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的篆刻艺术

合集下载

罗振玉所刊敦煌遗书的重印与再版

罗振玉所刊敦煌遗书的重印与再版

二月内当可到都' 尤盼杖履之早临也' 伯希和携去之
书!与商代为影照!昨有信来!言已代照千纸!亦于三
月内当可寄到'
$
%"&







#$#%

#%
月之
后入藏当时的京师图书馆' 遗憾的是!这批文献在整
个解送过程中就有遗失!抵京后又被李盛铎,刘廷
琛"方尔谦"何震彝等人盗取' 后来!罗振玉为了刊刻
敦煌文献!以购买"商借的方法!从李"刘"何"方四家
!"!! 年第 # 期

罗振玉所刊敦煌遗书的重印与再版


张秀萍 刘全波
&#*兰州财经大学图书馆 甘肃兰州 (+&&!&'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甘肃兰州 (+&&!&'
5 67罗振玉是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一生致力于中国学术的发展 #%&% 年罗振玉得见敦煌遗书之后就开始了
敦煌遗书的整理刊刻三十余年间从未中断 其后罗氏所刊敦煌遗书又经历了后人的不断重印与再版 多版本的
$%&& 年 ' 月 !! 日 !王 道 士 在 敦 煌 莫 高 窟 第 $' 窟甬道北壁发现了藏经洞!洞内堆满了从十六国到 北宋时期的各种经卷和文书!总数达七万件以上!涉 及历史"地理"宗教"语言"文学"美术"音乐"天文"历 法"数学"医学等诸多学科!无论从数量还是从文化 内涵来看!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 是中国 !& 世纪最重要的文化发现之一# 但是!这些

篆书历代名作欣赏!篆书虽好,却总有修饰感!

篆书历代名作欣赏!篆书虽好,却总有修饰感!

篆书历代名作欣赏!篆书虽好,却总有修饰感!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王室进行占卜活动时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其特征主要是刀制痕迹(也有朱墨迹)。

由于它是汉文字的初创阶段,因而线条劲挺简率,字形结构随体诘屈,章法布白疏密错落,自然天真,妙有天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它使近代书家在艺术创作的形式方面获得了新的营养。

二散盘铭散盘,亦称“散氏盘”、“夨人盘”,系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清乾隆中期在陕西凤翔县出土。

铭文357字,记载了夨、散两氏的和平条约,即分田之事。

此盘铭文气势雄强,风格独特,其线条稚拙苍劲,字形横势多妙趣;章法自然而灵动。

奇诡多变,古穆高华,被称为金文中的“尚意”典型,备受书法、考古界的重视。

三虢季子白盘铭周宣王时代的虢季子白盘,于清道光年间在陕西宝鸡虢川司出土。

此器铭文结体竖长优美,形态舒展,书写摇曳从容,布白疏朗宽阔,别具一格,历来受到专家、学者的青睐。

四侯马盟书“盟书”,史称“载书”,是我国春秋晚期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相互订立的盟辞誓言,用以信守所规定的约束,来维护国内的安定。

盟书以玉、石片为载体,用笔蘸朱砂或墨写成。

其书法熟练奔放,用笔有轻有重,劲利自然,结体着意润饰,多有趣味,给人以轻快、自由之感。

盟书在我国字形演变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启迪书法创作、丰富用笔方面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五战国楚帛书帛书主要指“长沙子弹库战果楚帛书”,也称“楚缯书”或“楚绢书”,是写在丝织绢缯上的文字。

帛书在整个篆书体系中独具一格。

这一遗迹因受长江地域楚文化滋养,在篆书结构中趋向于纤丽、奇肆、灵动、洒脱,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

其结体呈扁状,左右飞扬,纵横交错,用笔快捷爽利,因势生形。

这种向隶书过度的篆书,为篆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六中山王鼎铭此器为战果中期中山国(今河北平山县)墓葬里出土的铜器。

其铭文最多,满布器表,排列工整,气韵通达。

修长优美的文字造型,装饰趣味浓厚的结体,收笔尖锐的垂脚,构成了春秋战国时代金文绚丽多彩的局面,同时也体现出当时刻凿技巧的高超。

古文字学家罗振玉介绍

古文字学家罗振玉介绍

古文字学家罗振玉介绍罗振玉,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又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

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

另有同名罗振玉(1892-1975年)近现代医家。

字昆仑。

浙江嘉兴人。

祖业伤科,至振玉已历四世。

行医乡里,名噪一方。

罗振玉(1866一1940)近代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老人。

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后曾参预制造伪满洲国活动。

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

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

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

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

罗振玉出生于江苏淮安山阴城内一个小官吏家庭(祖籍为浙江省上虞县)。

5岁入私塾,跟随乾嘉朴学的传人李岷山读书,15岁学作诗词,16岁中秀才。

自幼对经史、训诂潜心学习,留意金石名物,尤倾心于经史考据之学,研究经史文字。

20岁起专力研读古碑帖,写成《读碑小传》,由此开始著书立说。

1890年,罗振玉在乡间教私塾。

甲午战争之后,他深受震动,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增强国力,于是潜心研究农业,与蒋伯斧于1896年在上海创立"学农社",并设"农报馆",创《农学报》,专译日本农书。

