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高校教师交流项目书
高校德语专业学生中德人文交流能力的培养
高校德语专业学生中德人文交流能力的培养作者:匡洁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3期摘要:中外人文交流成为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承担着中外人文交流的使命。
新媒体教学手段因其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互动手段可以促进大学生中外人文交流能力的培养。
本文在界定中外人文交流能力和新媒体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以微博、网络电视和微信三种新媒体教学案例为例,探讨新媒体教学在中德人文交流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高校德语专业中德人文交流能力新媒体教学一、问题的缘起中共十八大报告将人文交流置于重要的战略位置,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刘延东指出,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人文交流与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一道构成国际关系的三大推动力。
与后两者相比,人文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与信任的纽带……它与其他外交手段相比更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1]。
提高中外人文交流能力为当前我国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挑战。
由于外语教学并非仅是学习语言,而应是语言与文化并重,因此高校外语专业承担着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命。
从课程设计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外练习活动,外语教学应充分考虑如何培养学生中外人文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应对中外交往的知识和技能。
由于中外人文交流内容广泛,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以往外语教学手段难以满足中外人文交流内容的传播;近年来,互联网或者以手机为用户终端的新媒体因其内容的即时性、海量性与交互性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成了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上述背景下,笔者作为高校德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利用新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和制作学生易于接受的中德人文交流教学内容,通过新媒体的各种优势设计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提高他们对中德人文交流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中德人文交流意识,以期实现提高中德人文交流能力的目标。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的融合
大开发战略为目标,以更新职教理念为核心, 通过前期运行,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培训和运行
致力于为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开展培训与服 机制,在上海市职业院校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
务,积极开展西部职教师资培训,为提升西部 良好的效益。该培训项目有效促进了骨干教师
第三,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建立了“工 学交替、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双方共同 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构建 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和教师校外实践基地,使人 才培养质量更具针对性,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可 持续发展。
六、引领中外合作办学, 探索机制创新显特色
第一,成立中德联合管理委员会,规范合作 项目运行。根据中德双方共同签署的合作框架 协议,学院成立了由行企业、德国工商行会、德 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德国合作院校、学校等 代表组成的中德联合管理委员会。作为合作办 学项目的监控和协调机构,联合管理委员会在中 德学院的办学专业选定、年度招生计划审定、教 学计划审定、日常教学运行及监控等方面承担 重要的职责;联合管理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会
关键词:中 德 合 作 ;人 才 培 养 ;机 制 创 新 ;辐 射 带 动
根据 2003 年 9 月 26 日中国教育部时任部 长周济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时任科学、文化教育 部部长蔡特迈耶尔、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国际 合作与交流所所长盖伯特共同签署的联合声 明,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兰茨胡 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机电一体化技术等 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并于 2004 年 9 月面向 社会招生。项目旨在开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的新模式,实现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 体系相融通,探索并发展具有示范性、中高等 及以上职业教育的贯通体系。该职业教育体系 旨在将德国职业教育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和培养模式落实到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 中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并扩展学生的深造路 径,实现在中国进行的德国职业教育与在德国 本土的应用技术大学贯通,促进我国职业教育 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湖南师大艺术设计学中外合作德方入学条件
湖南师大艺术设计学中外合作德方入学条件1. 引言1.1 背景湖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中外合作项目是为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教育资源共享而设立的。
该项目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国际化平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自从该项目成立以来,它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2 目的本篇长文旨在全面介绍湖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中外合作项目,并重点探讨德方入学条件。
通过对入学条件要点的分析与对比,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一项目在招收国际学生方面所采用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认识到该项目的重要性和价值。
1.3 意义考虑到中国与德国之间在艺术设计领域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湖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中德合作项目具有独特的意义。
通过与德国一流艺术设计院校进行合作,该项目为中国学生提供了接触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熟悉国际视野和培养国际化竞争力的机会。
