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与盈余操纵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论文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论文摘要: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是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根本,但近年来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盈余管理混乱的现象十分严重。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以及它们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展开研究。
关键词:股权结构盈余管理一、前言1、股权结构,是指股份公司股本总额中各股东所占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包括:股权集中度、股东性质和股权制衡等,根据不同内容可以划分成不同股权结构。
2、盈余管理的解释众说纷纭,较权威的定义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威廉姆·R·斯可特)。
股权结构影响着公司的治理结构,影响着会计信息的披露和盈余质量,管理者也会对不同治理结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二、不同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1、股权集中型结构。
股权集中结构下,大股东在公司中处于绝对的控股地位,公司的盈余管理的方法和模式有自身的一些特点:(1)大股东绝对控股企业时,大股东可以对董事会、监事会实施控制,同样也决定着管理层人员的任免和薪酬,大股东的意志直接影响公司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志,此时盈余管理的主体会有所变化,不仅是管理者行为,公司大股东同时存在盈余操控的动机。
(2)当公司存在一个处于绝对地位的大股东,大股东对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监督,能够有效避免内部人控制问题,公司更可能出于公司整体价值的考虑而非个人利益进行盈余管理,此时的动机更倾向于稳定上市公司股价或避免停牌、被ST的命运等。
(3)股权集中要求管理层注重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公司的管理者注重使用财务杠杆,或者采取盈余管理获得银行借款以调整资本结构,同时在经营的过程中注重避税。
2、股权分散型结构。
股权分散,要求各个股东所持股份相近并且均不能形成对企业的控制,进而形成公司股东间一定程度的股权制衡,然而单个股东的作用有限,从而缺少了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得公司高层人员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股权再融资公司的真实交易盈余管理行为实证研究
() 2 真实交易 的盈余管理方式 。 虽然真 实交 易的盈余管理 方式
尚未像 可操控性 应计那 样被广泛研 究 和采 用 ,但是 G aa t 1 rhm e a. ( 0 5 的研究表明高层管理者越 来越倾 向于使用这种盈余管理方 20 ) 式( 比如通过降低可操控 性费用 来提 升业绩 )有两个 原 因可 以解 。
相关者 ,使之相信 良好会计业绩 的取得都是通 过正常的生产运营
所 得 而 非操 纵 盈 余 的结 果 。a g2 0 ) 究 了 真 实 交 易 的 盈 余 管 Zn(06研
理方式与可操控性应计之间的关系 ,发现真实交易的盈余管理与
可 操 控 性 应 计 的成 本 显 著 正 相 关 , [此 二 者 之 间 存 在 着 一 定 的 替 大 l 代 关 系 。 u n (0 5 则 研 究 r真 实 交 易 盈 余 管 理 方 式 的 经 济 后 G ny20 )
的盈 余 管 理 方 式 ,因 为 这 种 方式 更不 容 易 被外 部 审计 师 和监 管 部
门所 发现 。 但是与可操控性应计并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相 比, 真实 交易的盈 余管理方式会损害上市公司未来 的现金流 ,从 而影 响到 公司的 町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对于股权再融资的公 司是否一定会
市公 司再 股权 再 融 资过 程 中 l操 控 性 应 计 会 显 著 增 加 。 上 所 述 , 口 『 综
已经大量 的研究表 明股权再融资的公司存在着 比较严重的盈
余 管 理 现 象 ( agn 9 8 T o t 1 9 8 S i k m r 2 0 ; R na ,19 ; ehe a. 9 ; hv u a, 0 0 ,1 a D C amee a , 0 4 u hr t 1 2 0 ;张 继 伟 ,0 6 . 2 0 ;张 祥建 ,0 6 2 0 ;洪 明渠 ,
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摘要】股权分置结构的缺陷给市场主体留下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严重的盈余管理行为破坏了证券市场运作的效率。
文章从股权分置所引发的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行为着手,分析股权分置对其的影响及推动作用,最后在全流通背景下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对盈余管理行为的遏制作用,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股权分置一、引言企业股权再融资作为企业资金链的有效补充,是企业生存和壮大的有效供给,可以说一个成熟的企业股权再融资模式能为企业带来新的生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企业的成熟,一个完善、有效、合理的再融资市场就成为稳定经济必不可少的环节。
为了将资本配置到优秀公司中去,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配股融资行为进行了限制①,直接诱发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②行为,因此在配股前三个会计年度都存在虚增报告盈余以达到“配股资格线”的强烈动机。
国内外相关学者都对股权再融资中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进行了研究。
