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黄恕伯:物理教学中如何“重过程”和“重情感”(共76张PPT)
合集下载
特级教师黄恕伯+物理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共91张)
(1)请把多用表测量档标出来。
(2)按这个测量档,画出刻度盘中指针的 大概位置。
第十一页,共91页。
决赛题(第二届、高中)
在一次探究 A、B 两个物理量关系的定量实
验中,得出了如下的实验数据,如果实验数据 可靠,请通过图象得出这两个物理量有什么定 量关系。(可用计算器)
A 0.4 0.6 0.8 1.0 1.5 ... B 1.27 1.56 1.80 2.01 2.46 ...
物理教师的 实验教学修养
物理实验修养 物理教学修养
第七页,共91页。
二、提高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修养
● 中学物理教师实验教学修养的相关因素
物理知识
物理教师的 实验教学修养
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制作教具的能
力)
教学实施能力
科学态度和精神(实践意识、严谨态度、
求实精神、科学价值观)
教育理论修养(教育理念、心理学知识)
●提到物理实验,常常把它和操作技能联系在一起,在 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时,总是会想到通过某项实验操作 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各种电表的读数,游标卡 、螺旋测微器的读数;还有电表、螺旋测微器、以及各 种物理仪器或器材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 题等等。
其实,这些操作技能仅仅是物理实验中收集信息 能力的一小部分,而收集信息能力又是物理实验能力 的一小部分,物理实验有着宽广的含义,它包含从提 出问题、设计实验,到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形成 实验结论和进行表达交流等一系列过程。
求解 —— 思维习惯和分析思路
审视答案
答案的合理性 答案的多解性
第十五页,共91页。
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Ⅰ卷第26题
26(21分) 如图,在x轴下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
(2)按这个测量档,画出刻度盘中指针的 大概位置。
第十一页,共91页。
决赛题(第二届、高中)
在一次探究 A、B 两个物理量关系的定量实
验中,得出了如下的实验数据,如果实验数据 可靠,请通过图象得出这两个物理量有什么定 量关系。(可用计算器)
A 0.4 0.6 0.8 1.0 1.5 ... B 1.27 1.56 1.80 2.01 2.46 ...
物理教师的 实验教学修养
物理实验修养 物理教学修养
第七页,共91页。
二、提高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修养
● 中学物理教师实验教学修养的相关因素
物理知识
物理教师的 实验教学修养
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制作教具的能
力)
教学实施能力
科学态度和精神(实践意识、严谨态度、
求实精神、科学价值观)
教育理论修养(教育理念、心理学知识)
●提到物理实验,常常把它和操作技能联系在一起,在 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时,总是会想到通过某项实验操作 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各种电表的读数,游标卡 、螺旋测微器的读数;还有电表、螺旋测微器、以及各 种物理仪器或器材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 题等等。
其实,这些操作技能仅仅是物理实验中收集信息 能力的一小部分,而收集信息能力又是物理实验能力 的一小部分,物理实验有着宽广的含义,它包含从提 出问题、设计实验,到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形成 实验结论和进行表达交流等一系列过程。
求解 —— 思维习惯和分析思路
审视答案
答案的合理性 答案的多解性
第十五页,共91页。
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Ⅰ卷第26题
26(21分) 如图,在x轴下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
物理教学中怎样“重过程”(黄恕伯).ppt [只读] [兼容模式]
实际
是把
析论证
了
证据
和
历
认识和理解探究的
了
讲教师的观点
结果
结果 结果 把它作 的情况 解题的根据 的情况
然是当前教学中
遍的情
况
令.在新课教学中
句.在 许多特例的结论
题教学中
学生记
●例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自由 种类型问题的许多结论
动的曲线轨迹问题
学生记
用教师总结出来的结论取代学生具体的分析过程,
学生解题的行 是回忆,而不是分析
四
过程 提出问题的过程 并 十 熟悉
过程
什
样难?
4.教师对相关的 发 问题
●例如
试题
考查
提出问题
要素
一测力计 动时 力 认识? 对
悬吊一个砝
置于电梯中
当电
梯由静 的
开始向
看到测力计的示数 你能提出一个什 问
明显大于砝 个问题有什
题?你对
标准 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些问题
关于提出问题的
本能力要求
●能发
静
开始向
砝
的
力
问题有什
学生 象 解答 的问题 实通过质疑形 的作用 并且根据牛 而 的形式 自 编题自 历在问题情境 发 某一 疑问
认识?
