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全省“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全省“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3.15•【字号】皖政秘[2012]125号•【施行日期】2012.03.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全省“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的通知(皖政秘〔2012〕12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1〕10号)精神,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并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现将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调整方案公布如下:一、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大别山片区县(12个)利辛县、颍上县、临泉县、阜南县、寿县、霍邱县、金寨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
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19个)利辛县、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阜阳市颍东区、颍上县、临泉县、阜南县、六安市裕安区、寿县、霍邱县、金寨县、舒城县、石台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岳西县(其中利辛县、颍上县、临泉县、阜南县、寿县、霍邱县、金寨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岳西县既是大别山片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三、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11个)亳州市谯城区、蒙城县、涡阳县、宿州市埇桥区、怀远县、阜阳市颍州区、阜阳市颍泉区、界首市、太和县、定远县、六安市金安区。
四、省扶贫开发连片地区县(市、区)(18个)濉溪县、亳州市谯城区、蒙城县、涡阳县、宿州市埇桥区、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五河县、固镇县、怀远县、阜阳市颍州区、阜阳市颍泉区、阜阳市颍东区、界首市、太和县、凤阳县。
调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长丰县、霍山县、无为县、泾县、枞阳县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凤台县、淮南市潘集区、绩溪县、郎溪县、歙县、休宁县、祁门县,继续享受各项扶持政策,到2014年底结束;扶贫开发工作机构不变、人员不减。
2023年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
2023年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50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规定,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A.专门税收法律法规B.宪法C.法律D.法规【答案】 A2、2018 年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提出未来3 年,还有( )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A.3000万B.1000万C.1500万D.2000万【答案】 A3、价内税、价外税的划分标准是()。
A.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B.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C.按税收的计算依据D.按税收的管理和使用权限【答案】 A4、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坚持的原则是()。
A.城乡一体、保障适度、主体多元、市场运作B.全民覆盖、保障适度、权责清晰、运行高效C.全民覆盖、保障充分、主体多元、运行高效D.城乡一体、保障充分、权责清晰、市场运作【答案】 B5、下列因素中,属于影响供给的因素是()。
A.消费者偏好B.消费者个人收入C.生产成本D.商品的广告宣传【答案】 C6、我国区域规划是以()为对象编制的规划。
A.特定行政区域范围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B.特定流域范围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C.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特定领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答案】 C7、根据我国现行税收分类,按是否有单独的课税对象、独立征收为标准,税收可以分为()。
A.正税和负税B.正税和附加税C.独立税和附加税D.直接税和间接税【答案】 B8、我国成品油消费税率实行的是()A.比例税率B.累进税率C.定额税率D.累退税率【答案】 C9、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用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
关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方向说法正确的是()。
A.放松银根,卖出证券B.放松银根,买进证券C.紧缩银根,买进证券D.不确定【答案】 B10、实行外汇管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外汇储备,促进生产B.降低外债风险,保持币值稳定C.增加资本流动的稳定性,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D.防止资本外逃,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保持币值稳定【答案】 D11、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实现基本()全国统筹。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6年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的基本思路。
在经济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提高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水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中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成功地维护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二、农业和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富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发展小城镇,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为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在社会建设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推进文化创新和惠民文化建设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教育事业逐步普及,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同时,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恢复了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遗症,宣传爱国卫生运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4.26•【字号】皖政〔2017〕59号•【施行日期】2017.04.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立法工作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皖政〔2017〕59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维护省政府文件的权威性、严肃性,省政府从2016年起用2年时间,对建国以来印发的省政府文件分批次进行全面清理。
经过第一阶段清理,省政府决定,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不一致、已被新规定涵盖或替代、调整对象已消失、工作任务已完成或者适用期已过的804件省政府文件宣布失效(其中37件涉密文件按规定另行通知)。
凡宣布失效的省政府文件,自本决定印发之日起一律停止执行,不再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文件清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对本地区本部门印发的文件抓紧进行全面清理,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向纵深,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附件:宣布失效的省政府文件目录(767件)安徽省人民政府2017年4月26日附件宣布失效的省政府文件目录(767件)1.关于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01〕1号)2.关于印发《安徽省审批设置高等职业学校暂行办法》的通知(皖政〔2001〕7号)3.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县级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意见的通知(皖政〔2001〕23号)4.关于进一步做好抗旱减灾工作的意见(皖政〔2001〕24号)5.关于印发《安徽省城市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的通知(皖政〔2001〕27号)6.关于大力促进就业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皖政〔2001〕28号)7.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决定(皖政〔2001〕34号)8.批转《安徽省文化体育出版产业十五计划(摘要)》的通知(皖政〔2001〕35号)9.转发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国家计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外国政府贷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皖政〔2001〕41号)10.贯彻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决定的通知(皖政〔2001〕42号)1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皖政〔2001〕43号)12.关于印发《安徽省妇女发展纲要》和《安徽省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皖政〔2001〕46号)13.转发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十五”期间消防工作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皖政〔2001〕49号)14.关于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教师工资发放的通知(皖政〔2001〕50号)15.关于批转安徽省“十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皖政〔2001〕52号)16.关于组织实施农产品流通、品牌和农业产业化三项工程的通知(皖政〔2001〕53号)17.批转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改进户籍管理推进城镇化进程意见的通知(皖政〔2001〕54号)18.关于下达并严格执行“十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的通知(皖政〔2001〕55号)19.批转省农委等十部门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意见的通知(皖政〔2001〕56号)20.关于印发安徽省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01〕57号)21.关于批转安徽省“十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通知(皖政〔2001〕62号)22.关于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皖政〔2001〕65号)23.关于从严控制全省性检查活动的通知(皖政〔2001〕66号)24.关于切实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皖政〔2001〕72号)25.批转省经贸委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中小企业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皖政〔2001〕73号)26.关于进一步加快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皖政〔2001〕79号)27.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皖政〔2001〕84号)28.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皖政〔2001〕86号)29.关于组织实施全省农村饮水工程的意见(皖政〔2001〕92号)30.关于印发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皖政〔2001〕94号)31.