自此与日本人交往渐多。

1898年又在上海创立"东文学社",教授日文,与梁启超齐名的大学问家王国维便是东文学社诸生中的佼佼者。

1900年秋,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

后任武昌江楚编译局帮办、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校长,并赴日本考察教育。

收藏家之罗振玉

收藏家之罗振玉

收藏家之罗振玉1940年5月,75岁的国学大师、著名收藏家罗振玉在病榻上闭上了双眼,带着一生的成就和遗憾与世长辞。

他的一生充满了变数,也充满了无奈与伤感,功过是非只待后人评说了。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六月二十八日,罗振玉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一个书香门第。

从曾祖开始,罗家三世为官,有的充当幕僚,有的官至县丞、知州。

罗家在淮南泾河、越河一带广置田产,家资颇丰。

罗振玉曾祖父去世时留下了万贯家产,家族内部为此争执不休。

在罗振玉祖父过逝后,他的祖母方氏放弃与家族争产,携子女离开上虞,定居淮安。

他的父亲罗村勋由于经营典当业失败,导致负债累累,不敢居家。

罗振玉出生时是祖母主持家政,她治家严肃,待人宽厚,合封建伦理及传统美德于一身,这对罗振玉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从小性格温驯,不贪玩耍,至晚年始终手不释卷,笔不停书。

虽然在罗振玉出生的时候家境开始中落,但是罗家藏书甚丰,而且古籍善本较多,这就为罗振玉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同时他从满腹经纶的考据学家外祖父范以煦那里也受益匪浅,范氏著《淮蠕小记》、《淮流一勺》以及《楚州石柱题名考》等手稿数十册,功底极深。

当然如果罗振玉不成器,即便家藏万卷也是废纸罢了。

相反的是,罗振玉自幼聪慧过人,酷爱读书,7岁的时候就能略通文义,8岁那年的端午节,罗振玉随家里大人第一次逛街市,乍见铁工锻铁,非常奇怪的问是什么东西,他父亲也是他日后的授业老师李岷江告诉了他。

他的叔父想考考他,就以“铁打铁”三字命对,他应声答道“柯伐柯”。

叔父怕他是凑巧答出,命再对三字,小罗振玉又回答说“人治人”,叔父听后大加赞赏。

由此可见,他在幼年的思想抱负非比一般了。

罗振玉虽然聪明,但体质太弱,他读私塾时老师总是把课程放慢,让他多自学,却使他从小就养成自学的习惯。

少年时期,罗振玉就表现出对金石文物的浓厚兴趣,他十五岁自学篆刻,次年游西湖时在摩挲诸山题刻,流留忘返,十八岁辗转购到古镜一枚。

16岁时,罗振玉出应童子试,以第7名考取秀才。

甲骨文篆刻艺术初探

甲骨文篆刻艺术初探

甲骨文篆刻艺术初探李占营书法、篆刻,是艺术领域一对孪生姐妹,但又各有它们的发展轨迹。

甲骨文自一八九九年王懿荣先生发现而后的二三十年间,就初步形成了它的学术体系,出现了一批研究学者,出现了一批权威著作,考释出一批公认的甲骨文字。

在此基础上,甲骨文书法艺术也出现了。

它的带头人就是甲骨文研究的早期学者罗振玉。

一九二五年、一九二七年二次出版了他自己及其他几位学者的甲骨文诗词、联句、对联等作品《殷契楹联汇编》。

此后不少文人学者都好此不疲,作品也层出不穷。

从此不难看出,甲骨文书法艺术的起点很高,借股市一句话,那可是高举高打。

这朵艺术之花一开放就是一朵典雅的玫瑰。

而甲骨文篆刻艺术就无此幸运了,它的出现很是曲折。

当甲骨文被发现的初期,搜集甲骨文片的中外人士很不少,其中就有一些外国人士在青岛、潍坊、北京,有的还直接到安阳一带收集,以银元换甲骨文片,很有诱惑力。

这时就有人把新的牛骨稍作处理,仿刻上一些“甲骨文字”,卖给他们。

其中有位加拿大人士回忆,他收集的甲骨文片,回去不久,就有的臭气冲天,使他非常懊恼,惊呼受骗。

赝品伪制、鱼目混珠,这是甲骨文篆刻的先驱者们,纯粹是为了换钱玩的把戏而已。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甲骨文篆刻是由甲骨文片仿制开始的。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是现代汉字的渊源。

近几十年来汉语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广泛,甲骨文研究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这样,仿制的甲骨文片也颇受一些中外人士的欢迎。

为什么呢?因为人们研究它,就先认识它。

原始的甲骨文片,几乎都收藏在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里,相见一面,谈何容易。

可人们研究它时,若有一片在握,手里把着、眼里看着、心里想着,那是什么境界?因此,仿制品就有了需求。

或为学习研究、或为收藏、或为猎奇,颇有一些中外人士搜求不已。

仿制甲骨文片这一甲骨文篆刻艺术,也因此得到不断延续和发展。

仿制品与赝品还是应当有区别的。

赝品粗制滥造,其目的只为赚钱。

如加拿大人明义士收购的那些牛骨片,就无法保存。

罗振玉印谱序文中的印论研究

罗振玉印谱序文中的印论研究

罗振玉不仅收藏古玺印,对印谱的收藏也极为热衷。

即使在日本生活拮据的时段,他依然对收藏印谱一事非常重视。

仅以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为例,罗振玉为求购此书,于1916年六七月间就为此事与王国维通信近三十封。