象或 客观 动定律来 是他们发 实质 没有体 实的 起 学生对本题的回答 析产 的
本题没有
过程
更没有对客观
到了
学生
无非是提出关于超
出超 的 本能力要求
的原因
些都是他们学过的知识 提出问题
书
人教
用一定的篇幅 设立小标题 进一 明确 度 化 概念
圆周 度
黄恕伯--课标和理念
水平桌面上有一曲线轨道,它是由几段稍 短的轨道组合而成的。钢珠由轨道的一端滚入, 在轨道的束缚下按轨道的形状做曲线运动。在 轨道的出口 A 处放一张白纸,蘸有墨水的钢珠 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一条运动的痕迹,它 记录了钢珠在A 点的运动方向。 取去一段短轨道,钢珠的轨道出口改在图 中B 处,在B 处放一张白纸,记录钢珠在轨道B 点的运动方向。还可以继续取其它位置作为轨 道出口进行相同的实验。 分析钢珠运动轨迹跟曲线的关系。
2.对传统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进行优化 ●例:“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传统的教学过程:
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
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 这点的切线方向上。
讲解有关例题,布置有关习题。
△改进的教学过程:
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 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 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物理课中如何 “重过程”
——研读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体会
黄恕伯
(一)初步研读《课程标准》
一、物理《课程标准》内容简介
一、前 言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总目标 课程具体目标
二、课程目标
课程 标准
三、内容标准
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 共同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科书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建议
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 课堂教学中,习题教学是一种师生普遍重视、 实施频率很高的教学活动。解答题目的目的是为了 得到一个最终结果,解答的水平通常是以结果是否 正确来评价的。因此,追求一个正确的结果,不仅
2.对传统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进行优化 ●例:“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传统的教学过程:
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
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 这点的切线方向上。
讲解有关例题,布置有关习题。
△改进的教学过程:
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 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 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物理课中如何 “重过程”
——研读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体会
黄恕伯
(一)初步研读《课程标准》
一、物理《课程标准》内容简介
一、前 言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总目标 课程具体目标
二、课程目标
课程 标准
三、内容标准
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 共同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科书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建议
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 课堂教学中,习题教学是一种师生普遍重视、 实施频率很高的教学活动。解答题目的目的是为了 得到一个最终结果,解答的水平通常是以结果是否 正确来评价的。因此,追求一个正确的结果,不仅
命题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ppt-如何体现情感、
●有求知欲,乐于参加科学实践活动。有将科学技术和日 常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意识。
●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 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意识。
●具有合作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
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物理试卷如何体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005.4.2
黄恕伯 05.4.2
2005年高考理综(物理)考试大纲 命题指导思想的变化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原来的提法,保留)
试题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要关注科学技 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增加 的指导思想)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9.12 09:54:1 409:54 Sep-201 2-Sep-2 0
•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09:54:1 409:54: 1409:5 4Saturday, September 12, 2020
•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9.12 20.9.12 09:54:1 409:54: 14Sept ember 12, 2020
MN为平面镜,A为发光点。眼睛放在B处时,可以从平面镜
中看到A的像。现要在平面镜上贴一张狭窄的纸条,挡住A经平
面镜反射到B的光线,使在B处的眼睛无法从平面镜中看到A,这
个纸条应贴在平面镜的哪个位置?
(1)请通过准确作图找到这个位置。
●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 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意识。
●具有合作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
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物理试卷如何体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005.4.2
黄恕伯 05.4.2
2005年高考理综(物理)考试大纲 命题指导思想的变化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原来的提法,保留)
试题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要关注科学技 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增加 的指导思想)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9.12 09:54:1 409:54 Sep-201 2-Sep-2 0
•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09:54:1 409:54: 1409:5 4Saturday, September 12, 2020
