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 (二)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观
• (三)文化本位论
• (四)生活本位论
(一)个人本位论
• 代表人物:卢梭 :培养‚自然人‛
• 基本观点: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 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之所在。其特点 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 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 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 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 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 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 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 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1、指人的劳 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人的体力和 智力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才能和志 趣的全面发展;
• 2、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人以 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 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均 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3、指人的自由发 展,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各 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个人独创的和 自由的发展”,“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 等。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 一、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 • 1949年,《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 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 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 要任务。‛ •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 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第四章 教育目的
2、 控制功能 、
教育目的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起支配、 教育目的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起支配、控制和 调节的作用,对课程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调节的作用,对课程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教学内 容的选择与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合理,都 容的选择与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合理, 必须以教育目的作依据。 必须以教育目的作依据。
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 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 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 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 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 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 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 年代 上
学校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时, 学校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时,总是按一定 的教育目的来进行的, 的教育目的来进行的,以便培养一个社会所需 要的人才。 要的人才。其教育目的不正确或对教育目的理 解不深刻,都会使教育目的达不到。只有坚持 解不深刻,都会使教育目的达不到。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才能保证 正确的办学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发展与生产发展相一致 、 2、旧式分工使人片面发展 、 3、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 4、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完全实现 、 5、 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 这是马克思关 、 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于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和效果。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它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发展。教育学原理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教育的目的,包括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个体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使其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而社会的教育目的则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个体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综合能力。个体的教育目的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虑,包括知识、能力、品德、情感等方面。知识是学习的基础,通过学习各种学科知识,学生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力是行动的基础,通过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品德是行为的基础,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可以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情感是人们之间情感交流和情感陶冶的基础,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情商和情感表达能力。
另外,社会的教育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教育是国家和社会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社会的教育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的教育目的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虑,包括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提升国家的竞争力、促进社会的进步等。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和国际视野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可以促进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综上所述,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层面的目的,也有社会层面的目的。个体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使其实现自
第四章 教育目的
2、不同类型教育目的的冲突及其表现
不同的教育目的之间往往有着不同的社会和理论基础, 造成彼此之间的或对立、或差异、或冲突。 不同教育目的之间冲突的实质是不同教育主体之间教 育价值观的差异与冲突。 不同类型的教育目的之间往往也有一致性或共性,反 映了教育与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反 映了社会主流的、共识的教育价值观。 解决教育目的之间冲突的最好方式是加强不同教育利 益群体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并建立一个可供选择的教 育制度,以满足不同教育利益群体的不同教育需求。 教育制度的可选择性是以人民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育需求的满足为 前提条件的,而不能牺牲人民的基本教育权益。
三、个人本位论 1.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为卢梭、裴斯特洛齐以及一些持 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思想家和教育学者。 2、主要观点 第一、人的本性在于其“自然性”; 第二、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 第三、这种趋向在道德或价值上是“善的”或“向善 的”; 第四、只有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才 是理想的社会;只有确保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 现的国家,才是善的和正义的国家; 第五、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 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 第六、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教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教育目的论 一、宗教本位论 1、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为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小原国 芳以及西方中世纪的思想家们等。 2、主要观点 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为人们的永生做准 备,使人们信仰和皈依于神或上帝; 为了能够使人们达到最后的目的,教育应 该使人们具有“知识”、“德性”、“虔 信”和“忠诚”等品质。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对于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都
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阐述了教育目的的概念、分类和特点,以及教
育目的设置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分类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在一定时间内为培养学生形成的、预期实现的
品质和能力所设定的教育需求和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和归宿,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教育目的的分类有三个维度:按照培养对象分为个体教育目的和集体
教育目的;按照培养内容分为全面发展型教育目的和重点发展型教育目的;按照培养要求分为知识型教育目的、德育型教育目的和能力型教育目的。
个体教育目的是以个体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健康、智能、人格等
方面的发展;集体教育目的是以集体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
观念和团队精神等。
全面发展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美感、道德和健康等;重点发展型教育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其中一特定领域
的专业能力或专项技能。
知识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德育型教育目的
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品德;能力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
生的能力和技能,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二、教育目的的特点
教育目的具有以下特点:
