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实验版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word教案

合集下载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背景介绍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陷入了经济困境。

为了摆脱困境,苏联领导人展开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试图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这些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到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深刻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苏联经济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由一个中央计划委员会统一规划和决策。

经济资源分配和生产活动全都按照预先规定的计划进行。

这种体制强调国家掌控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缺乏市场调节机制、低效益等。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上,而农业和服务业相对落后。

国家投资大量资金进行重工业建设,特别是军工生产。

这导致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但农村地区因缺乏投资和技术支持而落后。

三、苏联的经济改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领导人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以提高苏维埃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这些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1. 更加市场化的经济体制苏联的经济改革开始于1965年。

1965年11月,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23届全会上,贝利亚被捕,勃列日涅夫和顿涅茨克尔克雷姆林宫的力量对决,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苏联各层级的领导人感到必须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以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改革的第一步是开放经济市场,鼓励农民和工人生产更多的物品和服务,并将它们出售给市场。

这些改革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2. 优先发展轻工业和消费品在改革过程中,苏联领导人明确提出,优先发展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改变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这有助于增加人们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3. 科技革新和现代化苏联领导人也认识到科技革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在高科技、能源、电子和材料等方面投入巨资,以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四、对苏联经济改革的评价苏联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问题也不少。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经济体制的过度集中和计划化,导致了产品效率低下、供应不足、质量不佳等问题。

同时,苏联对于追求高质量、卓越标准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的认识是滞后的。

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战时体制,是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下建立起来的集权体制。

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其弊端日益暴露。

在斯大林去世后不久,苏联就进入了改革时期。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1、背景:(1)体制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出现了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后,成为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

此时粮食严重短缺,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出现“三农问题”。

(2)斯大林去世(1953年),赫鲁晓夫统治地位逐渐巩固(3)苏共二十大召开(1956年)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会上主要批判了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会后苏联进入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类似中国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转折点。

1976年毛泽东去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改革。

1953年斯大林去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开始改革。

2、内容:农业上,(1)取消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农民收入;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具有强制性,且价格低于成本,损害了农庄和农民个人利益,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收购制以市场为主渠道,属于自由贸易,一般采购价高于成本,为农民增收。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集体农庄:农民集体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农业集体化的一个成果。

国营农场:国家投资建立的农业经济组织,为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

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全社会所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经济——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以往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280项,现改为农产品收购指标一项,可自行安排生产。

(3)大规模开垦荒地,大种玉米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面积几乎超过美国,但因气候不适,生长期短,积温不足,80%的玉米不能成熟。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2.小组讨论:学生从改革措施、成效、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总结各自认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如选择、简答、分析题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强调重点、难点,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4.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联经济改革的措施、成效与影响。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二战后苏联社会经济状况的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的关注。
6.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拟一道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论述题,要求题目具有思考性、探讨性,并提供解题思路和答案。
给予反馈。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关注历史与现实,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4.结合现实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苏联经济改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对苏联经济改革成功与失败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整体把握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

2.让学生明白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是必然失败的。

【教学重难点】1.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

2.战后苏联的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较强,首先要教会学生正确分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其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然后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是必然失败的。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观上都希望突破“斯大林模式”,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他们对“斯大林模式”均缺乏科学认识,对改革的科学性认识不足,使得他们的改革成效不大,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

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归纳为“三、二、一”三、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四、全面认识赫鲁晓夫改革1.失败原因(1)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2.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1)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1.从经济改革入手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六、二战后苏联的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1)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讲述了从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要求学生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曲折性、长期性。

如果仅仅就教材讲教材的话,很容易变成“改革背景一内容一评价”的三段论模式。

考虑到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结合本校生源整体偏差的现状,笔者做了一些大胆尝试,努力做到新颖生动的同时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个教学设计已经实践过。

现将教学构思与实际操作中的得失体会辑录如下,恳请专家同仁指正!一、过程设计在“趣味读史、学史明智”中开始本课,接着出示本课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要求学生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曲折性、长期性。

