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PPT课件

合集下载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ppt课件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ppt课件
分类
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出血性脑 血管疾病可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实质出血和脑室内出血等类 型。
流行病学概况
01
02
03
发病率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 率较高,每年每千人中约 有1-2人发病。
死亡率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死亡 率较高,约有30%的患者 在发病后1个月内死亡。
危险因素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畸形、颅内肿瘤等 是导致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的危险因素。
控制血压
在患者血压过高时,应迅速降 压,以减轻脑水肿和颅内压。
止血
对于脑实质出血或蛛网膜下腔 出血,应尽快止血,以减少出
血量。
降低颅内压
通过药物或手术方式降低颅内 压,以减轻脑水肿和预防脑疝

药物治疗
止血药
降血压药
抗癫痫药
抗炎药
用于脑实质出血或蛛网 膜下腔出血的止血治疗。
用于控制患者血压,预 防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鉴别诊断
需与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其他脑血管疾病进行鉴别。
病情评估与预后判断
病情评估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预后判断
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等因素,判断疾病的预后。
03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流程
急救处理
01
02
03
04
保持呼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确保 患者呼吸通畅。
作业治疗
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提高患者的自理能 力和生活质量。
物理治疗
利用物理因子刺激和调节神经系统,促进康 复。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使用相关药物促进神经功能 恢复。

妊娠晚期出血性疾病 ppt课件

妊娠晚期出血性疾病 ppt课件
一、定义:孕28周后若胎盘附着在于宫下段,甚至胎盘下 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处,胎盘位置低于胎儿先 露部称前置胎盘。
二、病因: ①子宫内膜病变与损伤; ②胎盘面积过大; ③胎盘异常,如副胎盘等; ④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
妊娠晚期出血性疾病
三、分类:根据胎盘边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分为3类: ①完全性(中央性)前置胎盘:宫颈内口全部为胎盘组织覆盖。 ②部分性前置胎盘:宫颈内口部分为胎盘组织覆盖。 ③边缘性前置胎盘:胎盘边缘附着在子宫下段,不超越宫颈内
妊娠晚期出血性疾病
在等待中,配血备用,给镇静剂及补血药,必要时给宫缩抑制剂, 如硫酸舒喘灵、硫酸镁。在观察期间发生大量阴道流血或反复流 血,应终止妊娠,之前应用地塞米松促胎儿肺成熟。 三)终止妊娠: 1..剖宫产术: 指征:孕妇反复多量出血致贫血甚至休克者;
胎龄达36周以后;胎儿成熟度检查提示胎儿肺成熟者。 完全性前置胎盘应剖宫产,部分性或初产妇边缘性前置胎 盘,近年也倾向剖宫产。
出血。 2.植入胎盘:胎盘绒毛植人于子宫下段肌层,胎盘剥离不全
发生大出血。 3.产褥感染:前置胎盘剥离面接近宫颈外口,细菌易从阴道侵
入发生感染。
妊娠晚期出血性疾病
4. 早产及围生儿死亡率高。 六、处理: 一)处理原则:止血补血。根据阴道流血量、有无休克、妊娠
周数产次、胎位、胎儿是否存活、是否临产作 出决定。 二)期待疗法:目的是保障孕妇安全前提下延长胎龄,使胎儿 达到或接近足月,提高围产儿存活率。应住院 卧床休息,左侧卧位,定时间断吸氧,提高胎 儿血氧供应。尽量维持妊娠达36周。
口。
妊娠晚期出血性疾病
四、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症状:妊娠晚期或临产时突然发生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
道流血。 完全性前置胎盘初次出血早,在妊娠28周左右, 出血频繁,量较多,有时一次大量出血使患者 陷入休克状态; 边缘性前置胎盘初次出血较晚,多在妊娠37—

新生儿出血性疾病护理查房ppt课件

新生儿出血性疾病护理查房ppt课件

新生儿出血性疾病护理查房ppt课件•出血性疾病概述目录•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的特点•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的护理•护理查房实践与案例分析•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01出血性疾病概述出血性疾病是由于止血机制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类疾病。

定义根据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和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分类定义与分类遗传性出血性疾病通常由基因突变导致,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

病因与病理生理遗传因素临床表现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异,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关节积血、肌肉血肿等。

诊断方法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如凝血功能检查、血小板功能检查等)进行诊断。

临床表现与诊断02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的特点发病率与流行病学发病率新生儿出血性疾病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较高,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因地区和种族而异,一些地区的新生儿出血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与特点临床表现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皮肤、黏膜、内脏等部位的出血,严重时可出现贫血、休克等症状。

