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概论
教育概论一、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上,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形式,有目的地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上,是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也称学校教育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3、遗传素质:指个体由遗传而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4、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5、师生冲突:是师生之间由于在价值观、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或者不合理的教育方法、管理制度,所导致的彼此之间旨在遏止对方而满足自己,并干扰教育教学的互动过程。
6、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师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为途径,旨在对学生进行个性陶冶与培养,并贯彻知识掌握的教学方法。
7、教学设计:就是针对教学进行的精心设计的活动,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筛选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以及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技术与手段的考虑等一系列活动。
8、建构性:是指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9、德育:将其界定为通过学校整体生活进行的,对所有成员都起作用的,有目的或者无意识的道德及社会性影响。
10、终身教育:是一种大教育观,是改革现有教育机构的原则,其目标是组织一个提供终身学习的完善体系,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填空、选择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而不是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或教育规律。
2、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创立时期、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3、教育学萌芽阶段的重要任务及著作:①中国:乐征克《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观点“教学相长,不凌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
《教育概论》修订版 叶澜著
三、问题
1.各种各样的教育包括哪些是如何确定的?内涵没定外延也不确定
2.通过词源分析的能够确定动物没有教育么? 3.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本身就是有意思的。
对不同国家教育教育概念是相对的
七、我国有关论文中对教育的界定:
• •
肖川
综合性定义:教育是在适当的环境下(中),施教者通过人道的方法, 经由有意安排的计划、内容和组织,通过引导并进而影响受教育者的
身心、思想与行为朝着真、善、美正向改变,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和
目标的一种人类美的社会实践。
•
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描述性与纲领性定义
1.涵盖现实存在的或曾经存在过的各种各样的教育;
2.通过界定概念将教育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认识其独特。
“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
二、“教育”概念界定过程
1.概念界定的起点问题 以“活动”作为界定“教育”概念 的起点
2.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 动物界的生存活动?
2.什么是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特 殊性?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 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 动。
五、其他教科书中的定义:(教育本质)
• •
1.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原 理》柳海民
• • •
•
3.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原理》孙喜亭 本质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5.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
《教育学概论》word版
第一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狭义的教育那么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定义揭示了构成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是如何产生的,历史上曾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
(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
他们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利托尔诺在其《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
不仅在脊椎动物中存在教育,甚至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教育。
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教育家孟禄。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在其所著的《教育史》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老年成员的无意识的模仿就是原始人教育的起源。
(三)劳动起源论持这种观点的有前苏联一些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
他们认为,教育从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就开始了。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就必须把生产经验和技能在劳动中传递给新生一代,教育就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
同时认为,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三、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后,教育活动也随之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学知识体系结构
目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定义二、教育形态的类型划分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五、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六、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第六章课程一、课程的分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设计四、课程实施五、课程评价六、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与生产力三、教育与科学技术四、教育与文化第七章教学(上)一、教学的任务二、教学过程三、教学原则四、教学方法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四、初、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第八章教学(下)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二、教学组织形式三、教学策略第四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作用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三、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四、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五、素质教育第九章德育一、德育的概念二、德育的意义三、德育的目标四、德育的分类五、德育的内容六、德育的过程七、德育的原则八、德育的途径九、德育的方法第五章学生与教师一、学生二、教师三、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第十章班级管理一、班级管理的功能二、班级管理模式三、班集体四、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一. 