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钢铁技术何以迅速跻身一流?
钢铁冶炼技术国家排行
钢铁冶炼技术国家排行
钢铁冶炼技术国家排名前三是日本、德国和韩国。
日本是钢铁业技术领先的国家之一,其拥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钢技术和高效的生产设备。
同时,日本钢铁企业也在强化环境保护和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德国的钢铁业也非常发达,其在高炉冶炼、转炉冶炼和电弧炉冶炼等方面的技术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德国的钢铁产业也在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环保措施。
韩国的钢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其技术水平非常高,其炼钢技术在普遍使用的LD炼钢技术基础上改进,形成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国际一流水平。
王丽文库之近10年日本轧钢技术的进步简况
近10年日本轧钢技术的进步简况一、轧钢技术的最近进展和今后展看日本最近10年轧钢生产虽受钢产量起伏的影响而波动,但技术仍在不断进步。
随着计算机的小型化、高速化和有限元法(FEM)的登场,材料三次元的解析得以应用,对以板材为首的各种钢材的加工压力、荷重、扭矩和金属活动等均可计算出。
变形阻抗作为高精度计算荷重和扭矩的物性值,现已进进数据收集和模式化阶段,热变形阻抗已在细晶粒钢开发中广为应用,冷变形阻抗也在高强度钢的开发方面实用化。
现结合由“大生产大消费时代”向资源循环型社会的转变,今后轧钢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下:(1)从主要变形向大幅进步材料性能、且以最小能耗生产易再循环利用产品的新加工技术转变,如复合加工、多轴加工、超精密加工、工具自由化加工等和材质控制技术。
(2)研究开发方面,由利用模拟技术使试验时间和用度大幅下降的追求型向重视手工装置和发挥人才作用的方式转变。
(3)基础技术应重视工具特性的奔腾改进和与环境和谐技术的开发。
二、轧钢基础技术的开发1.变形的理论解析轧钢方面的理论数值解析已在各种钢材生产上应用。
如对产品尺寸精度和外形的猜测,对被轧材的材料活动、荷重、形变、温度分布等的解析,对轧钢变形和对产品影响的说明,产品材质、组织、残留应力等的猜测以及轧制条件的最佳化和轧钢设备的公道设计等方面的应用。
由于三次元FEM应用的快速发展,日本在轧钢技术理论方面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轧板解析方面以三次元FEM为主,结合轧辊弹性变形解析,可测出钢板宽边变形的具体情况后加以控制,对板材控制的高度化和轧机设备的高效设计作出了多方贡献,迄今已经基本实用化。
对串列轧机、非对称轧制也在试用中。
在钢板变形解析中,还建议采用计算时间短、更易理解的模拟三次元解析法。
在热轧方面,材质、猜测控制均十分重要,最近正在开发利用三次元FEM对其的轧制加工进行的解析模式,拟在超微细粒钢的开发中应用。
影响轧钢产品质量和操纵效率的表面缺陷很早即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10年日本钢管制造技术进展
近10年日本钢管制造技术进展1 钢铁制造技术的变迁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的钢铁产量有大幅度的提高,这是由于日本引进和开发了大量高生产率技术所致。
LD转炉、连铸、高炉的大型化、板坯连续冷轧技术、高速轧制和芯棒式无缝管轧制等技术的开发为大幅度提高产量和生产率起了巨大的作用。
这些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备、材料和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的发展。
在轧制和轧制理论发展的同时,如果没有计算机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就没有连续轧制技术。
日本的钢铁业在高效、大量生产方面以先进的制造技术为武器,确立了其在国际上的钢铁技术的主导地位。
但是,在国际上对钢铁需求变化的同时,技术的发展方向也开始向重质轻量方向转变,并追求质量的稳定,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尤其是,随着汽车的迅速普及,对板材挤压成形性和耐蚀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日本加强技术的主导地位,在IF钢和表面处理材料的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开发了大幅度节能、提高产品合格率和提高生产率的技术。
在建筑建设领域,近年来随着超高层建筑和特大型桥梁的建设,开发了高强度、焊接性好的钢板。
在汽车制造业方面,为确保汽车碰撞时的安全性和环保的要求,开发了高强度、轻量化钢材生产技术。
在钢管制造方面,为确保轻量化和碰撞安全及降低生产成本,钢管的高强度化和管材液压成形技术引入关注,汽车生产厂和钢铁企业合作进行了钢管生产技术开发。
另外,在油井管和干线用管方面,进行了高耐蚀性和高强度材料的开发。
日本钢铁技术能够领先世界是由于日本始终以需求为先、认真实施技术开发的结果。
日本所具有的优势就是技术和需求的超前性。
在上述产品和生产技术开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就是技术的融合。
制造技术在吸收相关技术并与上游技术融合的同时不断发展。
另外,支撑加工技术发展的是加工模拟技术。
今后,日本应将制造、加工技术的经验和计算模拟取得的经验技术进行融合,在以需求为先的同时,创造出领先一步的制造技术,如高强度钢的加工技术、高精度稳定的加工技术和钢构功能开发技术等。
【精品】日本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