关于进一步安排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意见(皖政〔2001〕96号)3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决定(皖政〔2001〕98号)33.转发省物价局等六部门关于专项治理农民建房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意见的通知(皖政〔2001〕99号)34.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的通知(皖政〔2001〕102号)35.关于印发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皖政〔2001〕107号)36.转发国务院批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皖政〔2001〕109号)37.关于印发《安徽省城镇廉租住房管理方法》的通知(皖政〔2001〕111号)38.关于继续支持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皖政〔2001〕113号)39.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规划等6个重点规划的通知(皖政〔2001〕115号)40.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的通知(皖政〔2001〕116号)41.批转省计委关于安徽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的通知(皖政〔2002〕1号)42.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皖政〔2002〕3号)43.批转省环保局等部门关于“十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意见和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规定的通知(皖政〔2002〕6号)44.关于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意见(皖政〔2002〕8号)45.关于坚持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通知(皖政〔2002〕20号)46.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皖政〔2002〕24号)47.关于实行扩大就业目标责任管理的通知(皖政〔2002〕27号)48.关于印发《安徽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的通知(皖政〔2002〕30号)4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延长长江河道安徽段禁止采砂期限的通知(皖政〔2002〕54号)50.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的通知(皖政〔2002〕65号)5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农用车辆地方税收暂行办法》的通知(皖政〔2002〕69号)5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2002〕70号)5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对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的通告(皖政〔2002〕71号)5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的通知(皖政〔2002〕72号)55.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的通知(皖政〔2002〕77号)56.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试点工作的通知(皖政〔2003〕13号)57.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继续延长长江河道安徽段禁止采砂期限的通知(皖政〔2003〕19号)58.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将“5?13”定为全省安全生产警示日的决定(皖政〔2003〕25号)5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皖政〔2003〕27号)60.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扩大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皖政〔2003〕28号)6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3年全省整治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2003〕30号)6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粮食市场环境进一步搞活粮食流通的通知(皖政〔2003〕32号)63.安徽省人民政府实施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意见(皖政〔2003〕34号)6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省信用建设的决定(皖政〔2003〕39号)65.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股份制企业财务审计暂行规定》的通知(皖政〔2003〕40号)66.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皖政〔2003〕41号)67.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皖政〔2003〕42号)68.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皖政〔2003〕52号)6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农委《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通知(皖政〔2003〕56号)70.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管理工作的通知(皖政〔2003〕61号)7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年度目标考核奖惩办法》的通知(皖政〔2003〕64号)7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克服非典疫情和洪涝灾害影响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皖政〔2003〕67号)73.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信息产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软件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皖政〔2003〕88号)7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数字安徽”建设五年规划纲要(2003—2007年)的通知(皖政〔2003〕89号)75.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3—2007年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03〕90号)76.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政府采购中违法行为的行政处分规定的通知(皖政〔2003〕91号)77.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治淮工程建设违纪行为行政处分规定的通知(皖政〔2003〕96号)78.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03—2007年)的通知(皖政〔2003〕102号)7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及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的通知(皖政〔2003〕103号)80.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皖政〔2003〕104号)8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03〕108号)82.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皖政〔2003〕111号)8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取消农业税附加的通知(皖政〔2004〕9号)8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的实施意见(皖政〔2004〕12号)85.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突发粮食事件应急办法的通知(皖政〔2004〕18号)86.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省属国有大企业利用外资步伐的若干意见(皖政〔2004〕27号)87.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降低农业税税率的通知(皖政〔2004〕32号)88.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皖政〔2004〕37号)8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通知(皖政〔2004〕51号)90.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军区关于转发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民政部总政治部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皖政〔2004〕54号)9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的意见(皖政〔2004〕57号)9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国家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意见(皖政〔2004〕59号)9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皖政〔2004〕66号)9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粮食收购资格管理办法的通知(皖政〔2004〕72号)95.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的通知(皖政〔2004〕80号)96.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的意见(皖政〔2004〕81号)97.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皖政〔2004〕88号)98.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规范物业服务收费的通知(皖政〔2004〕92号)9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皖政〔2004〕94号)100.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通知(皖政〔2005〕1号)10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决定(皖政〔2005〕7号)10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继续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的通知(皖政〔2005〕18号)10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皖政〔2005〕29号)10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利用外资步伐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指导意见(皖政〔2005〕64号)105.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通知(皖政〔2005〕77号)106.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皖政〔2005〕80号)107.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完善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负担机制的通知(皖政〔2005〕83号)108.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城市商业银行联合重组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2005〕85号)10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皖政〔2005〕86号)110.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工作的意见(皖政〔2005〕88号)11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2005〕93号)112.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皖政〔2005〕95号)11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2005〕116号)11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6年财政预算编制工作的通知(皖政〔2005〕128号)115.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皖政〔2005〕131号)116.