教育的定义1. 古今中外对“什么是教育或教育是什么(即教育的定义)”的解释(常考选择题)(1)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2) 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08年填空题) (3) 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a. 学校教育的含义b. 学校教育的特点: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09年填空题) (4) 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a. “终身教育....”思潮..是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教育思潮。
○1“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学习化的社会和教育观念的变革。
○2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上的教育观。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教育学概论》课程试卷
考试样题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教育学概论》课程试卷(样题) 合分人:复查人: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10 分)1.教育2.民办教育Array二、单选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说明:将认为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每小题的括号内)1.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的科学。
(A.教育现象B.教育问题C.教育规律D.心理活动2. 关于原始社会的教育,正确的观点是:()A.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
B.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
C.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
D.有了官学与私学之分。
3. 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则始于:()A. 赫尔巴特B. 夸美纽斯C. 康德D. 昆体良6.下列不属于皮亚杰的观点的是:( ) A.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划分为两极水平。
B.他率,具有主观性。
C.自率,具有主观性。
D.儿童的道德发展判断遵循着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程序。
7. 初中德育学科课程内容分 部分。
( ) A.一 B.二 C.三 D.四8. 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9.不属于中学分流教育模式的有:( ) A.“ 2+1”模式 B. “3+1”模式 C.“4+1”模式 D.渗透教育模式D.理论性研究报告三、多选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说明:将认为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每小题后而的括号内)1. 符合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的是: A.教育面向全体儿童B.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师。
C.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
D. 没有阶级性。
4.“人是教育的产物”这句话是下面哪位人物所讲( )A. 杜威B. 康德C. 夸美纽斯D. 赫尔巴特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 。
( )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荀子》10.研究报告的类型不包括:( ) A.实证性研究报告 B.文献性研究报告 C.回炉研究报告2. 符合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的是:A.学校体制趋于完备B.出现“二馆”、“六学”C.不具有等级性D.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官吏E. 在欧洲还具有宗教性3. 关于“教师中心说”的说法正确的是:A.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B.主张从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C.学生的心智成长全仰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定式指导D.十分强调教师的权威4. 教学过程的特点包括:A.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B.教学是一种情知交融的认识活动C.教学是一种有规可循的科学认识活动D.教学一种限制性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5. 班集体的培养措施有:()A.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B.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C.培养班干部,形成领导核心D.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E.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F.协调人际关系四、简答题:(每题 6 分,共 30 分)1.确定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依据有哪些2. 中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3.为什么说教师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4. 广义的德育包括哪些内容5. 我国关于教学过程的“六阶段说”是什么五、论述题:(每题20,共 40 分)1. 我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怎样设计的2. 什么是地方课程,论述地方德育课程的功能、开发与实施。
教育学原理课件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科学中最新突破,是教育学与生物科学的结 合,产生神经教育学,或称学习科学。包括认知神 经科学和情感神经科学。 • 如对前额叶皮层具有执行控制功能。青少年的冲 动、成瘾、不理智行为,与个体发育尚未完善的前 额叶可能有关。
•
内侧额叶中的海马及周边区域,是具有高级 信息整合功能的结构,是短时记忆向永久记忆 过渡的重要场所。
4.教育学的学科立场 (1)不是分解成一个个层面,而是把个体作为一 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活生生的、整体的人; 故应对各学科的研究进行整合。 (2)不单是研究人本身如何发展,或是研究哪些 因素影响人的发展,而是要研究教育与人发展之 间的规律性联系,探讨教育如何转化成为个体素 质的过程和必要条件,教育如何有效促进人的发 展。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本体功能之间的关系,而 不是单纯研究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的。
(2)道德发展理论
• 皮亚杰(Piaget,J.,1896-1980)
• 柯尔伯格(L. Kohlberg ,19271987)
皮亚杰(Piaget,J.,1896-1980)
(1)前道德阶段(0~4岁) (2)他律阶段(4~8岁) (3)自律阶段(8~12岁
柯尔伯格( L. Kohlberg ,1927-1987) • 水平Ⅰ——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 • 水平Ⅱ——习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 • 水平Ⅲ——后习俗水平(post conventional level)
二、个体发展观与教育的几个基本点
(一)个体发展贯穿于生命全程还是其中的一段时 间? 教育由过去的一个阶段,拓展到生命的全程(上推 到胎下延到死亡,人具有极大的可教潜能)。
(二)个体发展的动因是外铄,还是内生?
