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咏月诗三首》第1课时学案(改好)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送别诗三首》第1课时学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送别诗三首》第1课时学案

送别诗三首主备人:王丽责任:赵贤淑审核:王生茂课型:新授课课时: 1课时一、预习成果展示1.回顾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以字数来判断是几言,本诗属于律诗。

2.送别诗:古诗对离别歌吟不绝。

所抒之情或,或,或或3.作者简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字,代诗人。

初唐四杰是、、、,并称“王杨卢骆”,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字,是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和齐名,称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

安西,《送元二使安西》在唐代就很著名,被谱曲传唱,称为“”。

指元二出使的地点。

《别董大》的作者字,是时期著名的诗人。

他和齐名,并称。

这首诗是诗人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

4.词语积累:(1)之:(2)辅:以……为辅佐,这里是的意思。

(3)城阙(què):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

这里指唐朝都城。

(4)津: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

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5)宦(huàn)游。

(6)海内:,即全国各地。

(7)天涯:,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8)比邻:。

(9)无为:。

歧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0)沾巾:意思是(11)浥:客舍:尽:故人:曛:黄云:莫:三、课堂学习研讨1.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诗,全诗表达了与知己的,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之情,体现出作者。

3.《别董大》第一、二句用手法,写眼前景物,烘托出诗人的心情。

在这黄云风雪之中,只有孤零零的诗人和董大在彼此告别,他们在内心情感怎样呢?从句,悟出面对离别的。

四、当堂检测固学1.按要求默写。

(1)《送元二使安西》描写清新明朗环境的句子:,。

表现诗人与友人之间情谊深厚的句子:,。

(2)《别董大》表达开朗乐观,在对朋友的慰藉中充满信心和力量的句子:。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7 咏月诗三首备课全方案 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7 咏月诗三首备课全方案 北师大版

李白《咏月诗三首》备课全方案新课导入月亮,以它的皎洁,它的清丽,它的圆润,博得人们的喜爱。

月亮,更是团圆的象征,“花好月圆”是人们的美好追求。

月亮,也是诗人们钟情的对象,他们或对月抒怀,或举杯邀月,或借月思亲,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篇写月的诗词。

积累整合字词积累1.易读错的字音皎(jiǎo) 丹阙.(què) 宵(xiāo) 独酌.(zhuó) 徘.徊(pái) 邈.云汉(miǎo) 云鬟.(hu án) 金樽.(zūn) 虚幌.(huǎng) 鄜.州(fū)2.多音字jiāng(将来) sǎn(散文) xiāng(互相)将散相jiàng(将领) sàn(分散) xiàng(相声)3.形近字宵xiāo(元宵) 阙què(宫阙) 鬟huán(云鬟)霄xiāo(云霄) 阕què(乐阕) 鬓bìn(鬓角)4.重点词语释义绿烟:文中指遮蔽月光的云影。

宁知:怎知。

相期:相约。

虚幌:轻薄透明的帷幔。

邈:遥远。

云汉:本指银河,这里指仙境。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

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

他性格傲岸,蔑视权贵,关心人民,讴歌正义,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诗才横溢,诗风雄奇豪放,清新自然,诗味深厚隽永,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

著有《李太白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其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向学生推荐其他咏月诗歌,引导他们进行拓展阅读,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关注环保,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景引入:教师以“月亮”为主题,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词,如《静夜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激发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情感。
2.提问引导:教师提问:“月亮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咏月诗三首》,理解诗句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2.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咏月诗三首》中的文学形象、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学生能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古代诗人在描绘月亮时的不同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导入新课:教师正式引入《咏月诗三首》,简要介绍作者和诗歌背景,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咏月诗三首》,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2.诗意解析:教师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情感表达,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4.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表达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进入初三下学期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诗歌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典诗词基础和理解能力。他们对诗歌的韵律、节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初步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针对《咏月诗三首》的教学,学生面临以下挑战:

