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合集下载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五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五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五篇《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1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后来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闻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

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

此书对于推动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但,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

可以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

《道德情操论》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努力帮助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2当我没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对于亚当·斯密没有很多的了解,只是在以前上历史课和政治课的时候听过他的著作《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这次借着伦理学这门课,我把《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的核心了解了一下。

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经典导读】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经典导读】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经典导读】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

1723年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172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并于1704年被选入牛津大学深造。

历任爱丁堡大学讲师、格拉斯哥大学教授以及爱丁堡关税局长等职位。

其一生奉献了两部经典:《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前者为伦理学著作,使其享誉学术界,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MoralSentiments)是一部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根源的伦理学著作,以此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评价,从而最终揭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该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书中向我们解释了关于人类情感与行为的诸多道德原理,其主要围绕七个方面展开:一、关于行为的合宜性问题斯密认为看一个行为是否具有合宜性,更应该看行为后面的情感以及动机,而不是表面的行为。

“行为的合宜与否,或者说是端正的得体还是粗鲁下流,全在于行为根源的情感以及引发情感的原因或对象是否合适,或是否比例相称”。

具体来说,首先,人们是通过同情、彼此同情、他人的情感与我们是否相符合、喜欢可亲可敬的美德等合宜感来判断一个行为的合宜性的。

斯密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阐述:1、很多时候,虽然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到别人的感觉,但是我们“通过设想或想象我们身处那样痛苦或贫困的处境,也会激起同一种情绪”。

我们会想象受难者的难处,把自己置于对方的情境中,来体会对方的情绪,从而产生同情感,但同时斯密也提出,并不是所有的感情都会引起同情,例如一个发怒人的行为,在不了解原因是什么的前提下,人们更倾向于表达反感的情绪。

2、我们更希望别人的心里的情绪与自己相一致。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解读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解读
一致来判断是否合乎美德,美德就存在于当事人的感情和旁观者的感情 和谐一致。
• 它的表现形式是:和蔼可亲和令人尊敬,仁慈和正义;正义比仁慈更重
要。
美德的内涵(续)
• 在没有旁观者情况下,通过自己心中那个“公正的法官”,即设想中的旁观
者的感受来确定自己的言行举止。
• 在这种情况下确立的个人美德,首先是“有良心”,其次是“有责任感”。 • 有良心,表现在“人道、公正、慷慨大方和热心公益,包括见义勇为和为国
• 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关系的演变;思想观
念和道德理念的变化。当时较有影响的理论观念:谨慎 美德论,仁慈美德论,极端利己主义论,合宜美德论等。
评“谨慎美德论”
•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谨慎是一切美德的根源和基本要
求。所谓谨慎,指的是小心、勤奋和慎重。
• 斯密强调美德是实际的智慧和实际的品质,是获得安全和利益的最可靠
• 孟德维尔把每种感情,不管其程度如何以及作用对象是什么,
统统说成是受到虚荣心的驱使,因而都是邪恶的,这是其大 作《蜜蜂的寓言》的大谬所在。
评前人的“合宜美德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及斯多
葛学派创始人芝诺等人观点属于合宜性学说。
•认为美德存在于行为的合宜性之中,或者说存
在于感情的恰如其分之中,人们根据这种感情 对相关对象采取行动。
• 斯密对斯多葛学派所鼓吹的宿命论不表赞同,更不愿意肯定该学派所说
的心甘情愿去死的说教(上天要你死,你就觉得自己该死,并为此感到 幸福)。他认为这是对美德的亵渎。
亚当·斯密的合宜美德论
• 合宜美德论是亚当·斯密的道德观的核心。 • 高尚道德情操或美德,既不应是绝对利他,更不应是极端利
己,而是利己和利他的结合。这种结合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 的表现就是“合宜性”。

道德情操论简介

道德情操论简介

《道德情操论》简介《道德情操论》的作者是“经济学之父”英国教授亚当·斯密。

他的一生共撰有两部巨作,另一部《国富论》讲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大家都很熟悉。

而《道德情操论》则是他的一部伦理学著作,温总理曾经五次推荐过这本巨作,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地公平与正义,关心群众地利益,让每个人都享受改革和建设地成果。

