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史记全书篇目
史记全书篇目---------------------------------------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虽非皇帝,司马迁以“在权不在位”之名将之编入。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不列名义上的天子汉惠帝本纪,理由与项羽同)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十(原篇己阙,从《汉书》补)史记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原篇己阙,从《汉书》补)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原篇名为‘今上本纪’,原文己阙,褚少孙据《封禅书》补并改篇名)三皇本纪(司马贞补,有些版本收录此篇)表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史记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史记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史记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史记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史记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书史记卷二十三礼书第一(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
取荀子的《礼论》及《议兵》来代替正文)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
取《礼记》《乐记》来代替正文)史记卷二十五律书第三(原“兵书”篇散佚,后人把原“律历书”拆分成“律书”和“历书”两篇)史记卷二十六历书第四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八世家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史记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史记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史记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史记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史记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史记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史记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列传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叔齐列传第一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史记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史记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史记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史记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史记卷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史记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史记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史记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史记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史记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史记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史记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史记卷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史记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史记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史记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史记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史记卷一百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史记卷一百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史记卷一百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史记卷一百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史记卷一百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史记卷一百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史记卷一百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史记卷一百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史记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史记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史记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史记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未阐述诸侯国之俗,仅记司马季主之事。
史记·孝文本纪(10)全文
史记·孝文本纪(10)全文十四年冬,匈奴谋入边为寇,攻朝那塞,杀北地都尉卬。
上乃遣三将军军陇西、北地、上郡①,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军渭北,车千乘②,骑卒十万。
帝亲自劳军,勒兵申教令③,赐军吏卒。
帝欲自将击匈奴,群臣谏,皆不听。