日本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一、重化工业的发展(一)基础、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随着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的结束,伴随高速经济增长,日本就开始进入了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并迅速实现了重化工业化。
重化工业化既是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成果,也是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重化工业的发展首先是从基础原材料工业即钢铁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开始的,以此为基础,造船工业、机械、机器工业、电气机械工业和汽车工业等加工组装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
1.钢铁工业钢铁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其发展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就受到了重视。
50年代中期以后,钢铁工业进一步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
1960和1970年,钢产量分别达2214万吨和9332万吨,连续实现了两个十年翻两番;1973年,钢产量又首次突破了1亿吨,达11932万吨。
这样,日本就仅次于美国和原苏联,成了世界第三钢铁工业大国(参见表1)。
1974年以后,由于国内需求和出口增长的停滞,钢铁工业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曾经有10年的产量跌破了1亿吨以下。
1997年为10454万吨,已低于了中国的10731万吨,1999年又减少为9419万吨。
表1 主要国家钢铁生产的增加情况注:俄罗斯1990年前为原苏联的生产量。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新闻社编《日本经济入门》,1998年4月出版,第406页。
2.化学工业与钢铁工业一样,化学工业也是重要的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
然而,战后初期,化学工业却主要是以化肥和油脂、肥皂的生产为主,1955年,其生产额分别占化学工业生产总额的38.9%和17.6%,合计占56.5%(见表2)。
1960年以后,石油化学工业开始飞跃,迅速发展成了化学工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1970和1980年,石油化工分别占化学工业生产总额的25.0%和42.2%,1985和1994年仍分别占37.7%和38.4%。
在化学工业中,另一迅速发展的部门是医药工业。
1955-1965年,医药品占化学工业生产的比重由10.2%提高到24.0%,一度成了最主要的化工生产部门。
近二十年日本炼铁技术发展回顾
近二十年日本炼铁技术发展回顾21世纪的最初20年是钢铁工业发展跌宕起伏的20年。
世界各国钢铁工业的重组加快,全球对钢材需求的增加,导致铁矿石和冶金煤等钢铁生产原料价格大幅波动。
尤其是,世界环保问题已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CO排放控制2比以往更加严格。
为应对这些课题,日本炼铁技术部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本文就近二十年日本炼铁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应用进行了总结回顾。
1 近二十年的炼铁环境进入2000年代,日本钢铁工业进入了合并重组时代。
世界钢铁需求剧增,随之,作为钢铁原料的优质铁矿石和冶金煤的供应出现了瓶颈,钢铁原燃料价格因供需不平衡出现了大幅波动。
在这二十年里,日本的生铁和粗钢产量没有大的变化。
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相比,钢材出口比例有所增加。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炼铁技术部门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开发了提高炼铁生产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技术;为应对钢铁原料价格的高涨,开发了廉价劣质资源利用技术;为应对环保问题,开发了节能技术。
2 2000年代炼铁的主要应用技术在高炉方面,随着计测和计算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了各种传感技术和模拟技术。
为提高高炉的操作精度,开发了各种提高烧结矿质量的技术,同时,采用了各种降低还原剂比的技术,如装入含碳团矿降低高炉热保存带温度和在铁矿石中混合装入大量焦炭,并喷吹城市煤气。
在高炉入炉原料方面,还使用了球团矿和还原铁等。
在高炉风口喷吹技术方面,为提高粉煤喷吹量,推进了粉煤喷吹技术和喷吹设备的开发,还开发了喷吹转炉渣的技术。
尤其是,各种高炉长寿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取得进步。
在原料和烧结方面,为提高资源应对能力和生产效率,应用了各种制粒技术和提高装料溜槽功能的技术。
尤其是,作为环保和节能的应对技术,开发和应用了向烧结机喷吹碳氢气体和使用CaO 改质的粉焦减少NOx排放等新技术。
在炼焦方面,SCOPE炉已开始应用,除了进行焦炉的新建和改造外,还开发和应用了各种应对焦炉老化的观察、诊断、修补技术。
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一)从外部环境方面来看。
一、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经济上、政治上的援助。
