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必会的名词解释
影视编导必考名词解释
第四媒体: 即网络媒体,也叫第四媒体 。人们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把新闻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和基于电视图像传播的电视,它们分别被称为第一媒体、第二媒体和第三媒体。 因特网被称为第四媒体,是将它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并与传统大众媒体并存的新的媒体。它包含了人类信息传播的两种基本的方式,即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突破了大众传统传播的模式框架。
CNTV: 中国网络电视台(China Network Television,简称CNTV)是中国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网络视频公共服务平台。
最后的晚餐: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这幅画,是他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该画420X910厘米,现藏于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长镜头:长镜头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有的长达10分钟),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
江南丝竹: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国乐研究社”等组织。经常演奏的曲目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 8首,号称“八大名曲”。此外,《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鸽飞》、《高山》、《流水》、《叠层楼》等乐曲也较流行。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一般为7~8人,少则3~5人。
广播电视编导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体裁
2、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艺传统的源头(人物和作品)
3、奴隶社会艺术的典型代表
4、汉字形体结构发展的几个阶段
5、《诗经》的“六义”(《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种表现手法)
6、“六艺”的内容
7、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8、中国乐府诗的第一个高潮及其代表作品。
11、汉赋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2、田园诗和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13、“建安七子”、“三曹”、“竹林七贤”、
14、《文心雕龙》
15、“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三苏”
16、“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7、《春江花月夜》
18、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仙”、“诗圣”、“诗鬼”、“小李杜”的诗歌创作及其代表作
19、明中叶市民文学达到繁荣的标志“三言二拍”
20、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共收字49174个。
21、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2、封建世纪末的历史画卷
23、清末四大暴露小说
24、“鸳鸯蝴蝶派”
25、鲁迅、巴金、闻一多、梁实秋、林语堂
26、王安忆《长恨歌》(小说、话剧、电影)
27、古希腊神话;阿波罗、维纳斯、雅典那、狄奥尼索斯
28、《荷马史诗》、《神曲》;毕达哥拉斯学派与黄金分割
29、《伊索寓言》
30、《一千零一夜》
31、文艺复兴及其代表艺术家、代表作品
32、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33、歌德与席勒
34、巴尔扎克、雨果
35、大仲马、小仲马
36、安徒生
37、卡夫卡
38、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
39、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海明威
40、诺贝尔文学奖。
编导艺考视听语言名词解释
视听语言名词解释1、机位(也叫“镜位”):指的是在任何镜头开始时,摄影机在真实空间中的位置。
如果下一个镜头必须要移动摄影机,改变摄影机的位置,或者仍然在相同的位置,却使用不同的透镜,便称之为另一个机位。
2、镜头:镜头是一种光学元件,也指摄影机开机到关机时间内所记录下来的连续影像,这是指未剪辑的影像。
3、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是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的镜头。
作用:①可以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故事事件的发生时空。
②作为时空转换的手段。
③为作品增加诗情画意,表达深远的意境,使影片能够产生借物抒情,见景生情。
④抒发影片中的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4、景别:指的是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主体间的距离不同或者所用摄影镜头焦距不同而造成的被摄主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分类: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作用:电影创作者可以运用变化复杂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调度,交替使用各种不同的景别,构成独特的视觉语言,来叙述故事、表达思想。
5、远景:指摄影机距离被拍摄主体之间距离极远,表现出极为广阔的景象的电影画面。
作用:运用远景景别可以全方位的展示自然景观或声势浩大的人群活动,渲染人物所处的环境氛围,常用于开机或结尾处,有很强的抒情效果,从而创造意境、抒发情感、渲染气氛。
6、全景:指摄取人物全身或者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作为具有比较广阔的空间的镜头。
作用:全景可以表现人物的整体动作和人物间的关系,可以展示其全身的姿态,使得观众既可以看清演员的动作,又能看清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7、中景:指表现一个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
作用:①重在表现人物的形体运动和情绪交流,一般而言叙事性较强而抒情性往往受到局限②能使观众看清人物脸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
