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微观土地利用行为

合集下载

《土地经济学》第五章 土地规模利用

《土地经济学》第五章  土地规模利用

(二)扩大规模经营的条件 1. 非农产业发达 2. 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3.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 4. 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三、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 确定
确定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并不容易,因 为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相对的、 动态的概念,它具有以下特性:
(一)地区性 (二)动态性 (三)层次性 (四)适应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城市规模,就 是由以上的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平衡 关系所决定的。
图5—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模
(三)城市规模与土地利用效率
从人均用地面积来看,城市规模的扩大同 样存在明显的规模效益。这是因为,城市 规模的扩大,人口的集中造成对土地需求 的增加,使城市土地的价格上升。在市场 机制的作用下,企业会做出尽可能节约土 地的经营决策。
外部经济问题“内部化” 。 外部不经济问题“内部化” 。
第二节 农业土地规模利用
一、农业经营中的土地规模问题 (一)国外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趋势 (二)我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问题的背景
二、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经济 机制和条件
(一)经济动因
1. 缩小收入差距
2. 农产品的市场竞争
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 移 与要素相对价格 变化
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 形式
(一)家庭经营型 2.厂办农业车间 1.种植业专业户 3.社区型土地股份合作经营 2.家庭农场 (三)企业经营型 3.农户联合经营 (四)规模服务型
(二)集体经营型 1.村办集体农场
五、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 途径
我国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重点是在完 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建立起合理 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通过农户之 间的土地转包,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和 集中。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一、土地的概念1.土地: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

①土地即土壤;②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③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④土地即地球表面。

2.土地概念的扩展: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①土地即土地资产:土地具有权属和价值。

②土地即土地系统: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③土地即景观:是地表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

3.认识土地概念需把握的几个要点①土地概念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的认识的深入而变化。

②土地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③土地是重要的资源。

自然资源和资源性资产。

④土地与土壤、国土、环境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4.土地的定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特定地段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不仅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产品和活动场所,而且尚能产生巨大财富和增值价值的经济资产或生产性资本。

二、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自然性:自然产物,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但人类绝不能创造新的土地。

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由地球面积所决定。

3、土地的空间性:三维空间,由此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影响土地利用的方式。

4、土地的永续利用性: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可周而复始地使用。

5、土地属性的两重性:自然和社会属性。

三、土地功能1、生产(养育)功能:万物土中生,充分体现在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之中,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

2、承载功能:在非农生产部门,是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

3、仓储功能:表现在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依赖土地而形成的人文景观等,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四、土地利用(一)土地利用的概念1、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1)人类对土地的依赖性和土地的功能;2)土地利用的实质:土地利用系统2、土地利用中的问题1) 技术问题:土地利用需要对土地生产要素加以认识,如温度、水分、土壤质地等,要凭借科学技术水平。

第5章 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第5章 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④所有区位的土地肥力相等。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土地利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土地竞租与城市土地利用
【二】不同产业的投标租金模型
(一)制造业的投标租金模型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产品的价格、非土地要素的价格都是既定的,不随区位的不同而改 变。假定技术不变,市内不同区位的成本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区位选择是市场指向 的,每单位产品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为常数t,均衡产量为B,产品价格为Pb,生产成本为C,地 租为R,土地使用量为T,则企业的经济利润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土地利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
【一】城市功能分区规划
城市功能分区规划,也称土地利用分区规划(zoning),简称土地区划或分区规划,是 最普遍的土地利用控制手段。城市可以通过分区规划控制建筑密度、人口规模和土地利 用方式。功能分区规划对城市面貌有重大影响,它规定了空间在一点的土地利用类型、 强度、建筑高度、地块最小或最大面积,以及其他土地利用限制等。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土地利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
【三】分区制的几种常见方式
1.工业分区制
工业分区制可以将住宅用地与工业用地相分离,将污染源与潜在的受害者分开,限 制工业污染的外部性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五章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五章