由于战败,不能再对侵略国进行各种资源的掠夺了,战后日本的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
这样,战前和战时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资都失去了供应。
这时,为了援助日本的经济,美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性进口物资。
在日本整个进口总额中,1945年9月至1946年占63.2%,1947年占77.2%,1948年占了67.4%,1949年占了58.4%,1950年则为36.9%。
这些物资主要包括小麦、食物、化肥、棉花等,对当时处于绝境的日本经济渡过难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外,美国对日本的态度,因其全球化战略的需要不断转变。
刚开始,美国对日占领政策为打击日本,使其军国主义永远不能抬头。
但是,后来的朝鲜战争、北约与华约的两极对峙以及越南战争等,日本都成了美国国际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棋,所以,其对日的政策,也就变为了扶持和利用日本,在经济上、政治上、科技上、军事上等重要方面,都给予了非常重要的支持。
这对于日本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朝鲜战争对日本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对于朝鲜和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场沉重的灾难,但是对于日本来说,却因其有利的地理、政治因素,借些大发战争财。
由于朝鲜战争,离战场最近的日本不仅成了美军大量军用物资的生产工基地和供应基地,而且还成了为美军提供各种服务的基地。
为了战争的需要,美国出钱直接向日本订购大量的物资和劳务服务。
据统计,从1950年到1953年战争和停止,美国对日本的特需订货一共为23.9亿美元,占日本总出口额的50.6%;其中1951年占总出口额的43.7%、1952年则为66.1%、1953年为63.5%。
三、和平而稳定的国际环境。
战后,特别是冷战背景下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给日本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对于日本战后经济复兴和高速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对和平而稳定的世界政治形势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外部保障,而广大亚非拉国家政治上的独立及其振兴本国经济的迫切要求,为日本获取廉价资源和广阔的国际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外原因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外原因上传: 刘坚更新时间:2012-5-21 22:24:41日本和我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两国很早就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友好交往。
古代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生活习俗对日本影响深远。
进入近代,日本同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也曾遭到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也曾受到西方列强经济的染指,也曾进行反列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
19 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美国为4%,英国为2.5%。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1980年猛增为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
西方有些学者把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称为20世纪的“奇迹”。
二战后的50年,日本由一个战败国,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不能不令人惊讶和深思。
为了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探索日本经济崛起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一、二战后日本经济状况二战以前,日本即为列强之一。
但在二战后期,日本的国民经济遭到了巨大损失。
一是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财、物力;二是盟军的原子弹轰炸,破坏了日本一些工厂和生产设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时,日本国民财富的45%以上都被耗费和破坏掉了。
战后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产指标均大大低于战前水平,工业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了30年,劳动生产率比英、法等国也低得多。
二、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阶段和不同阶段的特点战后十年经济的重建期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
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即国民经济恢复和改组的时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发布无条件投降的停战诏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大国崛起日本崛起的原因_日本的地理环境怎样