1.目的性。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它从一开始就存在,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动态性。教育目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变化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3.综合性。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要求学生在知识、品德、能力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 第二节 素质教育
第一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二.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 三.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㈠教育目的的概念及意义 ㈡教育目的的功能 ㈢教育目的的类型
㈠教育目的的概念及意义
1. 教育目的的概念 2.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3. 教育目的的意义
三、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㈠无目的论 ㈡个人本位论 ㈢社会本位论 ㈣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 统一论
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㈠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㈡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㈢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和接班人。 和接班人。 ① 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 和接班人, 科学文化素质的统一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②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 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 ③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节 素质教育
教育学 第4章 教育目的
谢 谢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三)个人全面发展的含义与实质:
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含义:劳动能力的全面发 展,个人的智力、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统一和自由发展, 实现脑力和体力劳动想结合。 (四)个人全面发展与全面教育:个人全面发展的内涵是劳动 能力的发展
三、我国教育的目的
重点掌握: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
四、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
五育的相互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 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主要表现在: 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来自百度文库一切活动的基础;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 智力支持;德育则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 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各育不能偏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话人大代表范谊:“希望2010年取消高考”
1、含义:(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 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 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2、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三个方面 3、内容:爱国主义教育 、国际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和法制教 育、劳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身心卫生教育和个性品质教育
04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规定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与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据。
教育目的通常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规定人的社会角色,如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另一部分规定人的质量规格,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如全面发展等。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针一般由政府或政党提出。
2、教育方针的内容:我国的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指导思想)。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②教育目的。即“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3、我国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10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
一、教育目的的界说
教育目的: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对一切教育工作有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或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原理
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
有鲜明的阶级性。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1912)提出:“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盖世界观其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教育则必以道德教育为根本”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即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 育目的观。 (一)哲学基础: 1、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而发展变化) 2、事物的价值在于其有用性 (二)基本特征: 1、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 2、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 3、重视科学教育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人们依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 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的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 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是教育方针的具体 化。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 育工作的总方向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的教育和各层次、专业的教育对人的培养 的发展具体规格和素质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所要完成的教与学的任 务,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四者的上下位关系: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三、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即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一)基本精神 1、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 2、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将融合
1、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的必然性 社会需要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保持平衡,科学与道德、物质与精神内 在一致性 2、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半 科学教育的长处是人文教育的短处,人文教育的长处是科学教育的短 处,两者教育互补性。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
第一节教育目的、学制
和培养目标的一般概念
•一、教育目的、学制
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二、确定教育目的、学制
和培养目标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学制
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1.教育目的概念
•2.学制概念
•3.培养目标概念
•4.三者关系
1.教育目的概念
•是国家所规定的教育工作应遵循的方向和目标,所指明的是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切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总规格。
2.学制概念
•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指构成国民教育体系的各级各类学校总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期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培养目标概念
•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所应达到的培养要求、质量规格。
Ps: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⑴讲解竞选过程的每个步骤和具体细节以及应注意的事项;
•⑵由自愿参与竞选者发表演讲,共18人;
•⑶全班举手表决,从中淘汰下来5位;
•⑷通过唱票的方式刷掉余下13人中的4位,
•⑸最后剩下的9人报校长审批后组成班委会。
•儿童不是学校课堂中完全被动的角色,而是这个特殊社会(学校)中自主的成员。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以及我国的教育目的。 知识点梳理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①国家的教育目的 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二是彼此相关但又不能互相取代。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是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而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的层面来表达教育的理想。 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①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②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③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人们提出教育目的,是从他们的利益出发,从他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需要出发,有所权衡有所选择,在观念上构建出一个自认为理想的形象,作为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本身就体现着人的一种价值追求。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也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与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的需要。 在教育史上,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以下几点:
第四章 教育目的
