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新定位

合集下载

新形势下医院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新形势下医院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新形势下医院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在新形势下,医院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医疗发展的趋势来进行调整。

新形势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慢病患者增多、科技进步、医患关系紧张等方面的因素。

针对这些因素,医院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和发展。

首先,医院的功能定位应该从单纯的治疗疾病转向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慢病患者的增多,医院应该加强对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工作,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医院应该提供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诊疗手段不断更新,医疗设备逐渐先进。

医院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提高诊疗效率。

同时,医院还应该加强与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构建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方便患者就医。

第四,医院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

医院是医学科研的重要场所,应该注重科研创新,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同时,医院还应该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培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五,医院应该加强与社会公益机构的合作,承担社会责任。

医院可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提供无偿或低价医疗服务,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就医问题。

同时,医院还可以与社会公益机构合作,开展医疗援助等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医院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医疗发展的趋势进行调整。

医院应加强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提供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改善医患关系,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加强与社会公益机构的合作,承担社会责任。

通过这些举措,医院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试论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新定位

试论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新定位

办学、 社会办学发展很快 , 办学条件有 了很 大改善 。 在这种新形势下, 增强高校 内部控 制

实验 教 学 效 果 。 同时 学 校 应 建 立 完 备 的 实验 教学质 量评 估体 系 , 促进 实验 教学 质 量 不 断提 高 。 () 分 发 挥 学 生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的 3充 主体作用 。以开放式教学取代 以前 的传 统 教 学 方 式 , 做 到 实 验 室 面 向 学 生 开 放, 使实验 教学模 式从 学生“ 动式 ” 被 实 验 向“ 动 探 索 式 ” 验 转 变 。利 用 开放 主 实 性 实 验 项 目及 大 学 生创 新 性 实 验 项 目来 开设一些 能够 综合利 用各 学科 知识 , 并 具 备 创 新 精 神 的 实 验 项 目, 时 还 可 以 同 把 实 验 教 学 搬 到 校 外 , 样 不 但 能 使 学 这 生 主 动 接 触 实 验 仪 器 设 备 , 高 实 验 设 提
性。
试论新形势下高校 内部审计新定位
() 进 实 验 教 学 手 段 、 式 , 立 2改 方 建 的有效性 , 实现 高校经营管理 的科 学化和规 范化 , 需要营造 良好 的内部审计环境。 健全实验教学质量评 估体系 。实验 教学 关键词: 内部审计 现代 管理制度 内部审计环境 方法是影响实验教 学效果的主要 因素之 网 络 化 教 育 手 段 以 及 虚 拟 实 验 室 的 随着我 国高等 教育的发展和 高校管 我 纠 正 的 措 施 。 出现 ,给实验 教学 方法 带来重 大变 革 , 理体制 改革 的不 断深入 , 高校对 内部 审 2是 对 高 校 内部 审 计 职 能 的 进 一 步 . 可 以在原有实验手段 的基础上加入 多媒 高 体技术和 计算机 仿真 技术 , 扩大 学生 实 计 产 生 了 更 多 的 需 求 , 校 内部 审 计 开 明确 前 审计署李金华审计 长说, 内部审 验 的 信 息 量 , 宽 学 生 的 知 识 面 , 高 始 步 入 转型 时期 ,呈 现 出 新 的作 用 空 拓 提

2035远景目标新的历史方位与新的时代使命

2035远景目标新的历史方位与新的时代使命

党建研究专题刘红凛| 2035远景目标:新的历史方位与新的时代使命2035远景目标:新的历史方位与新的时代使命文/刘红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深刻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与加 强党的全面领导,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在坚持与加强党的全面 领导前提下,有效实现以代表型、使命型、责任型、先进 型、现代大众型无产阶级政党等为显著特点的马克思主义 执政党与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社会之间的共建、互动与间 频共振。

这要求我们,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 党;更要根据“新四个全面”要求,统筹推进我国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还 要从党的领导一党的建设一党的事业相辅相成的高度来统 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党的建设、军队与国防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性质与基本特点国情与党情、国体与政体等决定着我国的现代化本 质只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根据我国国 情、党情与政权性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概括 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至少具有六大显著特征。

第一.我国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民族 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与民族复兴;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逻辑起点。