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知识点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起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革,进而就引起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其中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促进教育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课程门类由少到多;二是学校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化;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利于教学。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领导权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
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么服务的问题,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在阶级社会,统治阶段总是要采取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决定和影响受教育权在社会中的分配。
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要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社会价值和思想品德的人,以及实现某种教育目的所要传播的政治理论、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都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制约。
不同的政治制度要求培养具有不同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的人,自然要求传递不同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文化知识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与水平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而文化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质量标准指的是()。
A.培养目标B.教育方针C.教育目的D.教学目标2.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新课程改革理论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3.20世纪,我国提出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指的是()。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C.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D.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
A.共同性与方向性的关系B.教师与学生的关系C.学校与家长的关系D.普遍与特殊的关系5. 1912 年初,蔡元培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主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其中的军国民教育与当前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上有互通有无,都强调()。
A.通过体育进行品德教育B.增强学生体质C.传授基本的体育和卫生知识、技能D.培养军事后备人才6.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教育改革的远点是().A.家庭教育B.教师培训C.课外活动D.课堂教学7.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具体作用不包括()。
A.示范作用B.激励作用C.评价作用D.导向作用8.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9.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教育要求受教育者“修己、立己、成己”,以养成个人的“个性、智能、学识”,并要外化出去。
这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C.文化本位论D.劳动本位论10.美国心理学家()根据学习的结果,把教育目标分为三类: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A.奥苏泊尔B.布卢姆C.加涅D.桑代克11.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是()。
A.审美教育B.文化教育C.道德教育D.素质教育12.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小学教育概论整理
小学教育概论整理第一章:两种教育价值观①内发论:强调把某种本来就潜藏在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由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②外铄论:把教育作为一种外在的影响和外部力量的施加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各方面获得积极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教育的形态:1、按照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2、按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可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3、按时间划分:原始社会教育、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息化社会教育第二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带有人文学科特征的)社会科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理论性学科教育学的发展历史:①萌芽期(特点:以教育经验不系统的教育思想为表征,教育学还未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②教育学的创立阶段(特点:教育学开始独立,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及其著作)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泛智思想、班级授课制)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教育学的分化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第三章: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①遗传因素1、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是造成个体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3、为后天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环境因素1、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与对象2、环境对人的发展存在消极和积极的影响3、对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③教育因素1、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2、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有专职教育工作者的引导④主观能动性1、是个体发展的基本动力2、其形成与社会环境、个体需要等有关3、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表现出来(个体实践)第四章:①教育的人口功能: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和质量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②教育的文化功能: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2、文化本体影响着教育内容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观念教育手段③教育与经济:经济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内容和学科设置3.经济发展制约教育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的变化4.经济发展制约着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的滞后性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教育的保守性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教育的封闭性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第五章: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概论4-教育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2.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个体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顺序与阶段是相对稳定的。 这是因为,形成年龄特征的客观条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促 使人成熟的生理基础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和顺序性。然而, 个体的身心发展又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不同 的发展重点。这对于把握个体的发展机会是很重要的。
第四章 教育的基本功能来自第四章 教育的基本功能
内容提要:
1.教育存在着“期望功能”“潜在功能”和“现 实(直接)功能”三种层面。
2.教育在社会发展运动中与其它社会现象发生相 互作用,并形成了自己多方面的功能。但从理论上区 分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四)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
继杜威之后,当代教育对于教育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更为广泛 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解释主义等教育社 会学中的不同流派。其中功能主义对于教育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较 为集中而系统的研究,功能主义的主要论点如下所述。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个体是如何实现发展的?影响个体发展有哪些基本因素?这 是教育学一直思考的问题。现代教育学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 结为三个方面,即遗传、环境与教育(简称为“三因素论”), 在这三因素中,遗传素质是个体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 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 起一定的制约作用。教育虽然也是一种环境,但它有特别的意义,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1.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教育是在一定神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教育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尤其明确的目的。
其次,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耦合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片面的强调个体社会化,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而无视社会的一般要求,就会导致个体自身的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的学习不是教育。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动”或“加速”的作用。