特点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的特点是病情重、进展快,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同时不同病因的出血性疾病可能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检查等。

鉴别诊断新生儿出血性疾病需要与其他导致出血的疾病进行鉴别,如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肝炎等,鉴别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03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的护理新生儿需要一个温暖、安静、舒适的环境,温度和湿度要适宜,避免噪音和刺激。

保持适宜的环境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喂养,保证新生儿的营养需求。

注意观察喂养后是否有溢乳、呕吐等症状。

喂养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避免红臀等皮肤问题。

皮肤护理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呼吸、心率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血液病讲课PPT课件

血液病讲课PPT课件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液检 查,及早发现血液异常。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苯、 甲醛等,减少职业暴露和环
境污染。
控制慢性疾病:如高血压、 糖尿病等,积极治疗,预防
并发症。
早期筛查与诊断方法
血液常规检查: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异常指标,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 板数量及形态异常等。
骨髓检查:通过抽取骨髓液进行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血液病类型。
治疗:以化疗、 放疗和免疫治疗 等综合治疗为主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定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 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以骨 髓造血功能衰竭和并发症多发为 特征。
症状:贫血、出血、感染、肝脾 肿大等,病情进展可出现骨髓纤 维化、白血病等并发症。
病因:多数患者年龄较大,病因 不明,可能与遗传、环境和基因 突变等因素有关。
单击
常见血液病类型
血液病患者护理 与康复
血液病概述
血液病治疗方法
血液病预防与早 期筛查
定义与分类
血液病的定义: 指原发或累及血 液和造血器官的 疾病,包括红细 胞、白细胞和血 小板等血液成分 的质和量异常引 起的疾病。
血液病的分类: 根据病因、发病 机制和病理特点, 血液病可分为红 细胞疾病、白细 胞疾病、出血性 疾病等。
定期检查与监测的重要性
定期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血液病的迹象,提高治愈率。 监测病情变化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 早期筛查可以发现潜在的血液病风险,采取预防措施。 定期检查与监测是血液病预防与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
基因治疗:利用 基因工程技术来 修复或替换病变 细胞的缺陷基因, 从而达到治疗目 的。
免疫治疗:通过 调节患者的免疫 系统来攻击病变 细胞,例如 CAR-T细胞疗 法。
心理护理与支持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课件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课件
诊断
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出血性脑血管疾 病。
03
治疗与康复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 治疗手段之一,主要用于缓解症状、 控制病情进展和预防复发。
药物治疗需遵循医生的指导,定期复 查,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以获 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抗 凝药、降血压药、降血脂药等,需根 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 ,是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重要
原因之一。
年龄与性别
中老年人群是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 高发人群,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和国家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的发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遗传、 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等是导致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的主要原因。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确诊需要脑 实质或脑室内出血证据。
鉴别诊断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进行鉴别,如 脑梗塞、脑炎等。
影像学检查与诊断
影像学检查
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脑实质或脑室内出血,以及了解出血部位、出血量 及周围水肿情况。
发病机制
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壁变薄和脆弱,容易破裂出血;颅内动脉瘤和 脑血管畸形则由于血管结构异常,在血压波动或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破裂出血 。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症状与体征
症状
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 瘫痪、失语等。
体征
血压升高、脉搏减慢、呼吸深慢等自 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以及偏瘫、偏 身感觉障碍、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 缺损表现。