Kim和Dye等认为企业在股票发行前存在采用机会主义行为来提高报告盈余的倾向,使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形成过于乐观的判断。
刘俏、陆洲(2004)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在控制股东谋求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其盈余管理是否与公司资源的“隧道效应”有关,并得出隧道问题在存在一个强有力控股的股东的公司里更为突出。
然而,国内的研究很少对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相关制度的不完善进行深度挖掘,因此,本文将从股权分置的角度探讨股权再融资中的盈余管理,尤其是大股东的寻租行为现象,并将股改前后的盈余管理现象进行对比。
二、股权分置引发的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制度决定了经济行为的导向,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必将引致市场参与者的寻租行为(倪全宏,2006)。
股权再融资过程中制度安排的不适当,给机会主义的经济主体留下了可利用的空间。
股权分置下,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超强控制状态,大股东的绝对控制和“隧道行为”(tunneling behavior)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大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研究
年份
中国股 票市场融资发展情 况
00 l 2 0 20 2 0 0 1 0 2 I 2 0 0 3l 20 04 20 05
众新发行股票 。与首次发行 的区别在于本次发行是在 已有股票 上市流通情况下再次发行 。虽然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的相关规定中 , 严格规定 了增 发新股融 资企业所应具备 的条件 ,
外, 还承诺投资者在债券发行后的一段时间内可按照约定条件将持有的债券转换成一定数量 的发行公司 的股票 。 20 年到 20 年 从 00 05 可转换债券融资的比重相对 于配股 和新增股 这两种股权融资来说 是相 对较 低的。 6年间可转换债券融资总额仅为 4 61 亿元 , 这 4 .3 占6 年内总筹 资额 的 55 %。新增股与配股融资总额则达到了 3 3 . . 0 671 元 , 4亿 占筹资总额 的 4 .9 这说 明我国上市公 司再融资偏好股权 01 %。 融资 , 债权融资采用相对较少采用 。
表2 2 0 - 0 5年我 国 A股市场股权 融资情况 0 02 0 单位 : 亿元、 个 融资。配股是指以相同的价格和比例对老股东 配售新股 。股东 年份 首次发行 配股融资 增发 新股 可转换债 券I 资总额 筹 配股 家数 配股 比例
2 0 00 2 0 0 1 5 9.2 1 4 4 0.9 3 5 9 88 7 .7 7 0.9 5 9 1 0 5.0 0.0 0 2 8 .0 0 92 1 516 2 .3
方 面上 市公 司利 用与投 资者 之 间的信 息不对 称 , 从股 票市场 募集 大量的资金 ; 另一方 面募集 资金 被大股 东占 用现象严重 , 使得 不少上市公 司成 为 “ 空壳” 司 , 重影响 了公 司的经 营状 况。本文从我 国特殊 的股权成本 、 公 严 股权结构 以及利益相 关者 的角度 出发 , 对上市公 司股权 再融资偏 好的成 因进行 了分析研 究 。 关键词 : 大股 东 再融 资 股权成本 债务成本
大股东控制下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研究
表1
指 标 名称
资本结构和融资行为 资本结构和融资偏好存在差异 。 从 R s(9 7 引入信息不对称理 论 , 为融资结构是传递企业 os 17 ) 认
融资研究 IIA I U Y N NCNGS D F T
大股东控制下上市公 司股权再融资研究
河南理 工大学 杨鉴淞 邓 茹
一
、
引 言
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重要原 因。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融资结构存在着 内在 的联 系,由于西
李康等 (0 3 认为 由于 国有股 的控股地位 , 20 ) 大股东可以从股
股权集 中度 X5
市净 率 X6 资本 结 构 X7
第一大股 东至第五大股 东持股总和
20 0 8年 每股 加 权 市价 / 股 净 资 产 每 总 负债 /总 资产
权融资中获利 而偏好股权融 资。
方国家 的股权比较分散 , 司管理层受到股东的硬约束 , 公 股权融资 成本相对较高 ,因此西方发达 国家的企业融资结构与现代资本结 构理论相吻合 , 即融资方式遵循 内源 融资、 债务融资 、 股权融资的 “ 优序融资” 理论 。 而我 国上市公 司的融资顺序 与“ 优序融资” 理论 相悖 , 即存在强烈 的股权融资偏好 。
二 、 献 回 顾 文
公 司为研究样本 , 在选取样本时遵循 了如下原则 : 首先选取年限相 对较长 ( 大于3 ) 年 的上市公 司 , 剔除金融保 险业公 司、 T、T 被S P 处
理 以及数据不 全的上市公 司 ; 其次 , 剔除发行B 和H 的上 市公 股 股 司; 经筛选得 到1 1 1 个样本观测值 , 有财务数据来 自巨潮资讯网 所
大股东控制、融资规模与盈余操纵程度
大股东控制、融资规模与盈余操纵程度*□雷光勇刘慧龙摘要:上市公司中的大股东控制、恶性融资与配股盈余操纵是各界高度关注且密切关联的重大问题。
上市公司在配股时既可能正向操纵盈余,也可能负向操纵盈余。
本文以配股政策3年净资产收益率要求中最后1年为1999年的196家成功实施配股的A股上市公司1999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就此展开研究,结果发现,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对上市公司的控制能力越强,上市公司正向操纵盈余的程度越大,负向操纵盈余的程度越小;控股股份为国家股时,盈余操纵程度较小;预期从中小股东处筹集的资金规模越大,上市公司正向操纵盈余的程度越大,负向操纵盈余的程度越小;资金储备压力越大,正向操纵盈余的程度越大,负向操纵盈余的程度越小。
关键词:大股东控制融资规模资金储备盈余操纵一、引言配股盈余操纵一直是我国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相关文献较为丰富。
然而,以往的研究多主要集中在配股盈余操纵是否存在、何时发生及其手段等方面。
蒋义宏、魏刚(1998)较早关注配股盈余操纵的存在与否,他们通过考察上市公司ROE的分布变化与配股政策的相关性,发现ROE的分布与配股政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配股边际区间内公司数量高度密集,上市公司确实存在通过盈余操纵获取配股资格的现象。