•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9.12 20.9.12 09:54:1 409:54: 14Sept ember 12, 2020
MN为平面镜,A为发光点。眼睛放在B处时,可以从平面镜
中看到A的像。现要在平面镜上贴一张狭窄的纸条,挡住A经平
面镜反射到B的光线,使在B处的眼睛无法从平面镜中看到A,这
个纸条应贴在平面镜的哪个位置?
(1)请通过准确作图找到这个位置。
正确处理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些关系的思考--黄恕伯老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PPT课件
●把“方法”当成知识讲是一个倾向 ●“讲方法、记方法、套方法”是这种倾向详细表现
• 搜集证
《化学》
1. 提出问题
• 2. 猜测与 假设
• 3. 制订计 划
• 4. 进行试 验
• 5. 搜集证
《生物》
1. 提出问题 2. 做出假设
• 3. 制订计 划
4. 实施计划
能第力29要页求修订
三、处理好讲授和探究关系
2. 探究式教学特点
●利用好探究式教学思绪: △正确认识探究式教学目标(学生科学探究跟科学工作者科
关于正确处理初中物理 教学中一些关系思索
黄恕伯 .4.1
第1页
序言:新课改进程
1.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步入新阶段
(1)义务教育新课程扩大规模试验工作初步完成
●年秋,全国38个试验区开始进行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试 验。
●年秋,义务教育新课程试验区扩大到500个,试验规模 到达全国县(区)总数20%。
●年秋,义务教育新课程试验区扩大到1642个,试验规模到 达全国县(区)总数57%。
1. 课程目标需要师生经过一定行为来实现,教 师恰当教学行为是实现课程目标主要条件。
——设计教学行为主要性 2. 教育理念是看不见,教学行为是看得见,教 师教学行为是教育理念反应,所以我们经常经过对 教学行为观察来分析其教育理念。 ——观察教学行为主要性
第8页
一、处理好转变教学行为和课程目标关系
3. 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恰当,其衡量标准是看他 能不能实现相关课程目标,而不是这种行为方式本 身。
第33页
第34页
给猜测做铺垫——探索活动设计
公园某一地块有两个游览点(用亭子表示),其游览入口和出口都 已确定,请按以下要求设计该地块行走道路:
• 搜集证
《化学》
1. 提出问题
• 2. 猜测与 假设
• 3. 制订计 划
• 4. 进行试 验
• 5. 搜集证
《生物》
1. 提出问题 2. 做出假设
• 3. 制订计 划
4. 实施计划
能第力29要页求修订
三、处理好讲授和探究关系
2. 探究式教学特点
●利用好探究式教学思绪: △正确认识探究式教学目标(学生科学探究跟科学工作者科
关于正确处理初中物理 教学中一些关系思索
黄恕伯 .4.1
第1页
序言:新课改进程
1.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步入新阶段
(1)义务教育新课程扩大规模试验工作初步完成
●年秋,全国38个试验区开始进行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试 验。
●年秋,义务教育新课程试验区扩大到500个,试验规模 到达全国县(区)总数20%。
●年秋,义务教育新课程试验区扩大到1642个,试验规模到 达全国县(区)总数57%。
1. 课程目标需要师生经过一定行为来实现,教 师恰当教学行为是实现课程目标主要条件。
——设计教学行为主要性 2. 教育理念是看不见,教学行为是看得见,教 师教学行为是教育理念反应,所以我们经常经过对 教学行为观察来分析其教育理念。 ——观察教学行为主要性
第8页
一、处理好转变教学行为和课程目标关系
3. 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恰当,其衡量标准是看他 能不能实现相关课程目标,而不是这种行为方式本 身。
第33页
第34页
给猜测做铺垫——探索活动设计
公园某一地块有两个游览点(用亭子表示),其游览入口和出口都 已确定,请按以下要求设计该地块行走道路: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点评黄恕伯141125 ppt课件
2.《实验教学》研讨会观摩课的点评主题
●关于新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项目的创造
●关于演示实验的操作和讲解
●关于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学生探究性、验证性、测量性实验的实施
●课堂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日常用品当作实验器材
2020/12/27
6
一、点评的主题和内容线索
2020/12/27
14
五、关于“值得探究的问题和优化设计”评述 1.注重评析各种方案的特点 2.不就事论事,重视普遍意义 3.重视结合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分析 4.重视三维目标融合的教学设计建议
2020/12/27
15
2020/12/27
16
做功的成效是什么?
《课程标准》3.1.3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① 教师列举实例进行讲解
② 让学生列举实例
优
③ 展示联系生活、社会的图片
化
④ 演播联系生活、社会的视频 ⑤ 展示实物并进行演示
⑥ 学生操作体验
⑦ 学术性游戏
2020/12/27
⑧ 经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抽水机 13
四、关于“本课特点”的评述
1.对评课的主题有明确的认识、鲜明的观点
2.对评课的内容有一定的预设
在体现教研 主题方面的 特点(优点)
值得探讨 的问题和 优化设计
思路
“总框架”和“具体特点、问题”的关系,相 当于“森林”和“树木”的关系。对课的评价,需 要有森林的视野,也需要一树一木的深入。
2020/12/27
8
三、教学设计总框架的点评 1. 对教学设计总框架进行评述的意义
物理教学中怎样“重过程”(黄恕伯)
四、“重过程”为什么这样难? 重过程”为什么这样难?
2.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 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 以知识为线索” ●“以知识为线索”很容易演变成“以知识为 以知识为线索 很容易演变成“ 主”。
实际上,一个教学环节,通常都融合着“ 实际上,一个教学环节,通常都融合着“知识与技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 度的内容,由于教学是以知识为线索串起来的, 度的内容,由于教学是以知识为线索串起来的,这就很 容易把教学设计的目光集中在知识上, 容易把教学设计的目光集中在知识上,一心一意思考如 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论,而忽视了“过程”目标。 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论,而忽视了“过程”目标。
二、为什么要“重过程”? 为什么要“重过程”
“习题训练”之所以在各地普遍重视,甚至于发展为 习题训练”之所以在各地普遍重视, 习题训练 “题海”,就是因为它是一个过程。 题海” 就是因为它是一个过程。 但是, 题海” 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盲目、 杂乱、 但是 , “ 题海 ” 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盲目 、 杂乱 、 过量、单调和简单重复的过程。 过量、单调和简单重复的过程。 如何把学生的“ 习题训练” 改进成一种目标合理、 如何把学生的 “ 习题训练 ” , 改进成一种目标合理 、 目的有序、 份量适度、 形式多样、高效创新的优化过程, 目的有序 、 份量适度 、 形式多样 、 高效创新的优化过程 ,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极有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研究 课题。 课题。
●教辅资料中的问题多数都是求结果的问题。 教辅资料中的问题多数都是求结果的问题。
四、“重过程”为什么这样难? 重过程”为什么这样难?