8、近景:指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为距离概念的电影画面。
作用:①人物上半身活动占据画面的显著位置,成为主要表现对象和关注对象,可以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等进行细致地刻画、细腻地表现。
编导理论知识名词解释
布莱顿学派:成立于1900年英国的电影先驱团体,首创特技摄影和简单的蒙太奇,并实验各种彩色技术。
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现实主义的萌芽,多视点时空观念。
该学派不仅重视对现实生活的体现,尤其对重大社会问题予以了充分的关注和表现。
在表现形式和拍摄节奏方面,布莱顿学派给电影带来了早期蒙太奇,从而通过电影画面的有机组合,使得电影开始具备了属于自己所独有的叙事语言。
该学派反对梅里爱提出的“银幕即舞台”的主张,反对在剧场中和摄影棚里记录奢华的舞台剧和营造虚幻的电影魔术,主张像卢米埃尔那样,把镜头对准社会、瞄准生活,在露天的场景中拍摄真实的生活片段。
室内剧电影:室内剧电影抛弃了表现主义电影惯用的鬼怪和疯子的主题,而以社会上的小人物如铁路工人、店员和女仆为对象,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环境。
它恪守古典悲剧的三一律,布景简单(主要是内景),人物数目很少,一般无名无姓,只以其职业为特征。
它非常注意对人物的心理刻画,镜头常常长时间地停留在人物的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上。
由于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时间空间变化很小,所以它一方面要求演员的演技严肃平实,避免夸张,另方面尽量少用字幕,力求通过可见形象来传达戏剧性内容。
但由于无声电影的技术局限性,也造成人物性格过于简单,镜头过于重复,甚至出现使观众无法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等缺点。
街道电影:室内剧电影影响下出现的一种以街道为主要动作背景的德国电影。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从里加里到希特勒》一书中创造这个词。
这些影片表现了社会的现实,以一种直接的、不尚虚饰的和客观的风格,简练的演技和力求真实的布景,来反映德国下层平民的日常生活。
这类影片摒除了表现主义的疯狂幻想,打破了室内剧的狭小世界,反映了德国电影在无声电影末期走向现实主义道路的努力,但随着纳粹势力的兴起和由纳粹党人控制的垄断性的乌发电影公司的成立,这种努力旋即天折。
实验电影:从三十年代开始以美国为首发展起来的非商业性电影,这种电影主要是用l 6毫米胶片拍摄的短片,没有传统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风格是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
影视编导常识:名词解释
1.什么是电影?电影起源于哪里?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象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过程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象以表现一定内容的艺术形式.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象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我们目前看到的电影,正是根据这种"视觉暂留"理论,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使一系列静态画面因视觉暂留作用而填没画面间的空隙,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到了1894-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制成能将影象放映在白色幕布上的电影机,真正的电影终于诞生了.早期电影都是黑白无声片,然而,给电影配音个添色的尝试几乎是与电影诞生的同时开始的.最先给电影配音全部采用临场人工操作的方式.1928年世界上第一部音话同步的有声电影问世,配音设备为用机械连接装置带动大型录音唱片造成音画同步效果的"维他风"系统,这种方法很快就被光学录音系统所代替.彩色电影在其原始阶段也是人工操作的,直到1935年,三色的彩色系统问世,才拍出第一部真正的彩色电影.2. 蒙太奇来自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义为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有组接、构成之意。
在电影创作中,根据主题的需要,情节的发展,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度,将全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处理和拍摄。
然后再根据原定的创作构思,运用艺术技巧,将这些镜头、场面、段落,合乎逻辑地、富于节奏地重新组合,使之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承和相反相成的关系,相互作用,产生连贯、对比、呼应、联想、悬念等效果,构成一个联绵不断的有机的艺术整体——一部完整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条理贯通、生动感人的影片。
这种构成一部完整影片的独特的表现方法称为蒙太奇。
出画入画出画入画是电影艺术处理镜头结构的一种手法。
镜头画面中的中心人物或运动物体离开画面,称为出画;人物或运动物体进入画面,称为入画。
编导的名词解释简答
编导的名词解释简答编导,即编导演,是指剧场、电影、电视、音乐等艺术节目制作过程中负责策划、组织、指导和监督的人员。
他们承担着整个节目的创意、策划、导演和执行等工作,是整个演出过程的核心角色。
编导的职责非常广泛,包括剧本创作、导演演员演出、灯光音响设计、舞美设计等方面,他们必须全面了解每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并与相关工作人员密切合作。
编导首先需要根据剧本和创意进行节目策划,确定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和舞台布置等基本要素。
在筹备阶段,编导需要与编剧、演员、舞美师和技术团队等密切合作,共同商讨并确定剧目的风格、选角、排练计划等。
他们必须精心设计每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通过演员的表演将角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此外,他们还要关注舞台布置,包括道具的安排、舞美效果的设计等,以营造出最佳的视觉效果。
制作过程中,编导需要全程监督和指导演员的排练工作。
他们要引导演员理解剧本以及各自角色的内涵,指导他们的表演动作、语言和情感的表达。
编导还要与音乐指导、灯光师、服装师和舞美师等密切配合,确保整个舞台效果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在演出过程中,编导需要全程掌握演员的表演状态以及舞台效果的呈现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指导。
他们要考虑观众的感受,把握好舞台节奏和情绪的变化,以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与此同时,编导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组织能力。
