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史总结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一、概述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是一个长达百年的历史时期,期间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二、主要事件与时期1、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由于英国对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引发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由于英法联军侵华引发的战争。
2、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3、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1894-1895年,中日之间因朝鲜问题引发的战争。
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皇帝推行的一场旨在改革政治、经济的变法。
4、辛亥革命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
5、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19年,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一场旨在倡导科学、民主的文化运动。
6、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日战争:1931-1945年,中国对抗日本侵略的战争。
解放战争:1945-1949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战争。
三、重要人物1、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
2、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3、孙中山:辛亥革命的领袖,中华民国的创立者。
4、鲁迅: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四、对中国近代史的总结与评价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苦难与抗争的历史。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同时,这也是一个民族觉醒和追求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多次尝试和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以期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然而,在近代史上,中国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政治上,国家四分五裂,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经济上,传统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民族工业发展困难;文化上,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社会价值观混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结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晚期,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内战、抗日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最终走向新中国的成立。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也形成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首先,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国家主权受到了严重侵犯,国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同时,中国的封建社会结构也导致了国家的内部动荡和社会的不稳定。
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成为了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背景。
其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奋斗。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无数仁人志士和爱国者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惜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了近现代中国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再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也离不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在这一时期,中国接触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启蒙思想、资本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等纷纷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文化交融和碰撞,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动力。
最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交融碰撞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历史。
高考近代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近代史知识点归纳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时期的历史。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以及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以下是高考近代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一、鸦片战争(1840-1842)- 原因:英国为了解决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赔款等。
二、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背景:清朝统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 过程: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太平天国”的理念,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 结果:最终被清政府联合西方列强镇压。
三、洋务运动(1861-1895)- 目的:学习西方科技,以自强为目的。
- 内容:兴办洋务企业,建立新式海军,改革教育等。
- 结果:虽有一定成效,但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四、甲午战争(1894-1895)- 原因: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冲突。
-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赔款,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五、戊戌变法(1898)-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一部分知识分子提出变法维新。
- 过程:光绪皇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运动。
- 结果:由于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变法运动仅维持了103天即告失败。
六、辛亥革命(1911)- 背景:清朝统治腐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意识觉醒。
- 过程: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 结果:虽然建立了民国,但国家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和现代化。
七、五四运动(1919)- 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绪。
- 影响: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八、抗日战争(1937-1945)- 背景:日本侵华,企图吞并中国。
- 过程: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 结果:中国取得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近代历史知识要点总结
中国近代历史知识要点总结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进行总结概括。
事件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中国受到英国的鸦片侵害,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败北,签订了《南京条约》,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新时代。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太平天国起义规模空前,实行了一些比较前卫的思想和政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某些基础。
戊戌变法(1898)戊戌变法是梁启超等改革派人士向清政府提出的一系列有进步意义改革建议,但是由于列强干涉和各种原因最终失败。
辛亥革命(1911)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开始和封建的结束。
五四运动(1919)五四运动是一次起义和反抗教育制度的革命运动,同时是一次爱国运动。
中国成立(1921)中国是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物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林则徐是一位中国清朝官员,他积极斗争反鸦片,并发布了《钦差大臣林则徐奏折》,认为必须立法禁止鸦片。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创立者,他发动了广泛的太平农民起义,反对清政府。
戊戌变法时期—奕劻奕劻是清朝末年的皇帝,他允许光绪帝进行改革,但是最终变法失败,被迫退位。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袖,他呼吁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革命家。
五四运动时期—胡适胡适是五四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提倡鼓励民主和科技发展。
中国成立—是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国革命中卓有成就,他的思想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红太阳”。
总的来说,这些事件和人物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复习总结提纲