大国崛起日本崛起的原因_日本的地理环境怎样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在不少技术领域赶上或超过了美国,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但是为什么一个效果会迅速崛起呢?下面店铺给大家分析日本崛起的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大国崛起日本崛起的原因日本第一次崛起1.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根本原因);2.逐步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民族危机;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获得了大量赔款。
国力大增。
日本第二次崛起,即二战后1.日本战后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首要原因);2.美国开始扶植日本;3.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4.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5.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6.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美军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明治维新后日本崛起的原因一、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而中国就在旁边,中国好像是要稍早一点,在被鸦片战争打开国门,被迫开埠通商和赔款割地,中国这块肥肉貌似更加吸引西方列强。
二、日本被入侵后积极变革,而变革的成功我觉得还要得益于他的幕府制度。
幕府将军德川家希望继续幕府制度和而明治天皇当然也希望恢复800多年前幕府制度后失去的权利,还有日本分为支持佐幕和倒幕的各派系、各蕃,使得维新不像中国这样,只支持到没有决定性权利的皇帝、亲王,变革成功几率大增!三、维新后短短几年,在甲午海战中以弱胜强,迫使中国赔款好像是两亿多万两白银,借着这笔钱大力发展国力,又在十年后打败沙俄,从此发展一帆风顺,直至太平洋战败,被美国驻军!日本崛起的三个启示日本崛起的启示之一: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技术立国”。
战后初期的日本几乎进入“石器时代”,民生凋敝,物资极度匮乏。
但在二十年后,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人力资本的积累,靠的就是“技术立国”这四个字。
日本政府注意到,要使国家经济迅速恢复,跻身强国之列,必须集中全国的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
20世纪60年代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
20世纪60年代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日本在近现代快速崛起,成为世界的经济强国之一。
那么20世纪60年代日本为什么会迅速崛起?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20世纪60年代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20世纪60年代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首先,日本经济崛起的一个最根本原因是调整生产关系,变革落后封建因素之束缚,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
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改革是日本经济兴旺发达的基础和前提。
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铲除封建残余势力,这无疑将会为本国经济发展打造一片蔚蓝的天空,打通迅速前进的道路,正是有效的措施才使生产力越提高,经济跃居大国之首。
这是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根源。
其次,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对军国主义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在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得军国主义浓厚,正是这股势力的膨胀,最终酿成了亚洲文明遭到践踏。
日本人民痛定思痛,大肆消除法西斯主义,虽然难动摇其根,残余犹在,但民主势力已占上风,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军国主义的抬头。
第三,日本重视科技教育事业,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日本本身是一个资源短缺,农业不发达,领土狭小的岛国。
根据本国国情,日本政府把目光转向了科技教育,依靠科技来促进经济的伟大复兴,建立高科技高资本高附加值的新兴企业,通过一系列教育事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科技的飞速发展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使生产率大大提高。
