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北京版数学四上《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1.知道这两种运算的意义(即什么叫乘法,什么叫除法)2.知道乘法和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及互逆关系3.可以熟练对一个算式各部分进行转换学会利用关系求解算式中的数(必须理解乘、除法的意义)通过实例探究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一、举例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34=12)提问考虑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加法,给出乘法的定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加减法的对应关系,那么同学们可以以此类推到一种和乘法相对应的关系吗?举例:现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请问可以插几瓶?(算式为:123=4),根据减法定义总结除法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已知的其中一个因数又叫做什么(根据除法进行思考)上一节课,我们总结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来总结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注意点:0不能作除数。

例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

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二、课堂练习1.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2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想一想,做一做。

①蜗牛每小时可爬行5m,6小时能爬行多少米?②蜗牛6小时爬了30m,平均每小时爬行多少米?3. 填空题。

(1)一个除法算式中,商是8,除数是6,被除数是()。

(2)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与它相同,他们的积是()。

(3)被除数是54,商是9,除数是()。

(4)两个因数的积是72,其中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

(5)0乘()都得0;0除以()都得0。

4.判断:已知△+□=☆,◇=☆,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2、☆+□=△()3、☆◇=()4、☆◇=()三、课堂总结串讲知识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内容仅供参考。

数学教案范本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

数学教案范本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

数学教案范本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教学课时:每章2课时,共10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掌握乘除法的运算方法及应用。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乘除法的意义1. 引入乘除法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2. 讲解乘除法的基本性质,如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等。

第二章:乘除法的运算方法1. 讲解乘除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题掌握乘除法的计算步骤。

2. 进行乘除法的运算练习,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章:乘除法的应用1.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 进行乘除法的应用练习,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乘除法的关系1. 讲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如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等。

2.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

第五章:乘除法的综合应用1. 引导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综合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进行乘除法的综合应用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评价学生对乘除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对乘除法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教学PPT,用于讲解和展示乘除法的概念和例题。

2. 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乘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例题掌握乘除法的计算步骤。

3. 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1. 引入乘除法的概念,讲解乘除法的意义。

2. 讲解乘除法的基本性质,进行乘除法的运算练习。

3. 通过实际问题,讲解乘除法的应用,进行乘除法的应用练习。

4. 讲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乘除法的综合应用练习。

第六章:乘除法的运算规则1. 讲解乘除法的运算规则,包括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

数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数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数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熟练应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乘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乘除法的关系式及验算
教学方法:
指导自学当堂训练
教学用具:
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巩固训练
计算下面各题
45277542911532
8767310337
二、自学目标、自学指导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会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中熟练运用关系式。

自学指导
(1完成课本第七页练习二的第一题,并说出这道题分别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2)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第二题另外两个等式及第三题中缺少的部分。

(3)完成课本第八页的第*十题,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学生汇、报相互订正
学生汇报时第2、3、4题时,引导学生说出算式的同时进一步说出利用哪条关系式。

四、教师精、讲指导发现
1、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五、测试总结、完成作业
王师傅平均每小时加工零件48个,每天工作8小时。

每天能加工零件多少个?
一篇稿件需要打印,王阿姨每分钟能打84个字,18分钟刚好完成,丽丽每分钟只能打63个,那丽丽需要几分钟完成稿件?。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数学教案设计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数学教案设计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数学教案设计第一章:乘法与除法的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乘法和除法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掌握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乘法的定义:乘法是一种重复加法的方法,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 除法的定义: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已知两个数的乘积和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

3. 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乘法和除法是互逆关系,即一个数的乘以另一个数相当于这个数连续加上另一个数的若干倍。

教学活动:1. 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感受乘法的意义,让学生亲身体验乘法的运算过程。

2. 利用除法的意义,让学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 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练习题:1. 3 ×4 = ?2. 25 ÷5 = ?第二章: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教学目标:1. 掌握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

2. 能够运用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1. 乘法的运算规律:a. 交换乘数的位置,乘积不变。

b. 乘数乘以1,乘积不变。

c. 乘数乘以0,乘积为0。

2. 除法的运算规律:a. 被除数和除数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商不变。

b. 被除数乘以或除以一个数,商也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

c. 被除数为0时,商为0。

教学活动:1. 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乘法的运算规律。

2. 利用除法的运算规律,让学生能够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练习题:1. 5 ×6 ÷3 = ?2. 12 ÷4 ×3 = ?第三章:乘法和除法的运算顺序教学目标:1. 掌握乘法和除法的运算顺序。

2. 能够正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1. 乘法和除法的运算顺序:a. 没有括号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b. 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2. 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a.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b. 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c. 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教学活动:1. 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乘法和除法的运算顺序。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关系2.乘除法算式的变形和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乘除法算式的变形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的乘除法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举例、讨论等方式,发现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应用拓展(1)引导学生运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乘除法算式的变形和应用。

