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
川教初中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word教案 (5)
第2课戊戌变法教案【课标要求】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提示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收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老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
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观点的产生。
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设问引导)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引导学生察看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局图,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学习新课: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引导学生看书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
《中国古代历史》(八年级上册)分层教学设计案例第6课戊戌变法探究
《中国古代历史》(八年级上册)分层教学设计案例第6课戊戌变法探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概述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学生能够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
3. 学生能够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资料收集、讨论等途径,深入探究戊戌变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理解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3. 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树立改革进取的意识,认识到变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2. 学生培养爱国情怀,了解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学生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理解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维的。
教学内容甲:戊戌变法背景介绍1.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衰败、国防薄弱的状况。
2. 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
3. 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剧。
乙:戊戌变法过程解析1.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崛起。
2. 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3. 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改革政府机构、兴办学校、废除科举制度、训练新式军队等。
丙:戊戌变法的结果与影响1. 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派。
2. 戊戌变法的失败:维新派的改革措施未能实施,变法运动告终。
3. 戊戌变法的影响: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为辛亥革命埋下伏笔。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清朝末年的图片和文献,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背景。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研究戊戌变法的某一方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 分享成果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可对其进行提问和评价。
4.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
5. 批判性思维训练组织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
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
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在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戊戌变法。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活动,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以及戊戌变法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对改革和革命的概念也有所认识。
但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历史评价能力,认识改革与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意义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过程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戊戌变法的过程和意义。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戊戌变法的认识和评价。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备课,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如播放戊戌变法相关视频、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原因和条件。
然后,详细讲述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活动,以及变法的主要措施。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戊戌变法的过程和意义,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川教版八上历史 第六课 戊戌变法教案
川教版八上历史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
课后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本节课的重点需要把握百日维新的内容以及重要影响。
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可以引导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
同时也要注重情境导入,为课堂教学创设了历史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强学生的兴趣。
PPT中的图片、表格和文字材料的应用,清晰地概括出重点内容,变抽象为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
新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6课【教学设计】《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但最终失败,为资产阶级进行革命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标志着中国人开始跳出了“中体西用”的迷局,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又一重要步骤。
本节课基础知识较多,对学生分析、比较、理解等能力要求较高,对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教学,给学生提供思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记住公车上书的时间和内容,知道维新派创办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和主要刊物《万国公报》等、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变法内容的讲述和对变法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历史重大事件的能力;科学地评价戊戌变法,并认识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性与具体进程中的曲折性,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叙述,使学生认识: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大进步;通过对维新变法从一种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反响的讲解,使学生认识:维新变法不仅是中华民族危机的产物,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两种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它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通过变法失败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训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教学难点】维新变法的主张不能实现的原因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6 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范文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6 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范文【课标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学难点】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
【新课导入】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
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
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新课探究】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教师:1895 年春,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为挽救民族危亡又做了什么事情呢?学生:他们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然后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解释)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学生:(整理、记忆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影响)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宣传教师: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就此罢休了吗?学生:没有。