对《十钟山房印举》是否为吴大澂旧藏,是否如陈介祺斋号“万印楼”之说钤印数量过万,具体的交易价格等细节一再确认,还特别交代让王国维加油纸包裹后再装箱邮递,足见罗振玉对其重视程度。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罗振玉还将所藏印章刊印成册,先后发行了多部印谱,而罗氏与王国维书信中谈到辑录印谱一事时说“若此身竟不遽死,尚可为续编”[3],也坦言发行印谱并不盈利,能收回成本已然不易。

罗振玉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勘校发行印谱,显然是为了推动印学的发展。

二罗振玉对印学的推动,最为特殊的是肯定了印学的学术价值。

他认为古人将篆刻视为“雕虫小技”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篆刻与小学、地理、官氏等有极为重要的联系。

“始知古印玺者,实于小学、地理、官氏诸学,至有裨益,好之乃弥笃。

私意数百年来,固未有能阐斯学之蕴者也。

”[2]1这也是罗振玉与同时期的篆刻家、学者在研究印学时最大的不同之处。

如官氏而言,罗振玉就考证了诸多罕见姓氏。

他在太田孝太郎的藏印中寻见诸多姓氏,曰“椑多”、曰“窒中”、曰“乘马”等。

在罗振玉自辑的《赫连泉馆古印续存》中,罗振玉亦发现了诸多古僻姓氏,若“郱”(殆即后世之“邢”)、若“狡”、若“辅”、若“阗”、若“新垣”、若“东里”、若“叔中”(“中”即“仲”)。

这些姓氏百家姓中没有,且吴大澂《续百家姓印谱》中也未得见,足补前人考据之所未及也。

如小学而言,罗氏亦用功颇深。

前人知六朝石刻,书“觸”字为“”,以为仅仅是六朝时期的机构,罗氏在先秦古玺中发现此字,认为此字义虽不可考但从牛、角,可知先秦已有,可补字书之缺。

如地理、史事而言,罗振玉经整理发现古玺印出土地聚集于几处:关中、山左、绥远和归化(今呼和浩特),以关中出土既多且精。

罗振玉之学术与艺事

罗振玉之学术与艺事

罗振玉之学术与艺事作者:萧文立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04期罗雪堂,名振玉,字叔言(蕴),号雪堂,又号永丰乡人,60岁后号贞松老人,秀才出身,官至学部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庚辰(1940年)寿终正寝,时75岁。

葬于旅顺水师营西南山之原。

清朝时期,罗雪堂是积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强国富民的先锋,特别精通教育与农学,坚定主张全面普及国民义务教育(包括女子教育、幼儿教育、乡村教育、实业教育、乃至残疾人教育、罪犯教育等特殊教育),主张全面改良农业,积极发展大农业,主张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举的可持续发展。

他是中国第一份科学(农学)杂志《农学报》(包括各种《农学丛书》)、第一份教育杂志《教育世界》(包括《教育丛书》)的创办者、管理经营者和主编者(《教育世界》后期王国维主编),是我国第一家私营日本语专门教学机构东文学社、第一个农业科学研究与推广组织农学会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领导者,是我国第一所官办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学堂的创办者,是我国第一位农业大学(今日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先后两次专程考察日本教育、财政及农业教育情况。

因为提倡农学劳绩卓著,戊戌变法时期曾蒙上谕表彰提倡;晚清新成立学部统管全国教育,他受聘出任参事官,多所谋划。

居官京师时期,雪堂事功并无大建树,只是监督建设成农科大学新校舍,倒是传古(也就是抢救搜集保护中国文物古籍)方面厥功甚伟。

东渡日本客居8年,为生存不得不从事古董买卖,但同时更集中精力深入研究国学,释古方面大放异彩,筚路蓝缕开疆拓土开启法门多所创获,站在当时世界汉学界制高点上,达到至今仍难企及的高度,成为寰球学界一伟人(沈曾植语)。

这些才是罗雪堂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意义与永恒价值。

罗雪堂最突出的学术贡献是释古,他的甲骨学研究与贡献涵盖殷商一代文字、历史与文化研究,他在流传两千年的文字学惟一经典许慎《说文解字》之外另辟蹊径,所读解破译的甲骨文字超过至今已破译的六分之一,考释出22位殷商王公名号,率先研究殷虚出土古器物,也是敦煌学、简牍学、熹平石经和内阁大库史料研究的先行者。

民国罗振玉书法

民国罗振玉书法

民国罗振玉书法罗振玉(1865-1940)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上虞。

初名宝鈺,后改名振玉,字式如。

又字叔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

十五岁举秀才。

清光绪十六年(189O)在乡间为塾师并著书。

二十二年与蒋斧等在上海创立农学社,开办农报馆。

二十四年创办东文学社。

二十六年应鄂督张之洞之邀,任湖北农务局总监兼农务学堂监督。

二十八年任南洋公学虹口分校监督。

次年入两广总办岑春煊幕参议学务。

三十年受江苏巡抚端方委任,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

三十二年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

宣统元年(1909)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农科监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与王国维等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1919年归国,住天津,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敦煌经籍辑存会。

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

1928年迁居旅顺。

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伪满洲国,并任多种伪职。

1937年退休,死于旅顺。

宣统元年,他来到北京的伯希和处,看到伯希和所获敦煌写卷,并得知藏经洞仍有数千卷文书,乃力促学部电令甘督查封石室,将所余遗书悉数解送京师。

使这批宝藏于宣统二年秋,运抵北京,最后入藏于京师图书馆。

对于流散的敦煌文也留心购存,所得文书及海外藏卷照片,大多收入《鸣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佚书续编》、《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石室遗书三种》、《贞松堂西陲秘籍丛残》、《敦煌石室碎金》、《敦煌零拾》、《沙州文录补》、《敦煌石室遗书》、《佚籍丛残初编》、《石室秘宝》等书中。