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 1.“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 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 高中物理课中,习题教学是一种师生普遍重视、 高中物理课中,习题教学是一种师生普遍重视、 实施频率很高的教学活动。 实施频率很高的教学活动 。 解答题目的目的是为了 得到一个最终结果,解答的水平通常是以结果是否 得到一个最终结果, 正确来评价的。因此,追求一个正确的结果, 正确来评价的 。 因此 , 追求一个正确的结果 , 不仅 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 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 , 也成了教师组织教学活 动的目标。 动的目标。
黄恕伯 高中物理教学中提升核心素养的思考
二、强化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的关联
例:从生活实践引入“自感和互感”课题
从生活实践引入“自感和互感”课题
二、强化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的关联
例:从生活实践引入“自感和互感”课题
以上案例中,短短几秒钟,教师通过两个动 作,建立了“物理知识和生活情境的关 联”“科学和技术的关联”。
二、强化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的关联
物理知识不是解答本题的困难,本题难在知识与情境的转化上。
新课标2016年高考理综Ⅰ卷第17题
利用三颗位置适当的地球同步卫星,可使地球赤道上任意
两点之间保持无线电通讯。目前,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约
为地球半径的6.6倍。假设地球的自转周期变小,若仍仅用三颗 同步卫星来实现上述目的,则地球自转周期的最小值约为( )
老师:…… 。
G
《力的分解》教学目标的设计
1. 知识目标要点 ●不要求学生把力的分解直接用来求解物体的受力
●突出力的分解的等效替换的思想
●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有确定解的两个分力 (求解物体受力的要求,在牛顿定律中实现)
2. 设计上述知识目标的思考
●降低教学的难度,避免新课时很难说清的问题 ●把“力的分解”作为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来
G
面的夹角 θ 为最小安全倾角,由图可知,
ctan θ = μ 。
Ff
一、重视对理想模型的建构和应用
应用: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所学物理模型
ct水an平θ2:= 能μ 在是熟理悉想的模问型题下情的境结中论。 实际应用上常梯见子的有物一理定模质型量,人也不可能处
于质点水状平态3位:于能梯在子熟的悉顶的端问 ,题 情因境此中实际 情况根据下需的要O选点用不恰可当能的紧模贴型墙解面决,简这单的两个
初中物理教学黄恕伯PPT课件
来自赵保钢西南大学物理学 院教授
彭前程
人教社物理编辑 室主任
黄恕伯
南昌市第三中学 特级教师
何润伟
安徽省教科所前 所长、特级教师
陈峰
福建省普教室主 任、特级教师
赵恩广
中国科学院理论 所教授、博导
廖伯琴
西南大学物理学 院教授、博导
甘子钊
北京大学物理学 院教授、院士
一、从初中物理课标修订看优化教学的策略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进程
②明确提出了20个实验项目作为学生实验。
△基本操作类:7项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测定性实验:4项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007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正式启动 ●成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组——由两部分人员组成 ●反复调查、分析、研究、讨论、修改 ●大规模、广泛征求意见 ●根据征求的意见进一步修订,多次易稿 ●2011年初形成送审稿报教育部 ●2011年上半年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2011年底颁布,2012年秋季从起始年级执行,这是建
一、从初中物理课标修订看优化教学的策略
2.初中物理课标的内容要求主要作了哪些修订
(1) 为减轻学课业负担,删去部分内容,降低个别要求 (2) 强化了科学探究教学 (3)在有关知识条目中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联系
物理课标修订时,知识要求略微下调了,但在 “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 标上却提高了要求。
初中物理教学 顶层设计的思考
彭前程
人教社物理编辑 室主任
黄恕伯
南昌市第三中学 特级教师
何润伟
安徽省教科所前 所长、特级教师
陈峰
福建省普教室主 任、特级教师
赵恩广
中国科学院理论 所教授、博导
廖伯琴
西南大学物理学 院教授、博导
甘子钊
北京大学物理学 院教授、院士
一、从初中物理课标修订看优化教学的策略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进程
②明确提出了20个实验项目作为学生实验。
△基本操作类:7项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测定性实验:4项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007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正式启动 ●成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组——由两部分人员组成 ●反复调查、分析、研究、讨论、修改 ●大规模、广泛征求意见 ●根据征求的意见进一步修订,多次易稿 ●2011年初形成送审稿报教育部 ●2011年上半年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2011年底颁布,2012年秋季从起始年级执行,这是建
一、从初中物理课标修订看优化教学的策略
2.初中物理课标的内容要求主要作了哪些修订
(1) 为减轻学课业负担,删去部分内容,降低个别要求 (2) 强化了科学探究教学 (3)在有关知识条目中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联系
物理课标修订时,知识要求略微下调了,但在 “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 标上却提高了要求。
初中物理教学 顶层设计的思考
物理新课程的教学实施
只有过程要求而没有结果要求的课怎样上? 只有过程要求而没有结果要求的课怎样上?
黄恕伯 2004.8.11
把通电螺线管看做一个磁体,根据你的实验结果, 把通电螺线管看做一个磁体,根据你的实验结果,在这 两个图上分别标出螺线管的N极和S 两个图上分别标出螺线管的N极和S极。
N
S
S
N
蚂蚁沿着电流方向绕螺 线管爬行, 线管爬行 , 说 “ N 极就在我 的左边。 的左边。”
黄恕伯 2004.8.11
关于“ 重过程” 一 、 关于 “ 重过程 ”
重过程” 2.“重过程”为什么这样难? 重过程 为什么这样难? (3)教科书的信息呈现方式为“重过程”带来了困难 教科书的信息呈现方式为“重过程”
教科书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 教科书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 , 而教学中的很多 过程是需要交互活动才能进行下去的, 过程是需要交互活动才能进行下去的 , 由于教科书难以获 得读者的信息, 也就很难设计出有呼有应的活动过程。 得读者的信息 , 也就很难设计出有呼有应的活动过程 。 因 此很多教科书都是在陈述了相关过程( 此很多教科书都是在陈述了相关过程 ( 而不是让学生经历 相关过程)之后就给出了结果。 相关过程 ) 之后就给出了结果 。 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对 教学过程进行再创造,那就只能束缚在“重结果” 教学过程进行再创造 , 那就只能束缚在 “ 重结果 ” 的圈子 里教科书陈述某一过程和学生经历某一过程不是一回事! 。 (教科书陈述某一过程和学生经历某一过程不是一回事!)