教师:他们转而去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
请大家整理出他们的活动情况。
学生:(讨论、整理)地点报刊人物主张上海《时务报》梁启超《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天津《国闻报》严复“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天演论》中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教师:(提出问题)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
川教版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川教版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第一篇:川教版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记住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的时间、内容和戊戌变法的时间,知道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建立的政治团体和戊戌六君子,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思想与维新变法活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通过对维新变法背景、内容、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原因等一系列知识的学习、探究,学会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公车上书”、“谭嗣同从容就义”等史实的学习,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对比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的卑鄙行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并作出正确的人生价值选择,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与追求。
通过对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的挫折意识,使学生学会总结失败教训,努力开创成功之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二、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袁世凯等头像图片,收集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成立的学会、建立的学堂的资料和“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多媒体影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绘制维新变法运动板书设计图表。
学生预习课本,课外阅读并收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历史人物的资料简介。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图表法、谈话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图片、图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谭嗣同像,请一位同学介绍图片人物)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谭嗣同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为挽救民族危亡、为维新变法运动而喋血北京菜市口的“戊戌六君子”之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谭嗣同为之英勇献身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川教版)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本单元本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从学造器物、到学制度,再学习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
本课是第6课。
从结构上看,前一课是《洋务运动》,后两课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所以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看一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继续。
但最终维新思想的宣传和变法的措施触及到顽固派的利益,变法失败了。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人开始跳出了中体西用的迷局,越过学习器物层面,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是中国迈向民主政治实践的重要一步,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发生的原因。
观察课文图、课件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戊戌变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培养学生研究探究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设置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和理解戊戌变法的目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维新派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主张向西方学习,改变现状,在当时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价值观。
培养学生锐意进取,改革开放的概观念和爱国奉献的精神。
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追求进步和不畏挫折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1、公车上书、戊戌变法。
四、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五、重难点突破设想:通过讨论、教师点拨分析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
初中历史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历史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历史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戊戌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导入新课;通过历史剧表演对康有为上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
(2)通过名片介绍、记者采访、共同讨论,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情分析
边远山区的学生知道的教学资源太少,故先布置生作课前了解。
3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2.2戊戌变法 教案3(川教八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各项目标具体,细化)【导】:学生齐读导言,就导入框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
例如:“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等。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看书,思考下列问题: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3.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4.失败原因: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学】:1.利用“公车上书”的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
2.老师则从多方位加以引导。
如让学生从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从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从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原因的历史叙述,对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
3.“百日维新”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议】: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展示升华1.思考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就课文所示的两种观点让学生进行讨论。
思路一:可从谭嗣同献身精神给后人的激励方面考虑。
思路二:可从维新人士逃脱后继续斗争的作用方面考虑。
2.假设:“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这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陈述理由。
让学生讨论,不必给答案,可以告诉学生到哪里去寻找有关资料,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练】:反馈检测教师抽背主要内容作业:辅导书第6课。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整体设计思路《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三课,课标要求主要有二个方面:第一,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
第二,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图片、文字材料来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一开始,我打开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吴玉章先生的回忆录《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这段材料导入本节课,由此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和上一节所学的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带领学生探讨公车上书的背景,联系旧知,以实现知识的关联性,然后通过展示人物图片系统介绍公车上书的的代表人物及其内容结果,接着通过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掌握百日维新运动主要的知识点,最后,我通过出示一系列人物图片及相关材料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人物、感悟变法维新运动的失败,揭示出戊戌变法的性质及为我们提供的教训,为下面辛亥革命的讲授奠定基础。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其家国情怀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教材上册。