中国近代史复习总结提纲一、晚清时期的社会背景1.鸦片战争及其影响2.中外不平等条约的签订3.农民起义的兴起与失败4.思想启蒙与维新运动的兴起5.甲午战争及戊戌变法的重要性二、洋务运动与变法1.洋务派与自强运动的背景2.光绪的目标与成果3.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与影响4.变法失败后的政治动荡与军阀混战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1.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推翻清朝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与宪政运动3.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4.北洋政府与国共合作的局限5.资产阶级对革命的掌控与民主发展的矛盾四、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1.袁世凯的权力控制与帝制复辟2.护国战争与国际影响3.北洋政府的独裁统治与国共合作4.冯玉祥、张作霖等军阀的崛起与争斗五、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兴起1.“五四运动”的起因与影响2.背景下的思想解放与文化3.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早期发展4.王明路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5.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支持六、南京国民政府与第二次国共合作1.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与北伐战争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诞生与发展3.长征与红军的战略转移与生存困境4.抗日战争爆发与国共军队的统一抗战七、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抗日战争中的各个阶段与重要战役2.八路军、新四军与我军的战略部署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新中国的诞生4.解放战争的发展与国共内战的形势1.新中国的建立与初期国内经济形势2.社会主义改造与土地3.三大改造与五年计划的实施4.“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5.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与影响九、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开放的背景与目标2.经济体制与外资引进的推进3.国际援助与开放政策的成功4.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冲突问题的处理十、和谐社会与国际地位提升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科学发展观2.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治理3.推进经济发展与深化4.参与国际事务与提升国际地位5.未来的挑战与发展方向以上提纲仅为复习中国近代史提供一个参考,具体内容与细节根据个人需求进行补充和拓展。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纲要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事件,包括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时期、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新中国的建立等重要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逐渐与西方列强接触,开始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冲击。
这一时期,中国遭遇了战争的屈辱,诸多国家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
同时,出现了国力减弱、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也包括了自内部主导的维新运动,旨在推动中国社会和政治的改革。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第二,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中国人民迈入了近代国家建设的道路上。
第三,北洋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成为中国的临时中央政权。
由袁世凯领导的北洋政府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推动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改革。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对国内军阀的过度依赖,北洋政府时期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局限性。
第四,抗日战争。
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
中国人民迎来了他们抵御外敌入侵的时刻。
在此期间,中国人民以抗战救亡为目标,进行了艰苦的抵抗战斗。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个重要的篇章,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令世界瞩目,也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
第五,国共内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矛盾逐渐升级,最终引发了国共内战。
这场内战从1946年持续到1949年,最终以共产党的胜利而告终。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第六,新中国的建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高三历史近代知识点
高三历史近代知识点近代历史是中国高中历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在高三阶段亟需熟练掌握与近代历史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以近代历史为主题,总结并论述高三历史近代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与学习。
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是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的开始。
1839年至1842年,中国因禁止鸦片贸易而与英国发生战争。
结果是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开始买卖鸦片,并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9世纪中叶,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领导者洪秀全提出了“平天下”、“太平盛世”的口号,吸引了大量农民和社会底层人士参加。
虽然这次起义最终被清朝政府镇压下来,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改革运动。
发生于1898年,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
通过变法,他们试图改革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以振兴国家。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变法失败而终。
4.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次重大政治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思想,倡导民主、民族独立和民生幸福,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文化领域的一场重要变革。
这场运动由一些知识分子领导,他们提倡“民主主义”、“科学主义”,反对封建文化,倡导科学、民主、新文化。
这场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6.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这场运动起初是抗议巴黎和会对中国不利的决定,后来演变成对内政治改革和文化革命的呼声。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运动。
7.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于1937年爆发,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长达8年的抗战。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的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是中国中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中国近代史是必修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历史。
在学习这个课程时,我们需要了解许多的知识点,包括晚清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晚清洋务运动晚清是指清朝末期,也就是自19世纪60年代末到19世纪90年代初的这段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国逐渐进入了现代化的道路。
晚清洋务运动是在这个时期内发生的一项重要运动,它主要是指清朝政府在近代化建设方面进行的一些尝试和改革。
这个运动的起因是清朝在鸦片战争以后面临的内忧外患,其次是依赖于科技的加入来保持强大的气势。
其中,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曾国藩和左宗棠等人都积极推进了这个举措。
他们引进了大量的海外技术与知识,整合资源,修建了一些工厂和机器设备,并在交通、矿产和军事等领域都进行了相关建设。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增强国家实力,但是,在历史上这场运动仅停留在表象层面,整个运动缺乏改革精神和对中国封建制度的超越和改变,因此难有大成。
同时,洋务运动也成为了捧杀官僚军阀的“资本主义花朵”。
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鲜有的一次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辛亥革命始于1911年10月10日,即“辛亥”年哥德历的这一天,于1912年2月12日宣告结束。
辛亥革命的成功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它结束了中国古老封建制度下的太子党制度,废除了清朝这一拥有260多年统治权的政府。
辛亥革命的最大功劳是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成为了第一任大总统。
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近代史时期,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大量的事物、制度、思想等都迎来了变革。
但是,在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中,民主革命成为了一个持续时长最长的阶段。
高考中国近代史总结
晚清时期时代特征1、政治上(1)追求民族独立的斗争。
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沦丧。
