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穴位敷贴技术解析
历史源流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 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 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有“蚖…… 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 疗毒蛇咬伤。 )
8/24/2019
适应证与禁忌证
禁忌证
1、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 者,应禁止贴敷。
2、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不宜用 刺激性太强的药物发泡,避免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 功能。
3、孕妇腹部、腰骶部及某些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 三阴交等,有些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进流产。
硬膏剂:将药物放入麻油或豆油内浸泡1~2日,将油放锅 内加热,炸枯后过滤,药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铅丹或广 丹,摊涂于厚纸、布等材料中央做成固体膏剂。使用时可直 接贴用或加热后贴于穴位。本剂型作用持久,保存方便。
8/24/2019
临床应用—常用剂型
涂膜剂:是利用现代工艺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成膜材料,制成 的含药涂膜剂,为一种新颖的骨架型经皮给药,使用时涂于皮 肤特定穴位上。
8/24/2019入酒、醋、姜汁、鸡蛋清、 水等赋形剂调为糊状,敷贴于穴位上,外用纱布、胶布固定。 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缓和药物毒 性。
饼剂:将药物粉碎研细过筛后,加入适量面粉等粘合剂搅 拌均匀,压制成小饼状,可入笼蒸熟,并贴敷于穴位上。有 些药物本身具有黏稠性,也可直接捣成饼状贴敷。使用量应 根据疾病轻重和穴位的部位而定。
明《普济方》“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涎和如泥,罨 涌泉穴。”
冬病夏治三伏贴宣传
冬病夏治三伏贴宣传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是炎热的夏季,天气炎热,阳光强烈,但我们也要注意一个古老的中医养生原则,冬病夏治。
为了提醒大家做好夏季保健工作,我们特别向大家介绍一种非常有效的中医贴敷疗法,三伏贴。
三伏贴是一种配制制作而成的药贴,根据夏季阳气旺盛能够提高人体感受的特点,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进行贴敷,调养人体,起到治疗、预防疾病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向大家介绍三伏贴及其作用。
三伏贴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采用天然植物药材配制而成。
它的贴敷部位主要在夏季最炎热的三个节气,也就是小暑、大暑和立秋期间,故名三伏贴。
三伏贴的药材为竹醋炭、木质素、丁香油、木脂油等植物药物,经过科学提炼和制作,无任何副作用。
三伏贴有很多功效。
首先,三伏贴具有祛湿化痰的作用。
夏季气候潮湿,很容易引起身体湿气过重,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贴敷三伏贴能够帮助去除体内湿气,改善消化功能,提高食欲。
其次,三伏贴有调节气血的作用。
夏季气温较高,人体往往会出现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易导致精神疲劳、头晕、心慌等症状。
而三伏贴能够促进气血流通,改善这些不适。
再次,三伏贴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夏季容易出现火气旺盛的情况,例如口腔溃疡、痤疮等。
贴敷三伏贴能够有效清热解毒,治疗这些疾病。
此外,三伏贴还能够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预防夏季常见疾病。
使用三伏贴很简单,只需选取适合的穴位,将贴敷在皮肤上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适合使用三伏贴的穴位有太阳穴、阳白穴、耳郭、手天池穴等,具体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选择。
贴敷三伏贴的效果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显现,病情轻的患者一般只需要贴敷2-3天就可以见效,病情重的患者贴敷7-10天即可。
三伏贴具有温热刺激的特性,所以贴敷后可能会有热感或发红现象,这是正常反应,不必过于担心。
朋友们,在这个炎热的夏季,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好自己的健康管控工作。
冬病夏治的理念告诉我们,在夏季也要重视养生,避免疾病的发生。
而三伏贴作为一种中医传统贴敷疗法,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
穴位敷贴技术
11/21/2016
临床应用—常用赋型剂
鸡蛋清:能清热解毒,含蛋白质和凝胶,能增强药物的粘 附性,可使药物释放加快,但容易干缩和变质。 凡士林: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 各种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凡士林粘 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的渗透,可与药粉调和 为软膏外敷。 麻油或植物油: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 可润肤生肌。
丸剂:将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拌和适当的粘糊剂制成,便 于应用。
11将药物研碎过筛后,加水或面糊等赋形剂适量,制 成锭形,晾干,临床使用时加水或醋磨糊,涂敷于穴位上。 可减少配制过程的麻烦,方便储存,适应于慢性疾病的保健。 软膏剂:将药物粉碎过细筛或经提取浓缩后的浸膏,加入适 宜的基质调匀并熬成膏状,使用时摊贴于穴位上。本剂型的 渗透性较强,药物释放得慢,具有粘着性和扩展性。 硬膏剂:将药物放入麻油或豆油内浸泡1~2日,将油放锅 内加热,炸枯后过滤,药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铅丹或广 丹,摊涂于厚纸、布等材料中央做成固体膏剂。使用时可直 接贴用或加热后贴于穴位。本剂型作用持久,保存方便。