急功近利的世人对《国富论》的追捧远远超过了《道德情操论》,只看到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市场经济资本如何运作,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

人们对《道德情操论》却缺少应有的关注,忽略了他在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背弃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从而曲解、误解了亚当斯密的学说。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如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经济运行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据传,亚当斯密担心《国富论》带来的不利影响,曾想把它付之一炬。

且不管传闻真假,但从其花费毕生精力不厌其烦地对《道德情操论》的六次修订,可以看出其对《道德情操论》与对《国富论》的重视程度与世人恰恰相反。

《道德情操论》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次,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

第三卷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第四卷: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第五卷: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有关美德的品质: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

第七卷:论道德哲学体系。

如上所述《道德情操论》全书共计7卷,从同情感的论述入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字字珠玑,娓娓道来,一路走过,正义、仁慈、自许、自责、自欺、赞许、时尚、品格、克己、美德,宛如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字里行间。

今天,我们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之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经典语录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经典语录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经典语录1、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2、意识到被人所爱,自有一种满足感,对一个心思纤细与感觉敏锐的人来说,这种满足感带给他的幸福,比他或许会期待的那一切可能从被人所爱当中得到的实质利益更为重要。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3、要获得内心平静就必须做到“身体健康、没有负债、问心无愧”。

如果这些条件能够达到,那么财富的增加会是多余。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4、我们谈论关于自已的事情时必须有所节制。

我们不能指望,我们的同伴对所有这些事物很感兴趣就像我们自已一样。

人类交往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很很多人缺乏这种节制。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5、不管某人如何自私,这个人总是存在着怜悯或同情的本性。

他看到别人幸福时,哪怕他自己实际上一无所得,也会感到高兴。

这种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

同情的感情绝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即便是最残忍的恶棍,即便是严重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丧失全部同情心。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6、虚荣总是建立在我们相信自已是受人注意和被人赞许的基础上。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7、我们在看到别人肉体的欲望时,之所以感到特别恶心,在于我们无法附和它们。

至于亲身感受到这些欲望的人,一旦这些肉体上的欲望得到满足,他对激起欲望的那个事物就不再有好感了,甚至那个事物的存在会使他感到讨厌。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8、对于遭逢不幸的人,我们能够给予的最残酷的侮辱,莫过于表现出副藐视他们的悲惨遭遇的样子。

如果我们对于同伴们的喜悦显得无动于衷,那也只不过是于我们的礼貌有损罢了;但是当他们向我们倾诉痛苦时,如果我们不装出很严肃的样子,那就是真正严重的残忍了。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亚当·斯密问题与“看不见的手”——《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深远影响,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书中,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而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时,不能不与他的另一本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联系起来思考。

因此,著名的“亚当•斯密问题”由此产生,即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调节经济行为的是由人们从利己心理出发的竞争行为,也称作“看不见的手”,与此相反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以人们的同情心为基础作研究。

“亚当•斯密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他对于人的行为动机认识的矛盾,是利己心理与利他心理的矛盾,而且体现在《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中不同的“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对利己心的论述,十分强调“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一著名短语,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各出现一次。

在《道德情操论》中,他写到富人为了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雇用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

”这只“看不见的手”被描述为对财富的追求或获取欲。

这种获取欲是从荣辱之心一类的私利出发的,是受人们的个人感情和爱好驱使的,但是,人们在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追求狭小的私人目的时,却始料未及地实现着增进人类福利的更大的社会目的。

《道德情操论》七篇内容

《道德情操论》七篇内容

《道德情操论》七篇内容《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所著的一本经典伦理学著作,全书共七篇。

以下是各篇的大致内容:第一篇:同情心本篇主要阐述了同情心作为一种天赋本性的重要性。

斯密认为,同情心是人类天生的一种情感,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处境。

同情心是人类社会和道德生活的基石,它促使我们对他人的痛苦和困难伸出援手。

第二篇:优点与缺点本篇主要讨论了对优点和缺点的感知。

斯密认为,优点是指那些能够激发我们赞赏和尊重的品质和行为,而缺点则是指那些引起我们不满和批评的品质和行为。

斯密认为,我们对优点和缺点的感知并非完全主观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

第三篇:评判自我与他人本篇主要阐述了人们如何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以及如何评价他人的情感和行为。

