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色和空
高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红楼梦》主题
理性与现实冲突的人生悲剧整部《红楼梦》笼罩着一层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感伤色彩。
《好了歌》及其解注就是人生悲剧的主题歌。
全书以贾宝玉为轴心,以他独特的视角来感悟人生。
由无才补天的顽石幻化而来的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
〃贯穿在《好了歌》里的中心思想是“变〃。
荣与辱、升与沉、生与死都在急剧的变化中,由于对一切传统的、现存的思想信念和社会秩序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挑战,同时,又因为新的出路、新的社会理想又那么朦胧,所以倍觉感伤,带着“色空〃、梦幻的情绪。
热爱生活又有梦幻之感,入世又出世,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
曹雪芹并不是厌世主义者,他并不真正认为人间万事皆空,也并未真正看破红尘,真要劝人从所谓的尘梦中醒来,否则,他就不会那样痛苦地为尘世之悲洒辛酸之泪,就不会再感情上那样执着于现实的人生。
他正是以一种深挚的感情,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写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写出了耽溺的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共同向往,写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
爱情婚姻悲剧《红楼梦》深刻地揭示了宝钗黛之间的婚姻爱情悲剧及其深层原因。
小说以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展开。
贾宝玉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兴旺的原因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容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他也应该找一个“德言工貌”俱全的女子作妻子,主持家政,继续家业。
可是他却力图挣脱家庭强加于他的名缰利锁,做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富贵闲人〃。
他“最不喜务正”"不肯念书",不愿走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
这样,他就违背了封建家庭给他规定的生活道路,成了“不肖子孙"。
在婚姻问题是,面对朝夕相处的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位才貌双全的少女,贾宝玉顺从了情志的选择。
《红楼梦》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红楼梦》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通部《红楼梦》,只是情根(青埂峰)上生出的娑婆一本。
娑婆上长满了有情众生,演化宁荣,铺陈大观。
虽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巍巍红楼,到底百劫而不垢,一往而情深。
《红楼梦》大旨谈情,此情乃人的自然天性,发乎真意,出乎本心,及于人事万物。
儿女真情、人伦各端、人化自然,天人一统。
生命中一切眷念和顾惜,对世间万有的体贴与悲悯,皆总摄于此一情字。
情的本质是自由。
红楼谈情,也谈宗法礼教对情的系统性戕害。
在一个不自由的虚伪功利的时空里,真情之蓬勃坚执,才更加难能可贵。
红楼里的情带有先验性,经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过程,最终达成了某种形而上意味,彰显了情悟和道悟的统一。
先验性约等于命定性。
譬如神瑛甘露,绛珠眼泪,其第一推动力仍然是情。
灌溉之恩也是情,还泪是以情报情。
灵河岸离恨天是元初的有情世界,种子们下凡之前,五内已经郁结了一段缠绵。
即如当初女娲炼石补天,也是本乎于大慈广爱的一怀至情。
哪怕最后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青根(青埂峰)犹自如初坚挺。
逃大造,出尘网的石兄,仍然编述历历,字迹分明,念念着倩谁记去作奇传,可谓缘已了,情难绝。
所以,情在人事之先,贯彻人事始终,化育一切、驱动一切,赋予生命以意义。
轮回之动因,价值之所凭。
有情,人生便有依恃。
不虚无,不轻飘,在黑暗与黑暗之间,生发许多光明,温暖当下,照耀未来。
而情极之毒,就是觉悟。
觉之正悟之大者,便成佛陀度人。
宝玉出家,也是一个情僧。
历声色,造幻缘,登临彼岸;有情眼,看世间,尽皆堪怜。
上篇:红楼开天辟地,写出了最丰盛的儿女真情红楼之能成书,是曹雪芹一片至情结出。
红楼之能蝶变,在于突破了佳人才子小说的旧茧,于国人长篇中第一次写出写透了不关欲望的儿女真情。
红楼一出,令世人开了新目。
红楼写真情,维度广、层次多,令人信服、柔人肺腑。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红楼梦》文化常识精编
2024届高考冲刺专题:《红楼梦》文化常识精编1须眉:代指男子。
2裙衩:代指女子。
3瓦灶绳床:瓦灶为土坯烧成的简陋的灶,俗称行灶。
绳床亦名胡床、交床,为一种简易的坐具。
《演繁露》:“今之交床,本自虏来,始名胡床…唐穆宗时又名绳床。
”4簪缨:贵者的冠饰,这里代指作官。
簪:一种横插髻上或连接冠与髻的长针。
缨:帽带。
5空:“空”与下文的“色”、“情”,均佛教用语。
佛教认为“空”乃天地万物的本体,一切终属空虚。
“色”乃万物本体(空)的瞬息生灭的假象;“情”乃对此等假象(色)所产生的种种感情,如爱、憎等等。
这里是借用,已注入了作家的人生体验。
6冤家:原为佛教用语。
《五灯会元》:“佛教慈悲,冤亲平等。
”后既作“仇人”、“对头”解,也用作对所爱之人的昵称,即爱极的反语。
7三生:指前生、今生和来生,这是佛教转世投胎的说法。
8度脱:佛家用语,超度解脱。
9过会:旧时遇节庆,随地聚演百戏杂耍、笙乐鼓吹之类,观者如潮。