“抚养”,“养育”行为都不能成为“教育”。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教育的三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所以,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3.当前教育学研究中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4.*信息社会的教育表现的主要特征: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其实都非常明显。
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表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增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6.教育学的价值:反思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二章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概论》朱德全主编
教育学大纲《教育学概论》是教育理论体系中紧密结合现实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作为培养人的这种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艺术性等特点。
本课程是教师从业的一门必修基础公共课程。
学习本课程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明确办学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使教师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该教材共计十一章内容,主要包括内容:教育的本质、教育基本规律、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师与学生、班主任工作、课程、教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名人名著教育思想等十一个方面。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在于大家熟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中小学的办学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和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指导中小学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的能力,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目的性。
绪论Ⅰ、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的学习,着重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教育学与教育科学;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Ⅱ、课程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对象问题一直是教育理论界探讨的问题,在多年的研究中,关于教育学的对象问题主要形成了如下主要观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实事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规律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六、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存在七、教育学的对象是指教育学科群的对象,也即说是教育学是指教育学科群的整体,是教育学科群的总称。
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但是,研究现象不是教育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教育本质。
教育概论04266
课程名称:教育概论课程代码:04266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与特点《教育概论》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专业(本科)课程计划中的专业必修课、必考课,也是该专业自学考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本门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这两大教育基本矛盾为主线,系统阐述了有关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等一系列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
其内容具有宏观性、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本门课程的开设可为该专业方向的考生学习后续相关课程奠定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给考生日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以教育的底色。
3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使自考者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教育的一系列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方法,认识教育的基本规律,了解教育的产生、发展和特点、趋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形成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由于本门课程是一门概论性质的课程,既是教育类课程入门课,也是相关后续课程(如学习心理与辅导、教育发展与心理健康等)的奠基课。
考生在自学本门课程之前应具有历史、经济、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要紧紧把握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条主线,善于联系教育发展实际和人的身心发展实际来理解课程内容,达到既增长才识又发展能力的双重目的。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1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教育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史,掌握每一发展阶段的特点、重要人物及重要著作;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重点)识记:教育学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规律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关系(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重点)识记: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一阶段的重点人物和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理解:每一发展阶段的特点(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一般)识记: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能够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教育”这个基本概念,了解教育学史上几种教育起源学说,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基本观点,理解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掌握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理解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掌握现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汇报人: 202X-01-04
contents
目录
• 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 教育目的的当代挑战与展望
01
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 教育的归宿。
创新能力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的需要注 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 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知识经济
环境。
信息素养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成 为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 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
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的需要强调 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 习和持续发展。
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教育无目的论
总结词
教育无目的论主张教育不应该有明确的目的 ,而是让个体自由发展。
详细描述
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不应该有明确的目 的,而是让个体自由发展,让个体在探索和 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通过自我驱 动和自我实现来达到个人成长和发展。这种 理论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个体的自主性 和创造性,让个体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和发 展。
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者根据受教育 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需求,制定出符合其发展的教育目 标,并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教育 目标。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它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教育目的的确定有助于教育者明确教育的任务和责任,为受教育者提供有针对性的 教育服务。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判断题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 尽心上》。
(√)P12.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
(√)P23.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P2 4.“成均”、“痒”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
( )P35.古代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官学称为中央官学,由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称为地方官学。
(√)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与元朔五年,设博士弟子,是中国大学建立之始。
(√)P37.奴隶社会学校所实施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四书”和“五经”。
( )P58.东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的建立。
(√)P59.“五经”包括《诗》、《书》、《礼》、《中庸》、《孟子》。
( )P610.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
(√)P711.隋炀帝大业二年,设进士科,是科举制之始。
(√)P712.上个世纪末,我国党和政府作出了两大教育上的决策:其一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二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 )P1113.中世纪的“四艺”指的是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伦理。
(√)P1414.中世纪的“七艺”指的是骑马、游泳、投矛、击剑、打猎、奕棋、吟诗。
( )P1415.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建立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
(√)P1516.教育普及化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