同时,对于德国学生来说,他们能够通过该项目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职业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湖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中德合作项目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合作项目。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对该项目的背景、目的以及其在中德教育交流方面所具备的优势进行全面剖析,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2. 中外合作艺术设计学概述:2.1 学校介绍:湖南师范大学(Hunan Normal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师范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
学校成立于1938年,是湖南省首批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
湖南师大通过不断的发展与改革,已经成为国内优秀的师范类高校之一,并且在艺术设计领域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力。
2.2 合作模式:中外合作艺术设计学是湖南师范大学与德国相关院校进行合作开展的教育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与德方院校的互相借鉴与合作,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该合作模式包括交流访问、课程设置、研究项目等多个层面。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案例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案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逐渐成为各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不仅可以提升高校的国际影响力,还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本文将介绍两个成功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案例,展示其积极影响和经验启示。
案例一:中美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中国A大学与美国B大学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项目,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背景的高级人才。
根据合作协议,学生可以在中国A大学完成前两年的学习,然后转到美国B大学继续学业。
这一合作项目既保证了学生的学术质量,又提供了国际交流的机会。
在该合作项目中,学生可以在中国学习丰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增强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感。
而转到美国继续学业后,学生可以接触到国际一流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科知识和研究能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体验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学术氛围,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通过中美合作培养项目的实施,更多中国学生具备了与国际接轨的背景和能力。
他们在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等领域表现出色,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此外,该项目也为加强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案例二:跨国联合研究项目中国C大学与德国D大学合作开展跨国联合研究项目,旨在共同解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重大挑战。
通过共享研究设备、人才和资源,双方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合作过程中,中德两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互访和交流,共同开展研究项目。
他们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经验,合力解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学生还可以锻炼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为未来的国际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该合作项目不仅促进了中德两国之间的科学合作,还培养了更多专业人才。
合作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可,进一步推动了中德两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结语以上两个案例展示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积极影响和经验启示。
通过开展合作项目,不仅可以提供学生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还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创新和进步。
中德教育交流研讨会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中德教育交流研讨会,共同探讨中德教育合作与发展。
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言,分享一些关于中德教育交流的心得和思考。
首先,我想简要介绍一下中德教育交流的背景和意义。
中德两国在教育和科技领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德教育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为两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中德教育交流的成果与经验1. 教育资源共享中德两国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德国以其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吸引了大量中国学生赴德留学。
同时,德国高校也积极与中国高校开展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2. 人才培养合作中德两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双方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也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
3. 教育政策交流中德两国在教育政策方面保持着密切沟通。
双方通过举办研讨会、论坛等形式,交流教育改革与发展经验,探讨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为两国教育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中德教育交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 挑战(1)文化差异:中德两国文化背景、教育观念存在一定差异,这给教育交流与合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2)语言障碍:德语作为一门小语种,在我国普及程度较低,这对中德教育交流产生了一定影响。
(3)教育体制差异:中德两国教育体制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导致教育合作过程中出现摩擦。
2. 机遇(1)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德教育交流与合作,为两国教育合作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
(2)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为中德教育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科技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德教育交流提供了新的合作领域。
三、中德教育交流的建议与展望1. 加强文化教育交流,增进相互了解(1)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了解。