许多后续研究都围绕着这一思路展开,例如,孙铮、王跃堂(2000),阎达五、耿建新、刘文鹏(2001)等。
陈小悦、肖星、过晓艳(2000)借鉴Haw和Wang,Qi、Wu和Zhang(1998)的处理方法,对Jones(1991)模型进行修正,通过引入虚拟变量以判断利润操纵是否存在,结果显示,配股边际区间的上市公司,其应计利润与是否处于配股边际区间正相关。
Teoh、Welch和Wong(1998)和Rangan(1998)从盈余操纵角度解释了上市公司再融资后业绩下滑的现象;李志文、宋衍蘅(2002)则在控制配股时机效应、资金闲置效应等影响后,发现盈余操纵仍是公司配股后“变脸”的重要原因;Haw等(1998)发现,上市公司通过操控应计项目进行盈余操纵来规避监管;Chen和Yuan(2004)则证实我国上市公司利用线下项目进行盈余操纵以规避监管。
股权再融资中盈余管理探讨
借 助盈 余管 理手 段 来 增 加 报告 盈 余 是 无 效 的 。但 在 现实 不 完 美 的 资 本 市 场 上 , 资 者 只 能 部 分 了 投 解上 市 公 司的盈 余 管理 , 因此 , 市 公 司通 过调 高 上 报告 盈余 以 改 变 市 场 预 期 , 能 获 取 更 多 私 人 利 可
过股 权再 融 资 增 加 股 本 规 模 , 高 偿 债 能 力 与 自 提
由现 金流水 平 , 防范 财务危 机 。
上 市公 司 的投 融 资 职 能 , 券 监 督 管 理 部 门对 上 证 市公 司的首次 公 开发 行 和股 权 再 融 资都 制 定 了详 细 的监 管 规 则 。 由于 资 本 市 场 利 益 主 体 的 多 元 化, 股权 再融 资 中存 在 着 各 种利 益 冲突 , 以实 现 融
得 个人 利 益 而 对 企 业 财 务 报 告 进 行 有 目 的 的 干
区, 配股依 然 是 上 市 公 司最 主要 的 股 权 再 融 资 方
式。
涉 , 质 上 是 对 所 披 露 信 息 的 操 纵 。Hel M, 实 a P y
Wa l M.( 9 9 将盈余 管 理定义 为通 过会 计政 he J n 19 ) 策 的选择 或 者 交 易 的安 排 来 改 变 财 务 报 告 , 以误 导 利益 相关 者对经 营 绩 效 的理 解 或 者影 响 以报 表
股 权 再 融 资 对 上 市公 司 扩 大 自有 资 本 规 模 ,
实 现公 司 的经 营与 财务 战略 有 着重 要 的作 用 。在
后 金 融危机 时代 , 了避免 过 高 的 财 务风 险 , 杠 为 去 杆 化成 为一 个重 要 的趋 势 。为 了应 对 产 品市 场 与 资 本市 场较 大 的 波 动 风 险 , 多 上 市 公 司选 择 通 很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股权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发行新股或优先股等方式来获得融资的过程。
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大股东通常拥有很大的控制权,这种控制权在股权再融资中经常被利用。
本文将从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大股东利用股权再融资来保持对公司控制权的稳定。
大股东常常通过不断地增持股份来保证自己的控制地位。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大股东的股份占比很高,他们也不一定拥有足够的控制权。
例如,如果其他股东通过集体行动来抵制大股东的决策,则大股东可能会失去控制权。
因此,大股东会利用股权再融资来发行新股或优先股等来增加自己的股份,从而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
其次,大股东利用股权再融资来获得融资,以保持自己在公司中的财务优势。
大股东通常拥有公司的重要股权,因此他们可以在公司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可以更好地掌控公司的运作和决策。
在实际操作中,大股东为了保持自己在公司中的财务优势,会利用股权再融资来获得更多的融资,以支持公司的扩张和运作。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大股东本身面临的亏损和风险。
然而,大股东利用股权再融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其他股东来说,大股东增发新股或优先股的做法可能会降低他们的股份占比,从而影响他们的收益。
其次,大股东利用股权再融资发行新股或优先股等获得融资,可能会使公司的财务状况不稳定,从而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和利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1. 加强股东行为监管和投票规则,防止大股东利用股权再融资来损害其他股东权益,保障所有股东的权益平等。
2. 加强公司治理建设,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监管,避免大股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得更多的控制权和财务优势。
3. 制定合理的股权再融资政策,加强对大股东利用股权再融资的监管力度,鼓励公司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融资,降低公司发行新股或优先股得到资金的财务风险。
(例如债券融资、资产出售等)综上所述,股权再融资是上市公司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问题备受关注。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大股东作为公司的控制者,其行为对公司股权再融资的决策和实施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进行浅析。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股权再融资的含义。
股权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在保持原有股东利益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公开发行新股、配股、可转债或者其他方式增加其股东权益的行为。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再融资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大股东通过股权再融资获取更多资金,增强其对公司的控制。
由于大股东通常控制着公司的董事会和高管层,在股权再融资中往往能够影响融资的规模、方式和定价等关键环节,从而获取更多的融资资源。