他们必须亲自与所有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包括演员、编剧、音乐指导、灯光师和舞美师等,以确保各个环节的衔接和协作。
编导还需要合理控制节目的制作成本,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开支。
总之,编导是一项充满挑战和责任的工作。
他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技巧和工作方法,以实现节目的完美呈现。
通过他们的努力和创意,观众能够欣赏到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艺术作品。
编导在艺术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用心和智慧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1.镜头组: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镜头组合体,可以是单一镜头组成,也可以由多个镜头按一定科学规律组接起来。
2.长镜头:一般时间在5秒以上的镜头称长镜头,它能增加真实感,且边看边思考。
3.短镜头:一般时间在5秒以内的镜头称短镜头,它能加快节奏,加大传送信息量。
4.空镜头:指画面没有主体景物的镜头,一般在电影中是指没有人的景物镜头,如崇山峻岭、湖海江河、蓝天白云、青松翠竹等。
5.客观镜头:代表观众和作者的眼睛,它客观地叙述所发生的事情。
6.主观镜头:代表剧中人物的眼睛,表现剧中人物的亲切感受。
7.分镜头:将文字稿本画面分成若干个镜头,以及由它们组成镜头组去表现文字稿本的内容和意义。
8.蒙太奇句子:是指电影、电视组接中,由一系列镜头经有机组合而成的逻辑连贯、富于节奏、含义相对完整的影视片断。
9.主观化音:写实音被加以主观处理后,就成为主观化音,如夸大的手表滴嗒声。
10.纯主观音:不仅在画面内,而且在节目内容的情节中找不到任何存在的发音源作为依据的声音,如内心独白、旁白和解说。
11.纯写意音:声音完全以写实圈子中解脱出来,便成为纯写意音。
其声音在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可能发生,最常见的是背景音乐。
12.文字稿本:一种用文字、图示符号阐述电视教材编制的内容和形式的书面材料。
13.完成稿本:是按最后编制好的电视教材整理成的分镜头稿本,供使用的该教材人员用。
14.分镜头稿本:依据文字稿本去分出一个个可供拍摄的镜头,然后将分镜头的内容写在专用的表格上,成为可供拍摄、录制的稿本。
15.动作轴线:动作轴线是指被拍摄对象的视线、运动和对象之间所形成的一条假定的无形的线。
16.轴线规律: 镜头组接中,同轴镜头可以直接组接,离轴镜头一般情况不能直接组接,否则容易产生前后镜头方向上的混乱。
17.组合编辑: 组合编辑是按分镜头顺序同时在编辑带上记录上图象、声音、控制磁信号,每个镜头有连续的编辑入点和连有空白的编辑出点,不能用来修改已编辑好的电视教材。
艺术文学常识:编导艺考中常考到的50个名词解释
艺术文学常识:编导艺考中常考到的50个名词解释【编导艺考中常考到的50个名词解释】1.艺术风格:艺术家或艺术作品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个性。
2.艺术形式:指作品得以表现的内部结构和表现形式。
3.文艺批评: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运用一定的观点,对文艺作家,文艺作品等所做的探讨,分析和评价。
4.艺术典型:指以鲜明独特和丰富多彩的个别性,深刻的显示出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并达到较高艺术成就的艺术形象。
5.艺术欣赏:是读者或观众主动接受艺术作品的一种再创造的审美活动。
6.艺术流派:指在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在创作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流派。
7.艺术冲动:指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的心理需要或动机,是艺术家在生活实践中由于某种事物的启发和激励而产生的强烈的创作愿望。
8.艺术技巧:是艺术家提炼素材,揭示题材意义,安排作品结构,运用语言,线条,色彩等材料塑造形象,进行艺术传达的手段和能力。
9.艺术手法: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主题思想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10.多景别:同一镜头中,不间断变化的画面景别。
11.特写:表现成年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部分的电影画面。
12.全景:表现成年人体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
13.中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电影画面。
14.近景:表现成年人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电影画面。
15.电影画面:即电影镜头。
16.电影学:即一般电影研究,包括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电影史等等。
17.电影时空的特殊性:即电影既是一种时间艺术,又是一种空间艺术。
18.段落:电影剧本中的一段相对完整的情节。
19.场面:构成一部电影剧作情节发展过程的基本单位。
20.客观镜头:镜头特点不带有明显的导演主观色彩,而是采用普通人看事物的观点。
21.主观镜头:所表现的内容明显的带有导演的主观评论观点的镜头。
编导高考中常考到的50个名词解释
编导高考中常考到的50个名词解释1.电影: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录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
通过放映,在萤幕上造成活动影像和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
2.电影艺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荧幕上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出来,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3.电影史:电影自身发展的历史。
4.电影思维: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为创作影片所进行的与未来荧幕形象有直接关联的思维活动。
5.商业电影: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所有影片的统称。
6.艺术电影:指趣味高雅,注重艺术技巧,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电影。
7.场景:展开电影剧情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
8.电影空间:由荧幕体现的空间世界。
9.景别:被摄主题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