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皖政〔2006〕2号)117.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皖政〔2006〕3号)118.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06〕29号)11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的通知(皖政〔2006〕31号)120.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着力提升“861”行动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皖政〔2006〕36号)12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皖政〔2006〕40号)12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通知(皖政〔2006〕43号)12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通知(皖政〔2006〕52号)12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皖政〔2006〕56号)125.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通知(皖政〔2006〕57号)126.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06〕61号)127.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06〕62号)128.安徽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决定的实施意见(皖政〔2006〕71号)12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皖政〔2006〕84号)130.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皖政〔2006〕96号)13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通知(皖政〔2006〕101号)132.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皖政〔2006〕102号)13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皖政〔2006〕105号)13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皖政〔2006〕107号)135.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通知(皖政〔2006〕111号)136.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2006〕117号)137.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政〔2006〕118号)138.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06〕119号)13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06〕121号)140.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皖政〔2006〕125号)14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宁国等12个县(市)开展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工作的通知(皖政〔2006〕126号)14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06〕128号)14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皖政〔2006〕129号)14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06〕130号)145.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的通知(皖政〔2006〕131号)146.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06〕132号)147.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皖政〔2007〕1号)148.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促进和谐安徽建设的意见(皖政〔2007〕3号)14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省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皖政〔2007〕5号)150.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皖政〔2007〕11号)15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07〕12号)15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2007〕16号)15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皖政〔2007〕25号)15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皖政〔2007〕40号)155.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皖政〔2007〕41号)156.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皖政〔2007〕47号)157.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皖政〔2007〕55号)158.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办法的通知(皖政〔2007〕57号)15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行政问责暂行办法的通知(皖政〔2007〕59号)160.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皖政〔2007〕60号)16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皖政〔2007〕66号)16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省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2007〕67号)16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2007〕69号)16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皖政〔2007〕70号)165.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安合成品油管道安全保护工作的通知(皖政〔2007〕73号)166.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意见(皖政〔2007〕77号)167.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意见的实施意见(皖政〔2007〕89号)168.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若干意见(皖政〔2007〕90号)169.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意见的通知(皖政〔2007〕91号)170.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皖政〔2007〕125号)17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继续实施扶贫开发区整村推进工程的意见(皖政〔2008〕27号)172.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批转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低温雨雪冰冻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指导方案的通知(皖政〔2008〕31号)17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皖政〔2008〕38号)17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将蒙城等18个县(市)列为第二批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县的通知(皖政〔2008〕39号)175.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的意见(皖政〔2008〕46号)176.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08〕48号)177.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皖政〔2008〕51号)178.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对口支援松潘县恢复重建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皖政〔2008〕64号)17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8年“861”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皖政〔2008〕66号)180.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皖政〔2008〕84号)18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若干意见(皖政〔2008〕89号)18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试行县域分类考核的通知(皖政〔2008〕90号)18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所办市场彻底脱钩的实施意见(皖政〔2008〕95号)18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和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皖政〔2008〕99号)185.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的通知(皖政〔2009〕22号)186.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重点工作及责任分解的通知(皖政〔2009〕24号)187.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皖政〔2009〕54号)188.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皖政〔2009〕55号)18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皖政〔2009〕56号)190.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皖政〔2009〕57号)19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的通知(皖政〔2009〕58号)19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通知(皖政〔2009〕61号)19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皖政〔2009〕80号)19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皖政〔2009〕81号)195.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皖政〔2009〕82号)196.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的通知(皖政〔2009〕83号)197.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皖政〔2009〕89号)198.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皖政〔2009〕96号)19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皖政〔2009〕97号)200.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皖政〔2009〕98号)20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数字安徽建设规划纲要(2008—2012)的通知(皖政〔2009〕99号)20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2009〕108号)20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2009〕116号)20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皖政〔2009〕118号)205.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皖政〔2009〕119号)206.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皖政〔2009〕122号)207.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2009〕131号)208.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安徽省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皖政〔2009〕132号)20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皖政〔2010〕1号)210.