(3)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体育的任务: 1、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增强
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2、使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正确的技能技巧,养成经常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其实质是“内在目的论”或“自生目的
论”。也有学者认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本身,关注使受教
育者将来如何生活,他的教育目的论可归属于生活本位说。以
生活为焦点,凸显生活的价值,这是杜威教育学说的特色之所
在。
返回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的全面发展学说
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 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 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 劳动相结合。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 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 现实。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 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种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的教育理想,它自然要受 社会理想制约。一个国家、一个教育家在确定教育目的时,除了 要考虑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现有政治经济的需要及年轻一代 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必须以其政治观点、政治理想来指导。不 同的主义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 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教育学原理——教育目的
掌握一门外语,能自觉学习,有自学 能力;能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和分析 问题。
有健康的体魄和审美能力,有良好 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应变能力,有 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初步形成个性特长。
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职业观念,有 一定的劳动技能。□
个人本位论:认为个人 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 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主张教育应从受教育 者的本性出发,教育 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 的本性、本能的发展。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1.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概况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概况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教育方针的 形式表现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50年代的教育方针 80年代的教育方针 90年代以来的教育方针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 才观、全面的质量观、辨证的教育观;
进行教育整体改革,改革教育体制、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实现全面转轨;
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不能只看升学率,要看 全体学生的素质是否全面提高;
改革考试制度,淡化升学考试的选拔功能; 反对面向少数,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合格公民。
(1)教育目的的结构
身心素质的规定(核心)
指明受教育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 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 性结构。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Company Logo
永恒主义教育目的:指一个传统的教育流派,也称新古典 主义教育。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流行于50年代 的英、法等国,之后逐渐衰落。最主要的代表有美国教育 家赫钦斯、法国的阿兰和英国的利文斯通。永恒主义作为 一种教育哲学,坚持主张过去的东西是卓越的,为宇宙、 人性、知识和真善美的不变的本质辩解,认为凡是值得向 往的东西都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主义者强调,理性是人性 的基础。社会秩序的稳定,依赖于以永恒的真善美原则为 基础的理性文化。漠视这些理性文化,社会就会因精神支 柱的坍塌而立足不稳。他们甚至把20世纪30年代世界范围 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归因于道德问题和文化问 题。永恒主义在极力推崇‚永恒价值‛的基调上,确立了 ‚复古式‛课程标准。他们还认为,好的教育在于使人逐 渐认识真理而变得富有人性。
Company Logo
确实,有的学生学习不认真,也只想出去玩,可是一般情况下, 我们认为我们成熟到可以自己决定我们的学习方式。我们也不需要老 师促进我们做作业为了得到好的成绩。如果一个学生不努力学习,那 就是他自己的选择,而且他可能会很快后悔不认真学习。 中国学生住在宿舍,所以他们不太自由。一般情况下,法国学生 住在一套公寓里。所以法国学生的空闲时间比中国学生少一点(或: 没有中国学生的多)。因为他们应该做家务、做饭、洗衣服等。可能 这些使法国学生更成熟一点儿,但是中国学生为了学习得更多一些很 少在这些事情上浪费精力。 我觉得中国的教育思想很有效,中国人在很多领域都很成功,比 如音乐、运动、语言等。虽然中国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丰富,但是 我觉得中国大学生把语言说得很流利,因为他们学很多的词汇。他们 既很认真又很守纪律。即使法文的语法比中文的语法难,并且他们从 来没去过外国,我觉得中国大学生说语言说得很好。所以我认为,虽 然中国教育很严格但是很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过学习本章,能清晰表述教育目的的含 义、意义和作用。 2.理解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并能分析 教育价值取向问题。 3.能举例说明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基本 含义,概述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 神。
4.识记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 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 5.能用素质教育的观念分析教育现象。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性 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 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主要涉及 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 值取向问题。
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 全面发展是个人智力和体力多方面的、充 分的、自由的发展。
素质教育:广义的素质教育是指发展全体国 民和每-个劳动者身心最基本品质的教育活 动;狭义的素质教育特指学校素质教育,即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体发展 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科学的调控方式使 所有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教育过程中的 各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创造出使学生和 谐健康发展的环境。
7.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 么程度,取决于( ) A.社会条件 B.社会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生产关系 8.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A.改善教育设施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 c.加大教育投入 D.提高教育者的素 质
9.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就必须坚持素 质教育面向( ) A.社会 B.未来 c.全体学生 D.世界发 展 10.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学生具有( ) A.创新精神 B.艰苦奋斗的精神 c.团结协 作精神 D.革命传统精神
5.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应当怎样看待 人和社会的关系( ) A.应当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B.应当把人的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 c.应当把社会的需要放在首位 D.应当随社会的发展来确定二者的关系 6.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人本身 B.社会 c.经济发展 D.分 工
5.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理论代表人物有( ) A.孔德 B.卢梭 c.纳托普 D.凯兴斯 泰纳 E.涂尔干 6.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 ) A.全面发展 B.社会经济发展 c.社会制度 D.文化背景 E.受教 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பைடு நூலகம்
7.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 ) A.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B.素质教育应当坚持全面发展 C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素质教育要重点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 E素质教育要体现地区特色
3.在制定教育目的的过程中必须涉及教育目 的的价值取向问题是( ) A.人的全面发 展问题 B.教育与文化的问题 c.人本位的价 值取向问题 D.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问题 E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4.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理论代表人物有() A.卢梭 B.孔德 c.裴斯泰洛奇 ‘ D. 马斯洛 E.萨特
3.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1)国家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学校各门课程的目标。 (4)教师的教学目标。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使教育培养的人各 具特色。 (4)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第三节着重介绍了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 论基础,并回顾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 指出素质教育是实践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 性体现;
第四节是对我国教育目的的构成及实施的 介绍,明确了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及 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
三、主要概念解释
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 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 育在身心两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 产生怎样的结果;
二、章节结构及内容提要