还和王国维将斯坦因在敦煌、罗布泊等地发现的汉晋木简照片汇为《流沙坠简》并做考释。

撰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二卷、《补唐书张义潮传》、《瓜沙曹氏年表》等多种敦煌学论著,尤其注重对中国传统四部书写本的研究和整理。

另有《殷虚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其著作及刊刻大多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

清罗振玉临秦诏版篆书轴纸本纵131公分横35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代书坛,学者书法家的成就光华四射,罗振玉便是其中之一。

罗振玉《临秦碣石篆书屏》

罗振玉《临秦碣石篆书屏》

罗振玉《临秦碣石篆书屏》作者:王厚宇刘振永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年第05期罗振玉(1866-1940年),初名振钰,字叔宝,改名振玉后,字有坚白、叔蕴、叔言等,号雪堂、贞松,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民等。

原籍浙江上虞,清咸丰五年(1866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山阳县(今楚州区)。

他一生勤于治学,著述丰富,平生著书130余种,刊印书籍百余种。

对中国历代史料的保存,敦煌文卷的整理,汉晋木简的研究,尤其是对甲骨文的搜集、收藏、考释、传播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罗振玉出生于淮安,和古城淮安有较深的渊源。

早在嘉庆、道光年间,他的曾祖父罗敦贤(希斋),就历佐盐河幕,流离江淮间。

祖父罗鹤翔(翼云),为江苏候补布政司理问,历知泰兴、赣榆、高淳、江宁诸县事,咸丰二年(1852年)十月,卒于高邮任所。

继祖母方氏置宅于淮安河下罗家桥,后因庚申(1860年)之乱,罗家桥宅毁于兵燹,乃别于淮安城南购置更楼东赵宅(今楚州区淮城镇罗家巷),遂为家焉。

其父罗村勋(尧钦),历署江宁县丞、海州州判、清河县丞。

其外祖父范以煦(咏春)为淮安名儒,对乡邦文献造诣很深,著有《淮蠕小记》、《淮流一勺》以及《楚州石柱题名考》等数十卷,这为他从事考据和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罗振玉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自小勤奋而努力。

他自五岁起即熟读《四书》、《五经》。

十五岁中秀才,后二试不中,遂弃举子业,专心教书和著述。

十七岁校勘《金石萃编》,十九岁著《读碑小笺》和《存拙斋札疏》。

余暇时搜求古碑,访师问学,著《淮阴金石仅存录》,开淮安金石研究之先河,为淮安历史文化作出了贡献。

1902年,著名甲骨收藏家刘鹗(1857-1909年)在淮安故宅选拓甲骨墨本,罗氏始得见甲骨文字,由此开始了对殷商甲骨的搜集、考释和研究,是甲骨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

罗振玉著作丰富,远非常人所及;在书法艺术方面,也达到惊人的成就。

他具有深厚的古文字学修养,甲骨文、金文、小篆写来得心应手,更是将甲骨文入书的第一人。

谷卿罗振玉的金石题跋及其考古理想

谷卿罗振玉的金石题跋及其考古理想

谷卿罗振玉的金石题跋及其考古理想罗振玉(1866-1940)编者按罗振玉是近代学术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学术领域甚为广博,并且表现出以新的概念部勒整理旧学的现代学术意识。

谷卿博士通过罗振玉的金石题跋及相关文献的细致解读,探析罗振玉发明的“古器物学”概念的内涵,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学术理路和考古理想,并将其置于学术史的视野中加以评骘。

本文原刊《中国书法》2019年第9期,感谢作者授权发表。

罗振玉的金石题跋及其考古理想谷卿作为近代学术新旧转向节点上的人物,罗振玉和他提倡的“古器物学”面临着不小的尴尬:基于对传统金石学涉及范围过于有限的不满,罗振玉发明“古器物学”一目,希望包纳更多研治对象,虽然他煞有介事地提出要对传世和出土古器物及其铭刻作分类研究与通释,亦不欲令其再为经学之附庸,但在实践上仍然依循以往金石家的路径进行考证训解;至于在罗振玉学术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石经研究,本来置于金石学语境并无不妥,一放入“古器物学”中则立显不伦,如此也可看出,“古器物学”看似是一个更为开放的概念,实质上却使传统金石学中的很多“模糊地带”与成分被排除在外,罗振玉所言“古器物能包括金石学,金石学固不能包括古器物”[1],亦难成立[2]。

因此后来可见的事实便是,“古器物学”尚未获得普泛的接受和认同,很快即被来自西方、更为“现代”的考古学取代。

晚清以降,时势丕变,学术发展也随之转易,罗振玉之所以提出多少有些中体西用意味的“古器物学”,本是忧心金石学将衰的意欲振起之举。

一九一八年春,蔡元培邀请罗振玉到北京大学任教,后者虽致信婉拒,但随即写成一篇《与友人论古器物学书》,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他心目中“古器物学”的基本内涵,同时提出建立学科的希望,亦表示愿助北大“举而行之”。

[3]罗振玉在文中将“古器之类别”大致分为十五目,分别是“礼器”“乐器”“车器马饰”“古兵”“度量衡诸器”“泉币”“符契玺印”“服御诸器”“明器”“古玉”“古匋”“瓦当专甓”“古器橅范”“图画刻石”“梵像”等[4]。