(2)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发展现代化的阻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2、经济上(1)列强通过武力获得特权,并依此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冲击着中国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甲午战争后,更是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这些促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以及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中国产生新的经济成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3、思想文化上(1)从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到维新思想、民主共和的传播,从学“器物”发展到学“制度变革”,这是晚清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2)先进中国人将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结合,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现代化的进程。
4、社会生活:西方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影响中国,在衣食住行、交通运输、社会观念、大众传媒等领域出现了中西并存、中西融合的趋势。
知识梳理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掌握好每次战争的背景、结果和影响)二、政治上:民主化的探索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减轻现代化阻力《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编》影响: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清廷统治的崩溃,减轻了发展现代化的阻力;客观上担负起反抗外来侵略的任务。
2.戊戌变法(1895年~1895年)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渐壮大;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维新思想的传播。
影响: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民族意识;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标志着中国开始政治民主化的探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了民主、自由思想,促使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
3.辛亥革命(1911年)背景: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政治上,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与掠夺,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坚持专制独裁,预备立宪的骗局引起了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思想上,三民主义等革命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高三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近代史是中国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宝贵的经验。
在高三学习过程中,我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我深知了解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下的社会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于高三中国近代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于正在备考中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近代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从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
通过这场战争,英国等西方列强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剥夺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了解到了中国的封闭造成的弱小,以及开放引进外来文化与思想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以及百日维新是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下的一次挣扎与努力。
慈禧太后的专制统治导致了列强的入侵以及社会的不稳定,这使得中国不得不寻求变革。
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展示了中国思想家们追求自强的决心和愿望,然而这段历史也告诉我们改革的道路必然是艰难曲折的。
第三部分: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最具标志性的一次革命,它彻底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帝制,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民主革命事业。
辛亥革命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打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还为中国注入了新的思想观念。
同时,辛亥革命也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一运动主张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四部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激烈和残酷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民来说意义非凡。
抗日战争不仅是一次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更是一次民族觉醒和凝聚力的展示。
通过这场战争,中国人民不仅彻底击败了日本军国主义,还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英勇。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紧随而至,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给予中国新的发展机遇。
第五部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近现代中国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它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近代史重难点知识点总结--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重难点知识点总结一、鸦片战争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鸦片战争的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
- 中国闭关锁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引发中国的禁烟运动。
2.鸦片战争的经过- 1840 年,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
- 1841 年,英军强占香港岛。
- 1842 年,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 赔款 2100 万银元。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4.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 “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战争经过- 1856 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
- 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3.不平等条约- 《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 《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4.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三、太平天国运动1.兴起原因- 阶级矛盾尖锐,自然灾害频发。
- 西方列强的侵略。
2.发展历程- 金田起义:1851 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 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 定都天京:1853 年,定都南京,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结一、介绍近现代史是指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的中国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的时期。
本文将以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阶段为线索,对其进行概要总结。
二、晚清时期(1840年-1911年)晚清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这一时期充满了战争、外国侵略和内部动荡。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列强,并受到其军事和经济的压迫。
义和团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则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外国侵略的不满和内部政治改革的呼声。
三、辛亥革命(1911年-1912年)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中最重要的一次革命,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中国开始了新的民主进程。
然而,由于内部混乱和外交问题,辛亥革命后不久,中国就进入了北洋政府时期。
四、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7年)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各种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
袁世凯的复辟企图和对于南方政权的军事镇压引发了一系列的革命浪潮,最终导致了五四运动。
五、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运动。
这次运动反对了巴黎和约以及对中国的割让要求,同时也对封建传统和旧文化进行了批判。
这次运动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和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六、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1927年-1945年)国共合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又一个重要事件。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通过临时停战,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