这样一来,大股东就可以通过增持或者认购新股等方式增加其持股比例,进而加强对公司的控制。
其次是大股东可能利用股权再融资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
在实际操作中,大股东可能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来干扰融资的公正定价,以及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例如通过内幕信息获取、占用资金等方式。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股东的利益,也损害了整个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针对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和监管机构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信息披露,提高股权再融资的透明度。
监管机构要求上市公司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应当充分披露相关信息,包括融资的具体规模、定价方式、资金用途和风险提示等内容,以便让投资者充分了解公司的融资行为。
其次是完善治理机制,强化大股东的监管和约束。
监管机构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的治理结构,加强对大股东的监管和约束,防止其利用融资行为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
监管机构还要求公司制定合理的配售方式,确保融资活动的公平公正。
最后是强化监管执法,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股权再融资是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重要方式之一,大股东在上市公司中具有重要的控制能力。
这种形势下,股权再融资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考虑公司上市后的管理约束和公司披露信息的规范,加强对大股东的监管,以维护公司的股东利益和上市公司的稳定发展。
一方面,大股东在公司中的控制力不容忽视,他们经常通过各种形式获得非流通股权的权益,同时掌握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权。
在股权再融资的过程中,如果未能得到大股东的支持,不仅会影响公司的融资计划,也可能导致公司恶性竞争,影响公司业务的正常运营,损害公司上市后的价值。
因此,解决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控制能力是股权再融资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股权再融资的信息披露和约束,使投资者能够及时了解公司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避免信息不对称现象发生。
在此基础上,监管机构应当强化对大股东的监管,加强对其行为的约束,防止他们利用其掌控的资源谋取私利,损害公司及股东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中,大股东往往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
有时他们可能希望通过再融资提高公司的市值,从而增强自身持股价值;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融资产生的利润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哺自己。
因此,在股权再融资中,需要兼顾大股东的经济利益,并使其与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利益保持平衡。
总之,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需要多方面协调共同解决。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大股东的监管,制定规范的股权再融资政策,并对市场环境和投资者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在股权再融资中,大股东应当履行其监管职责,合理行使其控股权,并维护公司的长期发展与股东的共同利益。
大股东股权质押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现代营销中旬刊股权质押凭借其融资条件较为宽松、融资速度较快及资金成本较低的三大特点,迅速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热衷的融资方式之一。
上市公司大股东在股权质押之后,为了稳定股价、防范控制权转移风险,存在强烈的动机对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甚至粉饰经营成果及财务数据,向社会释放公司经营情况稳定的信号,从而达到股权质押的要求,获得更多资金。
在这一背景下,存在大股东股权质押情况的上市公司,发生盈余管理的行为频率相对更高。
一、大股东股权质押及盈余管理内容概述(一)大股东股权质押要明确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含义,首先要了解大股东的概念。
在公司发展中,大股东一般是指在公司中持股比例较大的股东,其持股比例直接决定其在公司中拥有的权利。
所谓股权质押,本质上是一种担保方式,即为债务的履行担保,根据法律,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会把股权出质给债权人,若是发生债务人未能履行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况,作为债权人就有权利优先获得股权。
简单来说,股份质押指的是出质人与质权人协议在出质人所持有的股份上设定限制性物权。
当债务人到了还款时间不能偿还债务的时候,债权人可以依约定将股份折价获偿,或者把该股份卖出去而就其所得资金优先受偿的一种担保方式。
为何上市公司会在某一阶段进行股权质押?一般情况下,当一个公司决定了要进行股权质押,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个公司的资金周转困难,财务状况难以保持正常经营,需要大量资金来补充现金流。
假设某一上市公司由于近段时间需要资金2000万元,用股票质押的方式进行融资。
如果银行把钱借给他,假如采用的是折扣率五折,那么拿到手的是1000万元。
为了防止无法偿还银行本金,平仓线和预警线就是银行为此设置的,以此来避免利益损失,一般多为140%—160%或130%—150%。