之所以选择这八个字作为本课开场白,是笔者认为“有趣味、有智慧”是高中历史课的灵魂,如果历史课能给学生带来趣味和智慧,那么历史课的功能也算是实现了。

紧接着,我明确本课的六个流程:想一想、看一看、听一听、练一练、议一议、笑一笑。

因为是公开课,所以将流程打出,目的是使听课者和学生明了本课各环节。

在想一想环节中,我设计了三段材料和一组问题。

材料1: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赫鲁晓夫有这么多的‘帽子’?而且这些‘帽子’看起来有点不寻常啊?”学生们回答“阴谋家”是否定,“改革家”是肯定,“策略家”是肯定,“蛮干家”却又是否定。

这可以给学生留下初步印象:赫鲁晓夫这个人是很复杂的,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

材料2:1964年,赫鲁晓夫的同僚趁他去黑海度假之际发动政变,迫使他离开了权力中心。

1971年的秋雨中赫鲁晓夫黯然离世。

在他的墓前矗立着一组黑白双色大理石碑。

教师用略带伤感的语调突出“1971年的秋雨中”,与当年意气风发手执玉米相比刻意渲染赫鲁晓夫最终的失落,营造一种戏剧效果。

问题:黑白双色碑意味着后人对他怎样的评价?由于有前面材料和问题的铺垫,所以学生可以较快回答出:既肯定又否定。

课标实验版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word教案

课标实验版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word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1、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前导读】: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一、诊断病情:1931-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联人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1、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了什么信息?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粮食短缺等。

2、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病人:苏联经济病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医疗过程:1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原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结合国情。

2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世界现代史》疗效: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

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3、戈尔巴乔夫的药方(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政府还减少了,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企业;(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或建立家庭农场。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如果把设计一堂课比作完成一道精美菜肴的话,那么教材就是原材料,因此我们需要对教材有深刻的把握和理解。

本课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主要讲述了在二战后苏联面对斯大林模式日益显现出的弊端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具体包括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重要措施、结果和影响。

本课与上一节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起,全面展示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能帮助学生了解苏联的成就与挫折,也对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因此,本课具有重要地位。

二、说学情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高中生,经过初中的学习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框架,对于历史问题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仍需提高。

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三、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据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说出三次改革的重要措施,分析改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提高自主学习、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领悟到改革必须符合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坚定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措施。

【难点】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 经济史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案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 经济史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案设计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学习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三、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结束后,__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____________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1953年,________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2.内容(1)农业:实行________;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________;提倡种植______。

(2)工业:废弃____________;给______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____________的物质利益。

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_,但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________突破这一模式。

答案:1.(1)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2)斯大林2.(1)收购制自主权玉米(2)部门管理体制企业企业和个人3.斯大林模式根本上(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______有关的工业部门。

(2)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__________。

(3)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____________;运用____________,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影响(1)大大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2)__________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答案:1.(1)军事(2)集中领导(3)经营自主权经济手段2.(2)军备竞赛(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内容(1)经济领域:用____________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了______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府减少______________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__________;实行________或承包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精品教案一、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1.背景: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P98历史纵横,了解)▲注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⑴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①② P98 第一段)⑵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内容:⑴农业——经济改革的重点主要内容:P98第二段①②③⑵工业:P99第一段①②③3.评价⑴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这是其改革的最大功绩)⑵但是改革成效甚微,基本失败。

4.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具体原因:⑴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如:玉米运动),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如: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⑵具体做法上,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1.内容:①②③见P99第3段④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目的),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①②③见P99第4段▲注意: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都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⑵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结果都失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目的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⑴内容:P100第一段①②③(A、B、C)⑵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必要性:苏联斯大林模式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特别是农业的消极影响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调整政策。

3)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2、主要措施:(1)农业方面:(P98)(2)工业方面:(P98)3、结果及原因:成效不大;4、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改革的问题,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2、主要内容:(P99)3、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4、改革的结果:失败?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长期推行严重束缚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面临社会动荡、经济下降的局面3)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2、改革的内容:A、经济体制:(P100)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何异同?两者都是首先改革经济体制。

不同点在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采取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从根本上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人民公社制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的改革,力度不够,未能深入下去。

B、政治改革:A)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B)宪法删去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

C)苏共“二十八大”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首先是改变指导思想,其标志是1988年他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其次,是改革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3、改革的结果: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目标界定知识与能力: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理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结果及失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和影响。

