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育目的

合集下载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 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 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 这一目标体系由四个层次构成: 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 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内容结构 的核心部分。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3、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1)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 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 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2) 素质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前提的教育。它是根据《教 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 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 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 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含义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 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 种倾向。 从哲学的角度看,教育价值可分为两大类:教育的内在价 值和外在价值。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最早明确提出教育价值类型两分法 的是杜威。 从人们所选择的教育目的的不同上来看,可以将上述教育 的内在价值和教育的外在价值分别解释为教育的理想价值 和教育的工具价值。教育所要追求的是一种工具性的价值。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如我国山东高密一中:
校长李希贵1995年上任实施改革,他以素质教 育的思想为指导,并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作 为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准则(“教学 大纲和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 却没有规定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 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 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 过自己的一生”)。
表示实际教育工 作努力争取实现 的某些具体标。
在实践中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根据不同阶段教育目的要求特点划分: 终极性 教育目的 理 想 是指具有终极结果 的教育目的,表示各 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 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 的结果。
总的指导原则
具体体现
发展性 教育目的 现 实
音乐学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 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音乐实践 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高、中等或普 通高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 位和文化、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 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 方面工作品德高尚的专门人才。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 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学 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 专长,能胜任中等学校等体育教学、课外 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组织竞赛工作, 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 并具有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等与体育相关工 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a、在教师的眼里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应有心理不健康的学 生; b、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用成功酿造自信; c、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道德锻炼; d、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拿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 e、要尽可能多地要求每一个学生,就必须尽可能多地尊重 每一个学生; f、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g、在教育者的词典里,只有“挫折”一词,没有“屈服” 二字; h、失败教育只会使教育失败,成功教育才能使教育成功; I、播种下的是习惯,收获到的是品格; j、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 能信其道”。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第四章教育目的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对于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主要阐述了教育目的的概念、分类和特点,以及教育目的设置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分类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在一定时间内为培养学生形成的、预期实现的品质和能力所设定的教育需求和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教育目的的分类有三个维度:按照培养对象分为个体教育目的和集体教育目的;按照培养内容分为全面发展型教育目的和重点发展型教育目的;按照培养要求分为知识型教育目的、德育型教育目的和能力型教育目的。

个体教育目的是以个体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健康、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发展;集体教育目的是以集体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等。

全面发展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美感、道德和健康等;重点发展型教育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其中一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或专项技能。

知识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德育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品德;能力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二、教育目的的特点教育目的具有以下特点:1.目的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它从一开始就存在,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动态性。

教育目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变化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3.综合性。

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要求学生在知识、品德、能力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4.个体化。

教育目的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阶段来设定,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和要求。

三、教育目的的设置原则和方法教育目的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性原则。

教育目的要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不能脱离实际。

2.进步性原则。

教育目的要反映社会和个体的进步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目的是一种引导和推动人们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改造 社会的精神性动力。目的为实践指明方向,使实践带 有自觉性;实践将目的付诸实现,使目的具有客观现 实性。 目的与实践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具体的目的是人们实 践活动的起点,并体现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和归宿中。 因此,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 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 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从美国和解体前的苏联这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的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对教育目的的制约。 美国是一个追求所谓“民主、平等”的社会,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教育政策委员会于1938年发表了研究报告《美国民主教育的 目的》。这份报告中描述的美国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包括四个主要方面: (1)自我实现的目标,如探究听、说、读、写、数、见闻、健康知识、健康习惯、公共卫生、修养、认知兴趣等。 (2)人际关系的目标,如尊重人性、友好、协作、礼仪、爱好家庭等。 (3)经济效率的目标,如工作、职业知识、职业选择、效率、调整、爱好、个人经济、消费者的判断、顾客的效率、消费者 的保护等。 (4)公民责任的目标,如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会理解、批判性、宽容、遵守法律、政治责任等。 在上述表述中可以看出,美国的教育目的既有属于个人发展方面的,又有属于社会经济效率和公民责任方面的,兼容了各种教 育目的的主张。美国的教育目的通常是菜单式的,常用研究报告的形式详细地列举出各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借此来教育教育工 作者、学生和家长,以保证通过教育培养出理想的美国人。 前苏联曾是一个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国家,其一直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理论基础来制定教育目的, 因此其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积极建设者,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学生的身体正常发展,培养健康和生气勃勃的一代。 (2)使学生掌握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科学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 (3)授予青年一代关于现代生产的基本科学知识以及把科学规律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在生产劳动 方面的一系列的技能和技巧,即给他们以综合技术教育。 (4)保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信念,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劳动者国际主义团结的情感,形成他们对劳动和公共财 物的共产主义态度,培养他们的自觉纪律。 (5)给予多方面的劳动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和从事劳动的技能。 (6)对学生进行教育,教会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形成他们的审美兴趣,发展他们在艺术方面的创造能力,授予 他们艺术教育的原理。