黄恕伯 2004.8.11
关于“ 重过程” 一 、 关于 “ 重过程 ”
重过程” 2.“重过程”为什么这样难? 重过程 为什么这样难? 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 (1)“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 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
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黄恕伯PPT课件
第20页/共30页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分析与设计
3. 关于基础练习的课例分析
紧贴概念的全部含义进行基础性练习,其层次争取有递 进性,不要急于拔高和拓展。
(1)《压强》基础练习的设计 (2)《功率》练习一:1W有多大? (3)《功率》练习二:跳起摸高功率有多大? 摸高1 摸高2
虽然问题情境来自日常生活,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但问题 过度开放,知识内容跟教材不贴合,学生很难弄清以下问题:
(1) 建立压强概念创设的不同情境课例
(2) 对三个课例的分析 ① 压强概念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F E L
S
L
压强大小所产生的效果是材料压缩形变的大小,压 强大则压缩形变大。当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材料 就被破坏了。因此,在建立固体压强概念时,应该让 学生观察或感受物块在压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压缩形变
的大小或者是压力对物体的破坏程度。
(1)压强应用之1——切鸡蛋 (2)压强应用之2——纸卷能支持人重 (3)压强应用之3——体验压强的实验 (4) 教科书对《压强》实践应用的设计
第27页/共30页
人教社初中物理教科书2012版(八年级上册)
第九章 第1节 压强
多轴平板货车
教材所列举的应用实例,不仅是生产、生活中鲜活的事实,而且实 例紧密贴合压强的知识,为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起了重要作用。
●人所用的力是否等于重力?(教师说“大约等于重力”) ●究竟是哪个力在做功? ●跳起后人上升时没有动力算不算做功的时间?
概念教学的新课练习应该是基础性的,本题的设计不恰当。
第21页/共30页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分析与设计
3. 关于基础练习的课例分析
紧贴概念的全部含义进行基础性练习,其层次争取有递 进性,不要急于拔高和拓展。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分析与设计
3. 关于基础练习的课例分析
紧贴概念的全部含义进行基础性练习,其层次争取有递 进性,不要急于拔高和拓展。
(1)《压强》基础练习的设计 (2)《功率》练习一:1W有多大? (3)《功率》练习二:跳起摸高功率有多大? 摸高1 摸高2
虽然问题情境来自日常生活,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但问题 过度开放,知识内容跟教材不贴合,学生很难弄清以下问题:
(1) 建立压强概念创设的不同情境课例
(2) 对三个课例的分析 ① 压强概念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F E L
S
L
压强大小所产生的效果是材料压缩形变的大小,压 强大则压缩形变大。当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材料 就被破坏了。因此,在建立固体压强概念时,应该让 学生观察或感受物块在压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压缩形变
的大小或者是压力对物体的破坏程度。
(1)压强应用之1——切鸡蛋 (2)压强应用之2——纸卷能支持人重 (3)压强应用之3——体验压强的实验 (4) 教科书对《压强》实践应用的设计
第27页/共30页
人教社初中物理教科书2012版(八年级上册)
第九章 第1节 压强
多轴平板货车
教材所列举的应用实例,不仅是生产、生活中鲜活的事实,而且实 例紧密贴合压强的知识,为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起了重要作用。
●人所用的力是否等于重力?(教师说“大约等于重力”) ●究竟是哪个力在做功? ●跳起后人上升时没有动力算不算做功的时间?
概念教学的新课练习应该是基础性的,本题的设计不恰当。
第21页/共30页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分析与设计
3. 关于基础练习的课例分析
紧贴概念的全部含义进行基础性练习,其层次争取有递 进性,不要急于拔高和拓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教学中如何 “重过程”“重情感”
黄恕伯 2012.1.12
前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最核心的理念,用最简洁、最通
俗的文字来表述,就是
“ 重过程”、“重情感”、“重 生活” “重过程” —— 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
“重情感” —— 重视“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的达 成 “重生活” —— 重视物理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A
B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改进的教学过程:
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 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 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 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 点的切线方向上。
【江苏2011高考物理试卷第4题】 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 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0.3J B.3J
C.30J
D.300J
欠佳题的理由:
●考生平时对鸡蛋质量并不在意,因此本题的区分度、效 度估计不高; ●本题有一些干扰的数据,如鸡蛋的大致质量和抛鸡蛋的 最大高度,不利于真正掌握物理规律的考生拿到分。
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增强学生的研究乐趣
塑料块
如图 14.4-1 ,在桌边放一块矩形硬泡沫塑 料板(厚1-2cm均可),把一块等厚的小泡沫 塑料块紧贴在它的前方,用直尺在稍远的地方 横架起一个栏杆,高度约2~3cm。用力在塑料 板上方贴着塑料板向前吹一口气,小塑料块便 可能跳过栏杆。比比看,谁能使塑料块“跳” 得最高? 是什么力能使塑料块向上“跳”起?
