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2、积累并掌握文言知识。
一、作家、作品介绍,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
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选自他的《昌黎先生集》。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欧阳修3、唐代古文运动:唐代中叶散文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的骈丽文风,恢复先秦两汉等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为主要内容。
韩愈、柳宗元等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经过二百多年,终于恢复了“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传统,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4、“说”:“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师说》、《马说》、《黄生借书说》等。
5、六艺含义有二:一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二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老聃()经传()贻笑大方()三、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落实加点字词,判断句式。
古之学者..()传道受.()业解..()必有师。
师者,所以惑也。
(句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句式:)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句式:)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从师而问焉.();..()也远矣,犹且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熟练诵读并背诵《论语》十二章。
3、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词汇。
4、领悟《论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准确翻译课文。
(2)理解各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体会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生智慧。
2、难点(1)对文中某些观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如“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等。
(2)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言行。
三、知识链接1、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主张“仁”“礼”,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 20 篇 492 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时:_____ 习:_____(2)不亦说乎说:_____(3)吾日三省吾身日:_____ 省:_____(4)为人谋而不忠乎忠:_____(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6)传不习乎传:_____(7)三十而立立:_____(8)四十而不惑惑:_____(9)五十而知天命天命:_____(10)六十而耳顺耳顺:_____(11)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矩:_____(12)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13)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14)一箪食箪:_____(15)人不堪其忧堪:_____(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_____(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_____(18)饭疏食,饮水饭:_____ 水:_____(19)曲肱而枕之肱:_____(20)不义而富且贵义:_____(21)于我如浮云于:_____(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_____(23)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_____(24)子在川上曰川上:_____(25)逝者如斯夫逝:_____ 斯:_____(26)不舍昼夜舍:_____(27)三军可夺帅也三军:_____ 夺:_____(28)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_____(29)博学而笃志笃:_____(30)切问而近思切:_____ 近:_____3、熟读课文,尝试翻译下列句子。
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2)《论语》十二章——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写作背景:《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3.重难字词:论.语( l ún )不愠.( y ùn )吾.( w ú ) 三省.( x ǐng )逾.矩( yú )罔.( w ǎng ) 殆.( dài )箪.食( d ān )好.之( hào ) 乐.之( lè )曲肱.( g ōng )笃.志( d ǔ )如斯夫.( f ú ) 4.词语解释1.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一词多义(1)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 (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w èi ,介词,替,给) 可以为.师矣(w éi ,动词,担任,充当) (3)而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4)其人不堪其.忧(代词,这种)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可译为“他们的”)3.古今异义自非亭.午夜分(古义:正,正值。
今义:亭子)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了。
2.7《百家争鸣》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1.如图为历史学习小组的同学收集的两张学习卡片。
据卡片中的内容,判断他们正在研究的主题是(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A.老子论道 B.韩非讲法 C.墨家学说 D.先师孔子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这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3.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的是哪家学派的思想( )
A.儒家 B.法家 C.兵家 D.墨家
4.《中国焦点》评出十大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位的是孔子。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 )
A.主张“无为而治 B.主张“兼爱非攻
C.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D.提出“仁”的学说
5.孔子招生不分贫贱富贵,无品行高低之分;孔子的学生地域分布广,无明确国别划分。
这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是( )。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古人谈读书》课时作业设计及导学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古人谈读书》课时作业设计及导学案25 古人谈读书课时作业一、解释括号里词语的意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说说下列括号里词语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翻译句子。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联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拓展阅读。
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1、导学案和教案的侧重点不同教案突出的是教什么、怎么教。
在教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多于教师的传授,而少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案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知识。
而导学案不同,它突出的是学什么,怎么学。
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最好能知其所以然。
这样一比较,就清楚地明确了学案和教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导学案与教案主体地位不同导学案是通过教师钻研了教材之后,要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出的自学提纲式的学习课文的步骤,并要给学生提供操作方法,它是引导学生循着老师所指的路线,一步一步独立地进行学习课文。
教案当然也是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去实施教学任务的,而教案的编写,我们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教材为内容,注重的是学生知识性的传授。