10.多景别:同一镜头中,不间断变化的画面景别。
11.特写:表现成年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部分的电影画面。
12.全景:表现成年人体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
13.中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电影画面。
14.近景:表现成年人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电影画面。
15.电影画面:即电影镜头。
16.电影学:即一般电影研究,包括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电影史等等。
17.电影时空的特殊性:即电影既是一种时间艺术,又是一种空间艺术。
18.段落:电影剧本中的一段相对完整的情节。
19.场面:构成一部电影剧作情节发展过程的基本单位。
20.客观镜头:镜头特点不带有明显的导演主观色彩,而是采用普通人看事物的观点。
21.主观镜头:所表现的内容明显的带有导演的主观评论观点的镜头。
22.电影构思:电影剧作者考虑和酝酿电影剧本写作的艺术思维活动。
23.电影文本:是对当代一般哲学解释学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基本概念狭义文本作广泛使用的一种形式。
24.电影剧作:按照对生活的理解,体验,评价,运用电影思维所进行的电影创作工作。
25.电影导演:是影片艺术创作的领导人物和总指导。
26.电影制片人:指在电影生产,制作过程中,对所涉及到的资金,人员,物质材料等所进行经营管理工作的人。
编导专业文艺常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完整电影(纯电影)】法国先锋派理论家杜拉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理论主张,认为电影并非叙事艺术,不需要情节和演员表演,而应成为“眼睛的音乐”、“视觉交响曲”。
她提出的完整电影是“形式电影”与“光的电影”的汇合。
她还认为,“现实主义影片和情节影片可以运用电影手段,但这种意义上的电影只是类型电影,而不是真正的电影”。
【名词解释:视觉主义(视觉交响乐)】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主张。
强调“视觉第一”,反对电影叙述故事和运用戏剧动作。
首先由德吕克提出,由杜拉克加以发展并具体提出以下五点:①.借助于艺术表现手段传达某一运动应由其节奏提示;②.节奏本身和运动发展乃是构成电影剧作基础的两个敏感元素;③.电影作品应排斥任何异己的美学而发展自身的美学;④.电影动作应该就像是生活;⑤.电影动作不应局限于人物,应该走出表现人物关系的范围,而进入自然和梦的王国。
视觉主义与杜拉克自己提出的“完整电影”同属于一种无情节的“纯电影”理论。
【名词解释:上镜头性】早期电影理论家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称谓。
原为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家路易?德吕克在1920年发表的一部论著的标题。
他反对把照相看作是电影中的主要和唯一手段,认为“上镜头性”才构成的电影艺术的基础。
“上镜头性”一词将电影与照相结合为一,旨在表达一种独特的、极其富于诗意的人和物的外观,这种外观只有运用电影的新艺术语言才能赋予。
所有其他不是由处于运动中的视觉形象提示出来的方面,都不具有“上镜头性”,都不能进入电影艺术的行列。
德吕克认为,“上镜头性”应包括四个主要元素:①.装置;②.照明;③.节奏;④.假面(指演员)。
节奏在装置、照明和假面之间起着联系的作用。
德吕克强调“上镜头性”不是被摄对象固有的一种品质,而是一种观察事物而后表现事物的艺术,是只有高明的导演才具有的品质和鉴赏力,是创作者热情和智慧的产物。
(法)杜拉克(女)。
【名词解释:《第七艺术宣言》】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于1911年发表的一篇论著的名称。
编导必考的名词解释
编导必考的名词解释一、走马观花走马观花是电影制作中一个常用的技巧。
它指的是通过快速切换不同的画面和镜头,使观众能够迅速了解到一系列事物或场景的大致情况。
在编导过程中,走马观花可以用来迅速介绍人物关系、背景环境以及剧情发展的大致脉络。
通过巧妙运用快速切换的节奏感,编导能够让观众抓住重要信息,同时保持观影的新鲜感和紧张感。
二、倒叙叙事倒叙叙事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技巧,常用于电影、戏剧等艺术表现形式中。
它指的是将故事情节按照时间顺序的倒序进行叙述,让观众从后往前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
编导在运用倒叙叙事时,需要注意把握好情节的逻辑性和影片的整体结构,以确保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理解和接受所呈现的故事信息。
三、快速剪辑快速剪辑是一种常见的电影剪辑技巧,通过快速地切换不同画面和镜头,使观众感到节奏紧凑、紧张刺激。
编导在运用快速剪辑时,可以在剧烈动作、激烈情绪或重要转折等情节片段中运用,以强化观众的沉浸感和紧张感。
但是,快速剪辑也需要适度运用,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观众疲劳或理解困难。
四、包裹式叙事包裹式叙事是一种运用场景包裹和镜头切换来叙述故事的叙事技巧。
它通过将不同场景和情节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影片的叙事流畅而连贯。
编导在运用包裹式叙事时,需要注意把握好时间和空间的转换,避免过多的跳切,以免观众理解困难。
五、用光设计用光设计是电影制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指的是通过灯光的运用来营造特定的氛围和视觉效果。
编导在用光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场景的整体感和情绪的契合,通过光影的变化来加强情感的表达和场景的氛围。
同时,用光设计也需要与剧情相呼应,形成整体的视觉效果。
六、成像技术成像技术是电影拍摄和制作中使用的技术手段,包括摄影、摄像、视觉特效等。
编导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和运用,以便在电影制作中选择适合的技术手段来实现预期效果。
不同的成像技术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巧妙运用,编导能够让观众获得不同的观影体验。
七、造型设计造型设计是电影制作中关于人物形象和服装的设计工作。
编导中的名词解释
编导中的名词解释一、导演(Director)导演是舞台剧、电影、电视剧等艺术表演作品的创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导演具备着整体的剧本解读能力以及独特的创作思维,他们负责组织和指导演员的表演,决定舞台或影像的构图和布景,控制剧情的节奏和情绪的起伏,从而实现作品的艺术完整性和呈现效果。
二、编剧(Screenwriter)编剧是影视作品的创作者之一,负责剧本的创作工作。
编剧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创作积累,在剧本中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故事情节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他们要理解导演的意图,并将其转化为适合拍摄的剧本。