26(21分) 如图,在x轴下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
方向垂直于x y 平面向外。P是y 轴上距原点为 h 的一点,N0为 x 轴上距 原点为a的一点。A是一块平行于x 轴的挡板,与x轴的距离为 h /2,A 的中点在 y 轴上,长度略小于 a /2。带点粒子与挡板碰撞前后, x 方 向的 分速度不变, y 方向的分速度反向、
最佳题的理由: ●本题源自真实的生活,所涉及的知识点是高中核心知 识, 这是真正的物理题。 ●本题让真正会学习的同学、注重联系生活的同学得到收 获,是一道好题。
【江苏2011高考物理试卷第4题】 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 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0.3J B.3J
一、教学为什么要“重过程”、“重情 感”
2.高中物理的难题并不是难在知识上
—— 从现实看
(1)从一个高考难题看解题的基本素质
(2)新课程高考更加注重对基本素质的考查
从 一 道 2011 年 高 考物理题评价的对立
观点看对新课程理念
的认识
下 面 是 对 2011 年
江苏高考物理试卷第4 题的评价
红黑榜
的重视。
一、教学为什么要“重过程”、“重情 感”
3.“过程”“情感”目标在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 ●对“过程”目标的认识存在着不少误区 有人说:“ 过程就好比耕耘,结果才是收
获,辛勤的耕耘是为了得到最后的收获。过程
怎么能作为目标呢?难道只有耕耘而没有收获 也可以是我们工作的目的?” “过程”可以作为目的吗?
题目
要测量一个准确弹簧秤内弹簧的劲度,
说出至少需要的器材。
学生对本题失误的主要原因不 是知识问题,而是缺乏把题目 和实践进行联系的意识。
意识来自于哪里? 意识来自于体验过程,而不是来自知识。
二、教学中怎样“重过程”
3.教学必需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教科书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而教学中的很多
过程是需要交互活动才能进行下去的,由于教科书难以获 得读者的信息,也就难以设计出有呼有应的活动过程。 教科书从总体上是体现三维课程目标的,但对某一节 具体课文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写成多维课程目标融合
一、教学为什么要“重过程”、“重情 感”
6. 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尽早养成
●乐于观察的习惯 ●联系实际的习惯 ●讲道理的习惯 ●具体分析的习惯
二、教学中怎样“重过程”
1.认识“过程”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然途径
●让学生经历某一学习过程意味着学生具有某种
学习行为,一定行为的积累,则形成了相应的某种 能力。 ●学生在某一过程中的体验,能增强其某种意识。 意识的形成是难以通过讲解来达到的。 ●学生对某一解决问题方法的感受、积累,概括、 抽象,运用、拓展,都需要通过相应的过程来完成。
⑤设粒子第一次冲出磁场点为 C ,再次进入磁 场点为D,由相似三角形可知,CD=a ⑥设粒子在磁场中圆弧轨迹对应的弦长为x,
C
x
θ
X
R
O
粒子和板碰撞的次数为n 具体分析 (多解性分析) n=0 时, 2a=x n=1 时, 2a=2x-a , x = 3a / 2 n=2 时, 2a=3x-2a , x = 4a / 3 具体分析 n=3 时, 2a = 4x-3a , x = 5a / (制约关系分析) 4 …… ⑦设粒子第一次碰板点到 N0 点沿X坐标轴的位移为b,
C.30J
D.300J
本题应该是“最佳题”,它体现了新课程
的目标,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 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 教学中重视“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 无论是从长远看还是从现实看,都具有重要意
义。
一、教学为什么要“重过程”、“重情 感”
3.“过程”“情感”目标在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维课程目标,而教学往往重视的是知识与技能 目标,而对“过程”和“情感”目标没有引起足够
●学生要获得全面的学习素质,必需经历全面的
学习过程。
一、教学为什么要“重过程”、“重情 感”
5.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是物理教学的重 要目标
特别是对刚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应该把“兴
趣”作为第一目标,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经历学习
过程,就有获取知识的动力。 具有对科学的兴趣,这对学生是终生是受益的。 缺乏对科学的兴趣,是终生的遗憾。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改进的教学过程:
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 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 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水平桌面上有一曲线轨道,它是由几段稍 短的轨道组合而成的。钢珠由轨道的一端滚入, 在轨道的束缚下按轨道的形状做曲线运动。在 轨道的出口 A 处放一张白纸,蘸有墨水的钢珠 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一条运动的痕迹,它 记录了钢珠在A 点的运动方向。 取去一段短轨道,钢珠的轨道出口改在图 中B 处,在B 处放一张白纸,记录钢珠在轨道B 点的运动方向。还可以继续取其它位置作为轨 道出口进行相同的实验。 分析钢珠运动轨迹跟曲线的关系。
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 理解知识,它有更深 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 层次的教学目的。
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 点的切线方向上。
体验: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的“飞镖”。 (1)观察在空中速度方向的变化; (2)观察飞镖插入泥土时的入射角。
的详细教学过程。因此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应该在尊
重教材知识线索的情况下对教学的过程进行创造。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的设计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的设计
(1)学生在实验的通常表现: 无悬念、漫不经心。 (2)教学过程的改进设计: ——把三维目标融在一起
△“知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过程”:“等效代替”方法的应用。 引发学生进行质疑; △“情感”:激发学习热情; 养成认真、仔细的实验习惯; 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
一、教学为什么要“重过程”、“重情 感”
1.知识和技能在当今已不是教学目标的唯一要素
(1)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答案的获得已不再是 难事。 (2)技能的具体内容总是在与时俱进 如果使用电子 天平,原来机械天 平的操作技能训练 便失去了意义。
一、教学为什么要“重过程”、“重情 感”
1.知识和技能在当今已不是教学目标的唯一要素
体验: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的“飞镖”。 (1)观察在空中速度方向的变化; (2)观察飞镖插入泥土时的入射角。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改进的教学过程:
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 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 “ 飞 镖 ” 体 验的 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这是人教版教科书 “电生磁” 练习中的一个题目。完成该问题的 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结论,而是 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右图是牵牛花茎的照片。观察自
然界中缠绕植物和茎和攀援植物的卷
须,它们的缠绕方向和生长方向有什 么关系?这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与
北极方向的关系是否相同?对于不同
的植物,这种关系都一样吗?