斯密认为,自我评价往往比他人评价更为宽容,因为自我评价时我们会忽略自己的缺点,而夸大自己的优点。

同时,斯密认为,我们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受到偏见和成见的影响。

第四篇:效用与赞同本篇主要讨论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斯密认为,效用是指一个事物对人类生存和幸福的贡献程度。

当我们看到一个有用的事物时,我们会对其产生赞同的情感。

同时,斯密认为,人们对美和丑的看法也受到效用的影响。

第五篇:习惯与风气本篇主要阐述了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斯密认为,习惯和风气对人们的道德判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道德的认知和理解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习惯和风气的作用。

第六篇:美德的品质本篇主要讨论了美德的品质及其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斯密认为,美德是指那些能够使个人成为更好的人的品质,如诚实、勇敢、节制等。

这些品质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增强个人的幸福感。

同时,斯密也强调了自我控制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控制是实现美德的关键。

第七篇:道德哲学体系本篇主要论述了道德哲学体系的构建。

斯密认为,道德哲学体系应该以人类天性为基础,以同情心为核心,以美德品质为目标。

同时,斯密也批评了一些传统的道德哲学体系,如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体系和以康德为代表的义务论体系。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通用15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通用15篇)

道德情操论〔通用15篇〕道德情操论〔通用15篇〕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

接下来由WTT 为大家整理出道德情操论〔通用1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道德情操论篇1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方案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

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展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因此可以成为经典,是正因其所阐述的观点是可以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

不好去伤害别人,而是就应要帮助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

正因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标准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倘假设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

无可否认,发奋挤出自己有限的时刻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精神动力,催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助和互相谅解,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局部。

紧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互相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场,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

之后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

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教师我们要换位考虑,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论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

论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

论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18世纪苏格兰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他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中提出了同情理论,该理论深刻地阐述了人类情感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论述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同情理论是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同情心,即对他人的痛苦和快乐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同情。

斯密认为,同情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的行为,在人类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共同体感。

同情心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同情心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

斯密认为,人们通过同情他人的痛苦和悲伤,体会到他人的感受,从而进一步产生热忱、慷慨和仁爱之情。

同情引导人们努力减轻他人的苦难,并促使个体追求公平和正义。

同时,同情心也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产生重要影响。

斯密认为,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是建立在人们对彼此痛苦的同情上。

他指出,人们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从而在行动中考虑到公共利益,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

这种合作心态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有助于维持一个正常运转的社会。

此外,斯密的同情理论还有助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交往。

他通过关注人类情感和行为模式,揭示了人们在决策和行动中的心理机制。

他认为,同情心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同情感受来决策和行动。

斯密的同情理论为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然而,斯密的同情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同情并不总是导致道德行为,有时甚至与自私行为相矛盾。

他们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选择只关注自己或狭隘的群体利益,而忽视他人的痛苦。

因此,同情理论在解释人类行为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总之,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情感、道德行为以及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同情心作为一种本能和天性,不仅塑造了人类的道德行为,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

《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

《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抱着沉甸甸的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在图书馆啃时,真为自己捏一把汗。

我本不喜欢与学术有关的书籍,但慢慢的便投入其中。

很多话都生涩难懂,很多句子也都深奥。

但不能否认我确实受益匪浅!亚当·斯密是这样解释“同情”的: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当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

正如书中他所举的例子,年轻的诗歌初学者几乎不能确定自己的诗歌是否优秀,常因别人同情后的评论而“喜气洋洋”似乎同情是与生俱来的特性,与人性的善恶无关。

亚当·斯密是一个慎行慎独的人。

这在他的文字中表现的一览无余。

在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全部合宜性有充分把握前,绝不会轻易这样做。

因此,当《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中的某些论点相抵触时,他毅然推迟其出版时间。

事情不是一层不变的,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当人类共有经验或感情转变时,也会重新塑造出新的理由标准和“公正的旁旁观者”。