高校合作办学项目外籍师资问题及其管理工作[论文]
浅谈高校合作办学项目外籍师资问题及其管理工作结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中德国际学院的教学管理实际,从外教的结构特点、教学特点出发,分析外籍教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完善外籍教师管理制度,以期能合理地利用外教资源,发挥外教的优势与教学积极性,进而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合作办学外籍教师师资问题管理工作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今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引导国民“看出去,学出去”,为有志成才者搭建国际化平台的同时,也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扩大中外文化交流与交锋,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和大多新生事物的生成发展一样,中外合作办学随着其规模的急速扩张,逐渐出现了经验匮乏、体制冲突、理念差异等问题,而其中一个突出的方面便是外籍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针对外籍教师队伍管理建设中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加强合作与沟通,改进管理方法,才能打造出一支有利于项目健康发展的外籍师资队伍。
一、中德国际学院外籍教师特点中德国际学院是一个2+2的合作办学项目,外籍教师主要负责前两年国内阶段的德语语言培训与一部分的专业德语教学任务。
学院自2004年开办以来,外教人数按照每20个学生配备1名外教的模式,每年保持在4~5名。
总体来看,学院外籍教师配置有如下特点:1.结构特点(1)年龄结构差异明显老少搭配现象十分普遍,而有精力又有经验的中年教师较少,甚至出现过清一色年轻女教师的情况。
(2)流动性大中德学院的外籍教师任职合同基本为一年,连续工作两年以上的非常少见。
外教的流动过于频繁,不利于他们准确掌握学校、学生以及教学的状况,也容易出现教学不系统、交接工作缺乏连续性等问题。
(3)外籍教师专业分布不合理教语言的过多,教专业的过少,导致专业语言教学质量不高。
(4)良莠不齐由于外教聘任权在外方、合作办学自身吸引力不强、外籍教师需求量大导致引进过于轻率等原因,中外合作办学外籍教师队伍中长期存在人员不整、素质不齐等现象。
中德高校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改革初探
中德高校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改革初探王宏鹏;吴志宏;楼坚;陈洁琼;毛建卫;杨瑞芹;刘士旺【摘要】通过总结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多年来中德合作交流的成果,探讨了二级学院中德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以便为进一步提高与加强中德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主动思考及用其学习到的各种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提供更多经验.【期刊名称】《浙江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7)005【总页数】5页(P366-370)【关键词】中德合作;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作者】王宏鹏;吴志宏;楼坚;陈洁琼;毛建卫;杨瑞芹;刘士旺【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杭州310023;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3;浙江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杭州310023;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杭州310023;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3;浙江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杭州310023;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杭州310023;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3;浙江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杭州310023;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杭州310023;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3;浙江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杭州310023;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杭州310023;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3;浙江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杭州310023;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杭州310023;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3;浙江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杭州310023;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杭州310023;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3;浙江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杭州3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近年来,中德教育合作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德国是中国最重要的留学目的地国家之一,目前有近3万多名中国学生在德留学,中德间有50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中德高校联合培养项目中语言教学问题探究——以成都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为例
新纪实 2020年第11期 专题研究9中德高校联合培养项目中语言教学问题探究——以成都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为例袁 莉(四川省成都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在中德高校联合培养项目德语教学中普遍出现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学习能动性差,学习效果未达到预定目标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优化。
关键词:自主学习;课程设置优化;授课模式改革中德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交流合作近几年发展迅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稳步推进。
成都大学(以下简称成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积极开展教育国际化,于2017年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签署了联合办学合作协议,开展3+2中德联合培养项目。
针对该联合培养项目成大开设了德语语言班,为项目学生提供为期一年的德语强化培训,使其具备通过德方高校语言测试的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学生赴德后出现的语言问题的分析、语言对比教学探析、中德外语教学方法研究,以及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授课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探析,合理优化德语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加快学生适应德国高校的教学模式。
1 联合培养项目德语强化班教学设置及目标为期一年的德语语言班每周28课时,每学期16个教学周。
课程分为语法与阅读、听力与口语、写作、口语,分别由三位老师授课,其中写作和口语课由德国外教授课。