●沿海学校的观察题:海螺的螺线 ●草原学校的观察题:羊角的螺线
(1)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答案的获得已不再是 难事。 (2)技能的具体内容总是在与时俱进 (3)“过程”和“情感”目标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 具有关键意义 —— 从长远看
一、教学为什么要“重过程”、“重情 感”
2.高中物理的难题并不是难在知识上
—— 从现实看
(1)从一个高考难题看解题的基本素质
2009理综Ⅰ第26题
二、教学中怎样“重过程”
2.教学不要把“以知识为线索”变成了“以知识为主”
一个新知识的构建,需要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 知识的展开,形成了一个结构,其间的联系就是线索。 因此,新课的教学都是以知识为线索展开的。 正由于教学是以知识为线索串起来的,这就很容 易把教学设计的目光集中在知识上,只思考如何使学 生获得知识的结论,而忽视了“过程”目标。 通过对自己教学的反思,把以往“重结果”的教 学设计充实优化的教学过程。
黄恕伯 2012.1.12
前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最核心的理念,用最简洁、最通
俗的文字来表述,就是
“ 重过程”、“重情感”、“重 生活” “重过程” —— 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
“重情感” —— 重视“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的达 成 “重生活” —— 重视物理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A
B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改进的教学过程:
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 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 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 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 点的切线方向上。
【江苏2011高考物理试卷第4题】 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 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0.3J B.3J
C.30J
D.300J
欠佳题的理由:
●考生平时对鸡蛋质量并不在意,因此本题的区分度、效 度估计不高; ●本题有一些干扰的数据,如鸡蛋的大致质量和抛鸡蛋的 最大高度,不利于真正掌握物理规律的考生拿到分。
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增强学生的研究乐趣
塑料块
如图 14.4-1 ,在桌边放一块矩形硬泡沫塑 料板(厚1-2cm均可),把一块等厚的小泡沫 塑料块紧贴在它的前方,用直尺在稍远的地方 横架起一个栏杆,高度约2~3cm。用力在塑料 板上方贴着塑料板向前吹一口气,小塑料块便 可能跳过栏杆。比比看,谁能使塑料块“跳” 得最高? 是什么力能使塑料块向上“跳”起?
26(21分) 如图,在x轴下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
方向垂直于x y 平面向外。P是y 轴上距原点为 h 的一点,N0为 x 轴上距 原点为a的一点。A是一块平行于x 轴的挡板,与x轴的距离为 h /2,A 的中点在 y 轴上,长度略小于 a /2。带点粒子与挡板碰撞前后, x 方 向的 分速度不变, y 方向的分速度反向、
最佳题的理由: ●本题源自真实的生活,所涉及的知识点是高中核心知 识, 这是真正的物理题。 ●本题让真正会学习的同学、注重联系生活的同学得到收 获,是一道好题。
【江苏2011高考物理试卷第4题】 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 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0.3J B.3J
一、教学为什么要“重过程”、“重情 感”
2.高中物理的难题并不是难在知识上
—— 从现实看
(1)从一个高考难题看解题的基本素质
(2)新课程高考更加注重对基本素质的考查
从 一 道 2011 年 高 考物理题评价的对立
观点看对新课程理念
的认识
下 面 是 对 2011 年
江苏高考物理试卷第4 题的评价
红黑榜
的重视。
一、教学为什么要“重过程”、“重情 感”
3.“过程”“情感”目标在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 ●对“过程”目标的认识存在着不少误区 有人说:“ 过程就好比耕耘,结果才是收
获,辛勤的耕耘是为了得到最后的收获。过程
怎么能作为目标呢?难道只有耕耘而没有收获 也可以是我们工作的目的?” “过程”可以作为目的吗?