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皖政〔2010〕5号)21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皖政〔2010〕20号)21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0年“861”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皖政〔2010〕26号)21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措施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通知(皖政〔2010〕38号)21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2010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皖政〔2010〕39号)215.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皖政〔2010〕66号)216.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皖政〔2010〕67号)217.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皖政〔2010〕87号)218.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稳定市场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皖政〔2010〕95号)21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皖政〔2011〕20号)220.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的通知(皖政〔2011〕30号)22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皖政〔2011〕33号)22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1年“861”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皖政〔2011〕40号)22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省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财政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皖政〔2011〕41号)。
十五规划纲要情况报告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报告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请予审议。
一、“十一五”以来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十一五”规划实施三年来,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追赶跨越、奋力崛起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大开放、城镇化、创新推动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努力克服雨雪冰冻灾害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
200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42亿元,“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长16.4%;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11.82亿元,二产实现增加值21.78亿元,三产实现增加值16.8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5%、15.5%和17.6%。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4亿元,年均增长27.9%。
农民人均纯收入3030元,年均增长18.7%。
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5.8亿元,年均增长35.5%。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1亿元, 年均增长19.5%。
规模工业产值39.57亿元,年均增长35.2%。
天柱山旅游总收入5.1亿元,年均增长22.1%。
值得指出的是,除第二产业增加值、天柱山旅游总收入前三年年均增幅略低于“十一五”计划外,其它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十一五”年均增幅,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两项指标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计划,阶段性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4:43.2:33.4,工业、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比2005年分别提高 3.7个和1个百分点,工业强县战略取得实效,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二、规划实施三年来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成效1、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十一五”以来,我县始络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不断硬化举措,优化环境,发展氛围更加浓厚,骨干群体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较快增长。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审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扶贫工作,与广大贫困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更关系民族团结、政治稳定、边疆巩固和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的形势如何?面临哪些困难?新一轮扶贫工作的重点相比之前有哪些变化?贫困标准线低于国际标准线的说法是否成立,是否将会上调?国务院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对此作出解读。
贫困的梦魇,在共和国版图上退缩我国是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这样盛赞:“如果没有中国的进步,整个世界在减贫方面从总体上说是倒退了。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新的成就。
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自2001年颁布《纲要》十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扎实推动,进展顺利。
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发生率从10.2%减少到3.8%;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递增7.6%,略高于全国农村的平均增长水平,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全面加强,县域经济较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国减贫形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
贫困人口从6431万减少到2688万,5年减少3743万。
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23元增加到3273元,年均增长10.2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0.95个百分点,扭转了“十五”期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
其中,重点县新增基本农田、新建及改扩建公路里程、新增教育卫生用房大幅增加,安全饮用水农户比重、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自然村比例显著提高。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表示,这得益于国家实施的整村推进、扶持产业化经营、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移民搬迁,连片开发、连片深度贫困地区集中攻坚等六项重要措施。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比
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3]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十三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二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发展理念第五章发展主线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八章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第十章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第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十二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第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十五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十六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第十九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第二十章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第五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第二十二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第六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第二十五章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第二十六章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第二十七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十八章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第七篇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第二十九章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三十章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第三十一章强化水安全保障第八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三十四章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第三十五章健全住房供应体系第三十六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第九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三十八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第四十章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第四十一章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第十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第四十三章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四十四章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第四十五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第四十六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四十七章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第四十八章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第十一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第四十九章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第五十章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第五十一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第五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第五十三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第十二篇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第五十四章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第五十五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第十三篇全力实施脱贫攻坚第五十六章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五十七章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第五十八章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第十四篇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第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第六十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第十五篇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第六十一章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第六十二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六十三章缩小收入差距第六十四章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六十五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第六十六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第十六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六十七章提升国民文明素质第六十八章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第六十九章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第十七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七十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比
