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一复习教案3

合集下载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教案标题: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一、教学背景和目标: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历史学科作为文科类的必修科目,对学生的知识点掌握和能力培养要求愈加严格。

本教案旨在通过一轮复习,帮助学生全面回顾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学科的应试能力和思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新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整体框架: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形成全面的历史学科认知;2. 重点内容:重点复习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历史重要知识点和概念;3. 难点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提炼历史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步骤和方法:1. 课前准备:a. 教师准备《新高考历史教材(必修部分)》并熟悉各个章节的内容和要点;b. 教师了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习状况。

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a. 通过开放性问题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b. 分析新高考历史考试的评价体系和命题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备考思路;c. 重点复习古代史中的关键时间节点和重要事件,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历史脉络。

第二课时:a. 运用图片、文物等教具展示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 分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和影响;c. 总结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第三课时:a. 利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加深学生对历史地理的认知;b.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地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c. 辅助教学游戏或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教学方法:a.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并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历史知识;b. 分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c.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具、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历史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估和反馈:1. 教师评估:a.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性、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等;b.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复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频。
图书馆资源
学校或公共图书馆收藏的历史类 书籍、期刊等,可供深入学习和
研究。
专家讲座或研讨会
参加历史学科的专家讲座或研讨 会,获取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
教学经验。
06
复习评价与反馈
复习评价方法
课堂表现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和理解能力。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作业的准确率、书写规范、答题思 路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应用能力。
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 ,梳理各个时期的重要事 件、人物和思想,形成清 晰的知识框架。
重点突破
针对高频考点和难点,进 行重点讲解和练习,提高 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练习巩固
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加深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 记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 力。
复习策略
制定计划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 学进度,制定合理的复习 计划,确保复习进度和质 量。
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梳理教材中 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突出重点难点
根据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确定复习的 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制定复习计划表
将复习内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安排,制 定详细的复习计划表。
复习安排
01
合理分配时间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复习内 容,合理分配每天的复习时间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
提升解题能力
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应试能 力,使其能够熟练应对各种历
史考试和练习。
03
培养历史思维
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讲解,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
析能力。
复习要求
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 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确保复习进

高三第一轮复习历史教案

高三第一轮复习历史教案

高三第一轮复习历史教案高三第一轮复习历史教案1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重点: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难点: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地图、历史图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亚洲革命风暴形势图”。

提问:世界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上半期时,亚洲哪些国家的领土已不再完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

引入新课。

二、亚洲革命风暴: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提问:欧洲列强何时踏上殖民亚洲之路的?回忆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历史,结合地图,简介19世纪上半期亚洲一些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提问: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方式、特点有哪些不同?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

通过比较商业利益和工业利益的结果不同,引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危害。

可结合教材中资料部分所引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的一段话进行分析。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依据教材,重点分析其双重性。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结合地图由学生概括起义名称,分析起义的意义。

教师简介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本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如下:首先,由学生阅读教材中本目内容,归纳起义的原因、概况和意义。

其次,教师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起义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

例如: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人参加?起义的主力是谁?是谁?印度的封建王公为什么要参加起义?发挥了什么作用?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并可扩展、引申:探讨印度人民怎样才能取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胜利?印度的独立最终采取了什么方式?四、小结亚洲革命风暴之所以发生在19世纪中期,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

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5篇】备课是教师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是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高一上学期学习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学生现状分析今年任教高一六、七、八、九四个的历史教学工作。

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封建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四、工作措施1.强化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就是要将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记忆牢固,理解准确。

要注意研究在复习中怎样把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题问题、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要研究怎样整合教材,怎样加强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嫁接与联系,怎样整合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要研究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把主干历史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起来,达到记忆牢固,理解准确,运用灵活。

“历史必修一线索复习”教案讲义

“历史必修一线索复习”教案讲义

“历史必修一线索复习”教案讲义
教案标题:历史必修一线索复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历史必修一的重要线索;
2.掌握历史必修一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
1.对历史必修一的线索进行归纳梳理;
2.历史必修一的主要内容;
3.历史必修一的相关知识点。

教学步骤:
步骤一:引入(10分钟)
教师介绍历史必修一的重要线索,例如: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奴隶社会的灭亡、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变革等。

步骤二:概述(20分钟)
教师概述历史必修一的主要内容,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等。

步骤三:对比(30分钟)
步骤四:分组讨论(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时期,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然后在班级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步骤五:批判性思考(3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必修一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步骤六:总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针对历史必修一的内容进
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教学资源:
1.历史必修一相关教材和资料;
2.多媒体设备;
3.小组讨论笔记和展示材料。

教学评价:
教师可采用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即时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和讨
论结果来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书面作业来
巩固和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解课件:必修1第3单元单元总结升华与高考探究讲座PPT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解课件:必修1第3单元单元总结升华与高考探究讲座PPT课件