所用教材是《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初级I、II》、《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中级I、II》。
初级重点教学内容是德语的发音以及简单的日常问候交流的能力。
中级的重点教学内容是德语语法,德语写作以及德语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
第一学期后学生应达到A2水平,具备简单会话与描述的语言水平,第二学期应达到B2的水平,具备流畅地日常交流能力且能自主表达一个观点并提出系统的支持论据。
2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参加中德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都为理工科大四学生,其中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100%的学生德语零基础。
项目学生除了高强度的德语学习外,还要兼顾专业课程、考试、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精力和时间有限。
中德合作专业-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德合作专业-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德合作专业是指中德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项目,该项目旨在促进两国学术交流和跨文化合作。
中德之间的合作专业涵盖了各个领域,如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医学等,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中德合作专业的兴起源于中德两国长期以来的友好合作关系。
受益于德国教育体系的先进性和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到德国留学,寻求更高水平的教育资源。
而与此同时,德国也对中国学生的积极参与感到欢迎,并愿意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养平台。
因此,中德合作专业得以迅速发展。
中德合作专业的特点之一是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领域。
中德合作专业通过引入德国教育模式和优秀的教师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锻炼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个特点是中德合作专业注重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中德合作专业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的文化和教育模式,培养跨文化意识和合作精神。
通过参与中德合作专业,学生可以拓宽眼界,增加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与国际合作伙伴合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中德合作专业是中德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项目,通过引入德国的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这一合作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和跨文化交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全球视野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随着中德两国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德合作专业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文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用于简要介绍整个文章的结构。
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安排和逻辑顺序。
在本篇文章中,结构部分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撰写:2. 正文2.1 中德合作专业要点12.2 中德合作专业要点2这篇长文的结构如上所示,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中外学校合作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外学校合作这一重要议题。
在这个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外学校合作的背景与意义1. 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我国的教育。
与此同时,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这种背景下,中外学校合作应运而生。
2. 意义:(1)提升教育质量:中外学校合作可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2)促进文化交流:通过中外学校合作,可以增进各国之间的了解,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3)拓展国际视野: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拓宽国际视野。
(4)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外学校合作有助于我国教育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中外学校合作的成功案例1. 中美合作办学:近年来,中美合作办学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清华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创办的清华大学-伯克利深圳学院,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2. 中英合作办学:中英合作办学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
如上海交通大学与帝国理工学院合作创办的上海交通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联合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
3. 中德合作办学:中德合作办学在工程技术、汽车制造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同济大学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合作创办的同济大学-亚琛工业大学联合学院,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三、中外学校合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 文化差异:不同国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差异,可能导致学生在适应过程中遇到困难。
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匮乏,难以与发达国家开展合作。
3. 政策法规限制:部分国家政策法规对中外学校合作设置门槛,制约了合作进程。
4. 质量监控难度大:中外学校合作的质量监控难度较大,容易出现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
中德合作办学框架下的高校德语专业教学模式浅析--以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为例
1分阶段培养、 、 按类型设置课程的教学模式
德语 系 以德 国初 、 高级阶段为划分原则 , 参照
中德合作办学框架 下的教学管理模式 主要 以
示范课 、 集体听课制以及相互听课制为主。
国内兄弟院校通行标 准 , 以全 国德语专业 四级考试 ( G 为阶段划分考试 ( ws epn u g , P G) Z i hn r fn ) 作为 e 初级 阶段 ( rn s d m) G u dt i 与高级 阶段 ( ap td uu H u tu i s —
方教师为主 ,在德语综合课 系列课程 的框架下 , 对 学生进行听说读写 以及语法和词汇 的全方位教 学
和指导。高级阶段则以德方教师为主 , 主要结合学
生 的兴趣 爱 好与 侧 重原 汁 原 味 的德 式教 学 模 式 , 主
要采用讨论课 ( e i r 的形式 。 Smn ) a 2 中德合作办学框架下的教学管理模式 、
u 的分界线。课程 由学科必修课 ( m) 主干课程 ) 与
() 1 示范课主要是指德国合作方专家、 A D 德 DA (