编剧需要在合理安排剧情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表达和形式的创新,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关注。
三、摄影师(Cinematographer)摄影师是电影、电视或舞台剧拍摄过程中负责影像捕捉与美学构建的关键角色。
他们需要具备出色的摄影技巧,灵感把握和艺术感知能力。
摄影师与导演紧密合作,根据导演的指示及作品的风格,运用摄影机的角度、镜头的选择、光线和色彩的运用等手段,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为作品赋予美感和情感表达。
四、剪辑师(Editor)剪辑师是制作影视作品完整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员。
他们负责将拍摄获得的海量素材进行筛选、剪裁和拼接,以达到最佳的叙事效果。
剪辑师通过剪接镜头、调整节奏、处理音效等手段,将原始素材编排成流畅、连贯的故事,使观众能够沉浸其中,体验到情节的张力和情感的变化。
五、音乐指导(Music Director)音乐指导是舞台剧、电影、电视剧等艺术作品中负责音乐创作和编配的专业人士。
他们根据作品的风格和情节需要,选择适当的音乐以突出场景的氛围或加强情感的表达。
音乐指导需要与导演紧密配合,将音乐和影像、表演完美融合,以增强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
六、美术指导(Art Director)美术指导是负责舞台或影片的艺术视觉效果创作的专业。
他们通过布景、服装、道具等元素的设计和安排,将导演的意图转化为可视的舞台或画面,并塑造出与剧情、人物相契合的艺术风格。
编导专业常用名词解释
编导专业常用名词解释影视艺术专业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文学因素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作为广播影视艺术作品创作人员,要运用文学创作的原理,指导创意、制作以及方案的设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享2017年编导专业常用名词解释,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声画对位:借用在电影电视上,就是指镜头画面与声音对列,它们按照各自的规律彼此表达不同的内容,又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起来,造成单是画面或单是声音所不能完成的整体效果。
声画对列的结构形式是声音和画面组合关系的一种升华飞跃。
它使声音和画面不再互为依附,重复表现同一事物,而能各自发挥作用,大大扩大了电视传播的容量,打破了画面的时空局限。
声画对位重印互补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2、法国新浪潮电影:指法国1958年末、1960年代初的新电影制作及创作倾向,其中不少新导演都是《电影手册》杂志的影评人,包括重要的导演如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劳德·夏布洛尔、雅克·里维特等人,他们大都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电影历史传统的高度自觉,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在主题上或技法上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
代表作如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和戈达尔的《断了气》(1960)等。
3、画外音:画外音是声音的画外运用,是声音作为独立的艺术元素的突出表现。
画外音的主要美学特征,在于它突破了镜头的限制,打破了画幅四框的界限,把电影的表现空间扩展到镜头和画面之外。
它以声音代替形像,以无形表现有形,丰富了画面内容,加强了艺术力量。
它与画面内的形像和声音互相补充、互相衬托,造成种种蒙太奇效果。
画外音能够造成真实的声音环境,烘托和渲染气氛,给场景以真实感。
为强调、说明电影画面的某种意义而出现的解说与旁白,也可称为画外音。
4、电影长镜头:电影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
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
编导名词解释 文档
1、景别: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景别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五种,由近至远分别为特写(人体肩部以上)、近景(人体胸部以上)、中景(人体膝部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远景(被摄体所处环境)。
2、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
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
3、主观镜头(SUBJECTIVE SHOT):表示片中角色观点的镜头。
当角色扫视一场面,或在一场面中走动时,摄影机代表角色的双眼,显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从镜头给观众的印象而言,又有客观镜头和主观镜头两种。
从导演(也是观众)的视角出发来叙述的镜头叫客观镜头。
从剧中人物的视点出发来叙述的镜头叫主观镜头。
主观镜头把摄影机的镜头当作剧中人的眼睛,直接“目击”生活其他人、事、物的情景。
它因代表了剧中人物对人或物的主观印象,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可能使我们观众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进而使观众和人物进行情绪交流,获得共同的感受。
(引用举例:在电影泰坦尼克中,导演卡梅隆为了使观众能够与他的两位主人翁尽量接近,就多次使用主观镜头,比如当杰克第一次来到一等舱时镜头从他的观点出发来环视大楼梯的豪华,或者在泰坦尼克号沉没时镜头与主人公一同没入深处。
)4、落幅:运动镜头终结的画面。
要求由运动转化为固定画面时能平稳、自然,尤其重要的是准确,既能恰到好处的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景物范围或主要被摄对象位置停稳画面。
有表演的场面要按照戏剧动作不能过早或过晚地停稳画面,当画面停稳之后要有适当的长度使表演告一段落.但在特殊条件下,运动镜头之间相连接时,画面也可以不停稳,采用动接动的组接方式。
5、噱头(xuétóu):一是引人发笑的话和举动;二是花招;三是滑稽。
[精编]编导艺考名词解释
1.电影文学: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的新的文学样式,主要指电影剧本,还包括影片中的解说词、歌词等。
电影剧本可以是剧作家根据生活直接创作,也可以根据其他文艺作品改编。
改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一种再创造。
电影文学的产生,是电影艺术日趋成熟的结果,电影文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电影艺术的进步与繁荣。
电影文学在艺术学上的概念内涵,指在电影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戏剧文学等传统文学类型并列的一种新兴文学类型。