罗振玉旧藏铜活字字钉观览记

罗振玉旧藏铜活字字钉观览记
其次 ,我 {』J步 比较 r ·下 赵前 先生 提 供 的 这 批 字 钉 巾 的 几 个 村iIl ,J! , “址~‘说” “般 ”“t~‘人”“净 ”“菩 ”诸 ,尽管 I 作 做 得还 不 够 精 细 ,但 大 致 r J‘以判 断 ,这 些 :的 :形 址高度 合的 宁形这 样 一敛 的 字 钉‘,基 本 町以 认 定 足 f{I自同 · 范 铸造 ,i(1i Jl 0 J『.1 雌锏 .雌 川:笆IIH 1此卡}】像 的笔道宁 彤 ,儿乎 址 不 町能 的 、
罗振 玉 旧藏 铜 活 字 字 钉 观 览 记
辛 德 勇
【摘要】今年春季新发现的罗振玉旧藏铜活字字钉 ,对研 究我 国古代 出版 史具有重要 意

本文结合 受邀 参加研
究 鉴定之
目验
,结 合
多年
来 对 中 国印 刷
史研 究之
所得 ,
对这


活字 字钉 的年代 起 止做 出判 断 ,并 以此 为立 足 点上 下 求 索 ,力 图以 小 见 大 , 在 此 基 础 上 勾 勒
造 成这 一局 面 的原 因很 简单 ,就 是 中国古代 一 直没 有相 应 的技 术 ,足 以在 “青 铜 ”(铜 锡 合 金 )这 类坚 硬 的铜 质器 物 上 ,雕 刻 出像 样 的 阳文 文 字 。 明代 中期 以 后 ,开 始 逐 渐 应 用 “黄 铜 ”(铜 锌 合金 ),质 地 稍 软 ,在 一定 条 件 下 ,可 以雕 制 阳文 ,但 要 是大 批 量 雕造 印刷 用 字钉 ,
这些话大多含糊不清 ,原因是我缺乏研究 ,思索也很不清晰。 在上面提到的与铜版 、铜字相关的各项事宜中 ,后晋“天福铜板 ”的问题 ,比较复杂。前
此 艾俊 川 先生 提 出过 一个 较好 的解释 ,以为所 谓 “铜板 ”指 的就 是后 唐 时期 开始 雕 印 的 国子 监本《九经》(实际上是《十二经》),“铜板 ”云者不过是夸耀其 品质优 良可靠 的一种说法而 已②。这 是 一种很 通 达 的观 点 ,比过 去 的认识 要合 理 得 多 ,可 以说 是 比较 清楚 地 解 决 了 中 国 古代 印刷史 上 一个 重要 的疑难 问题 ,只是有 个 别 地 方 ,解 释 得 似 乎 还 不够 十分 顺 畅 ,艾 俊 川 先生 以后或 许还 能 够做 出更 进 一步 的说 明 。不 管 怎样 ,所 谓 “天福 铜 板 ”绝 不 可 能是 直 接 在 铜 版上 雕 字 ,这 一 点是 毫无 疑 义 的 。

怀念我的祖父罗振玉

怀念我的祖父罗振玉

怀念我的祖父罗振玉罗琳【期刊名称】《《艺术家》》【年(卷),期】2018(000)010【总页数】5页(P3-5)【关键词】罗振玉; 淮安区【作者】罗琳【作者单位】[1]北京民族大学客座【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5.72罗振玉今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八日,是我的祖父罗振玉大人150 周年诞辰的日子。

150年前的今天,我的祖父罗振玉就降生在淮安府城更楼东街的罗家巷中。

他是20 世纪中国学术界卓有成就的学者之一,以商朝之甲骨学、敦煌学、金石学、校勘学、古文字学以及农学、教育学、目录学、考古学等为研究对象,他的研究成果将中国的文化向前推进了一千余年,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卓越成果。

而他倾个人之力所保存的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以及文渊阁藏书,为研究明清历史,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原始资料。

祖父罗振玉是我们罗氏后裔的骄傲,也是家乡淮安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个骄傲。

作为中国国学史上顶级的国学大师,我们要学习我祖父罗振玉的治学精神,抓住契机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学术界要继承我祖父的这种精神,传薪接棒,让国学研究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增添精神力量和文化实力。

淮安市淮安区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区委、区政府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也是相当重视的,我这个生在外地的淮安人的后裔,倍感欣慰。

作为淮安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领头羊”,淮安区政协的文史工作在全国来讲也是首屈一指,这是淮安人的骄傲。

欣闻在我祖父150 周年诞辰之际,淮安市淮安区正在筹划修缮我们罗氏旧居,恢复罗振玉故居原有风貌,我真诚而郑重地提议,以将来修缮后的罗振玉故居为基地,筹建一个专业的罗振玉学术研究机构,相信以罗振玉诞生地的魅力,一定会吸引国内外学术研究力量不断汇聚于此,来带动、推进学术研究。