皇太后固要帝④,帝乃止。
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赤为内史,栾布为将军,击匈奴。
匈奴遁走。
①三将军:指陇西将军隆虑侯周灶、北地将军宁侯魏遫、上郡将军昌侯卢卿。
(据《会注考证》引齐召南说)②乘: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这里可译为辆。
③勒:统率,约束,部署。
申:申明。
④固要(yāo,腰):坚决阻拦。
要,拦截,遮留。
春①,上曰:朕获执牺牲珪币以事上帝宗庙②,十四年于今,历日(县)〔绵〕长③,以不敏不明而久抚临天下④,朕甚自愧。
其左戚⑦,先民后己,至明之极也。
今吾闻祠官祝釐⑧,皆归福朕躬,不为百姓,朕甚愧之。
夫以朕不德,而躬享独美其福,百姓不与焉⑨,是重吾不德。
其令祠官致敬,毋有所祈。
①春:指十四年春天。
汉承秦历,以建亥之月(夏历十月)为岁首,当年的春天在当年的冬天之后,即在第二个季度(夏历的正月,二月,三月)。
②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珪币:古代帝王、诸侯举行朝会、祭祀用的玉器和帛。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登基做了皇帝。
场所。
⑥望祀:遥望而祭。
古代祭礼的一种。
⑦右贤左戚:指用人注重贤才,不注重亲戚。
古代以右为高,以左为下。
⑧祠官:掌管祭祀的官员。
祝釐(xī,西):祭祀上天,祈求降福。
釐,通禧,吉祥,幸福。
⑨不与焉:没有参与其中。
即指享受不到。
与,参与,参加。
是时北平侯张苍为丞相,方明律历①。
鲁人公孙臣上书陈终始传五德事②,言方今土德时,土德应黄龙见③,当改正朔服色制度④。
天子下其事与丞相议。
丞相推以为今水德,始明正十月上黑事⑤,以为其言非是,请罢之。
①明:明确。
律历:乐律和历法。
这里主要指历法。
②终始传五德:战国时阴阳家以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道理来附会王朝的废兴更替,叫终始五德或五德终始。
史记全书篇目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 第二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 第三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 第四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第五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史记卷十九 惠景闲侯者年表 第七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第八 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第十
书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 第一(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荀子的《礼论》及《议兵》来代替正文)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 第二(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礼记》《乐记》来代替正文) 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 第三(原“兵书”篇散佚,后人把原“律历书”拆分成“律书”和“历书”两篇) 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 第四 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 第五 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 第六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 第七 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 第八
本纪
(记历代帝王政绩)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 史记卷二 夏本纪 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 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 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 第五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 第七(虽非皇帝,司马迁以“在权不在位”之名将之编入。)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 第八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 第九(不列名义上的天子汉惠帝本纪,理由与项羽同)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 第十(原篇己阙,从《汉书》补) 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 第十一(原篇己阙,从《汉书》补)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 第十二(原篇名为‘今上本纪’,原文己阙,褚少孙据《封禅书》补并改篇名) 三皇本纪 (司马贞补,有些版本收录此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列传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叔齐列传 第一 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 第二 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 第三 史记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 第四 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 第五 史记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 第六 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 第七 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 第八 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 第九 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 第十 史记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 第十一 史记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 第十二 