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创作和演奏分析

合集下载

充满民族气质的旋律_柴柯夫斯基_洛珂珂主题变奏曲_

充满民族气质的旋律_柴柯夫斯基_洛珂珂主题变奏曲_
变奏 I: 基本主题的速度、节拍、调性都不变 结构规模仍保持主题的原型 (16 小节)只
音乐时空 YIN YUE SHI KONG
78
是大提琴始终采用连续三连音音型加以 贯穿,着重旋律的装饰性。
在演奏时采用连弓、跳弓、连顿弓交 替进行的手法加上力度强弱变化的细致 处理,使变奏轻快欢畅、活泼洒脱。 整个变 奏曲的一、二、三、四句是大提琴主奏,乐 队在重音上给一点和弦音的支持。 第三句 由乐队主奏,大提琴作为衬托保持着三连 音的节奏性,这是全曲较难的一个变奏对 左右手的密切配合提出了高要求,左手一 开始七度音程的连续摸进乐句,后有不规 则琶音和半音阶的乐音进行,演奏时要放 松慢练。 右手的弓法特别是三连音的前四 个音是连弓,后一个音是顿弓和七个音的 连弓再接五个音的连顿弓,这些不对称的 弓法首先要抓住重音,巧妙使用右手各关 节配合的默契度和右手臂、腕和手指的力 量。 此处,由于多次从低把位移向拇指把 位,为了做到平稳连接,在每次上下移动 时左手要提前把拇指先作出半圆动作,并 将手腕和手指抬起高过琴弦,整个手臂和 手的高度都应该同时带到较高的水平上, 返回时拇指应比整个手移动要早,当其他 手指跳到新把位时拇指已位于琴颈的后 面。 变奏 1 结束后,紧接由乐队演奏叠句 作原样再现过度,接到下一变奏。
这是由反复结构的三乐句组成的一 部曲式。 前三句的开头均相同,结尾处作 不同处理。 特别是第三句作较大发展。 结 束时大提琴演奏 d 长音的同时,乐队演奏 的叠句在此做部分再现。 调性则有 A 大调 和 d 小调的交替感。 最后大提琴以微弱之 声停在高音区上。 破有余音绕梁之妙与下 一变奏的热烈欢快清晰形成强烈对比。
变奏 II: 调性仍保持 A 大调速度节拍都于主题 相同发展成五句,运用主题一开始的材料构 成新的核心,加以重复发展构成第一句。 此处,大提琴采用了三十二分音符与 六十四分音符交替的节奏,与伴奏声部相 呼应,形成了一对一答的形式格外显得轻 巧、流畅带有俏皮诙谐的特点。 后四句是 第一句的变奏重复,其中一、四句是相同 的二、五句终止不同,也基本类同。 每句开 始的两个乐节均用乐队紧跟以模仿式的 重复呼应,是热情华丽的一个变奏,是炫 耀大提琴技巧的一个片段,两手要高度配 合演奏的十分流畅。 连续四次上行的音阶 式乐句要拉的准确清晰, 强弱对比要夸 张。 变奏 II 结束后,紧接的叠句由乐队作 原样重复,之后,出现由大提琴演奏的蕴 含深沉的连接句,将刚才强烈、欢快、诙谐 的音乐引入似乎若有所思的境态,调性由 A 大调转向 bE 大调, 停 在 了 它 的 三 级 音 G 上,这个音正好是下一变奏的主调(C 大 调)的属音,也是下一变奏的开始音,这个 过渡处理的极为自然。 变奏 III: C 大调一个十分抒情,稍慢的行板与 前两个变奏相比, 音乐性格有了很大变 化,旋律变得委婉如歌,明朗深情纯朴而 亲切。 全段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运 用主题开始的材料加以引伸展开。 紧接第 二部分开始,再现第一句大提琴独奏保持

从《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看柴可夫斯基创作中的个人情怀

从《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看柴可夫斯基创作中的个人情怀

谢沈一(郑州华信学院艺术学院,河南新郑 451100)摘要:柴可夫斯基深受“强力集团”作曲家们倾向于用民间题材创作的影响,爱好从传说、神话,亦或人与统治者斗争的历史中取材创作;但他所追求的目的则是“建立在我所经历过的或看到过的,能令我感动的情节和冲突上的”。

从这一点上我们又能感受到他的音乐不像“强力集团”其他成员那般偏重客观描写,而是更多的去强调个人的抒情性,更多在作品中真实再现自己的亲身感受。

因此他的音乐总是充满热忱真挚,发自身心,同时又不乏激荡人心的戏剧效果。

这一点是他的创作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征。

关键词:变奏曲;大提琴;洛可可风格;民族性音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2-0214-02一、作品创作背景1875年,《洛可可主题变奏曲》问世的前一年,柴可夫斯基在俄罗斯著名的大提琴家达维多夫(1838—1889)的音乐会上发表了一篇评述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大提琴这样—件作为独奏乐器却前途叵测的忧虑之情:“当今管弦乐队编制中的大量乐器里,只有大提琴和小提琴能够与乐器之王——钢琴平起平坐且出现在现代音乐会的舞台并博得一席之地,而在竞技擂台上的这三件乐器,大提琴却逐渐地正在沦落末位,和它的管乐前辈们一同撤回到音乐共和国——管弦乐队中去了。

大提琴演奏技艺日渐衰落的事实可由多年来它的表演曲目完全没有新鲜血液的充实而得以证明,且时常能够看到眼巴巴地大提琴家们抱怨没有作品可拉。

这么一件拥有异常优美声音的乐器,当它在管弦乐队‘人人平等’的公民中脱颖而出时,会多么令人着迷,可惜的是作曲家们却居然燃烧不起激情为这件本应刮目相看的乐器而写作。

”在这段极为感性的文字中我们确实能够感受到柴可夫斯基对大提琴作品的无限无奈和担忧之情。

但是在这之后的第二年,他便创作出脍炙人口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力撑大提琴表演艺术的发展。