10大比、春闱:明清科举制,考试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院试,考府县的童生,考取的为“生员”(秀才);第二级是乡试,考一省的生员,考取的为“举人”;第三级是会试,考全国的举人,考取的为“贡士”(再经殿试赐进士出身)。
乡试、会试均三年一科,也称“大比”。
乡试在秋天,称为“秋闱”;会试在春天,称为“春闱”。
11黄道黑道:为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专名,黄道指日,黑道指月。
《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
”又云:“月有九行者,黑道二。
”后星占者将每日的干支阴阳分为“黄道”和“黑道”,黄道主吉,黑道主凶。
12社火花灯:这里指元宵节灯火。
社:社日。
祭祀土神之日,分春秋两祭,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
社火:社日扮演的各种杂戏。
花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有放花灯的习俗。
13笏:一名“手板”。
封建时代臣僚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象牙或木、竹片制成,可作临时记事之用。
14进士、班:进士分为三甲(三等),除一甲三名外,其馀进士再经“朝考”,录取的称庶吉士;没有录取的,经过候选的程序,分发各部或外省听候委用。
林黛玉进贾府
一方面,男性安富尊荣者居 多,动筹谋划者无一,一代不如 一代;另一方面,贵族女性对贾 府即将破落作了挽救性试探,如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敏探春兴利 除宿弊,但最终无法挽救破落的 家族。
序幕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出场前的侧面勾勒
贾 宝 玉
王夫人: “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 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黛玉: (听母亲说)“衔玉所生”的表哥“顽劣 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 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 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但由于他是贾 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 “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 敢管”的特殊地位。
文章写人,主次、详略、虚实
结合,集体与单独介绍相结合 主要人物 王熙凤 、贾 母 实写、详写 林黛玉 、贾宝玉
邢夫人 、 王夫人 略写、实写、集体写 迎春、探春、惜春 次要人物 贾政、贾赦
虚写、略写
林黛玉
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 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 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 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 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 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 细心谨慎、多虑自尊是她的 性格特点。
祖先是汉人,很早就入了旗籍,成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 了皇家的“包衣”奴才,后又晋升为亲 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 信官僚。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孙三代 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 相袭做了六十年江宁织造。曹玺的妻子 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 曾做过康熙的乳母,曹寅做过康熙的侍 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 读,并两个女儿都入选为王妃。康熙六 次南巡,就有四次住在江宁织造署。因 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 此,康熙时代,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 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 世家。曹雪芹自幼就在这“秦淮风月” “举家食粥”。他以坚忍不拔 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 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 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 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 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 先后遭遇了革职、家产抄没、下狱、 他陷入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 “枷号”等,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 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 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 1763 年 2 月 12 日),终于因贫 不振,日渐衰微。 梦阮,号雪芹、芹 圃、芹溪。 病无医而逝世。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一)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一)〔摘要〕在《红楼梦》的众多书名中,《红楼梦》这个书名典雅含蓄、隽永深刻。