从“同情”发展到“公正的旁观者”是《道德情操论》最重要的逻辑转换。

读到这里时,虽然亚当·斯密在不断论证,我还是模糊了,或许是我见解不到位,敬请谅解!作者从互利原则中总结出:同情的产生带来被认同的愉悦感,不认同则产生排斥感。

累积原则认为由个人经验累积成为人类经验,因为人的天赋保证,使得经验成为理性。

认为同情不同情已经不仅仅是人际关系中的和谐或冲突,而是社会仲裁性质的奖励和惩罚了。

很显然,这与上文所说的本性偏离了。

也许是我头脑中的墨水尚浅,还不足以理解。

亚当·斯密认为美德“它是理性、道义、良心,心中的那个居民、内心的那个人,判断我们行为的仲裁,强迫着人们尽管在自利的状况下还能维持公利的要求。

”对该论点,他依次运用了互动原则、累积原则,以及公正的旁观者的理论,最后指出公平的旁观者保证了社会的价值观,并预言在公正的旁观者的监督下,人类社会的理性标准与道德底线将长期保持稳定,即使发生偏差,也不会完全扭曲。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近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大为赞赏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该书写于1759年,早于斯密1776完成的更为有名的《国富论》。

温家宝总理从中吸取了这样的观点:当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人之手,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也不会是稳定的.这样的社会更有可能缺乏自由。

人类社会的组织原理无外乎两种:首先是赞同,此外就是强制。

赞同,即所谓自愿原则,它的村存在基于个人的自由和责任。

而强制就是通过武力命令人民,并把经济生活政治化。

自然,与强制相比,斯密更喜欢赞同原则。

即便如此,亚当斯密也和古典自由主义者那样,承认某些情况下使用武力是必要的。

这些情况就是侵犯有关个人生命,人身自由,财产权利等合法权利而造成不义。

亚当斯密认为正义绝非意味着“慷他人之慨”,它仅仅意味着“不为恶”。

如此,这种正义观与道家的“无为”原则异曲同工,即不干预。

在斯密看来,如果私人产权受到正义法则的保护,自由贸易将带来互惠。

个人寻求自己收益的同时会增加国家财富。

远早于斯密阐述他“看不见的手理论”之前,老子就教导说,“我无事而民自富”,既当人们不受干扰时候,他们可以通过自发的方式创造财富。

同样地,中国汉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早就理解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日后提出的“自发秩序的原理论”。

司马迁提出,“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矿工之类)而出之,工(工匠)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史记,货殖列传)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动荡混乱时期,中国忘却了“自发秩序原理”观念。

废除了产权制度和经济自由,中央计划损毁了,而不是创造财富。

今天,历经30余年的经济自由化,中国人民变得越来越富裕,享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

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仅有助于中产阶级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它创造出一个勇于在全球经济中承担风险的企业家阶层。

英国作家亚当_斯密著作《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英国作家亚当_斯密著作《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英国作家亚当·斯密著作《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导语:《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以下是XX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英国作家亚当·斯密著作《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不读《国富论》不懂个人的致富之路、国家的富国裕民之道;但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国家更公平正义。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不可分离的,正如温总所言: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

——佚名本科攻读经济学,导师曾推荐我读《国富论》,那个时候我知晓了自由经济学之神——亚当?斯密,而这本被奉为“经济学圣经”的巨著却让年幼的我嗤之以鼻,其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利益观固然有其道理,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点道德与情感的气息。

读硕士的时候在人大学行政管理,刚刚涉及到行政伦理学,正好温总来人大的时候曾向我校学生问及是否读过《道德情操论》,好奇心驱使我接触到亚当?斯密的这本巨著。

静心潜读,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殿堂,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

这时,我才意识到只读大师的《国富论》会曲解大师的本意、误读大师的思想。

《国富论》说的是经济人,而《道德情操论》说的是道德人。

它从道德的高度,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和德性论,其中包含道德准则与道德评价的共同标准以及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强调。

亚当?斯密指出,同情是人的本性,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将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事情的牵挂,即是同情。

其实,亚当?斯密是说,同情(利他)与利己都是人的天性。

所以他指出,惟有当整个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时,社会才会和谐、安定与进步。

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机制一定要用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情感来协调,人们之间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通过人的这两种天性来达到“利益的天然一致”。

道德情操论(全)

道德情操论(全)