(√)P1817.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
(√)P2318.赫尔巴特的学生齐尔和赖因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 )P2319.杜威提出传统教育三中心是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材中心。
( )P2420.十九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不断改造”。
( )P24 2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P2522.《论语》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学校教育概论--课程目标
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探 索
➢ 形成基本技能
技能是指动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活 动的行为方式。所谓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 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技能又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探 索
➢ 发展基本能力 人的能力,一是借助基因代代相传的,二是将
人的外部客体化的东西作为文化成果继承下来的。 个体的发展就是通过掌握外在的人类的能力才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概述 二、课程目标研究的现状
一、课程目标概述
1、课程目标的概念(邻近概念的关系) 2、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3、课程目标分类(基于不同价值取向) 4、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5、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课程目标及邻近概念
(1)教育目的:指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普 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学的指 导和调控功能 (3)定位不清、概念不清 (4)与学科课程标准密切相关,相对滞后
课程目标的研究现状
三、对课程目标研究的反思及趋向
1、反思——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 (1)从总体上看,“应试教育”的课程目标,为考入高一级学校需要而确
定 (2)从价值取向上看,仍然以社会为指向、以知识为中心 (3)从功能上看,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各种技能、能力及创新、实
课程目标的研究现状
5、研究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1)数量不容乐观,研究力度不够 (2)与语文课程标准密切相关,课标的权威性及研究者条件限制使得研
究相对滞后,研究成果价值相对较小 (3)理论研究往往以专门研究语文课程目标的专家、学者和参与制定课
标的教育工作者为主,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局限
每一次的加油,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 了下一 次更好 的自己 。21.1.11 21.1.11 Monday , January 11, 2021
《教育学教育目的》课件
个人本位主义
个人本位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 个人的自我价值和潜能,强心理学基础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 行为训练和强化,塑造人的行为 习惯和反应模式,培养人的自我 控制和适应性。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 人的潜能和自我实现,强调人的 情感、价值观和意义感,培养人 的自我认知和情感智慧。
强化人文素养教育
教育目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 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承和 发展。
关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教育目的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帮助 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个 人成长和社会和谐。
教育目的的个性化
尊重个体差异
教育目的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 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 发挥学生的特长。
问题。
教育目的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 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 受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
会发展的需要制约。
教育目的的制定者主要是国家或 社会,是对所有受教育者的共同
要求。
教育目的的分类
总体教育目的
由国家制定,具有全局 性和普遍性,通常体现 为对人才类型和质量规
格的要求。
具体教育目的
针对不同教育领域或层 次的具体要求,是对总 体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具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目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 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能力。
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育目的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 于尝试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THANKS
感谢观看
培养复合型人才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而教育的目的和形式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
在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传授技艺和知识。
古希腊有着非常发达的教育体系,他们提倡全面的教育,包括体育、音乐和哲学等。
中世纪的教育更加注重宗教教育,这期间的教育机构主要是教会和修道院。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重新回归到人文主义,提倡独立思考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国际教育动态国际教育动态主要包括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等方面。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国际化、数字化、全球化等。
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国际教育的立法、政策法规。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法规对于国际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对教育现象、教育实践的理论反思和思考,是研究教育事业的本质、目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的学科。
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价值、原则和方法等问题。
教育哲学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从而为教育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第四章: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中心理现象和教育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学习、记忆、思维、情感、动机等心理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中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支撑和指导。
第五章: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包括教育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等方面。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和解释教育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并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社会支持和指导。
第六章: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教育资金来源和分配以及教育投资回报等问题的学科。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的经济问题,主要包括教育资源、教育资金和教育效益等方面。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在阅读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一书时,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教育本质和真谛的大门。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系统的阐述和独到的见解,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叶澜教授开篇就强调了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她指出,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
对于个体而言,教育帮助我们发掘自身潜力,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而对于社会来说,教育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书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目的不应仅仅局限于培养某种特定的职业技能或知识体系,而应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这种全面发展包括了身体、智力、情感、道德等多个方面。
教育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具备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是否过于注重应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这一章节中,叶澜教授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她指出,师生关系不应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应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一个积极、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叶澜教授还深入探讨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她认为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教学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的设置应当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特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而教学方法则应当多样化,灵活运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教学方法的创新,更要注重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整合。
书中对于教育评价的观点也让我印象深刻。
叶澜教授指出,教育评价不应仅仅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而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教育目的A、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