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第十三 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 第十四 史记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 第十五 史记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 第十六 史记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 第十七 史记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 第十八 史记卷七十九 范睢蔡泽列传 第十九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 第二十 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十一 史记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 第二十二 史记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 第二十三 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十四 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 第二十五 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 第二十六 史记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 第二十七 史记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 第二十八 史记卷八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 第二十九 史记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 第三十 史记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 第三十一 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 第三十二 史记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 第三十三 史记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 第三十四 史记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 第三十五 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 第三十六 史记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 第三十七 史记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 第三十八 史记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 第三十九 史记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 第四十 史记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 第四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 第四十二 史记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 第四十三 史记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 第四十四 史记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 第四十五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 第四十六 史记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 第四十七 史记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 第四十八 史记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 第四十九 史记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 第五十 史记卷一百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 第五十一 史记卷一百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 第五十二 史记卷一百十三 南越列传 第五十三 史记卷一百十四 东越列传 第五十四 史记卷一百十五 朝鲜列传 第五十五 史记卷一百十六 西南夷列传 第五十六 史记卷一百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 第五十七 史记卷一百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 第五十八 史记卷一百十九 循吏列传 第五十九 史记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 第六十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 第六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 第六十二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 第六十三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 第六十四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 第六十五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 第六十六 史记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 第六十七(未阐述诸侯国之俗,仅记司马季主之事。)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 第六十八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 第六十九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010本纪第十 孝文
的谷物。”
三月,主管大臣请立皇子为诸侯王。文帝
说:“赵幽王被幽禁而死,我很可怜他,已经立
他的长子刘遂为赵王。刘遂的弟弟辟彊和齐悼惠
王的儿子朱虚侯刘章、束牟侯刘兴居有功,可
立为王。”于是立赵幽王的小儿子辟彊为河间王,
把齐国的几个大郡封给朱虚侯做城阳王,立束牟
都达一千多年,古代享有天下的王朝没有比它们
更长的了,他们就是用早立太子的办法。一定要
立儿子为继承人,这是由来已久了。高帝亲自率
领士大夫们最先平定了天下,分封诸侯,成为汉