今天要开始的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非常优秀的伦理学巨作。

名字叫做《道德情操论》。

作者是亚瑟·斯密。

在读这本书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亚索·斯密是经济学鼻祖、经济学主要创立者、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作家,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大家如果对他有所了解的话一定听说过他的《国富论》,但是相比于他的《国富论》,其实道德情操论更值得一读,因为,因为相比国富论讨论的关于国民财富方面的经济问题,情操论阐述了人类感情道德等更为宏观的有利于人了解自身的哲学问题,正所谓哲学高于一切领域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在该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这样讲可能有点抽象,所以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先问大家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在读完这本书后对这几个问题能有一个初步的回答。

1.人类为什么会有道德判断?2.人类社会成员彼此的道德判断,最初受什么因素的影响?为什么我们对于别人的言行会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或者赞赏,或者反对?3.人为什么会有良心,良心应该如何解释?4.一桩事情或意见物品的“美德”“效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决策?5.流行的习俗和习惯是如何影响道德判断和决策的,其正当性何在?6.人类要形成彼此合作的社会秩序,除了“同情”“正义”“良心”还需要什么因素?听完这些问题,是不是很想知道答案?亚瑟·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分别用了六卷文字来加以阐述。

他的意图,并不是简单地、分别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和解释,而是要把他们放在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严谨的体系之中。

好了,那我们赶紧开始今天的《道德情操论》吧。

Day1第一篇合宜感既然是讨论合宜感,那大家一定要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合宜感。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叫合宜感,我们大家有很多事不能亲身经验,因此只能“通过想象在类似的情形中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篇1《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它与《国富论》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道德情感,这是斯密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其深入浅出、严谨而富有逻辑的论述所吸引。

斯密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情感,它源于我们对彼此福利的关心和尊重。

这种情感使得人们能够建立起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斯密对于道德情感的分类非常细致,他将其分为同情、正义、仁慈、互助等几个方面。

同情是我们对他人遭遇感同身受的能力,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正义则是我们对公平和规则的尊重,它保障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仁慈和互助则是我们对他人的爱和关心,它们构成了社会的基础。

《道德情操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理论贡献,还在于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斯密的观点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于关注物质利益,而忽视了道德的约束。

但是,一个缺乏道德的社会必然会陷入混乱和矛盾之中。

我们需要更多的同情、正义、仁慈和互助,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道德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意识到,我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到物质利益的驱动,更受到我们对于他人福利的关心和尊重。

这种情感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权利,从而建立起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

总的来说,《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人类行为的视角,还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坚持道德原则,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篇2《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背景介绍:《道德情操论》是英国伦理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于1759年首次出版。

该书讨论了人类行为的道德评价,以及这种评价如何通过社会相互作用来影响行为。

对比与参照: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同情心和羞耻心。

同情心是我们对他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共鸣,使我们对他人的不幸感到痛苦,对他人幸福感到快乐。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是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创作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 年。

以下是《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主要阐述了人的行为动机以及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并指出了人的行为如何受到道德的约束。

读完这本书,我对道德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

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道德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利益。

这让我明白,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的力量。

这本书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亚当·斯密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复杂的,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道德的一面。

这让我明白,人并不是完全自私的动物,我们有能力关心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亚当·斯密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观念。

这让我认识到,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它让我对道德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有感

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有感

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有感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

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一)温家宝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反思,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市场经济理念。

《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

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市场经济。

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谐地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

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在我们国家土地督察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

国家土地督察办公室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

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

道德情操论感悟心得体会(3篇)

道德情操论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以来,我深深地被其深邃的思想所吸引。

这本书以道德情感为核心,阐述了道德情操的形成、作用以及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德情操在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心得。

一、道德情操的内涵与价值《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道德情操是指人们在道德判断、道德评价以及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

道德情操包括同情、感激、正义、仁爱等情感,这些情感使人们能够关注他人的福祉,追求道德的完善。

在当今社会,道德情操具有极高的价值。

首先,道德情操是个人品德的基石。

一个具备道德情操的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其次,道德情操是人际关系的纽带。

在人际交往中,具备道德情操的人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从而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最后,道德情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社会,能够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家繁荣。