第二,我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从传 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工业强国的历史转变过程。

人口多、底 子薄、“东西南北中”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水平落后于西 方发达国家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情。

我国国情决定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要务。

第三,我国现代化建设是 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 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过程,这是一 个循序渐进、拾级而上的发展过程。

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也在逐渐调整和转变。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要求。

本文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首先,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创新能力成为了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高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其次,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变得日益频繁,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国际化的课程和组织国际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此外,高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传统的教育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不足。

然而,实践能力是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实践性课程、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高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培养。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心态、团队合作能力等。

只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要求。

高校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培养模式的创新,来实现这一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新形势下农业高职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新定位与新融合初探——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新形势下农业高职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新定位与新融合初探——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村 实用 人 才 培 训 工程 ,重 点 培 训 种 养业 能 手 、科 技 带 头人 、农 村 经 纪 人 和专 业 合 作 组 织领 办 人 等 ,造 就 建 设 现代 农 业 的 人 才 队伍 ,为 推 进 新农 村 建 设 提 供 强 大
的 人 才 智 力 支 持 。 近 两 年 的 “ 号 文 件 ” 还 明 确 规 定 一 了对 中 等职 业 学 校农 村 家 庭 经 济 困难 学 生 和 涉 农 专业 学 生实 行 免 费 ,国 家新 增 助 学 金 要 向农 村 生 源 学 生倾 斜 , 力 度 之 大 前 所 未 有 。 这 些 意 味 着 我 农 业 高 职 院 校
的改革 观 。 ()提 出 了 “ 着力 培养 学生 的职 业道 德 、 8 要
业 、本 区域 产 业发 展 趋 势 与 需求 ,不 断 调 整 优 化 职 业
院 校 专 业 结 构 。 重 点 建 设 好 1 2个 专 业 大 类 , 着 力 培 — 育 扶 持 特 色 专 业 、 品 牌 专 业 。 () 形 成 办 学 特 色 。 以 2
稳 定 规 模 、 内 涵 发 展 为 主 要 发 展 模 式 ,突 出 职 业 特 色 、
职业技能 和就业创 业能力 ”的能 力本位 观。 综 上 所 述 , 在 新 时 期 我 国 职 业 教 育 界 将 要 肩 负 着
培养 优 质 人 力 资源 的 历史 使命 ,为实 现 人 力 资 源 强 同
化 办 学 ,要 积 极 对 接 支 柱 产 业 、优 势 产 业 、基 础 产 业 、
发展 的政 策性 建议 。
【 关键 词 】农 业 高等 职业 教育 ;挑 战 与机 遇 ;新 定位 与新 融合 ;政 策
农 业 高 职 教 育 面 临 的 新 形 势 与 挑 战 中 央 在 七 个 指 导 “ 农 ” 工 作 的 “ 号 文 件 ” 中 三 一 提 出 要 大 规 模 开 展 农 村 劳 动 力 技 能 培 训 , 培 养 造 就 有 文 化 、懂 技 术 、 会 经 营 的 新 型 农 民 ,要 组 织 实 施 新 农

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定位;

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定位;

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定位摘要: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现代社会将人才看作是核心战略资源,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学生面临着越发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高等教育传统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出现了许多问题。

必须认识到,新形势下,高校面临着新的发展需求,需要针对既有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确保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高校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自身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前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持续深化,加深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也使得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

党的十七大指出,应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通过教育事业的稳健发展,促进国民素质全面提高,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部专门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多个层面构建起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框架,要求高校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做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工作,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人才。

1 新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新要求从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都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高校本身承担着培养高端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的使命,在发展过程中,高校应该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强国战略的有效落实。

必须明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依然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陈旧,教育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准确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更好地顺应社会需求[1]。

新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1综合型人才综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人才资源提出的新要求,新形势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推动了学科的相互融合,想要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能只了解某一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新形势下医院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新形势下医院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新形势下医院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院在社会中的功能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在当前新形势下,医院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应该紧跟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其次,医院应该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和培养,发展分级诊疗体系。

基层医疗机构是人民群众就近就医的重要窗口,医院应该通过医疗资源下沉和专家培养等方式,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和指导,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同时,医院还应该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与协作,建立起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能够就近就医、就近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