一旦上市公司将股权质押公告公示,将会使上市公司在短期内的股价受到影响,因为股权质押释放了一种公司现金流不充裕的信号,市场预期将变得越来越低。
但股权质押并不是毫无限制,其有一定的上限。
大股东控制、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大股东控制、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股权质押是一种大股东融资方式,1995年担保法出台为其提供其法律基
础,2013年场内质押式回购业务明确了其发展方向。
股权质押能够让融资者在不丧失公司控制权的基础上缓解资金需求,并且具有透明度高、规范性强、流动性好等特点,因此深受市场青睐。
截至2018年底,1453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存在股权质押情况,占两市上市公司总数的40.5%,沪深交易所质押式回购股票总市值达20010亿元,占两市股票总市值的4.6%。
然而当被质押股票价格出现大幅下跌时,融资方又存在追加质押品甚至强制平仓等信用风险。
2018年出资方申报的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违约179笔,违约金额482亿。
控股股东的信用风险会进一步向上市公司传导,恶化市场恐慌情绪,加剧股票价
格向下压力。
因此为了避免“爆仓”和控制权转移,上市公司大股东在实施股权质押时具有强烈的市值管理动机,通过操纵上市公司财务盈余向市场传递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信号。
盈余管理在具体操作层面可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方式,其中应计盈余管理是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调整实现上市公司年度之间的利润分配,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构建真实经济活动来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
本文以2006-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大股东股权质押对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国有企业享有更便利的融资方式并面临更严格的内外部监管,因此相较于民营企业,更倾向于使用隐蔽性强的
真实盈余管理方式。
股权集中度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存在
负相关关系,大股东持股比例提升意味着大股东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控制力增强,因而更倾向于使用真实盈余管理。
企业集团、大股东控制与盈余管理
企业集团、大股东控制与盈余管理一、引言企业集团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由多个公司组成,以一家或多家公司作为母公司控制其他子公司。
在这种组织结构下,如何实现有效的股东控制和盈余管理,成为了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其中的挑战与机遇。
二、企业集团的特点企业集团与传统的单一企业相比,具有以下独特的特点:1. 跨国经营:企业集团通常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经营,面临着跨文化、跨国法律法规等多重挑战。
2. 资源整合:集团内部公司之间可以进行资源整合,共享技术、人力、品牌等资源,提高整体竞争力。
3. 风险分散:不同公司在不同行业和地区分散了风险,一家公司出现问题不会对整个集团带来重大影响。
三、大股东控制与企业集团在企业集团中,大股东通常由一家或少数几家股东控制,拥有决策权和实际控制权。
大股东控制可以通过持股比例、委任高管、控制重要决策等方式实现。
大股东的控制力量可以提高企业集团的效率,并减少代理问题的发生。
1. 提高效率:大股东通常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资源,可以带领企业集团进行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 减少代理问题:大股东控制可以减少代理问题的发生,确保企业集团中的利益一致,避免经理人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对整个集团利益不敬。
3. 投资决策:大股东可以通过自身的投资意愿和资源优势,为企业集团提供优质的投资机会,并促进企业成长和市场扩张。
然而,大股东控制也存在一些挑战,如难以平衡利益、权力滥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合理解决,可能对企业集团带来负面影响。
四、盈余管理在企业集团中的作用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管理者提供管理层报酬、避税计划和经营风险管理等目的而进行的盈余操纵行为。
在企业集团中,盈余管理具有以下作用:1. 市场定价:盈余管理可以通过操纵盈余水平和财务报表,影响市场对企业集团的估值和股票价格。
这有助于提高市值,增加股东财富。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作者:梁凤琳来源:《商情》2020年第14期【摘要】股权再融资是上市公司融资的有效补给方式,为上市公司资金的充分流动提供多样化选择。
由于其成本低,融资数额大,难度小等特点的存在,股权再融资成为越来越多上市公司融资的首要选择。
但目前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主要由大股东实际控制,且其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主要剖析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關键词】股权再融资; 上市公司; 大股东引言: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上市发行股票融资是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发行企业债券的监管要求多同时企业有还本付息的压力,因此少数企业愿意采取债权融资的方式。
而股权融资只需通过证监会颁布的企业上市门槛,且不需要偿还本金支付利息,因此多数企业更偏好于股权融资。
近些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完善,股权再融资成为上市公司的主流融资方式。
当上市公司有增长潜力较大的项目需要投资但缺乏资金时,通过向原有投资者配发股票、定向增发或发行可转换债券等形式进行融资,此途径称之为股权再融资。