二、道德情操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操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道德情操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以下三个方面:1. 模仿: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他人的道德行为,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情操。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提供良好的道德榜样,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 自我反思:人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通过自我反思,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从而提高道德情操。

因此,教育者应培养人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使他们在道德实践中不断成长。

3.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中,以下方法值得借鉴:1. 强化道德榜样: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树立道德榜样,引导人们学习、模仿。

2. 培养自我反思能力: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他们在道德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提高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论zh

道德情操论zh

道德情操论对现代伦理学的贡献
提出了道德情感论强调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 提出了道德判断论强调道德判断在道德行为中的重要性 提出了道德责任论强调道德责任在道德行为中的地位 提出了道德教育论强调道德教育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
道德情操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道德情操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和作用
道德情操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 发展
勇敢要求我们在面对不公正和不 道德的行为时能够挺身而出维护 正义和道德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勇敢意味着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 能够保持冷静和坚定
勇敢要求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 时能够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不 断努力追求卓越
节制原则
节制原则是道德情操论的核心伦理原则之一 节制原则强调个人行为的适度和节制避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欲望满足 节制原则提倡个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和道德修养 节制原则认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欲望满足会导致个人道德沦丧和社会道德败坏
托马斯·杰斐逊: 美国独立宣言的 起草者强调道德 情操对于个人和 社会的重要性
思想:认为道德 情操是实现个人 自由和社会公正 的关键因素
道德情操论的基本观点
道德情操论的定义
道德情操论是亚 当·斯密在1759年 出版的著作
主要探讨了道德 情感的起源、性 质和作用
提出了“同情心 ”和“正义感” 两个基本概念
道德情操论的发展历程
18世纪初英国哲学家休谟提出“道德情操论” 18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康德进一步发展了“道德情操论” 19世纪初英国哲学家密尔将“道德情操论”应用于社会改革 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杜威将“道德情操论”应用于教育改革 21世纪初“道德情操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亚里士多德自然目的论思想研究
/****************************************************************************/ 亲爱的朋友,您好,此文档为我站的宣传信息,若需查看部分资料或者购买此套资料,请联系我们的客服或登陆我们的网站--3A学习网万分感谢您对我站的关注与支持!!!
/****************************************************************************/
l ends, lifeless things, living things,animals, plants, and human beings.
.JJ,-..,HIl舀
我之所以要提出亚里士多德自然目的论问题加以研究,主要考虑到了以下三点:t、纯粹是我个人的原因。

虽然我知道以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哲学大家为研究对象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我也明白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阅读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我的论文写作非常艰苦,而且写出来的东西自己也不太满意,就其中的叙述方式来说尤其如此。

但是自己对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理解还是有了不少的进步。

2.是与自己原来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个理解有关。

自己在深入考察亚里士多德著作之前,曾经对德国古典哲学有过一些兴趣,特别是对康德、黑格尔的
目的论思想很有好感,并因此在攻读博士之前也看过几遍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自己相信关于目的的思想应该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但很多人似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希望
借作博士论文之际,也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的这一方面出点力。

现在看来,自己对其中困难的估计还是有所不足,但还是让我先把自己目前的思考提出来,供方家批判,将有利于我进一步思考这个问
题。

3、是由于自己对目前流行于世的所谓的科学的机械的数字化的世界观非常不满,认为那并不是我们在解释世界时所应该无条件接受的。

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世界观刚好可以与之抗衡。

所以在写
作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时,虽然自己基本上是抱着以理解亚里士多德本人的思想为主这一想法的(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但是在论文中也还是加了不多的反对“近代科学”意义上的世
界观方面的论述,这大概可以作为研究亚里士多德自然目的论思想的一个当代意义。

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不打算用它过多侵染我对古典思想家本人思想的研究,所以我在论文中没有展开系统
的论证。

有“人类的导师”、“哲学家的老师”之美称的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庸置疑的。

哲学
大师黑格尔曾经说过:“亚里士多德乃是从来最多才最渊博(最深刻)的科学天才之一,一一他是一个在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人…,假使一个人真想从事哲学工作,那就没有什么比讲述亚里士多德这件
事更值得去做的了.”1然而,认识亚理士多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理\nhe History of hisDevelopmenur.妙Robinson凡〔欢户碱1943
,比如策勒(Zeller)虽然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有体系,但由于缺少发展的眼光,其中的理解往往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且他对亚里士多德目的论思想的重要性认识也有所不足。