洛可可风格在乌克兰作曲家博尔特尼扬斯基(1751—1825)的作品中虽然有所反映,但这源于古典音乐对他的影响,并非俄罗斯音乐艺术固有的特征。

论柴可夫斯基《罗可可主题变奏曲》

论柴可夫斯基《罗可可主题变奏曲》

《 如歌的行板) A dneC ia i ,8 1 时 , 泪盈 眶 , 可夫 到音乐领域 中来 的“ ) n at al bl 17 ) 热 ( t e 柴 罗可 可”一词 , 主要是 特指 十八 世 纪 的法 斯 基十分激动地说 :我生 平从 未感 到如此 荣 幸 , 我 的创作 国音乐。罗可 可风 格以机智 、 “ 对 优雅 、 修饰和娱 乐性 与巴 洛克戏
《 罗可 可主题 变奏 曲》 世界大提琴音乐 中 占据很 重要 晌 在
巴巴的抱怨 没有 东西 可拉。这 件声音 异 常优美 的 乐器 , 时 地位 , 有 可以称 得上是革新 的作 品 , 它不仅仅是 一首 为独 奏大 提
当它在管弦乐共和国权 利均等 的公 民 中脱颖 而 出时 , 得 多 琴和乐队的技巧性 作品 , 显 更重 要的是 , 这是一 首真正 交响音 乐 么迷人 , 而作 曲家却居 然再激 不起灵 感 为这件 理应 格外 另 眼 性质的变奏套 曲。 相 看的器乐 写作。从 这段评论 中不难看 出柴可 夫斯 基对 于大 ”
另外 , 在创作《 罗可可主题变奏 曲》 的当年 , 17 即 8 6年 , 柴 类工艺品 , 这表明这种风格 主要是为 内部装 饰 而用 , 为 巴洛 成 , 可夫斯 基见 到了列夫 ・ 托尔 斯泰 , 托尔斯泰在聆 听弦乐四重 奏 克全盛时期 浮夸 的绘画和建 筑的列立面 从 装饰艺 术 中借 用
只有小提琴和大提琴这两种 乐器 能够 与乐器之王钢 琴一起 在 基的手稿 , 并在作品 的总体 结 构上 也作 了较 大 的 凋整 。此 后 现代音乐会舞台 占有一席之地 。在竞技擂 台上 的这 三个对手 在 18 8 7年还 出版了这一变奏 曲的乐队总谱 , 一乐 队总谱 也 这
当中 , 大提琴正在逐 渐的 沦居末席 。跟 它的 管乐前 辈们 一样 是建立在 17 88年 所 出版 的钢琴 伴 奏谱 的基 础之 上 的。现在 要撤退 到音 乐共和国—— 管弦乐队里去 了。大 提琴 的演技 日 照柴可夫斯基原作 演奏 的大提 琴 家 已经 十分罕 见 了 , 多数 大 益衰落的事实可以由多年来它的表演 曲 目完全 没有新 作加 以 演奏家都是依据斐特 曾哈根 的版本而演奏的 。 充实得到证 明。所有 音乐爱 好者 都知 道 , 大提 琴家 经常 眼泪

浅析柴可夫斯基《罗可可主题变奏曲》

浅析柴可夫斯基《罗可可主题变奏曲》

的后半段 ,乐 曲情绪渐渐高涨 ,气氛热烈 。 品的第一 、二变奏运 用 了主题 的速度 、调 式及旋律 ,保留 了
主题旋律 弱起 的特 点 。交 替的旋律与伴 奏声部相 互呼应 ,显得 格外
轻 巧 流 畅 , 并 带 有 俏 皮 诙 谐 的 特 点 。在 第 三 变 奏 中 , 塑 造 了 温 柔 、
个音 。【 见谱例2 】
谱,  ̄ J l 2
里面鲜活生 动的人物 形象 以及错 综复杂 的人物关 系都 熟悉和 了解 , 才 能更好地 演绎和表 现 出苏珊娜 活泼开 朗乐观 的个 性 。浅析这 首作
- _ _ - 一
品,并结合我 自己对这 个作 品演 唱后的理解 ,我相信今 后在演 唱这
富有表现力 。 “ 罗 可 可 ”是 1 8 世 纪 流 行 于 欧 洲 的 一 种 视 觉 艺 术 风 格 , 起 源 于 l 7 世 纪 的 法 国 ,原 意 是 指 “ 贝壳 型 ”。罗 可 可 风 格 的 一 般 特 点 是 装 饰
二 作 品的旋律及风格 特征
这首 作 品乐 队伴 奏织 体清 晰 透 明,旋 律 线条 精致 。套 曲前面 有一段 前奏 ,在 这段前奏 中,显示 出主题动机 。乐 曲开始 时的主题
段变奏围绕主题展开 ,其演奏难度很 高,几乎涵 盖 了大提琴所有 的技巧 。1 0 0 多年来 ,这 首乐曲一直是表现大提琴演
奏者技巧 的经典之作 。本文希望通过 对这首协奏 曲的创作背景 、旋律特征及 演奏技法 的分析 ,能够使 演奏者更好 的 理解和演绎这部作品。 关键 词 : 大提琴 ;柴可 夫斯基 ;罗可可;旋律;演奏
《 罗 可 可 主 题 变 奏 曲》 题 献 给 著 名 大 提 琴 家 : 当 时 莫 斯 科 音 乐

简析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简析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简析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作者:陈昕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1期摘 ; 要:柴可夫斯基(Peter·Ilyich·Tchaikovsky),是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他擅长于谱写优雅的旋律,创作了很多充满戏剧色彩、饱含情感的作品。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在1876-1877年为大提琴和管弦乐队伴奏而写的,音乐写作的手法明快,清晰,旋律的线条精细,是俄罗斯民族因素与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本文对《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曲式结构进行简单分析。

意在揭示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演奏和诠释好这部经典的大提琴作品。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洛可可;大提琴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 J622.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2-0090-01《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由主题和七个变奏部分组成。

主题呈示前,先有乐队弦乐四声部奏出了一小段引子,从弱拍开始的突出的节奏型,使音乐具有古典主题所特有的活跃个性并温柔恬静,充满了诗一般的意境和情调。

在音调上同乐曲的基本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序奏的后半段由拨弦奏出新的音调,并由圆号的过渡引出大提琴用中等速度演奏的洛可可主题。

由此可以看到作曲家把莫扎特式风格同俄罗斯民间因素的相互渗透。

主题是非常单纯而典雅的中板,A大调,2/4拍子,旋律轻快,16小节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别反复一次,而变奏则不反复,然后是8小节续奏。

乐句纤巧、华美而典雅,完全符合“洛可可”的风格特征。

其中又有柴科夫斯基本人柔和抒情咏唱的印记。

在乐曲一系列变奏中,柴可夫斯基延用了类似的旋律和节奏本身作为整体框架.变奏一运用了主题的速度、调式及节奏,大提琴以连续16分音符的三连音进行演奏。

情绪活泼轻快,描述无忧无虑的童年。

在技术上,菲芩哈根在这里标注了使用了连弓与跳弓,目的是使其第一变奏的音乐富有连续性与灵巧性,更具有巴洛克音乐的风格。

柴可夫斯基与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柴可夫斯基与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述说 着痛 苦 。
下 。从十 大协 奏 曲的地 位 角度 来说 , 它 也 是德 沃 夏 克 ,拉 罗 ,海 D 的极 好 过
度。 柴可夫斯基把 《 洛 可 可 主 题 变 奏
作 更是 有《 意大 利 随想 曲》 《 罗米 欧与 朱
丽 叶》 幻想 前奏 曲、 《 一八 一 二年 序 曲》 、 交 响幻 想 曲《 弗 兰切 斯 卡 ・ 达・ 里 米尼 》 ,
盖 尼・ 奥 涅 金》 《 黑 桃 皇后 》 等。 舞 剧 中受 后 世瞩 目的有 《 天鹅 湖》 《 睡 美人 》 《 胡 桃
夹 子》 等作 品 。 管弦 乐作 品 中 , 著 名 的佳
第 六 变奏 : 木 管 显 出凄 清 , 大 提 琴 的 独 吟忧 郁 伤 感 , 哀 怨 的情调 , 好似 在
其旋律性 而言, 还是极其优 美的作品 , 尤其是 它的洛 可可的精致风格。 关键词 : 柴 可夫斯基 洛可可 大提琴
从 技 巧上说 , 洛 可 可 的确 是 传 世 之 第 四 变奏 : 欢歌乐舞 , 像 人 们 在 跳
交Ⅱ 向曲 中 以第 六 ( 悲怆 ) 交 响 曲 蜚声 于 艺 术界 , 此 外 还 有《 曼弗 雷德 交 响 曲 》 。
以及三部 钢 琴协 奏 曲和《 D 大 调 小 提 琴
第七 变奏 :在 乐 队的 支持 激励 中 ,
大 提 琴上 下得 力 、 左右 逢 源 , 并 且 带 着
曲》 献 给 了德 国的著 名 的大提 琴 家费特 珍 哈根 . 这也是 柴可 夫斯 基所 写 的唯 一