内容:国有土地使用权主体在依法行使土地使用权 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主体:依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单位和个人
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
客体:使用权主体依法取得的承包地、自留地、 自留山、宅基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等
内容:集体土地使用权主体在行使土地使用权的 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节 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收回
❖ 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 ❖ 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需要调整使用土地的 ❖ 土地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
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 ❖ 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原划拨的国有土地的;公路、铁
路、机场、矿场等经核准报废的
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2.土地制度
❖ 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关于土地所有和 使用的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使用、收益和处分
❖ 公有和私有
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土地使用制是土地所有 制的反映与体现,又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 手段。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 二、假土设地制:度城变乡迁中及巴其经公济交学8分辆析,一车驾一员,争客 制引度争变议迁—的—事例发车不准——车主、客人均不满意
第二节 土地产权
二 我国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对 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 益以及依法部分处分的权利。
主体:任何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
国有土地使用权
客体:国家依法提供给单位和个人使用的国有土地
5.土地所有权内容的可分离性. 土地所有权的内容,是指土地所有权人对上地可依法行使占有、使用 、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在我国土地公有制情况下,法律规定土地所有权不可转让。 为了物尽其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法律允许将土地占有.使用.收 益和处分等权能的一项或多项同土地所有权相分离-如根据法律规定,土 地使用权可与上地所有权相分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财产权,可以将其出 让.抵押等.使土地的经济价值得列充分利用体现。

土地利用.pptx

土地利用.pptx
数据管理与分析
建立土地质量监测数据库,对监测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为土地资源 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
动态监测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及 时掌握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情
况。
预警指标设置
根据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和管 理需求,设置预警指标和阈值 。
预警信息发布
当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预警阈 值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 醒相关部门和人员采取应对措 施。
03
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
01
02
03
04
现场调查法
通过实地踏勘、观察和访问, 获取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和利
用情况。
遥感监测法
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地资源进行 大范围、快速、准确的监测和
评价。
模型评估法
通过建立土地资源评价模型, 对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生
态等进行评价和预测。
综合分析法
将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对土 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 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国内现状
国外现状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存在较大差异,但普遍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境压力等问题 。一些发达国家在土地利用方面注重规划引领、法制保障和科技支撑,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同时,一些国际组织也在积极推动全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02
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
规划原则与目标
综合性原则
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对突发事 件或紧急情况进行快速响应和 处理,确保土地资源的安全和
可持续利用。
04
土地利用政策与法规
国家政策法规解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
01
国家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和

土地经济学(整理)

土地经济学(整理)

土地经济学(整理)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一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容及意义:容: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局。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土地估价管理基础与法规: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土地估价管理基础与法规: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土地估价管理基础与法规: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和指导下,直接对某一地段或某一土用单位的土地利用及其配套设施作出具体的安排,它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深入和细化。

从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作用来看,有两种类型,即控制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开发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控制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地方政府为规范和控制土地使用者的微观土地利用行为而编制的规划,它详细规定了各类土地的使用范围、使用界线、使用强度、利用要求、限制条件等。

开发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则是为了指导某一地段、地块或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如何开发利用而实行的具体规划。

根据我国当前的土地使用情况,控制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主要有以下类型:1.城市(镇)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合理地确定城市用地的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规定各地段各种用途的具体用地范围、用地强度、用地要求和用地限制。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最主要的内容。

2.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在城市(镇)以外的广大农村地域实行的,乡村土地以农业用地为主,兼有一定的村庄居民点用地、工业小区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

与城市(镇)土地不同,乡村土地主要由农业生产用地构成,它侧重于利用土地的生产功能。

土地的利用方式受制于土地的适宜性。

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合理地安排各类用地,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详细编定各地块的具体用途,并对各类用地的要求,限制条件等作出具体规定,以便能够为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依据。

控制性的乡村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重点应是保护农地,尤其是保护基本农田。

行为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规划

行为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规划

定义与概念
定义
行为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分析方法,它从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角度出 发,考虑土地利用的决策和规划。
概念
它强调土地利用规划不仅要考虑地理和环境因素,还要理解和尊重人类行为和 社会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
01
02
03
自然资源保护
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能确 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过 度开发和资源浪费。
考虑未来变化
01
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不
确定性,制定具有一定弹性的规划政策。
灵活调整
02
根据实际情况和变化,及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修正,以保证其
适应性和有效性。
多元化发展
03
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模式,避免单一用途的用地规划,使土地利
用更加灵活和可持续。
提升规划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跨学科能力
人类行为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人类行为的变化会导致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的改变,如城市 化进程中的人口聚集和城市扩张。
土地利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也会反作用于人类行为,如农业生产和 居住环境的变化。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行为因素
个人行为
个人的土地利用决策和行 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 经济条件、社会文化背景 等。
行为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规划
2023-11-12
目录
• 行为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概述 • 行为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框架 • 行为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规划实践 • 行为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技术 • 行为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建议 • 展望未来:行为视角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前