11/21/2016
理论依据
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即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 由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 能治内。内服汤药与穴位敷贴同样的通过经络“内联脏腑、 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 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
《理瀹骈文》:“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 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 治之理。”
11/21/2016
临床应用—常用剂型
涂膜剂:是利用现代工艺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成膜材料,制成 的含药涂膜剂,为一种新颖的骨架型经皮给药,使用时涂于皮 肤特定穴位上。 贴膏剂:采用高分子材料作基质而制成,具有药物容量高、 剂量准确,透皮性、贴敷性、保湿性好,贴着舒适,不污染衣 物等特点,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外用中药新剂型。 药袋:将应用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放入布袋,混以水、醋、 酒或其它赋型剂,放笼上蒸热后,乘热放于贴敷穴位上,冷 后更换。 磁片:将磁片制成不同大小,面积应根据保健目的和穴位 的部位而定,使用时,根据需要贴敷于相应穴位。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4、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三、慎用人群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2、孕妇、婴幼儿;3、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颜面部;四、操作规范1、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贴敷部位1)基础穴: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2)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辨证、辨症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另外,包括大椎、定喘、膻中、中府、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也有选用。
3)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肾俞、悬钟、关元、阿是穴等。
4)治疗脾胃病,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3、贴敷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1)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2)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主讲人:李少彦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药物组成①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穴位贴敷是一种外治方法,在夏季三伏天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三伏灸”、“三伏贴”。
它主要适用于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和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来,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在施术前,需要准备好药物、选择相应的穴位、确定治疗体位和环境,并进行消毒。
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和生姜为基本处方,可以根据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药材炮制要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在施术时,可以采用贴法、敷法、填法和熨贴法等方法。
穴位贴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规范操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在进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前,需要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进行常规消毒。
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的脱敏胶布固定,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治未病”方法,可以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
但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
在贴敷期间,患者的管理非常重要。
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患者应积极就医,并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
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
同时,在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者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并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办公室卫生管理制度规定了办公室卫生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及检查与考核,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办公室卫生的管理。