《戊戌变法》一课在八年级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节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满清王朝经过与外国列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这就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寻找一条民族救亡之路,维新变法在当时就成为中国一条最合适的挽救民族存亡之路,变法的失败又使中国的有识之士明白:在中国不能再依靠腐朽的清王朝本身,必须寻找革命的道路,成立政党,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
因此这一课是腐朽的清王朝的没落向新生的革命的中国的过渡。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学案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课前导学】1.小组合作:阅读教材,划出重要知识点。
2.小组合作:观察插图,提取历史信息。
3.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填空,理顺基础知识。
(1)1895年《》签订时,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这次上书打破了,是的标志。
(2)康梁在北京创办《》(后改为《》)宣传变法,并组织政治团体。
(3)百日维新内容:提倡,奖励,改革;广开,裁撤,精简;改革,开办新式,设立;训练和装备等等。
(4)戊戌变法是一次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进程。
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发展,具有和的意义。
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和知识,在社会上起了作用。
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转向了。
【演练展示】1.知识再现:针对小组合作1,归纳本节课知识点。
2.图说历史:针对小组合作2,观察插图,说出提取到的历史信息。
3.夯实基础:针对小组合作3,核对填空答案,小组自纠自查。
【质疑拓展】1.小组讨论:公车上书的起因、时间和主要内容?公车上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小组讨论:“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这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陈述理由。
3.小组讨论3:本课学习中,你的疑问是。
【当堂检测】() 1.“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C.清政府腐朽统治D.《马关条约》的签订()2.戊戌变法下列法令中,对封建顽固派最具威胁的措施是A.改革政府机构B.兴办私人企业C.训练新式军队D.开办新式学堂()3.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
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
该措施是A.奖励发明B.废除八股C.精减机构D.裁汰冗员()4.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末的北京,想了解维新变法的思想,可以通过下列的哪些途径:①阅读《万国公报》②参加强学会③阅读《新青年》④参加兴中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戊戌变法的实质是A.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B.一次知识分子参与朝政的运动C.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D.一次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6.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是A.顽固派的强大B.光绪帝被囚禁C.袁世凯的告密D.帝国主义的破坏【练习巩固】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川教版历史八上戊戌变法word教案1
第六课戊戌变法【学习目的】基础知识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掌握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比较分析理性说明社会各界对于戊戌变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讨论探索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谭嗣同等人不惜牺牲生命,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思想意识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学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学习进程】1.布置学生预习依照《学案》让学生分组完成,小组能够讨论进行。
2.教师进一步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形,辅导学生重点问题、难点问题。
3.学生展现《学案》,教师适当进行补充,夸奖学生,对各组展现的情形进行评判。
【预习提纲】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1)背景:1895年春,《_____》的签定。
(2)通过:_____、梁启超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3)阻碍: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成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
2.开办报刊:开办《_____》(后更名为《中外纪闻》),宣传维新变法。
3.组织集体:联合朝廷中具有维新思想的官员,成立强学会。
二.“百日维新”1.背景:1897年,德国派军舰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时刻:1898年6月1日~9月21日。
3.标志:光绪帝公布《_____》。
4.内容:(1)政治: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2)经济:提倡____,奖励发明制造,改革财政。
初中历史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历史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戊戌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导入新课;通过历史剧表演对康有为上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
(2)通过名片介绍、记者采访、共同讨论,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情分析
边远山区的学生知道的教学资源太少,故先布置生作课前了解。
3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初中历史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历史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
2、记住公车上书的时间、内容。
3、知道维新派创办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和主要刊物《万国公报》。
4、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3、帮助学生初步学会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忧国忧民的情怀,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选择,学会做什么样的人和应如何做人,逐步形成健康的理想和追求。
2、帮助学生树立锐意进取、改革开放的观念和爱国奉献精神。
3、培养学生勇于追求进步和不畏挫折的意志品质。
2学情分析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的大事件,学生比较感兴趣。
3重点难点
1、公车上书。
2、“百日维新”。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记住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的时间、内容和戊戌变法的时间,知道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建立的政治团体和戊戌六君子,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思想与维新变法活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通过对维新变法背景、内容、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原因等一系列知识的学习、探究,学会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公车上书”、“谭嗣同从容就义”等史实的学习,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对比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的卑鄙行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并作出正确的人生价值选择,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与追求。
通过对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的挫折意识,使学生学会总结失败教训,努力开创成功之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二、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袁世凯等头像图片,收集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成立的学会、建立的学堂的资料和“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多媒体影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绘制维新变法运动板书设计图表。