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咏月诗三首》,培养学生对于月亮的赞美和感悟的能力;2. 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和阅读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人对于月亮的描写和感悟;2. 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于月亮的唯美描写;2. 启发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教学准备: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诗歌朗诵录音、活动卡片等。

教学流程:Step 1:创设情境播放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使学生进入思考月亮的情绪氛围中。

可以选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相关歌曲。

Step 2:阅读并理解《咏月诗三首》1. 让学生先阅读整篇诗歌,帮助学生理解整篇诗歌表达的意境和主题。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展开探究,引导学生从词语的具体描述入手,理解诗人对月亮的描绘。

3.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修辞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Step 3:诗歌朗诵和鉴赏1. 小组成员交流探究成果,并选派一位代表向全班朗读自己分析的一段诗句。

2. 分享朗读效果,整合各小组成员的朗读,形成整体的诵读效果。

Step 4:情感体验与应用1. 提问学生对月亮的情感和体验,可以通过留言、绘画、小作文等形式表达。

2.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咏月诗》。

Step 5:展示和评价1. 邀请学生到前台朗读自己创作的《咏月诗》。

2. 批评与自评,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进行评价,讨论每一首创作诗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Step 6:总结反思1. 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和心得体会,鼓励学生表达对于诗歌表达能力的提升和感悟的深化。

2. 提醒学生在平日里多阅读和欣赏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Step 7: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阅读和欣赏诗歌,进一步体会和感悟。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咏月诗三首》第2课时学案案(改好)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咏月诗三首》第2课时学案案(改好)

金塔县第三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教练案 班级 姓名 总 节2 咏月诗三首——《月下独酌》 《月夜》主备人:王丽 责任人:赵贤淑 审核:王生茂 第2·2课时 课型:新授课一、预习成果展示1.作者简介:杜甫,字 ,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 ”。

其诗忧国忧民,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故称“ ”。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 ”。

与李白合称“李杜”。

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即: 。

2.给加线字注音:鄜州( )闺中( )云鬟( )虚幌( )邈.云汉( ) 邀.明月( )独酌.( )徘徊..( )3.解释下列词语。

独酌: 邀: 不解饮: 徒: 无情:相期: 将: 及: 邈 :二、课堂学习研讨1.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字表达?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2.我们对“月”这一传统意象已有一定了解,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并结合这首诗,说说本诗中“月”这一意象的含义。

3.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以 的形式,抒发了 之情,也展现了豪放不羁的个性。

4.妻子明明有儿女在身边,怎么说是“独看”呢?5.“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真切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盼望 ?三、当堂检测固学1.对“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A .“邀”字,主动者为月,诗人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

B .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

C .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

D .“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B.诗人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踽踽凉凉之感。

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下《咏月诗三首月下独酌》教案

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下《咏月诗三首月下独酌》教案

《月下独酌》【教材分析】《月下独酌》诗共4首,本诗是第一首,这是李白在对现实极度失望、心情非常苦闷的情况下,借月、酒寄托情志的诗。

◆【学情分析】学生对李白的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且已具备了进行诗歌鉴赏的能力,因此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与讨论学会本诗。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体会重点词语和语句。

3、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感情,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1、分析鉴赏重点语句的内容和情感。

2、清楚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把握主题。

【解决措施】从整体感知入手,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深入到作品中去找答案。

◆【难点】通过分析把握诗的主题,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

◆【解决措施】教师加强对重点语句、诗歌主题的讲解,用全面讲解、重点突破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字面之下情感的倾述。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启发点拨。

◆【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诗文,会写生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和情感。

学习过程(五环节)导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课堂导入二、目标展示三、自主学习四、合作探究提问背诵《把酒问月》。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诗歌《月下独酌》。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体会重点词语和语句。

3、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感情,把握文章主题。

一、介绍背景及诗歌内容。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

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

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作者感到孤独、愤懑,以酒销愁,写下了本文。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

