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相关分析

合集下载

分析化学实验报告八

分析化学实验报告八

实验八 工业苯酚纯度的测定摘要:利用碘量法测定工业苯酚的纯度。

首先用空白试验来标定Na 2S 2O 3溶液的浓度。

然后用标定过后的Na 2S 2O 3溶液来滴定工业苯酚试样,记录数据,计算结果。

实验显示标定过后的Na 2S 2O 3溶液的浓度为0.03283mol/L ,工业苯酚的纯度为。

Abstract: B y iodine volume method was used for determination ofthe purity of industrial phenol. The blank test to calibration Na 2S 2O 3 solution concentration. Then use the calibration Na 2S 2O 3 solution to titration industrial phenol sample, record data,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calibration of Na 2S 2O 3 solution concentration is 0.03283 mol/L, industrial phenol purity 0.004450 mol/L.Keywords: iodine quantity method, the calibration Na2S2O3solution, industrial phenol关键词:碘量法、标定Na 2S 2O 3溶液、工业苯酚前言:苯酚的测定是基于苯酚与Br 2作用生成稳定的三溴苯酚:C 6H 6OH+3Br 2== C 6H 3OH·Br 3↓+3H ++3Br,由于上述反应进行较慢,而且Br 2极易挥发,因此不能用Br 2溶液直接滴定,一般使用KBrO 3—KBr 标准溶液在酸性介质中进行反应以产生游离的Br 2:BrO 3-+5Br -+6H +=3Br 2 +3H 2O,所生成的溴与苯酚发生溴代反应后,剩余的Br 2用过量的KI 还原,置换出的I 2用Na 2S 2O 3标准溶液滴定:Br 2+2I-== 2Br-+I2;I2+2S2O32-==2I-+S4O62-。

实验八--网络性能监测分析工具Sniffer捕获高层协议数据包并分析

实验八--网络性能监测分析工具Sniffer捕获高层协议数据包并分析

实验八-网络性能监测分析工具Sniffer捕获高层协议数据包并分析实验目的: 使用Sniffer抓取ftp的数据报分析FTP的三次“握手”的过程。

分析FTP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通信过程实验环境: Windows环境下常用的协议分析工具: sniffer 搭建Serv-U FTP Server, 在计算机上建立FTP服务器VMware虚拟机, 用虚拟机进行登录FTP。

实验内容和步骤:1. 建立网络环境。

用Serv-U FTP Server在计算机上建立一台FTP服务器, 设置IP地址为: 192.168.0.10。

在Serv-U FTP Server中已设定用户xyz, 密码123123。

(也可以自行设定其他帐号)2. 在此计算机上安装了sniffer。

3.启动该机器上的虚拟机作为一台FTP客户端, 设置IP地址为: 192.168.0.12。

4. 使用ping命令看是否连通。

记录结果。

5. 使用虚拟机登录FTP服务器。

6. 运行sniffer嗅探器, 并在虚拟机的“运行”中输入ftp://192.168.0.10, 点确定后出现如下图的登录窗口:在登录窗口中输入:用户名(xyz), 密码(123123)使用sniffer抓包, 再在sniffer软件界面点击“stop and display”, 选择“Decode”选项, 完成FTP命令操作过程数据包的捕获。

8.在sniffer嗅探器软件上点击Objects可看到下图, 再点击“DECODE(反解码)。

记录FTP三次握手信息, 写出判断这三个数据包的依据(如syn及ack)。

记录端口信息等内容。

9.找出数据包中包含FTPUSER命令的数据包, 记录显示的用户名。

10.捕获用户发送PASS命令的数据包, 记录显示的密码。

11. 找出FTP服务器端与客户端端口20进行三次握手打开数据传输。

记录数据信息。

差热分析实验

差热分析实验

实验八 差 热 分 析一、实验目的1. 掌握差热分析的基本原理、测量技术以及影响测量准确性的因素。

2. 学会差热分析仪的操作,并测定KNO 3的差热曲线。

3. 掌握差热曲线的定量和定性处理方法,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

二、实验原理1. 差热分析的原理在物质匀速加热或冷却的过程中,当达到特定温度时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

在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这样就改变了物质原有的升温或降温速率。

差热分析就是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测定样品与一对热稳定的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与时间的关系,来获得有关热力学或热动力学的信息。

目前常用的差热分析仪一般是将试样与具有较高热稳定性的差比物(如α-Al 2O 3)分别放入两个小的坩埚,置于加热炉中升温。

如在升温过程中试样没有热效应,则试样与差比物之间的温度差∆T 为零;而如果试样在某温度下有热效应,则试样温度上升的速率会发生变化,与参比物相比会产生温度差∆T 。

把T 和∆T 转变为电信号,放大后用双笔记录仪记录下来,分别对时间作图,得∆T —t 和T —t 两条曲线。

图III -8-1所示的是理想状况下的差热曲线。

图中ab 、 de 、 gh 分别对应于试样与参比物没有温度差时的情况,称为基线,而bcd 和efg 分别为差热峰。

差热曲线中峰的数目、位置、方向、高度、宽度和面积等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比如,峰的数目表示在测温范围内试样发生变化的次数;峰的位置对应于试样发生变化的温度;峰的方向则指示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峰的面积表示热效应的大小等等。

