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世界的物质性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第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第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第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成了不彻底的“半截子”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真正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物质世界。
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命活动仍然是物质的,人赖以生存的全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世界,离开了一定的物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他是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或和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因此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2)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世界物质性原理
世界物质性原理
世界物质性原理,即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指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体,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和来源。
物质具有客观存在性和客观规律性,它不仅是我们感知和认识的对象,也是我们实践和改造的对象。
世界物质性原理是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
根据这一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表现形式,都是由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而产生的。
物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通过运动和变化来表现出丰富的形态和特性。
世界物质性原理还强调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物质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和表现。
人类的思维和意识活动是由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所引发的,同时又对物质进行反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实践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意识从物质反作用中产生出来的根本来源。
世界物质性原理对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它要求我们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和方法,承认物质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性,深入研究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积极进行实践和创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世界的物质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它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还可以通俗地表述为: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客观与主观的关系等等。
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统属唯物主义学派;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统属唯心主义学派;存在与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在哲学史上,凡是认为世界可以被人所认识的,统属可知论的范畴;凡是认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的,统属不可知论的范畴。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如中国哲学家用“五行”“元气”等解释世界,古希腊哲学家用“水”“气”“火”“原子”等解释世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这种唯物主义没能正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而终究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和唯心主义的攻击。
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质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1908年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复习
哲学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存在和思维,何者为世界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列宁 马克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这一定义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也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地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鱼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3.运动 静止 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关系。
3.时间 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至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分析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谢谢
运用原理采取的措施
• 1.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
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 主观符合客观,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
• 例:十九大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 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运用原理采取的措施
运用原理采取的措施
• 4.既然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
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有强烈的时空观 念,重视和珍视时空,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一切以时间、 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运用原理采取的措施
• 5.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在
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认真学习和运用科 学知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
•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不仅仅是自然 界的统一性,而是包含社会在内的物 质统一性。
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 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 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 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 阶段。 • 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 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 [1]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 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 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2)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 一性。 • 物质世界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物质 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现象都是物质及 其存在形式的不同表现;物质世界多 样性中又包含着共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世界的物质性-第四章实践
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 实践的本质 三、 实践的内在矛盾 四、 实践的基本类型
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
中国哲学:“践行”、 “实行” 或 “行”,尤指道 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伦理和政治行为(亚里士多德) 生产劳动——抽象的精神活动(黑格尔) 理论的活动是真正人的活动(费尔巴哈)
性。
• 首先,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是整 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其次, 生产劳动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实 践活动, 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是人 与自然对象之间的物质性的相互作用。
• 最后,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它集中体现了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章 实践与世界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 质概念
二、运 动、时 间和空
间
三、自 然存在 与社会
存在
一、物质概念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人们自然 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杂多与变化的现象中 是否有某种本原性的实在作为其统一的基础。 这就是世界的本原问题或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形成了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观点。
第三个环节:
从动物心理到
人类意识—— 决定性的环节。
意识固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但意识的产生 却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产物。意识是与人类社会一起产 生, 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劳动和语言不仅是人类意识得以产生的主要推动力, 而且还是人类意识不断发展并日趋复杂和严密的主要 推动力。
意识是不能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 意识是物质 的特殊属性, 即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意识就 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 而就其反映的对象和 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列宁
2、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首先表现在: A.我们计量时间的单位年月日是相对的,
是一物体与另一物相比较而确定的,如以水星围 绕太阳转的时间为衡量一个人大小的标准来计算, 你现在决不是20岁。 另外地球自转的速度在变慢。 我们所处的空间位置也是相对的,如果离开 一个具体的事物,你能分清前后左右吗?对于地 球而言,我们是在地面上,而对于其他星球而言, 我们又住在天上。
层含义:一是指空 间位置;二是指空 间大小
一寸光阴一寸金;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 年年岁岁花相似, 性,空间具有三维性。 岁岁年年人不同;
2、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
