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目的练习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教育目的练习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就是。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育理念
2.教育目的的作用有。
A.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B.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指导作用
C.导向作用、推动作用、评价作用
D.推动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导向作用
B.评价作用
C.激励作用
D.指导作用
4.目标即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它,那么它便能使学生孵出为达到该目的所需要的力量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导向作用
B.评价作用
C.激励作用
D.指导作用
5.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A.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家长的期望
B.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学科要求
C.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D.社会需求、学校培养目标、教师的学习目标
6.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教学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学任务
7.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任务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
A.教学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学任务
8.美国和前苏联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队教育目的有不同的表述,说明了。
A.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B.不同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C.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D.可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的
9.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是。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10.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是方面的要求。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11.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是方面的要求。
A.劳动技术要求
B.德育
C.智育
D.体育
12.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是。
A.劳动技术要求
B.德育
C.智育
D.体育
1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属于方面的要求。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14.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知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是。
A.德育
B.智育
C.劳动技术教育
D.体育
15.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属于方面内容。
A.德育
B.智育
C.劳动技术教育
D.体育
16.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
素养的教育是。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17.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是。
A.德育
B.智育
C.劳动技术教育
D.美育
二、填空题
1.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它体现了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教育目的层次包括:、、。
4.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一切,我们习惯上称之为。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关系。
6.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
取代。
7.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8.全面发展的人是、和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9.马克思认为,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
10.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
11.普通中学在没有方面的要求是,培养学生、。
12.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就是培养具有。
13.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在于能不能培养学生的。
14.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
【参考答案四】
一、选择题
1.A
2.A
3.B
4.C
5.C
6.B
7.C
8.B
9.A 10.C 11.B 11.C 13.B
14.B 15.B 16.A 17.D
二、填空题
1.教育目的、评价作用
2.根本性问题
3.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
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4.培养目标 5.普通和特殊 6.具体与抽象 7.社会性 8.
精神和身体、个体性、社会性 9.社会条件 10.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1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12.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13.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4.重视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