不定期召开学术研讨活动,让学术研究的氛围在此不断提升。

历史,也会记住我们的努力。

我的父亲罗福葆,是祖父的第四子。

光绪二十五年(1899)出生于淮安。

在祖父的影响、教导下,最终与他的哥哥罗福成、罗福长以及弟弟罗福颐一起成为中国学术史上的一股中坚力量。

罗振玉临《新莽嘉量铭文》高清附释文

罗振玉临《新莽嘉量铭文》高清附释文

罗振玉临《新莽嘉量铭文》高清附释文《新莽嘉量铭》是新莽时期铸造的铜器嘉量,也是西汉时期著名铜器。

汉莽新嘉量铭文,为汉代金文。

铭文多为工整垂脚的方正小篆,结构舒展挺拔,风格典雅俏丽,结构上紧下松,特别是下部夸张的拖长极具装饰性,与秦权量文字一脉相传。

《嘉量铭》是汉代篆书的代表作之一,相传清代末年出土于河南省孟津县,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公元9年,王莽篡夺了西汉政权后,改国号为“新”,在文字上极力复古,仿效秦始皇,在所制定的量器腹部周围用小篆刻上诏书。

王莽虽然不用在西汉中晚期已经成熟的隶书,而是使用小篆,但这个时期的小篆已不同于秦代标准的小篆书体,具有了独特的风格。

《嘉量铭》铭文共20行81字,书法以方折笔法为主,线条瘦细劲挺,结构紧密,字的排列整齐规矩,最突出的特点是:字形呈长方形,秦小篆的字形也偏于长方形,但铭文字体拉得更长,可以舒展的下垂笔画向下延伸的范围更大,使整个字明显地上面紧密下面疏松,颇有气势。

这种写法对于后代书法有较大的影响,魏晋时期官印、私印中使用的悬针篆就是直接来自于这类铭文书法,清代杨沂孙、近代齐白石等人的篆书也受它的影响。

这件作品在书法方面的水平也是极高,下面是罗振玉先生所临《新莽嘉量铭文》。

在跋文中,先生着重称赞铭文书法的“精峭劲雅”。

【释文】黄帝初祖,德帀于虞。

虞帝始祖,德帀于新。

岁在大梁,龙集戊辰。

戊辰直定,天命有民。

据土德受,正号既真。

改正建丑,长寿隆崇。

同律度量衡,稽当前人。

龙在己巳,岁次实沉。

初班天下,万国永遵。

子子孙孙,享传亿年。

(“币”字或为“沛”)::沂(yí ) 1.沂河,水名,发源于山东,流入江苏。

2.姓。

《新莽嘉量铭》罗振玉临▼【1】黄帝初祖,德帀于虞。

虞【2】帝始祖,德帀于新。

岁在【3】大梁,龙集戊辰。

戊辰直【4】定,天命有民。

据土德受,【5】正号既真。

改正建丑,长【6】寿隆崇。

同律度量衡,稽当【7】前人。

龙在己巳,岁次实【8】沉。

初班天下,万国永遵。

罗振玉甲骨书法:篆入甲骨圆劲隽秀端庄严整

罗振玉甲骨书法:篆入甲骨圆劲隽秀端庄严整

罗振玉甲骨书法:篆入甲骨圆劲隽秀端庄严整罗振玉是我国较早研究甲骨学的学者,中国境内研究敦煌文书的先导者。

其擅长真、行、篆、隶书法。

后来见到殷墟契文,由篆而入甲骨,不断临写揣摩,终于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甲骨文书法。

罗振玉甲骨文书法特点:圆劲隽秀,紧密工稳,端庄严整。

罗振玉精于真、行、篆、隶书法,在书法上无所不擅,自中年后见到殷墟契文,兴味大增,于是师法为之一变,由篆而入甲骨,不断临写揣摩,终于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甲骨文书法。

并以考释的甲骨文字编集楹联,遂有《集殷墟文字楹联》问世。

其甲骨文书法有着参以中锋篆法,圆劲隽秀,紧密工稳,端庄严整的特点。

并不是以龟甲兽骨上的锲刻线条为模仿,纤细且每每以出锋书之。

使得其由篆隶向契文也是因为罗振玉有着深厚的书学功力、博大的学问根底,这也离不开他平常在《石鼓文》、《秦诏铭》、《张迁碑》、《石门颂》、《孔宙碑》、《颜勤礼碑》、《化度寺碑》等都下过极深的工夫。

在这奠定好的基础下,才能使其在书法转型时似乎显得游刃有余。

在罗振玉书法上,罗于跋中就有写道:“自客津沽,人事旁午,读书之日几辍其半。

去冬,奔走南北,甸甸娠灾,四阅月间,益无寸晷。

昨小憩尘劳,取殷契文字可识者,集成偶语,三日夕得百联。

存之巾筒,用佐临池。

辞之工拙非所计也。

辛酉二月,雪翁记”。

此“辛酉”,即一九二一年。

这一年,罗氏五十六岁,正是其书艺进人炉火纯青的创作阶段,也是他开始热衷于商卜文字人书之时。

其文史学家罗继祖先生曾回忆说:“辛西年我八岁已能记事,舟见公为人写楹巾占总是集契文,大小篆倒反而少写。

以舀也常常如此,如果人家不指明要那一体的话,就统以契文应之。

”罗振玉书法作品01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型文字,然而又是被发现最迟的文字。

所以它作为一种书体被欣赏,其实不过百年。

而这种以毛笔创作的甲骨文书法,其最初的实践者或许就连现在写书法的人也记不得他了,那就是著名学者、金石文字学家罗振玉先生。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解析隋、唐、宋、金、元印章