二、比较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局的原因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1.合作→对抗→再合作
2.再合作→再对抗
3.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 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 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 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有利的国际 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又会加速两 党关系的破裂。
热点考向一
3.(2015· 高考全国卷Ⅱ)1938 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
日本侵略者在北平发行 “ 联银 用票”,目的是掠夺财富,转嫁 战争负担, 故 B 项符合题意。 材 料中日本侵略者的金融活动是 在占领区进行的,不是在国统 区,A 项错误;日本侵略者的金 融活动也不是针对抗日根据地 的,C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物资 管制问题,D 项错误。
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 表》 ,此举抹杀了其他党派对抗战的贡 献,而不是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故 A 项错误;从题干中“亲日派”“国共 合作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等归为 “谬误名词”可看出国民党压制其他党 派,并不能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而是 损坏其团结抗日的形象,故 B 项错误; 国民党把 “ 国共合作 ” 作为 “ 谬误名 词”,可知其否认国共合作,但并没有 涉及抗战的领导权问题,故 C 项错误; 从题干中“亲日派”“争取民主”“国 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 “谬误名词”可看出国民党压制其他党 派,反对与其他党派民主协商,以维护 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故 D 项正确。

高考历史第一轮 单元考点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第一轮 单元考点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

必修3 第1单元单元总结知识结构单元探究1.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及现代价值有哪些?(1)历程:①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将奴隶制度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强调等级尊卑,致力于秩序重建。

②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荀子提出礼法并施,治国以礼教为主。

③重创: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④主导: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⑤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家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⑥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⑦理学:宋明时期,儒家在应对佛家和道家的挑战时,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⑧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2)现代价值:①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如“仁”“诚信”等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⑤“民本”和“义利观”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⑥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如何从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看到“与时俱进”的特点?(1)春秋时期,孔子结合社会动荡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的认识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法家、道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西汉的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教、阴阳五行家、法家等学派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新儒学体系。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内涵。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在“三教合一”形势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3.12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3.12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B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B.国人具有盲目自信的心态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D.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h
19
【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国人认为 天时、地利、人和都对日本不利,而对中国有利, 可以和日本一战,这体现了当时国人盲目自信的心 态,故B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历史史实。
h
20
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这一口号也使义和
团在斗争中对清朝统治阶级放松了警惕,不能识破清政
府的诡计,以致后来上当受骗。
2.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分水岭
从列强侵华来看:
(1)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h
11
(2)列强在中国的力量对比和格局发生变化。战前主
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领事裁判权,以后各国纷纷效法获
取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独立。列强还通过《辛丑条约》取得
了在中国首都划定专有占领区以为使馆界的特权,还直接操纵官
吏的任免和处置,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并改总理
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通过外交来控制中国内政等特权。
经济方面有: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获得赔款2100万银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期,中国面临严重的民 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近代科技,并放宽对民间设 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 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思想 开始形成
h
25
【解析】考查甲午战争的影响。此题关键是理解 “近代中国”的含义。“近代化”应理解为资本主义化,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放宽 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得到初 步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民族资产阶 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按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改 造中国,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等。选C项。

高三历史通史第一轮复习总教案

高三历史通史第一轮复习总教案

高三历史通史第一轮复习教案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试大纲】●西周时期的政治●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点梳理】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3、特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土地和人民”、“义务”是联系周天子和诸侯的纽带;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④层层分封。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5、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郡县制所取代。

●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作用:①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对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占有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1、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4、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法律。

影响1、对秦朝: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②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必修3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必修3

时空定位教学过程: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一)何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时空定位教学过程:专题三、四中国的思想近代化▲关于“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须知的几点1、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方面争论(1)观念之争(是否学):早期抵抗派(林、魏);洋务派;顽固派。

时空定位教学过程: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双百”方针(1)提出背景①新中国文艺工作的口号②社会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③目的: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3)含义:(4)实质:政治民主化在科学文化事业上的反映(5)意义:正确方针根本保证推动了……(6)成就(略)时空定位教学过程:人文精神的起源一、人文精神的起源(一)时间、地点: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希腊(二)背景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成熟;希腊工商业的发展;(根本原因)平民地位的提高及个人主义的成长;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直接原因)(三)内容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放弃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关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四)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1、代表思想:“人是万物的尺度”2、评价时空定位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达尔文进化论(一)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2、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3、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4、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5、自身实践:达尔文的科学探索(二)著作:1859年《物种起源》(三)主要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民版必修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点睛】本专题讲授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二十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史实。

通过学习,掌握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程及经验教训,认识到任何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明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考试说明】(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主要任务: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主要是土地改革)•1953年到1956年: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任务:三大改造,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1949—1952)1.政治上:政权:巩固人民政权,基本解放全国——标志: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外交: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一边倒的政策及外交政策的调整阶级力量: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2.经济上:恢复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最主要)恢复经济的措施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模板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模板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模板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

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一起看看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欢迎查阅!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1高考历史的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