其中蕴涵着“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十六字真言,内符作者主旨外契作品内容,最能代表曹雪芹的这部旷世奇作。
〔关键词〕红楼梦;色;空;情《红楼梦》在成书及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不少书名。
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抄本甲戌本上便有如下记载: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
□□〔一曰〕“□□〔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
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
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
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
……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1〕75。
除以上所列四种书名外,还有“情僧录”、“金玉缘”、“大观琐录”、“情界真铨”等书名。
书名是作品之目。
作者心中之情感凝于作品,作品内涵之精义凝于题目,一部书的题目是全书主题的集中体现。
一个好的书名,寥寥数字就能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创作匠心,传神地揭示出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于此,笔者认为曹雪芹此书的众多书名虽各有千秋,均有各自的着眼点和审美视野,但“红楼梦”一名典雅含蓄、隽永深刻、内符作者主旨外契作品内容,把主题解释得更深刻,比其他书名更恰当、更贴切,最能代表曹雪芹的这部旷世奇作。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后易名为情僧〔1〕83。
这“十六字真言”既是横贯《红楼梦》的一条隐线,又是此书的灵魂。
正如张其信在《红楼梦偶评》中说的:“因空见色之十六字可作释教心传之学,全书宗旨如是。
”〔2〕215“红”、“楼”、“梦”三字中正蕴涵着这十六字真言。
一、红《红楼梦》整体的色彩基调就是红色:大红、桃红、猩红、杏红、紫红、玫瑰红、石榴红、胭脂红、海棠红等遍布全书。
“盖‘红’者实乃整部《红楼》的一个‘焦聚’。
”〔3〕285阅读《红楼梦》,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这个“红”字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无比的偏爱。
或者说,他有一种特异的“恋红情结”:为“红”讴歌,为“红”哀悼,为“红”反思。
高考备考专题阅读:《红楼梦》专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备考专题阅读:《红楼梦》专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
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方式,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
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
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
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
“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图像,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
“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
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
(摘编自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材料二:《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
“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
”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红楼梦》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价值解析
红楼梦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价值解析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视为一部艺术宝库。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描绘了丰富多样的美学观念和塑造了众多引人入胜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分析《红楼梦》中的美学观念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1. 音韵之美《红楼梦》中通过描写诗词、歌唱和音乐等艺术形式展现了音韵之美。
作者巧妙运用平仄、押韵和对偶等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文字的和谐与流畅,进而体验到声音和语言带来的愉悦感。
2. 色彩之美小说中刻画了丰富多彩的环境与景物描写,呈现出独特的色彩之美。
通过对宫廷、园林以及日常生活场景等的精细描绘,读者能够感受到不同色彩的鲜明与对比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进而产生对美的享受。