这个时期的成功合作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政治上的重要经验。
七、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建立(1945年-1949年)解放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激烈的战争之一,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成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战役,最终推翻了国民党政权。
八、新中国建设与改革开放(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如土地改革、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与总结历史是高考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需要考生进行系统性学习和深入理解。
本文将对历史高考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帮助考生理清知识结构,提升备考效果。
一、近代史知识点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标志着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考生需要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包括辛亥革命后的政权更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考生需要熟悉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参与者和推动力量,以及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3. 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象征着中国逐渐实现国家主权。
考生需要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的过程和初期的政治发展,以及中华民国的政权更迭和外交斗争。
二、现代史知识点1.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生需要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战争的发展和战后的重建,以及中国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冷战与后冷战时期:冷战是二战期间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一场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局势。
考生需要掌握冷战的起因、形成过程和结束原因,以及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新冷战的出现。
3. 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运动,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考生需要了解改革开放的发起者、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以及改革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挑战。
三、古代史知识点1. 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生需要了解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商业繁荣和科技进步,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成就。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数量众多的诸侯国纷争的时期,也是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想的萌发)主要内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想的萌发一、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原因:(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
(2)清朝统治下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3)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掠夺白银。
(4)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虎门销烟)(5)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2、鸦片战争经过3、《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属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4、鸦片战争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2、经过(傀儡政权,联军委员会,焚毁圆明园)3、《天津条约》、《北京条约》4、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5、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伸入内地,整个沿海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1、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上海海关,赫德)2、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鸦片走私,1865逆差,洋商收购原料)3、贩卖华工4、早期资本输出(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原因:斗争目标:推翻清政府拜上帝教洪秀全思想:儒家大同、农民平均主义,基督教教义――平等1851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平均分配土地、财产――根本无法实施太平天国三大军事行动:北伐、西征、东征曾国藩,石达开开京变乱防御战:陈玉成――安庆,李秀成江浙、上海,洋枪队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1864)失败原因,历史意义,新特点。
五、新思想的萌发原因:经世至用,民族危机,林则徐,《各国律例》《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姚莹《康輶纪行》,徐继《瀛环志略》洪仁《资政新篇》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清朝政局的变动,洋务运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十九世纪六十――十九世纪末)(清朝政局的变动,洋务运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清朝政局的变动1、总理衙门的设立:1861年――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2、辛酉政变3、借师助剿4、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二、洋务运动:背景,代表人物,目的,顽固派,慈禧态度主要内容,重要企业、机构,评价。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总结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线索1.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法《黄埔条约>>、美<<望厦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5、日本侵略中国: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915年与袁世凯签定“二十一条”;1919年一战后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一-二八事变和伪满洲国;1935年华北事变;1937-7-7全面侵华战争线索2.中国人民的抗争1.虎门销烟2.太平天国3.甲午战争: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后刘永福反割台、姜绍祖义军4.义和团:廊坊阻击战5.辛亥革命6.五四运动7.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8.抗日战争9.解放战争线索3中国为追求民族独立和近代化发展而进行的探索(1)不同阶级的探索一、地主阶级①近代早期的思想解放潮流(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在广东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②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70年代:旗号“自强”、近代军事工业19世纪70-90年代:旗号“求富”、近代民用工业、建成海军、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失败标志: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二、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三、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制度:戊戌变法(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后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经济:实业救国四、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时期(1919----1927)五四运动;中共诞生(一大);国民革命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归纳总结近现代史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部分,涵盖了中国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历史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本文将对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一部分内容。
一、晚清时期(1840年-1911年)晚清时期是近现代中国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剧变的时期。
其主要内容包括:1. 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上海的《南洋商报》在1844年上半年报道了这个战争的起因、流程及背后的各方力量,它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使得中国逐渐被列强侵略。
2. 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运动由洪秀全创立,提倡平等、拜上帝教信仰,曾对清政府形成极大的威胁。
3. 戊戌变法: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尝试,致力于使中国适应外部压力和内部危机,但最终因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败。
4.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从封建社会向民主共和社会的转变。