题目
要测量一个准确弹簧秤内弹簧的劲度,
说出至少需要的器材。
学生对本题失误的主要原因不 是知识问题,而是缺乏把题目 和实践进行联系的意识。
意识来自于哪里? 意识来自于体验过程,而不是来自知识。
二、教学中怎样“重过程”
3.教学必需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教科书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而教学中的很多
过程是需要交互活动才能进行下去的,由于教科书难以获 得读者的信息,也就难以设计出有呼有应的活动过程。 教科书从总体上是体现三维课程目标的,但对某一节 具体课文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写成多维课程目标融合
一、教学为什么要“重过程”、“重情 感”
6. 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尽早养成
●乐于观察的习惯 ●联系实际的习惯 ●讲道理的习惯 ●具体分析的习惯
二、教学中怎样“重过程”
1.认识“过程”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然途径
●让学生经历某一学习过程意味着学生具有某种
学习行为,一定行为的积累,则形成了相应的某种 能力。 ●学生在某一过程中的体验,能增强其某种意识。 意识的形成是难以通过讲解来达到的。 ●学生对某一解决问题方法的感受、积累,概括、 抽象,运用、拓展,都需要通过相应的过程来完成。
⑤设粒子第一次冲出磁场点为 C ,再次进入磁 场点为D,由相似三角形可知,CD=a ⑥设粒子在磁场中圆弧轨迹对应的弦长为x,
C
x
θ
X
R
O
粒子和板碰撞的次数为n 具体分析 (多解性分析) n=0 时, 2a=x n=1 时, 2a=2x-a , x = 3a / 2 n=2 时, 2a=3x-2a , x = 4a / 3 具体分析 n=3 时, 2a = 4x-3a , x = 5a / (制约关系分析) 4 …… ⑦设粒子第一次碰板点到 N0 点沿X坐标轴的位移为b,
C.30J
D.300J
本题应该是“最佳题”,它体现了新课程
的目标,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 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 教学中重视“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 无论是从长远看还是从现实看,都具有重要意
义。
一、教学为什么要“重过程”、“重情 感”
3.“过程”“情感”目标在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维课程目标,而教学往往重视的是知识与技能 目标,而对“过程”和“情感”目标没有引起足够
●学生要获得全面的学习素质,必需经历全面的
学习过程。
一、教学为什么要“重过程”、“重情 感”
5.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是物理教学的重 要目标
特别是对刚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应该把“兴
趣”作为第一目标,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经历学习
过程,就有获取知识的动力。 具有对科学的兴趣,这对学生是终生是受益的。 缺乏对科学的兴趣,是终生的遗憾。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改进的教学过程:
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 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 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水平桌面上有一曲线轨道,它是由几段稍 短的轨道组合而成的。钢珠由轨道的一端滚入, 在轨道的束缚下按轨道的形状做曲线运动。在 轨道的出口 A 处放一张白纸,蘸有墨水的钢珠 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一条运动的痕迹,它 记录了钢珠在A 点的运动方向。 取去一段短轨道,钢珠的轨道出口改在图 中B 处,在B 处放一张白纸,记录钢珠在轨道B 点的运动方向。还可以继续取其它位置作为轨 道出口进行相同的实验。 分析钢珠运动轨迹跟曲线的关系。
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 理解知识,它有更深 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 层次的教学目的。
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 点的切线方向上。
体验: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的“飞镖”。 (1)观察在空中速度方向的变化; (2)观察飞镖插入泥土时的入射角。
的详细教学过程。因此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应该在尊
重教材知识线索的情况下对教学的过程进行创造。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的设计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的设计
(1)学生在实验的通常表现: 无悬念、漫不经心。 (2)教学过程的改进设计: ——把三维目标融在一起
△“知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过程”:“等效代替”方法的应用。 引发学生进行质疑; △“情感”:激发学习热情; 养成认真、仔细的实验习惯; 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
一、教学为什么要“重过程”、“重情 感”
1.知识和技能在当今已不是教学目标的唯一要素
(1)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答案的获得已不再是 难事。 (2)技能的具体内容总是在与时俱进 如果使用电子 天平,原来机械天 平的操作技能训练 便失去了意义。
一、教学为什么要“重过程”、“重情 感”
1.知识和技能在当今已不是教学目标的唯一要素
体验: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的“飞镖”。 (1)观察在空中速度方向的变化; (2)观察飞镖插入泥土时的入射角。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改进的教学过程:
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 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 “ 飞 镖 ” 体 验的 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这是人教版教科书 “电生磁” 练习中的一个题目。完成该问题的 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结论,而是 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右图是牵牛花茎的照片。观察自
然界中缠绕植物和茎和攀援植物的卷
须,它们的缠绕方向和生长方向有什 么关系?这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与
北极方向的关系是否相同?对于不同
的植物,这种关系都一样吗?
●沿海学校的观察题:海螺的螺线 ●草原学校的观察题:羊角的螺线
(1)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答案的获得已不再是 难事。 (2)技能的具体内容总是在与时俱进 (3)“过程”和“情感”目标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 具有关键意义 —— 从长远看
一、教学为什么要“重过程”、“重情 感”
2.高中物理的难题并不是难在知识上
—— 从现实看
(1)从一个高考难题看解题的基本素质
2009理综Ⅰ第26题
二、教学中怎样“重过程”
2.教学不要把“以知识为线索”变成了“以知识为主”
一个新知识的构建,需要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 知识的展开,形成了一个结构,其间的联系就是线索。 因此,新课的教学都是以知识为线索展开的。 正由于教学是以知识为线索串起来的,这就很容 易把教学设计的目光集中在知识上,只思考如何使学 生获得知识的结论,而忽视了“过程”目标。 通过对自己教学的反思,把以往“重结果”的教 学设计充实优化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