4.巩固提高(1)进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乘除法各部分关系的掌握情况。

(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次数、合作学习情况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乘除法各部分关系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

2.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给予了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3.课堂练习和作业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否有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对乘除法各部分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教材:小学数学课本(四年级下册)。

2.辅助材料:乘除法练习题、教学课件等。

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举例、讨论等方式,发现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乘除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篇1教学内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5P6教学目标:1、在已学的乘、除法知识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

2、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掌握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明确0不能作除数及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计算下列各题,并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63+88= 165-45=2、我们学习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引出课题。

二、探索发现1、教学乘、除法的意义。

(1)出示教材P5例2(1)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3+3+3+3=12(枝)或34=12(枝)结合刚才的算式思考:哪个算式更为简便?想一想乘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教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出示教材P5例2(2)(3)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123=4(瓶) 124=3(枝)对比这三个算式,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除法?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总结:除法可以看做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商。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教案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教案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教案《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教案相关要求: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各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应用。

教材分析:对于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学生第一次接触,因为在乘除法中,乘法、除法在混合运算中经常性的相互交叉,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部分的相互交叉时如何计算,除法是重点,掌握和理解他们的意义及运算规则学情分析: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并能够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正确、迅速地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究规律,1,明确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1)1、你能看图编几道用加法计算的应用题吗?2、你能列出用加法和乘法、除法计算的式子吗?3、通过列式计算你发现乘除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4、想一想:乘除法各有什么意义?5、应注意什么?合作互动1、小组交流2、展示评价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3 4=12师:为什么用乘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2、理解除法的意义师: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出示例2(2)(3)(1)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列式计算:123=4 124=3(2)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与除法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与除法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乘法与除法的关系,强调乘法口诀的重要性。
3.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4.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5.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3.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乘法与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购物、烹饪、旅行等场景中,整理成一份报告,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4.选择三道本节课学习的乘法或除法题目,要求学生家长参与,由学生向家长解释解题思路,以此增进家校合作,同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完成一份乘法口诀表的抄写,要求书写工整,布局合理,通过抄写过程加深对乘法口诀的记忆。
4.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4.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困难,培养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明白乘法与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懂得运用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以下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发现乘法与除法的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等方பைடு நூலகம்,发现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乘法与除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落实重点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难点
会改写乘法算作交流
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训练方法
引导观察、发现
德育实施点
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并在学习中体味数学的乐趣
实施方法
渗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感悟计算器的发展
课题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几
课时
编写人
复备人
20
主备
复备
内容
分析
教材通过一组情境,互为逆运算的乘除法应用题来研究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这些关系对乘、除法进行验算,以及求乘、除法算式里的未知数x。
学情分析
学生对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之前能根据商、除数和余数,知道如何计算出被除数,或根据乘数和积可以计算出被乘数等等。但对于未知数是什么,怎么去求,都是学生从未接触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研究出问题的规律。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的关系,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会运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改写乘法算式和改编乘法应用题。
5.教学0不能作为除数。
把0×5=0 0×567=0 0×8=0也改写一下,在改写中,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巩固练习。
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课堂检测与效果分析
5×x=60x÷90=10
X+67=98 80÷X=5
作业设计与布置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备课解决方案(教案)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备课解决方案(教案)
其次,关于乘除法的互逆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讲解过程中,我要更加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来体会乘除法的关系,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关系。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时表现得非常积极,这说明他们对于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很高。今后,我可以多设计一些类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乘除法的理解。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将物品平均分配或者计算总价的的情况?”(如分水果、购物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乘除法的奥秘。
举例:通过购物时购买多个相同商品、平均分配物品等实例,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实际意义。
(2)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掌握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理解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举例:通过乘法算式3 × 4 = 12,让学生理解3和4是因数,12是积;对应的除法算式12 ÷ 4 = 3,让学生明白12是被除数,4是除数,3是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旨在提升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数学抽象:培养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乘除法概念,形成数学符号意识。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简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简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简案本课题教时数:25本教时为第13教时备课日期11月5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这些关系对乘、除法进行验算,以及求乘、除法算式里的未知数x。

2.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辨证观点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复习旧知二、学习新课三、课堂练习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1.口算练习十五第3题。

2.口算:4times;612times;324times;424divide;436divide;1296divide;2424divide;636divide;396divide;4从上面的三组题可以看出:乘法是怎样的运算?除法是怎样的运算?除法对乘法来说,有怎样的关系?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和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整理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出示:4times;6=24这个算式,思考:4和6都叫什么?24呢?(板书:因数积)因数和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积=因数times;因数)(2)变化:4times;□=24,如何求出□里的数?你有什么方法?如果是□times;6=24,你又打算如何求出□里的数?(3)由此你可以得到一个怎样的结论?一个因数=积divide;另一个因数。