教育学课件 第4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课件  第4章:教育目的

2.社会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 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涂尔干 观点: 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 来确定, 来确定,个人的一些发展都有赖于社 会需要,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 会需要, 的功能加以衡量。 的功能加以衡量。 评价:否定了个人的价值, 评价:否定了个人的价值,过分强调 人对社会的依赖, 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 绝对化,唯一化。 绝对化,唯一化。
A.何谓应试教育? A.何谓应试教育? 何谓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 发展的实际需要, 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 目的, 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 教育思想和模式 应试教育就是迷信考试, 应试教育就是迷信考试,把考试当作 检查教和学的效果的唯一方法的教育。 检查教和学的效果的唯一方法的教育。
中国著名大学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功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人至德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
四、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个人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说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06
教育目的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教育目的的发展趋势
01
多元化与个性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逐渐从单一的追求知识转变为注重多元化和
个性化的发展。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
性化和全面发展。
02
终身教育与学习
现代教育更加注重终身教育和学习的理念。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阶段,
而是贯穿人的一生。人们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习惯,以及传授基本的生活技 能。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良好的品
德和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的方法包括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情境教育等。家长应该以身 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 子的需求和想法。
学校教育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教育目的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宏观教育目的不仅关注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人的品德、情感 、意志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的人才。
微观教育目的
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
微观教育目的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学生特 点等制定的具体教育目标。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 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以满足学生个人 发展的需求。
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素质提 高和发展的要求,二是教育对于 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价值
指导教育实践活动
推动社会发展
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 归宿,它不仅为教育者提供了明确的 教育方向,也为受教育者指明了成长 方向。

教师资格证及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师资格证及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表现为各级各类 学校甚至各专业、学科及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或教学 目标,并以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等教育教学行政规 范性文件的形式作同规定。相对来说,教育目的具有 核心指导性、概括统一性,教育目标具有具体多样 性、实践操作性。
三、科学主义目的观 观点:以社会的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为出发点,
以社会物质生产和科技进步为中心。是一种功利主义 主张。它重视对现实人才的培养,强调教育对现实社 会的适应。
发展历程: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第一次科学革 命(培根)催生;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迅速发 展;19世纪60年代对科学极端迷信的泛科学主义。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58年:服务对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途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目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3年:邓小平:“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5年:“四有”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性质和服务对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基本途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素质教育;“四有”新人 2001年 2004年 2007年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本章也是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内容之一。 学习目标是要(1)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 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 的的要求;(3)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及其相互关系。

04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04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规定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与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它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据。

教育目的通常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规定人的社会角色,如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另一部分规定人的质量规格,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如全面发展等。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针一般由政府或政党提出。

2、教育方针的内容:我国的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指导思想)。

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②教育目的。

即“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3、我国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10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3、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两者的区别:①“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教育基本理论范畴,也属目的性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概念,属教育政策范畴,也属手段性范畴。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一、教育目的的界说教育目的: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对一切教育工作有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或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

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原理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

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1912)提出:“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盖世界观其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教育则必以道德教育为根本”的教育目的。

二、制定教育目的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

教育目的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制于特定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一个国家教育目的制定往往有自己的轻重缓急,往往把社会对教育最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核心问题。

教育目的的制定既有共同性,也有个别性。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1957: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第4章 教育目的

第4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概念和意义l、教育目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教育目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包括:(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1)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各个社会层次的人才需求和不同年龄层次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才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建立。