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自由放声朗读全诗,初步领会诗人情感。

2、播放朗读录音,进一步领会诗人情感。

3、指明读,并强调重点字音。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咏月诗三首》课件1(第1课时)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咏月诗三首》课件1(第1课时)

退出
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 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 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 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
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月下独酌》中,诗人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 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 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 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 同时还异想天开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 类,邀其共酌。
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 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 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
《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 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 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 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 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 杜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
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 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 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
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 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读出情感
再次诵读这两首诗,整体感知诗的文字之美,体
会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 之美。
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两首咏月诗,直至背诵。 2.预习杜甫的《月夜》,体会其中的情感。

语文北师大九年级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3

语文北师大九年级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3

《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导入:同学们,月亮是我们中国诗歌的经典意象。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著名的咏月诗词。

三、学习《把酒问月》(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2.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3.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五)当堂背诵四、学习《月下独酌》(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这样的思想情感?(五)探究学习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谈谈你的理解2.词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试着找出来。

(六)当堂背诵。

五.学习《月夜》(一)作者简介(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三)品读课文1.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中诗人的情景。

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内心感情?(四)探究学习1.说说诗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2觉得诗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对你以后的写作有什么借鉴意义吗?六、拓展延伸1.创设情境: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咏叹明月,赋予它一定的内涵,你能再吟诵几句吗?2.就你的理解,作者往往赋予月亮怎样的寓意呢?(小组间吟诵并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语文北师大九年级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1

语文北师大九年级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1

《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对照注释大致读懂课文,做到重点词句翻译准确,句意清晰,语序合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月的意象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课题导入,咏月二、课文内容分析1、《把酒问月》①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今安徽境内,享年61岁。

②字词积累:宵:夜。

宁知:怎知③诗中的“飞镜”、“绿烟”、“白兔”、“嫦娥”等意象,渲染出一种怎样的诗歌意境,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把酒问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满腹思绪表现得非常形象动人。

2、《月下独酌》①字词积累:将:与交欢:交流、欢乐云汉:本指银河,这里指仙境。

②理解重点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③诗词赏析: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诗人的情感如何?他是如何表达这种悲凉寂寞的感情的?参考答案:“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

“独酌”、“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第二课时一、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2024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4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4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咏月诗文的背景及意义。

2.分析苏轼咏月诗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苏轼咏月诗文的内涵,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苏轼咏月诗文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学生分享对苏轼的了解和印象。

2.课文阅读学生齐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分析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4.情感表达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从诗中感受到的情感。

5.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苏轼在诗中是如何表达对月亮的赞美之情的?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拓展延伸教师介绍苏轼其他咏月诗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学生阅读并分析其他咏月诗文的特点。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写一篇短文,分析苏轼咏月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苏轼咏月诗文的背景了解不够,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引导。

2.学生在分析修辞手法时,举例不够丰富,需要在课堂上提供更多实例。

3.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翻译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月亮何时才圆?我拿起酒杯问蓝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是哪一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又担心那琼楼玉宇,高处会很冷。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7咏月诗三首教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7咏月诗三首教案北师大版

7 咏月诗三首【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月与人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每首诗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难点:月与人的文化联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人世沧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然映照着我们。

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高的,似无情却有情;月亮是诗意的,温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也是感伤的,月圆人不圆。

让我们走进李白、杜甫的世界,叩问月亮,倾听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李白的两首咏月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主板书: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李白)二、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1.正音〔散行板书〕阙樽酌徘徊邈2.读准节奏:七言古诗多为二二三,五言古诗多为二三。

(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并跟读,读准字音节奏。

)三、二读:读懂内容。

1.学生讨论两首李白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学情预测〕学生通过预习及课堂的诵读,能初步感受到诗人笔触的纵横恣肆,及其美的意境,但要具体的说清楚,还有待于讨论引导。

他们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月色美,人孤独等层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注意关键的诗句,并介绍相关的内容。

2.教师具体分析两首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

诗人以纵横捭阖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

“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咏月诗三首》教案 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咏月诗三首》教案 北师大版