28 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B、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C、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D、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E、男生: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8岁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获奖无数,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这几个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按照你喜欢的程度做一下排列?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排列的?第一位是xx;(1991 年11 月1 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的枪击事件)。
第二位是xx;第三位是xx;第四位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也是一个真实案例,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人缘也很好,是全校老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她妈妈是做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做发言的。
谁都没有想到,在外人眼里这个优秀的孩子居然跳楼自杀,当这个消息传到学校以后,孩子的任课老师、校长等都非常受打击,都觉得他们的教育很失败。
第五位就是XXXX之子XX天一。
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所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设想和规定。
1、从内涵分:XX教育目的和狭义教育目的XX 教育目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所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
本章主要研究狭义的教育目的,特别是我国的教育总目的。
2、从形态上分: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应然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实然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如学生、家长),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两种目的的统一和背离3、概念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始于xx 的《关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教育方针:国家、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达到一定目标而确定的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
(教育方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措施、途径、方法。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1957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科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的性质、任务对培养提出的特定要求。
两者的关系是普遍与具体、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目标(Objectives )一词流行于美国上世纪30年代。
泰勒教授提出了目标评价理论。
按教育评价学的观点,教育目标具有操作性、层次性和可测性。
布卢姆的《教育评价》指出,教育目标就是以一种比较特定的方式描述在单元或学程完成之后,学生应能做些什么,或者学生应具备哪些特征。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从具体到抽象(由下而上)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2、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1)、教育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规定(2)、教育培养的人的素质规定分析下列教育目的的结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培养终身追求自我完善、自强自立的人;培养具有公共精神、主动参加国家与社会建设的国民;培养继承传统文化活跃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
2006《教育基本法》(日)(三)、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好坏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我国的实然标准是什么?(四)、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主观依据:哲学观点(举例)xx 的哲学观点和其教育目的: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
现象世界就是现实世界中可感知到的事物,即自然界;理念世界是精神世界。
他认为,现象世界是不可靠的、不真实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永恒的。
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映像;理念世界中存在着普遍的、一般的、值得认识的东西,是真理的化身,是宇宙精神;而神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主宰一切。
人是神所创造的万物中最优者;人由肉体和灵魂构成,人的灵魂先于肉体存在于理念世界中。
当灵魂和肉体相结合“投胎”为人时,就暂时失去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然而在现象世界万物的刺激下,又可以把忘掉的记忆捡回来。
因此在认识论上,柏拉图由他的哲学观推理出来,认识不是对万物存在的现象世界的感知,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具体到教育上,他认为学习就是回忆,教育就是促使灵魂的转向。
人性假设(举例)XX --- 性善论”教育目的——“存心养性”XX――性恶论”教育目的——“化性起伪”“内展说”和“外塑说”理想人格(举例)儒家的理想人格:xx儒家的教育目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客观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水平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定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教育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就是我们不是因为它们对于另外某些事物有用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好的价值”。
(布鲁巴克)教育的外在价值:“外在价值就是我们因为这些价值对于某种事物有用处而判断它们是好的那种价值,它们的价值依赖于它们去达到另一种价值时所产生的后果”。
教育的理想价值和工具价值2、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两种观点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该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观点:(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
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
观点:(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两者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对立起来。
分歧的实质是在教育中人是作为目的,还是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来培养的。
xx 的调和3、科学合理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标准判断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否合理,最根本的是看它是否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发展。
以人为本和育人为本培养“人”和培养“人才”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1、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发展观的基础上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看法,“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存在于、落实于“社会关系总和”之中。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所有说明都建立在社会历史尤其是社会生产的发展基础上。
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也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
避免了人的发展的抽象化。
2、指明了人的发展方向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生产发展普遍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二)XX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1)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
(2)是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要求1)原始社会人的身心处于未开垦状态,具有原始的完满性2 )人的片面发展是劳动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产物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达到人的片面发展的顶点3)机器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并提出了客观要求。
A 、“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
B 、由于自然科学和工艺学在生产中的运用,机器大工业使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可能性。
C 、由于机器大工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部门越来越要求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者。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不但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而且受生产关系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教育的制约。
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4、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唯一途径。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三个有代表性的目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德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质是:a 、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b 、坚持全面人才观念c 、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观念(2)要求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多层次的。
第一层是个体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第二层是生理和心理发展,有包含多种因素;第三层的每个因素(体、智、德、美)又各有多种因素构成。
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全面发展的理想性与现实性,不能把理想作为现实的出发点(3)具有独立个性个性:创造性自主性独特性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的关系全面发展着眼与个体素质的不可或确性、丰富性;独立个性着眼与个体发展的素质结构的独特性。
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
全面发展——门门五分——平均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 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