公共区域和个人区域都需要保持干净清洁,无污物、污水、浮土,无死角。
门窗、墙壁、卫生间、洗手池等都需要经常保持清洁,毛巾等卫生工具用后要及时清洁整理。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规范
禁用与慎用
贴敷方案 成人
贴敷阶段
贴敷时间
贴敷 次数
[头伏]
7月13日 至7月22日
7月13日 7月14日 7月15日
共3次
[中伏]
7月23日 至8月1日
7月23日 7月24日 7月25日
共3次
[闰中伏]
8月2日 至8月11日
8月2日 8月3日 8月4日
共3次
[末伏]
8月12日 至8月21日
主要适用于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者,在秋、冬季节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
适应证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与北京市药监局等主管部门,根据目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科学研究证据, 2015年“冬病夏治社区工作”统一防治病种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重点推荐以下适宜病症。
禁用与慎用
技术规范 2015
2015.7
中医科 陈妍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简称“三伏贴”)是根据中医理论,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期间,选用具有辛温、祛寒、通经等功效的药物制作成贴敷膏,以人体背部的脏腑俞穴为主要穴位进行贴敷,达到防病治病目的。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和外治法相结合的“治未病”的重要手段。
感谢聆听
若局部有破溃或者瘢痕,可以选择其他腧穴。
[随证加减]
[注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椎
肺俞
心俞
肾俞
膻中
定喘
膏肓
脾俞
中府
膈俞
贴敷方案 每伏连贴3天,每次贴敷6至8小时。每伏贴敷的间隔时间为7天。 每伏各贴3次,每次间隔3天,每次贴敷2至4小时。 [贴敷时间] [成人] [儿童]
冬病夏治三伏贴取穴原则
取穴原则第一组:肺俞:后正中线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法:骨度分寸取法,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为3寸,取其一半。
同身寸取法,一夫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4指宽度为3寸,取其一半。
左右各一。
胃俞:后正中线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法:先定位12胸椎棘突,从上向下,一肩胛骨下缘平第7胸椎棘突,向下依次数到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一夫法定3寸的一半。
左右各一。
志室:后正中线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取法:髂嵴高点连线平第4腰椎棘突,向上数两节定第2腰椎棘突,然后以一夫法后正中线旁开3寸。
左右各一。
膻中:Danzhong四声一声。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男性取两乳头之间。
第二组:脾俞:后正中线,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取法:肩胛骨下缘平行第7胸椎棘突,向下数4个棘突定位第11胸椎棘突。
横向后正中线一夫法3寸,取其一半。
左右各一。
风门:后正中线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法:先取大椎穴,颈椎棘突最高处,向下数2个棘突取第2胸椎棘突。
横向,后正中线一夫法3寸取其一半。
左右各一。
膏肓:后正中线第4胸椎棘突下凹陷处旁开三寸。
取法:风门下数2个棘突为第4胸椎棘突。
横向,肩胛骨内侧缘取本穴。
左右各一。
天突:前正中线胸骨上窝。
取法:前正中线胸骨上窝。
第三组:肾俞:后正中线,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旁开1.5寸。
取法:髂嵴高点连线平第4腰椎棘突,向上数2个棘突为第二腰椎棘突。
一夫法旁开3寸,左右各一。
定喘: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旁开0.5寸。
取法:颈椎棘突最高处取第7颈椎棘突定大椎穴,旁开用中指同身寸,中节屈曲时手指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1寸,取其一半。
左右各一。
心俞:后正中线,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处旁开1.5寸。
肩胛骨下缘连线平第7胸椎棘突,向上数2个棘突为第5胸椎棘突,后正中线旁开用一夫3寸,取其一半。
左右各一。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取法: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为8寸,取其中点,为本穴。
“冬病夏治”之“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观察
。
有效 : 支气管哮喘咳 、 、 痰 喘症状减轻 , 发作 次数减少 23 慢性 支 /, 气管炎 的咳、 、 痰 喘症状减轻 , 发作次 数减少 13 反 复感染 , /, 发病
次数每月减少两次或 病程缩 短 5 d 。无效 : 痰 、 咳、 喘症状 和发作
次发病 1 2d者 3 — 9例 , 7d者 3 , 2~ 2例 7d以上 1 ; 9例 诊断急性 支气管炎 7 1例 , 慢性支气管炎 1 。 9例 12 临床主证 . 咳嗽气粗 , 喉燥咽痛 , 咯痰不 爽 , 痰粘稠 或稠黄 ,
两组 总 有 效 率 比较 差 异 有 统计 学 意 义 ( P<0 0 ) .5 。详 见
中外 医学研究
| 。 誊 : : 毋 -
21 0 1 1年 2月 第 9卷
第3 6期
C I E E A D F R I N ME IA E E R H H N S N O EG D C LR S A C
碧雾謦 0 芬誊 誊誊 謦曩 垮 鬻|
彰囊 蟹谚曩誊 g ≯ j : 蠢秘秘 l
13 1 辨 证分 型 寒 证 : . . 咳嗽气 喘 、 白稀量 多 、 欲不 振 、 痰 食 恶
心、 吐、 欲 恶寒怕冷 、 无汗 、 四肢 不温、 倦怠 、 疲倦 、 大便稀 、 小便清 、 脉沉细 、 、 浮 面色无华 。虚 证 : 咳喘较 重 、 欲差 、 食 中气 不足 、 咳喘 无力、 气短 、 表情淡漠 、 脉细数 、 面色 咣 白。根据证型添加 热性 、 补
13 4 贴敷疗程 ..