意志学术文化交流中心 ) 专家、 ot st ( G e e ntu 歌德 h I it 学院 ) 专家、 系内外 、 校内外资深教师为德语 系全体
教师专门开设的演示性课程 , 时间一般为 4 分钟 。 5
< 福建教育研究>( < 原 福建高教研究>) 0 己年第 1 2 1 期
教学改革
巾德 合 作 亦 学 框 架 下 硇 高 枝德 语毫 业教 学檩 式 浅析
以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为例
杨 轩
( 州 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德 语 系 福 建 福 州 3 0 0 ) 福 5 18
国家开放大学正式启动中德硕士研究生联合办学项目工作
国家开放大学积极推动国际化 办学,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该项 目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平 台。
联合办学项目的创新之处
跨文化教育
联合办学项目将中德两所高校的 教育资源进行了跨文化的整合, 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 交流能力的硕士研究生。
多元化培养
该项目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培养, 除了传统的学术课程外,还开设 了语言文化、社会实践等多元化 课程,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提 升综合素质。
国际化师资
该项目汇聚了中德两所高校的优 质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 的学术视野和国际化教育资源。
05
项目展望与未来计划
中德教育合作的未来趋势
要点一
深化合作领域
要点二
增加合作项目
随着中德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 合作不断深化,两国教育领域的合作 也将进一步拓展。
未来中德两国将会增加更多的教育合 作项目,涵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等各个领域。
国家开放大学正式启动中德硕士研 究生联合办学项目工作
2023-10-26
目录
• 项目背景介绍 • 项目合作细节 • 项目实施计划 • 项目优势与亮点 • 项目展望与未来计划
01
项目背景介绍
中德教育合作现状
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拥有世界一 流的教育体系和优质的学术环境。
中国与德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 为两国间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广 阔的平台。
采用综合评价录取方式,综合考虑学生学术背 景、综合素质、实践经验等方面。
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
01
教学计划
为期2年,包括基础课程、专业 课程和德语学习。
教学方法
02
授课语言
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引入 德国先进教学方法。
2+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书
2+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书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首先需要明确合作双方的意向和目标。
在书面项目书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1. 项目背景和目的,介绍合作办学项目的背景,包括合作双方
的动机和意图,以及合作的目标和预期成果。
2. 合作模式和方式,详细描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具体合作模式,包括合作方式、合作形式、课程设置、学位授予等方面的安排。
3. 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具体介绍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人员的配备等方面的安排。
4. 质量保障和管理机制,说明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保障机制,
包括教学质量监控、评估和管理机制等。
5. 学生招生和管理,介绍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招生政策、学生
管理制度、学籍管理等方面的安排。
6. 资金和资源保障,说明合作办学项目所需的资金投入、资源
保障等方面的安排。
7. 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明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法律法规依据,以及双方合作协议和合同的约定内容。
8. 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对合作办学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
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9. 时间节点和进度安排,明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时间节点和
进度安排,包括合作协议签订、项目启动、教学实施等方面的安排。
以上是编写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书时需要考虑的一些重要内容,
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德语教学探索
第二阶段为语言强化阶段及中方的专业基础课程学 习。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基本理解抽象主题的复杂 文章,具备在自己所学的专业范畴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够 理解相关专业性的讨论。同时为最终的语言考核做准备。
总第 304 期 2015 年 2 月(上)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304 February 2015(A)
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德语教学探索
郑彧
(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学院 上海 200090)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5)04-0211-05
作者介绍:郑彧(1985—),女,浙江镇海人,德语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为德语语言学与教学法。
21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办学项目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外语翻译
表 1 国内中德办学项目实例分析
合作办学模式
授予学 位
德语教学模式
摘 要 本文针对中德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在基础德语学 习结束后,难以用德语开展专业内容学习这一情况,试析了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结合语言学及外语教学理论,在专用 语及课堂用语两方面,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讨,以期对中德 合作办学项目承担德语教学的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参考作 用。 关键词 中德合作办学 德语教学专用语 课堂用语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for German Major in Sino -Germany Education Cooperation Program // Zheng Yu Abstract This whole thesis is going to talk about a situation that students in Sino-Germany Education Cooperation Program who were not able to study their own major in German after the primary German study in this program. The author tries to use linguistics and teaching theory of foreign language to analyze several reasons for this kind of situation. The author will also discuss the teaching mode under two aspects—terminology and classroom German, in hope that this thesis may play a role of reference for those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teaching German in the program. Key words Sino-Germany education cooperation program; German teaching;terminology;classroom German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览表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览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开设的办学项目。