二、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时期。
主要内容包括:1.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政权更迭不断。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对于中国新文化、新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国共合作与分裂:国共两党开始相互合作,但随着意识形态和权力分歧的加深,最终分裂成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
4.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战争,中国军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主要内容包括:1. 新中国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国有化等一系列社会转型。
2.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特殊时期,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高中历史的近代史知识总结
高中历史的近代史知识总结近代史是高中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总结近代史的重要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
一、政治篇1. 政治体制的转变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体制的转变。
在这一时期,绝对君主制逐渐被限制性君主制和共和制所取代。
例如,法国大革命后,君主制被废除,建立了一系列共和国。
此外,各国在争取独立和民主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事件,如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等。
2. 殖民扩张和民族解放运动近代史中,欧洲列强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成立了许多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这种扩张导致了许多民族的不满和反抗。
在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相继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摆脱殖民统治,争取独立和民主。
3. 世界两次大战近代史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了许多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更是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道主义灾难,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法体系。
二、经济篇1.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近代史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在19世纪扩散到欧洲、美洲和亚洲其他地区。
这场革命使工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手工业向机械工业转变。
资本主义逐渐成为主导经济体制,私人企业和市场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
2. 市场经济与全球化近代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
市场经济的原则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经济运行和政策制定。
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紧密,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和资本流动,进一步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3. 经济危机与经济体制变革近代史也经历了许多经济危机和经济体制的变革。
高三历史近现代知识点全面总结
高三历史近现代知识点全面总结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1840-1842)•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战争: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结果: 1842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背景:清朝内忧外患,民生凋敝。
•兴起: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全盛: 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政权。
•转折: 1864年,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背景:内忧外患,自强求富。
•代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地方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为代表。
•成果: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新式军队,兴办新式学堂。
•评价: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但未使中国富强。
戊戌变法(1898)•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康梁维新思想传播。
•领导:康有为、梁启超。
•过程: 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变法。
•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辛亥革命(1911)•背景:民族危机加剧,革命思想传播。
•领导:孙中山。
•过程: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响应。
•结果: 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政治:军阀割据,政治动荡。
•经济:通货膨胀,民生困苦。
•文化:新文化运动兴起,倡导民主、科学。
国民革命(1924-1927)•背景:国民党组织发展,国共合作。
•过程: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实现。
•结果: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抗日战争(1937-1945)•背景:日本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过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
•结果: 1945年,日本投降,抗战胜利。
解放战争(1946-1949)•背景:国民党发动内战,人民渴望和平。
•过程: 1946年,内战爆发,人民军队由防御转入进攻。
深度解读高考历史知识点:中 国近代史
深度解读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变革与抗争的历史,对于高考考生来说,深入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至关重要。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通常被认为是 1840 年的鸦片战争。
英国等西方国家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大量倾销鸦片,不仅损害了中国人的身心健康,还造成了白银外流等严重的经济问题。
林则徐虎门销烟,展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但却成为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这场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一方面,外国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通商,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另一方面,国内的封建统治腐朽不堪,农民阶级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然而,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内部的矛盾,最终以失败告终。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军事和教育等。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1894 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主张通过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但由于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戊戌变法仅持续了一百多天就失败了。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未停止。
高考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高考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涉及到了国家的崩溃与复兴、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在高考中,近代史的考察往往涵盖了广泛的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总结高考近代史的知识点。
一、晚清时期的政治变革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变革频繁的一个时期。
首先是洋务运动,这场改革运动主要由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发起。
洋务运动旨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与工业制度,以实现国家的富强。
但由于各种原因,洋务运动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
接下来是戊戌变法,这是光绪皇帝的改革举措,旨在改革官僚制度、兴办学堂、设立议会等。
然而,由于清朝内外的阻力和动荡不安的局势,改革最终宣告失败。
二、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主要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的失败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也为后来的变革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百日维新是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又一次的改革尝试,旨在建立一个民主、进步的新中国。
然而,由于清朝内外的阻力,百日维新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百日维新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彻底结束,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三、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鸦片战争是中国对外关系的转折点,它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方列强的矛盾,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这些不平等条约极大地削弱了中国的主权,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除了不平等条约,近代中国还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对外侵略。