另外,医院应该加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医院应该积极采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同时,医院还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起全面的电子病历和医疗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此外,医院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医院是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而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医院应该加大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投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同时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团队的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总之,在新形势下,医院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以顺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医院应该以人民群众的健康为中心,加强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服务;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和培养,发展分级诊疗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

只有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中,医院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创新理念,让工作思路在全新形势下准确定位

创新理念,让工作思路在全新形势下准确定位

纷 排 解 、 访 事 项 调 处 等 专 门 队 伍 , 而 增 强 了办 公 透 费 , 有 限 的土 地 发 挥 最 大 的 承 载 效 应 。 二 是 参 谋 协 作 信 从 使 明度 , 通 了 民 主 诉 求 渠 道 , 用 地 主 体 对 政 策 和 信 息 到 位 。 否 当 好 政 府 的 参 谋 助 手 和 部 门 的 协 作 伙 伴 是 落 畅 使 能
会 的 同 步 发 展 和 民生 站 在 资 源 整 合 和 合 理 利 用 的 高 度 , 持 常 年 不 问 断 我 坚
“ 地 至 尊 , 户 至 上 ” 工 作 宗 旨 , 服 务 观 念 和 服 务 地 进 行 土 地 情 况 踏 查 和 调 查 ,并 超 前 做 出 占 用 地 方 案 , 土 用 的 在
的发 展 形 势 , 快 节 奏 高 质 量 地 做 好 工 作 , 必 须 首 先 创 工 作 节 奏 , 高 了 办 事 效 率 。 这 三 个 一 就 是 : 次 性 告 要 就 提 一
新 思 想 , 优 思 路 , 常 举 措 , 能 做 实 做 精 国 土 资 源 事 知 , 站 式 办 公 , 次 性 完 结 。 初 以来 , 论 项 目预 审 , 调 超 才 一 一 年 无 业 这 篇 大 文 章 。缘 于 这 一 基 本 认 识 , 初 , 们 组 织 班 子 用 地 审 批 , 籍 办 证 , 是 其 它 业 务 , 由 于 简 化 了办 理 年 我 地 还 都 成员 在全局 上下开 展“ 固服务 宗 旨, 熟 经 营思想 , 牢 粹 构 程 序 而 减 少 了 办 结 时 限 , 在 办 理 和 办 结 的 多 项 业 务 中 ,
二 、 社 会 事 业 共 发 展 与
国 土 事 业 唯 国 民 经 济 与 社 会 事 业 共 兴 衰 。 因, , t 我 t - E

新形势下医院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新形势下医院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新形势下医院的功能定位与开展方向市中医医院新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快速开展、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不断深入推进,医院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

医院体制机制的变革、群众就医需求的快速增加和卫生效劳模式的转变等新形势对医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挑战与机遇并存。

面对新的形势,如何主动作为、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实现医院持续、安康开展是医院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

下面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新形势下医院功能定位和开展方向。

概括起来就是"理好路、定好位、管好院、做好事、服好务〞。

一、医改政策给医院带来的新变化医改的实施进程、我市医改根本情况、四年医改主要变化、十二五期间的医改医改的实施进程2009年4月,中央作出了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根本医疗卫生效劳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2009年4月国务院专门出台了近期三年重点实施方案,提出了五项重点改革的任务〔四根本、一试点〕。

2012年4月,国务院在总结三年医改的根底上,又发布了"十二五〞时期医改规划和实施方案,对2012年到2015年的医改工作作出了统一的部署,将主攻的方向进一步聚焦到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稳固完善根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三个重点。

同时,推进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

章丘市作为医改的前沿征地,按要求分步落实了各级医改政策。

回忆四年多的时间,中国的医改坚持了"三个根本〞:坚持把根本医疗效劳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根本理念;坚持保根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根本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根本路径。

这"三个根本〞是推动改革的指导思想,很多改革的举措都源自这"三个根本〞。

四年医改主要变化〔经济〕:一是"实施根本药物制度〞〔体制机制建立〕;二是政府投入增加。

1、实施根本药物制度:实施根本药物制度,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新形势下统计干部的角色定位及能力思考