这些合作项目通常是在中国办学,但由国外教育机构提供学科教学、教材、教师和管理经验等资源的支持和协助。
下面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一览表,帮助读者了解中国高校与外国院校的合作情况。
1、英国:中英文化交流项目该项目由英国某大学与中国某大学合作开展,旨在促进中英两国学生间的文化交流与了解。
项目包括学生交换、英文培训、短期课程等。
通过此项目,学生可以在了解对方国家文化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美国:中美商务管理硕士项目该项目由中国某大学与美国某大学合作开设,专注于培养中国学生在商务管理领域的国际化视角与综合能力。
学生接受国际化商务课程,与美国本土学生进行项目合作,同时还有实习与交流机会,为学生的国际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澳大利亚:中澳旅游管理项目该项目由中国某大学与澳大利亚某大学合作开展,致力于培养学生在旅游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
学生接受澳大利亚教授的旅游管理课程,了解国际旅游市场情况,同时还有机会进行实地考察与企业合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全球视野。
4、德国:中德汽车工程项目该项目由中国某大学与德国某大学合作开设,旨在培养中国学生在汽车工程领域的国际化背景与专业技能。
学生在国内学习基础课程后,前往德国接受更深入的汽车工程专业课程以及参与实践项目。
本项目的毕业生在中国汽车工程行业中具有竞争力。
5、加拿大:中加环境保护项目该项目由中国某大学与加拿大某大学合作设立,旨在培养中国学生在环保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学生接受加拿大的环保科学课程,了解国际环境保护标准,同时还有实地实践机会,参与当地环保项目。
该项目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结起来,以上是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一览表。
通过这些合作项目,中国学生可以获得国际化教育和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些合作项目也为中国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与国际一流教育机构合作的机会,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
浅谈中德两国大学工程教育的差别
[收稿时间]2018-11-29[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石油工程全英文授课专业建设一期”。
[作者简介]王秀宇(1976-),女,辽宁庄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油气田开发工程。
王小秋(1971-),男,吉林农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钻井工程。
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我国的大学教育仍有一些方面可以进行改革和优化。
文章根据作者在德国的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进行访学的经历,对中德两国大学工程教育的教育体系、学生与教授的关系、课程学习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对比,为提高我国的大学工程教育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工程教育;教育体系;课程学习结构[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9)09-0043-03每个国家都很重视提高本国大学教育质量,我国也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讨[1-4]。
作为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进行了3个月研修学习的访问学者,笔者对德国的大学工程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是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该校始建于1828年,是欧洲工业革命以来历史最悠久和最有名望的科技大学之一[5],其职业教育水平和大学教育水平都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
本文的重点是对比中国和德国的大学工程教育在教育体系、学生与教授的关系、课程学习结构等方面的不同之处,旨在为提高我国的大学工程教育水平献计献策。
一、中德大学教育体系的差别为了说明中德大学教育体系的差别,有必要把中德两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不同状况简单对比一下。
在德国,幼儿园里是不允许进行学前教育的,因为联邦德国基本法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
小学一共只有4年,且每天只有半天课,为了让家长能够正常上班,另外一个称为Hot 的机构可以帮助照看孩子且全部免费。
德国的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孩子要输在起跑线”,如果过早开发孩子的智力,就相当于把孩子的大脑变成硬盘,减少了孩子的想象空间。
高校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高校中德合作办学模式在中国的教育界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探讨。
这种合作模式代表了中德两国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合作,为双方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独特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本文将探讨高校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的意义、特点以及最佳实践。
高校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了中德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更重要的是为中方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国际化的学习环境。
德国作为世界教育强国,以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严谨的教育体系在全球享有盛誉。
通过与德国高校合作办学,中国的高校得以借鉴德国的优势,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同时,中德合作办学模式也为德国学生提供了更多与中国学生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加深了两国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高校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学科领域的多样性和教育模式的创新。
在学科领域方面,中德合作办学涉及了广泛的学科,包括工程、经济、管理、医学等。
双方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互相交流和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在教育模式方面,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
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合作办学项目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理论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多年来,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最佳实践。