2.传记片:是指以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生平业绩为题材的影片。
它的主要情节受历史人物本身事迹的制约,不能凭空虚构,但允许在真实材料的基础上作合情合理的添加和润色。
优秀的传记片具有史学和文学价值,如中国影片《林则徐》,《聂耳》,《董存瑞》和《孙中山》等。
3.西部片:西部片也被称作牛仔篇,影片一般都有相同的电影元素,符合特征十分明显,如茫慌的原野,传奇色彩的牛仔形象和跃马驰骋持枪格斗的激烈场面等等。
西部片作为好莱坞电影特殊的类型片,影片多取材于西部文学和民间传说,并将文学语言的想象与电影画面的幻觉结合起来。
西部片不是再现历史的真实写照,而是创造着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去反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
4.意境:意境是指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境是虚实相生,是由“虚境”和“实境”共同构成的。
5.3D电影:3D是指三维空间,国际上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
它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使观众感到景物扑面而来,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
6.dogma95:1955年成立于哥本哈根的一个丹麦电影导演小组,成员大多为毕业于丹麦国立电影学院的年轻导演,他们于1955年共同签署的《道格玛誓言》是对电影创作活动的某种限制,如影片必须是彩色的,不能包括暴力画面等。
但它限制的是捕捉生活的表面现实,而倡导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主张继承斯堪的纳维亚电影学派的艺术精神。
武大弘毅备考:编导专业影视常用名词有哪些
编导专业影视常用名词解析1、电影语言:电影需要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特殊的艺术语汇(银幕画面),然后再按照电影艺术特有的构成规律,将这些艺术语汇组织成为有机整体。
这样,就形成了电影与众不同的艺术语言——电影语言。
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
2、电影画面:是指通过电影摄影机记录在感光胶片上,最后在银幕上还原出来的视觉形象。
电影画面从内容看,主要由人物形象、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物质状态构成;从形式上看,电影画面则是由镜头运用空间造型所创造的。
所以,镜头的运用对画面有着直接的影响。
3、镜头:在技术上,镜头是指电影摄影机上的光学部件,它由透镜系统组合而成,在物理上叫透镜,俗称镜头;在摄制创作上,则是指电影摄影机每拍摄一次所取的一段连续画面。
4、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
它是由摄影机从不同距离对拍摄对象进行拍摄而得到的。
景别共分为远景、近景、全景、中景、特写五大部分。
远景:镜头离开拍摄对象比较远,画面开阔,景深悠远。
一般拍摄自然风光大的场面等,人物在其中变得十分微小,给人一种或登高,或远眺,气势宏伟的感觉。
全景:摄影机摄取人物的全身或场景的全貌。
常用来渲染或造成某种情绪和气氛。
中景:摄影机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的局部。
近景:摄影机摄取人物上半身或物体的局部,有时也摄取景物中的某部分。
近景最主要的特征是显示人物的脸,常用来表现人物在感情交流时的反应。
特写:拍摄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物品的一个细部,通称为特写。
特写是视距最近的镜头,其主要功能是选择和放大,选择,即“从整体中抽出细节;放大,即“近对象,详察秋毫”。
这一功能能使电影反映生活中各种矛盾现象的广度大大超过了戏剧,而更接近作用于想象的文学。
其艺术表现力和美学价值首先在于它可以直接反映人物内心的变化;其次,特写赋予那些无生命无知觉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力。
5、运动镜头:摄影机在运动中拍摄的镜头,叫运动镜头,也叫移动镜头。
它既可以使画面显得特别真实,而且能使观众在与摄影机一同移动的时候,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编导考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折子戏:折子戏--顾名思义,它是针对本戏而言的,它是本戏里的一折,或是一出。
流传至今的以折子戏多,不少久演而不衰。
究其原因:从内容上看,好的折子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其思想观点有较强的人民性;而在结构安排上,往往别出心裁,不落俗套,一下子就能紧紧抓住观众。
从形式上看,京剧折子戏集中而突出地体现了京剧的艺术特征,即生、旦、净、丑的不同行当,唱、念、做、打的基本四功。
另外歌手黄阅有一首同名歌曲为《折子戏》。
戏曲行当:有两层含义,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从戏中角色来说,他是戏曲中艺术化、规范化的性格类型,每个角色都属于某一行当中。
从演员角度来讲,他带有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以及分类系统。
戏曲表演艺术有一套程式,有生、旦、净、丑之分。
这分行当的表演体制是中国戏曲所独有的,是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既要求人物刻画个性鲜明真实,又要求从程式上加以规范和提炼,所以戏曲的唱念做打各类程式无不带个性色彩。
行当是典型的表现手法,不是创造现实存在的人物本身的各种性格,而是塑造各种人的类别,即塑造典型。
……在生、旦、净、丑各种角色类型中,把各自最一般、最具普遍性的最大公约数属性组合起来而形成的性格。
行当是舞台艺术积淀的产物。
经过长期的艺术磨练,性格比较相近的艺术形象和表演程式、表演。
肖邦: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
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十分出名。
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顾恺之: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焦溪)人。
编导专业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汇总1、主观镜头:表示片中角色观点的镜头。
当角色扫视一场面,或在一场面中走动时,摄影机代表角色的双眼,显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一般用于拍摄晕眩效果或表现窥探。
2、xx:距离摄像机镜头最近的清晰影像到最远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
3、景别:景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摄影机寻像器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景别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五种,由近至远分别为特写(人体肩部以上)、近景(人体胸部以上)、中景(人体膝部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远景(被摄体所处环境)4、轴线:轴线是在镜头的转换中制约视角变化范围的界线,摄像机要在假想轴线的一侧,即180°以内设置机位,以保证正确处理人或物体在画面中的方向。