新形势下统计干部的角色定位及能力思考

创新能力
思维模式创新
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以开 放、包容的心态接纳新事 物,不断拓展统计工作的 思路和领域。
统计方法创新
根据新形势下的统计需求 ,探索和研究新的统计方 法和技术,提高统计数据 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应用领域创新
将统计方法和技术应用于 更多领域,如大数据分析 、人工智能等,为统计工 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03
如何培养和提高统计干部的能 力
持续学习
学习能力
统计干部应具备不断学习新知识 、新技能的能力,以跟上时代步
伐,应对新的工作挑战。
专业知识
深入学习统计专业知识,提高数 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确保统计数
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跨学科知识
拓宽知识面,掌握与统计工作相 关的经济、社会、科技等跨学科 知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跨领域知识
要理解不同领域的数据,需要具备一定的跨领域知识,包括经济、社会、环境 等多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整合和解读数据。
决策支持者
分析解读能力
统计干部不仅需要提供数据,还需要为决策者解读数据,提 供基于数据的分析和预测,为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
沟通技巧
作为决策支持者,他们需要具备优秀的沟通技巧,以简洁明 了的方式向非专业人士解释复杂的数据和分析结果。
培训和学习机会:为统计干部提供定 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提升 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提供晋升机会:为优秀统计干部提供 晋升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更高层次上 发挥作用,实现个人价值。
通过以上培养和提高措施,可以使统 计干部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统计工 作需求,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 大贡献。
04
总结与展望
沟通能力
01
02

新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

新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

新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国际形势、国内环境和政策导向的多重影响。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也需要相应调整和定位。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生变化,中国亦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制定适应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战略定位新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需要明确定位。

首先,中国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义。

其次,中国需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此外,中国还应加强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的融合发展。

同时,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也要与全球经济格局相契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三、目标设定在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

首先,中国应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争取实现年均GDP增长率在6%左右。

其次,中国需要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投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此外,中国还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中国还应提高全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关注人民的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

四、政策措施为了实现新时代下的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内,防止经济出现过热或过冷的局面。

其次,推动产业升级,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此外,中国还应加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鼓励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动。

最后,中国还应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支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发展。

五、总结与展望新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需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理念。

论新形势下政府角色的定位

论新形势下政府角色的定位

论新形势下政府角色的定位摘要: 新形势下政府的正确定位应该是:处理社会公共事务;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市场秩序;为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管理国有资产,加强稽察以确保其保值增值。

另外政府还必须强化对新体制创立的推动职能和对市场主体运行的服务职能。

关键词:行政定位服务所谓政府角色的定位,就是指政府施政必须首先弄清自己充当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行使什么职能。

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政府行为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当然我们这里所谈的主要是我国的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就总的目标而言,新形势下的地方政府,应该是一个廉价、有限、高效、能干的政府。

所谓廉价,就是产出效益高,运转成本低;所谓有限,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管好应该管的事情;所谓高效,就是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所谓能干,就是决策科学正确,宏观调控有力,有效地管理社会、经济活动。

以下将就这个问题做出详细的阐述。

一、政府角色定位面临的困境与矛盾1.政府干预与政府失效的矛盾与困境。

由于市场体制的天然弱点,政府干预市场成为必然。

一方面,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既起保驾护航的作用,又起方向指导作用,以克服一般市场经济所共有的“市场失效”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并不是万能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如何建立市场经济、如何干预市场,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哪里,没有前车之鉴,尽管政府干预经济有西方国家的许多经验,但我们不可能照搬照套,只有自己进行摸索。

这为政府失效造成了客观条件。

因此政府干预是必须的,政府失效也是存在的。

2.政府机构精简与机构扩张的矛盾与困境。

新形势下的政府应该是在总体上宏观上去把握社会发展方向,打破过去政府配置社会资源一统天下的局面,大量的事务应该由社会组织、市场组织、社会个人自主管理。

因此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对社会资源的配置额从理论上推理应该是大量减少,职能的减少,相应的政府机构也应该减少。

但是现实情况是,尽管我国政府直接控制的财政资源在减少,但政府直接控制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资源,诸如国有资产控制权、审批权、投资权等却在强化。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
新时代的定位可分为5个:
第一,政治上的意义和地位,可概括为聚焦根本主题、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统一全党意志。