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只有科技才能兴国,只有科技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日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也正是这样做的。
第四,明治维新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二战后经济的再次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在向帝国主义过程中,日本国家政权还与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日本为何崛起很快
二战后日本为何崛起很快个人认为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得益于自身深厚的科学技术基础。
二战时日本已经是个非常发达的工业国家,其钢铁、造船、机械制造等国家支柱产业,有着非常深厚的技术人才储备,并且有着非常完善的社会生产体系。
二战后,做为战败国其国民生产体系虽然受到灾难性打击,但打掉的只是工业生产的厂房、车间这样的硬件,但技术人才这样的软实力依然非常强大,只要有良好的环境和物质上的外部支援,就能够得到迅速高效的发展。
第二,得益于战后美国的大力扶持。
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对立,东西方冷战开始,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深刻地认识到,处于对中国和前苏联太平洋地区进行战略封锁第一岛链核心位置的日本,对其反共防共政治军事战略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为迅速恢复日本社会经济,提升日本综合国力,对实现其冷战战略能发挥极大的作用。
因此,从政治上、军事上、物质上、经济上、科技上给予日本全力的支援,使日本的得到迅速的发展,综合国力得到迅猛的提升。
第三,得益于日本战后“专守防务”的军事战略。
根据战后签署的《和平宪章》,日本不得拥有军队、不得拥有集体交战权,实行专守防务的军事战略,其国家的防卫全部由美国承担。
因此,可以集中本国全部力量发展国民经济,为其社会发展提升了非常良好的内部环境。
这与我国刚刚建国,就集全国的物力、财力保障抗美援朝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
第四,得益于许多国家的免其负担。
一战后,欧洲各国强加给德国沉重的战争赔款要求,几乎榨干了德国的政府收入,摧毁了德国的国民经济,使其德国社会陷入到崩溃的地步,并导致了德国政府倒台。
但是,二战后,许多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出于各种不同的政治目的,免除了日本的战争赔款,减轻了其巨大的战争赔偿压力,使其国民收入能够迅速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
第五,得益于日本民族奋发向上的民族凝聚力。
这一点就不多说了,看看日本现在就能感觉到日本这个民族是非常难以理解的。
日本全球领先顶尖科技(六)-钢铁冶炼技术
日本全球领先顶尖科技(六)-钢铁冶炼技术作为一个本土不产铁矿石的国家,钢铁产量和质量都是世界领先,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日本的钢铁技术包括炼钢技术世界领先,甚至欧美发达国家都是所不能及的。
日本冶炼钢铁的技术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日本的领先另外一方面体现在专利方面到目前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高炉或炼钢厂不是利用日本的许可证建造的。
日本钢铁工业实力究竟如何?且看日本五大钢铁企业。
1977年邓小平访日,希望当时已是世界顶尖的钢铁公司新日铁帮忙筹建宝钢。
规划建设完毕后,新日铁甚至派出技术员手把手教中国工人操作,细化纠正到每一个手势、每一次动作的节奏频率。
可以说,没有新日铁,就没有中国现在最大最强的钢铁公司宝钢。
鞍钢、唐钢、武钢也无一例外。
日本的5大钢铁企业有新日铁,JFE,住友金属,东京制钢,神户制钢。
新日铁,全名新日本制铁公司,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强的钢铁企业之一,无论从企业的研发能力、管理水平,还是从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方面来讲,都堪称钢铁界的一面旗帜。
总部位于东京。
公司的产品包括:圆钢、合金钢、不锈钢、各种钢管、冷/热轧钢板、化学制品、炼铁用成套设备,各种产业机械等。
目前在镀锌钢板和汽车用钢板领域里的技术水平全球位居第一,日本第一,世界第二。
中国国内的摩天大厦的主体钢结构工程完全依赖日本。
建筑行业的钢材用量非常大了那么你知道那么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的时候,你可否想过他们所用的钢材来自哪里?中国国内的摩天大厦的主体钢结构工程完全依赖日本深圳的地王大厦在京基100大厦建起之前以高度368米引领深圳地标很多年,地王大厦是主体钢结构全部采用日本新日铁株式会社钢材准确说来,日本的钢铁技术包括炼钢技术属于世界领先,甚至欧美发达国家都是所不能及的日本的领先另外一方面体现在专利方面到目前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高炉或炼钢厂不是利用日本的许可证建造的。
住友金属,庞大的子公司群,大部分和钢铁有关。
在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巴西、美国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设有一批分厂和办事处。
日本城市化中后期钢铁业发展经验借鉴
日本城市化中后期钢铁业发展经验借鉴日本是亚洲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且钢铁业在其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我国,曾经为城市化初中期发展和城市建设做过突出贡献的钢铁业近两年却遭遇产能过剩、利润率下滑、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钢铁业和城市化的矛盾日益尖锐,钢铁业的未来路在何方?本文探究了日本城市化中后期阶段,其钢铁业的发展困境及应对办法,旨在为解决我国当前钢铁业的发展困境提供借鉴。