上市公司需要满足再融资有关盈利、分红等经营门槛后,以低成本的方式引进投资者,筹借资金的过程。
但股权再融资的实质是大股东的操控,变相的利益角逐,大股东能够通过股权再融资,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形成“独揽大权”、“隧道挖掘”等问题。
一、股权再融资资金获取方式及选择原因(一)股权再融资资金获取方式股权再融资利用企业筹措资金的过程,帮助企业逐步形成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形成持续的监控。
此外,再融资获取的资金能够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扩展企业的经营业务,使得战略投资者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
上市公司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与承销机构协定某一价格,该价格低于市价,为现有投资者配发股票,这种方式称之为配股。
这种方法的配股对象是所有的原有股东。
但想要以配股的形式进行股权再融资必须满足法律所规定的经营业绩、分红、经营利润率等相关方面的指标,对配股的数量和发行方式也有相关的要求,是一种较为公开和条件严格的再融资方式。
大股东控制下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的研究
大股东控制下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大股东控制下机构投资者持股:
-研究大股东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大股东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持股关系,分析其合作或冲突的特点,了解大股东对机构投资者的控制程度。
-影响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因素:考察影响机构投资者持股决策的因素,如公司治理结构、大股东行为、市场环境等,以揭示其对机构投资者持股行为的影响。
2. 大股东控制下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分析其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动机,如税务避免、信誉维护、操纵股价等,以了解大股东对盈余管理的诱因。
-盈余管理手段:探讨大股东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和方式,包括收入操纵、费用操纵、会计准则选择等,以揭示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实践。
3. 大股东控制下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关系: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盈余管理的监督作用:研究机构投资者在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中的监督作用,分析其对盈余管理行
为的制约和抑制效应。
-机构投资者参与盈余管理的影响:考察机构投资者在大股东控制下参与盈余管理的影响,如是否能够减少盈余操纵、提高透明度等,以评估机构投资者对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大股东控制下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揭示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互动效应,为优化公司治理和提高企业绩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股权再融资与盈余管理研究辨析
股权再融资与盈余管理:一个文献综述毕金玲①(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辽宁大连)摘要:对已有文献进行总结,是学术创新的重要基础。
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归纳近几年的文献,从研究设计、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未来研究趋势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梳理,以此来探寻关于股权再融资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及未来方向。
关键词: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研究视角;未来趋势;股权再融资是上市公司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某种私人利益对外部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它违背会计中立性原则(Schiper,1989)。
而股权再融资对上市公司有巨大吸引力,其可以为公司及其大股东带来私有利益(管征,2006),监管部门对股权再融资有着严格的条件限制,那么上市公司必然有动机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进行盈余管理,二者相依相绕,也为学术界带来了丰富的研究课题。
从现有文献来看,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类为盈余提升,即股权再融资时提升报告期盈余;一类为收益平滑,传达业绩稳定的好消息。
针对第一类,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投资者对公司真实业绩了解有限,往往希望通过发行抑价作为风险补偿,而再融资公司为了提高股票发行价格,则通过提高盈余来吸引投资者。
具体又包括通过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两种方式(2011,李增福等)。
针对第二类,因为投资者往往根据公司披露的收益来判断其价值,当公司连续披露收益较好或收益稳定时,投资者会认为这类公司股票质量较高,从而提高对其投资价值的判断。
无论哪一类,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最终目的是“圈钱”成功。
张祥建(2006)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本质上是大股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博弈行为”。
那么,股权再融资与盈余管理问题目前的研究现状如何,又将如何发展,本文以下将进行梳理。