人卫版第9版《内科学》精品课件—出血性疾病概述

人卫版第9版《内科学》精品课件—出血性疾病概述

四、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四)诊断步骤 ① 确定是否属出血性疾病范畴; ② 大致区分是血管、血小板异常,抑或为凝血障碍或其他疾病; ③ 判断是数量异常或质量缺陷; ④ 通过病史、家系调查及某些特殊检查,初步确定为先天性、遗传性或获得性; ⑤ 如为先天或遗传性疾病,应进行基因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检测,以确定其病因的准确性质
纤溶系统
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u-PA)
纤溶酶原激活剂 抑制物(PAI-1)
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 不溶性
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
可溶性
三、出血性疾病分类
按病因及发病机制,将出血性疾病分为以下类型 (一)血管壁异常 (二)血小板异常 (三)凝血异常 (四)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五)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三、出血性疾病分类
(二)血小板异常 2. 血小板质量异常 (1)先天性或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颗粒性疾病; (2)获得性:可由抗血小板药物、感染、尿毒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引起,以获得性的多见。
三、出血性疾病分类
(三)凝血异常 1. 先天性或遗传性 (1)血友病A、B及遗传性FⅪ缺乏症; (2)遗传性凝血酶原、 FⅤ、Ⅶ、FⅩ缺乏症,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及减少症,遗传性FⅩⅢ 缺乏及减少症。 2. 获得性 ① 肝病性凝血障碍; ② 维生素K缺乏症; ③ 尿毒症性凝血障碍等。
四、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一)病史 1.出血特点 以皮肤及粘膜的瘀点、瘀斑为主,多提示血小板性或血管性出血,如瘀斑隆起,多提示为血管 性如以深部组织(肌肉关节腔)出血为主,则提示凝血因子-抗凝系统缺乏。
四、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图示 皮肤、粘膜出血
四、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一)病史 2.出血诱因 药物——血小板减少多见; 手术、外伤——出血程度与损伤程度不符;多见于凝血障碍或严重血小板减少;延迟出血常

阴道流血疾病PPT演示课件

阴道流血疾病PPT演示课件
阴道流血
汇报人:XXX 2024-01-16
目录
• 阴道流血概述 • 常见阴道流血疾病类型 • 诊断方法与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及措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教育与生活指导
01 阴道流血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阴道流血是指女性生殖道任何部 位的出血,包括阴道本身、宫颈 、子宫和输卵管等部位的出血, 是女性常见的症状之一。
注意事项
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排除妊娠相关疾病(如流产、异位妊娠等)引起的阴道流 血;对于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流血,应高度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同时,还需 注意与尿道出血、肛门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的鉴别。
04 治疗原则及措施
针对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案
炎症引起的出血
以抗炎治疗为主,根据 炎症类型选择适当的抗 生素或抗炎药物。
心理干预和护理支持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 等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
减轻心理压力。
家属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 共同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护理关怀
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关注患者 的身心需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和舒适度。
06 患者教育与生活指导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规律作息
症状
少量点滴出血、鲜红色,或在性生活后少量出血。
治疗
宫颈息肉以手术切除为主,以防因治疗不彻底而复发。
子宫内膜癌导致出血
定义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 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 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当癌细胞 侵犯血管时,可能会引起出血。
症状
绝经后阴道流血、阴道排液、下腹 部疼痛等。
治疗
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及激 素等综合治疗措施。

出血性疾病相关知识ppt课件

出血性疾病相关知识ppt课件
的科研进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共同攻克出血性疾病的难题,为
全球患者带来福音。
THANKS
感谢观看
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于 血液中缺乏某些凝血因子而导致凝血障 碍。根据缺乏凝血因子的种类不同,血 友病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类型。
血友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关节、肌肉、内 脏和脑出血等。其中,关节出血是最常 见的症状,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和活
动受限。
血友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补充凝血因子、 抗纤溶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同时,患者 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注意定期进行
临床研究
开展各种临床试验,验证新型止血 药物和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流行病学研究
调查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分布和 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 依据。
研究方向
新型止血药物的研发
针对不同出血性疾病,研发更高效、安全的 止血药物。
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等细胞技术修复受损的止血功能, 为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疾病。
避免损伤
尽量避免可能导致出血的损伤 ,如避免过度运动、减少碰撞 等。
控制血压和血糖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出血性疾病的高 危因素,保持血压和血糖在正常范 围内有助于预防出血性疾病。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出血性 疾病的风险,戒烟限酒有利于
预防出血性疾病。
家庭护理
观察病情
保持安静
出血性疾病相关知识ppt 课件
• 出血性疾病概述 • 常见出血性疾病 • 出血性疾病的治疗 • 预防与护理 • 出血性疾病的科研进展
01
出血性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止血机制异 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出 血不止的一类疾病。