而学习方法的习得,相对以际学案就少得多。
在运用教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往往注重的也是老师教的方法,而很少去关注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去学习教材。
因而,我认为导学案的编写是要老师注重学习方法过程的再现,要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方法的引导,或有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方法,一步一步地亲近文本,走进文本。
3、导学案与教案出发点不同导学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反应,通过课前的检测,我们能很好地,并能十分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我们课堂教学中能把握学情,能更突出教学重点,有的放矢地攻克薄弱点。
而教案中,对学生学情的真正分析,我们只能做个预设,没有导学案那样了解得清楚明白。
4、导学案不同于教案有了导学案的引领,学生能从老师编写的导学案提纲中,了解教师的设计思路,并循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快速地学习课文。
而教案只在老师心中,学生是无法预先知晓老师的教学思路的。
导学案不仅是我们“教路”的渗透,更是“学路”的引领。
另外,我们教案中设计的提问,在课堂上,学生回答的参与面总不是很广的,尽管老师的提问是面对全班的,可同学往往依赖于同伴的回答较多,自已思考的要少。
而导学案就不同了,在学案中我们设计的提问可变成群体行为了,给每个学生都有了相同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时间,对每个学生都有明细的指引。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有答案尊敬的同学们:大家好!在这个新的学期开始之际,我们迎来了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学习。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语文水平,我为大家准备了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导学案。
本导学案不仅包含了课文的基本信息和学习要点,还给出了相应的答案,方便大家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
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学习,取得好成绩。
导学案一:《再别康桥》课文简介:本课是一篇诗歌,诗人徐志摩以人格化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对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揭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寂寞与苍凉。
学习要点:1. 理解诗意:通过了解诗人的背景和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理解诗歌结构:掌握诗歌的音韵、形式和修辞手法。
3. 解读诗句: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难句,并解答相关的问题。
答案片段:1. 《再别康桥》一诗通过描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离别之情,表达了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爱人的深情。
其中,“黄昏无聊”一句中,通过押韵的方式,使诗歌节奏流畅,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迷茫。
2. “衰草残花凝绿”的描写,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地展现了康桥的美丽与诗人的思乡之情。
这一描写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增强了描写的强度和表达的尖锐度。
3. 诗句“相思相见知何日”是诗人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的真实写照。
通过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思念的程度,表达了诗人对于重逢的期盼和渴望。
导学案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导学案》课文简介:本课是一本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导学案,通过系统地总结和整理九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要点、知识点,并给出了详细的答案,对同学们的学习和复习有很大帮助。
学习要点:1. 理解导学案的结构:掌握导学案的组织结构,了解导学案的作用和意义。
2. 学习方法:掌握使用导学案的方法和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导学案进行知识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
3. 复习知识点:通过导学案的相关问题和答案,进行对课文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
答案片段:1. 导学案采用了清晰的标题和内容分区,确保同学们可以清楚地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和答案。
导学案,预学案,固学案心得
导学案,预学案,固学案心得导学案、预习案和复习/巩固学案是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辅助材料。
下面是对它们的简要介绍和心得:一、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课前学习指导和学习活动设计的文档。
它通常包含本课的学习目标、重点内容、相关知识链接、问题引导等,帮助学生在课前了解和预习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
心得:对于学生来说,认真阅读导学案是高效预习的重要环节。
通过导学案,我们可以提前了解到本课的主题和内容,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资料和准备问题。
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预习案:预习案是学生独立完成的课前学习活动材料。
它通常由教师布置给学生,包含一些自主学习的任务或问题,旨在帮助学生预习新课或复习已学知识。
心得:在完成预习案时,我们需要认真阅读相关教材或参考资料,理解预习内容的关键点。
通过思考和回答预习案中的问题,我们可以梳理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预习也提醒我们在课堂上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内容,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
三、复习/巩固学案:复习/巩固学案是用于课后巩固学习效果的辅导材料。
它通常包含已学知识的总结、练习题或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复习和掌握所学知识。
心得:巩固学案可以帮助我们温故知新,查漏补缺。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做练习题或思考问题,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找出不足之处并及时弥补。
这样可以让我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增强记忆和应用能力。
总结:导学案、预习案和复习/巩固学案都是教育教学中有益的辅助材料。
通过认真阅读和完成这些学案,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预习和复习知识,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思考和应用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
四、合作探究,重点学习课文前四章。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抑扬顿挫。
2.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章
(1)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课文探究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第九章
(1)分析文义
子曰:“三(几个)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择其善者而(表顺承)从(跟从)之(代词,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自主探究
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品德修养:
(2)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饭(吃饭,名词作动词)疏(粗粮)食饮水(冷水),曲肱(弯着胳膊)而(表顺承)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不义(正当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10论语十则答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一课时答案探究案:3、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训练案:4(1)《论语》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儒家《大学》《中庸》《孟子》(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当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 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第二课时答案预习案: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谦虚。