《咏月诗三首》(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把酒问月》以纵横恣肆的笔触,多侧面、多层次地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对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洒脱的个性。

《月下独酌》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诗人月下独酌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宏图未展、无人可与之共语的极度孤独之情,表现了诗人独自排遣寂寞的狂放不羁的个性。

《月夜》是诗人在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诗人发挥想象,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思念自己,反衬出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表现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生活。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月与人的联系。

【教学重点】每首诗的内容以及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难点】月与人的联系。

【教学建议】(第1课时)1.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月夜图片,教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人世沧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然映照着我们。

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高的,似无情却有情;月亮是诗意的,温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也是感伤的,月圆人不圆。

让我们走进李白、杜甫的世界,叩问月亮,倾听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李白的两首咏月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2.作者简介。

借助多媒体展示作者资料及图片。

3.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1)正音;(2)读准节奏:七言古诗多为二二三,五言古诗多为二三。

(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并跟读,读准字音节奏。

)4.二读:读懂内容。

(1)学生讨论两首李白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学情预测]学生通过预习及课堂的诵读,能初步感受到诗人笔触的纵横恣肆,及其美的意境,但要具体的说清楚,还有待于讨论引导。

他们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月色美,人孤独等层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注意关键的诗句,并介绍相关的内容。

(2)教师具体分析两首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板书]把酒问月:咏月抒怀:酒——月——酒思考宇宙人生月下独酌:对月抒怀:月——人——影孤独中的向往5.三读:读出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7 咏月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7 咏月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

咏月诗三首学习课时:三课时。

学习方法指导: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包括当时社会、作者自身遭遇:如升迁的愉悦、遭贬时的郁闷等),助于从全局去分析诗歌、理解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总结作品中心。

3、赏析“诗眼”、名句及诗歌艺术手法,提高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

4、多背多诵,不断积累,丰厚自己的语文素养。

我们已经学过的李白的诗歌有:2、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

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

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有《李太白集》。

我们知道李白所写的名句有:二、1、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字,我国(朝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其中“三吏”为《》《》和《》,“三别”为《》《》和《》。

还有我们学过的:2、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郁积,语势有停顿转折),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我们学过的“杜诗”名句有3、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诗文初读:一、字词识记:1、注音:皎()阙()宁知()栖()樽()酌()徘徊()邈()鄜()鬟()幌()2、书写:3、读准节奏:七言古诗多为二二三,五言古诗多为二三。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咏月诗三首》教案 北师大版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咏月诗三首》教案 北师大版

第四单元《咏月诗三首》教案课前预习1、利用书籍、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反复诵读三首诗,体会各首诗的情感。

3、诵读课文,了解两位诗人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词大意。

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并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月与人的联系。

评价任务1、每首诗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2、月与人的文化联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人世沧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然映照着我们。

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高的,似无情却有情;月亮是诗意的,温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也是感伤的,月圆人不圆。

让我们走进李白、杜甫的世界,叩问月亮,倾听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李白的两首咏月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主板书: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李白)二、简介作者、诗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

原诗题下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月下独酌》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

许多人都嫉妒贤能,对李白大家排挤和诋毁。

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要他的意思,所以作者感到孤独、愤懑,以酒消愁,写下本诗。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学生范读。

2.老师正音阙què樽zūn 酌zhuó徘徊pái 邈miǎo3、朗读指导:把握朗读的节奏、语调、重音。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7咏月诗三首导学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7咏月诗三首导学案北师大版

咏月诗三首学习课时:三课时。

学习方法指导: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包括当时社会、作者自身遭遇:如升迁的愉悦、遭贬时的郁闷等),助于从全局去分析诗歌、理解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总结作品中心。

3、赏析“诗眼”、名句及诗歌艺术手法,提高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

4、多背多诵,不断积累,丰厚自己的语文素养。

我们已经学过的李白的诗歌有:2、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

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

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有《李太白集》。

我们知道李白所写的名句有:二、1、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字,我国(朝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其中“三吏”为《》《》和《》,“三别”为《》《》和《》。