从 每年夏 至开 始至末 伏 为止 , 贴敷 时最 好选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规定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规定为加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以下简称“三伏贴”)技术应用管理,规范临床应用,保障医疗安全,提高临床疗效,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三伏贴”应用范围“三伏贴”适用于以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它系统疾病。
二、“三伏贴”应用时间“三伏贴”的使用时间应在头、中、末伏的第1天至第3天,贴敷疗程每伏以1-3次为宜。
三、提供“三伏贴”服务机构基本要求具有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或民族医学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
四、“三伏贴”处方基本要求“三伏贴”用药应为医院制剂或协定处方,明确处方用药禁忌症及相关注意事项,协定处方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任中医师组织拟定,并经一定数量病例的预试验证实其安全性。
五、“三伏贴”操作人员基本要求对患者实施“三伏贴”治疗和干预的人员,应由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接受过穴位贴敷疗法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或接受过中医学和穴位贴敷疗法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组成。
医疗机构应对本单位能够从事“三伏贴”操作的人员予以明确并进行培训、考核。
六、“三伏贴”安全管理与疗效评价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三伏贴”的管理,建立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制定不良反应处理措施,确保其应用安全。
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三伏贴”效果评价工作,收集相关数据,按照科学的评价方法和体系,跟踪评价接受“三伏贴”治疗与干预人员的效果。
七、监督管理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对“三伏贴”工作的指导与监督。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三伏贴”技术应用管理的各项要求和规范,加强日常管理,严格控制质量,做好本单位“三伏贴”处方及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等工作。
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法的临床运用
郁, 调理 冲任 , 用 左 归 饮 合 逍 遥 散 加 减 。挟 瘀 加 丹 方 参、 鸡血 藤 , 痰加 海藻 、 挟 昆布 。
34 肝郁 化热 型 3 . 0例 : 症见经 前 或经期 烦躁 易 怒 , 或
笔者认 为 , 经 前后 诸 症 的 发生 与 肝 的 关 系甚 为 月 密切 , 因肝 主疏 泄又 主 藏血 , 妇女 以血 为 用 , 以 当肝 所 的疏 泄功 能异常 时 常易 发 生 此类 病 变 , 证 治疗 时 采 临
有 关 的化验 及必 要 的辅 助 检 查 , 以排 除精 神 、 经 、 神 内 分泌 以及 乳房 与盆 腔等其 他功能 性 或器质性 病变 。
3 辨证治疗
用 四神 丸合 健 固汤 加减 。浮肿 加泽泻 、 前子 。 车
4 疗效标 准 与治疗 结果
痊愈: 治后 月 经周 期 恢 复正 常 , 自觉症 状 消失 , 随
S 体 会
3 1 肝郁气 滞 型 8 . 0例 ( 中挟 瘀 者 6例 ) 症 见 经 前 其 : 或经 期乳 房 、 头 胀 痛 , 至连 及 两 胁 少 腹 或 不 能 触 乳 甚 衣, 或精神抑 郁 , 叹 息伴 经行 量 少 而 不 畅 , 色偏 黯 善 经 或有 小血块 , 弦 , 苔 薄 白。治 宜疏 肝 理气 调 冲 , 脉 舌 方 用 柴胡疏 肝汤加 减 , 挟瘀者 加用川 牛 膝 、 坤草 、 笑散 。 失 32 肝脾不 调 型 4 . 8例 ( 中肝 胃不 和 者 2例 ) 症 见 其 : 行 经前后 或经期 乳 房胸胁 或 胃脘 胀痛 , 或情 志抑 郁 , 或 泄泻, 或头 面 四肢 浮肿 , 纳 差 , 后脘 胀 , 伴 食 面色 少 华 , 脉弦 , 淡或舌 质 偏黯有齿 痕 , 薄 白或薄腻 。治宜疏 舌 苔 肝健 脾而 调冲任 , 方用 逍 遥 散合 归 脾 汤加 减 。 肝 胃不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论证审议表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论证审议表一、引言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或贴敷特定的材料,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进行论证审议,从理论依据、临床应用、疗效评估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二、理论依据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经络学说、穴位学说和药物学说。
2.1 经络学说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利用经络的传导作用,将药物或特定材料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将药物或材料的有效成分传递到病患的相应部位,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2.2 穴位学说中医穴位学说认为,人体有一些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选择特定的穴位进行贴敷,可以刺激这些穴位,调节相应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3 药物学说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中使用的药物或特定材料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通过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可以使药物或材料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人体,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三、临床应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感冒、咳嗽、哮喘、风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3.1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可以选择鼻部的特定穴位进行贴敷,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善鼻部的血液循环,加速病毒的排出,缓解感冒症状。
3.2 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可以选择胸部的特定穴位进行贴敷,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善肺部的气血循环,促进痰液的排出,缓解咳嗽症状。
3.3 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可以选择胸部和背部的特定穴位进行贴敷,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气道的张力,缓解哮喘发作。
3.4 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种慢性关节炎症性疾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可以选择关节部位的特定穴位进行贴敷,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善关节的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
浅谈穴位贴敷
浅谈穴位贴敷【摘要】: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中药穴位敷贴疗法,俗称“三伏贴”,是以“冬病夏治”为理论依据,来源于清代张潞《张氏医通》的“百芥子疗法”。
其为纯中药治疗,毒副作用少、疗效好、价格低廉。
【关键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中医药疗法每年一度的“三伏贴”时间又到了,好多患者过来咨询关于冬病夏治的知识,现通过我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近年来本院自制中药敷贴的临床上的应用效果的观察及总结,浅谈一下穴位敷贴。
1.对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理论概述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
它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中药穴位敷贴疗法,俗称“三伏贴”,是以“冬病夏治”为理论依据,是中医“冬病夏治”的特色方法,来源于清代张潞《张氏医通》的“百芥子疗法”。
此法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另外还可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其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还可能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
从而使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通过此法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使冬季易发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二、敷贴的应用1.适应范围: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儿科疾病等等。