‘参见S.M.Cohn:Anstotle on Nature and Incomplete Subst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5.
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9,谁要是忽视或轻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这种体系性、整体性特留,而只是专注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某一个方面,那么他一定会误解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事实上,亚里士多德的整个
哲学体系是目的论的,目的论正是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整个哲学体系中的一条主线,可以说亚里士多德全部哲学的探求和论述就是围绕目的论而进行、而展开的,亚里士多德本人处理哲学问题时所用的
主要方法也是一种目的论的思维方法。

概观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哲学体系,我们甚至可以把他的《形而上学》、《范畴篇》等著作看成是讲述他的“形而上学目的论”思想,他的《自然学》10《动物学》、
《灵魂论》等著作则是讲述他的“自然目的论”思想,而他的《政治学》、《尼各马科伦理学》、《诗学》等著作是讲述他的“人事目的论”思想。

对于以上三个部分,如果从逻辑上加以静态的分析,不难发
现其中的形而上学目的论是根本,它是自然目的论和人事目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而其中的人事目的论则是自然目的论的一种“观念化”发展:如果从思想形成的动态过程来看,那么亚里士多德自然目
的论的形成却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目的论的先导,而人事目的论则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目的论的深入展开。

总之,我们认为目的论思想是贯穿于亚里士多德整个哲学体系之始终的,目的论不仅是亚
里士多德哲学理论的一个构成部分,而且还是亚里士多德整个\n式目的论”哲学体系,都既是不完全相同于柏拉图哲学,而又始终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

当然,对“什么是柏拉图主义”在历史上是有着各种
各样不同的理解的,,在这里,我们之所以称亚里士多德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主要还是从目的论意义上说的。

我们认为亚里士多德“形式论”哲学是目的论的,而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也是目的论的,在这一点上他们有
着根本意义上的共同点,它们之间的最大不同主要就在于,柏拉图的理念论强调的目的更多的是外在目的,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论所强调的目的则更多的是内在目的,柏拉图注重的是对理念与现实事物作分离的静态式的考察,而亚里
士多德往重的则是对形式和现实事物作统一的动态式的研究。

.任何一个哲学家一生中的哲学观点都不可能是不变的,任何一个哲学体系的形成也一定是有一个过程的。

只要一个
哲学家的哲学观点不是仅仅表现在时间上的前后观点的不同,而是表现出一定的逻辑的展开过程上的不同,那么我们还是可以认为这样的哲学观点是成体系的。

用“变化的护(历史的、发展的)和“体系的”(逻辑的、分析的)两种观
点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并不存在什么不可克服的矛盾。

相反真正的哲学体系要求的正是逻辑上的展开与时间上的延续这两者的统一,即它要求的是一种逻辑和历史之间的具体的有差别的统一,在这一方面黑格尔的哲学(史)是一
个最为成功的典型。

,参见伯内斯:《亚里士多德》,第74-79页。

10到底应该怎样翻译physica一书?是张竹明先生的《物理学》?还是陈村富先生的《自然哲学》?还是杨适先生的《自然学,?本人认为还是“自然学”较为合适,当然如何称乎并不
是最重要的。

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目的论哲学体系,联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目的论、乃至亚里士多德的人事目的论,并且从历史的发生学的观点去考察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思想,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认真
对待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了。

在这里,
/****************************************************************************/
3A学习网------专业提供交通土木专业论文、体育专业论文、教育专业论文、法律专业论文、计算机专业论文、美学专业论文、宗教学专业论文、语言学以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刑事法专业论文、伦理学专业论文、科技技术与哲学专业论文、管理类专业论文、传播学专业论文、汉语学文学专业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机械模具专业论文、文学专业论文、生物专业论文、物理专业论文、数学专业论文、材料化工专业论文、外国语专业论文、艺术专业论文、经济方面专业论文本文档为3A学习网宣传资料,如需全套资料,请上网站选择,我们的网站是-----3A学习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