通过对问题“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进而形成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初步了解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归纳分析并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概括,实现知识的内化;为学生营造思考、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养成史论结合的治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培育学生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影响。

教学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教学方法:谈话、探究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由前苏联的历史地理地图导入新课.。

指出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8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这标设计问题:1、赫鲁晓夫为什么有“阴谋家改革家蛮干家”这样的“帽子”?“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另一只脚却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如何理解?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2、以教材文本为依托,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

(三)学以致用。

通过感悟,对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和国情教育。

设计问题是:1、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为什么?2、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教训,说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应该注意什么?(四)总结提升:展示知识网络 (板书设计),教师升华中结束本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word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word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word学案【考纲课标解读】考纲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课程标准: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差不多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点概括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1)(2)2、内容(1)农业:①②③④(2)工业:①②③[5、评判:进步性局限性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1)(2)(3)(4)2、结果(1)(2)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内容(1)(2)(3)(4)(5)3、结果4、失败的缘故①②③④【重点难点突破】阅读材料,回答咨询题。

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专门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因此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进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请回答:(2)依照材料二,苏联当时由哪位领导人执政?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讲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缘故(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考点强化演练】1、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判,不正确的是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具有探干脆和开创性C.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2、观看以下两幅漫画,依照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定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3、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讲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难点突破】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1991年12月25日,飘扬了69年的苏联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俄罗斯国旗升起。

一个曾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

那么,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呢?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问题堪忧)斯大林逝世。

(1953年)2.改革措施:经济上:①农业方面(改革的突破口)②工业体制改革。

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苏共“二十大”)3.评价:(1)进步性: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失败原因):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也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

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改革最终失败。

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但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加上他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一切导致他改革的失败。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

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课题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设计者甘俊强单位历史12班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教材分析本课包括“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三个子目,列举了苏联不同历史时期三位领导人为改变“二战”后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本课在本单元中具有上承“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是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改革与探索,虽然失败了但对当今的社会主义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学情分析1、知识结构上: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苏联经济改革的相关内容,对其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

但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较强,教师应适当补充形象化史料,激发学生思考,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2、初中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且有很强的表现展示欲望,但对于呆板的教学无太大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避免照本宣科。

3、学生对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教师要注重引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并理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分析史料理解三次经济改革的时代背景,利用表格法列举苏联经济改革的内容,通过对比法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复杂性、曲折性,进行改革要适应本国国情的要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课前准备学生根据导学案完成预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2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中“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弊端?2、提问“在斯大林去世后”,新一任领导人如何解决这些弊端?3、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一起了解“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基本史实。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7: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7: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启示思考小结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思考从苏联的经济改革中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思考回答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思考历史问题。
板书设计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农业梦
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农业问题
改革重点:农业—开地、种玉米
积极:创新性、一定效果
失败原因:规律、盲目、性格、斯大林体制
展示导学案『答案』,学生更正导学案,评价小组预习情况。
了解导学案填写情况
反馈学生预习结果。
图说历史
运用图片和材料回顾斯大林体制存在的弊端。
结合材引出改革的背景。
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完成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的整理。教师点拨记忆方法,运用关键词记忆法。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题名称
苏联的经济改革
设计者
授课班级
课时安排
1课时
时间
章节名称
课程标准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苏俄经济改革的发展历程,从赫鲁晓夫揭开改革序幕,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最终失败。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苏联在二战后经济改革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可借鉴经验。
结合预习内容,快速整理改革内容,逐步领会历史记忆方法。
巩固预习效果,基础知识自主学习,渗透历史记忆方法。
材料分析
运用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失败的原因。
分析材料概括
结合已学内容和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人物评说
结合赫鲁晓夫的生平事迹对其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习目标】
1、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前导读】: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一、诊断病情:
1931-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联人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1、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了什么信息?
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粮食短缺等。

2、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病人:苏联经济
病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二、医疗过程:
1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原因: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没有结合国情。

2
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
疗效:
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
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

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3、戈尔巴乔夫的药方
(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政府还减少了,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企业;
(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或建立家庭农场。

疗效: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我的药方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维护人民利益,调动人民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