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3]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发展理念第五章发展主线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八章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第十章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第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十二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第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十五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十六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第十九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第二十章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五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第二十二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第六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第二十五章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第二十六章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第二十七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十八章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第七篇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第二十九章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三十章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第三十一章强化水安全保障第八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三十四章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第三十五章健全住房供应体系第三十六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第九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三十八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第四十章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第四十一章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第十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第四十三章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四十四章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第四十五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第四十六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四十七章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第四十八章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第十一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第四十九章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第五十章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第五十一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第五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第五十三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第十二篇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第五十四章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第五十五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一五规划
第九篇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三十五章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第三十六章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三十七章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第十篇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 设
第三十八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三十九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十章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第四十二章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中央政府投资支持的重点领域
新农村建设 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公共卫生和基本医 疗服务体系,饮水安全,农村公路,沼气 等可再生能源,农村电网,农村公共文化,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 灌区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及种养业良种工 程等。
公共服务 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劳 动力技能培训,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基层 公共卫生、社会福利、公共文化和体育设 施,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就业服务,社区 服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设施,安全生产 监管、煤矿安全监察设施及支撑体系,防 洪、气象、地震等防灾减灾,采煤沉陷区 治理,贫困地区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生 态移民,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和企 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国 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 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自主 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 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 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 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 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 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 利用率提高到60%。 ——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提高 到47%。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 成,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 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乡镇扶贫以工代赈建设十一五规划
目录第一总论第二基本情况及现状分析第三“十一五”期间扶贫以工代赈的基本思路和目标第四战略重点与重点项目第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第六预期效益分析第七措施与对策第八附本编制:**项目设计:**数据提供:**审定:**第一总论一编制规划的依据目的和意义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采取的一项特殊扶贫政策。编制以工代赈建设规划,是搞好新时期以工代赈扶贫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做好以工代赈建设工作,将极大地改善我镇的生产生活条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目前“三农”问题和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切实搞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全面推进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全镇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做好今后五年内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和完善以工代赈项目库,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县政府《关于抓紧编制扶贫以工代赈建设“十一五”规划的通知》精神,围绕《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蓝图及建设重点,围绕我镇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结合XX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二规划范围本扶贫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编制范围涵盖全镇的26个村。三规划期限本规划编制年限为6年至年。第二基本情况及现状分析一自然经济概况XX镇位于隆回县北部边陲,望云北麓,毗连新化县,距隆回县城里,省道横贯东西。全镇总面积平方里,境内平均海拔米,下辖个行政村居民委员会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人,户。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属半区半丘陵区,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小时,年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毫米,无霜期天。境内地下水资丰富,河溪落差大,但流量小。境内土地构成的显著特点是:地多平畈少农耕地的后备资不足。全镇耕地总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土亩;林地总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木材蓄积量约万立方米。境内土地肥沃,又属富硒地区,发展农业极为有利,种植业是全镇经济的主要支柱,盛产优质富硒水稻,适宜种植药材茶叶花卉和蔬菜等多种经济作物。境内有丰富的高岭土“瓷土”资,品质稳定,质地纯净,是生产陶瓷和高级墙地板砖的上等原料,已探明储量在万吨以上,远景储量达万吨。