以下是几个成功的案例:首先,某大学与德国某工程院校合作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
该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参与工程项目的实际操作和管理。
通过与德国工程院校的资源共享和互相学习,该专业已成为该大学的品牌专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生的报考。
其次,某大学与德国某医学院合作开设了中医药专业。
中医药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德国在现代医学方面领先。
通过中德两国专业的融合,学生们能够掌握中医药和西医学的知识和技能,丰富了其医学视野,提高了综合医学水平。
此外,某大学与德国某商学院合作开展了创业教育项目。
该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通过课程设置、创业实践和企业导师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业过程和商业运营,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
国内外教育合作案例
国内外教育合作案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外教育合作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
以下是一些国内外教育合作的典型案例,展示了其重要性和益处。
案例一:中外学生交流项目上海某中学与美国一所高中开展了学生交流项目。
通过该项目,中学生和美国高中生可以互相访问对方学校,体验不同的教育和文化氛围。
学生们也会在项目中参加一系列活动,比如互动课堂、社会实践和文化交流活动。
这种合作项目有助于学生拓宽眼界、增进跨文化交流能力。
案例二:国际课程合作北京某大学与澳大利亚某大学合作开设了国际课程。
学生可以在国内学习澳大利亚大学的部分课程,并且获得双方学校的学分。
这样的合作不仅提供了世界一流的教学资源,还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出国深造的机会。
通过国际课程合作,学校能够招收更多优秀的学生,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的教育。
案例三:师资力量交流一所北京的学前教育机构与加拿大的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师资力量交流项目。
每年都会有加拿大的教师前来该机构进行教学实践,同时,该机构的教师也可以去加拿大进行培训和深造。
这种有计划的师资交流不仅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水平,还能够让教师们获得全球视野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案例四:合作研究项目中国某大学与德国某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了科研合作项目。
双方的科研团队共同研究特定课题,分享研究成果和技术。
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科学研究的进展,还加强了中德之间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综上所述,国内外教育合作在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丰富学习资源、拓展教育领域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案例,我们看到了国内外教育合作的益处和前景。
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教育机构、学校和个人加入到国内外教育合作中,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德合作办学方案
中德合作办学方案中德合作办学方案源于中德两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旨在为中方学生提供更为优质、国际化的教育资源。
在这个方案中,中德两国的高校紧密合作,共同开展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下面是中德合作办学方案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确定合作高校和专业中德合作办学方案的第一步是确定合作的高校和专业。
该方案需要由中方高校与德方高校共同确定,依据各高校的优势学科、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条件,以及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联合选择合适的合作专业和高校。
第二步:设计课程在确定好合作高校和专业后,中德双方的教学团队需要联合设计课程。
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到中德两国的文化、法律等差异,以及学生的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该方案的课程设计需要兼顾理论和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和项目实战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步:培养师资力量教师是中德合作办学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需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跨文化的教学经验。
为此,合作高校需要联合德方高校培养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四步:实施教学经过前期的准备,中德合作办学方案的教学阶段正式开始。
在对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做好充足准备的前提下,中德合作办学方案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包括面授、在线教学、实践和实习等多种形式。
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也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五步:开展国际合作中德合作办学方案的核心理念是中德两国高校联手,共同探索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中德高校不仅能够加强互相之间的学术交流,还能够通过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上就是中德合作办学方案的具体步骤。
中德合作办学方案的出台,不仅是中德之间书写的一篇盛世华章,更是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份引领力量。
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德合作办学方案会越来越成功,为双方学生提供更为优质、国际化的教育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SK Internationalgemeinnützige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BSK International Friedrichstraße 204 D-10117 BerlinTel: 0049 / 30 / 6751 2669 Tel: 0049 / 30 / 2758 9223info@ Sitz: Berlin Amtsgericht Berlin-Charlottenburg, HRB 122807 BKörperschaftssteuernummer: 27/601/53620Geschäftsführer: Kai-A. FiedlerBankverbindung: Deutsche Bank Konto: 354761 BLZ: 100 700 24 IBAN:DE49100700240035476100 SWIFT: DEUTDEDBBERBSK InternationalNon-Profit OrganisationAdress:BSK International Friedrichstraße 204 D - 10117 Berlin GERMANYTel: 0049 / 30 / 6751 2669 Tel: 0049 / 30 / 2758 9223info@ Registered Seat: Berlin / GermanyCourt Register: Amtsgericht Berlin-Charlottenburg Registration No.: HRB 122807 B TAX ID:27/601/53620Legal Representative: Kai-A. FiedlerBank Account: Deutsche Bank Account: 354761Bank Code: 10070024 IBAN:DE49100700240035476100 SWIFT: DEUTDEDBBEROrganization fo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德国BSK 国际教育机构“BSK 德国大学联盟国际教育计划”2012-2013学年度中德高校教师交流项目书1. 项目的宗旨、意义和界定。