一、研究切入点股权再融资与盈余管理问题涉及上市公司、股东、投资者、监管层等很多方面,以现有文献的关键词或题目作为其切入点,本文查找了国内核心期刊30余篇关于股权再融资和盈余管理的文献,主要归纳如下表。
大股东控制权私利与盈余管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股东控制权私利与盈余管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公司治理是指公司在日常运营中采取的各种制度、机制、规则等方面的安排,确保公司经营合法、公正、透明、规范的过程中,保障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价值的重要体现。
而控制权私利与盈余管理则是公司治理中的两个焦点问题,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中尤为突出。
控制权私利和盈余管理的行为,都是企业内部人员侵占公司产权和资源的行为,且二者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相互关联。
二、研究问题和目的研究问题:大股东控制权私利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如何?控制权私利和盈余管理行为如何影响公司绩效?研究目的:通过对大股东控制权私利和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为企业改善治理机制、优化经营效益提供参考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和分析国内外关于大股东控制权私利和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然后通过实证分析,选取相关数据和样本,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控制权私利和盈余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对大股东控制权私利和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预期结果如下:1. 探究出控制权私利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2. 分析出大股东控制权私利和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规律。
3. 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企业改善治理机制、优化经营效益提供参考。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深入探究企业治理和规范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如何保障股东权益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为政府部门、投资者、企业内部管理者和监管机构提供参考依据,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股权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发行新股、配股、可转债、融资融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的行为。
而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结构特点,股权再融资问题经常被提及。
本文将从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展开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和解决路径。
1. 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结构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存在着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结构。
大股东通常持有公司控制权或控股权,可以通过持有特殊股份、双重股权结构等方式,实际控制公司的经营和管理。
这种股权结构特点使得大股东在公司决策中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和权力,而小股东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2. 股权再融资问题在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时常常存在着一些问题。
大股东可能会通过股权再融资行为,进一步巩固其在公司中的控制地位,而不顾及其他股东的利益。
大股东可以通过自身优先认购权等方式,在股权再融资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加剧了公司内部的股权不平等。
由于大股东实际控制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因此其在股权再融资中可能会倾向于选择短期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忽视了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稳定性。
1. 不利于公司治理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使得公司治理面临一定的挑战。
大股东通过股权再融资进一步巩固了对公司的控制,使得其他股东难以发挥监督作用,加剧了公司内部治理的不对称性,增加了公司的经营风险。
2. 不利于市场公平股权再融资问题不利于市场的公平和公正。
大股东在股权再融资中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权益,而其他小股东反而遭受损失。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容易导致市场的不稳定和不健康发展。
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可能会导致公司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公司的长期发展。
由于大股东可以通过控制融资方式和资金使用,可能会使公司的发展战略偏离了长远的发展目标。
要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增强投资者保护等。
股权再融资中的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研究