各级各类学校要完成各自的任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二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3、教师的教学目标(1)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目的不可测量,目标可以测量。

二、制定教育目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对立的社会现实根源:社会处于比较混乱无序时 期,个人本位论盛行,用于反对现实社会,期望改 变社会;社会比较稳定时期,社会本位盛行,以社 会来约束人,保持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对立的理论根源:个人本位论者只看到社会对人 性和个性的残害,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社会 本位论者只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和社会的稳定,没 有看到社会有待超越和改革。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人们依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 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总体发展规格和 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 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教育目的又包括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 受教育目的两个方面。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更多的是 代表社会发展的需求,表明教育者希望通过教育将 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素质的人。而受教育者的受 教育目的更多是代表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表明受 教育者希望通过受教育将自己发展成为什么样素质 的人。这两个目的既有内在的一致性,又有外在的 暂时的冲突性。
唯物的统一:实质上教育、人、社会三者之间是 在不断的适应和超越中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一定要抽象的问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谁对谁错、谁 更合适,都是无法笼统回答的,必须把二者放在特 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之下去考察才能得出相对的 结论。教育思想家们的论断一般都是厚此薄彼,很 少有绝对的偏激。
客观的说,以某一观点为基点,达成二者统一是 更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特点。因此,教育中的个人价 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社会历史条 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变化和有 所侧重的。
5、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全面发展的 人”。
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2)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 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精]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精]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 阶段工作(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者学期)工 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结果。老师教案的第一个永远都是: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 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背景。
要素主义教育目的:巴格莱教育思想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主张把 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在民族生活、文 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变的、青年人必须学习的文化与 知识要素,并坚决认为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等仍然是现 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的要素,要素主义也因此而得名。

妈妈,我再也不当博士后啦!”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2、意义和作用 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 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规则,它贯 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 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源头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
共产主义 社会
人的全面发 展是与人的 片面发展相
对而言的
马克思关 于人的全 面发展学

现代大工业 生产的高度
发展
取决于社会 条件
受到社会分 工的制约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以培养学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教育的目
的 是培养辅佐君王的官员。 在西方中世纪,宗教力量异常强大,教育目的是培 养宗教的守卫者。 资本主义社会一边培养接班人,一边培养听话的工 人。 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的是掌握社会生产的专门人才。

教育学原理——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认为个人 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 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主张教育应从受教育 者的本性出发,教育 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 的本性、本能的发展。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1.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概况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概况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教育方针的 形式表现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50年代的教育方针 80年代的教育方针 90年代以来的教育方针
新的教育方针(十六大报告)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 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2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建设者和 接班人”;
▲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附:⑴我国教育目的贯彻中的问题
(3)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
教 育 目 的 体 系
国家总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逐 步
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具 体
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

▲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小学培养目标 初中培养目标 高中培养目标
我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 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 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 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 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 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 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2.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依据和归宿。
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尺 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1)国家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学校各门课程的目标。 (4)教师的教学目标。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使教育培养的人各 具特色。 (4)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二、章节结构及内容提要

本章共分四节内容。第一节对教育目的进 行了概述,明确了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 及作用,并对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进行了 区别,同时对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进行了 描述;第二节是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而制 定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进行了解释, 提出了"预示某些新的社会状况的教育目的" 这一概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通过学习本章,能清晰表述教育目的的含 义、意义和作用。 2.理解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并能分析 教育价值取向问题。 3.能举例说明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基本 含义,概述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 神。


4.识记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 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 5.能用素质教育的观念分析教育现象。

(2)这两种理论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第一, 这两种理论需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分析,它们具有合理的一面。但在社会高 度发展的今天,用一种理论分析现阶段的 教育显然是不合理的。第二,这两种理论 割裂了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否定了人与 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合理性存在。它必然 会导致教育时间与教育功能的片面性,限 制教育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三、概念解释

1.教育目的 2.教育方针 3.培养目 标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5.人的全面发 展 6.素质教育 7.德育 8.智育 9.体 育 10.美育
四、填空题


1.各级各类学校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 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教育目的的 层次性包括国家的_____、各级各类学校的 培养目标、学校各门课程的目标、教师的 _____. 2.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 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所以教育目的和培养 目标都要以 _______为中介才能实现。