本章共分四节内容。第一节对教育目的进 行了概述,明确了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 及作用,并对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进行了 区别,同时对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进行了 描述;第二节是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而制 定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进行了解释, 提出了"预示某些新的社会状况的教育目的" 这一概念;
自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能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工作指明发展 思路和发展方向的是( ) A. 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方针 D.培养目 标 2.各级各类学校要完成各自的任务,培养社 会的合格人才,需要制定各自的( ) A. 教育目标 B.课程目标 c.培养目 标 D.教学目标
从以上分析来看,教育方针包含的内容要 比教育目的多。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 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 还包含"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 的基本原则。另外,教育目的在培养人的 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 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 得更为突出。
(2)这两种理论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第一, 这两种理论需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分析,它们具有合理的一面。但在社会高 度发展的今天,用一种理论分析现阶段的 教育显然是不合理的。第二,这两种理论 割裂了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否定了人与 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合理性存在。它必然 会导致教育时间与教育功能的片面性,限 制教育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 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体要求。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 政治和经济的要求,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 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规定的对 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求实现的具体目 标,是培养人的蓝图。课程目标规定了学 校各阶段的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在品 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所要实现的学习程 度。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 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 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 生的变化结果。
15.衡量社会主义教育质量的标准是( ) A.培养一批尖子学生 B.学生德、智、 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c.全体学生平衡发 展 D.每个学生都有所长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目的有哪些作用( A.导向作用 B.激励作用 c.评价作用 D.选择作用 E.协调作用 2.教育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是( ) A.为谁培养人 B.怎样培养人 C培 养什么人 D.怎样办教育 E办什么 样的教育
三、概念解释
1.教育目的 2.教育方针 3.培养目 标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5.人的全面发 展 6.素质教育 7.德育 8.智育 9.体 育 10.美育
四、填空题
1.各级各类学校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 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教育目的的 层次性包括国家的_____、各级各类学校的 培养目标、学校各门课程的目标、教师的 _____. 2.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 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所以教育目的和培养 目标都要以 _______为中介才能实现。
8.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 ) A.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重视人文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c.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 本特点 D.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 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E培养"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 准
9.构成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有( ) A. 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E.劳动技术 教育 10."预示某些新的社会状况的教育目的"体 现出教育目的应该( ) A.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 旦培养承担社 会义务的态度 c.培养"完善的人" D.培养有 能力的人 E.培养创造性 27
11.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和总要求 是( ) A.培养爱国主义者 B.培养高科技 人才 c.培养劳动者 D.培养有知识的人 12.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是( )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培 养社会主义劳动者 D.发展科技和经济
13.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毛泽 东思想中关于教育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与毛 泽东思想相结合产生的理论 D.中国传统文 化 14.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是( ) A.重视人的全面发展B.重视理论与 实践结合 c.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D. 重视教育手段的运用
2.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作 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思潮,它是指向未来的 一种教育;它是能够充分挖掘个体潜能、培 养个性的教育;它还是主体性教育、创造性 教育、科学教育、生活生命教育的综合体。 (2)素质教育的特点: ①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 体学生;②素质教育应当坚持全面发展;③素 质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④素质教育 要重点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
3.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理论认为( ) 人 社会的价值高于人的价值 B.人的价 值和社会价值一样高 C人的价值高于社 会价值 D.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4.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决定教育目的追 求和价值倾向性的是( )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价值取向 c.教育功能 D.教育方针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 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
智育:是传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 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 知因素。 体育:是传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 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 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增强其 意志力。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联系:从二者 的作用看,它们在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 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 哪个社会)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规定, 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 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 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所规定的教育工 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教育目的是学校 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规格。(2)教育方 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橄念,属于教育 政策范畴;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 概念, 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3)教育方 针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教 育目的着重是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的规定。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就是 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 自由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 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它具有丰富的内涵:(1) 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 全面发展 (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3)指人 自身的全面发展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 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 情操与文明素养。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也不仅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主要内容要 比艺术教育和"美学"学习宽泛得多。
四、重点问题解释
1.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4)选择作用; (5)协调作用。
6.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五、难点问题解答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作为选择教育目 的的根本依据,把人的价值看得高于社会 价值;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认为人的发展 有赖于社会,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 教育的一切需要都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3)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首先, 应当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把重视人的价 值和重视社会的价值结合起 来。其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 过程中,也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 的需要结合起来,但不能简单地把二者"平 分秋色"或"分量相等",而应动态地、发展 地把握。最后,教育价值实现的时间着眼 点应落在人的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