自矜和 舒 坦 ,迅 疾 冲 向辉 煌 的 生 命 巅
琴作品有《 洛 可可 主 题 变 奏 曲》… ・ ・ 总
之, 柴 科 夫 斯 基 在 各 种 音 乐 体 裁 里 都 有 名 作 。 这 在 世 界 乐坛 上 是 首 届 一 指 的 。

柴可夫斯基《B小调六首变奏曲》音乐学分析

柴可夫斯基《B小调六首变奏曲》音乐学分析

柴可夫斯基《B小调六首变奏曲》音乐学
分析
柴可夫斯基的《B小调六首变奏曲》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风格
的钢琴作品。

这个作品的主旋律源自古老的俄罗斯民歌《我有一只
小马车》。

柴可夫斯基使用了多种技巧和手法来展示他的音乐才华。

* 第一变奏:柴可夫斯基在这一变奏中使用了一些琶音和三连音,并加入了更加复杂的和弦和左手部分,营造出气氛和音乐张力。

这个变奏的音乐材料源自原曲的主题。

* 第二变奏:这一变奏中,柴可夫斯基创造了一种类似于流行
音乐的旋律,使用了反复出现的节奏和流畅的旋律,带来明快愉悦
的感觉。

* 第三变奏:这一变奏中,柴可夫斯基运用了和弦的不同演奏
方式和音色的变化进行表现,营造出神秘的音乐气氛。

* 第四变奏:这一变奏采用了比较轻快的节奏和精细的琶音,展现了柴可夫斯基对音乐形式和内容的深入思考和创新。

这一变奏还加入了一个简短的副主题。

* 第五变奏:这一变奏的特点是旋律的快速高音部分和跳跃的音程,形成一种慷慨激昂的音乐效果。

* 第六变奏:这一变奏是一首华丽的终曲,融合了前五个变奏的主题和风格,以强烈的力度和斗志,带来了整个作品的和完美的结局。

总的来说,《B小调六首变奏曲》展示了柴可夫斯基卓越的创作才能和音乐天赋,也向我们展现了俄罗斯音乐的神韵和风采。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创作与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创作与演奏分析