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

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

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

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

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

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1讲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概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及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原因:(1)必要性①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档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原因: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①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②制造出适于远洋航行的海船;罗盘针已在海船上使用;武器装备得到改善;③葡萄牙、西班牙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具备了组织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实力。

过程:(1)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行,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二.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意义?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并且与美洲有了联系,形成不同区域性的市场;世界各地的联系交往扩大,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这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第一步。

三.荷兰、英国是怎样进行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1.荷兰殖民扩张背景: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③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嬴得独立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过程:①在亚洲,荷兰先后侵入爪哇岛、雅加达等地;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马六甲、锡兰,并在当地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②在非洲,17世纪中期,荷兰夺取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③在东亚,荷兰殖民者一度侵入我国领土台湾,还在日本长崎建立了贸易据点。

④在美洲,荷兰也在进行殖民活动。

⑤ 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殖民帝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17世纪下半期,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

结果,英国取得了荷兰的北美殖民地。

此后,荷兰在欧洲丧失了大国地位。

2.英国的殖民扩张:原因:①物质基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殖民活动中取胜的主要原因。

②根本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进的政治制度是取胜的根本原因。

③武力后盾:建立了欧洲一支最强大的海军。

④意识形态:宗教改革后,英国清教徒强烈的个人奋斗进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识的进步与解放,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特点: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

过程:① 16世纪,英国没有实力同西班牙和葡萄牙抗衡,这时期海上活动的特点是进行一般性海上贸易的同时进行海盗式的抢劫和贩卖黑人奴隶。

② 1588棉,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③ 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④ 18世纪,英法发生多次战争,在最后的七年战争中,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四.殖民扩张与掠夺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有什么联系?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五.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带来了哪些后果?1.对殖民国家而言,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2. 对殖民地而言,a.是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落后b.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3. 对全世界而言,a.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

b.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要点名师精解】1、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点析】新航路的开辟,加强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

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商人们通过这些航路,贩卖世界各地的商品,贸易范围空前扩大。

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也急剧增加。

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从此,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典例1】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映这一结论的史实是A.《马可·波罗游记》中采集香料的记载B.印第安人吃木薯粉面包C.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D.出现了驶往美洲的汽轮【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A项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C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内容,D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项符合题意。

【答案】:B【典例2】开辟新航路所带来的后果中,不包括A.西、葡两国扩大了资本 B.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削弱C.扩大了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联系 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弱【解析】:西葡两国当时还是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海外掠夺的财富并未用于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而是被王室挥霍,用来购买欧洲市场上奢侈品,这些财富流入英、荷、法等国转化为资本。

[答案]: A2、如何辩证看待殖民扩张【点析】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

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一方面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①促进了世界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形成。

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使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三角贸易繁荣。

这一时期的大陆贸易以大西洋贸易为主,随着世界规模的经济联系的加强,国际的劳动大分工第一次大规模实现。

②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进行殖民侵略,掠夺当地财富,贩卖奴隶,流入欧洲的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即将发生的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这两个重要条件。

③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野蛮的屠杀、掠夺、奴役,打断了亚、非、拉美的历史进程,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东西方的历史进程大大拉开了距离。

但同时,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典例1】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同时期的中国政府却多次颁布“禁海令”,促成这种不同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因素 B.政治体制 C.市场因素 D.国际因素【解析】:解答本题的原则:政治制度或政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原因【答案】:A【典例2】英法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①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②加速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③为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④使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④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B【感悟高考真题】1.(2009·江苏高考)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雏形,加之关键词“人类文明”。

答案:C2.(2009·广东高考)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

这意味着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解析】:本题可以使用排除法,B选项是片面理解了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划分的不仅是大西洋,而是整个地球上两国势力范围的划分,所以B 选项不符合,这一划分没有强调排他性,只是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间的划分,可以排除C。

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目的是寻找贵金属,传播基督教只是精神动力排除D。

答案:A3.(2009·全国卷二)在20世纪,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B.第三世界的兴起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解析】: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是带有浓厚封建性和扩张性的国家,他们对外扩张是赤裸裸的武力征服,随着这些帝国的消失,其侵略扩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答案:A4.(2009·上海高考)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B.爆发民族独立战争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D.遭受西方殖民侵略【解析】:血管往往用来比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命脉,“被切开的血管”比喻拉丁美洲的命脉被控制和左右,结合拉丁美洲历史上曾经遭受西方殖民侵略的史实可以判断选择D。

答案:D5.(2010·山东文综高考)(25分))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问题二:发现与相遇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美文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着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7分)问题三:交流与发展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相遇(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10分)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解析】第(1)问要注意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角度分析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偶然性,要注意必须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全面展开论述。

第(2)问要深入理解“发现美洲”是站在欧洲立场,体现出“欧洲中心论”的倾向,而“交流与发展”是认可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站在整体史观高度来看待这一碰撞。

第(3)问要注意树立整体史观,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到环球航行的实现,世界开始联成一体,再到明清时期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碰撞角度,站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高度切入,论述要有理有据,立场鲜明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