二“十五”期间扶贫以工代赈建设计划执行情况建国多年,特别是自年国家实施以工代赈扶贫战略以,XX镇在国家省市县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扶贫开发这一重点,坚持以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着眼近期解决温饱长远脱贫致富奔小康,开展以工代赈建设。“十五”期间我镇以工代赈投入建设情况:“十五”期间,我镇共批准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个,计划投入以工代赈资金万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万元地方配套万元,涉及交通道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至年底,全镇累计完成以工代赈投资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万元地方配套万元(群众无偿投劳折资万元)。新建和改建路里,其中村级道路路基改造里新修村级道路里,新建桥梁座;水利建设方面,新建渠道里,建成人畜饮水工程处,其中引水工程处,解决了人的饮水困难,并恢复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亩。2“十五”期间我镇以工代赈效益情况:通过扶贫以工代赈工程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镇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状况,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加快我镇脱贫致富步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年,全镇GDP达到万元,农业总产值万元,粮食总产量万斤,财政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农民人均产粮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年的人减少到人,绝对贫困面由%下降到%,全镇整体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3“十五”期间以工代赈的具体做法与经验: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立领导机构,成立由镇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副组长,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以工代赈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以工代赈计划管理和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严把“四关”。规范项目申报审批制度,把好项目关;严格资金拔付制度,把好资金关;加强监督检查,把好工程质量关;原创材料,尽在网络。每个单项工程结束后,都要对工程量和资金运作情况进行审计,并形成审计结论,严把审计关。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坚持“四结合”。坚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与资开发相结合;坚持以工代赈与其它工程相结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坚持改善条和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三现状分析比较优势分析:纵观全镇自然经济现状,综合分析镇情,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位于半区半丘陵区,土地类型多样,宜农宜林宜牧,开发利用颇具潜力。二是境内气候温和湿润,无环境污染。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小时,年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毫米,无霜期天,地下水资丰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土壤富硒,境内工业少,农产品水资无污染,特别适宜发展绿色富硒无害农业。三是农副产品资丰富,开发潜力大。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整体实力不强,镇财政困难,扶贫资金严重不足。年,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几项衡量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在全县排序均处于较后位次。扶贫资金太少,农村贫困人口需解决的问题太多,简直是杯水车薪。()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缓慢,自我发展能力薄弱。一是交通不畅,路技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由于交通不畅,行路难运输难买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制约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加剧了贫困现象的发生。二是农业基础条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首先,水利设施落后,缺乏骨干水利工程支撑。现有部分水利灌溉工程因建设年限早工程设施老化配套性差以及水毁淤积和人为破坏等原因,利用程度较低,灌溉效益低下。其次,河道治理率低,防洪能力差。全镇除部分险段得到小范围治理外,大部分主流支流及其它流域河道基本上因资金短缺未能建防洪河堤,防灾抗险能力低。再次,地多川塬地少,耕作模式落后,农业投入产出率低。三是结构性缺水现象较为严重。地表水资紧缺,人畜饮水困难,严重影响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制约着全镇经济的发展。目前仍有个村万人及近万头大家畜饮水困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政府所在地的XX居委会都没有自水,生活用水都得靠肩挑手提。四是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低。全镇固定电话用户仅户,无线电话用户户,入户率仅为%;全镇有个行政村不通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用户户,入户率仅为%。四是办学条差,校舍标准低,危房占总数的%,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基本没有“三室”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经济结构不合理,增收渠道单一,增长质量和效益低,脱贫难度大。在经济结构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构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未形成,现有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发展严重滞后,非有制经济规模小,竞争力弱,就业承载能力低,发展缓慢,镇财政收入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科技人员少,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返贫率居高不下,稳定脱贫奔小康的任务艰巨。()市场意识淡薄,观念陈旧,思想不够解放。干部群众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淡薄,依赖思想严重,缺乏开拓创新意识,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四贫困现状分析XX镇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人,占全镇总人口的%,其中绝对贫困人口人。这些贫困人口分布在全镇个贫困村个村民小组。其基本特点:一是交通条差,地域偏僻;二是土地瘠薄,人畜饮水困难;三是贫困户家庭成员化素质偏低劳动力短缺,掌握先进农业科技的能力差,增收渠道单一,贫困程度深,以及加入T对落后地区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影响等等,这些因素都将给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带更大难度。第三“十一五”期间扶贫以工代赈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全镇以工代赈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以工代赈建设的总体要求,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手段,以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保障,坚持开发式扶贫,坚持政府主导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广泛动员群众,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植农村主导产业,尽快改变全镇经济社会化的落后状况,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使贫困人口由解决温饱向实现小康迈进,努力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二基本原则1坚持开发式扶贫原则。引导全镇广大群众在国家必要的帮助和扶持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开展以工代赈建设,改善生产条,调整经济结构,开发本地资,发展商品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走出一条符合XX实际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2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以工代赈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立足当前,着眼未,把以工代赈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解决当前问题与实现长远目标结合起,加强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教育卫生化事业的发展,不断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以工代赈建设与资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说明中表示,根据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审查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纲要(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
一、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大型灌区,完善中小型水利设施”修改为“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大型灌区”。
二、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加强物种资源保护”修改为“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三、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后增加了“保护有特色的农村建筑风貌”。
四、将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实行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交流制度”修改为“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
五、将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修改为“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
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的“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后增加了“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七、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增加了“稳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
八、在植保工程中将“建设部分生态和生物治蝗示范基地”修改为“建设一批生态和生物控灾示范基地”。
九、在壮大船舶工业实力中增加了“优化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
十、在大型乙烯成套设备中的“推进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和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聚酯成套设备的国产化”中删除了“聚酯”。
十一、将积极发展电力中的“建设金沙江、雅砻江等水电基地”修改为“建设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黄河上游等水电基地”。
十二、将调整化学工业布局中的“关停小型低效炼油装置”修改为“关停并转小型低效炼油装置”。
十三、将鼓励纺织工业增加附加值中的“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提高自主品牌比重”修改为“提高纺织工业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在“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后增加了“丝绸”;将“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移至该段的最后一句。
十四、在发展水路运输中将“完善沿海港口布局”修改为“完善沿海沿江港口布局”。
传播科技星火 支撑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星火科技工作成效显著