因此,根据差热曲线的情况就可以对试样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有关信息。

在峰面积的测量中,峰前后基线在一条直线上时,可以按照三角形的方法求算面积。

但是更多的时候,基线并不一定和时间轴平行,峰前后的基线也不一定在同一直线上(如图III-8-2上所示)。

此时可以按照作切线的方法确定峰的起点、终点和峰面积。

另外,还可以采取剪下峰称重,以重量代替面积(即剪纸称量法)。

高中物理 实验八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解析

高中物理 实验八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解析

实验八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第一关:基础关展望高考基础知识(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2)能正确使用秒表.(3)巩固和加深对单摆周期公式的理解.(4)学习用累积法减小相对误差的方法.(二)实验原理物理学中的单摆是指在细线的一端系一小球,另一端固定于悬点.若线的伸缩和质量忽略,小球的直径远小于线长,这样的装置称为单摆.单摆发生机械振动时,若摆角小于10°,这时的振动可以看成是简谐运动.由简谐运动知识可以导出单摆的振动周期T=.g=.可以看出,只要能测定出单摆的摆长和对应的振动周期,就很容易计算出重力加速度g 的数值了.由于一般单摆的周期都不长,例如摆长1m左右的单摆其周期约为2s.所以依靠人为的秒表计时产生的相对误差会很大.针对这一问题本实验采用累积法计时,即不是测定一个周期,而是测定几十个周期,例如30或50个周期.这样一来,人用秒表计时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与几十个周期的总时间相比就微乎其微了.这种用累积法减小相对误差的方法在物理实验中经常会遇到,希望读者要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三)实验器材长约1m的细丝线1根、球心开有小孔的金属小球1个、带有铁夹的铁架台1个、毫米刻度尺1根、秒表1块、游标卡尺1把.(四)实验步骤(1)安装①让线的一端穿过小球的小孔,然后打一个比小孔大一些的线结,做成单摆.②把线的上端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把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以外,让摆球自由下垂,在单摆平衡位置处做上标记,如图所示.实验时以这个位置为基础.(2)实验步骤①用米尺测出悬线长度l(准确到毫米),用游标卡尺测出摆球的直径d.②将摆球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很小角度(不超过10°),然后放开摆球,使摆球在竖直平面内摆动.③用秒表测出单摆完成30次或50次全振动的时间t(注意记振动次数时,以摆线通过标记为准).④计算出平均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这个时间就是单摆的振动周期.⑤改变摆长,重做几次实验,每次都要记录摆线长度l,振动次数n和振动总时间t.(3)实验记录①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计算出每次实验的重力加速度,求出几次实验得到的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即是本地区的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②将测得的重力加速度数值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数值加以比较,分析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第二关:技法关解读高考解题技法一、实验注意事项技法讲解(1)选择材料时应选择细、轻又不易伸长的线,长度一般在1 m左右、小球应选用密度较大的金属球,直径应较小,最好不超过2 cm(2)单摆悬线的上端不可随意卷在铁夹的杆上,应夹紧在铁夹中,以免摆动时发生摆线下滑、摆长改变的现象.(3)注意摆动时控制摆线偏离竖直方向不超过10°.可通过估算振幅的方法掌握.(4)摆球振动时,要使之保持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不要形成圆锥摆.(5)计算单摆的振动次数时,应以摆球通过最低位置时开始计时,以后摆球从同一方向通过最低位置时进行计数,且在数“零”按下停表,开始计时计数.典例剖析例1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中:(1)为了比较准确地测量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应选用下列所给器材中的哪些?将你所选用的器材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横线上.1 m左右的细绳;30 cm左右的细绳;2 cm的铅球;2 cm的铁球;E.秒表;F.时钟;1 cm的直尺;1 mm的直尺;所选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2)实验时对摆线偏离竖直线的要求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解析:(1)单摆周期公式为:T=2π,经变换得g=.因此,在实验中只要测出单摆的摆长L和振动周期T,就可以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的值,本实验的目的是测出g的值,而不是验证单摆的振动规律.如果在实验中选用较短的摆线,既会增大摆长的测量误差,又不易于保证偏角θ小于10°、摆线较长、摆角满足小于10°的要求.为让单摆的振动缓慢,方便计数和计时,所以应选A.摆球应尽量选重的,所以选C.因为单摆振动周期T的测量误差对重力加速度g的影响较大,所以计时工具应选精确度高一些的秒表.摆长的测量误差同样对g的影响较大,也应选精度较高的最小刻度为毫米的直尺.(2)因为当摆球振动时,球所受的回复力F=mgsinθ,只有当θ很小时,sinθ≈θ,单摆振动才是简谐运动,周期T=2π的关系式才成立.答案:(1)ACEH(2)见解析二、实验误差来源及分析技法讲解(1)本实验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单摆模型本身是否符合要求.即悬点是否固定,是单摆还是复摆,球、线是否符合要求,振动是圆锥摆还是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振动以及测量哪段长度作为摆长等等.只要注意了上面这些方面,就可以使系统误差减小到远远小于偶然误差而可忽略不计的程度.(2)本实验的偶然误差主要来自长度的测量及时间的测量,测摆长时绝对误差Δl=l-l0(l是测量值,l0是真实值)相对误差是,要减小相对误差,应尽量增大l,所以实验时要用1 mΔt=t-t0.周期的测量值T=,Δt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使T与T0接近相等,应增大n,本实验n在30次到50次之间.典例剖析例2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测量摆长时,应该用力拉紧摆线B.单摆的摆线越长,测得的重力加速度越准确实心铁球可供选择,应选用实心铁球作摆球D.为了便于改变摆线的长度,可将摆线的一头绕在铁架上端的圆杆上以代替铁夹解析:为了减小测摆长时的偶然误差,固定好悬点,要让摆球自然下垂,用毫米刻度尺测出摆线的长度,再用游标卡尺测出球的直径.故A项不正确.由误差分析可知摆长越长对实验造成的误差越小,故B项正确.为了尽量减小空气阻力选用体积小密度大的实心铁球,故C项正确.摆线的一头应用铁夹固定作为悬点而不应该将绳绕在圆杆上,这样摆动过程中很容易使摆长改变,给实验造成误差,D项不正确.答案:BC三、实验数据的处理技法讲解本实验可以根据测出的l、T数据代入g=算出g值,最后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也可以根据T2=·l作出T2-l图象,求出图象的斜率k,由k=求出g值.