(4)再出现24divide;4=6的算式,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应用。

(1)想一想: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2)练一练第1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3)做练一练第2题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1.做练习十五第4题(1)指名学生口答第(1)题,并问你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写出这两道除法算式的?(2)指名学生口答第(2)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 北京版 (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 北京版 (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乘法运算定律(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乘法运算定律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2.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应用技巧。

3.能够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乘法运算定律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2.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应用技巧。

难点1.乘法运算定律的抽象概念和有关术语的理解。

2.怎样选择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材北京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工具教学用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课件实验用具:水果等日常生活中的可比较物品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一道题目,引发学生思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小明有三个特价商品,分别是12元、15元和24元,如果买三件,要花多少钱?请大家用笔算一下。

步骤二:知识的讲解1. 乘法运算定律的概念乘法运算定律是指乘数、被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规律。

其中,乘数和被乘数称为因数,积称为结果。

乘法运算定律主要包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 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是指在乘法运算中,因数的顺序可以交换而积不变。

比如,3 × 4 = 4 × 3。

3. 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是指在乘法运算中,因数的结合方式可以改变而积不变。

比如,(2 × 3)× 4 = 2 ×(3 × 4)。

4. 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是指在乘法运算中,一个数先乘以括号中的第一个数,再与括号中的第二个数相乘,等于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乘起来,再把积相加。

比如,3 ×(4 + 5)= 3 × 4 + 3 × 5。

步骤三:学习与练习讲解完乘法运算定律的相关概念和原理,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组合,逐步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应用技巧。

比如,让学生用实物模拟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过程,加深他们的理解,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步骤四:课堂巩固在课堂上,安排一些乘法运算定律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其计算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2 乘法运算定律 北京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2 乘法运算定律 北京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2 乘法运算定律一、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交换律,能够利用乘法交换律计算简单的乘法运算。

2.理解乘法结合律,能够利用乘法结合律计算简单的乘法运算。

3.掌握乘法分配律,能够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单的乘法运算。

4.能够灵活使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乘法交换律。

2.掌握乘法分配律。

三、教学难点1.灵活使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乘法结合律。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 学习乘法交换律1.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次课学习的乘法运算及交换律的定义。

2.学习(25分钟)–通过课堂练习和多媒体演示板展示“乘法交换律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师手写例题并让学生参与运算练习。

3.练习(2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乘法交换律的运用。

4.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化乘法交换律的运用。

2. 学习乘法结合律1.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次课学习的乘法运算及结合律的定义。

2.学习(25分钟)–通过课堂练习和多媒体演示板展示“乘法结合律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含义。

–教师手写例题并让学生参与运算练习。

3.练习(2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4.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化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3. 学习乘法分配律1.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次课学习的乘法运算及分配律的定义。

2.学习(25分钟)–通过课堂练习和多媒体演示板展示“乘法分配律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教师手写例题并让学生参与运算练习。

3.练习(2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4.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化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五、课后作业及反思1.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2.教师对本节课教学进行反思,做好教学改进和调整。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 北京版 (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 北京版 (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乘法运算定律北京版 (3)一、教学目标1.了解乘法交换律。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能够正确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数学问题。

3.练习转化口算为竖式计算,提高算术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和运用乘法交换律。

2.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1. 热身阶段(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个例子:3 × 4 = 12 和 4 × 3 = 12,然后让学生试着说出这两个式子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得出“乘法计算两个数的积时,先算哪个数都一样”的结论。

2. 讲授阶段(15分钟)教师讲解乘法交换律,并给出一些练习题,如:3 × 4 = (), 4 × 3 = (),让学生花5分钟时间自己完成。

接下来,教师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给出一个例子:4 × (3 + 2) = (),让学生自己算出答案。

然后,教师继续讲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并提供一些相应的例题。

学生自己尝试解题,如果遇到困难,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引导学生顺利完成。

3. 拓展练习阶段(20分钟)学生根据老师口中的题目,自己算出答案,然后跟同桌反馈解题思路。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题目类型,涉及到乘法分配律的不同应用情景,以便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题型解法。

4. 总结归纳阶段(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问题:“在解乘法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东西?”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答案。

然后教师列出学生总结的答案,总结一下课堂所讲内容并提供学生思考后续需要加强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我们围绕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了讲解,重点讲解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分配律。