3. 姿态之美《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具有独特姿态和形象的角色,展示出姿态之美。
无论是贾宝玉的忧郁、林黛玉的傲人、薛宝钗的温柔还是贾母的睿智,这些角色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姿态,并由此向读者传递出深刻而真实的情感。
4. 空灵之美小说中亦包含了空灵之美的描绘。
作者通过诗词描写和气氛营造等手法,将一些超越尘世纷扰、追求灵性境界和纯粹爱好者(如黛玉)等形象刻画得既真实又艺术化,在作品中营造出清净、虚幻但又引人遐思和想象的氛围。
5. 情感之美《红楼梦》以其精湛细腻地描写了丰富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情感,展示了情感之美。
通过对各式人物间的爱恨纠葛、友情与亲情的表达,使读者能深入感知到不同情感带来的喜悦、痛苦和思考,进而引发共鸣。
结论《红楼梦》中所蕴含的美学观念以及其描绘的审美价值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音韵之美、色彩之美、姿态之美、空灵之美和情感之美等方面的探索及呈现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无数次的艺术享受与思索。
以上是《红楼梦》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价值解析,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初步字数已超过2500个中文字,如需更详细内容请指示补充的方向。
色即是空
1、色即是空近来看佛经,又看《红楼梦》,感觉到它们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它们在对人生世事的看法上有着相似的感验。
《红楼梦》开篇便讲到一块顽石,它由女娲补天时炼就而成,却最终被弃用,丢在青埂峰下。
这未免使它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偶有一天,恰巧碰到一僧一道来到石下高谈论阔,听了红尘中的荣华富贵,便动了凡心,一心想让这僧道带着他到人世间的温柔乡里享受几年。
这僧道听了,劝他说道:“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僧道劝得如此真切,石头却是凡心已炽,非要去不可。
僧道只好将顽石幻作美玉,携它而去。
《红楼梦》一开始就将人的一生定义为缺憾。
美玉因无材补天弃在人间。
因这样的缺憾,他的人生总有不平、愤懑,要追求、享受,还要受各种社会环境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人的一生是不圆满的,这就是所有人一生的写照。
其实僧道一早就说了,最后会万境归空,但人们还在乐此不疲地折腾着,过着奋斗的一生、辛苦的一生,却有几个是满意的一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经般若波萝蜜多心经》)不仅色是空,《心经》里说五蕴皆空。
但有几个人愿意相信一切都是空呢?《红楼梦》里的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正唱得好: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都知道神仙的好处,却没有几个愿意放弃凡尘俗事,所以他们在享受着人生之乐,也得承受人生之苦,则是人自己情愿的了。
那么,到底人的一生可以过得没有苦,或者少一些苦吗?《心经》里则这样讲:“依般若菠萝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红楼梦》文学艺术“空”的审美性
《 楼梦》 头 第 一 回中 , 全 书总 纲 的构 思 . 是用 了 红 开 对 也 “ 息 问 则 又乐 极 悲 生 , 非 物 换 , 竟 是 到 头 一 梦 , 境 瞬 人 究 万
皆空 ” 况 且 , 书 最 后 用 了 悲 剧 性 的 “ 了 个 白 茫 茫 大 。 全 落 地 真 干净 ” 结 。这 种 “ 梦 ” “ 空 ” “ 茫 茫 ” “ 作 一 、 皆 和 白 、 真 干净 ” 首 尾 照应 , 象 地 昭 示 了 这 部 小 说 在 艺 术 构 思 上 的 形 大悲 剧 的 “ ” 空 的审 美 意 境 。 现 在 人 们 喜 欢 讲 诗 化 的小 说 , 些 年 轻 的小 说 作 者 对 一 国外 的此 类 作 品刻 意 心 摹 手 追 , 不 知 , 红 楼 梦 》 中 国 殊 《 在 文 学 史 上 实 际 上 已开 了小 说 诗 化 的先 河 , 细心 的读 者 不 难 发 现 作 品 中 的诗 意 的成 分 。是 的 , 者立 意要 写 一 部 第 一 作
美 小 说 “ ” 很 有 意 境 美 感 的 。 这 是 因 为 小 说 是 以 人 空 得
人 也 很 少 有 身 体 的 亲 密 接 触 , 不 用 说 性 爱 的 发 生 。《 更 红
楼 梦 》 的 “ 了情 ” 简 确 不 ,
物 、 事 、 节 的 展 开 来 说 话 的 , 有 不 行 ; 是 作 为 文 学 故 情 没 但
“空的世界”与《红楼梦》的哲理意蕴
一、“假作真时真亦假”——“空的世界”与《红楼梦》的哲理意蕴在《红楼梦》的三个世界中,“空的世界”处于最高层面,是《红楼梦》全书所描写的一切人物、事件的本源,它派生了“色的世界”和“情的世界”,又是“色”、“情”两个世界的最终归宿。
曹雪芹对这一世界的描写着笔最少,但其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却最为复杂而深刻。
它代表了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最高哲理悟性,是曹雪芹悲观虚无主义人生哲学的艺术体现。
“空的世界”具体包括《红楼梦》前五回中描写的密切相关、又各具独立意义的三个神话,即“无材补天”的神话,“木石前盟”的神话和“太虚幻境”的神话。
“无材补天”神话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有女娲炼石补天时遗弃下的一块石头,因无材补天,遂恳请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经历了人间一番悲欢炎凉。
小说开篇的这一神话,给作品灌注进了浓厚的哲理意蕴。
“大荒山无稽崖”,是荒诞无稽之意,其抽象意蕴就是空幻和虚无。
“空”“无”对应着“色”“有”,作者的思想底蕴显然是“以幻作真”,把“空”“无”视为真,将“色”“有”视为假。