第二,思想上的意义和地位,可概括为“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第三,理论上的意义和地位,可概括为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六个重大论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创新性地发展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四,实践上的意义和地位,可概括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对各个领域的工作作出总体谋划和部署,把‘四个伟大’实践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第五,世界历史意义和地位,可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而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与方向是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追求的目标和具体发展路径。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进行探讨。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首先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一道路是以中国实际国情为基础,紧密结合实践经验,自封建社会主义改革以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为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还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源泉和基本国策,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升级。

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中,人民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

要积极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四、构建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还在于构建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我们需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五、推进军队强军事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还在于推进军队强军事业。

新形势下企业政工师的角色再定位

新形势下企业政工师的角色再定位

新形势下企业政工师的角色再定位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政工师工作的背景、对象和作用也骤然发生着巨大变化,政工师若仍然被传统的的角色意识所制约,就将很难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角色需求。

新形势下,政工师应进行自我角色重新定位,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成为一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合格的新型政工师。

关键词:企业政工师;角色定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政工师工作的背景、对象和作用也骤然发生着巨大变化,政工师若仍然被传统的的角色意识所制约,就将很难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角色需求。

新形势下,政工师应如何进行自我角色定位,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成为一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合格的新型政工师。

一、政工师应是“灭火器”,稳定情绪,化解矛盾。

改革大潮中难免有不适应的环节,同时职工群众的思想也处于一个相对复杂、不稳定的状态。

所以要求我们政工干部要:做好宣传工作。

政工干部负有向职工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义务,负有帮助职工群众了解形势、转变观念的责任。

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素养和政治理论素养。

我们政工干部应该耐心地宣传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把企业的实际状况、发展规划、存在的困难真实地告诉职工,让职工了解企业、理解企业,从而达到思想和行动的共识,为职工树立信心,鼓足干劲。

作为政工干部,应该准确把握职工思想脉搏,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帮助他们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不讲条件、不讲困难,以一种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脚踏实地、竭尽全力发挥我们最大的效能。

做好解释工作。

坚持群众思想和群众观点,平时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决不能置之不理、敷衍塞责,而是要有一种不怕麻烦的精神,主动向上级机关和领导请教,经过自己缜密思考,以和蔼的态度,给群众做出一个明确、具体、全面的答复,力争给群众一个满意、准确的答案,真正践行群众路线,为广大企业职工服务。

新形势下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的发展与定位

新形势下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的发展与定位

新形势下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的发展与定位摘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作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公众用械安全、有效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但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

各级检验检测机构应找准定位,共同构建更加完善、健全的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体系格局,为保障人民群众用械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新形势下;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定位一、当前的新形势及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的现状(一)当前的新形势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不断快速发展,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2014年的2556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5304亿元。

同时,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加,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

2010-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除2015年外,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呈稳定上升的发展态势。

此外,从政策上看,医疗器械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医疗器械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医疗器械相关政策,如《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等。

这一系列医疗器械相关政策从产业、科技创新、临床使用、行政审批等各个方面为国产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激发了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活力,提高了国产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医疗器械核心技术的不断提升及功能的多样化给医疗器械检验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同时,组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管理。

这次国家机构改革理顺了监管体制,有利于推动医药一体化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的新定位—关于民俗学的“民”与“俗”的新思考王娟民俗学作为一门科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

从这个学科诞生的那天起,关于“民”和“俗”的定义的争论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因为这是所有民俗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它确实关乎民俗学学科的基本定位和发展方向。

一般来讲,民俗学(folklore)一词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民”(folk );另一个是“俗”( lore )。

从字面上解释,folklore的意思是“民众的知识”(thelearning of the people),但是“民众”到底指的是哪些人呢?从十九世纪初,格林兄弟所谓的“民”表示一个“民族”,到当代民俗学家邓迪斯的“民”可以是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并提出了社会群体的概念。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民”的概念也一直在发展着。

“民”是“民族”民俗学学科的创始人,德国的格林(Jacob and wilhelm Grimm)兄弟认为,“民”就是民族,这个概念的形成与德国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当时的德国,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运动轰轰烈烈,这场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民俗学学科的产生。

人们开始关注民俗是因为当时的德国人正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本民族文化的消亡。

他们迫切地寻找真正能代表德国传统文化的东西来重建古老的“德意志民族精神”。

格林兄弟在这场运动中发现最能代表一个民族及其文化传统的就是民俗,或者更确切一些,是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