2、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思考与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4、略5、B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探究案:1、这是最早由儒家提出来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句话在当今社会是有借鉴意义的,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会和同学有矛盾,但要学会体谅别人,不要干什么事强加于人。
2、坚贞守节的人。
3、现代社会交友同样也要讲究诚信为本,对朋友应忠诚,情谊为重,不能干出卖朋友伤害朋友发的事情。
4、(一)(1)虽:即使嘉:美味佳肴(2)极好的道理(3)优点(4)困惑(5)所以(二)(1)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2)所以说教与学时相辅相成的。
(三)教学相长也。
(四)同意,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相辅相成,在不断的教授知识中也增长了自己的知识。
训练案:一1、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20 儒《大学》《中庸》《孟子》2、丘仲尼鲁思想教育儒二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第一、二课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一、二课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字词,了解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3、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背诵默写。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基础部分】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收集整理而成。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2)“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五经”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曾子()三省()传不习乎()不逾矩()()罔()殆()箪()曲肱()笃志()不亦乐乎()为人谋()可以为师矣()好之者()3、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时习:说:朋:愠:日:三:省:为:谋:忠:信:传:吾十有五:立:惑:天命:耳顺:从:逾:矩:故:温故而知新:以:为:学而不思则罔罔:殆:贤:哉:堪:知之者:知之者:好:乐:饭:疏食:水:曲肱:乐:不义:于:焉:善者:从:不善者:川:逝:斯:舍:夺:匹夫:博:笃:切:仁:【要点部分】(相信自己,我能行!)1、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翻译下面句子并判断其句式。
人不知而不愠。
可以为师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读注释翻译全文(用斜线在课文中划出停顿节奏),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2)3)4)5)6)7)8)9)10)11)12)【拓展部分】(挑战自己,我最棒!)找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课堂小结】政哥。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一课时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 2、启发探究式自主预习:一、请同学们背诵第1、3、6、7、8、9、11、12则,并按要求默写。
1、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2、,是谓过矣。
3、人能弘道,。
4、,则远怨矣!5、无欲速,无见小利。
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_________。
7、岁寒,。
8、逝者如斯夫,______!二、翻译并分析课文,思考:课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几方面反映孔子为人处世之道?这对我们将有怎样的深远启发?(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重点:①诲:;②女;③为:表 ,相当于""④知1: ;知2: ;知3: .⑤是:.翻译:【探讨:第1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
选文第1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
──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
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
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角度:求知方面-------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
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3、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学习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有关资料1、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2、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预习设计1、请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补写完整。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根据课文填空⑴树木丛生,___________。
⑵_________,洪波涌起。
⑶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⑸日中不至,___________;对子骂父,___________。
《古人谈读书》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
古人谈读书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那么怎样读书才是有效的呢?古人就读书方法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虽然他们的时代距我们有些遥远,但其中的方法、道理并不过时。
【知识与技能】1.会认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回答课后问题。
2.理清古人谈到的读书方法、态度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立志刻苦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能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古人对读书的态度、方法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教学结合法。
【课时安排】2课时一、课时讲解(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分别讲的是谁的关于什么的故事呢?“头悬梁,锥刺股”讲的是孙敬和苏秦苦读的故事。
“囊萤”讲的是晋代车胤幼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的故事;“映雪”讲的是南朝宋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照明读书的故事。
这些都是关于勤学苦读的故事。
2.那今天的我们对读书应该持什么态度呢?有什么有效的读书方法呢?这些问题古人早就论述过。
今天就让我们从《古人谈读书》中去探究一下吧。
(板书:古人谈读书)(二)初读课文,识字识句朗读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断句,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1.老师范读两篇小短文,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注意断句。
3.疏通文意。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试着疏通文意。
(2)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
(三)精读课文,重点突破第一篇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语出《论语·为政》。
这本是孔子教导子贡的一句话,后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踏实的态度对待知识和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语出《论语·公冶长》第五篇。
《古人谈读书》导学案
《古人谈读书》导学案25.古人谈读书【预习导航】一、作者简介。
1.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2.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
3.曾国藩(1811年―1872年),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二、在文中圈出生字,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认读生字词,读准字音。
三、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不耻.()识.()矣.()岂.()四、请抄写以下生字词。