因而“空的世界”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是全书主要人物贾宝玉人生历程的起点和归宿,贾宝玉降生于“色的世界”中的封建大家族之所以称为“贾(假)府”,正因为“色的世界”的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假象。
如果再进一步考察,女娲炼石补天,其功绩有二,一是补天,二是造人。
因此,这一神话不仅交待了顽石的来历,似乎也隐含着人从何处来这一哲学命题。
事实上贾宝玉(顽石)入世后,对自己的身世本源一直表露出浓重的困惑。
与女娲炼石神话相联的是“木石前盟”神话,顽石具有了灵性,化为神瑛侍者,在西方灵河岸上“日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其脱去草胎木质,修成女体。
后神瑛侍者下凡人间,是为贾宝玉。
绛珠仙草为报其灌溉之恩,也愿下凡为人,以一生的眼泪还报神瑛侍者,是为林黛玉。
这是一个带有忧伤意味的美丽的爱情神话。
当初神瑛侍者每日辛苦采集甘露浇灌绛珠仙草时,他并未试图日后得到报偿,这说明爱的起点正在于奉献而非索取。
《红楼梦》“空情说”新释
o e u ” i C es mme pa e t eig . o e”mpyfeig ,h rt s”l s r ”a ds c n l esn eelv , fb a t ,t a b u y n du s” mp yf l ” Asf rh e t e l ”t ef s i i u oy n e o dy i t ic r o e e n t n i l sh
关键 词:( ( 红楼梦》 ;空情;虚 幻;至情
中 图 分 类 号 :10 .1 27 1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 -152 1)30 4 -4 0 99 1(0 1 -0 1 0 0
Ne nep eaino e ‘ pyF eig’ f e m e a s n w I tr rtt nt ‘ m t el ’o a o 0 h E n Dr fR d n i s M o
系 ,亦 即 “ 因空见色 ,由色生情 、传情 入色, 自色悟空 ” , 三者之 间形成 了一个循环式 的因果关系,由空生发 ,最终又
回 归 到 空 ,表 面来 看 ,这 是 佛 家 用 语 ,实 则 不 然 ,它 概 括 了 全 书 故 事 的 发 展 脉 络 ,具 有 提纲 挈领 的 作用 ,尤 为 重 要 ,由 此 可 以看 出作 者 对 于 情 的理 解 ,根 据 现 有 学 者 的研 究 成 果 ,
ZHU n . o e , Ya g d n TENG Guih a .u 2
( . e at n f ma ie , h n o g r l i ri , ia 5 0 4 C ia 2 De at n f u nt s Y l r a 1D p r me t Hu nt s S a d n Noma Unv s y J n2 0 1 , hn ; . p r o i e t n me t H ma ie, i m l o i i No
《红楼梦》中的“色空”观
《红楼梦》中的“色空”观作者:何顺莉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6期[摘要]《红楼梦》诞生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之晚期,此期间佛教文化也已穿越了它的成熟期。
佛教文化与汉文化长期交融、渗透和不断撞击的结果,一方面使中国一些文学常常笼罩着佛教思想的迷雾;另一方面,也无疑地开拓了中国文人的创作思维,从而造成了异常的艺术之灿烂。
《红楼梦》可谓是其中之代表。
但由于作者曹雪芹本人并非一个禅宗信徒,所以作品中虽同名为“色空”,究其实质,作品中所体现的与佛家真正意义上宣传的“色空”观又并非完全相同。
本文所论述的正是《红楼梦》中“色空”观与佛教中“色空”观的异同。
[关键词]红楼梦;“色空”观;情《红楼梦》之所以能登上中国古典文学的顶峰,在世界上形成一门“红学”,是因为它熔铸了多方面的社会文化知识。
其中宗教思想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关于佛教思想的介入及其在《红楼梦》这一巨著中的体现,前人学者已有了很多有关的研究。
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认为“欲”是人生痛苦之源,张毕来《红楼佛影》认为:红楼梦中渗入有佛教的影子;孙昌武认为:“《红楼梦》主题就有佛教色彩”(《佛教与中国文学》);俞平伯先生也曾经说过:“《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色空”观等。
我认为关于佛教中宣传的“色空”在作品中有一定的体现,但作品中呈现的“色空”又绝非是佛家中的“色空”观的简单转译,而是有着一定的出入,以下便是对此的相关论述。
一、佛教中“色空”观的相关叙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般若心经》)“幻不异色,色不异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序品》)“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
(《维摩经》)“色空”观是佛教哲学的主要观点,许多佛教都讲“色空”观,尤其是大乘空宗的《大班若经》对“色空”阐释尤为透彻。
所谓“色”佛学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皆名之为”色”,简释之,即可视可感的一切存在,指一世物质现象和社会意识,包括人自身在内,均名之为“色”;所谓“空”这个概念,不是说物质灭亡了,意识消除了才是空,而是说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本性原是“空”,佛家认为各种现象都是“因缘合成,缘合即起,缘散即了,本性是空”,“色镜”无常形,刹那生灭。
“色空”观念在红学作品中的凸显
“色空”观念在红学作品中的凸显红学作品表现更多的,与“伤情补恨”的文化心理相联系,还有传统文化中的“色空”观念。
《红楼梦》本身有没有“色空”观?贾宝玉以及作者曹雪芹本人有没有“色空”观?包括我们对“色空”观如何评价等,那是另外的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同单纯认为《红楼梦》是一帝“情书”相比,题咏派作品视《红楼梦》是演“色空”,尽管看法不对,但在一定程度上深化、拓展了对作品的认识。