当代音乐2020年第4期MODERNMUSIC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创作与演奏分析孙琪翀[摘㊀要]«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在大提琴领域的代表作ꎮ作品由主题和七个变奏组成ꎬ既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ꎬ又分别有着各自的价值和魅力ꎮ鉴于此ꎬ本文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谈起ꎬ就主题和七个变奏的创作和演奏进行了具体分析ꎬ以期获得对其人其作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验ꎮ[关键词]柴可夫斯基ꎻ«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创作分析ꎻ演奏分析[中图分类号]J6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4-0081-02[收稿日期]2019-12-04[作者简介]孙琪翀(1985 ㊀)ꎬ男ꎬ江苏交响乐团三级演奏员ꎮ(南京㊀210000)一㊁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创作概述«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在大提琴领域的代表作ꎬ创作于1876年ꎬ也是为其好友ꎬ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费岑哈根量身打造的ꎮ当时柴可夫斯基有感于优秀的大提琴作品太少ꎬ未能充分表现出该乐器的特点和价值ꎬ所以欣然接受了费岑哈根的邀请ꎬ完成了该曲ꎮ洛可可是流行于十八世纪的一种音乐风格ꎬ以华丽和精致著称ꎬ而变奏曲则是同样流行于十八世纪的创作形式ꎬ通常先呈现出一个主题ꎬ然后围绕主题进行多层次㊁多角度的发展ꎬ选择这种风格和形式ꎬ彰显出了柴可夫斯基对古典主义音乐的推崇ꎮ而事实也充分证明ꎬ这种风格和形式无疑是成功的ꎬ使该曲成为了世界上的最著名大提琴作品之一ꎮ二㊁«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主题创作和演奏分析在乐队奏出一段轻柔的引子后ꎬ乐曲进行了主题部分ꎬ主题的旋律是舒展㊁雅致的ꎬ带有鲜明的歌唱性色彩ꎬ这也是柴可夫斯基一贯追求的旋律风格ꎮ后半段经过木管组的过渡后ꎬ则运用了柴可夫斯基偏爱的半音技法ꎬ为旋律平添了几分灵动之感ꎮ随后大提琴再出现ꎬ为接下来的伴奏做好了充分准备ꎮ基于这种创作特点ꎬ在演奏中ꎬ弓子的抬起和放下都要十分柔和ꎬ并运用颤指ꎬ避免干涩和机械的声音ꎬ并充分表现出歌唱性ꎮ在弓法方面ꎬ无论是上弓㊁下弓还是换弓ꎬ都要注重流畅性ꎬ尽可能避免停顿ꎬ力求声音的连贯ꎮ换弓时不能太靠近弓根ꎮ在速度把握上ꎬ则要做到适中ꎬ尤其是不能过慢ꎮ因为过慢会使旋律显得松散ꎬ并难以与第一㊁二变奏形成的呼应ꎬ所以要对速度予以精准的控制和把握ꎮ三㊁«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变奏创作和演奏分析(一)第一变奏的创作和演奏第一变奏从整体上来说是轻巧㊁自由和灵动的ꎬ特别是对三连音的使用ꎬ使旋律呈现出了歌唱性和律动性ꎬ一种清新㊁美好的感觉油然而生ꎮ 在过渡句之后ꎬ旋律回归原速ꎬ节奏仍然是2/4拍ꎬ但是在骨干音上仍然带有主题的影子ꎮ [1]而大提琴和乐队之间的对话和多个大跳ꎬ都让旋律更加丰富ꎮ在结束部分ꎬ仍然用木管乐器来引出大提琴并回归主题ꎬ画上了完美的句号ꎮ可以看出ꎬ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明显的ꎬ因为是第一个变奏ꎬ所以变化不宜太大ꎬ并要突出与主题的联系ꎬ为后面的变奏打好基础ꎮ在演奏方面ꎬ虽然看起来没有什么困难之处ꎬ但是连续的三连音和装饰音ꎬ仍然对演奏者的基本功提出了考验ꎮ要求演奏者手臂㊁手腕㊁手指都要充分调动起来ꎮ三连音的第一个音可以稍微长一点㊁重一点ꎬ同时第二个音和第三个音也要清晰准确ꎮ右手的运弓时ꎬ要多用手腕ꎬ少用手臂ꎬ尽可能保持声音的连贯与灵动ꎮ(二)第二变奏创作和演奏第二变奏总体来说是华丽大气和轻巧灵动的ꎮ华丽大气是对主题和第一变奏的延续ꎬ而轻巧灵动则是为了给演奏以展示高潮技艺的机会ꎮ三十二分音符和六十四分音符的交替出现ꎬ不仅让音乐充满了动感ꎬ而连续四次的上行音阶ꎬ更展示出了一种乐观和向上的精神ꎮ正是对主题音乐情绪的扩展与深化ꎮ在最后的结束部分ꎬ大提琴的速度逐渐减慢ꎬ像是热闹之后的平静ꎬ实现了从华丽欢快到雅致抒情的转变ꎮ在演奏方面ꎬ较之于第一变奏ꎬ第二变奏的速度可以稍微快一些ꎬ但是速度加快的同时ꎬ也要注意演奏的准确性和清晰性ꎬ重音的地方要多用一些颤指ꎬ以180展示出洛可可音乐特有的灵巧风格ꎮ而且该段演奏的另一个关键在于ꎬ要充分重视乐曲中的力度标记ꎬ表现出了力度变化ꎬ整个演奏也就有了生气ꎮ对此可以在每一句的收尾处适当上扬ꎬ收尾要干净利落ꎮ同时要与乐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ꎬ达到互为衬托ꎬ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果ꎮ(三)第三变奏创作与演奏虽然全曲名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ꎬ但是第三变奏实际上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洛可可风格ꎬ而是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化色彩ꎬ这也是柴可夫斯基毕生追求的风格之一ꎬ彰显着其浓郁民族情怀ꎮ旋律通过对俄罗斯民歌的借鉴ꎬ连绵不绝向前发展ꎬ而且该段也是七段变奏中唯一使用3/4拍的ꎬ加之乐队在本段中主要以和声的衬托为主ꎬ更突显出了大提琴旋律的抒情特质ꎮ在结尾部分ꎬ乐队又与旋律互相推动发展ꎬ两者共同将音乐推向至高潮ꎮ在演奏方面ꎬ唯美㊁抒情是基本的演奏原则ꎬ要求演奏者要注意运弓的稳定性ꎬ不能过于用力ꎬ否则就会影响到歌唱性的表达ꎮ左手最好用指肚来按弦ꎬ继而获得柔美和丰满的音色ꎮ乐曲的结束部分中ꎬ大提琴通过渐强和渐快一步步发展到高潮ꎬ对此要提前做好技术准备ꎬ并不断加强颤指的力度ꎬ为接下来的第四变奏做好充分准备ꎮ(四)第四变奏创作与演奏第四变奏是A大调ꎬ行板ꎬ又重新回归了洛可可风格ꎮ从整体上来看ꎬ其音乐素材是对第二变奏的变化与延伸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ꎮ第一部分是前二十小节ꎮ旋律轻盈而活泼ꎮ然后在乐队的帮助下奏出了过渡句ꎬ进入第二部分ꎮ第二部分从二十一小节开始ꎬ四十三小节结束ꎮ虽然与第一部分相比ꎬ在结构上没有太大的差异ꎬ但是却发生了调性变化ꎬ从A大调向C大调的转变ꎬ让乐曲的层次性得到了丰富ꎮ第三部分从四十四小节到结尾ꎬ主要采用了重复和再现的手法写成ꎬ并强调了大提琴和乐队的配合ꎬ增强了乐曲的稳定性ꎮ在演奏方面ꎬ要避免运弓过短ꎬ手腕要配合左手轻盈而温柔地触弦ꎬ左手的换把要做到干净㊁准确ꎮ在跳弓演奏方面ꎬ要求手腕和小臂要有意识地放松ꎬ避免肌肉的紧张ꎬ并找准弓子的平衡点ꎬ巧妙利用弓子自身的弹性ꎮ(五)第五变奏创作与演奏第五变奏延续了第四变奏的洛可可风格ꎮ 开始先由长笛奏出主旋律ꎬ大提琴进行衬托ꎬ并从低音区向高音区逐步推进ꎬ而到达最高点之后又急转直下ꎬ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ꎮ [2]在进入了华彩乐段之后ꎬ大提琴在相邻八度的快速跑动ꎬ将大提琴特有的音乐表现力予以了淋漓尽致的展示ꎮ乐曲尾声部分ꎬ经过乐队的过渡之后ꎬ旋律从之前的灵动㊁诙谐中走出来ꎬ转而带有了俄罗斯民歌色彩ꎬ整个转变丝毫不显突兀ꎬ而是给人以自然流畅之感ꎮ在演奏方面ꎬ大提琴连续多次的颤音ꎬ要求演奏者对动作和力度予以精准而灵活的把握ꎬ要善于在多次用力的过程中找到放松的机会ꎬ而不是让观众感到疲惫不堪ꎮ节奏的把握也要做到精准而有序ꎬ在演奏之前要精心设计ꎬ演奏中要从容不迫地将一段故事娓娓道来ꎮ同时ꎬ演奏者也要清醒认识到ꎬ华彩段落绝非是单纯的炫技ꎬ不能因为技术展示而忽略了情感表达ꎮ(六)第六变奏创作与演奏第六变奏从第五变奏末尾的华彩乐句开始ꎬ从之前A大调转为d小调ꎬ通过这个转调实现了音乐情绪上的转变ꎮ旋律整体上来说是低沉而忧伤的ꎬ这也是柴可夫斯基一贯的风格ꎮ开始部分中ꎬ旋律的音程跨度较大ꎬ主要由八分音符构成ꎬ在单簧管的映衬和帮助下ꎬ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哀怨的氛围ꎮ下行下二度在柴可夫斯基看来ꎬ是对人们抽噎㊁叹息的准确再现ꎮ乐曲最后结束在高音上ꎬ与开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ꎬ让观众在听觉效果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ꎮ在演奏方面ꎬ该段的要点在于连贯ꎮ一方面ꎬ只有连贯的演奏才能更好地抒情ꎻ另一方面ꎬ该乐段的连贯性越强ꎬ与其他乐段对比才能越鲜明ꎮ(七)第七变奏创作与演奏第七变奏是A大调ꎬ快板ꎮ在经过第六变奏末尾处一个极短的停顿后ꎬ大提琴随即开始了本段的演奏ꎮ从一到九小节ꎬ主要采用了主题前两个乐句为原型的素材ꎮ从第十小节开始ꎬ音乐材料逐渐丰富起来ꎬ并逐渐发展至高潮ꎮ高潮过后ꎬ音乐逐渐开始下行ꎬ最后回到了开端ꎬ实现了首尾呼应ꎮ与柴可夫斯基以往的作品相比ꎬ该段的音乐风格是极为少见的ꎬ有些类似于贝多芬乐曲中的希望和力量之感ꎮ特别是连续两次高潮后ꎬ不断重现主题ꎬ使乐曲的风格更加大气和磅礴ꎬ在辉煌中结束了全曲ꎮ在演奏方面ꎬ该段无疑是全曲难度最高的一段ꎮ三十二分音符和高把位的八度双音快速跑动ꎬ都对演奏者基本功提出了挑战ꎮ要求演奏者将每一个音符都要演奏得清晰而准确ꎬ并始终把握乐句与乐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发展动态ꎬ既要注重局部ꎬ又要把握全局ꎮ跳弓部分要轻盈㊁清脆ꎬ像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ꎮ连弓部分则要流畅而饱满ꎬ并在情绪和力度上与跳弓形成鲜明的对比ꎮ让整个乐曲强弱分明ꎬ起伏有致ꎬ实现完美的二度创作ꎮ结㊀语综上所述ꎬ«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柴可夫斯基一生中唯一的一首大提琴作品ꎬ虽然只有一首ꎬ却足以流芳百世ꎮ作品结构严谨ꎬ内容丰富ꎬ技法精湛ꎬ并带有鲜明的个人情怀ꎮ在演奏这首曲目时ꎬ一定要对作曲家和作品进行深入的体验ꎬ重点表现出作品特有的风格ꎮ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ꎬ就创作和演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ꎬ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ꎬ让这部佳作得到更加多元化的诠释和表现ꎬ带给观众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ꎮ注释:[1]骆文乔.柴可夫斯基大提琴«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演奏提示[J].北方音乐ꎬ2015(02):32.[2]王㊀璟.论柴可夫斯基«罗可可主题变奏曲»[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ꎬ2006(04):40.(责任编辑:崔晓光)280当代音乐 2020年第4期。