因为它们是从古代一辈辈地口头流传下来的,其中保存了大量的,真正有价值的文化传统。

格林兄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搜集了许多民间故事,并出版了《儿童和家庭故事集》(lsla-lsla)。

格林兄弟希望通过对民众的知识和学问的发现和认识来证明一个民族的存在历史,它的文化和传统。

所以“民”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民族的代名词。

“民”是一个“社会群体”以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民”应该解释为“社会群体”。

因为,人们之所以可以构成一个社会群体,是因为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在这里,“民”的概念已经从一个民族,发展成为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一个民族内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的一群人。

民俗研究“民”是古人或者说是至今仍然生活在非文明的环境当中,或者说还没有进化到文明阶段的那些人。

简单地说就是野蛮人和半开化的人。

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著名的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Edward. B.介lor)。

泰勒把人类文化的进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野蛮(savagery)时期—半开化(( barbarism)时期—文明(civilization)时期。

他认为,各种民俗现象都产生于野蛮时期和半开化时期。

人类进人文明阶段以后,民俗现象也就失去了其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因此会逐渐消失。

例如,在他看来,神话应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的野蛮时期,到了半开化时期,神话便退化为传说和故事。

一旦进入文明时期,传说和故事都将会消失。

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民俗现象都是产生于野蛮和半开化时期的古代传统文化的残余物(survivals )。

我们研究这些“残余物”的目的就是进行“文化的复原”,因此,民俗学中的“民”也就被等同于古人,或者说野蛮人和半开化的人了。

在这里,“民”的概念从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传统,和一个社会群体扩展为带有人类普遍意义的概念,或者说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集合”名词。

既然不同的文化传统都要经历一个共同的发展过程,那么任何一种文化传统都代表着人类发展历程中的某一个阶段。

简单地说,十九世纪的欧洲就是中国未来的样子。

而当时澳洲的土著也就是中国过去的样子。

因此,我们研究的任何一种民俗现象都不再属于一群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

泰勒过分强调了文化的相似性和共同性,而忽视了人类文化的个性和差异。

“民”是“农民”,或者说是“文盲”这里所谓的“农民”或“文盲”,指的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与城市人口和知识阶层相对立的那些人。

这种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的初期,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首先,我们要说,这个概念是错误的。

是人们对民俗学,民间文学的误解。

在格林兄弟时期,把“民”与“农民”和“文盲”等同起来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格林兄弟时期的德国上层文化几乎已经全面被外文化所占领。

从上层文化,例如语言和文学中,已找不到任何能够代表德国文化传统的东西。

只有“农民”和“文盲”,还在使用着古老的德国语言,承载着古老的德国文化传统。

因此。

要想重建“德国文化精神”,只有从下层“农民”或“文盲”,无产者阶层当中去寻找。

所以,那时候的“民”自然也就与农民和被压迫阶层联系在一起。

后来的学者们认为“民”为农民和文盲主要是强调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以及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这也有其历史的原因。

例如,以往的文学研究主要是书面和精英文学。

人们从来也没有想到民间还有文学。

民间流传的故事传说等事项还可以拿来进行研究。

当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民间文学的巨大价值的时候,民间文学便作为“精英文学”的对立面出现了。

许多学者呼吁重视民间文学的研究,其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使大家能够充分认识到民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民俗学产生的初期,学者们也是把“民”看作是与“贵族”相对立的平民和农民①。

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学者认为民间文学是与“精英文学”相对立的。

其主要区别就在于民间文学的“民”为农民,文盲和其它劳动阶层的普通民众。

而“精英文学”的“精英”们为知识阶层,统治阶层,城市阶层等。

总之,从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期,“民”总是被当作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独立的词来定义。

换句话说,民是与社会中的某些人群相对立而言的。

对于上层社会来说,“民”指的就是下层社会;对于受过教育的人来说,“民”指的就是文明社会中的文盲;对于来自“文明社会”的人来说,“民”指的是那些来自野蛮或原始社会群体的“未开化”人②。

“民”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民俗学科的发展,人们对“民”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进步。