通过思维拓展和实际应用的练习,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更为熟练。

但是,在提高口算乘法时,有些学生缺乏计算技巧,需要通过更多的练习考验掌握。

此外,对于后续的练习应用中,需要学生考虑更多的思路,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数学教案-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2)_四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2)_四年级数学教案
31 x=300÷25
因数因数积x=12
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上一位数,改写成除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除以两位数,改写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的算理.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简便算法方法的选择.
4350米=4千米350米,因为4350米可以分为4000米与350米,4000米是
4千米,4350米就是4千米350米。
③练习:6000米=()千米
2400米=()千米()米全体同学自由说推算过程。
7005米=()千米()米
(3)、自学课本P84-85。
三、练习巩固:[课件出示]
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到智慧宫去闯一闯,只有动脑筋,开了金银锁,你
(2)〇×△=□()(5)△=〇÷□()
(3)〇÷△=□()(6)〇-□=△()
4、思考题:
215×3□4=□8260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7-3、4、8、9
六、板书: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0 × 40 = 800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0 × 6 = 180①x×25=300
上课前老师带领你们在操场上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全班齐读一次。根据这道公式,
a、出示画面讨论一下问题:
①用等号相连,说明他们的长度怎么样?
②等号两边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乘法运算定律 北京版 (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乘法运算定律 北京版 (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乘法运算定律北京版 (2)1. 教学目标•了解乘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掌握应用乘法运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强化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乘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应用乘法运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准备•课件。

•黑板、白板。

•练习册。

4. 教学过程(1)复习•失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乘法运算定律(结合律、交换律)知识点的回顾和练习。

(2)引入•展示两个不同的算式“ 2 × 6 × 7”和“ 7 × 6 × 2”,并解释“ 2 ×6 × 7 = 7 × 6 × 2 ”是利用何种律法得出。

•学生讨论和总结。

(3)辅助练习•利用练习册让学生巩固乘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论知识。

(4)知识梳理•对前时段的讨论作出归纳总结,详细描述什么是乘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及其用法。

•让学生口述并记录归纳总结内容,防止学生出现松散知识点。

(5)独立操练•学生独立完成相关口算练习和应用题目。

•老师给予部分解答,并引导学生思考并自主解决问题。

(6)课堂展示•对学生们完成的题目进行展示,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和交流意见。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乘法具体运算训练题目。

(8)课后反思•教师思考班级里学生对乘法运算定律理解程度,有计划的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5.教学总结本次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主要内容是乘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对此我们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和实践操作。

希望学生们能够把握好乘法运算的定律,并能在应用上进行灵活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北京版数学四上《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教学设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的关系,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会运用乘除
法的意义和关系,改写乘法算式和改编乘法应用题。

2.明确乘法中各名称之间的关系。

明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在观察、比较、分析中谈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学知识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学难点:
会改写乘法算式和乘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悟计算器的发展
口算(卡片出示)
60×400= 24000÷400=24000÷60=
45×200= 9000÷45= 9000÷200=
揭示课题
乘除法的一些知识我们一直在学习,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它们的一些内容。

二、实践探索
1.教学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题:四(1)班学生分坐4组,平均每组有学生12人。

?(1)你能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问题吗
(2)请在本上解答。

(3)反馈,说说你是怎么做的?12×4=48表示什么?
(4) 12和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叫什么?48是什么?
2.教学除法的意义。

(1)你能把上面的应用题改编成一道除法应用题吗?
(2)交流反馈,请学生列式解答。

(3)从上面的计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4)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除法。

3.乘除法的关系。

你认为乘除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它们跟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很相似。

4.尝试练习
(1)、把216×18=3888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

5.教学0不能作为除数。

把0×5=0 0×567=0 0×8=0也改写一下,在改写中,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附送:
2019-2020年北京版数学四上《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运用。

2.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运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一、复习
口算。

70×4 6×90 ( )×4=320
280÷70 540÷60 320÷( )=80
280÷4 540÷90 ( )÷4=80
二、新授
1.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2.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3.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以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 × 4 = 160人因数×因数 = 积
160 ÷ 4 = 40人被除数÷ 除数 = 商
160 ÷ 40 = 4
观察思考、并讨论:
比较上面3个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是因为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调换)
40、4、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第2 、3题与第1题相比,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计算?
继续启发: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名称。

提问:
①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
②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
③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
把上述名称板书在例题左面。

1.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从而明确,乘法中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

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根据这种逆运算关系,可以把乘、除法算式相互改写。

试一试: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口算。

4×5 320÷8
20÷4 320÷40
20÷5 40×8
(2)引导学生根据两组算式,总结出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概括并板书: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根据两组算式,说说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4)学过这些关系后,可以解决哪些计算问题?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概括。

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乘法,用算出的积除以一个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因数。

根据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乘法。

用算出的商和除数相乘,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还可以用商去除被除数,看是否等于除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