以大 别 山 区 、皖南 山区和 沿淮 行 蓄洪 区重 点 贫 困 发 挥科 技特 派员 的作 用 ,有针 对性 地 开展科 技 信息 服 咨询 、 培训 活 动 ; 围绕农 民工 返 乡创 业 开展 创 业 能 县 脱贫致 富 为核 心 , 排一 批科 技扶 贫 项 目, 安 落实科 技 务 、 专项 经 费 。项 目的实施 , 展 了贫 困地 区 的特 色产 业 , 发
多万 人 , 立示 范基 地数 4 3个 , 广新 技术 4 0项 。 建 0 推 1 推 行业 。农 业科 技专 家大 院 的建设 共 引进 和转 化科技 成
广新 品种 20多万 亩 , 0 建设 信 息平 台 12 , 1 个 建设 农 产 果 10多 项 , 立 生 产线 6 条 , 立 各 类 生产 基 地 0 建 0多 建 品交 易平 台 8 9个 , 建立 培训 机 构 数 1 1 , 办 培 训 7 8个 开 0多个 , 申报 专 利 10多项 , 中 7项 获 得授 权 , 训 2 其 培
力 培训 , 点开展 创业 技能 及创 业必 需 的相关 知识 , 重 如
增加 了农 民收入 , 培养 了农 村致 富 带头 人 , 升 了农 村 企业 法 律 、 提 法规 、 权益 维护 、 会保 障等 内容 的培 训 ; 社 围 群 众 的 科学 文化 素 质 ,为 稳 定脱 贫 致 富 奠定 了基 础 。 绕 农 民技 能发展 需求 , 针对 性地 开展 就业 技 能 、 业 有 创 “ 一 五 ” 间 , 举 办 技 术培 训 班 10 十 期 共 5 0期 , 训 贫 困 培 能力 和新 型农 民培训 , 展订 单 、 向或定 岗就 业技 能 开 定 农户 2 0万 人 次 , 印发 技 术 资 料 9 0万 份 , 动 贫 困农 培训 。 升 农 民工 的 职业 技 能 , 高 其就 业 、 6 带 提 提 择业 的能 户 6万 户 近 2 1万人 ,其 中 26万户 约 91 人实 现脱 力 。 . .万
评估成效提炼经验 把握形势明确思路——“十一五”财政扶贫开发工作回顾和“十二五”展望
社 会 保 障 体 系 建 设 。 要 实 现 新 型 农 村
府 发挥 再 分 配职 能 的重 要 途 径 ,具 有 收 入分 配 “ 节 器 ” 作 用 。建 立 和 完 调 的
善 社 会保 障体 系 ,是 建 立 社 会 主 义 市
资金 、整村 推 进 、连 片 开 发 ” 试 点 工
作 , 支 持 贫 困 地 区 发 展 特 色 优 势 产
称 《 要》 的攻 坚 阶 段 ,是 扶 贫 开 纲 )
发 工 作 承 上 启 下 、继 往 开 来 的 关 键 时
业 ,增 强 自我 发 展 能 力 ;2 0 0 8年 ,
中 央财 政 会 同 国务 院 扶 贫 办 全 面 改 革
新农 村 建 设
—
—
“ 一五 ” 十 财政 扶 贫开 发工 作 回顾和 “ 二五” 十 展望
口财 政 部 农 业 司扶 贫 处
21 0 0年 是 “ 十一 五 ” 的 最 后 一
扶 贫 开 发 事 业 的 发 展 。 2 0 - 2 1 06 00
20 0 7年 起 ,开 展 “ 为 单 位 、 整 合 县
一
金管理方面 ,中央财政进一步完 善专
户 ( 账 ) 管 理 、集 中 支 付 和 报 账 专 制 、公 开 公 示 等 管 理制 度 ,同时 ,从 20 0 7年 起 ,在 全 国 范 丽 内 开 展 财 政 扶 贫 资 金 绩 效 考 评 ,并予 以通 报 表 扬 和 绩 效 奖 励 ,调 动地 方 政 府 强 化 扶 贫 资 金 管 理 ,提 升减 贫 成效 的积 极 性 。
、
加 大 财 政 扶 贫 开 发 投 入 。完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十一五”规划情况报告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十一五”规划情况报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中国政府推行的一项扶贫工程,旨在改善农村地区的饮水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当时以中央财政进行省级和县级的保障性饮水工程,涵盖了农村水源保护、供水和再生水利用等方面。
在“十一五”规划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推进。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从2024年到2024年,共有405个贫困县和14.29万个行政村顺利完成了饮水工程建设任务,使2.08亿农村居民从此有了安全的饮水。
在整个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提供财政资金支持、优先解决贫困地区的饮水问题、加强相关技术培训等。
同时,国家还组织了专家团队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和评估,确保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在工程实施中的成效也是明显的。
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推动,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改善,源头水质和供水设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
同时,饮水工程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就业。
然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工程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大,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投入。
其次,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建设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较大。
另外,由于农村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有些地方缺乏可靠的水源,导致工程实施的难度增加。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政府可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提高工程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同时,需要加强工程监督和评估,确保饮水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效益。
此外,可以加强农村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农村居民的长期饮水安全。
总之,“十一五”规划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通过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工程建设和管理机制,我们有望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健康、安全的饮水环境。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
农村经济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其中一些规划包括:
1.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广优质品种等措施,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
3.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从事高附加值产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和信贷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融资发展。
总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旨在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规划内容
十一五规划内容十一五规划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
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多次讨论,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并就《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
《建议》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比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
这个《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以后,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春天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对《建议》作如下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
《建议》指出,“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新世纪的头五年,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
我国摆脱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成功地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8.8%;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亿元增长1.3倍。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对外贸易上了一个大台阶,预计2005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3800亿美元,比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长1.9倍多。
“十一五”及其后完善扶贫政策的构想
一
是两种标准 、 两种对象加大 了贫困监测 然 , 也可 以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那 就是
、
统 筹 绝 对 贫 困 和低 收 入 贫 困 ,建 的难度。在农村 , 同样一个 村庄 , 人均资源 选 择 锁 定 5 0 的最 低 收 入 人 口始 终 作 —1% 和 户 均 负 担人 口除 了特 殊 情 况 ,户 与 户 之 为扶贫对象 。这样 ,不以减少贫 困人 口数
也存在 相当大的弊端 。马克思 主义劳动再 对贫困和低 收入贫困 , 遇到具体 的扶贫 和农村的社会稳定 但 有利争逐步缩小城多
者区■诹 2O,2 O60
维普资讯
差距。
处在于, 一是 使重点县 与非重点县 的贫困 务一条龙 的新型扶贫体系。通过培训 , 使
二 、统筹重点县和非重点县 。建立与 人 口有 同样 的权利 与机 会得到 国家 的扶 贫困劳 动力掌 握一定 的职 业技 能 ,实 现
贫 困 人 口 分 布 特 征 相 适 应 的 扶 贫 资 源 配 持 ;二 是 能 够适 应 贫 困人 口大 分 散 、小 集 “ 训 一 人 , 业 一 人 , 贫 一 户 ” 是 要 培 就 脱 。二
立 与 国 际 接 轨 的 贫 困标 准
新 世 纪 的扶 贫 开 发 ,国 家确 定 绝 对 贫 间 的 收入 差距 一般 不大 ,划 分 绝对 贫 困 和 量 为目标 ,以缩小贫困农 民与城 乡高收入 困 人 口和 低 收 入 人 口都 是 扶 贫 开 发 的 对 低 收入 贫 困 , 作 难 度 和 成 本 大 大 增 加 。 群体的收入差距为 目标的扶贫开发 , 工 更加
到根本转变 ,加 上 自然灾 害频发 ,彻底解 括生存 贫 困 ,还包 括 引致贫 困 的机会贫 层干部 和贫 困群众进行政策 宣传 的难度 , 决中国农村贫困 I 可题还有待时 日。如何按 困 、 权利贫困 、 环境贫 困、 精神贫 困等等 。 也 增 加 了 工作 的 复杂 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06〕12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安徽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安徽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推动我省农村扶贫开发进程,促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安徽省“十一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一、“十五”扶贫开发主要成就及“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5.1亿元、扶贫贷款40.6亿元,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人口基本增收渠道,提高贫困人口基本素质,较好地完成了“十五”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
(一)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全省贫困地区新建和改扩建县乡村道路15753公里,改善了7750个行政村的交通条件;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基本解决了200万人的饮水困难;建设基本农田6.67万公顷;兴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新增农田灌溉面积7.0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24.67万公顷;综合治理小流域,控制水土流失面积5.07万公顷;新造经济林果6.13万公顷;实施草危房改造和易地移民搬迁,改善了9.8万贫困人口的居住和生存发展条件。
(二)贫困地区社会公益事业得到改善,人口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十五”期间,我省始终把贫困地区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作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之一,改扩建乡镇卫生院482所;改造学校1060所,资助了近8万名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大力发展农村卫星广播电视与通讯业;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