典例剖析例3某同学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测量5种不同摆长情况下单摆的振动周期,记录数据见表.以l为横坐标,T2为纵坐标,作出T2.解析:本题考查单摆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公式法:据公式g=把实际实验中的数据代入,则g=4π2n2(l+d/2)/t2,求得各次的g值,最后取平均值.图象法:作T2-l图象,由g=可以知道T2-l图象应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其斜率k的物理意义是4π2/g,所以作出T2-l图象后求斜率k,然后可以求得重力加速度g=4π2/k.作出图象如上图所示,求得直线斜率k=4.00,即g=4π2/k=4×(3.14)2/4.00 m/s2=9.86 m/s2.第三关:训练关笑对高考随堂训练1.针对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下面各种对实验误差的影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摆长和时间的测量中,时间的测量对实验误差影响较大B.在摆长和时间的测量中,长度的测量对实验误差影响较大C.将振动次数n记为(n+1),测算出的g值比当地的公认值偏大D.将摆线长当作摆长,未加摆球的半径测算出的g值比当地的公认值偏大解析:对于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g=由于与周期是平方关系,它若有误差,在平方后会大,所以时间的测量影响更大些,选 A.另外,如果振动次数多数了一次,会造成周期的测量值变小,重力加速度测量值变大,C也对;若当摆长未加小球的半径,将使摆长的测量值变小,g值变小,D项错.答案:AC2.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用刻度尺量悬点到小球的距离为96.60 cm,用卡尺量得小球直径是5.260 cm,测量周期有3次,每次是在摆球通过最低点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同时将此次通过最低点作为第一次,接着一直数到计时终止,结果如下表这个单摆振动周期的测定值是___________s,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是_______m/s2,(取三位有效数字).解析:由题可知单摆的周期T1= s=2.013 sT2=s=1.995 sT3= s=2.017 s则周期T= =2.01 s摆长l=l′+ =(0.966+×0.052 6) m=0.992 3 m故重力加速度g= m/s2=9.69 m/s23.利用单摆周期公式测重力加速度时,测出几组摆长和相应周期T,并作出了T2-L图线,如图所示,已知图象与横轴间的夹角为θ,图线上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则可以得重力加速度g=____.解析:令图线斜率为k,则k=,由周期公式得,有g=答案:4π2(x2-x1)/(y2-y1)4.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有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其中对提高测量结果精确度有利的是()B.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摆球,应选用体积较大的D.当单摆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经过一次全振动后停止计时,用此时间间隔作为单摆振动的周期解析:单摆实验的精确度取决于实验装置的理想化程度及相关物理量的测量精度.适当加大摆线长度,有利于把摆球看成质点,在摆角小于10°°,C对.本实验采用累积法测量周期,若仅测量一次全振动,由于球过平衡位置时速度较大,难以准确记录,且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太短,偶然误差较大,D错.答案:AC5.某同学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时,测得的重力加速度数值明显大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实际值,造成这一情况的可能原因是()A.测量摆长时,把悬挂状态的摆线长当成摆长B.测量周期时,当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启动秒表,此后摆球第30次通过平衡位置时制动秒表,读出经历的时间为t,并由计算式T=求得周期C.开始摆动时振幅过小D.所用摆球的质量过大答案:B6.在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测出了多组摆长和运动周期,并根据相应的实验数据作出了T2—l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1)由图可判定该同学出现的错误可能是.(2)虽然实验中出现了错误,但根据图象中的数据仍能算出重力加速度,其数值为m/s2.解析:由T=2π知:T2=4π2=kl(其中k=),作出T2—l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k为图线的斜率,求出k后,则可求得当地重力加速度:g==4π2×m/s2≈9.86 m/s2.当漏测r时,相当于以线长l′为摆长l,这时T2=kl=k(l-r),由数学知识可知,这时的图线的斜率不变,如图所示,可将原图线a向右平移r,就得到漏测r后的图线b,其横截距的物理意义即为半径r.同理,当多加r时,图线为c,因此,该同学实验中出现的错误是测摆长时多加了摆球的半径.答案:(1)测量摆长时多加了摆球的半径(2)9.867.某班学生在“利用单摆测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1)某同学先测得摆线长为97.50 cm,摆球直径为2.0 cm,然后用秒表记录了单摆振动50次所用的时间如图所示,秒表所示读数为______可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____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另一位同学将单摆挂起后,进行了如下操作:A.测摆长l,用米尺量出摆线的长度B.测周期T,将摆球拉起,然后放开,在摆球某次通过最低点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同时将此次通过最低点作为第一次,接着一直数到摆球第60次通过最低点时,按下秒表停止计时,读出这段时间t,算出单摆周期T=C.将所测得的l和T代入单摆的周期公式求出g,将它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写入报告中指出上面步骤中遗漏或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不要求进行误差计算)(3)在实验中发现所用摆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经过探究思考,某同学同样利用单摆测定了重力加速度,你能否说明一下他的方法?解析:(1)由秒表可读出单摆振动50次所用的时间为100.40 s摆长l=l′+ =(97.50+) cm=98.50 cm周期T=100.4 50 s=2.008 s由T=2π得g=cm/s2=9.6 m/s2(2)单摆的摆长应该是悬点到球心的距离,周期应该是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最终结果应该是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据此解答如下:①要用游标卡尺测摆球直径d,摆长l等于摆线长加;②当数到摆球第60次通过最低点时,单摆只振动了59个“半周期”,所以T=;③g应多次测量,然后取g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3)第一次量得悬线长为l1,测得振动周期为T1,第二次量得悬线长为l2,测得振动周期为T22=和两次摆长的差等于摆线长的差得g=4.答案:(1)100.40 s9.6 m/s2(2)见解析(3)见解析。