浅析柴可夫斯基的《主题与变奏》

浅析柴可夫斯基的《主题与变奏》

浅析柴可夫斯基的《主题与变奏》作者:尤小业来源:《人间》2016年第12期摘要:柴可夫斯基是二十世纪伟大的俄罗斯浪漫派作曲家。

他的钢琴作品《主题与变奏》出自作品19号之第六首,由一个主题引发出的12个不同个性的变奏及尾声组成,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主题与变奏》中图分类号:J65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016-01一、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风格柴可夫斯基是二十世纪伟大的俄罗斯浪漫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创作范围十分广泛,从交响乐、歌剧、舞剧至器乐作品等,都留下了大量名作。

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作品中的旋律都十分脍炙人口,优美如歌,或是宽广恢弘,并且带有一丝忧郁的感情,因而被人们誉为“旋律之王”。

据外国音乐史书记载柴可夫斯基生平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创作初期1862年到1865年,二是“莫斯科”时期1866年到1877年,三是创作的成熟期1878年到1893年。

这首变奏曲写于1873年,是作品19号中的六首之一。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有两个最鲜明的特征:一个是深刻的抒情性,另一个是强烈的戏剧性。

在作品中,作者把传统音乐的创作技巧与俄罗斯民间音乐风格相融合,既有乐观积极的情绪又带有对现实生活苦闷抑郁的情感,通过戏剧性的变化体现了出来。

他创作的钢琴曲有个鲜明的特点—多声部,钢琴作品《主题与变奏》就是由一个主题引发出的12个变奏及尾声组成,每一段都有三至四个声部。

二、柴可夫斯基《主题与变奏》简析主题: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四个小节一句,四个声部中最高声部构成主题旋律,抒情优美的行板,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味,并自始至终贯穿于各个变奏。

主题像一首民歌,深情而从容地吟唱出来,带着淡淡的忧郁之情。

谱例:第1变奏:高声部保持着同样的主题和情绪,内声部用八分音符去点缀,增加了织体的流动和声部层次,要使右手两声部调和,这一段整体音响是柔和的歌唱性的感觉,最后的渐慢应随着旋律的下行自然的表现出来。

柴可夫斯基与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柴可夫斯基与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柴可夫斯基与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摘要: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可谓大提琴技巧顶级难度作品,虽然说难,也仅限于技巧而已,整个作品可以说没有什么内涵,所以一旦技巧到位,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可拉与不可拉的区别。

特别是变奏4,炫耀技巧到了极致。

但是就其旋律性而言,还是极其优美的作品,尤其是它的洛可可的精致风格。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洛可可大提琴从技巧上说,洛可可的确是传世之作,从它的换把,弓法,揉弦,指法,特别是快弓,跳弓,以及速度上的极端要求,都是非常值得练习和推敲的。

当拉完洛可可的时候,不论再拉什么曲子,都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技巧问题不在话下。

从十大协奏曲的地位角度来说,它也是德沃夏克,拉罗,海D的极好过度。

柴可夫斯基把《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献给了德国的著名的大提琴家费特珍哈根,这也是柴可夫斯基所写的唯一一首作品。

1876年间,德国著名的大提琴家费特珍哈根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时认识了柴科夫斯基,在此期间费特珍哈根请求柴可夫斯基为他写一首大提琴曲。

而此前,虽然柴可夫斯基写过不少作品,但这一次无疑是他第一次谱写大提琴独奏曲,而且也是他唯一的一次。

柴可夫斯基编研究大提琴的演奏技术,边谱写出了《洛可可主题变奏曲》这支曲子。

其后,大提琴费特珍哈根在1877年的莫斯科俄罗斯音乐协会第三次交响音乐会上首次演奏了这首曲子,当时就获得了听众们热烈的欢迎。

洛可可是一种艺术风格,由于它的温文尔雅、纤细而且还带着特有的贵族气息,而使它流行于18世纪的欧洲宫廷。

柴科夫斯基将这首大提琴独奏曲以洛可可命名,是想表达曲子是参照莫扎特的风格谱写的。

该作品是由主题部分和8段变奏组成,而主题的旋律是以俄罗斯风格的温柔以及恬静的旋律为主,同时使人感觉亲切动人并有着女性般的柔美感觉。

变奏曲主题:带有典雅的风格。

第一变奏:情绪活泼、轻快,就像无忧无虑的童年。

第二变奏:大提琴与乐队一问一答,好似两人在亲切叙谈。

第三变奏:犹如一曲清淡、苦涩中不乏甜美的青春恋歌。

简析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简析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简析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由主题和七个变奏部分组成。

主题呈示前,先有乐队弦乐四声部奏出了一小段引子,从弱拍开始的突出的节奏型,使音乐具有古典主题所特有的活跃个性并温柔恬静,充满了诗一般的意境和情调。

在音调上同乐曲的基本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序奏的后半段由拨弦奏出新的音调,并由圆号的过渡引出大提琴用中等速度演奏的洛可可主题。

由此可以看到作曲家把莫扎特式风格同俄罗斯民间因素的相互渗透。

主题是非常单纯而典雅的中板,A大调,2/4拍子,旋律轻快,16小节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别反复一次,而变奏则不反复,然后是8小节续奏。

乐句纤巧、华美而典雅,完全符合“洛可可”的风格特征。

其中又有柴科夫斯基本人柔和抒情咏唱的印记。

在乐曲一系列变奏中,柴可夫斯基延用了类似的旋律和节奏本身作为整体框架.变奏一运用了主题的速度、调式及节奏,大提琴以连续16分音符的三连音进行演奏。

情绪活泼轻快,描述无忧无虑的童年。

在技术上,菲芩哈根在这里标注了使用了连弓与跳弓,目的是使其第一变奏的音乐富有连续性与灵巧性,更具有巴洛克音乐的风格。

第二变奏同第一变奏同样,大提琴迅速的独奏与伴奏始终贯彻着典雅的罗可可风格。

在第二主题变奏中他采用了高难度的连顿弓,把柴科夫斯基在第二主题所运用的快板推向了一个演奏的高潮。

在第1、2小节以及类似的地方,与伴奏旋律的对话,第2、3小节的三十二分音符是光辉的经过句,音乐上非常具有表现力。

间奏部分为小调,表现安静的意境,这种黑暗的色调与第二变奏在音乐的情绪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变奏采用了持续的行板,C大调,3/4拍子,在这里大提琴以委婉动听的歌唱,在圆舞曲风格中进行变奏,将大提琴独有的音色与咏唱的特点结合在一起。

柴可夫斯基在第三变奏中,改变了洛可可风格,而塑造了温柔、明朗的浪漫主义形象,第三变奏从一开始,音乐要水晶般的明朗透明,宛如一曲甜美而深情的爱之歌,后来的发展又明显带有一点忧郁的情绪,犹如深深的叹息。

浅析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与变奏曲》旋律风格及演奏技巧

浅析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与变奏曲》旋律风格及演奏技巧

7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1二、作品的旋律及风格特征《洛可可主题与变奏曲》是柴可夫斯基首次采用“洛可可风格”方式进行创作的作品,它将大提琴的演奏技术提升至一个新的层次,是众多大提琴作品中表现最优秀、同时也是演奏最艰巨的作品之一。

本作品为柴可夫斯基的中晚期作品,虽然大提琴独奏部分有许多高难度技巧,但这并不是一首只关注大提琴炫技的作品,反而是一部融汇了丰富的俄国民俗风格和法国艺术特色,且成功地融为一体的杰出作品。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乐队配置相对较小,具有室内乐的音乐特征,也是典型的莫扎特风格。