原因很简单,就《红楼梦》的认识过程而言,正如“情书说”比“淫书说”正确一样,“色空说”自然比单纯的“情书说”更全面。
扈斯哈里氏的组诗《观红楼梦有感》,对“色空”观念表现得尤其明显:真假何须辩论详,斯言渺渺又茫茫。
繁华好是云频幻,富贵无非梦一场。
仙草多情成怨女,石头有幸作才郎。
红楼未卜今何处,荒址寒烟怅夕阳。
作者系道、咸间满洲女诗人,写诗时年仅十二岁,对人生竟有如此沧桑感,文笔如此老练,非有“悟道参玄”之力、“致知格物”之功绝难臻此境也!难怪周汝昌先生认为也许经过其父兄辈的润饰。
不过,若结合她的文化背景特別是文学史上“咏絮”奇女例证考察,窃以为也不是没有独立完成的可能性。
既然“建安之英”王勃能在十四岁时写出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这位有着“肯许芳尘压落英”大志的闺阁颖秀,怎么就不能写出一首不错的律绝来?何况与王勃作品的鸿才河泻相比,她的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再如俞思谦的《红楼梦歌》,起句便是“金陵自昔擅繁华,况是通候阀阅家”,他以诗的形式,提出“张候家世说”,实开索隐派的先河,结尾又通过对这一金陵世家的浮沉,表达了“色空”观念:勘破繁华归寂寞,红楼一梦等南柯。
桃花乱落如江雨,燕子归来相共语。
风景依稀似往年,楼中不见当时侣。
《红楼梦》是否写“张候家世”,另当别论,但俞思谦由此悟出的“盛衰之感”,还是看对了的,至少比“情书”说更全面,《红楼梦》岂止仅写瘗玉埋香?还有卢先骆的长篇《红楼梦竹枝词》,除了感伤“洞房昨夜新人笑,正是颦儿死别时”,更多的还是寄托“人生如梦”的感慨:转眼莺花委逝川,蓝田芜尽玉成烟。
《红楼梦》之万境归空
︾之
解脱了,便是达到了大彻大悟的 到“空”的媒介作用。最终色、
至高境界。
空 合 二 为 一 归 于 圆 满, 由 此 不 难
万
佛学认为,尘世即是苦。对此, 看出,曹雪芹深受佛教色空理论
境
要辩证地看待,人世皆苦,并非 的影响。曹雪芹通过文学的形式,
归
人世没有欢乐,而是欢乐和美好 来弘扬佛法,阐述了身和灵、真 太过短暂,以至于不能永远依恃。 和假、色与空的关系。比如书中
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 , 是中国长 刚经》在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这个世间,而且与生俱来。
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红楼梦》 中有这样的论述:“一切有为法,
《红楼梦》界定人的精神转
里渗透了“人生如梦,万境归空”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 变过程:因空见色,由色生情,
的悲剧主题。《红楼梦》故事缘 如是观。”此句内涵等同于大乘 传情入色,因色悟空。再从一僧
起于一僧一道携石头入世,最后 佛教的基本理论“万法皆空”。 一道的口中探究“空”的内涵:
的结局也落在“白茫茫大地真干 二者都主张凡实相皆是虚妄。再 “那红尘中确有些乐事,但不能
净”上,体现了佛道色彩。《红楼梦》 看第五品中“如理实见分”:“佛 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
描述了人间百态,抒写了世间人 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 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
31
纸贵
︽红
佛祖的顿悟论证了无常和缘起, 记的感悟,在“色”与“空”之间, 在阐释人生皆苦的同时,昭示导 曹雪芹增加了个“情”字,这与《心
楼
致人生痛苦的因缘,教化人们如 经》稍有不同。在整部《红楼梦》
梦
何化解和摆脱痛苦。佛祖又说, 中,作者力求突出“色”界中“情”
红楼梦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意象解读
红楼梦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意象解读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充满了大量深邃的意象和隐喻。
其中,秋水共长天一色常被提及,成为小说中的重要意象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红楼梦》中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描写和对相关情节的分析,探讨其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1. 秋水共长天一色在《红楼梦》中的描写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多次运用了“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描写手法来形容景物或人物,使得整个小说世界洋溢着浓郁的秋意。
例如,在第五十四回中,作者以“霁月光风留晚归”来描绘宝玉与黛玉相会时的情景:“自那日以后,荣府之内空气都不同平日。
众人有如夜间行云上故乡看花望月之心思;蔷薇墙孔雀架陈设之器具;饰桥亭石凳竹椅之具物,无不秋色沁入心脾。
”2.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象征意义2.1 和谐统一的美丽景象“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一种视觉上的统一感受,可以表达景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红楼梦》中,无论是描绘人物、场景还是情感,都融入了这种和谐统一的美丽。
例如,在第五十五回中,黛玉为贾母烧香时,作者描写道:“绿波荡漾好相接,花雀鸣喧赛锦帻。
”这里通过使用“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意象,展现了贾母高尚神圣的形象和黛玉虔诚崇拜的情感。
2.2 浮生若梦的虚幻性“秋水共长天一色”也可以被解读为对浮生若梦、虚幻性的暗示。
在《红楼梦》中,人物多次提及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将其与人世间的事务联系起来。
例如,在第三回里林黛玉出嫁贾家后,明玉发出感叹:“秋水共长天一色,等闲变幻风云色。
”这里可以解读为对命运的无情和现实世界的变幻莫测的感叹。