实验八 多因素方差分析

实验八 多因素方差分析

实验八多因素方差分析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如何进行各种类型均值的比较与检验。

二、实验性质必修,基础层次三、主要仪器及试材计算机及SPSS软件四、实验内容1. 多因素方差分析2.协方差分析五、实验学时2学时六、实验方法与步骤1.开机2.找到SPSS的快捷按纽或在程序中找到SPSS,打开SPSS3.打开一个已经存在的数据文件4.按要求完成上机作业;5. 关闭SPSS,关机。

七、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中不轻易改动SPSS的参数设置,以免引起系统运行问题。

2.遇到各种难以处理的问题,请询问指导教师。

3.为保证计算机的安全,上机过程中非经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同意,禁止使用移动存储器。

4.每次上机,个人应按规定要求使用同一计算机,如因故障需更换,应报指导教师或实验室管理人员同意。

5.上机时间,禁止使用计算机从事与课程无关的工作。

八、上机作业要求:以下题目的分析过程和结果保存为文件“作业8.1, 作业8.2”。

请根据你的分析用Word写出你对题目的答案及解释,保存为“作业8-1.doc, 作业8-2.doc”1.多因素方差分析(Univariate过程)某城市从4个排污口取水,经两种不同方法处理后,检测大肠杆菌数量,单实验步骤:(1)建立数据文件。

定义变量名:编号、大肠杆菌数量、处理方法和排污口的变量名分别为x1、x2、x3和x4,之后输入原始数据。

(2)选择菜单“Analyz e→ General Linear Model→ Univariate”,弹出“多因素方差分析”对话框。

在对话框左侧的变量列表中选择变量“大肠杆菌数量”进入“Dependent Variable”框,选择“排污口”和“处理方法”进入“Fixed Factor(s)”框。

(3)选择建立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模型。

单击“Univariate”对话框中的“Model”按钮,弹出“Univariate: Model”对话框。

选中“Full Factorial”单选纽即饱和模型。

实验八土壤微团粒分析

实验八土壤微团粒分析

实验八 土壤微团粒分析一、目的 土壤微团粒是指小于0.25毫米的团粒结构。

土壤微团粒的测定,有助于了解土壤中由原生颗粒所形成的微团粒在浸水状况下的结构性能和分散强度,这对于评价土壤的农业利用有很大意义。

把土壤微团粒测定结果与土壤机械分析结果中< 0.001毫米部分的含量进行比较,可计算土壤分散系数和结构系数,以表明土壤微结构的水稳性。

二、方法原理土壤微团粒测定和土壤机械分析吸管法一样,是根据不同直径微团粒的沉降时间不同,将悬液分级,所不同的是在颗粒分散时为了保持土壤的微团粒免遭破坏,只用物理处理(振荡)来分散样品,而不加入化学分散剂,因为Na +或NH +离子都能使微团粒全部或大部分分散成单位。

土壤微团粒的测定,大致分为土壤样品处理、悬液制备、分级吸液、结果计算步骤。

应当指出,因为微团粒较土壤颗粒疏松,比重也稍小,所以同一直径的微团粒比单粒沉降得慢些,因此国外曾经有人建议,在进行土壤微团粒分析时,应把司笃克斯的系数0.22改为0.13,不过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认为,土壤中只有一部分是微结构,而还有一部分是单粒,如改变沉降系数,纠正了原有的误差,而造成了新的误差,故不必改变计算系数,只是在研究和应用微团粒分析结果时,应注意到此项结果较实际的稍微偏高。

三、操作步骤 1.称样 称取通过1毫米筛孔的风干土10克(精确到0.01克),倒入250毫升的振荡瓶中,加蒸馏水至150毫升左右,静置浸泡25小时,另称10克土样,用烘干法测定吸湿水。

2.振荡分散 将盛有样品的振荡瓶用橡皮塞塞紧,放于水平振荡机中并固定,以防振荡过程中容器破裂,样品损失。

开动振荡机(每分钟200次)振荡两小时。

试验表明,当振荡频率为每分钟振荡200次时,只需振荡2小时,就可得到土壤微团粒样品的标准悬液。

3.悬液制备 将振荡后的土液通过0.25毫米孔径洗筛,用蒸馏水洗入1000毫升沉降筒内,并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毫升。

实验8反应精馏法制备乙酸乙酯解析

实验8反应精馏法制备乙酸乙酯解析

实验八反应精馏法制备乙酸乙酯一、实验目的1.了解反应精馏是既服从质量作用定律又服从相平衡规律的复杂过程,是反应和分离过程的复合,了解反应精馏技术比常规反应技术在成本和操作上的优越性。