(1)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 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 在的。从宏观宇宙天体到微观的基本粒 子概莫能外。
相对静止的两种基本形式 没有发生机械位置移动
没有根本性质的变化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 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 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 而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 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 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 止的一面.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合一 正确观点 错误倾向
道之大出于天,天 不变,道亦不变。 形而上学不变论
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生方死,方死方
生;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
庄子 董仲舒
相对主义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 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看来人不能两次 踏进同一条河流 呀
克拉底鲁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 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讨论题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 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 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 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 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 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 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 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 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 不了了之。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总结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总结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意识,正视精神的力量。
【世界的物质性】:『世界观』: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的能动作用】:『世界观』: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意识,正视精神的力量。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观』:(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解放思想,求真务实。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方法论』: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
3、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观』: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和自然界和谐相处。
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世界观』: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方法论』:尊重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
5、运动原理『世界观』: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体。
『方法论』:坚持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原则。
二、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观』:(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据,从而增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世界物质性的概念:物质、物质世界、物质性。
2. 世界物质性的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3. 世界物质性的证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表现和证据。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本质和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表现和证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物质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引出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2. 讲解物质性概念:详细讲解物质、物质世界、物质性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基本含义。
3. 分析物质性表现:讲解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表现,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个方面都具有物质性。
4. 阐述物质性证据: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证据,证明世界物质性的存在。
5.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实例,让学生分析其物质性表现,加深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思考和交流。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世界物质性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世界物质性表现和证据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科书:《世界的物质性》相关章节。
2. 参考书籍:关于世界物质性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方面的著作。
3. 网络资源:关于世界物质性的相关论文、报道、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世界物质性的概念和表现。
+世界的物质性(共20张PPT)使用课件
20
例: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 )
A、物质世界万事万物的根本属性 B、物质世界万事万物的总和 C、从物质世界万事万物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共 同属性 D、从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性质
注意:物质概念是任何唯物主义哲学的最 基本的范畴,是建造全部体系的基石。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2021/6/24
唯物论——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
辩
回答“世界是什么”(第4 、 5课) (辩证的唯物主义)
证
唯 辩证法——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回
物 主
答“世界的状态是怎样”(第7、8、9 课) (唯物的辩证法)
义 认识论——揭示人的认识、认识与存在
的关系问题(第6课)
(辩证唯物的认识论)
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
2021/6/24
17
课堂即时反馈
例:掩耳盗铃的行为,否认( )
A、事物是客观存在 B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不可分的 C、 物质现象的可知性 D、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思考: 桌子是不是哲学上说的物质? 答案:不准确,桌子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属于物质范 畴,是一种物质现象。
2021/6/24
盘古开天
5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宇宙还是一团混沌,象个很大
的鸡蛋,盘古就在其中。盘古越长越大,大约过了一
万八千年,盘古一伸腿就感到疼痛,于是就挥起大斧
,把“蛋壳”劈开。这样宇宙中轻的上升变成了天,
重的下沉变成了地。又过一万八千年,天地已经凝固
,撑在天地之间的盘古因为过度劳累,倒下去就再也
(2)“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 ,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他人的思想我们只能说是“客观存在”的
世界物质性原理
世界物质性原理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物质的存在和运动是世界的根本属性。
在自然界中,物质存在于不同的形态和状态,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而这一切都受到物质性原理的支配和规律。
首先,世界物质性原理表现为物质的客观存在。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无论人类是否认识到它,物质都在不断地存在和运动着。
比如,地球的自转、公转等现象都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表现,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
其次,世界物质性原理表现为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物质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
比如,水可以变成蒸汽,冰可以变成水,这都是物质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即物质的运动规律。
这些规律包括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等,它们统一地揭示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再次,世界物质性原理表现为物质的互相作用。
在自然界中,各种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了各种现象。
比如,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使地球变暖;地球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等等。
这些都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它们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最后,世界物质性原理表现为物质的相互转化。
在自然界中,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即一种物质可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
比如,原子核反应可以使重元素转化成轻元素,化学反应可以使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
这种转化是物质性原理的重要表现,它使世界物质的结构和形态变得多样化。
总之,世界物质性原理是世界的基本属性,它表现为物质的客观存在、运动和变化、互相作用、相互转化等方面。
它支配着整个世界的运行,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基础。
对于人类来说,理解和尊重物质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世界的物质性(完整版)
二:世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真正统一性 在于它的物质性
除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 万事万物的共性外,还 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是具体的,多变的,有 生有灭的。
联系: 物质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概括和抽象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结论:二者是抽象和具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二、人类社会是不是也是客观的呢?