这些事件体现了中国在对外关系中的无力与脆弱,也为中国爱国主义的兴起和反帝爱国运动提供了动力。
四、近代中国的民主与共产主义思潮近代中国的思潮变革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主主义思潮是近代中国崛起的重要动力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归纳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注意:1、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文家市决策、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3、纠正党内的错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4、制定国共合作方针:中共三大、瓦窑堡会议5、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6、党的指导思想: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4.建国初期政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政策: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6.十年探索时期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7.改革开放时期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注意三化)中国近现代的宪法: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孙中山)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2.《中华民国约法》(1914,袁世凯)内容: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193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内容:规定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内容:规定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公民权力和义务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过渡时期:一桥二铁三公四厂(西部的交通,东北的重工业)2.十年探索时期:一铁二钢三油田;两大科技成果(原子弹、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3.十年动乱:湖北二汽;南京长江;国防科技(导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4.改革开放:宝葛大京、“神舟”飞船(注意:课本上四个时期关于经济建设成就的地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评价:革命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民主革命发展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2.新三民主义与三民主义相比:不同点: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提出了“三大政策”与中共纲领相比:相同点:都主张反帝反封(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不同点:(1)中共更代表人民的利益:中共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等内容(2)中共在民主革命之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原因:受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2)影响: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2.初步发展(19世纪末)(1)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3.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1)原因: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列强忙于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影响:促进了新文化运动兴起;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础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1)根本原因: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具体原因:(思考:为何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2)影响:导致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失败(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日本侵华问题1.侵华方针和主要内容:“大陆政策”:(明治维新后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田中奏折”:(1927年制定)确立侵略中国“满蒙”的方针“国策基准”:(1936年制定)确保日本东亚霸主地位,并向南方海洋发展2.侵华事件: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今年是甲午战争110周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3.侵华暴行:两次大屠杀:旅顺、南京对根据地:“三光”政策、毒气战、细菌战、制造无人区对沦陷区:经济掠夺、奴化教育、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4.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的比较同:蓄谋已久、为摆脱国内危机、制造大屠杀等异:结果不同、抗战的规模不同、抗战的方式不同台湾问题1.近代列强对台湾的侵略:英、法、美、日2.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50年:1895年根据《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台湾3.台湾人民在1895年的反割台斗争:义军首领:丘逢甲、徐骧;黑旗军:刘永福4.台湾的统一问题:1979: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统一、三通1981: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阐明统一后对台基本政策(与港澳相比,台湾可保留军队)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984年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5.两岸交流:1980年以后两岸民间交往日益频繁(分裂势力、外国反华势力阻碍统一)关于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问题1.七届二中全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2.“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注意与“五反”的区别)3.处决两大贪官:刘青山、张子善4.两次整风运动:1942年整风、1957年整风关于广东的历史1.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因林则徐设立译馆,使广东“海外图说毕集”)2.是近代中国最早抗击外国侵略的地区(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3.建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柏贵的广东巡抚衙门)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摇篮之一:(继昌隆缫丝厂)5.中国近代革命的发源地:(1)戊戌变法:康、梁领导;广州万木草堂是广东最早的新式学堂(2)民主革命:孙中山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3)大革命的兴起: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时间、内容、影响)黄埔军校(时间、领导人、特点、作用)省港大罢工(1925年,长达16个月,当时世界最长,是五卅一部分)广东革命根据地(二次东征陈炯明、广州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4)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1927个年广州起义及广州苏维埃政权6.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三个特区(深圳、珠海、汕头);二个开放城市(广、湛);一个经济开放区(珠三角)(注意原因:沿海地区;靠近港澳;华侨众多)(注意:最先开放两省是广东、福建;最先改革的两省是安徽、四川)新中国外交史1.建国以前的外交政策:(1)七届二中全会:首次提出革命胜利后的外交政策(同时注意首次提出工业化)(2)《共同纲领》:拥护世界和平与合作,反对侵略和战争(首次以宪法形式提出)2.建国初期的外交:(1)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三政策”(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注意外交方针、原则)①“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再考虑与之建立外交关系)③“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3年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3)外交成就:建国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第一个国家是苏联)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参加亚非会议(1955,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3.50年代中-60年代末的外交:(1)外交环境的恶化:中美继续敌对;中苏关系恶化(2)外交政策:“一大片”(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4.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发展:(1)中国加入联合国:1971年加入,并获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因国际地位提高)(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关系正常化(4)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中国属于第三世界)5.新时期的外交政策(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2)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原则的具体表现)(3)重视和第三世界发展关系(4)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5)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工业化问题(近代化问题):1.《资政新篇》:1859,洪仁玕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