股权再融资中的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研究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国内外会计研究的重点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经济增长实体化向经济增长资本化发展的转变,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为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保障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规范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的资格和条件做了严格限制和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部分上市公司力图通过盈余管理达到再融资资格的行为。
此外,美国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后,对会计准则的规定更加细致和具体,西方国家的盈余管理方式出现新变化,逐步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向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转变。
中国2007年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压缩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操纵空间。
因此真实活动盈余成为国内外盈余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本文以股权再融资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2007-2010年全部A股共计28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了上市公司在股权再融资中的两种盈余管理行为并从企业价值的角度考虑它们产生的经济后果。
研究发现,进行股权再融资的上市公司不仅存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行为,而且存在形式更加隐蔽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
股权再融资后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下滑趋势,应计项目盈余会导致上市公司业绩的短期下滑,而真实活动盈余对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比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具有更大的破坏作用,这也许是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业绩下滑的真正原因。
我国上市公司基于股权再融资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上市公司基于股权再融资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发展,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地采取股权再融资的形式来筹集资金。
股权再融资是指已上市公司通过向部分股东、特定对象或公众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方式,以满足上市公司业务发展的资金需要。
伴随股权再融资的推行,如何进行有效的盈余管理已成为上市公司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通过手段和方法调整其财务数据,达到一定目的的行为,主要是通过调整计算净收益和财务数据中的错误或误导性信息,以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他们在资本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关注、获得更高的估值水平和更多的投资机会。
但是,如果盈余管理过量或通过不当手段做出,就可能会导致市场失信、风险加大,最终影响上市公司的稳健发展。
基于此,本文选取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基于股权再融资的盈余管理行为,旨在为今后我国股权再融资的监管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和财务决策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背景和意义探究2. 上市公司基于股权再融资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现状分析3. 上市公司基于股权再融资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业绩的影响4. 上市公司基于股权再融资的盈余管理行为监管的现状和问题本文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法、统计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
通过对已有的文献进行综述,获取有关我国股权再融资和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探究我国股权再融资的现状。
同时,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上市公司基于股权再融资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现状和对业绩的影响。
最后,运用实证研究法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和回归分析,探讨上市公司基于股权再融资的盈余管理行为监管的现状和问题。
三、研究预期成果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基于股权再融资的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成果:1. 描绘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股权再融资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