学生预习课本,课外阅读并收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历史人物的资料简介。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图表法、谈话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图片、图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谭嗣同像,请一位同学介绍图片人物)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谭嗣同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为挽救民族危亡、为维新变法运动而喋血北京菜市口的“戊戌六君子”之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谭嗣同为之英勇献身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学习新课: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指导学生阅读)思考: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进一步提问: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怎样的局面?进而启发学生认识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阶级基础(或社会条件)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图片,让学生感知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请同学来介绍收集到的康有为、梁启超的人物资料。
)2.维新派开展的变法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为变法作准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发起的什么事件?从而认识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1)公车上书(放映“公车上书”影像资料片断,让学生感知“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
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名称的由来。
汉代地方上举荐人才,由公家备车送往京城。
后来,人们就用“公车”来称呼进京应试的举人。
由于这次签名上书的都是举人,故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的直接起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上书没有成功。
但“公车上书”是清朝史无前例的一次士人联合大请愿,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为了组织力量,为了给变法作舆论准备,维新派创办了报刊,成立了政治团体。
(2)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展示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和建立的政治团体,让学生感知维新变法运动的蓬勃发展。
)引导学生思考:维新派的组织宣传活动起了什么作用?总结点评学生回答指出:维新派的变法活动,扩大了维新派的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促使人们觉醒,激发人们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为戊戌变法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百日维新1.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康有为又一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内忧外患,指出如不变法,中国就有亡国的危险。
屏幕展示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的材料内容:“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瓜分豆剖,渐露机芽,……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材料中“瓜分豆剖”、“揭竿斩木”各指什么?体现了清政府统治面临怎样的危机?材料中哪些词句表现出变法迫在眉睫?在变法呼声日益高涨的形势下,顽固派极力阻挠、破坏变法(指导学生阅读史海拾贝),由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更因为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妥协特点,选择了依靠皇帝推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康有为激烈的言词使光绪帝十分震惊,他表示决不作亡国之君。
为挽救清王朝统治的严重危机和加强自己的权力地位,无实权的光绪帝接受了维新派的变法请求,于1898年发布诏书,任用维新人士,采取措施实施变法。
(展示光绪帝照片。
)2.百日维新(组织学生观看“戊戌变法”多媒体影像资料片断,让学生感知“戊戌变法”的过程,了解“百日维新”名称的由来。
)3.百日维新的内容师生互动逐条分析戊戌变法的内容。
(1)经济上:“提倡办实业”指建立经济实体,发展近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
“奖励发明创造”是要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民”指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地主。
)其目的是要让什么人参与政权?“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冗官”指多余的官。
)就是要改革封建官僚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目标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但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措施并没有涉及这一内容,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这给戊戌变法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3)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
”鼓励倡导近代教育,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
其作用是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
(4)军事上:学习和利用近代军事技术,“训练新式海、陆军”,加强国防,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维新派通过四方面的变法措施要达到什么目的?由此可看出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后总结:戊戌变法要学西方、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拥护和支持,但它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破坏,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下,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4.戊戌政变放映“戊戌政变”影像资料片断,让学生了解,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原因、过程,知道“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然后展示谭嗣同像及临刑前的豪言壮语:“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些豪言壮语反映了谭嗣同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学生回答此问后,可能会以现代人的观点看待谭嗣同,由此提出相关联的延伸问题:“谭嗣同在戊戌政变发生时本可以脱身,但他拒绝出走宁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是不是很傻?”针对这一延伸问题,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一类学生可能认为谭嗣同很傻。
理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只要维新派保存了实力,将来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另一类学生可能认为他不傻。
原因是他以牺牲小“我”换取了“大我”,即他以个人的流血牺牲一定程度上警醒了世人。
点评学生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指出:大家的回答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有一定的道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
谭嗣同的英勇就义唤起了人们忧国忧民、救亡图存的意识,激励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谭嗣同为救亡图存,为维新变法,面对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从容不迫,慷慨就义。
他的英雄气慨和为唤醒民众勇于献身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为什么一场经历多年酝酿、准备,看上去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在顽固派的镇压下很快失败了?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可一步一步设问启发学生探究:(1)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参加和领导维新变法的是些什么人?他们属于哪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力量如何?它具有什么特点?(这是此次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3)从变法的内容看有没有触动封建制度?会不会得到群众支持?通过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探究,引导学生得出历史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挽救民族危亡,不触动封建根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进而启发学生认识;资产阶级唯有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请王朝,才能救中国。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这次进步的改革尝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从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戊戌变法的内容可看出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引导学生从戊戌变法的目的、内容来理解说明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历史进步作用。
小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开始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镇压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与此同时,中国农民阶级从反洋教斗争开始汇集成了汹涌澎湃的大规模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武装斗争的方式领导了以推翻清王朝统治为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请同学们回去预习辛亥革命,并将已学过的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戊戌变法进行比较。
作业布置课后思考: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既是一次爱国运动,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