解析隋、唐、宋、金、元印章

解析隋、唐、宋、⾦、元印章 隋代统⼀南北,年代虽短,印章制度却产⽣了⾮常⼤的变动,印章以实⽤为主,印⾯变⼤,朱⽂印增多,印⽂线条开始缠绕折叠等等。

⾃此,随着⽂⼈的参与,官印与私印开始彻底地分化了,并产⽣了许多全新的印章类型。

1、官印。

这⼀时期的官印以实⽤为⽬的,⼀般⽤铜质印材,并以印⾯的⼤⼩来区分官吏的等级。

所不同的是⼤凡少数民族⼊主中原后,官印中有的会加⼊本民族的⽂字。

⼀般⽽⾔,唐代官印的印⽂线条较为均匀,与边框线条的粗细的差别不⼤,显得疏朗、空灵,它作为⼀种古代实⽤印章的新的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朱⽂印式发展的先河。

宋代及宋以后,官印的边栏⽇渐加宽,⽂字则以“九叠篆”为主,显得繁琐造作,少有天趣。

⽽有⼀种低下职位的官印——“朱记”印,由于不拘成法,⾃然真率,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独树⼀帜。

2、私印。

隋唐私印传世极少。

唐宋时期,由于皇帝雅好书画,富于收藏,出现了专门的书画鉴藏印。

⽂⼈⼠⼤夫也开始使⽤并介⼊印章的制作,他们既不属于⼀般官印的“板”,⼜不⽢于⼀般私印的“俗”,当然也不满⾜于先前印章的形式与使⽤⽅法,从⽽逐渐产⽣了许多全新的印章形式。

除了姓名印外,还出现了收藏印、斋馆印、字号印、词句印等等。

这些印,在形式上⼤致存在两种追求,即对唐阳⽂官印的模仿和对汉⽩⽂印的效法,前者与唐代篆书的复兴有关,后者则与⾦⽯学的兴起有关。

作为实⽤的私印,唐宋以后,特别是到了元代,⾪书印、真书印愈来愈为⼈们所使⽤,并逐渐演化为最简朴的“元押”,它作为私印以极端简单的形式表现,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

隋唐官印 隋唐⾄宋元,乃⾄南北朝,是中国印章艺术的相对低潮时期。

隋唐官印存世极少。

隋朝短祚,唐代制度据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规定要上缴废印。

⼀律送⾄礼部员外郎,先在厅前的⼤⽯上碎其字然后在销毁,故传世唐印更少。

清以前甚少有这⽅⾯的资料,清⼈瞿中溶《集古官印考》收录了唐以来的官印⼀百多⽅,但只有考证,不见印⽂。

国学大师罗振玉的人物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罗振玉的人物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罗振玉的人物生平简介罗振玉1866年一1940年近代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老人。

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后曾参预制造伪满洲国活动。

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

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

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

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

罗振玉5岁入私塾,跟随乾嘉朴学的传人李岷山读书,15岁学作诗词,16岁中秀才。

自幼对经史、训诂潜心学习,留意金石名物,尤倾心于经史考据之学,研究经史文字。

20岁起专力研读古碑帖,写成《读碑小传》,由此开始著书立说。

1890年,罗振玉在乡间教私塾。

甲午战争之后,他深受震动,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增强国力,于是潜心研究农业,与蒋伯斧于1896年在上海创立“学农社”,并设“农报馆”,创《农学报》,专译日本农书。

自此与日本人交往渐多。

1898年又在上海创立“东文学社”,教授日文,与梁启超齐名的大学问家王国维便是东文学社诸生中的佼佼者。

1900年秋,任湖北农务局兼农务学堂监督。

后任武昌江楚编译局帮办、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校长,并赴日本考察教育。

1903年被两广总督岑春煊聘为教育顾问。

翌年,在苏州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

1906年调北京,在清政府任学部参事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罗振玉携眷逃亡日本京都。

期间著述《殷墟书契》前编、后编及《菁华》等,并由王国维协助,撰成《殷墟书契考释》及《流沙坠简考释》。

1919年春回国,在天津举办京旗赈灾事务。

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敦煌经籍辑存会”。

1924年应清废帝所召,入值南书房。

同年11月,清室小朝廷被冯玉祥驱逐出皇宫,他与陈宝琛将溥仪偷送到日本使馆。

1925年使馆庇护下1925年2月23日深夜,在日,陪同溥仪秘密迁至天津日本租界地张园,后因功被委为顾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发挥 , 图 1 “ 莴 石萧 ” 如 ,二 的两 方 印 , 条 很 粗 线 的 白文 印 , 出汉 铸 印又融合 了文 人追求 的新 意 , 源 方正平 实 、 温雅婉 转 , 以方 为基调 , 中寓 圆 、 方 转角 圆转 、 笔 圆 曲 ; 势 平正 、 条 粗 匀 、 弯 体 线 间距 匀 称 ,
卒于 辽宁旅 顺 。
虽天趣 间存 , 而法 度 已失 。近百年 来 , 者每 取法 作 于此 , 辄非 之 。/ 心 "2 3
( )罗 振玉 的 白文 印创 作使 其 篆 刻美 学 观得 1 以很 好 的体现 , 使 他 书 法上 的优 势 得 到 了很 好 也
郭 沫若 先 生在 《 国古 代 社 会 研 究 》 书 中 中 一
《 罗雪 堂 自称集 释稿》 罗 振玉 留下 的印存共 中,
16方 , 中能确定 为 自刻者 4 4 其 7方 。
二、 罗振玉篆刻艺术
1 .罗振 玉篆 刻的艺 术风格
的下方 留下了大片的红地 , 使此印疏密得宜 ,莴” “ 字第八 笔一 弯既 承 接 了左 边 的萧 字 , 让 整 个 印 又 章动静得体 。而第二方“ 二莴石萧” 虽取法汉铸印 粗 白文一路 , 但跳 出汉 铸 印的一般 规则 , 布局上 在
重对古 朴平 正 的 精神 气 质 的 探 索 , 或许 与 其 治 学 的态 度密 切相 关 , 振 玉在 篆 刻 艺 术创 作 方 面 推 罗
崇 一种 古雅平 淡而 又法度 严谨 的的秦汉 印章 审美
原籍浙 江上虞 县 ( 今浙 江省上 虞县 ) 永丰 乡 。清 同
治五年 六 月二 十 八 日(8 6年 8月 8日) 于 江 16 生
与书法风格一致 , 而启示 当代 的篆刻 、 从 书法 学习者重新 审视 书印艺术 的继承与创新关 系, 对当今学 习篆刻者 极有借鉴意义 。
关 键 词 : 罗振 玉 ; 刻 艺 术 ; 法 艺 术 篆 书 文 献 标 识 码 :A 中 图分 类 号 :J 2 24 9 .