2.了解玻璃精馏塔的构造和原理,掌握反应精馏操作的原理和步骤,学习反应精馏玻璃塔的使用和操作。

3.学习用反应工程原理和精馏塔原理,对精馏过程做全塔物料衡算和塔操作的过程分析。

4.根据化学平衡原理和反应精馏原理,学习体验反应精馏配方、反应条件、精馏条件的制定及其相互影响。

5.了解与常规精馏的区别,掌握反应精馏法所适宜的物系。

6.应用气相色谱分析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学会求取液相分析物校正因子及计算含量的方法和步骤。

二、实验原理1. 反应精馏原理反应精馏是随着精馏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

通过对精馏塔进行特殊改造或设计后,采用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可以使某些反应在精馏塔中进行,并同时进行产物和原料的精馏分离,是精馏技术中的一个特殊领域。

在反应精馏操作过程中,由于化学反应与分离同时进行,产物通常被分离到塔顶,从而使反应平衡被不断破坏,造成反应平衡中的原料浓度相对增加,使平衡向右移动,故能显著提高反应原料的总体转化率,降低能耗。

同时,由于产物与原料在反应中不断被精馏塔分离,能得到较纯的产品,减少了后续分离和提纯工序的操作和能耗。

此法在酯化、醚化、酯交换、水解等化工生产中得到应用,而且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

反应精馏过程不同于一般精馏,它既有精馏的物理相变之传递现象,又有物质变性的化学反应现象。

两者同时存在,相互影响,过程更加复杂。

在普通的反应合成、酯化、醚化、酯交换、水解等过程中,反应通常在反应釜内进行,而且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反应原料的浓度不断降低,产物的浓度不断升高,反应速度回会越来越慢。

同时,反应多数是放热反应,为了控制反应温度,也需要不断地用水进行冷却,造成水的消耗。

反应后的产物一般需要进行两次精馏,先把原料和产物分开,然后再次精馏提纯产品。

实验八连续系统复频域分析

实验八连续系统复频域分析

实验八 连续系统复频域分析1实验目的(1) 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物理意义及应用。

(2) 掌握用MA TLAB 绘制拉普拉斯变换的曲面图。

(3) 理解拉普拉斯变换与傅里叶变换之间关系。

(4) 掌握系统函数的概念,掌握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与系统的稳定性、时域特性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5) 拉普拉斯逆变换的MA TLAB 计算。

2 实验原理及方法2.1连续时间L TI 系统的复频域描述拉普拉斯变换主要用于连续时间LTI 系统分析。

描述系统的另一种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拉普拉斯变换基础上的“系统函数”—H(s):[][])()()()()(t x L s X t y L s Y s H 换系统激励信号的拉氏变换系统冲击响应的拉氏变→→= 8-1 系统函数H(s)的实质就是系统单位冲激响应h(t)的拉普拉斯变换。

因此,系统函数可以定义为:⎰∞∞--=dt e t h s H st )()( 8-2 系统函数H(s)的一些特点是和系统时域响应h(t)的特点相对应。

求H(s)的方法,除了按照定义之外,更常用的是根据描述系统的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经拉氏变换后得到H(s)。

假设描述一个连续LTI 系统的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为:∑∑===M k k k k Nk k k k dt t x d b dt t y d a 00)()( 8-3 对式8-3两边做拉普拉斯变换,则有∑∑===M k k k N k k k s X s b s Y s a 00)()( 即:∑∑====N k kk M k k k s as b s X s Y s H 00)()()( 8-4 式8-4告诉我们,对于一个能够用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描述的连续时间L TI 系统,它的系统函数是一个关于复变量s 的有理多项式的分式,其分子和分母多项式系数与系统微分方程左右两端的系数是对应的。

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很容易根据微分方程写出系统函数表达式,或者根据系统函数表达式写出系统微分方程。

实验八 人类染色体G带观察与组型分析

实验八 人类染色体G带观察与组型分析

实验八 人类染色体G 带观察与组型分析 2017.11.24一、实验目的1. 熟悉观察人类染色体G 带。

2. 掌握任磊体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 G 显带是指Giemsa 染液染色后,使每条染色体上显示出深浅交替横纹的技术。

A-T 相对丰富的区域染为深带,G-C 相对丰富的区域染为浅带。

2.组型是以模拟图的方式表示,它是通过对许多细胞染色体的测量取其平均值绘制而成的,是理想的、模式化的染色体组成。

它代表了一种染色体组型的特征。

3.染色体特征参数:(1)相对长度=每个染色体的长度/(单倍体+X 染色体)×100%(2)臂指数=长臂长度/短臂长度(3)着丝粒指数=(短臂长度/该染色体总长)×100三、实验材料与用具人类染色体G 带标本、正常人类染色体标本、显微镜四、实验方法取装片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找到处于分裂期的染色体,观察形态、数目与大小,并拍照记录。

五、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1 3 4 56 12 13 16 18 D E 19 21 G图1.正常女性染色体核型1520 F A B CX 22表1.正常女性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参数群组号染色体号长臂长度短臂长度相对长度%着丝粒长度1 1.5 0.9 8.1 37.5A 2 1.3 1.1 8.1 45.83 1 1 6.7 50B 4 1.4 0.5 6.4 26.35 1.2 0.6 6.1 33.36 1 0.7 5.7 41.27 1 0.5 5.1 33.38 0.8 0.5 4.4 38.59 0.8 0.5 4.4 38.5C 10 0.8 0.5 4.4 38.511 0.7 0.5 4.1 41.712 0.5 0.5 3.4 50X 0.9 0.6 5.1 4013 1.1 0.1 4.1 8.33D 14 1 0.1 3.7 9.115 0.9 0.1 3.4 1016 0.6 0.3 3.1 33.3E 17 0.5 0.4 3.1 44.418 0.5 0.3 2.7 37.5F 19 0.4 0.3 2.4 42.820 0.3 0.3 2.1 50G 21 0.5 0.1 2.1 16.722 0.4 0.1 1.7 20(2)结果分析答:通过对染色体的核型分析可以知道,1-3号染色体最大,4-5号次大,6-15号(和X染色体)中等长度,16-18号较小,19-20号小,21-22号最小。