当代美国著名民俗学家邓迪斯认为,“民”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农民和下层民众。

“民”可以是任何一个人。

为了准确地定义“民”的概念,邓迪斯提出了“社会群体,(folk groups)的概念。

“社会群体”的概念极大地拓宽了“民”的范围。

实际上任何一个阶层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现象,因此,邓迪斯为“民”进行了重新定义:民俗学中的“民”可以是任何一个由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具有某种共同点的社会群体。

而且这一社会群体必须具有一种共同的文化传统。

因此,以往限定“民”的范围的前提:文盲、下层人、原始人、土著人等被彻底取消了。

“民”可以是社会中的任何一群人。

但是邓迪斯的“民”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1,至少有一个共同点,2,具有自己的传统。

邓迪斯先生把社会中的人按照某种共同点分成不同的社会群体。

这里所谓的共同点可以是职业、语言、年龄、性别、宗教、民族等。

因此,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文盲还是文化人,汉族还是其它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

例如:学生、教师、军人、医生、犯人、工人、农民、公务员、民工等,可以这样说,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都可以组成一个社会群体,产生他们自己的民俗。

而且随着旧事物的消失和新事物的出现,旧的民俗现象会消失,新的民俗现象会不断产生。

③“民”为全民邓迪斯的观点虽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仔细分析起来,还不是那么尽如人意。

尤其是在当代中国这一特定的环境中。

首先,把“民”定义为社会群体从理论上是合理的,因为人们的确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

但从实践的意义上就有它的局限性。

例如,虽然一些社会群体之间差异明显,如地区,民族等。

我们可以说我们研究的是汉族民俗,或北京民俗。

但有些社会群体之间界限并不十分明确。

如职业可以是区分不同群体的一个因素,但是相同职业的人又有年龄、宗教信仰、性别或地区等因素的差异。

同样都是大学生,但因为系别、年级和地区的差异,使得他们无论是在俗语词的使用上,还是在民俗类型的选择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彼此之间可能相去千里。

因此很难把一种民俗现象定性为隶属于某一职业群体。

其次,一种民俗现象可以流传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当中,如“鬼故事”的流传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所有社会群体当中都传有“鬼故事”。

很难说与什么社会群体有关。

实际上,在我们的研究当中,很少能把民俗现象与社会群体联系在一起。

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确切地说我们研究的是“医生民俗”还是“病人”民俗;是“大学生民俗”还是“青年民俗”。

因为它们之间大多有着紧密的联系,或者可以说是一体的。

再说,很多民俗现象是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的。

洪水神话就是一个世界性的神话类型,我们不可以单纯地用民族或国家来决定它到底归属于哪个社会群体。

第三,过分强调或规定“民”的范围,实际上是在限制和约束自己的研究。

也就等于把自己孤立于其它学科之外,不利于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并行发展。

我们知道,民俗学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新的学科,参照一些传统学科对自己的定义,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只强调自己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文学研究的是文学作品、作家、文学类型和文学现象及流派。

语言学研究的是语音、语法、词汇、以及一切有关语言现象和规律特点的东西。

其它如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等也都只谈自己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特点等。

没有一个学科在确立它的学科地位的时候先探讨它的研究人群。

争论他们研究的是“哪些人”的文学、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研究的人群是全人类以及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

因此,新学科的设立首先应该是它在研究人类及其文化现象上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有必要,我们就去研究,没有必要,学科也就不会具有生命力。

似乎只有民俗学一直把“我们研究的是什么人的民俗”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话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民俗学作为一个学科,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疑问。

我们真的只是在研究部分人的“俗”和“学问”吗?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这部分”的人的“俗”和“学问”真的有研究的必要吗?“这部分”的人的“俗”和“学问”是否可以忽略不计或放置在其它学科中进行研究呢?我们的回答是,民俗学是必不可少的;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在人类文化研究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民俗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是并列的、平等的。

因此,“民”的概念发展到现在我认为已经没有下定义的必要了,就像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没有必要谈论是哪些中国人的文学,研究中国历史,没有必要讨论是哪些中国人的历史一样。

“民”就是全民。

中国民俗应该就是全体中国人的民俗。

校园民俗就应该是流传在校园当中的民俗。

“鬼故事”应该是以“鬼”为主题的故事类型。

所以,我们认为“民”的概念发展到现代,应该定义为“全民”,或“全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