罗振玉生平及学术成就
罗 振 玉 的 篆 刻 艺 术
谷 翠 峰
( 大连 大学 美术学院,辽宁 大连 摘 16 2 ) 1 62
要 :简述 了罗振 玉的生平及学术成就 , 结合罗振玉 的印作 , 从清代学术与艺术发 展的视角对罗振玉
的篆刻艺术风格 以及书法艺术风格进行 了分析研究 , 认为罗振 玉将印章研究 与学术研究熔 为一体 , 印章风格
说 :在 中国文化 史上 实际做 了一 番整理 功夫 的要 “ 算是 以满 清遗 臣 自任 的 罗 振 玉 。 【 罗 振 玉 在 殷 ”j
墟 甲骨 文字 考 索 、 石刻 辞 流传 、 器 物学 研 究 、 金 古 熹平石 经残 字 与汉 晋 木 简整 理 、 煌 石 室佚 书及 敦 高 昌文 物探 讨 等方 面 , 述极 广 , 诣 精深 , 著 造 皆有
观 。他在 罗福 颐《 鄣庵 印草 》 的序 言 中言 “ 印玺 古 出于熔铸 , 文字 皆尔雅 深厚 , 其 如对 端人 正士 ”而 ,
“ 逮汉 末 季 , 始有 凿 印 , 军 中急 就 , 出 自拙 工 , 或 或
苏 山阳县 ( 江 苏省 淮 安 县 ) 14 今 ,9 0年 5月 1 日 4
功 于学界 , 其对 甲骨文 字 的研究尤 为世 人所 瞩 目, 以其大 量著作 为 甲骨 学研 究 奠 定 了基础 , 动 了 推 甲骨学 研究 的 长足 发 展 , “ 骨 四堂 ” 一 。但 为 甲 之 今 人 罕 知 的 是 , 振 玉 也 是 近 代 杰 出篆 刻 家 , 罗 在
进 行强 烈对 比 的视 觉 感 受 , 切 皆在 方 寸 之 内随 一
该密 处尽 量集 中 , 疏 处 则 留 出大 片空 白给 人 以 该
对秦汉印精神的把握和认 知, 体味汉 印平淡 中的
收 稿 日期 :2 1 —1 —1 00 0 4
作者简介 :谷翠峰(9 7一) 男 , 17 , 辽宁大连人 , 大连大学讲 师 , 硕士 。
第 1期
谷 翠峰 : 罗振 玉 的 篆刻 艺术
19 0
上疏 ” 就 像 绘 画构 图一 样 , 排 有 致 , 不 零 乱 , , 安 毫
“ 中带 圆 、 中见 方 ” 得更 加精 致 、 方 圆 显 亲和 、 细腻 、
婉转 、 致 , 精 弧线 婉 转处 正 是 其 “ 情 ” , 传 处 直线 中 也“ 暗含 曲意 ”带 来 了生机 和韵 律 。第 一 方 印 中 , 的“ 二莴 ” 两个 字 紧 密 完美 地 溶 于 一 体 , 这个 印 而
深义 和平 正 中的变 化 。感 受 平 正 , 懂 平 正 。在 读 平 正 中出风格 , 过多地 取巧 章法 的变化 , 不 而是 注
罗 振玉 (86 14 )中 国近 代金石 学家 、 16- 90 , 文
物收藏 家 。初字 坚 白 , 改字 叔蕴 、 后 式如 、 言 , 叔 号 雪堂 、 翁 、 松 贞松 老 人 , 又称 永 丰 乡人 、 亭 老 民。 仇
第2 卷 第 1 3 期
2 1年 2月 01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HENYANG OF S UNI VERS TY I
Vo . 3. 1 2 No. 1 F b 2 0 11 e .
பைடு நூலகம்
文章 编 号 :1 0 —2 5 2 1 ) 10 0 —3 0 892 (0 10 —180
虽为 四字 四等分 之 , 管 “ 字 的笔 画特少 , 尽 二” 但仍
罗振 玉具备 深 厚 的秦 汉 印基 础 , 筑 基 的厚 他 实, 不仅 仅是从模 仿 创作 的实践 中来 , 主要 的是 更
占一 格 , 笔 画稍 微 加粗 , 二 字 两 画上 下 分开 , 其 将 其 问空 白很 大 , 就构 成 了此 印在 布局 上 的“ 这 下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