2.用药与方法:选用我院自制的中药配方,用姜汁调成膏状,用专用的敷贴将中药于初伏、中伏、末伏时根据不同病症贴与所选穴位。
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童每次贴药时间为0.5~2小时,具体贴敷时间也可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①呼吸系统疾病: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例:选穴:天突穴、大椎穴、肺俞穴、膻中穴、脾俞穴、肾俞穴,然后使用空白贴将药物做成穴位贴,贴敷在以上穴位,持续贴敷2-6小时,在贴敷药物期间,患者需要禁食生冷、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在贴敷之后,如果患者的局部皮肤存在微微发红情况,无需担心,会自行消失,如果皮肤处出现水泡,不要挠抓,避免抓破发生感染,如果水泡较大,需要及时处理。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穴位贴敷法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穴位贴敷法夏季三伏天高热,阳气旺盛,依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应用芳香化湿、温阳散寒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较易祛除脾胃阴寒之邪,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及转归非常有利。
穴位贴敷法1:取大椎、膈俞、脾俞、胃俞穴。
用"冬病夏治消喘膏"。
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
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
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
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
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x5厘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膈俞、脾俞、胃俞穴上。
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
假如局部有烧灼感或痛苦,可以提前揭去。
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
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2:取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穴。
用"天灸膏l方"。
取白芥子、斑蝥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矶调成软膏。
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穴上。
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l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
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
一般揭去药膏后即起水炮,渐渐干瘪结痂。
水泡不行擦破,若裂开,用甲紫涂擦。
留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祛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3:取大椎、心俞、膈俞、内关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乔克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冬病夏治是祖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
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病夏治适应证
呼吸系统疾病: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脾胃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泄泻等。
此外,类风湿疾病、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各种骨关节病、软组织及韧带的慢性劳损,以及心绞痛等,冬病夏治疗效也不错。
作用机理
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
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病,多发病于冬季。
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心绞痛、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腹泻、冻疮等,将这些病机为阳气虚弱而冬天好发的疾病,于未发病而阳气旺盛的夏季进行治疗和调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贴敷部位
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
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
此外,根据临床辨证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大椎、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穴也有选用。
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肾俞、悬钟、关元、阿是穴等。
治疗脾胃病,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贴敷时机
一般选在农历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共贴敷3次。
如果中伏为20天,可间隔10天加贴一次。
三伏天期间的其他时间也可进行贴敷,但每两次贴敷应间隔7~10天,每年以贴敷3次为宜。
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2~6小时,儿童为0.5~2小时。
贴敷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要考虑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
如贴敷后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要及时取下。
一般连续贴敷3年为一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操作注意事项
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2.贴敷药物部位出现水疱者注意局部防止感染。
3.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肥皂等刺激性物品擦洗。
5.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
6.久病体弱、身体消瘦者,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贴敷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现发疱现象。
贴敷后的皮肤反应
及处理方法
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贴敷时间长短等,贴敷后皮肤可出现一定反应,如局部皮肤潮红、有灼热感、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
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或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
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
破溃的水疱应在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因患者的病情、体质情况等,贴敷后可偶发一些不良皮肤反应,包括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等。
局部皮肤红肿者,可外涂适当药物减缓刺激。
皮肤局部水疱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搽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
皮肤过敏者,可外涂抗过敏药膏。
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并进行对症处理。
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或出现水疱体积过大、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者,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皮肤出现不良反应时,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禁忌及慎用人群
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两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使用时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以判断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等。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中医敷贴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提示
今年贴敷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