01
行为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概述

行为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行为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行为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规划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行为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以期为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首先界定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内涵和范围,明确了行为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指出了当前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文章从行为视角出发,分析了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主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不同行为主体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决策机制和行为模式。

同时,文章还深入研究了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分析了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及其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效果的影响。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对行为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对案例的剖析,文章总结了行为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文章对行为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贡献一份力量。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行为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其理论基础涵盖了行为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行为科学为研究人类行为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其强调个体和群体行为在土地利用决策中的重要性。

地理信息系统则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空间分析的工具,使得规划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环境心理学则关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考虑人类心理需求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视角。

在文献综述方面,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土地利用的物理属性和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类行为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行为因素。

例如,一些研究探讨了决策者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揭示了决策者的偏好、认知偏差和决策框架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环节,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研究,通过对市场经济机制的运作和个体决策行为的分析,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经济原理和有效实施策略。

本文将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基础、土地需求的决策和供给、产权制度及规划实施等几个方面,探讨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首先,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基础对土地需求和规划决策产生着深远影响。

城市土地是有限的资源,且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供需关系直接决定了土地价格的形成。

土地价格的上涨将推动城市的扩张,促使土地资源向高效利用方向转移,推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调整。

同时,城市土地的价值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而提高,进一步吸引了人们向城市聚集,增加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因此,理解城市土地供需关系和土地价值变化规律,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土地需求的决策和供给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问题。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个体的土地需求决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住房需求、土地价格等。

个体的土地需求是市场需求的总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了整体的土地需求曲线。

而土地供给则受到城市规划政策、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流转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土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格局和结构。

因此,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在充分考虑土地需求和供给的基础上进行决策,促使城市土地利用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还关注产权制度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产权制度对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明确的产权制度可以激励个体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然而,由于土地资源具有特殊性和外部性,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常常存在问题。

土地产权不清晰或不完善将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降低。

土地管理法与土地征收宏观调控与微观运营的结合

土地管理法与土地征收宏观调控与微观运营的结合

政策导向
宏观调控政策通过调整土地利用 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等手段,对 土地市场进行引导和调控,从而 影响土地管理法的实施。
土地利用规划
宏观调控通过制定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明确土地利用的方向、结 构和布局,为土地管理法的实施 提供指导和依据。
土地市场监管
宏观调控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监管 ,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土地投机 和恶意炒作,确保土地资源的合 理利用。
02
土地管理法概述
土地管理法的定义和作用
定义
土地管理法是指国家为了调整土地关系,组织和监督土地的 开发利用,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 总称。
作用
土地管理法在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市场的规范 和发展、土地权益的保障和维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 是国家管理土地资源的基本法,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 供了法律保障。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合理配置对于经济发展至关 重要。宏观调控有助于引导土地资源向高效、环保、创新 等方向配置,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土地征收的宏观调控,可以平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 利益关系,确保土地资源的公平分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措施
土地供应计划
展望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土地管理法与土地征收宏观调控与微观运营的结合机制,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 证分析。同时,可以关注土地征收中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以更好地保障被 征收人的权益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国家鼓励节约集约用地,提高 土地利用效率。这一原则要求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要注重节 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章-土地规模利用PPT课件

5章-土地规模利用PPT课件

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一般指农业生产经 营单位的土地或耕地的数量。
土地经济学
-
4
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
农业生产工具的类型 农业劳动对象的不同 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 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土地经济学
-
5
不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的 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畜力作业阶段,由人畜力组成的作 业班子充分发挥作用的耕地规模。
外部规模经济:各经营企业之间因规模变化而互相 影响产生的效益。
包括外部企业规模变化、市场规模变化带来的效益。
土地经济学
-
12
集聚经济—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集聚经济——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 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产生 集聚 经济 的 主要 原因
土地经济学
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 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 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 消费的多样性. 公共产品的存在.
公共设施的不可分性与土地规模利用 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外部性与土地规模利用
土地经济学
-
34
公共设施的不可分性与土地规模利用
房地产开发中,存在一个能够满足开发项目 功能发挥所需的基本公共设施建设的要求并使得 基本公共设施得以充分利用的最低的合理用地规模.
以居住小区开发为例,其合理用地规模主要的制约 因素为:公共设施服务经济性和服务半径; 交通条件;社区活动和管理方面的影响。
土地经济学
-
35
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外部性与土 地规模利用
由于房地产具有与特定土地固定相 连、一旦建成无法移动等特点,决定了 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存在外部性。
许多外部不经济的产生是由于开发土地 规模太小造成的。解决措施是采取集体行 动,通过扩大开发规模使外部性问题“内 部化”。