朝皇帝的太祖。诸侯王和列侯最早接受封国的也
成为各自封国的始祖。子孙继位,代代不绝,这
是天下的大义,所以高帝设立这种制度来安抚海
人诅咒皇帝并盟约互相隐瞒,而后来又互相告
发,官吏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如果再说别的话,
官吏又认为是诽谤。这样小民因愚昧无知而犯下
死罪,我很不赞成这种做法。从今以后,有触犯
这条法律的不要追究治罪。”
九月,开始发给郡国守相铜制虎符和竹制使
符。
三年十月丁酉日月末,发生日食。十一月,
出现了大的横纹。 卜辞说:“大横坚强,我做天
王,要像夏启一样光耀祖先。”代王说:“我本来
就已经是王了,还做什么王?”占卜的人说:“所
说的天王是指天子。”于是代王就派太后的弟弟
薄昭去见绛侯,绛侯等都对薄昭详细说明要迎立
代王为帝的意图。薄昭回去报告说:“可以相信
了,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代王于是笑着对宋昌
我,祇有中尉宋昌劝我来京,我因此得以承继帝
位。已经尊封宋昌为卫将军了,还应当封他为壮
语文文言文翻译-十五年,黄龙见成纪,天子乃复召鲁公孙臣
十五年,黄龙见成纪,天子乃复召鲁公孙臣十五年,黄龙见成纪,天子乃复召鲁公孙臣,以为博士,申明土德事。
于是上乃下诏曰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有司礼官皆曰:“古者天子夏躬亲礼祀上帝于郊,故曰郊。
”于是天子始幸雍,郊见五帝,以孟夏四月答礼焉。
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因说上设立渭阳五庙,欲出周鼎,当有玉英见。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
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欲为省,毋烦民。
孝景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
闻歌者,所以发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
高庙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
孝惠庙酎,奏《文始》《五行》之舞。
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
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
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
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肉、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
朕既不敏,不能识。
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
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明象乎日月,而庙乐不称,朕甚惧焉。
其为孝文皇帝庙为《昭德》之舞,以明休德。
然后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
”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
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鸣呼,岂不仁哉!(节选自《史记·孝文本纪第十》)参考译文十五年,有黄龙出现在成纪县,文帝又召来鲁国的公孙臣,任命他为博士,让他重新说明当今应为土德的道理。
于是文帝下诏说:“有奇物神龙出现在成纪,没有伤害到百姓,今年又是个好年成。
我要亲自到郊外祭祀上帝和诸神。
礼官们商议这件事,不要因为怕我劳累而有什么隐讳。
”主管大臣和礼官们都说:“古代天子毎年夏天亲自到郊外祭祀上帝,所以叫做郊’(郊祀,郊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翻译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翻译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翻译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翻译原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史记孝文本纪原文与解析
史记孝文本纪原文与解析
孝文本纪
孝文本纪,帝家讳恭,高祖十一年生。
至孝文帝十一年卒。
恭文有才,好学而善识人,善为策略之术。
登位之前,他就被推崇为贤明的
皇太子。
他在位期间,推行了许多改革政策,不仅仅对国内有益,同时也对
外援助,提高了汉朝的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他实行“勤俭治国”,高效
地管理国家财政,推行节俭政策,并对官员的贪污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孝文帝重视农业发展,通过减税减租等政策,鼓励农民开垦新田,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他也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新的农作物
种植,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此外,他还注重军队的建设,实行军事改革。
他增加了军队的编制,提高了士兵的待遇,并加强训练和装备。
这些改革使得汉朝的军事力
量大幅提升,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孝文帝还重视教育,推行了裨补课制度,鼓励人民自愿报名参加学习,提高国家人才素质。
他亲自选拔并举荐了许多贤才,为朝廷和社
会培养了众多人才。
他还设立了学校和图书馆,为人民提供了良好的
学习环境。
在对待外国的态度上,孝文帝奉行“仁义之礼”,注重与邻国的外交关系,并采取积极的交流与合作。
他与匈奴、南越等国家保持着友好关系,有效地维护了边疆和平,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综上所述,孝文帝是一位贤明明君,他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和善政实践,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他重视农业、军队、教育和外交,使得国家在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出处、解释及赏析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摘自:《汉书·传·司马迁传》解释:加强自身修养是智慧的象征;乐于施舍是仁德的开端;取舍得当是道义的表现;正确对待耻辱是判断勇敢的标准;树立好的名声是品行的最高准则。
传·司马迁传原文: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
当宣王时,官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适晋。