1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日本的城市化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86-1945年)为缓慢发展阶段,伴随着日本明治维新的结束,日本步入了近代工业化阶段,工业化推动日本进入城市化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日本工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例逐步上升,而农业就业人员比例开始下滑,但是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这一阶段日本的城市化发展相对缓慢,至1945年二战结束后,其城市化率只有28%。
第二阶段(1945-1970年)是日本快速城市化阶段,恢复经济成为日本战后初期的首要目标。
工业方面,日本政府实行了以煤炭和钢铁为重心的产业政策,而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也直接带动了日本金属、钢铁、机械的出口和快速发展,对日本经济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在日本1953年出台的《町村合并法》的刺激下,城市化率迅速提升,到1955年日本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率上升至56%,较战后翻了一番。
从1956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到1970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的相对贡献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工业化基本完成,而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到1970年日本城市化率已上升至70%。
第三阶段(1970年-至今)是日本城市化后期,这一阶段的城市化呈现出向大城市周边辐射和扩散的趋势:城市的吸引力下降,企业和人口开始撤出城市中心地带,向周边的郊区或卫星城市转移,城市化的步伐放缓。
日本炼钢技术十年进步概况
日本炼钢技术十年进步概况一、日本近十年钢产量及主要指标的变化从1994年到2003年的10年是钢产量波动较大的时期。
由于泡沫经济的破灭,钢产量由1995年的1.016亿t跌到1998年的9355万t的低谷,后又转为上升,进入21世纪后连续4年超过1亿t。
特别是近年由于高炉大钢的合并和东亚经济快速发展带动钢铁需求兴旺,2004年又超过1.1亿t大关而直追1973年1.1932亿t的历史最高纪录。
其中,电炉钢年产量亦由期初的2842万t上升到3425万t,特殊钢比例基本保持在18.4%~20%的水平。
而铁水预处理比则由44.9%猛升到67.6%。
至于二次精炼比,电炉钢由85%上升到95%,转炉钢由80%上升到86%。
连铸比则由96.9%上升到98.6%,其中特殊钢连铸比由87.2%上升到93.5%,而普碳钢则保持在99.8%的极限状态。
二、十年间有代表性的技术开发成果1.铁水预处理工艺的重组为取代过去在铁水罐车和铁水包内进行的预处理,各厂开发成功各种用转炉的预处理法(H炉法、SRP法、NRP法、MuRc法、LD-ORP 法),大幅提高了脱磷效率,减少了对外排渣。
个别工厂已实现全部铁水预处理。
2.环境友好型精炼工艺由于环保意识的提高,十分重视减少钢渣外排技术的开发,使钢渣外排总量达原来的1/2,突出的如彻底脱硅的零排渣工艺。
还开发成功含碳渣用于烧结矿和铁水脱硫,钢渣制砼用于护岸材,用含铁粉尘制球团矿等再生利用技术。
有的厂已作到了炼钢固体废物为零。
3.电磁力应用技术的革新从初期的电磁搅拌和局部作用的电磁制动发展到后期的可适应钢水的加减速而切换的电磁设备、在铸坯宽度方向均匀磁场的静磁场制动以及结晶器内钢水流动的模拟计算软件。
4.高质量技术不断进行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开发,坚持了洁净钢技术开发。
在硬件方面,二次精炼中增加燃烧器后使RH多功能化,开发成功连铸坯防止裂纹缺陷的技术。
在软件方面亦开发成功预测产品质量的技术,使轴承钢中的含氧量由1994年的5ppm降到2001年的4.7ppm,最好时达3ppm左右。
近代日本崛起的三大原因介绍
近代日本崛起的三大原因介绍日本当时的情势,以欧制美,以美抑欧,日本自己则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这就是日本近代迅速崛起的真正原因。
下面就让店铺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
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一、政治体制改革与日本经济崛起众所周知,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性质的主要体现。
近代日本国家第一部宪法,是1889年制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
其核心是“天皇主权论”。
该宪法规定,“日本帝国是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是国家元首,纵览统治权”,把天皇的权力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有两个好处,其一,谁控制了天皇,谁就可以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军部控制了天皇,把日本带到了万劫不复的法西斯深渊当中;其二,东窗事发之时,不用付任何责任,因为天皇是战时国家的最高军事统帅,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和最终决策者,同时天皇受到宪法的保护,因此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名义上的罪魁天皇没有判处绞刑,那么为天皇尽忠的日本军人,更不会认为自己所作所为有何不妥,因为他们是为天皇而战。