实验八 DNA定量分析

实验八 DNA定量分析

实验八DNA定量分析一、原理在DNA分子操作过程中,DNA浓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例如要对DNA进行酶切、PCR、测序等操作都需要DNA进行定量。

常用DNA定量方法有两个,一个是紫外光谱分析法,另一个是EB荧光分析。

紫外光谱分析:其原理基于DNA(或RNA)分子在260nm处有特异的紫外吸收峰且吸收强度与系统中DNA或RNA的浓度成正比。

分子形状双链、单链之间的转换,也会导致吸收水平的改变,但是这种偏差可以用特定的公式来正。

该法的特点是:准确,简便,但需要紫外分光光度计。

EB荧光分析:EB也就是溴化乙锭,是一种荧光染料,它能插人DNA或RNA的碱基对平面之间而结合于上。

—旦EB结合在DNA分子上,它就能在紫外光的激发下产生桔黄色荧光。

由于结合于DNA分子之上的EB的量与DNA分子长度和数量成正比,因此荧光强度可以表示DNA量的多少。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经济,若结合凝胶电泳还同时分析出DNA的纯度。

缺点是准确性较低。

二、方法(一)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DNA1.用TE或蒸馏水对待测DNA样品进行稀释2.用TE或蒸馏水作为空白,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DNA烯释液的260nm、280nm310nm光密度值(OD值)。

3.通过计算确定DNA浓度或纯度DNA浓度汁辑:公式为:单链DNA(ssDNA):[DNA]=33X(OD260一OD280)X稀释倍数双链DNA(dsDNA):[dsDNA]=50X(OD260一OD280)X稀释倍数单链RNA(ssRNA):[ssRNA]=40X(OD260-OD280)X稀释倍数(二)应用溴化乙锭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进行DNA定量分析1.用含0.5μ/ml的EB的l%TAE(或TBE)琼脂糖凝胶制备微型水平电泳凝胶2.凝胶凝固后,对待测样品及标准DNA进行递度稀释。

3.把稀释的DNA样品液及标准DNA(0.1~0.5μ)分别与加样缓冲液混匀,然后将混合液加在新制备的凝胶的点样7孔内。

实验八 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分析实验

实验八 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分析实验

实验八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分析1. 实验目的与方法原理本实验的目的是使用土壤团聚体分析仪测定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含量。

土壤团聚体,是指土壤中大小、形状不一、具有不同孔隙度和机械稳定性、水稳定性的结构单位,通常将粒径>0.25mm的结构单位称为大团聚体。

大团聚体分为非水稳定性和水稳定性两种,水稳定性大团聚体组成用湿筛法测定。

湿筛法根据土壤大团聚体在水中的崩解情况识别其水稳定性程度,测定分干筛和湿筛两个程序进行,最后筛分出各级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分别称其风干后的质量,再换算为占原风干土样总质量的百分数。

2. 仪器(1)白铁(铝)盒,10cm×10cm×10cm;(2)套筛,高5cm,直径20cm,孔径分别为8mm、5mm、2mm、1mm、0.5mm、0.25mm,共7个,有底和盖;(3)团聚体分析仪,含4套筛子,每套有5个筛子,孔径分别为5mm、2mm、1mm、0.5mm、0.25mm,另有4个配套的水桶,电动团聚体分析仪在水中上下振荡速度为30次/分钟,振幅4cm左右;(4)Φ12cm的蒸发皿,5个/组;(5)喷雾器、胶头滴管。

3. 操作步骤(1)采样:通常是采耕层土壤,根据需要也可以分层采样。

采样时要注意土壤的湿度,最好在土不沾铲,接触不变形时为宜。

在田间多点(3-5点,耕层样不少于10个点)采集有代表性的原状土样,剥去与铲面接触变形的部分,采样量1.5- 2.0 kg。

样品放入白铁盒或铝制盒,以保持土壤的结构状态。

装样和运输时要避免震动或翻倒。

运回实验室内,沿土壤的自然结构轻轻地剥开,将原状土剥成直径为10mm-12mm的小土块,同时防止因外力的作用而变形,并剔去粗根和小石块。

将土样摊平,置于透气通风处,让其自然风干。

(2)干筛分析:将风干的土样混匀,取其中一部分(一般不小于1kg,精确至0.1g)。

用孔径分别为8mm、5mm、2mm、1mm、0.5mm、0.25mm筛子进行筛分(筛子附有底和盖)。

数学实验八数据的统计描述和分析

数学实验八数据的统计描述和分析

实验8 数据的统计描述和分析一、实验目的:1.理解和掌握数据统计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常用方法及用MATLAB实现的方法;2.能够用MATLAB有关数据的统计描述和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根据所得的解给出实际问题合理的解释。