5、场面调度:场面调度是导演根据剧本中所提供的人物性格与心理活动、人物之间的矛盾纠结、人与环境的关系等,加上自己对剧本的理解来控制演员及摄影机的移动,更好的向观众表达内容和传递情感。
6、色调:色调是彩色电影画面中总的色彩组织和配置,它往往以一种颜色为主导,使画面呈现出一定的色彩倾向7、焦距:指从光学透视的主点到焦点的距离,分为变焦镜头和定焦镜头,定焦镜头又分为标准镜头、长焦镜头和短焦镜头。
8、过渡曝光:指由于光圈开得过大、底片的感光度太高或曝光时间过长所造成的影像失常,有时也因为闪光灯光线太强所导致的。
9、摇镜头:指在拍摄一个镜头时,摄影机的机位不动,只有机身作上下、左右或旋转等运动。
10、独白:剧中人物在画面中对内心活动所进行的自我表述。
11、xx:按照剧本创作的构思,把不同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接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悬念、舒缓等艺术效果,从而组成一部完整的影视片。
12、长镜头: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
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一般5-10秒以上的镜头称为长镜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为备考时自己的总结,仅供参考!名词解释:2004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其中有2篇有幕无词,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2、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汉末魏初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以慷慨悲壮的情感和刚健明快的语言,写出一大批以风骨著称的文学作品,使这一时期文坛呈现出十分兴盛的局面,称为我国文学史上最光辉的时期之一,因此后世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学流派称为建安文学。
3、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
4、蒙太奇:.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最早作为电影术语指“组接”,“构成”。
随着电影形态的发展,蒙太奇逐渐成为电影创作最基本的艺术方法和思维方式。
概括的说,蒙太奇是指通过对镜头有目的有逻辑的组接,在其间建立联系,从而产生丰富意义的电影创作手法。
5、混合拍子:混合拍子,顾名思义,它不是单一的拍子,而是有不同类的拍子组合起来的拍子。
所谓不同类是指分母相同而分子不同的拍子出现在同一小节内。
叫做混合拍子。
这种拍子是每小节由强弱等数交替和强弱不等数交替出现,也就是相同单位拍,两拍和三拍的单拍子加在一起形成的拍子。
6、赋格:是盛行于巴洛克时期的一种复调音乐体裁,又称“遁走曲”,意为追逐、遁走。
赋格的结构与写法比较规范.乐曲开始时,以单声部形式贯穿全曲的主要音乐素材称为"主题",与主题形成对位关系的称为"对题".之后该主题及对题可以在不同声部中轮流出现,主题与主题之间也常有过渡性的乐句作音乐的对比.赋格是复调音乐中最为复杂而严谨的曲体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单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呈示部);然后进入以主题中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展开部);直至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再现部),并常以尾声结束。
7、颜筋柳骨:颜"指颜真卿,"柳"指柳公权。
“颜筋柳骨”是说他们二人的风格像筋、骨那样挺劲有力而又有所差异。
颜真卿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宇轩昂;而他的行草往往是在极度悲愤的心境中走笔疾书的。
情溶于艺,艺才生魂。
柳公权,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
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
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8、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一批书画家的总称。
或称扬州画派,由于他们的艺术风格不被当时的正统画派所认可,所以称为扬州八怪,他们追求自然,追求真实现实,他们把一些生活化,平民化的形象都搬到他们的画作中,甚至揭露社会阴暗面,文艺理论家将扬州八怪归纳为十五人。
补充:1、长镜头:一般指在影片中延续时间较长的镜头,多在30秒到10分钟之间。
长镜头通过单个镜头内部演员及场面调度以及镜头运动,在画面上逐次形成各种不同的景别和构图。
其时长基本上等同于其展示事件的实际时长,从而表现所摄对象的全过程。
长镜头排除切换,不经剪辑,保持被摄对象时间与空间的连续和完整,因此给人以真实可信和连贯的感觉。
20051、写意:俗称“粗笔”。
与“工笔”对称。
中国画技法名。
通过简练放纵的笔致着重表现描绘对象的意态风神的画法,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
2、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提出“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他是有意味的形式。
这种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部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关系,这种意味是一种极为特殊难以言传的审美情感。
3、象征: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
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4、通感: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补充:1、工笔:也称“细笔”,与与写意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用细致的笔法制作,着重线条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
2、白描:中国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画法。
20061、巴勃罗·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法国共产党党员。
是现代艺术(抽象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
代表作《格尔尼卡》,他艺术风格多变,他的艺术风格经历了蓝色时期,瑰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等多个时期风格的转变。
2、协奏曲:协奏曲为音乐体裁的一种。