(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截至“十五”末,全省30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GDP达1424亿元,比2000年增长108%;财政收入61.8亿元,比2000年增长78%;农民年人均收入2228.8元,比2000年增加578元。
在2005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评价中,有2个县位列综合指数前10位,5个县位列动态指数前10位。
(四)扶贫开发的重点更加明确,思路进一步拓宽。
“十五”期间,在坚持开发式、参与式扶贫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了1041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程,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近10万人;投放扶贫贴息贷款40.6亿元,扶持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5.9万公顷。
“十五”期间,通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扶持、干部结对帮扶和选派9000名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任职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村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到2005年底,全省贫困人口尚有384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31万人,低收入人口253万人,贫困发生率仍达7.3%。
同时,我省是多种气候灾害易发省份,贫困地区农民因灾、因病、因学等致贫、返贫现象比较突出,贫困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较低,与其他地区差距较明显,扶贫开发投入规模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扶贫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把扶贫开发作为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和开发力度,为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极好机遇。
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政策开始启动,我省有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我省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扶贫工作重点县发展潜力正在显现。
扶贫开发工作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形成了有效的推进机制。
这些都为做好“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为目标,注重创新扶贫方式,因地制宜地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积极开展以工代赈、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进一步推进小额信贷扶贫和深山区、库区易地扶贫开发,竭力缓解各类返贫现象。
通过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努力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长远、以人为本,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步推进。
创新扶贫方式,努力做到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并重,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同步推进,逐步实现从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主向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脱贫能力为主的转变,从以自然资源开发为重点向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转变。
2.坚持开发式扶贫,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因地制宜实施“整村推进”,积极开展产业化扶贫,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建立可持续脱贫机制。
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贫困地区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整治,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
针对贫困人口区域性分布的特点,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集中解决区域性贫困的重点、难点问题。
围绕新农村建设,以社区综合发展、易地扶贫开发为抓手,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综合配套建设,搭建发展平台,逐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
4.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把扶贫开发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发展条件和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进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在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激发内力,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能力。
建立健全互助和扶持机制,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扶贫开发。
通过捐赠、资助、帮扶及物质、文化和智力扶贫等多种形式,解决贫困代际传递和因病、因灾返贫等问题,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
广泛动员和有效帮助贫困群众牢固树立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思想,主动参与扶贫开发,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自我脱贫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范围和对象“十一五”期间,2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仍然是我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国家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国家重点县。
目前,国家重点县以外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近50%。
为此,要拓宽省及地方扶贫资金的筹集渠道,进一步加大对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投入。
同时,各市要加强对非重点县贫困乡村的扶持力度,研究扶持一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重点村。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对象是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
同时,针对不同贫困类型,采取不同的扶贫方式。
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开发式扶贫,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
建立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扶贫机制,建立因病致贫家庭卫生扶贫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救助保障制度,解决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贫困问题。
四、“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一)主要目标。
到2010年,全省扶贫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基本解决现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对特困家庭和丧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实现基本的救济和救助保障。
巩固已解决温饱人口的脱贫成果,稳步提高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抑制返贫。
力争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每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按现行贫困标准,全省贫困发生率降至5%以下。
“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和省安排的扶贫资金规模,继续对3000个左右重点贫困村因地制宜地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并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通过“整村推进”使重点村中心居民点基本实现晴雨通车,群众能够饮用清洁卫生水,适龄儿童、少年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贫困农民基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农户危房基本改造完毕,农村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平均每个贫困户有1个劳动力接受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农业剩余劳动力50%以上通过技能培训转移到非农产业,每个村有1个稳定的增收项目。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1.实施整村推进工程。
根据扶贫资金规模,每年在国家和省重点县选择500个左右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在非重点县也选择一些贫困村给予扶持。
实施“整村推进”的重点村,要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加强村庄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配套投入建设,提高资金综合效益,确保到县的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整村推进”。
2.实施劳动力资源开发工程。
“十一五”期间,计划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25万人。
重点对贫困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家庭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分期分批进行就业技能培训。
采取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稳定转移相结合、转移培训服务与就业维权服务相结合,拓宽培训转移渠道。
依托现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和社会办学力量,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推进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能力,稳定增加贫困农民非农业收入。
3.实施产业化带动工程。
“十一五”期间,力争累计安排扶贫贴息贷款15亿元左右,支持贫困地区区域性支柱产业发展,重点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广高效增收品种,引导重点贫困村开展基地建设。
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特别是农村储运大户、经纪人等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和加工销售能力。
积极推广小额信贷扶贫模式,扩大入户扶持覆盖面,计划5年安排小额贴息贷款1.2亿元左右,引导和帮助2万贫困农户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
积极开展在贫困村建立“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不断总结、完善和推广。
4.实施通达、片区综合治理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
改造中低产田3万公顷,新增和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万公顷,改善防洪除涝面积70万公顷。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流域和灌区内集中连片农田排灌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乡村道路建设。
新建和改建道路1.1万公里,改善4000多个行政村1000万人的交通条件。
结合“村村通”建设工程,在人口集中居住的贫困村组,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以物抵资等多种形式,建立群众自主建设和养护村组道路的激励机制。
提高饮水安全覆盖面。
以中心居民点为主,集中建设供水工程900个,解决5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建设大别山区水源涵养林二期工程和太平湖水源涵养林工程等,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