乐曲开始主题部分是一段优美的中板,首先是由弦乐器演奏出引子,这个引子与整部作品的主题紧密相连。

引子的最后段落则通过其充满情感的旋律由法国号引导大提琴的主题旋律。

主题旋律采用的是弱起节奏型,使音乐具有浓郁的古典优雅气质。

主题旋律的第三句离调至平行小调,这段旋律中俄罗斯风格的特色主题在这个变奏中得以完整地展示。

主题旋律的后半段,情绪渐渐高涨,气氛越来越热烈。

作品的第一,二变奏采用了主题的速度和调式,与主题一样都采用了弱起进入主题变奏。

第一变奏以三连音节奏将主题进行了变奏,第二变奏开始由一乐章欢快轻盈的感觉进入活泼流动的感觉,第二变奏中柴可夫斯基运用了多次三十二分音符音阶上行来推动音乐的情绪,让大提琴在与乐队一问一答式的对话中使音乐推向这一变奏的高潮。

本作品的主题与第一第二变奏都是A 大调,组成了第一乐章。

第三变奏开始将原本2/4拍为主导的节拍被转变为了3/4拍,这也是整部作品中唯一一段3拍子段落,这彻底地将一种忧伤的情感氛围展现出来。

这一变奏可以分为三段,前16个小节为第一段,17-39小节为第二段,40小节开始为第三段。

第三段沿用了第一段的音乐元素,在一个深沉而宁静的音乐氛围中,将音乐带入了另一个音乐层次。

第三变奏为第二乐章。

第四变奏,音乐又回到了典雅的“洛可可”主题风格。

作曲家在这一变奏中使用了许多装饰音将主题进行了变奏,让音乐的氛围更加流动俏皮。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大提琴变奏曲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大提琴变奏曲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大提琴变奏曲是19世纪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著名大提琴独奏曲。

这部音乐作品是柴可夫斯基在法国度假期间受到洛可可主题启发而创作的,洛可可主题被视为音乐史上的重要风格之一,具有优雅、精致、华丽、浪漫的特点。

在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中,《洛可可大提琴变奏曲》被认为是一部具有深厚内涵的作品。

整部作品由一个主题和七个变奏组成,每个变奏都展现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

柴可夫斯基充分展现了他对和声的驾驭能力,通过变奏的处理手法,既保持了原曲的旋律,又创造了多种不同的音乐情感。

接下来,我们将对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大提琴变奏曲》进行深入解析,从主题的背景出发,逐渐揭开这部作品的音乐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主题的背景1.1 洛可可风格的兴起洛可可风格源于欧洲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期,是一种富丽华丽、精致细腻的艺术风格。

洛可可风格的诞生与贵族社会的审美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息息相关。

洛可可风格的艺术作品在当时被认为是对生活的赞美和享乐。

1.2 法国之旅的启发柴可夫斯基在1878年到1887年间多次前往法国度假,这段时间也是他创作《洛可可大提琴变奏曲》的时期。

在法国的生活经历,使他对洛可可风格的艺术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感悟,从而创作了这部大提琴独奏曲。

二、曲目结构与内涵2.1 主题与变奏《洛可可大提琴变奏曲》由一个主题和七个变奏构成,每个变奏都展现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

主题清新轻快,变奏则在保留原旋律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和声和技巧处理,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音乐效果。

2.2 变奏的风格与表现柴可夫斯基运用了多种不同的音乐手法,如音阶、装饰音、对位、倍音等,使得每个变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这些变奏在表现洛可可主题的也展现了柴可夫斯基对和声和音乐构造的深刻理解。

2.3 情感表达与内在含义通过对变奏的处理,柴可夫斯基展现了丰富的音乐情感,包括欢快、忧郁、温馨、悲怆等。

柴科夫斯基《F大调创作主题与变奏曲Op.19,No.6》的演奏分析

柴科夫斯基《F大调创作主题与变奏曲Op.19,No.6》的演奏分析

柴科夫斯基《F大调创作主题与变奏曲Op.19,No.6》的演奏分析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这位作曲家便是柴科夫斯基。

他的作品以俄罗斯音乐为创作素材,具有鲜明的音乐风格,并将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相结合,创作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柴科夫斯基将音乐基调树立在俄罗斯民间歌舞的基础之上,作品所呈现出的是浓厚的生活韵味与民间色彩。

《F大调创作主题与变奏曲Op.19,No.6》是钢琴作品《六首钢琴小品》Op.19的其中一首,属于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作品。

本人希望通过本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研究,了解弹奏技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柴科夫斯基变奏曲的创作手法及演奏风格,与此同时也能促进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柴科夫斯基。

标签:柴科夫斯基;变奏曲;演奏分析一、踏板的运用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1829-1894)曾主张认为踏板是鋼琴的灵魂。

唯有正确地、合适地使用踏板,才能促进对音乐内涵的表达,让音乐更加迸发有力、光彩照人。

失败的踏板反而会适得其反,歪曲音乐。

1、踏板的运用根据速度力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奏IV中,由于力度记号是pp-mf-ff-p-ff-pp-mf-ff,所以踏板的变化也是由浅到深再由深到浅不断改变。

这一变奏的力度变化较大,所以在第一小节刚进入时就要控制力度,因此演奏的时候可以加入左踏板即柔音踏板,这样在音响上形成对比。

2、踏板的运用根据和声的变化而变化在演奏音乐的过程中,踏板地运用要根据和声的改变而改变。

例如对于处理连贯的乐句的时候,更多采用的是音后踏板,这样填满了和声短暂离开的空白,能保证声音没有明显的间断。

在变奏I中,基本上是一拍踩一次踏板。

所以,在弹奏第一拍时踩下踏板,保持至第二拍弹下去的同时更换踏板,并使用同样的方法来使用第三拍的踏板。

因此,在钢琴演奏中,需依据和声变化来确定踏板类型的选择。

二、触键的方法在《钢琴演奏之道》提到:触键方向、触键高度、触键力量、触键速度、触键深度是钢琴音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版本研究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版本研究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版本研究胡思思【摘要】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大提琴《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大提琴家们的经典保留曲目,它不仅旋律抒情柔美,而且能充分展现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主要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柴可夫斯基的原创版本;另一个是费特岑哈根( W.Fitzenhagen,1848-1890)的改编版本(彼得版).法国著名大提琴家莫里斯·让德隆也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创作了华彩.文章主要从几个版本各自不同的特色、大提琴演奏的角度及该作品的传播等方面分析这部作品.【期刊名称】《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7页(P173-179)【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演奏版本;华彩版本;让德隆【作者】胡思思【作者单位】上海大学艺术中心上海2004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57.23引言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为大提琴创作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op.33)是一首卓越而辉煌的﹑富有民族风味的作品,在大提琴的经典艺术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迄今为止世界大提琴曲目中演奏得最频繁的经典作品之一,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演奏技巧。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以抒情性的美丽旋律与强烈的情感宣泄的结合而见长,《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很好地体现了柴可夫斯基作品的这一特点。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柴可夫斯基为大提琴和乐队而创作的一首具有套曲形式特点的变奏曲,由洛可可风格的主题和8个变奏组成。

1886年,柴可夫斯基在完成这部作品的草稿后,就将它献给他的朋友、任教于彼得堡和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德国著名大提琴家费特岑哈根(W.Fitzenhagen,1848-1890),这是《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最初的、为大提琴和乐队创作的原始版本。

①1877年11月17日,《洛可可主题变奏曲》首演,演出者是大提琴费特岑哈根和钢琴鲁宾斯坦。

1878年,《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大提琴和钢琴版本出版,②这是费特岑哈根在未改变原曲风格的前提下,依据自己的实际演奏经验对柴可夫斯基原作加以改编的版本(笔者称之为“改编版本”)。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创作和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创作和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创作和演奏分析摘要:俄罗斯音乐巨匠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十分广泛,声乐、器乐等无所不包。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其为数不多的大提琴作品之一。