第五章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学-徐航)

第五章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学-徐航)

满足上述几个条件后,城市用地结构达到均衡,从 而就决定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一般来说,服务业中非土地要素对土地的替代性较 强,在市中心地区土地的边际生产价值较高,从而 地租出价较高,因而占据了市中心地区的土地。制 造业、住房依次次之,因而分别居于中间和边缘地 带,所以,从理论上,在市场机制下均衡的土地利 用形成了同心圆形的分层结构模式。
城市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等级差别,来源是个 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来源 是市场价格与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差额。
级差地租是城市地租的主要形式。城市级差地租主 要是由土地的位置和投资所决定的,由区位形成的 级差地租永远是城市级差地租的主要形式。
城市土地利用的演化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相互博弈 的过程。每一个主体的决策都会影响其他主体,反过 来,也受到其他主体决策的影响。
因此,建立政府、市场和公众相互协调的机制与对策, 是实现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具体措施: 1 改革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 2 逐步建立并完善土地产权权能 3 公众参与是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城市二级市场是优化 城市土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城市土地使用 效率的重要环节。
土地市场运行体系如图
土地市场
一级市场
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
土地征用
土地出让
二级市场 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
到期收回 转让收回 其他收回
土地转让 土地出租 土地转租
五、城市土地制度
计划经济时期,实行土地行政划拨制度, 我国城市土地使用概况地说是”无偿、无 限期和无流动性“的使用;
(1)稀缺性。由于土地是自然赋予的不可再 生物,对于不断增加的人口和不断增长的需求 来说,土地资源永远是稀缺的。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五章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五章

同时, 战略研究还要强化土地用 途管制, 加快《土地利用规划法》 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条例》 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使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时与区域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城镇( 村) 规划 等相关规划能有效地协
偏重耕地保护研究忽略城镇建设发展探讨城镇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城镇的发展能带动整个地区发展但一直以来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仍偏重于农村就耕地本身来谈保护城镇发展研究重视不够因而造成一些地方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和耕地补充指标脱离当地实际发展情况战略目标难以实现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探讨不够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十分注重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强调图数一致
政策建议: 强化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功能, 为规划制定提供 战略指引 引导土地利用空间分区,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 布局
变刚性指标为弹性指标, 促进相关规划的有机协调;用 地指标控制和用途分区管制是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核心, 也是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手段, 在国家宏观调 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必须与市场 经济相结合, 尽量减少计划体制下指令性指标分配下达 模式的影响, 而更多地考虑市场经济下土地利用不确定 性的特点, 使规划指标由刚性向弹性转变 。更进一步来 说, 应该将规划控制指标分为指令性和指导性两类。指 令性指标, 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基本农田保 护率指标是强制性的, 必须自上而下下达; 而指导性指 标, 如规划建设用地总指标等, 应该上下结合, 充分论 证, 不能单纯追求数量上的平衡。在实际操作中, 要考 虑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 在省和全国规划指标的分配上, 要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的现状差异, 不能搞一 刀切。同时, 要改变每年下达年度计划指标的方式, 用 规划中的规划指标和建设用地总量来控制基层用地行为。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存在的问题:

土地经济学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

土地经济学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

11.79 12.94 14.14 16.32 20.77 27.66 33.31 38029 47.07
4.87 4.30 4.18 4.24 4.72 5.75 6.70 7.58 9.18
6.92 8.64 9.96 12.08 16.05 21.91 26.61 30.71 37.89
-0.54 5.34 8.78 12.81 17.18 19.17 18.60 17.12 13.11
一、土地规模利用的原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 1、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不经济 1)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 效益。在生产阶段主要是生产设备的不可分性,在购销阶段主要 是交易成本的降低。 2)内部规模不经济: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下降。 2、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不经济 1)外部规模经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 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 2) 外部规模不经济: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 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三、城市土地规模利用
表1说明:集聚经济的存在,使城市具有规模效益,其来源:随着 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创造的GDP不断提高的结果;随着城市规模 的扩大人均占用的土地面积不断节约的结果,这是内部规模经济。 表2说明:城市规模在100~400万人之间时,有较大的规模净效益, 200万人为最大,之前呈递增,之后呈递减。 2、适度城市规模的确定 城市规模是由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平衡关系决定的。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城市规模与城市人均效用水平之间存在关系,依此 可说明适度城市规模,为城市有效管理提供依据。 3、城市规模与土地利用效率 城市规模越大,土地经营集约度就越高,人均土地的利用也就越 节约。

土地利用规程

土地利用规程

土地利用规程第一部分:引言土地利用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过程。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规程起着重要的指导和保护作用。

本文将探讨土地利用规程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法。

第二部分:土地利用规程的重要性土地作为有限的自然资源,其合理利用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利用规程可以确保土地利用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促进国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

第三部分:土地利用规程的主要内容1.用途管制:土地利用规程确定了不同区域的土地用途,并对各类用途的地块进行划分和管理。

包括农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

2.耕地保护:土地利用规程强调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通过耕地保护区设立、耕地占补平衡和农田建设用地审批等措施,确保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活质量。

3.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规程要求对生态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保护。

通过生态修复、环境影响评价和土地复垦等手段,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4.土地审批和管理:土地利用规程规定了土地审批的程序和标准。

包括土地用途变更、建设项目规划和土地供应等方面的审批要求。

同时,规程也对土地管理的监督、考核和处罚进行规定,以保证规程的有效实施。

第四部分:土地利用规程的实施方法1.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规程是基于土地规划编制的,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要求。

各级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公众参与。

2.法律法规依据:土地利用规程应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衔接,确保规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明确土地利用规程的法律依据,并及时进行修订和更新。

3.监督检查:土地利用规程的实施需要强化监督和检查机制。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规程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时,社会公众也应积极参与土地利用规程的监督,保障规程的有效实施。

第五部分:结论土地利用规程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保护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微观土地利用行为
与宏观农业景观格局互动机理
LUCC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系统组分在各个层级相互嵌套性;②系统组分之间相互耦合性;③人类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在时空上具有异质性(Parker et al.,2002;Lenton and van Oijen,2002;Eoyang and Berkas,2002;Manson,2001;Kohler,2000)。

LUCC 是生物物理和人为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涌现”(Emergency)现象(Parker et al., 2002;Verburg et al.,2003;Dolman and Verhagen,2004)。

利用MAS研究复杂系统宏观层面的涌现性问题,以及系统涌现的宏观与微观层面的联系机制已经成为系统科学、地理学等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前两章分别从宏观尺度和微观视角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宏观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微观土地利用主体——农户的行为之间存在什么样关系?是否农户中占优势的土地利用策略就一定会形成该土地利用方式占优势的景观格局;农户整体中占优势的土地利用策略一定会对次年的宏观农业景观格局造成影响,且会形成该土地利用方式占优势的景观格局?农户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与景观要素间存在何种关联?这些问题都与两者间的互动机理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本章首先阐述与两者机理密切相关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然后,通过具体的案例来研究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对农业景观格局的影响、农户类型与农业景观变化类型的相互作用,农户类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景观要素等的相互作用,以此来分析探索两者机理的假设前提和可能存在的统计关系;最后,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5.1相关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5.1.1涌现的内涵及相关概念
1.涌现的概念及特点
系统科学中“涌现”指的是整体具有而分解(还原)到部分就不存在的那类现象、特征、属性、行为等,或者高层次具有还原到低层次就不存在的现象、特征、属性、行为等。

由于研究的开放性,试图给出一个精确而普适的定义不是很现实。

本章仅应用LUCC变化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涌现”定义来简述其内涵。

Holland将涌现定义为积少成多的现象(Holland,1998);Epstein和Axtell将“涌现”定义为形成可识别的社会组织模式的现象;Emmeche则明确将“涌现”定义为系统组分的协同作用,即“涌现”是系统组分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各组分简单累加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