二、实验内容:1.设)X,求N~22,3((1)}5{|>X|P,}3XP;P,}2{><XP,}2{<104<{<-X程序1、>> a=normcdf(2,3,2);>> b=normcdf(5,3,2);>> b-aans =0.53282、>> a=normcdf(-4,3,2);>> b=normcdf(10,3,2);>> b-aans =0.99953、>> a=normcdf(-2,3,2);>> b=1-normcdf(2,3,2);>> a+bans =0.69774、>> b=1-normcdf(3,3,2)b =0.5000(2)满足条件}P>X<的常数c。

c={c{}XP程序:>> a=norminv(0.5,3,2)a =32.用某仪器间接测量温度(单位:℃),重复测量5次,得数据如下:1205,1265,1245,1260,1275已知测量值服从正态分布,试求温度的真值的置信水平为%95的置信区间。

程序>> x=[1205,1265,1245,1260,1275];>> [uh,sigh,u,sig]=normfit(x)结果uh = 1250sigh = 27.3861u = 1.0e+003 *1.21601.2840。

实验八+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八+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八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一、实验原理在19世纪后半期许多生物学家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染色体, 1875年Edwar.Strasburge.描绘了活的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879年, Walthe.Flemming随之从两栖类幼体的固定和染色组织中描绘有丝分裂的过程。

他创造了今天常用来描述有丝分裂过程的述语, W.Waldeyer 将有丝分裂中期可观察到的主要结构命名为染色体, Theodo.Boveri和walte.S.Sutton在1902年将遗传物质和染色体联系起来。

随着细胞学技术的改善, 在许多动物和植物细胞内观察和研究了染色体。

尽管如此, 人类染色体的研究进展却很慢, 因为研究材料不容易得到,还有被应用于植物和动物细胞的技术不能够用于人类, 当人类细胞离体培养生长时这些困难就解决了。

培养中的分裂细胞能够用碱性的秋水仙素处理, 使染色体不受分裂细胞纺锤体的影响, 接着在培养中的细胞暴露在低渗溶液中, 这种低渗溶液可以引起细胞膨胀, 因此可以单独观察和数出细胞的染色体。

当徐道觉和A.Levan(在1956年)采用这些技术培养人肺胚胎组织细胞时,人类染色体数目被确定为2n=46,在英国,研究生殖巢组织的C...Ford不久就确认了这个观察结果,确定人类染色体数目为46的其它研究是以骨髓和皮肤活组织的细胞培养物为基础的,人类染色体的数目有重要意义研究在1959年,那时J.Lejeune和他的合作者将机能失调的唐氏综合症归因于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

从此以后,许多主要的生理和精神错乱都与人类染色体的畸变联系起来了。

对人类染色体的研究通常使用血液白细胞, 这种血液白细胞能很方便获得、培养, 并诱导有丝分裂(实验七), 当一切准备适当, 可看见各种各样长度的人类染色体(最长约10um, 最短约2um)和不同位置的着丝粒(主要的狭窄区)。

二、实验目的1.根据大小, 着丝粒位置和随体的有无描述人类染色体的形态。

实验八硫酸铜的提纯分析与测试

实验八硫酸铜的提纯分析与测试

实验八硫酸铜的提纯、分析与测试【实验目的】1. 了解提纯硫酸铜的方法。

2. 熟练掌握重结晶法提纯物质的原理和操作。

3. 巩固过滤、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粗硫酸铜中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不溶性杂质可用过滤法除去。

可溶性杂质主要为FeSO4和Fe2(SO4)3, 一般是先用H2O2等氧化剂将Fe2+氧化成Fe3+,然后调节溶液的pH值至4,加热使Fe3+水解成Fe(OH) 3沉淀,再过滤除去。

有关反应如下2FeSO4 H2SO4 H2O2 Fe2(SO4)3 2H2O3pH 4Fe3 3H2O Fe(OH)3 3H将除去杂质的CuSO4溶液蒸发,冷却结晶,可得蓝色CuSO4 - 5H2O。

当CuSO4 • 5H2O晶体析出时,其他微量的可溶性杂质仍留在母液中,过滤时可与CuSO4 - 5H2O分离。

【仪器和药品】仪器:台秤,分析天平,量筒(10mL),研钵,普通漏斗和漏斗架,布氏漏斗(20mm),吸滤瓶(10mL), 滴管,蒸发皿,小烧杯(50mL),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pH试纸,滤纸,容量瓶(50mL),塑料洗瓶,吸量管(2mL),洗耳球,锥形瓶(25mL)。

药品:HCl (2.0mol - L-1), H2SO4 (l.0 mol - L-1), NaOH(2.0 mol - L'1), NH 3 - H2O (1.0 mol - L-1, 6.0 mol - L'1),粗硫酸铜,KSCN (1.0 mol - L'1), H2O2 (3%) , H3PO4 (浓),NaF (0.5 mol - L'1), KI (1.0 mol - L'1), Na2S2O3 (0.1000 mol - L'1)标准溶液,淀粉(0.2%), KSCN(10%),。

【实验步骤】1. 粗硫酸铜的提纯(1) 在台秤上称取用研钵研细的粗硫酸铜晶体4g作提纯用,另称0.5g用于比较提纯前后杂质的对照实验。

实验八 Python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实验八 Python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实验项目实验八Python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一、预习内容
1、实验目的和要求
学习掌握利用python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及可视化。Fra bibliotek2、实验内容和原理
统计高频词汇,生成词云
3、实验所用主要仪器设备(或实验环境)
计算机,Windows系统,PyCharm或其他Python解释器,Anaconda包
4、实验方案设计(思路、步骤和方法等)
按照实验指导书内容输入代码,完成实验内容。
二、实验数据(现象)记录及结果处理
三、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通过此次实验让我对python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代码不熟,加大练习。
教师评阅意见
实验成绩:
教师签名:
年月日