充分体现出了他精湛的创作技法和鲜明的艺术个性。

文章从《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创作背景谈起,就作品的创作和演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艺术分析一、《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创作背景1874年,俄罗斯著名大提琴演奏家达维多夫曾在当时俄罗斯的音乐刊物上发表评论,他认为只有大提琴和小提琴能够与钢琴平起平坐,但是长期以来,大提琴的创作却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与它重要地位是不相匹配的,很多演奏家都抱怨没有作品可以演奏,并且呼吁当时的俄罗斯音乐家积极创作大提琴作品。

柴可夫斯基是一位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作曲家,当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需要优秀的大提琴作品之后,随即开始了创作。

1875年《洛可可主题变奏曲》问世。

这部作品从它的音乐质量和技术分量上来说在大提琴经典艺术文献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样也是大提琴曲目中演奏得最频繁、最广泛的经典作品之一。

也正是这个原因,这部作品在大提琴演奏领域里是不可缺少的音乐与技术的典范,所以在柴可夫斯基创作这作品100多年来,这首乐曲一直是检验大提琴演奏者音乐修养与技术的经典之作。

洛可可是一个艺术史上的名词,最初是指在美术、雕塑和建筑中的一种艺术风格。

起源于十八世纪初的巴黎,后来流传于整个欧洲。

其特点是在建筑和雕塑的表面,辅以大量的装饰性的纹样,追去精致和淡雅。

这与之前所流行的辉煌宏大的巴洛克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具体到音乐创作来说,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使用大量的装饰音,同时以和声为主,复调为辅。

法国的库普兰、拉莫和意大利的斯卡拉蒂等,都是这种风格的代表者。

柴可夫斯基之所以采用洛可可的风格来创作这部作品,是有着深刻用意的。

因为洛可可风格强调对精致风格的追求,这就从客观上对乐器的音乐表现力和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此柴可夫斯基是信心十足的,他深信大提琴这门乐器和达维多夫这位演奏大师能够充分满足这种艺术追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变奏曲的形式,变奏曲是十八世纪末以来最为流行的曲种之一,尤其善于展示一件乐器的性能和长处。

柴可夫斯基:罗可可主题变奏曲

柴可夫斯基:罗可可主题变奏曲

柴可夫斯基:罗可可主题变奏曲
张铭
【期刊名称】《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
【年(卷),期】1999(000)012
【摘要】柴可夫斯基的《罗可可主题变奏曲》是为大提琴和乐队而作的一首乐曲。

"罗可可"一词源自法语,原意为"贝壳形",起初用来形容17世纪末法国建筑和绘画的一种精雕细琢的装饰风格,后来被借用于音乐。

这种纤巧、华丽、优雅的音乐风格
曾于路易15时期盛行于欧洲宫廷和贵族沙龙中。

《罗可可主题变奏曲》由引子、主题、7个变奏和尾声组成。

这部作品乐队编制较小,属于室内乐范畴。

《罗可可
主题变奏曲》的音乐精巧而明快,是俄罗斯民族神韵和欧洲古典风格特征有机结合
的成功之作。

慢板的引子由弦乐娓娓地奏出,木管乐器时时呼应其中,
【总页数】1页(P101-101)
【作者】张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9.5
【相关文献】
1.论柴可夫斯基《罗可可主题变奏曲》 [J], 王璟
2.从《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看柴可夫斯基创作中的个人情怀 [J], 谢沈一
3.柴可夫斯基与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J], 孙琪翀
4.浅析柴可夫斯基《罗可可主题变奏曲》 [J], 魏蔚
5.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创作与演奏分析 [J], 孙琪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充满民族气质的旋律——柴柯夫斯基《洛珂珂主题变奏曲》

充满民族气质的旋律——柴柯夫斯基《洛珂珂主题变奏曲》

充满民族气质的旋律——柴柯夫斯基《洛珂珂主题变奏曲》张静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曲家柴柯走斯基创作的大提琴独奏曲,他被贯称为“旋律大师”,其创作特点就是根植于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之中的个性化旋律性很强,也是这首独奏曲的特点所在.本文从柴可夫斯基本人背景介绍、作品创作特点及其创作本曲背景等方面分析探究,进而对在演奏乐曲中速度、节奏、音乐形象的表现等演奏技巧和艺术上做了提示.
【总页数】2页(P78-79)
【作者】张静
【作者单位】驻马店黄淮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柯珂希卡的绘画 [J], 梁立鹏
2.泰珂洛:扬帆起航开启倍速加工新时代——泰珂洛史上规模最大的新品发布会在沪举行 [J], 乔印凯;曹雪雷
3.泰珂洛中国的十年蜕变——访泰珂洛超硬工具(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丹 [J], 蒋亚宝;田付新
4.用科学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评李求宝、柯珂老师《维也纳生活圆舞曲》的教学 [J], 李吉银
5.Tungaloy 我们自己的品牌树立“泰珂洛”品牌的影响力——访泰珂洛超硬工具(上海)有限公司董事佐野公一先生、副总经理田丹女士 [J], 田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简介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简介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简介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乐曲简介是法国十八世纪中叶,庭院布置、室内装饰多方面的一种实用的艺术风格,其特点为强调富丽堂皇的外形和纤巧繁琐的装饰,在具体运用中强调不对称的各种漩涡形曲线和轻淡柔和的色彩。

在音乐上常指巴洛克至古典乐派过渡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

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曲名意在表明乐曲按照莫扎特的风格写成。

曲调流丽安逸,具有和莫扎特作品相似的诗意,同时也表现出柴可夫斯基的艺术个性,以及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

1879年,李斯特听了这部作品后赞叹道:“瞧,终于又听到音乐了”!《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由一个主题与八个变奏组成,具有浓厚的俄罗斯音乐特点。

由于这部作品是一首经典的变奏曲,所以版本也很多,但大提琴家菲芩哈根编定、演奏的版本流传最广。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主题洛可可主题:带有典雅的风格。

第一变奏:情绪活泼、轻快,就像无忧无虑的童年。

第二变奏:大提琴与乐队一问一答,好似两人在亲切叙谈。

第三变奏:优美如歌。

轻轻淡淡的、苦涩中不乏甜美的,恍如青春的恋歌。

第四变奏:欢歌乐舞,像人们在跳着典雅的舞蹈。

第五变奏:发挥了大提琴高音区的演奏技巧。

里面的“华彩”技术难度之高在其它的大提琴独奏曲中也很少见。

第六变奏:木管显出凄清,大提琴的独吟忧郁伤感,哀怨的情调,好似在述说着痛苦。

第七变奏:在乐队的支持激励中,大提琴上下得力、左右逢源,并且带着自矜和舒坦,迅疾冲向辉煌的生命巅峰!第八变奏:通常被略去不演。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柴可夫斯基为大提琴和乐队创作的一首带有套曲形式的变奏曲,是俄罗斯民族因素同古典风格特征有机相结合的产物。

它充分的发挥了大提琴的各种精湛演奏技巧及丰富的表现魅力,受到各国大提琴家们的青睐。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作者简介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庭。

1859年毕业于彼得堡法律学校,在司法部任职。

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彼得堡音乐学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创作和演奏分析
作者:马明霞
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10期
摘要:俄罗斯音乐巨匠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十分广泛,声乐、器乐等无所不包。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其为数不多的大提琴作品之一。