战后在美国监督下,日本经历了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1946年颁布新宪法——《日本国宪法》首先对天皇权力做了明确规定。
宣布:天皇拥有了和普通人一样的人格,天皇已经不是一个神的概念,而是作为人的形象出现在现代日本的社会生活中。
同时名义上保留了天皇制,这使广大国民不至于失去长久以来的习惯和精神寄托,使人们在经济生产中有自由民主的精神又有精神上的皈依,这无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同时在宪法序言中庄严宣告:“日本国民……决心消除因政府行为再次发生战争的惨祸”。
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国民中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以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新宪法改变了日本政体,是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天皇由站前至高无上的国家主宰跌落为“日本国的象征”,以天皇专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转变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
战后日本钢铁工业为什么会迅速发展起来
战后日本钢铁工业为什么会迅速发展起来
白成琦
【期刊名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1977()Z3
【摘要】战后,日本是资本主义世界钢铁工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由于战败,一九四六年它的钢产量只剩下了56万吨,还不到一九一七年产量的四分之三。
经过七年的恢复,日本一九五三年的钢产量(766万吨)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此后。
【总页数】8页(P50-57)
【关键词】战后日本;钢铁工业发展;资本积累;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低工资;外部资金;劳动生产率;国家;国外市场
【作者】白成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探讨战后日本四十年的历程——“战后日本四十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 [J],
2.战后的日本钢铁工业 [J], 盛继勤
3.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 [J], 李传忠
4.简析战后日本钢铁工业迅速崛起的原因 [J], 刘霁堂
5.战后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特点及启示 [J], 杜立辉;佘元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轧钢理论和技术发展简况
日本轧钢理论和技术发展简况【保护视力色】【打印】【进入论坛】【评论】【字号大中小】2007-01-31 10-49自1953年日本钢铁产量超过战前以来,经济高度发展,产量飞速提高。
20世纪70年代初期产量超过了1亿t,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钢铁大国,其后产量一直保持在1亿多吨,并努力使生产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以战后从欧美各国引进技术为基础,通过迅速对其进行改进和创新,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在轧制工艺方面,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开发了高速轧制技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开发了连续轧制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发了轧制尺寸精度高、产品质量高和不受工艺过程约束的轧制技术及应用这种技术的新型轧机。
最近以适应环保要求为目的的轧制工艺引人注目。
以下主要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
轧制理论和轧辊的发展1 轧制解析众所周知,日本的轧制技术以理论为基础,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为解析板材轧制中的板材形状和中间凸度的原理,对轧机的弹性变形条件和被轧材的塑性变形条件进行了联立求解。
采用将弯曲和剪切挠曲的材料力学模型进行扩展或校正的方法对各种类型轧机进行解析的方法已基本确立。
另一方面,关于材料的塑性变形,采用了三维解析法,使解析由二维理论向高精度解析发展。
在解析法的发展方面,有采用数值计算法忠实解析变形的所谓三维解析法,有刚性和塑性FEM,有弹性和塑性FEM,尤其是还有为缩短计算时间而将上述方法进行组合的解析法。
在孔型轧制方面,一般说来纯理论处理是极为困难的。
作为一种简便的方法,虽然可以采用所谓的矩形换算法把孔型轧制替换为适当的矩形断面材的扁平轧制,但无法获得高精度。
提高精度用的实验式和半理论式在简单推测随孔型和轧制条件变化时的变形特性和负荷特性方面依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目前一般是采用FEM解析。
由于FEM的出现,使材料的三维解析变得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近代钢铁技术何以迅速跻身一流?