出血热ppt课件

出血热ppt课件

抗病毒药物种类
01
如利巴韦林等,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
药物使用时机与剂量
02
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病情和体重等因素,确定药物使用
时机和剂量。
效善情况等,对抗病毒治疗
效果进行评价。
免疫调节剂使用注意事项
免疫调节剂种类
如干扰素等,可调节机体 免疫功能,增强抗病毒能 力。
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疗
探讨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疗在出血热 防控中的作用,如在线问诊、健康管 理等,并分析其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的意义。
公共卫生政策调整方向
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提出完善出血热监测预警系统的建 议,包括加强病例报告、流行病学 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面的工作。
提高公众认知与参与度
根据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和防控需求, 提出针对性的防控策略与措施,如 加强疫苗接种、做好个人防护等。
04
出血热护理要点及
心理支持
护理评估与计划制定
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了解出血热病程、症状、体征等,评估患者护理需求。
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
根据患者病情和护理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包括护理措 施、频次、注意事项等。
动态调整护理计划
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护理计划,确保患者得到全面、 有效的护理。
急性期护理操作规范
1 2
疫苗研究现状 目前已有出血热疫苗问世,包括灭活疫苗和减毒 活疫苗等,可有效预防出血热病毒感染。
疫苗接种对象与程序 疫苗接种对象主要为高危人群,如疫区居民、医 务人员等,接种程序一般为注射2-3针次。
3
预防策略与措施
加强疫区动物管理,减少病毒传播;提高个人卫 生水平,避免接触感染源;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控 制,防止医源性感染等。

出血性疾病ppt课件

出血性疾病ppt课件

06
案例分析
案例一: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01
02
03
04
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基 因突变导致的血液凝固障碍或 血小板异常引起的出血症状。
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包括 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血小
板无力症等。
这些疾病通常在出生后不久或 儿童期出现,且病情可能因个
体差异而异。
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的治疗主要 包括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输
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
生活方式
如烧伤、冻伤等,损伤血管壁,导致 出血。
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 增加出血性疾病的风险。
化学因素
长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可能损伤造血 系统或凝血机制。
03
出血性疾病的症状
皮肤黏膜出血
皮肤出血
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紫癜等,有时可伴有局部疼痛或肿胀 。
黏膜出血
口腔、鼻腔、消化道等部位的黏膜出血,表现为痰中带血、 呕血、黑便等。
加强健康宣传教育
出血性疾病的预防知识
通过各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普及出血性疾病的预防知识, 提高公众对出血性疾病的认识。
健康生活方式倡导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降低出血性疾病 的发生风险。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定期体检
鼓励个人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潜在的出血性疾病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 疗措施。
输血治疗
对于失血过多的患者,及时输注合适 的血液成分是必要的治疗措施。
治疗药物
止血药
氨甲环酸、止血敏等止血药可用于治疗轻度出血。
抗纤溶药
6-氨基己酸、止血环酸等抗纤溶药可用于治疗纤 溶亢进引起的出血。
凝血因子补充剂

出血性休克PPT演示课件

出血性休克PPT演示课件

药物止血
使用止血药物,如止血敏 、止血芳酸等,促进血液 凝固,达到止血目的。
手术止血
对于严重出血或无法通过 局部止血控制的情况,需 进行手术止血。
补充血容量和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补充血容量
通过输液、输血等方式,迅速补 充血容量,提高血压和心输出量 。
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补充碱性药 物或酸性药物,以纠正酸碱平衡 紊乱。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如有需要,可请心理医生为患者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患者调
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营养支持及饮食调整建议
营养评估
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需求,制定合理的 饮食计划。
饮食调整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求,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蛋白质、维生 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肠内营养支持
产科并发症导致出血
01
02
03
产后出血
分娩后子宫收缩乏力或胎 盘残留等问题,可能导致 大量子宫出血。
羊水栓塞
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 体血液循环,引发急性肺 栓塞和过敏性休克,伴随 出血症状。
子宫破裂
分娩过程中子宫过度膨胀 或受到外力损伤,导致子 宫破裂引发大出血。
手术过程中意外出血
手术操作失误
手术过程中操作不当,损伤大血管或重要 器官,引发大出血。
出血性休克
汇报人:XXX
2024-01-11
CONTENTS
• 出血性休克概述 • 出血性休克病因分析 • 病理生理变化及并发症 • 治疗方法与措施 • 护理观察与康复指导 • 总结与展望
01
出血性休克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出血性休克是指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综合征 。

《出血性脑血管病》课件

《出血性脑血管病》课件

手术治疗
对于出血量较大、病情较重的 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手段 。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清除血肿、 微创穿刺抽吸等,应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 式。
手术治疗应尽可能减少对脑组 织的损伤,术后应积极进行康 复治疗,促进患者恢复。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是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 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患者恢
症状与体征
症状
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 瘫痪、失语等。
体征
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而慢、 瞳孔不等大或双侧瞳孔散大、偏瘫或 单瘫等。
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CT、 MRI)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01
1.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症状和体征。
03
02是否有神经系 统异常表现。
题。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等危险因素,遵循医生指导,合理 用药,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重要 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脑血管疾病的 发生率。
饮食与生活习惯
均衡饮食
控制体重
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减 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以降 低血脂和血压水平。
《出血性脑血管病》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出血性脑血管病概述 • 临床表现与诊断 • 治疗方案与预后 • 预防与日常护理 • 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出血性脑血管病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内血管破 裂导致血液进入脑实质、脑室或 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神经系统疾 病。
分类
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蛛 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和脑 室出血等类型。