充分体现出了他精湛的创作技法和鲜明的艺术个性。

文章从《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创作背景谈起,就作品的创作和演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艺术分析
一、《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创作背景
1874年,俄罗斯著名大提琴演奏家达维多夫曾在当时俄罗斯的音乐刊物上发表评论,他认为只有大提琴和小提琴能够与钢琴平起平坐,但是长期以来,大提琴的创作却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与它重要地位是不相匹配的,很多演奏家都抱怨沒有作品可以演奏,并且呼吁当时的俄罗斯音乐家积极创作大提琴作品。

柴可夫斯基是一位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作曲家,当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需要优秀的大提琴作品之后,随即开始了创作。

1875年《洛可可主题变奏曲》问世。

这部作品从它的音乐质量和技术分量上来说在大提琴经典艺术文献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样也是大提琴曲目中演奏得最频繁、最广泛的经典作品之一。

也正是这个原因,这部作品在大提琴演奏领域里是不可缺少的音乐与技术的典范,所以在柴可夫斯基创作这作品100多年来,这首乐曲一直是检验大提琴演奏者音乐修养与技术的经典之作。

洛可可是一个艺术史上的名词,最初是指在美术、雕塑和建筑中的一种艺术风格。

起源于十八世纪初的巴黎,后来流传于整个欧洲。

其特点是在建筑和雕塑的表面,辅以大量的装饰性的纹样,追去精致和淡雅。

这与之前所流行的辉煌宏大的巴洛克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具体到音乐创作来说,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使用大量的装饰音,同时以和声为主,复调为辅。

法国的库普兰、拉莫和意大利的斯卡拉蒂等,都是这种风格的代表者。

柴可夫斯基之所以采用洛可可的风格来创作这部作品,是有着深刻用意的。

因为洛可可风格强调对精致风格的追求,这就从客观上对乐器的音乐表现力和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此柴可夫斯基是信心十足的,他深信大提琴这门乐器和达维多夫这位演奏大师能够充分满足这种艺术追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变奏曲的形式,变奏曲是十八世纪末以来最为流行的曲种之一,尤其善于展示一件乐器的性能和长处。

作品完成之后受到了达维多夫的充分肯定,并且将其演奏的美轮美奂,真正实现了创作和演奏的珠联璧合。

二、《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音乐和演奏分析
1.主题音乐和演奏分析
一开始的序曲温柔甜美,充满了诗意的味道,而且极具俄罗斯民间音乐的风格,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主题被慢慢的被引出,但是并没有完全的出现,而是又借助于圆号,用慢板的速度逐渐将洛可可的主题全面的引出。

从这个主题的创作可以看出,柴可夫斯基充分借鉴和使用了俄罗斯民族音乐中的精华,使得主题精致而华美,完全符合洛可可的风格。

在主题的演奏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速度和力度的控制,不但关系到主题的引出,而且对全曲的变化发展十分重要。

在弓法的运用上,要突出灵活的弹性特征,音与音之间有一种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感觉,将俄罗斯民间音乐中歌唱性的特点充分的表现出来。

在主题演奏的之后,要及时调整情绪和状态,为变奏的演奏做好准备。

2.变奏部分的音乐和演奏分析
第一变奏中,整体的情绪是较为欢快和活泼的,更像是一个人无忧无虑的童年,速度、节奏和调式都比较统一,整体上变化不大。

从演奏技巧方面来说,左手连续七度的音程模进和不规则的琶音,都对演奏者的音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右手的不对称弓法,要求各个关节之间配合默契,才能够获得圆润音色奏出。

同时该变奏中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从低把位到拇指把位的移动较多,要求演奏者对此有足够的预见性,方能保证乐曲的流畅进行。

第二变奏中,充满了大提琴和乐队的互动,两者一问一答,像是在亲切的交谈,时而神采飞扬,时而会心一笑,像是一对多年未见的老友,同时充满了俏皮和诙谐的特点。

其在调式、节奏和速度上仍然和主体部分相同,但是演奏技巧要求很高,这是一个带有华彩性质的变奏,要求演奏的连贯、精致和准确,两只手要高度的协调,巧妙的运用左手,将乐曲的风格和韵味表达出来。

第三变奏中,是柴可夫斯基最爱的“如歌的行板”,柴科夫斯基的行板旋律,都是带有淡淡忧伤特征的,有一种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味道。

同时旋律线的起伏较为舒缓,又有一种明朗和希望与其中。

所以对演奏者的要求在于,运弓时要宽广,虽然作品本身对演奏的力度要求不高,但是要有一种力量蕴于其中,让琴弦产生充分的震动,继而演奏出具有穿透力的音色,且揉弦的力度和速度,是和乐曲的情绪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四变奏中,情绪上较之第三变奏有了发展,如果说之前的情绪是依靠歌唱来表现的话,那么这一变奏中情绪则是依靠舞蹈来展现的。

柴可夫斯基将一个欢快热闹的舞蹈场景表现的惟妙惟肖,同时将洛可可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技巧方面,要对快速跳弓技术有良好的把握,突出乐曲快速和流畅的特点。

并且跳弓的时候要选择好弓和弦的接触部位,并为下一个跳弓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五变奏中对主题进行了完美的呈现,大提琴始终在高音区演奏,给人以明朗和热情的感觉,因为该变奏中需要手指不断地的打弦,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技术特点,给手指以充分休息机会,其中一个关键点在于手臂要有弹性冲击,这样就会让手指不至于过度的疲劳。

因为有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所以不能拉的太死板。

作曲家采用对话的形式来阐释这段音乐。

在这里,因为它的低音旋律都在大提琴的四弦上,所以要发出清晰且有颗粒性的声音需要左手的手指有足够的力量,并在按弦之后有弹性的把手指抬起来,并通过左手手指力量转换到下一个要准备的手指上。

同时,右手也要帮助左手,在每一句的第一个音符上,弓子要靠近琴马,弓速不用太快,而且左手的揉弦幅度加大,这样就比较符合曲谱上的要求。

第六变奏中,大提琴从热闹欢快的氛围中走了出来,开始变得安静和忧郁,这一段可以视为是柴可夫斯基对洛可可风格变形和发展,从情绪色彩上对洛可可艺术进行了丰富。

该段演奏难度不大,唯一要注意的是其连贯性,要将这种情绪的自始至终连绵不绝的抒发出来。

第七变奏速度很快,是一个急速的快板,情绪上焕然一新。

乐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具有诙谐性和舞曲的特点,它急速的进行和辉煌的乐句使人振奋而眼花缭乱。

综上所述,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受到俄罗斯强力集团的巨大影响,善于从一些民间传说、故事和神话中汲取灵感,使之成为自己重要的创作来源。

但是同时他也秉承着自己的创作原则,即他的音乐创作,必须是他亲眼所见或亲身感受到的,所以他的作品中有着强烈的抒情性特征。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是柴可夫斯基为大提琴和乐队创作的一首带有套曲形式的变奏曲,是俄罗斯民族因素同古典风格特征有机相结合的产物。

它充分的发挥了大提琴的各种精湛演奏技巧及丰富的表现魅力,受到各国大提琴家们的青睐。

集中体现出了柴可夫斯基所特有的艺术风格,更是大提琴作品中的瑰宝,我们今天从艺术特征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旨在对这首作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为更好的欣赏和演奏该作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宏.大提琴演奏与名曲诠释[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2]周世斌.音乐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迈克尔.波拉德.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M].外文出版社袁,1998.
[4]丰子恺.世界大音乐家与名曲[M].长沙院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10).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音乐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