原始社 会人类 生活情 景图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 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 人口因素 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 生产方式 社会的物质性。 地理环境
3、从发展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 (第十一课)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量的变化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 一起产生的。(第五课)
人类的进化史:
古猿 猿人 新人 现代人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 成了手脚分工
劳 动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 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 形成了社会关系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 脑量的变化
结论1: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 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宇宙间不存在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 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 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1、物质
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 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1)含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物质的客观性 与唯心主义 划清了界限 (2)物质的可知性 与不可知论 划清了界限 (3)物质的唯一 特性
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章节练习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章节练习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恩格斯曾经说过:“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这一命题表明()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存在状态B.静止和运动一样都是物质存在的状态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D.静止是生命产生的条件正确答案:A,B,C,D解析:恩格斯这段话充分地表明了静止的特点,以及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性。
静止虽然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但它也是物质的存在状态之一,而且它和运动相互渗透,承认静止是度量运动的前提。
因此,正确选项为ABCD。
知识模块: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2.关于物质运动和静止,正确的说法有()A.物质总是处于绝对运动之中,不存在静止B.夸大静止将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C.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D.离开物质谈运动将会导致唯心主义正确答案:B,C,D解析:物质和运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运动是绝对的、五条件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另一方面,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犯唯心主义错误,而离开运动谈物质,会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夸大静止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否认静止会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
因此,正确选项为BCD。
知识模块: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3.下列命题或说法中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的有()A.天不变,道也不变B.万物齐一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正确答案:B,D解析:相对主义诡辩论在运动和静止问题上往往表现为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把事物的存在看成是瞬息万变的,A中的观点夸大了静止,显然不合题意;而C 是一种辩证法的观点,它强调了万物都在运动发展。
B中的观点认为万事万物都整齐划一,没有区别。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高频考点总结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高频考点总结哲学原理方法论一、辩证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意识、规律)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要求我们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构成:构成社会生活物质条件的及基本要素是客观的,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ƒ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有神论。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违背规律。
(2)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我们要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3)我们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人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可以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 娲 补 天
上 帝 造 人
盘 古 开 天
上 帝 创 世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真的 像上面的说法那样产生的吗?
东汉杰出的唯 物主义者王充
柳宗元的 《天问》问道: 《天对》回答: 昼夜为什么要 世界由元气构成 天地合气, 交替? ;万物变化是阴 阴阳二者谁更 万物自生。 阳二气相互作用 根本? 的结果;根本没 九天之间是怎 样联结的? 有天帝和神仙。
认识主体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 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客体 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 所指向的事物。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认 识 的 本 质
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 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 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
为什么世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 世界,世界的 真正统一性在 于它的物质性
太 深 阳 空 辐 射 宇 光 宙 谱
பைடு நூலகம்
天体的运动规律是一致的 天体的起源与变化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呢?)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 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 展史; 2.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讨论
人能有意识地 制造自然界原 来没有的东西, 这是否意味着 自然界以人的 意识为转移?
太阳能汽车 利用地热建立的玻璃温室 克隆已灭绝的塔斯玛尼亚虎
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 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 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马克思
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 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的基本前提。 人们利用自然物 利
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A、日月星晨 B、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C、学习计划 D、生产力、生产关系 E、电、磁场 F、动植物 H、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
ADEFH
判断物质的依据不在于它 是否有形,只要它具有“客观 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
(不定项)“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 的东西”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 ( )
用 地 人们改造自然物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 热 先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认识和 资 都需要遵循 源 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否
它们固有的 则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属性和规律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 从人类产生的角度看,这段视 频给我们传达一种怎样的信息?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 长期发展的结果
BD
• A、扩大了物质概念的外延 • B、缩小了物质概念的外延 • C、没有表达出物质概念的可知性 • D、没有表达出物质概念的唯一特性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 客观实在性(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D
注意:把哲学上的“物质”与 自然科学中的物质以及物质的具 体形态区别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 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 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可以被改造。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 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认识具有客观物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具有客观实在性
(唯一特性)
物质的含义(P29):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解: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具有客 观实在性
(唯一特性)
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是什么?
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 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为什么世界是物质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思考: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 构成人 类社会 的基本 要素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决定因素)
客 观 性
生产力
生产关系
3.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自然界 人类社会 观念、思想等
整 个 世 界
精神世界
(主观世界)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呢?)
古语说:上下四方曰宇, 往古来今曰宙。
地球的年龄 人们可观测到最远的天体距地球 360亿光年, 太阳约在 约46亿岁 可观测到的星系约 10亿个。50亿年前形成
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 是客观的
唯物论认为
质世 是界 对 立 什的 么 本 唯心论认为
是物质的
是意识的, 或者是由 神仙上帝 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材 料为基础,科学回答了世界的本质 是物质的,在自然观上它明确指出: 自然界是客观的。
世界的物质性
乌市高级中学:刘晓燕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为什么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世界
(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