出血性疾病患者的护理 ppt课件

出血性疾病患者的护理  ppt课件

ppt课件
11
(三)病因
血小板减少所致者最常见,约占出血性疾病 总数的30%~50%; 其次为血管结构及功能异常,出血性疾病 总数的20%~40%; 凝血因子缺陷所致者较少见,约占出血性疾病 总数的占5%~15%。
ppt课件
12
(四)导致出血性疾病的病因分类
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血管壁异常
② 血小板异常
③ 凝血功能障碍
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约使半数新生儿发生暂时性血小
板减少,导致新生儿紫癜;
ppt课件 25
(三)肝和脾的作用:体外培养证实脾是ITP病人产生 PAIg主要部位,病人做脾脏切除后,多数血小板计数
上升,血小板抗体有所下降;与抗体结合的血小板在
通过脾时易在脾窦中滞留,增加了被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吞噬、清除的可能性,病人发病期间血小板寿命 明显缩短,约为1~3天;肝在血小板的破坏中有类似 脾的作用;
2、骨髓象
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
3、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和补体:80%阳性 4、止血凝血功能检查:
血块收缩不良、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出血时间延长。 束臂试验阳性
ppt课件 34
• 在前臂屈侧面肘弯下4cm处,划一直径 5cm的圆圈,用血压计袖带束于该侧上 臂,先测定血压,然后使血压保持在收 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持续8分钟,然后 解除压力,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后,计 数圆圈内皮肤新出血点的数目。正常新 出血点在10个以下。血小板减少症,过 敏性紫癜、维生素P或C缺乏症等毛细 血管脆性增加,新出血点超过10个以上, 称束臂试验阳性。
ppt课件
30
ppt课件
31
急性型
年龄 性别 2~6岁多见 无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已知凝血因子直接参与人体凝血过程的凝血因子10多个,如下表:
凝血因子
同义名
合成部位
凝血因子
同义名
合成部位

纤维蛋白原
肝、巨核细胞

血浆凝血活酶成分(PTC)


凝血酶原


Stuart-Prowe 因子


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活酶
组织、内皮细胞、单核细 胞

血浆凝血活酶前质(PTA)