不耻诲人谓诵读岂恒窥天皆缺一不可五、初读课文,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六、提出质疑:写下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写下初读课文之后心中的疑问。
【新知探究】一、课文探究。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谈读书?2,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3,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4,第三部分中,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二、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从中懂得或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学习小结】孔子、朱熹、曾国藩分别从学习态度、读书方法和读书品质三个方面谈读书,希望对大家的学习能有所启迪和帮助。
【精练反馈】一、读拼音,写词语。
1.我们做事要有hénɡxīn(),不能半途而废。
2.每个人都有quēdiǎn(),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
二、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继续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的思想和精神。
一、复习回顾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一些耳熟能详、充满智慧、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出自哪儿吗?其实这些成语都出自几千年前的孔子之口。
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启发性的人生格言。
二、设问导读结合课文注释,初读课文。
三、自学检测(一)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先看注释,掌握重要词语。
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輗____________軏____________彫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
(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
(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无欲速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论语》十则导学案(一)
2010-2011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 (学科)导学案 编号:2 使用时间:2010年 月 日
1 《论语》十则(一) 编写人:陈继尼 审核组长: 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书不精读,无以得义理之益。
——(清)胡达源
一、自主学习 内容:《论语》十则前六则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解释重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达标: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盍.( ) 诲.( ) 知者乐.( )水,仁者乐.( )山 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①可谓好学而已( ) ②诲女知之乎 ( ) ③知者乐,仁者寿( )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就有道而正.焉。
③五十而知天命.. ④盍.各言尔志 ⑤敝.之而无憾。
愿无伐.善,无施.劳 导
学 案 装 订 线 ——————————————————————————————————————————————————————————
班级:高二班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⑦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二、合作探究
1.口头把《论语》十则前六则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对学,再群学,然后展示)
2.讨论前六则分别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并归纳总结出来。
3. 选择自己喜欢的几则,熟读直至背诵。
三、课堂小结:归纳前六则中有关“仁”的语录。
四、当堂检测
五、课后反思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1--5则,掌握诲、知、是、过、更、文等实词含义。
2、掌握通假字:女、知、食
自学指导一:1、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读1--5则。
2、找学生读课文1--5则,其他学生纠正字音。
课堂练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诲女.知之乎(______通______。
读 _____ )
是知.也( ______通______。
读 ______ )
如日月之食.焉( ______通______。
读 ______ )
更.也()
自学指导二:1、研读1、2则,结合注释明确诲、知、是实词含义
2、试着写出1、2则的译文。
3、背诵第一则
课堂练习二: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实词含义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
2、到板前展示所写译文(2-3人),其他人纠错、最后明确译文。
3、默写第一则
—————————————————————————
———————————————————————
自学指导三:1、研读3-5则,结合注释明确过、更、文实词含义
2、试着写出
3、
4、5则的译文。
3、背诵第三则
课堂练习三: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实词含义。
(1)过而不改 ____________。
(2)是谓过矣 ____________。
(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
2、到板前展示所写译文(2-3人),其他人纠错、最后明确译文。
3、默写第三则
—————————————————————————
问题探讨: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课堂检测:
一、一词多义
知:诲女如之乎()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是知也()
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秦论()孔子过泰山侧()
愿枉车骑过之()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6--12则,掌握弘、躬自、远、川、舍等实词含义。
2、掌握通假字:无、彫
自学指导一:1、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读6--12则。
2、找学生读课文6--12则,其他学生纠正字音。
课堂练习一:给下列字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輗_______軏________
无(______通______。
读 ______ )
彫(______通______。
读 ______)
自学指导二:1、研读6-8则,结合注释明确弘、躬自、远实词含义
2、试着写出6-8则的译文。
3、背诵6-8则
课堂练习二: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实词含义
(1)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学生读所写译文,其他人纠错、最后明确译文。
3、填写上下句: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远怨矣。
无欲速,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自学指导三:1、研读9、10则,查找“欲速则不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含义
2、试着写出9、10则的译文。
3、背诵第九则
课堂练习三:1、解释含义。
欲速则不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学生读所写译文,其他人纠错、最后明确译文。
3、填写上下句:人而无信,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其何以行之哉?
自学指导四:1、研读11、12则,掌握川、舍的实词含义。
2、试着写出11、12则的译文。
3、背诵第11、12则
课堂练习四: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实词含义
(1)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
2、找学生读所写译文,其他人纠错、最后明确译文。
3、填写上下句: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问题探讨:1、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2、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课堂检测:1.下列句子中的“过”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过也,人皆见之D.小人之过也必文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诲女知之乎②君子之过也③人皆见之④小人之过也必文
⑤民信之矣⑥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⑦闻弦歌之声⑧是鲁孔丘之徒与
A.①③⑤/②④⑥⑧/⑦B.①③⑤/②④⑦⑧/⑥
C.①③⑤/②④⑥/⑦⑧D.①/③⑤/②④⑦⑧/⑥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