还有我们学过的:2、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郁积,语势有停顿转折),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我们学过的“杜诗”名句有3、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诗文初读:一、字词识记:1、注音:皎()阙()宁知()栖()樽()酌()徘徊()邈()鄜()鬟()幌()2、书写:3、读准节奏:七言古诗多为二二三,五言古诗多为二三。

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_九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_九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_九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1)掌握作家作品知识,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领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意境。

(4)领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诗人笔下孤高的明月意象。

2.过程与方法(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小组探究,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博大的胸襟,领会诗歌主旨。

(2)理解作者壮志难酬、无人共语的寂寞孤独。

(3)体会诗中反映的离乱时代人民的离情别绪。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导入:在古代,科学技术落后,许多自然事物和现象在人们眼里神秘而又美好,遥远的月亮引发了人们无数美好的联想,同学们了解哪些?知道月亮都有哪些美称吗?引入。

预习准备:朗读诗歌;查找作者相关资料,预备交流;梳理咏月诗句,了解关于月亮的传说。

交流:介绍自己知道的诗句,提示重点生字词。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教师范读诗歌,引导学生朗读。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1、《把酒问月》中问了几个问题?理解这几个问题。

2、第六、七两句怎样理解?(两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古人无法欣赏今日之月,今人也无法赏明日之月,而月亮却永远照耀着来了又去了的生命,对比之下,人的生命何其短暂,人的存在又是何等渺小。

)3、尾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朗读诗歌。

按照要求理解诗句,交流。

(3个问题:青天有月来几时、宁知晓向云间没、嫦娥孤栖与谁邻;朝逝夜现的明月在李白的追问中呈现出跨越无限时空的苍茫浩瀚感,也让读者置身于一个广大无边的时空之中)(尾句摆脱了人生苦短的慨叹又回到”对酒当歌”的快乐生活中来,既有及时行乐之意,也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胸襟和洒脱飘逸的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塔县第三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教练案班级姓名总节
咏月诗三首——《把酒问月》
主备人:王丽责任:赵贤淑审核:王生茂课型:新授课第2.1课时
一、预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李白,唐代杰出的主义诗人。

字,号。


之称。

和齐名,并称。

杜甫赞其诗作“”。

2.给加线字注音,并讲出词语意思。

丹阙.()金樽.()孤栖.()邈.云汉()皎.如飞镜()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攀:②丹阙:③但见:④绿烟:
⑤青天:⑥宵:⑦宁只:⑧金樽:
二、课堂学习研讨
1.“我今停杯一问之”,“之”所指代的内容是
2.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纵横恣肆的笔触,通过孤高而神秘的明月形
象、海天景象的描绘,抒发对的感慨,展现了作者的胸襟和的性格。

3.说出诗中提到的两处典故名称,并说说诗人借典故表达什么感情?
①②化用典故的作用:
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三、当堂检测固学
1.理解填空。

(1),两句,语序倒置,以一问统摄
全篇,极富气势,手持酒杯,几分醉意,仰天问月,尽情咏月抒怀。

(2)道出人与月的关系:人对月亮向往求不老而无奈,月亮对人无情却似有情,依依相随,亲切而又神秘。

,。

(3)极赞月色之美,皎洁月光妩媚动人,光彩夺目的句子,
(4)慨叹时光流逝之速,踪迹难测,也慨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句子:
,。

(5)《把酒问月》借神物与仙女的辛劳孤寂来表达诗人自己的孤苦清高的诗句:

(6)蕴含物是人非、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人生短暂而明月长在的情与理的句子:
,。

,。

(7)哪句流露出与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相同的人生感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短暂,岁月易逝,应当快乐每一天。

, .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哲理诗。

诗人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
明月形象,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B.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
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层思索,抒情之中蕴含哲理。

C.“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

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

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

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

D.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

“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