结论通过对《红楼梦》中秋水共长天一色意象的描写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在小说中既代表了和谐统一的美丽景象,又暗示了人生虚幻与变幻。
这个意象成为了作者表达情感、抒发思想、揭示事物本质的重要手法之一。
它使整个小说更加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并让读者感受到红楼梦世界的深度和魅力。
论《红楼梦》中的“色”、“空”观念
作者: 苏鸿昌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研究
页码: 92-97页
主题词: 佛学思想;红楼梦;曹雪芹;非宗教;美学思想;禅宗思想;石头记;美学观念;信仰;僧侣
摘要: <正> 曹雪芹不仅是伟大的作家,而且是杰出的美学理论家。
虽然他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传世,但是,他却有意识地通过他的《红楼梦》来展示了他的非常丰富卓越的美学思想。
如果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再再强调、反复论述,并在《红楼梦》的创作实践中始终贯彻如一
的“真”、“假”观念是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的话,那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作为全书“立意本旨”来加以强调的“色”、“空”观念,则是作为他的美学思想的“真”、“假”观念的具体发挥。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性生活精选
只能是色极而空,走入玄妙。
上面说过,贾宝玉通常只是个“意〞者,他对人事的领会是心照不宣的。
他保持着男性成人的社交,在男人们的无聊聚会中露面,以一个爷们自居。
按当时风俗,沾有一点同性恋倾向也是为了强调男性气质。
但是,必须注意,他的参与是有限的。
他总以一种被动的姿态,而且决不推波助澜。
曹雪芹的心中十清楚白,一过了这个分寸,贾宝玉就有辜了,成了观念上的西门庆,读者决不会饶了他。
简单地说,贾宝玉不过是个听听的爷们罢了。
听罢又不能说,心烦。
于是和小丫头袭人说了一回,说得袭人“掩面伏身而笑〞。
他使出爷们的能耐,初试云雨。
然而,这功课被精心安排在他的青春期的早晨,出自好奇而非淫欲。
那么,谁会不谅解呢?初试之后有无再试,曹雪芹灵巧地回避了。
他始终没告诉读者,贾宝玉是如何处理肉体骚动的。
如果一试再试,贾宝玉必然成为蠢物,与西门庆无异,?红楼梦?也不必再写下去了。
有意思的是,贾宝玉只敢拿丫头来试。
这与其说他有自卑情结,不如说是竭力使水做的女儿保持贞静——那才是他理想中的女儿,不能亲手毁坏,老师笔记?<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性生活(3)?。
丫头在贾宝玉的眼中,毕竟有些不同。
贾宝玉传达的戏文是非常不得体的。
它不光有将林黛玉弄进鸳帐的赤裸裸的要求,更坏的,竟当着林黛玉的面,对丫环做性的挑逗。
难怪林黛玉立即以哭抗拒。
这似乎是贾宝玉的劣根性决定的。
他只敢在丫头面前做出违反游戏规那么的事。
丫环是另一种女儿,哪怕在贾宝玉这个女道主义者眼中。
他的隐衷,他的性欲,他的爷们的化了装的粗俗,只能让女儿中的这些“又副册〞见识。
无论他对丫头做了什么,都是不重要的,曹雪芹不敢贸然打碎心中的幻影,那才是他梦魂萦绕的女儿。
在贾宝玉所钟爱的女儿身边,他的“行〞是无所作为的,语言大多也很无聊,但语中有意有境。
为意所驱使,一些琐屑不伦的话与事就生出魂来了。
那是一些有一搭没一搭的鬼话。
这里的妙处确实“可心会而不可口传〞。
就动作而论,他至多不过凑上去嗅嗅什么冷香,胳肢一下黛玉,用目光摩挲一遍宝钗雪白的胳膊,为史湘云梳一回头。
《红楼梦》在中国美学的“千斤”之上所加的“一两”是什么呢-
《红楼梦》在中国美学的“千斤”之上所加的“一两”是什么呢?(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红楼梦》在中国美学的“千斤”之上所加的“一两”是什么呢?【导语】:《红楼梦》: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二) 红学研究《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圣经与美学圣经,也是中西交流的对话窗口与对话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在“色”与“空”之间——重新审视《红楼梦》的色空
意识
发表日期:2006年11月15日作者:□张兴山(本校教师)【编辑录入:pensmalleast】
一、色空概念的缘起
“色空”一词最早见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简称为《心经》,是唐朝玄奘所译。
此经只有260字,却概括了博大精深的般若智慧,是佛学阐释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之真相的一部经典。
心经第一章即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这段话可译为:观自在菩萨修行般若法门,当功行已达深久、纯熟、圆满
之时,心如明镜,无一纤尘不尽现其中,明白地照见构成人的身体和意识活动的五蕴在本质上是空的,
从而,一切烦恼、妄念自然寂灭,彻底断除惑业而度脱了一切灾难和苦厄。
舍利子,色的表象离不开空的本质,空的本质业离不开色的表象。
色与空不是互相对立的两类事物。
从现象反映本质的角度看,色就是空;从本质依托现象的角度来看,空也就是色。
非但物质世界,而且人的感受、想念、意志、认识等精神现象其本质也是如此。
由以上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佛学并不认为有一个独立于现象世界之外的“空”的世界,而认为世界本空。
而众生之所以未看到其空的一面,是因为无明未断,自心不净。
倘若经过修炼了断业障,则“地狱天堂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圆觉经》)。
而值得注意的是,佛学所说的“空”并不是绝对的“无”,而是指物质世界的“无自性”。
正因为物质世界“无自性”,才有了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生命的生死无常。
《红楼梦》说“色”云“空”,显然是从本体论的高度来思考人生的。
书中所出诗词曲赋几乎都带有浓烈的“色空”意识。