8.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 ) A.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重视人文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c.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 本特点 D.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 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E培养"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 准



9.构成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有( ) A. 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E.劳动技术 教育 10."预示某些新的社会状况的教育目的"体 现出教育目的应该( ) A.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 旦培养承担社 会义务的态度 c.培养"完善的人" D.培养有 能力的人 E.培养创造性 27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 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体要求。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 政治和经济的要求,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 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规定的对 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求实现的具体目 标,是培养人的蓝图。课程目标规定了学 校各阶段的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在品 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所要实现的学习程 度。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 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 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 生的变化结果。


3.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理论认为( ) 人 社会的价值高于人的价值 B.人的价 值和社会价值一样高 C人的价值高于社 会价值 D.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4.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决定教育目的追 求和价值倾向性的是( )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价值取向 c.教育功能 D.教育方针





5.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应当怎样看待 人和社会的关系( ) A.应当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B.应当把人的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 c.应当把社会的需要放在首位 D.应当随社会的发展来确定二者的关系 6.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人本身 B.社会 c.经济发展 D.分 的理 论基础,并回顾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 指出素质教育是实践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 性体现;
第四节是对我国教育目的的构成及实施的 介绍,明确了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及 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

三、主要概念解释

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 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 育在身心两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 产生怎样的结果;



5.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理论代表人物有( ) A.孔德 B.卢梭 c.纳托普 D.凯兴斯 泰纳 E.涂尔干 6.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 ) A.全面发展 B.社会经济发展 c.社会制度 D.文化背景 E.受教 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7.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 ) A.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B.素质教育应当坚持全面发展 C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素质教育要重点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 E素质教育要体现地区特色


11.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和总要求 是( ) A.培养爱国主义者 B.培养高科技 人才 c.培养劳动者 D.培养有知识的人 12.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是( )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培 养社会主义劳动者 D.发展科技和经济


13.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毛泽 东思想中关于教育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与毛 泽东思想相结合产生的理论 D.中国传统文 化 14.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是( ) A.重视人的全面发展B.重视理论与 实践结合 c.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D. 重视教育手段的运用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 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


智育:是传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 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 知因素。 体育:是传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 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 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增强其 意志力。





6.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五、难点问题解答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作为选择教育目 的的根本依据,把人的价值看得高于社会 价值;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认为人的发展 有赖于社会,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 教育的一切需要都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联系:从二者 的作用看,它们在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 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 哪个社会)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规定, 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 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 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所规定的教育工 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教育目的是学校 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规格。(2)教育方 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橄念,属于教育 政策范畴;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 概念, 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3)教育方 针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教 育目的着重是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的规定。

(3)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首先, 应当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把重视人的价 值和重视社会的价值结合起 来。其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 过程中,也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 的需要结合起来,但不能简单地把二者"平 分秋色"或"分量相等",而应动态地、发展 地把握。最后,教育价值实现的时间着眼 点应落在人的发展上。

15.衡量社会主义教育质量的标准是( ) A.培养一批尖子学生 B.学生德、智、 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c.全体学生平衡发 展 D.每个学生都有所长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目的有哪些作用( A.导向作用 B.激励作用 c.评价作用 D.选择作用 E.协调作用 2.教育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是( ) A.为谁培养人 B.怎样培养人 C培 养什么人 D.怎样办教育 E办什么 样的教育



3.在制定教育目的的过程中必须涉及教育目 的的价值取向问题是( ) A.人的全面发 展问题 B.教育与文化的问题 c.人本位的价 值取向问题 D.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问题 E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4.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理论代表人物有() A.卢梭 B.孔德 c.裴斯泰洛奇 ‘ D. 马斯洛 E.萨特
自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能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工作指明发展 思路和发展方向的是( ) A. 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方针 D.培养目 标 2.各级各类学校要完成各自的任务,培养社 会的合格人才,需要制定各自的( ) A. 教育目标 B.课程目标 c.培养目 标 D.教学目标





7.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 么程度,取决于( ) A.社会条件 B.社会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生产关系 8.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A.改善教育设施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 c.加大教育投入 D.提高教育者的素 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