这种体裁一般指的是奏乐器与大型管弦乐队合作的表演形式。
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
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
巴洛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
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
3、兴观群怨:孔子的美学观点,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兴”指诗歌能引起欣赏者精神的感动与奋发。
“观”指诗歌可使人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
“群”指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引起思想交流,相互感染,从而保持社会群体的和谐。
“怨”指诗歌可以对不良政治的种种表现表示出否定性的情感态度。
“兴”、“观”、“群”、“怨”这四者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
其中“兴”是前提,它包含了孔子对诗的整体作用的概括,所以“观”、“群”、“怨”离不开“兴”。
这一思想表明,孔子已认识到艺术的社会作用只能通过美感的心理活动来实现。
孔子的美学一方面十分注意审美对陶冶个体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又十分注意审美对协和人群的社会效果。
他的审美的心理学—论理学特征,在这里表现的非常清楚。
4、肥皂剧:源于西方,现在一般指的是家庭妇女一边做家务,一边心不在焉地收看的罗里啰嗦讲述家长里短的长篇连续剧。
它作为西方社会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早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
因最初常在播放过程中插播肥皂等生活用品广告,故称“肥皂剧”。
5、空间艺术:以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
其种类有建筑艺术、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等,又通称美术。
造型是空间艺术的必要手段和必备因素,造型艺术必然存在于一定空间中,因而空间艺术的本质是对造型艺术存在方式的把握。
补充:1、环境艺术:环境艺术乃是绿色的艺术与科学,是创造和谐与持久的艺术与科学。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雕、壁画、建筑小品等都属于环境艺术范畴。
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工作、休闲的关系十分密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居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类环境艺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环境艺术的理念和实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基础上在我国崛起和发展的。
2、观念艺术:观念艺术无关形式或材料,而是关于观念和意义的。
观念艺术不仅取消了造型艺术的形象、色彩、结构,而且还取消了绘画、雕塑本身,它强调了艺术作品背后的作者思想和观念,运用多种媒体和形式来表达。
他最复杂也最全面的的表现始终存在于艺术家及理解他的观众的心中。
3、大地艺术:大地艺术家普遍厌倦现代都市生活和高度标准化的工业文明,主张返回自然,对曾经热恋过的最少派艺术表示强烈的不满,以之为现代文明堕落的标志,并认为埃及的金字塔、史前的巨石建筑、美洲的古墓、禅宗石寺塔才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才具有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联系。
4、行为艺术: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或身体艺术,表演艺术。
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以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它是在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自身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欲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种费视觉审美性的内涵。
5、表情艺术:又称表演艺术。
指的是借助于音响、节奏、旋律或人体动作,同时经过表演这个环节,以此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
表情性是表情艺术最显著的特征。
所有的艺术都表现感情,而表情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它能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最充分地倾泄内心情感,其表现手段与所要表现的情感是合一的,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
表演性是表情艺术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表情艺术必须通过一定形式的表演,才能将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鉴赏者的听觉或视觉,使听众或观众了解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情感。
没有表演,也就不成其为表情艺术。
表情艺术的表演还具有二度创作的性质。
它要求表演艺术家依据作曲者和编导的总体设计为蓝本,在对原作进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作第二次创作。
6、造型艺术:艺术形态之一。
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如绘画用颜料、墨、绢、布、纸、木板等,雕塑、工艺用木、石、泥、玻璃、金属等,建筑用多种建筑材料等)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
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始用这一名词。
造型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设计、书法、篆刻等种类。
它通称美术,是对美术在物质材料和手段上的把握。
造型即创造形体,是美术的主要特征。
7、声音艺术:声音艺术出现在二十世纪末期,用以指以广义的声音(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噪音与乐音)为主要创作媒介,主张尊重声音本体,重视主动聆听而非“创作”的一种艺术类别。
声音艺术与“前卫音乐”、“实验音乐”、“电子音乐”、“电脑音乐”多有交集。
广义的声音艺术可指一切诉诸于耳朵的艺术形式,而狭义的声音艺术可以用来指相对于重视能量感的极端大音量噪音艺术而言的,讲究概念性的听觉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