晋中军随会奔魏,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
在秦者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兵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蕲,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夏阳。
蕲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蕲孙昌,为秦王铁官。
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
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毋怿,毋怿为汉市长。
毋怿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详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畏,然其叙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叙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孝文本纪第十》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提示】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始封代王,周勃等平定诸吕之乱后,被迎立为皇帝,在位凡23年。
每天读《史记》:孝文本纪第十(04)
每天读《史记》:孝文本纪第十(04)史记原典正月,有司言曰:“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廟。
請立太子。
”上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嗛志。
【索隱】:按:嗛者,滿之意也。
未有嗛志,言天下皆志不滿也。
漢書作“鸑志”,安也。
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謂天下何?【索隱】:言何以謂於天下也。
其安之。
”【索隱】:其,發聲也。
安者,徐也。
言徐徐且待也。
有司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廟社稷,不忘天下也。
”上曰:“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閱天下之義理多矣,【集解】:如淳曰:“閱,猶言多所更曆也。
”明於國家之大體。
吳王於朕,兄也,惠仁以好德。
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
【集解】:文穎曰:“陪,輔也。
”豈爲不豫哉!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賢及有德義者,若舉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終,是社稷之靈,天下之福也。
今不選舉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爲忘賢有德者而專於子,非所以憂天下也。
朕甚不取也。
”有司皆固請曰:“古者殷周有國,治安皆千馀歲,古之有天下者莫長焉,用此道也。
【索隱】:言古之有天下者,無長於立子,故雲“莫長焉”。
用此道者,用殷周立子之道,故安治千有馀歲也。
立嗣必子,所從來遠矣。
高帝親率士大夫,始平天下,建諸侯,爲帝者太祖。
諸侯王及列侯始受國者皆亦爲其國祖。
子孫繼嗣,世世弗絕,天下之大義也,故高帝設之以撫海內。
今釋宜建而更選於諸侯及宗室,非高帝之志也。
更議不宜。
【索隱】:言不宜更別議也。
子某最長,純厚慈仁,請建以爲太子。
”上乃許之。
因賜天下民當代父後者爵各一級【集解】:韋昭曰:“文帝以立子爲後,不欲獨飨其福,故賜天下爲父後者爵。
”封將軍薄昭爲轵侯。
【集解】:徐廣曰:“正月乙巳也。
”白话译文正月,主管大臣进言说:“及早确立太子,是尊奉宗庙的一种保障。
请皇帝确立太子。
”皇帝说:“我的德薄,上帝神明还没有欣然享受我的祭品,天下的人民心里还没有满意。
如今我既不能广泛求访贤圣有德的人把天下禅让给他,却说预先确立太子,这是加重我的无德。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史记孝文本纪第十.doc
2019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史记·孝文本纪第十十五年,黄龙见成纪,天子乃复召鲁公孙臣,认为博士,声明土德事。
于是上乃下诏曰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有司礼官皆曰:“古者天子夏躬亲礼祀上帝于郊,故曰郊。
”于是天子始幸雍,郊见五帝,以孟夏四月答礼焉。
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因说上建立渭阳五庙,欲出周鼎,当有玉英见。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尝欲作天台,召匠计之,直百金。
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欲为省,毋烦民。
孝景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
闻歌者,因此发德也;舞者,因此明功也。
高.庙.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
孝惠庙酎,奏《文始》《五行》之舞。
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
除诋毁,去肉刑,恩赐长老,收恤孤单,以育群生。
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
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肉、宫刑,出佳人,重绝人之世。
朕既不敏,不可以识。
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
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明象乎日月,而庙乐不称,朕甚惧焉。
其为孝文皇帝庙为《昭德》之舞,以明休德。
而后祖宗之善事著于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
”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
廪廪乡更正服封.禅.矣,礼让未成于今。
鸣呼,岂不仁哉!10.以下对文中画波涛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于是上乃下诏曰/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B.于是上乃下诏曰/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C.于是上乃下诏曰/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D.于是上乃下诏日/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1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苑囿:指划定必定范围的,拥有畜养禽兽、游赏等功能的皇家专属领地。