尤以《好了歌》及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出现的词曲为最。
试以《好了歌》为例: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功名利禄和娇妻爱子常被认为是人生幸福的极点,然而往往是“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在人生的最大幸福背后是人生的最大遗憾!《好了歌》不可仅看作是一僧一道劝世点化的歌谣,它也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把有
限的人生置于无限的时空坐标中,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这种思考已远远超越了一切政治层面而伸向了哲学领域,是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既“众里寻他千百度”而又“踏破铁鞋无觅处”的茫然失据。
二、“色空”意识在《红楼梦》中的体现
天上的金童玉女凡心未断或宿业未了,被贬到人间轮回一番,这样的缘起在古代小说和戏剧里俯拾即是,如《女仙外史》说唐赛儿乃嫦娥转世,《水浒传》云一百单八将来于“洪太尉误走妖魔”等等。
宿世前缘如同诗歌的兴起,旨在引出下面所要讲的故事。
《红楼梦》起首之“色空”缘起莫非亦可作如是观乎?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从未有哪一部小说将“色空”观念用来构建小说的框架,安排故事情节,同时,成为主人公对人生最强烈的体悟。
从结构看,《红楼梦》的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以太虚幻境为象征的“虚”的世界和以贾府为中心的“实”的世界。
一个只有凭借梦境才能窥其一二,却藏有贾府所有人物的谜底;一个能真真切切看到,却有着生命的无常。
太虚幻境曾有所有女子人世悲欢的宿世前缘,也是诸位冤家们情缘了结后的最终归宿;而贾府则只不过是灵魂们偿还风月情的临时舞台。
现实世界似乎更为真切,却最终“忽喇喇似大厦倾”,缘尽即逝;太虚幻境似乎虚无飘渺,却透露出人生现象背后更为真实的东西。
“真”与“假”,“虚”与“实”,“有”与“无”,所表现的正是色与空之间的关系。
读者在正面目睹了一个“色”世界之悲欢离合的同时,不会不感到在冥冥之中有一个“空”的世界与之遥遥相对。
这种体验会笼罩阅读的全过程,因为这正是小说的基本框架。
一僧一道其实不是什么具体的和尚道士,而是往返于“空”与“色”之间的联系。
他们作为曹雪芹“色空”体验的象征符号,或现于小说的主要情节中:英莲尚在怀中,僧道欲度其出家;黛玉三岁,亦欲化其出家,且言外亲不见方可平安了世;又引宝玉入幻境,为宝钗作冷香丸,并与以金锁;贾瑞病时授以风月宝鉴;闹五鬼时入府祝玉;尤三姐死后度湘莲出家;宝玉失玉后,度宝玉出家……每逢大关节,一僧一道必然出现,随机点化。
可以这么说,贾府是一个舞台,太虚幻境是后台,那些册子是演出用的脚本,而一僧一道便是导演了。
在一僧一道的参与和监控下,所有人等都“缘尽而散”,正如《飞鸟各投林》所说: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可见,小说的“色空”观念不仅是作品的基本框架,而且渗透于人物和故事情节中,从整体到局部同时把握住《红楼梦》的走向。
作为主人公的贾宝玉,在生命的真切与无常之矛盾中所感受到的痛苦,正是曹雪芹本人乃至所有哲学家所面临的生存困惑。
这种感受在《葬花吟》里得到了最为集中的表达:
……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句“花落人亡两不知”道尽了生命面临无常的无助和苍凉,也传达出一种哲学层次的绝对孤独。
这是古往今来一切大艺术家和大哲学家所共有的感受。
生命主体的有情和生命规律的无情之间的矛盾正是林黛玉、贾宝玉乃至曹雪芹本人对于人生的基本感受。
生命美丽和生命无常的矛盾凄厉地刺激着一颗敏感的心灵,在绝望般痛苦中,这颗心灵朦朦胧胧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根本遗憾。
元妃忽逝,可卿中夭,晴雯惨死,黛玉病亡……如许多的生命忽然消失,大观园乃至贾府的反应是麻木的。
只有贾宝玉独自体验和承受着这一切。
在情与美的幻灭中,他悟到了“色”的虚幻。
可以说,逼他走向“空”的,不是社会的黑暗,也不是某个阶级的“命运之必然”,而是一颗敏感的心灵对生命之根本遗憾的强烈感受。
贾宝玉的出家,是从对人生的绝望开始的。
曾有论者为使《红楼梦》成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竭力抹煞其“色空”意识,实在不能消灭的“罪证”,只好归咎于“时代局限性”云云,实在是很可悲的!《红楼梦》的伟大,正在于它表现的不是某一个时代某一个社会阶段的政治问题,而是所有时代整个人类所面临的哲学问题,是在终极层面上对人生的艺术思考。
三、云空未必空”——艺术魅力的生发点
“空——色——空”模式在《红楼梦》里被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进行表现,“色空”观念因此而得到了最为血肉饱满的描写。
在曹雪芹所营造的空的世界里,有宝黛爱情美丽的宿世前缘,有晴雯死后诗意的灵魂回归,甚至有一个太虚幻境,为那些曾在大梦中悲泣过的美丽而不幸的灵魂们提供一份醒来后的释然和微笑。
它艺术地淡化了悲剧的痛苦,使之升华为一种如诗如歌的凄婉。
若没有太虚幻境的艺术幻化作用,则《红楼梦》徒有悲剧的沉重和悲哀,而无悲剧的空灵和美丽。
《红楼梦》是在说“色”云“空”,但曹雪芹本人并未真正地“空”。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本证,未成书“泪尽而逝”是旁证,对大观园内诸女子极真极细的描写乃是铁证!一个真正“空”了的人会有心思去写情吗?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太上忘情,太下不及情。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曹雪芹正是一个“云空未必空”的“情之所钟”者。
一方面,他的理性本能迫使他正视生命之痛苦,另一方面,他的情感天性又使他不能彻底地“超脱”。
他在禅与情,“空”与“色”之间徘徊。
这个立足点,正蕴藏着艺术的生发之机,是《红楼梦》产生的源泉。
“情僧”二字极尽其妙,“空”与“情”之间那一段微妙的空间,正是《红楼梦》投身人世前的“太虚幻境”,那儿藏着《红楼梦》艺术魅力的全部奥妙和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