区域内产业雷同,导致产业内部争夺原材料和各种资源性产品,市场份额争夺加剧,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因为就每个省区的主导产业而言,他们的规模足以满足整个国内市场,同时,造成对电力等各类能源在该区域的极度紧张,在区域行政壁垒的作用下,各地之间争资源、项目、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问题将难以避免,影响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不过总体而言,这三大经济圈依然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发展前景非常好。

目前,长三角城市群正日益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产业聚群机制的培育,技术链接与制度的配套把长三角地区制度改革引向深入。

上海是该区域的中心,是重要的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中心,具有较强的辐射力,汽车制造等现代制造业发达。

因富有人才和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较强的市场需求,深厚的国际大都市商业等因素,上海正如同北京一样,逐渐成为区域研发、营销、资本运作等职能中心,成为各大跨国公司、集团公司的总部基地。

江浙也不断强化与上海的经济合作与分工,发挥自身的经济合成优势,在研发生产加工方面与上海形成有效互动,向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

随着新一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启动,长三角内部经济分工协作更加紧密,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彼此协调趋向合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长三角的经济必将持续快速增长。

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是市场经济启动较早,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区域一体化的先发地区。

近几年改革能量的充分发挥,政策优势渐渐消失,受长三角的强力竞争,珠三角出现了外资转移,经济增长放缓的不利局面,正面临新一轮的动力重组。

珠三角与香港、澳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加上经济联系的历史渊源,使粤港澳的合作成为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2003年以来,随着《CEPA》相继签署,在这一制度框架下,如果能抓住这一先机,珠三角必将迎来经济再次起飞。

京津冀城市群与环渤海区域,经济实力相对前二者较弱,经济联系与协作程度最低,分工合作体制障碍严重,区域经济一体化消失,进入可行性操作阶段,收稿日期:2005-11-30作者简介:董国良,男,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仍是内闭式自我循环,发展不均衡。

北京一枝独秀,天津紧随其后。

作为该区域中心城市,北京经济实力雄厚,排在全国前列,产业结构经过多年调整,不断优化升级。

电子、电气、生物医药、各类服务业等,在产业群内位置上升,并渐成主导产业。

天津作为另一核心,本来就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人力资源、科技实力,近几年后发优势明显,从2001年开始增长程度高于北京,目前就该区域整体而言,主要实现经济更紧密、开放、协调,整体经济实力提升。

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中部地区地处祖国内陆腹地,主要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

中部六省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在全国地域分工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中部六省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铁路、公路、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货运量,客运量分别占全国的22.6%和24.5%。

依靠全国11.7%的土地,承载着28.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GDP的23%,比重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但中部地区由于生态状况恶化,集聚了大量农村人口,面临最少的自然资源和严重的贫困问题,直接阻碍了中部的发展。

现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以“十五”中期的2002年为例,中部六省国内生产总值23501亿元,若按土地面积平均,中部六省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为228.83万元,是全国平均的2.1倍,但仅为长三角的八分之一,珠三角地区的十分之一左右,中部六省人均创GDP6508元,是全国平均的81.6%,分别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

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态势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调整纵观西部地区经济运行态势,工业经济的强劲增长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广西、四川增长速度很高,尤其是重化工业增长加速。

重庆、甘肃、内蒙均如此。

受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影响,西部各省区多表现出农业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

农牧业打“特色牌”成绩着著,但经济增长受煤、电、油、运束缚严重。

由于国家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国债投资、旅游业、特色农牧业等领跑西部经济,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工业生产速度加快,经济效益回升,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西部大开发战略自2000年实施以来,国家在西部地区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新开250个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7300亿元,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巨额资金的投入,使西部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东西部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如果长期依靠大规模的财政投入,政府没有这种能力,西部开发也难以持久下去。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调整放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面推进西部的改革开放,据有关专家测算,2002年西部地区的外贸依存度仅为8.51%,而东部为69.88%,全国平均为50.14%,1998-2002年间,西部的对外贸易总量仅占全国的3%-4%,且呈下降趋势。

目前西部对外开放度低,整体上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

同时,西部地区国有经济的比例一直居全国最高,国有经济投资一直占主导地位,西部投资主体多元化,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远未形成。

在西部这种落后地方,与其他行业的收入相比,公务员相对工资较高,工作稳定,握有权力,因而西部的政府机构和人员存在着一种比较强烈的内在膨胀力量,可见,今后几年,西部地区要改善发展环境,尤其要改善西部的软环境。

在国企改革、改组、改造方面,在发展民营经济和对外开放方面,也必须有实质性的突破,西部大开发首先应成为西部大改革、大开放。

第二,加强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的基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农村生活设施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尽快缩小东西部之间,西部城乡之间,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根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的计算,西部12个省份中,除陕西外,全部为知识发展低水平地区,有4个地区的知识发展处于极低水平,全国后8位全部在西部。

西藏的知识发展指数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2%,贵州为38%,知识资源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大量研究显示,投资于人,教育、卫生是最有效的投资,因此,西部开发应该重点帮助西部的“三农”,从改善其生产、生活设施、增加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投入,使西部农民分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成果,从缩小西部的城乡差距入手,缩小东西部差距。

第三,调整提高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西部工业化、城市化,滞后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西部地区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据测算,目前农产品加工系数,东部地区高达1.58,而西部地区仅为0.41;西部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09%,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8%,东部分别为45.34%和70.32%。

如果西部资源的深加工系数能达到全国水平,则西部经济的增加值将会成倍增长。

第四,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步伐。

目前城镇化率仅为22.3%,而全国平均水平已达40%以上,这与工业化初级阶段水平一致,西部的农牧民人口稀少、分散,自然条件差,据现行的人口布局来修路,拉电、通广播电视、办教育和医疗,成本太高效率低下。

比较可行办法之一就是通过城镇化,对人口聚集。

这样可以改善生活条件,降低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

四、从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看传统产业西部转移前景(一)传统产业中制造业布局现状与区域比较。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事实上的制造业分布带。

从各地区的销售收入而言,在制造业29个产业中,东部份额超过90%的占4个,超过70%的行业有124个,超过50%的有157个,反观中西部地区,中部份额超过50%的仅炼焦业(53.47%),西部也只有烟叶烘烤业(62.38%)。

份额为30%的行业,中西部地区依然很少,中部仅22个,西部地区只有5个,在全部制造业中,中西部地区仅15%能达到行业的平均份额。

另外,东中西部产业布局各有侧重,东部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东部地区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90%以上,而中西部地区比重较大的则是一些资源加工型产业,如烟草加工、金属冶炼、麻纺织业、盐加工业等,此外,中部地区在运输设备制造业,西部在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等方面占有较大比重,在出口比重较大的一些产业上,东部比重都在80%-90%以上,轻工业制品比重基本在80%以上,许多重工业加工制品和资本密集产业的比重约在70%以上,出口的支持、产业集聚效应、国家政策的相应倾斜、对外资的吸收等因素是形成东部地区与出口密切相关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中西部由于地理位置不利、资金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首先发展的只能是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传统产业西部转移前景与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形成。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我们得出,西部地区已经具备大量吸纳传统产业的各项条件,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资源采掘、加工产业、原料加工业、旅游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