如果说东北帝国大学钢铁研究所是物理学者通过基础科学的手段来研究钢铁材料的话,那么八幡制铁所技术研究所和日本其他民间钢铁企业研发机构则是企业研发人员为解决钢铁生产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研发。
这两种研发行为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从两个方向共同推动了日本近代钢铁技术的飞速发展。
提到日本的钢铁工业,新日铁、JFE、住友金属、神户制钢等世界顶级企业的名字马上就会涌入脑海。
作为钢铁强国,日本钢铁工业较高的产业集中度、良好的战略布局、重大的前沿工艺技术、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等得以使其在国际竞争中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而日本钢铁工业对先进技术矢志不渝的追求、科学的技术研发体系以及强大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令人称道。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日本钢铁工业的技术理念并非短时期内形成的,而是历经百年传承的结果。
19世纪末,一场自上而下、全面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在日本启幕,史称明治维新。
这次改革一举将日本推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其国力与财富由此开始加速积聚。
为满足军事的需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从国外引进了众多先进的工业技术,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现代高等教育制度,派遣大量留学生前往德国、美国、英国和法国学习深造。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本近代最早的一批钢铁技术研发组织应运而生。
本多光太郎与日本钢铁研发的“科学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国内以自主技术研发振兴钢铁工业的思潮日渐浓厚。
1915年~1919年,一批重要的钢铁技术研发机构在日本相继诞生,标志着日本近代钢铁技术已经进入科学研究的新阶段,而钢铁研发的“科学化”带动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新材料的发明。
其中,1916年4月成立的东北帝国大学钢铁研究所(1922年更名为东北帝国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该研究所首任所长本多光太郎在推动日本钢铁技术研究迈向“科学化”阶段发挥了核心作用。
本多光太郎(1870年~1954年),1894年~1897年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物理学科,毕业后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进行合金的物理冶金学研究。
这些经历使本多光太郎更善于将基础研究方法用于钢铁材料的研究中,从而推动了钢铁研究的“科学化”。
在钢铁工业化初期,日本的钢铁研究主要关注炼钢和炼铁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而对钢铁材料性质方面的金相学研究几乎没有。
同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钢铁材料的金相学研究已经建立起来。
随着材料物理学等基础理论的发展,以及日本工业化对特殊钢铁材料的需求,对钢铁材料基本特性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从而产生了以本多光太郎为代表的冶金物理学家。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设置理学科,本多光太郎任物理学科教授,带领研究生开展了元素、金属、合金、温度和磁性方面的研究,后又专注于金属物质、工业材料领域的研究。
在金相研究
中,他改变过去主要用显微镜观察金属表面进行热分析的方法,转而采用热膨胀、电阻和磁性的异常变化等综合分析手段,精确地分析温度造成的钢铁和合金金相的细微变化。
在本多光太郎的带领下,东北帝国大学钢铁研究所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将先进的基础研究手段用于金属材料特性的研究,发明了一些既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钢铁材料。
这些新成果得到了实业界的支持,并在实业界得到应用。
产业界的钢铁研发与生产紧密结合
日本近代钢铁产业界最早的技术研发机构是1907年由日本制钢所室兰制作所设置的实验室。
该实验室虽然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机构,但已经具备雏形。
1916年6月,日本官营的八幡制铁所(新日铁的前身)技术研究所成立,同年8月又成立了东京制钢株式会社技术部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八幡制铁所技术研究所成为日本钢铁产业界最有影响力的技术研发机构。
该所主要围绕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炼铁原燃料资源问题、高炉设备制造等)开展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效。
从研究问题的种类来看,该研究所解决的问题可分为两类:一是与制铁所生产相关的科学问题,二是工业化问题。
正如八幡制铁所技术研究所有关人员所说:“研究所通常进行本所作业的改良进步等与生产密切相关问题的研究,确保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技术的发展。
这不仅是八幡制铁所的利益,也为本国钢铁界
提供了参考……本所还从事对制铁所来说必要的科学研究问题,同时进行与实施此科学研究相关的工业问题,以利于研究在生产现场的应用。
”对以上两类问题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八幡制铁所钢铁生产的进步。
20世纪30年代之后,日本民营钢铁企业迎来了设立研究机构的一次高潮时期。
1923年,神户制钢建立了相关研究机构。
1934年~1935年,日本有代表性的民营钢铁企业研究机构有日立金属研究所、日本钢管技术研究部、住友制钢研究机构等。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民间钢铁企业研发组织体系初步形成。
日本产业界钢铁研究机构还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军用钢材的开发和制造,如八幡制铁所在船体用钢板、防弹钢板、船体用高张力钢板等方面的研究,日本制钢所在造船用铸锻钢领域的研发等。
从技术领域看,这些研究机构隶属的企业以生产某类钢材制品为主,没有涉及生铁冶炼领域,因此其研发集中于某类钢铁制品的试验研究,如日本钢管的高张力钢板研究,住友金属的铸锻钢、磁石钢等合金钢的开发,以及神户制钢的船用钢材和军用特殊钢的研发等。
如果说东北帝国大学钢铁研究所是物理学者通过基础科学的手段来研究钢铁材料的话,那么八幡制铁所技术研究所和日本其他民间钢铁企业研发机构则是企业研发人员为解决钢铁生产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研发。
这两种研发行为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从两个方向共同推动了日本近代钢铁技术的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