史记孝文本纪拼音版
十二本纪·孝文本纪孝xi ào 文w én 皇hu án ɡ帝d ì,高ɡāo 祖z ǔ中zh ōn ɡ子z ǐ也y ě。
高ɡāo 祖z ǔ十sh í一y ī年ni án 春ch ūn ,已y ǐ破p ò陈ch én 豨军j ūn ,定d ìn ɡ代d ài 地d ì,立l ì为w éi 代d ài 王w án ɡ,都d ōu 中zh ōn ɡ都d ōu 。
太t ài 后h òu 薄b ó氏sh ì子z ǐ。
即j í位w èi 十sh í七q ī年ni án ,高ɡāo后h òu 八b ā年ni án 七q ī月yu è,高ɡāo 后h òu 崩b ēn ɡ。
九ji ǔ月yu è,诸zh ū吕l ǚ吕l ǚ产ch ǎn 等d ěn ɡ欲y ù为w éi 乱lu àn ,以y ǐ危w ēi 刘li ú氏sh ì,大d à臣ch én 共ɡòn ɡ诛zh ū之zh ī,谋m óu 召zh ào 立l ì代d ài 王w án ɡ,事sh ì在z ài 吕l ǚ后h òu 语y ǔ中zh ōn ɡ。
丞ch én ɡ相xi àn ɡ陈ch én 平p ín ɡ、太t ài 尉w èi 周zh ōu 勃b ó等d ěn ɡ使sh ǐ人r én 迎y ín ɡ代d ài 王w án ɡ。
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後,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後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一陽一。
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王昂於殷。
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杨何,一习一道论於黄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一陰一陽一、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一陰一陽一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一陰一陽一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
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
形神一騷一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一陰一陽一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文本纪第十解惠全白晓红译注【说明】这篇本纪记载了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间的种种仁政,赞颂了他宽厚仁爱、谦让俭朴的品德,刻画出一个完美贤圣的封建君主的形象。
这篇本纪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录了许多文帝的诏书,“且所行政事,又足以副之,非讬诸空言者比也。
”(《史记评议》)以此直透核心,表现文帝的贤德。
这些诏书一方面反映了文帝治天下的才能,一方面反映出文帝仁爱的内心世界和俭朴的思想品格。
而后者更能感染打动读者。
如废除连坐法和肉刑的两个诏令,就体现了文帝不株连无辜、不摧残肉体的人道精神。
再如遣列侯之国、罢卫将军军等诏令,以及遗诏,都贯穿着文帝不劳苦百姓和节省财力的用心。
诏令大多以“上曰”的形式出现,口吻真实,感情诚挚,说得入情入理,对于展现文帝“专务以德化民”的内心世界起了重要作用。
这篇本纪没有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和场面,作者只是用舒缓的语调,按照年代顺序选择关键事件娓娓道来,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同时也饱含了作者对一代明君的追慕和向往之情。
如一开始描写文帝即位和立太子的过程中,表现了他的周详慎重和谦让。
又如写缇萦(tíyíng,提营)上书救父,写文帝取消修建露台的打算,以及对南越王、吴王刘濞等人的以德报怨,对匈奴的或战或和,既强硬又不失灵活等等,都表现了文帝的仁爱、宽厚和以国家、百姓的安宁为重。
在这篇本纪的结尾,作者还巧妙地用景帝之诏,群臣之议,以“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大于孝文皇帝”表现了司马迁赞颂之情;本纪最后,作者满怀深情地发出了“廪廪向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的感叹。
汉文帝与其子景帝两代在旧史上并称为文景之治,他提倡农耕,免农田租税,减轻刑罚,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汉王朝的统治,但在经历了战国至秦末的长期战乱之后,这些对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的稳定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而他的仁厚、俭朴,截然不同于暴君,自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明君圣主,太史公对他的褒扬,也正是这种思想感情的反映。
孝文皇帝刘恒,是高祖排行居中的儿子,即八个儿子中的第四个。
高祖十一年(前196)春天,打败了陈豨(xī,希)叛军,平定了代地,刘恒被立为代王,建都中都。
他是薄太后所生。
在他做代王的第十七年,即吕后八年(前180)七月,吕后去世。
九月,吕氏家族的吕产等企图作乱,危害刘氏天下,大臣们共同诛灭了诸吕,商议迎立代王为皇帝,详细情况记载在《吕太后本纪》中。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派人去迎接代王。
代王就此事征求左右大臣和郎中令张武等人的意见。
张武等人议论说:“朝廷大臣都是当初高帝时的大将,熟习兵事,多谋善诈,他们的用意恐怕不止于此,这样做只是畏惧高帝、吕太后的威势罢了。
如今他们刚刚诛灭诸吕,血染京城,此时来人名义上说是迎接大王,其实不可轻信。
希望大王假托有病,不要前往,以便观察他们会有什么变化。
”中尉宋昌进言说:“众位大臣的议论都是错误的。
当初秦朝政治混乱,诸侯豪杰纷纷起事,自以为能得天下的人数以万计,然而最终登上天子之位的是刘氏,天下豪杰已经不再存有做皇帝的希望,这是第一点。
高帝封刘氏子弟为王,封地象犬牙一样彼此交错,互相制约,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宗族坚固,有如磐石,天下人都为刘氏的强大而折服,这是第二点。
汉朝建立以后,废除了秦朝的苛虐政令,与民商定新的法令,对百姓施以恩德,人心安定,难以动摇,这是第三点。
再者凭着吕后的威严,吕氏已有三人被立为王,把持朝政,独断专行,然而太尉凭朝廷一支符节进入吕氏把持的北军,只是一声呼唤,将士们就都袒露左臂,表示要辅佐刘氏而抛弃吕氏,最终消灭了诸吕。
这是天意所授,而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现在即使大臣们想要作乱,百姓也不会听他们驱使,他们的党羽难道能够同心一致吗?如今京城内有朱虚侯、东牟侯这样的亲族,京城外有吴、楚、淮南、琅邪、齐、代这样强大的诸侯,谁都惧怕他们。