钙离子

接触因子,Hageman因子
2019/11/12
.-
2
正常止血机制
• 1.血管因素 血管收缩是人体对出血最早的生理性反应。当血管受损时,局部血管发生收缩导致管腔变窄、破损伤 口缩小或闭合。血管收缩通过神经反射及多种介质调控完成。
• 2.血小板因素 血管受损时,血小板通过黏附、聚集及释放反应参与止血过程:①血小板膜糖蛋白Ib(GPIb)作为受 体,使血小板黏附于受损内皮下的胶原纤维,形成血小板血栓,机械性修复受损血管;②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复合物(GPIIb/Ⅲa),通过纤维蛋白原互相连接而致血小板聚集;③聚集后的血小板活化,分泌或释放一系列活性 物质,如血栓烷A2(TXA2)羟色胺(5-HT)等。
出血性疾病
道县人民医院 欧国辉
2019/11/12
.-
1
出血与止血
• 人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液可自血管外流或 渗出。此时,机体将通过一系列生理性反应使 出血停止,即止血。
• 因先天性或遗传性及获得性因素导致血管、 血小板、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止血机 制的缺陷或异常而引起的以自发性或轻度损伤 后过度出血为特征的疾病,称为出血性疾病。
2019/11/12
.-
8
(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
(1)纤溶酶原(PLG):一种单链糖蛋白,主要在脾、嗜酸性粒细胞及肾等部位生成,血管内皮细胞 也有纤溶酶原表达。 ( 2 ) 组 织 型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物 ( t - PA ) : 人 体 内 主 要 的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剂 , 主 要 在 内 皮 细 胞 合 成 。 ( 3 ) 尿 激 酶 型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物 ( u - PA ) : 最 先 由 尿 中 分 离 而 得 名 , 亦 称 尿 激 酶 ( U K ) 。 主 要 存 在 形 式为前尿激酶(pro-UK)和双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4)纤溶酶相关抑制物:主要包括a2-纤溶酶抑制剂(a2-P1)、a1抗胰蛋白酶(a1-AP)及a3抗纤溶群(a2-AP) 等 数 种 。 有 抑 制 t - PA 、 纤 溶 酶 等 作 用 。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为一种对热稳定的糖蛋白。内皮细胞可能是其主要生成部位。TFPI的抗凝 机制为:①直接对抗FXa;②在Ca存在的条件下,有抗TF/FVla复合物的作用。
4.肝素 为硫酸黏多糖类物质,主要由肺或肠黏膜肥大细胞合成,抗凝作用主要表现为抗FXa及凝血酶。作 用 与 AT 密 切 相 关 : 肝 素 与 AT 结 合 , 致 AT 构 型 变 化 , 活 性 中 心 暴 露 , 变 构 的 AT 与 因 子 X a 或 凝 血 酶 以 1 : 1 结 合 成复合物,致上述两种丝氨酸蛋白酶灭活。近年研究发现,低分子量肝素的抗FXa作用明显强于肝素钠。此 外 , 肝 素 还 有 促 进 内 皮 细 胞 释 放 组 织 型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物 ( t - PA ) 、 强 纤 溶 活 性 等 作 用 。
2.蛋白C系统 蛋白C系统由蛋白C(PC)、蛋白S(PS)、血栓调节蛋白(TM)等组成。PC、PS为维生素K依 赖性因子,在肝内合成。TM则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是内皮细胞表面的凝血酶受体。凝血酶与 TM以1:1形成复合物,裂解PC,形成活化的PC(APC),APC以PS为辅助因子,通过灭活FV及FVII而发挥抗 凝作用。
2019/11/12
.-
6
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 除凝血系统外,人体还存在完善的抗凝及纤溶系统。体内凝血与抗凝、纤维蛋白形成与纤溶维持.-
7
(一)抗凝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1.抗凝血酶(AT) AT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约占血浆生理性抗凝活性的75%。AT生成于肝及血管内 皮细胞,主要功能是灭活FXa及凝血酶,对其他丝氨酸蛋白酶如FIXa、FXIa、FXIa亦有一定灭活作用,其 抗凝活性与肝素密切相关。
• 3.凝血因素 血管内皮损伤,启动外源及内源性凝血途径,经过一系列 酶解反应形成纤维蛋白血栓。血栓填塞于血管损伤部位,使出血停止。
2019/11/12
.-
3
凝血机制
血液凝固是无活性的凝血因子被有序地、逐级放大地激活,转变为有蛋白降解活性的凝血因子 的过程,凝血的最终产物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是“瀑布学说”的一系列酶促反 应。
上述两种途径激活FX后,凝血过程即进入共同途径。在Ca2+存 在的条件下,FXa、因子V与磷脂形成复合物,此即凝血活酶。
血浆中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在凝血活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蛋白分解 活性极强的凝血酶。
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依次裂解,形成纤维蛋白单体, 单体自动聚合,形成不稳定性纤维蛋白,再经活化的因子XIII的作 用下,形成稳定性交联纤维蛋白。
通路。 1.凝血活酶生成 2.凝血酶生成 3.纤维蛋白生成
2019/11/12
.-
5
凝血过程的图解
(1)外源性凝血途径:血管损伤时,内皮细胞表达TF(组织因子) 并释入血流。TF与Ⅶ在Ca2+存在的条件下,形成TF/FⅦ或 TF/ⅦFa复合物,这两种复合物均可激活因子X(FX)
(2)内源性凝血途径:血管损伤时,内皮完整性破坏,内皮下胶 原暴露,Ⅻ与带负电荷的胶原接触而激活,转变为活化的因子 Ⅻ(FⅫa)。FⅫa激活因子Ⅺ。在Ca2+存在的条件下,活化的因子 FⅪa激活FⅨ。活化的Ⅸ因子在Ca2+等的参与下形成复合物,激活 FX。


易变因子(前加速素)

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肝、巨核细胞

稳定因子(前转变素)

PK
激肽放酶原(前激肽释放酶) 肝

抗血友病球蛋白(AHG)
肝、脾、巨核细胞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

2019/11/12
.-
4
凝血的过程
• 凝血过程依其启动环节不同分为两种途径: • 外源性(以血液与TF接触为起点,也称TF途径) • 内源性(以FXII激活为起点) • 在活化的因子X(FXa)之后直至纤维蛋白形成是共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