1.1.中国的高等教育已成为全球最具规模的高等教育且高度重视高校师资水平的提高和跨国间的师资交流;德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高度国际化,其教育品质、理念、方法及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两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本项目旨在通过一项中德双方高校教师相互短期进修和讲学的交流计划,使双方有机会在教育理念、专业层面、学术水准等方面实现更广泛和深入的交流,以达到有效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
1.2.本项目具体界定为: 已与本机构签订《中德教育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的中方高校的教师经本校推荐,可以通过“BSK 德国大学联盟国际教育计划”的安排,赴德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短期进修;且中德双方高校也将有计划地组织专家互访讲学 。
2.关于中方教师赴德短期进修的德国公立大学及专业。
2.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2013年学年度开始,“BSK 德国大学联盟国际教育计划”向合作的中方院校提供教师赴德短期进修名额35名。
2.2.根据本机构安排,“BSK 德国大学联盟国际教育计划”为参加2011年12月16日在中国集美大学召开的“中德合作培养应用型德制工程师项目洽谈会”的院校增设10个名额。
2.3.根据本机构安排,“BSK 德国大学联盟国际教育计划”为与本机构签署了《中德教育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的湖南省高校增设14个名额。
以下德国公立大学列入本计划:BSK Internationalgemeinnützige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BSK International Friedrichstraße 204 D-10117 BerlinTel: 0049 / 30 / 6751 2669 Tel: 0049 / 30 / 2758 9223info@ Sitz: Berlin Amtsgericht Berlin-Charlottenburg, HRB 122807 BKörperschaftssteuernummer: 27/601/53620Geschäftsführer: Kai-A. FiedlerBankverbindung: Deutsche Bank Konto: 354761 BLZ: 100 700 24 IBAN:DE49100700240035476100 SWIFT: DEUTDEDBBERBSK InternationalNon-Profit OrganisationAdress:BSK International Friedrichstraße 204 D - 10117 Berlin GERMANYTel: 0049 / 30 / 6751 2669 Tel: 0049 / 30 / 2758 9223info@ Registered Seat: Berlin / GermanyCourt Register: Amtsgericht Berlin-Charlottenburg Registration No.: HRB 122807 B TAX ID:27/601/53620Legal Representative: Kai-A. FiedlerBank Account: Deutsche Bank Account: 354761Bank Code: 10070024 IBAN:DE49100700240035476100 SWIFT: DEUTDEDBBEROrganization fo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波恩大学 ● 慕尼黑工业大学 ● 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 ● 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 亚琛工业大学 ● 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 卡尔斯鲁厄大学 ● 罗斯托克大学 ● 汉诺威大学 ● 开姆尼茨工业大学 ● 伊尔梅瑙工业大学 ● 基尔大学● 法兰克福应用科技大学 ● 不莱梅应用科学大学 ● 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 ● 魏尔道应用科学大学 ● 维斯马应用科技大学 ● 科隆应用科学大学 ● 明斯特应用科学大学 ● 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 ● 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 ● 汉堡应用科学大学 ● 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 ● 柏林经济法律应用科技大学2.3.以下专业列入本计划教师短期进修的布局: ● 经济学 ● 土木工程 ● 建筑学 ● 环境工程 ● 食品工程 ● 机械工程 ● 车辆工程● 电子工程 ● 材料学 ● 信息学 ● 物流 ● 生物学2.4.已列入中方高校教师赴德短期进修计划的德方大学及专业布局,必要时可根据中方高校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3.关于德方专家来华短期讲学3.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2012年学年度开始,本项目有计划地组织德方高校专家来华进行以学术专题讲座为主的短期讲学活动。
3.2.以下为德方高校专家学术讲座的部分专题:BSK Internationalgemeinnützige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BSK International Friedrichstraße 204 D-10117 BerlinTel: 0049 / 30 / 6751 2669 Tel: 0049 / 30 / 2758 9223info@ Sitz: Berlin Amtsgericht Berlin-Charlottenburg, HRB 122807 BKörperschaftssteuernummer: 27/601/53620Geschäftsführer: Kai-A. FiedlerBankverbindung: Deutsche Bank Konto: 354761 BLZ: 100 700 24 IBAN:DE49100700240035476100 SWIFT: DEUTDEDBBERBSK InternationalNon-Profit OrganisationAdress:BSK International Friedrichstraße 204 D - 10117 Berlin GERMANYTel: 0049 / 30 / 6751 2669 Tel: 0049 / 30 / 2758 9223info@ Registered Seat: Berlin / GermanyCourt Register: Amtsgericht Berlin-Charlottenburg Registration No.: HRB 122807 B TAX ID:27/601/53620Legal Representative: Kai-A. FiedlerBank Account: Deutsche Bank Account: 354761Bank Code: 10070024 IBAN:DE49100700240035476100 SWIFT: DEUTDEDBBEROrganization fo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关于“纳米机遇”与潜在风险》 ● 《植物生物系统的基因组学分析》 ● 《服务于工业生产的光学测量和工艺技术》 ● 《交叉材料学与智能材料》● 《莱布尼茨水域生态学的化学成份检测》 ● 《面向经济的风能项目》● 《信息管理和网络化的智能系统》 ● 《环境与安全的国际监控》 ● 《人体组织再生过程研究》 ● 《优化联网系统的安全与防护》4.关于中德高校教师交流所需的相关费用。
4.1.本计划内的中方教师进修名额的项目程序费用由本机构国际教育交流基金提供支持;4.2.如部分有关德方院校规定需向该校缴纳进修注册报名费的,须按照校方的规定由中方院校自行交纳,该费用在200欧元左右;4.3.国际机票费、在德食宿、交通等生活费、签证等涉外手续费由中方自理;4.4.德国BSK 国际教育机构按照项目规定,计划内的教师名额收取每人195欧元的手续费;因本机构教育交流基金有限,超出计划外名额的项目程序费用仍得到本机构国际教育交流基金的部分支持,但每个名额须交纳700欧元的手续费;4.5.德方专家来华短期讲学的国际机票费、食宿费、交通费、签证等涉外手续费用由德方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