现在高帝的儿子就只有淮南王和大王您了,而大王您又年长,贤圣仁孝闻名天下,所以大臣们是根据天下人的心愿要迎立大王做皇帝,大王您不必怀疑。
”代王又禀报太后商议这件事,还是犹豫,没拿定主意。
于是就烧灼龟甲进行占卜,龟甲上显现出一条大的横向裂纹,卜辞是:“大横预示着更替,我将做天王,象夏启那样,使父业光大发扬。
”代王说:“我本来就是王了,还做什么王?”占卜的人说:“所谓天王就是天子。
”于是代王就派太后的弟弟薄昭前往京城会见绛侯周勃。
周勃等人原原本本地向薄昭说明了为什么要迎立代王。
薄昭回来报告说:“全是真的,没什么可怀疑的。
”代王于是笑着对宋昌说:“果然象你说的那样。
”随即命宋昌担任随车的参乘,张武等六人也乘驿车随代王一同前往长安。
走到高陵停了下来,派宋昌先驱车前去长安观察情况有无变化。
宋昌刚到渭桥,丞相以下的官员都来迎接。
宋昌返回报告。
代王驱车到了渭桥,群臣都来拜见称臣。
代王也下车答拜群臣。
太尉周勃上前说:“我希望单独向大王禀报。
”宋昌说:“你要说的如果是公事,就请公开说;如果是私事,在王位的人不受理私事。
”太尉于是跪下献上皇帝的玉玺和符节。
代王辞谢说:“等到代邸再商议吧。
”然后驱车进入代王官邸。
群臣也跟着来了。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都上前行礼,拜了两拜,然后说:“皇子刘弘等人都不是孝惠皇帝的儿子,不应当继位事奉宗庙。
我们恭敬地与阴安侯、顷王后、琅邪王以及宗室、大臣、列侯、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商议,大家都说:‘大王如今是高帝的长子,最应该做高帝的继承人。
’希望大王即天子之位。
”代王说:“事奉高帝宗庙,这是大事。
我没有才能,胜任不了事奉宗庙的大事。
希望请叔父楚王考虑最合适的人,我是不敢当此重任的。
”群臣都伏在地上,坚决请求。
代王先是面向西坐在主人的位置谦让了几次,群臣扶他向南坐在君主的位置,他又谦让了两次。
丞相陈平等人都说:“我们再三考虑,认为大王事奉高帝宗庙是最适宜的。
即使让天下诸侯和百姓来考虑,也会认为适宜的。
我们臣子是为宗庙社稷着想,绝不敢轻率疏忽。
希望大王听从我们的意见,我们将感到荣幸。
现在,我们恭敬地奉上天子的玉玺和符节。
”代王说:“既然宗室、将相、诸王、列侯都认为没有人比我更适宜,那我就不敢推辞了。
”于是,代王即位做了天子。
群臣按照礼仪依次陪侍皇帝。
于是派太仆夏侯婴与东牟侯刘兴居去清理皇宫。
然后用天子乘坐的法驾,来代邸迎接皇帝。
皇帝当天晚上就进入未央宫。
连夜任命宋昌为卫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巡视殿中。
皇帝回到前殿坐朝,当夜下诏说:“近来诸吕把持朝政,独断专行,阴谋叛逆,企图危害刘氏天下,全靠众位将相、列侯、宗室和大臣诛灭了他们,使他们的罪恶全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现在我刚刚即位,下令大赦天下,赐给民家户主每人一级爵位,赐给无夫无子的女子每百户一头牛,十石酒,允许百姓聚会饮酒五天。
孝文皇帝元年(前179)十月庚戌日,改封原琅邪王刘泽为燕王。
辛亥日,文帝正式即位,在高祖庙举行典礼向高祖禀报。
右丞相陈平改任左丞相,太尉周勃任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任太尉。
诸吕所剥夺的原齐、楚两国的封地,全部归给齐王和楚王。
壬子日,文帝派车骑将军薄昭去代国迎接皇太后。
文帝说:“吕产自任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擅自假托皇帝诏令,派遣将军灌婴带领军队攻打齐国,企图取代刘氏,而灌婴留驻在荥阳不发兵攻齐,并与诸侯共谋诛灭了吕氏。
吕产图谋不轨,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谋划夺了吕产等人的兵权,朱虚侯刘章首先捕杀了吕产等人。
太尉周勃亲自率领襄平侯纪通持节奉诏进入北军。
典客刘揭亲自夺了赵王吕禄的将军印。
为此,加封太尉周勃食邑一万户,赐黄金五千斤;加封丞相陈平、将军灌婴食邑各三千户,赐黄金二千斤;加封朱虚侯刘章、襄平侯纪通、东牟侯刘兴居食邑各二千户,赐黄金一千斤;封典客刘揭为阳信侯,赐黄金一千斤。
”十二月,文帝说:“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绳,是用来制止暴行,引导人们向善的工具。
如今犯罪的人已经治罪,却还要使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和兄弟因为他们而被定罪,甚至被收为奴婢。
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希望你们再议论议论吧。
”主管官员都说:“百姓不能自治,所以制定法令来禁止他们做坏事。
无罪的亲属连坐,和犯人一起收捕判罪,就是要使人们心有牵挂,感到犯法干系重大。
这种做法由来已久,还是依原来的做法不加改变为宜。
”文帝说:“我听说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
再说治理百姓引导他们向善,要靠官吏。
如果既不能引导百姓向善,又使用不公正的法令处罚他们,这样反倒是加害于民而使他们去干凶暴的事。
又怎么能禁止犯罪呢?这样的法令,我看不出它有哪些适宜之处,请你们再仔细考虑考虑。
”官员们都说:“陛下给百姓以大恩大惠,功德无量,这不是我们这些臣下所能想得到的。
我们遵从诏书,废除拘执罪犯家属,收为奴婢等各种连坐的法令。
”正月,主管大臣进言说:“及早确立太子,是尊奉宗庙的一种保障。
请皇帝确立太子。
”皇帝说:“我的德薄,上帝神明还没有欣然享受我的祭品,天下的人民心里还没有满意。
如今我既不能广泛求访贤圣有德的人把天下禅让给他,却说预先确立太子,这是加重我的无德。
我将拿什么向天下人交待呢?还是缓一缓吧。
”主管大臣又说:“预先确立太子,正是为了尊奉宗庙社稷,不忘天下。
”皇帝说:“楚王是我的叔父,年岁大,经历见识过的道理多了,懂得国家的大体。
吴王是我的兄长,贤惠仁慈,甚爱美德。
淮南王是我的弟弟,能守其才德以辅佐我。
有他们,难道还不是预先做了安排吗?诸侯王、宗室、兄弟和有功的大臣,很多都是有才能有德义的人,如果推举有德之人辅佐我这不能做到底的皇帝,这也将是国家的幸运,天下人的福分。
现在不推举他们,却说一定要立太子,人们就会认为我忘掉了贤能有德的人,而只想着自己的儿子,不是为天下人着想。
我觉得这样做很不可取。
”大臣们都坚决请求说:“古代殷、周立国,太平安定都达一千多年,古来享有天下的王朝没有比它们更长久的了,就是因为采取了立太子这个办法。
确立继承人必须是自己的儿子,这是由来已久的。
高帝亲自率领众将士最早平定天下,封建诸侯,成为本朝皇帝的太祖。
诸侯王和列侯第一个接受封国的,也都是成为他们各自侯国的始祖。
子孙继承,世世代代不断绝,这是普天之下的大原则,所以高帝设立了这种制度来安定天下人心。
现在如果抛开应当立为太子的人,却从诸侯或宗室中另选他人,那就违背高帝的本意了。
另议他人是不合适的。
陛下的儿子启最大,纯厚仁爱,请立他为太子。
”文帝这才同意了。
于是赐给全国民众中应当继承父业的人每人一级爵位。
封将军薄昭为轵(zhī,至)侯。
三月,主管大臣请求皇帝封立皇后。
薄太后说:“皇帝的儿子都是同母所生,就立太子的母亲为皇后吧。
”皇后姓窦。
文帝因为立了皇后的缘故,赐给天下无妻、无夫、无父、无子的穷困人,以及年过八十的老人,不满九岁的孤儿每人若干布、帛、米、肉。
文帝由代国来到京城,即位不久,就对天下施以德惠,安抚诸侯和四方边远的部族,使各方面的上上下下都融洽欢乐,于是慰问从代国随同来京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