实验八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八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1.在显微互动实验室捕获和提交人染色体G 带核型并进行分析。
2.制片质量的关键步骤是哪些?
充分研磨,甘油总量为60mL,倒入烧杯中于5560℃水浴加热2小时,冷却后加入60mL甲醇, 混匀后室温放置2-3天过滤,在棕色瓶中长期 保存。
实验步骤
1. 将 老 化 7d 的 染 色 体 标 本 浸 入 37℃ 0.0125%胰蛋白酶溶液中处理2分钟。
2.取出标本,在蒸馏水中漂洗后放入1: 10 Giemsa染液中染色20-30分钟。
3.自来水冲洗,晾干,镜检。
显微镜观察
在显微镜下,可见分布在染色体全长上 的宽窄不同的相间条带。带纹的多少随 染色体的不同而异,另外还与染色体所 处的时期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中期染 色体带纹较少,早中期与晚前期染色体 的带纹较多,前期染色体多呈颗粒状。

人类染色体G-带照片
染色体核型分析
作业及思考题
实验九 人染色体分带技术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染色体G带制备的方法和基本原理。 2.了解染色体C显带技术。
实验原理
G带的形成与Giemsa染料的组成及染色特性有 关。 Giemsa染料是由亚甲蓝,天蓝和伊红组 成的复合染料,除伊红外,均为噻嗪类染料, 它只与DNA中的PO43-基结合而不与蛋白质结合, 所以染色体着色首先取决于两个噻嗪分子与 DNA的结合,其次取决于一个有助于染料沉淀 物积累的疏水环境。染色体上高浓度疏水性蛋 白的区域有利于噻嗪-伊红沉淀物的形成,这 些区域相当于含高比例二硫键的氧化态蛋白质 区域,经一系列处理后显示暗带,而另一些区 域则为含巯基的还原态蛋白质,为亲水性蛋白 质,对染料亲和力低,所以不显色。
实验用品
主要仪器: (1) 超净工作台 (2) 大容量低速离心机 (3) 二氧化碳培养箱和电热恒温培养箱 (4) 电热恒温干燥箱 (5) 水浴锅 (6) 天平 (7) 显微镜

生理实验八 尿生成的调节

生理实验八 尿生成的调节

本实验用两道同步记录
1道记录血压 2道记录尿量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实验对象:家兔 实验器材和药品
器材:BL-420 生理机能实验系统、 50ml量筒、手术器械一 套、兔手术台、输尿管插管、玻璃分针、注射器(1ml、5ml、 20ml)、压力换能器、记滴器、纱布。 试剂:生理盐水、20﹪的氨基甲酸乙酯、20﹪葡萄糖、垂体 后叶素、0.01%肾上腺素。
尿生成的生理基础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单位 近端小管 髓袢细段 近曲小管
近端小管直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肾小管
远端小管
原 理:
终尿生成=滤过液(原尿)-重吸收量+ 分泌(比较少,可不考虑)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胶体渗透压+囊内 压)
凡能影响上述过程的因素都可影响尿的生成,从 而引起尿量的改变
预期结果 尿 量



电刺激使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Ach使心脏活动减 弱,心输出量↓,血压↓,肾血流量↓,肾小球 有效率滤过压↓,原尿↓ 血容量↑,血液稀释,血浆胶渗压↓肾小球有效 率滤过压↑,原尿↑;同时通过多途径引起 ADH分泌↓,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 收↓;另外还引起心房释放心房钠素,刺激 肾利钠利尿
2. 膀胱套管法
腹部剪毛,耻骨联合上方正中剪口3-5cm,沿腹白线 剪开腹壁,将膀胱向尾侧移至体外,辨认膀胱和输尿 管的解剖部位,用针筒抽取尿液6ml,装入两只试管。 然后在膀胱顶部选择血管较少处,作一直径约1.5cm 的,在其中央沿纵向剪一小切口,插入膀胱插管(或 膀胱漏斗)。把切口周围的缝线拉紧,结扎固定。插 管口最好正对输尿管在膀胱的入口处,但不要紧贴膀 胱后壁而堵塞输尿管。膀胱插管的另一端则用导管连 接至记滴器或刻度试管,记录尿流量。手术完毕后, 用温热的生理盐水纱布覆盖腹部创口。用线结扎膀胱 颈部,以阻断同尿道的通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八相关分析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系统可按用户的要求对两相关变量之外的某一或某些影响相关的其他变量进行控制,输出控制其他变量影响后的相关系数。

2、通过对变量内部各观察单位间的数值进行距离相关分析,以考察相互间的接近程度;也可对变量间进行距离相关分析,常用于考察预测值对实际值的拟合程度。

二.实验内容:
1、打开相应的数据文件,在菜单栏中依次选择“分析”、“相关”、“偏相关”命令,打开“偏相关”对话框,选择相应变量,进行相应设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2、打开相应的数据文件,在菜单栏中依次选择“分析”、“相关”、“距离”命令,打开“距离”主对话框,选择相应变量,进行简单设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三、实验步骤
1.1对多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
1.2选择变量和控制变量
1.3选择偏相关选项统计量的均值和标准差
2.1对变量进行距离相关分析
2.2选择变量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
1、偏相关分析结果
通过对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可按年龄要求对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两相关变量进行控制,输出控制其他变量影响后的相关系数。

2.、对变量进行距离分析的结果
通过对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两变量内部各观察单位间的数值进行距离相关分析,以考察相互间的接近程度;也可对变量间进行距离相关分析,常用于考察预测值对实际值的拟合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