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经济学院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浅析我 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杨 守平
青海 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 :随着经 济全球化进程 的不 断推进 ,世界 竞争局 势 日 趋激 烈,我国经 济发展方 式也遂渐从粗放型经济转 向集 约 型经济 ,由片面追 求经济 的增长模 式逐渐转 向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模 式。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 式中存在 的 问题进行分析 ,并尝试性提 出我国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的策略 ,个人拙见 以供 同行参考 。
、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 的问题
1 . 过 度 耗 能 源
能 源就 是 经 济 发 展 的 血 液 ,其 价 值 是 无 法 估 量 的 。 传 统 的 并 不 代 表 人 就 至 于 万 物 之 上 ,必 须 要 对 万 物 的 规 律 进 行 遵 循 ,
经济 增长方式 ,由于 生产力发展水 平与发展观念 的限制 ,通常 才 能 充 分 人 的 潜 能 ,才 能 创 造 丰 富 的 物 质 财 富 ,这 是 解 决 能 源
以 及 我 国煤 量 、 石 油 消 耗 的增 长 水 平 , 当前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对 能 科 学技 术 的贡 献 程 度 比生 产 资 料 与 金 融 资 本 的 贡 献 度 大 了很 多 。 源 的 依 赖 依 然 居 高 不下 , 这 是 当前 研 究 者 必 须 面 对 的 现 实 难题 。 2 .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低
2 . 通 过 科 技 创 新 提 升 生 产 力
当前经济 发展的动力主要还 是来 自于科学技术 ,也 是推动 经 济发展的主要催化 剂。科技创新包 含了管理创新 、知 识创新
在 严 峻 的 形 势 面 前 ,走 集 约 式 经 济 发 展 路 线 是 我 国 政 府 当前 必 以及技术创新 ,主要是指创造 与应用新知识 、新技 术、新工具 、
压力型体制:一个描绘和解释中国政府运行机制的概念
2024年第2期总第216期治理研究GovernanceStudiesNo.2,2024GeneralNo.216压力型体制:一个描绘和解释中国政府运行机制的概念收稿日期:2024-01-05作者简介:杨雪冬,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天宇,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清华大学文科自主科研项目“空间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编号:2022THZWJC22)。
① 参见徐勇、任路:《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学术与话语———以政治学恢复重建历程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AnnaL.AhlersandGunterSchubert,“NothingNewUnder‘Top-LevelDesign’?AReviewoftheConceptualLiteratureonLocalPolicymakinginChina”,Issues&Studies:ASocialScienceQuarterlyonChina,Taiwan,andEastAsianAffairs,Vol.58,No.1(March2022),p16.□ 杨雪冬 胡天宇 摘要:“压力型体制”是描绘和解释中国政府运行机制的本土原创性概念,得到研究中国政治和治理同行的重视。
压力型体制概念的解释力既来源于对制度运行的整全性理解,也来自其生动的描绘力。
压力型体制概念是研究者对地方官员生动的实践话语的学理化提炼,并从历史源流、演变过程和具体运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构建。
压力型体制的生成是中国在实现赶超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性选择,在传统政治中的“比限”制度、现代化的“动员体制”以及“发展型国家”中能找到痕迹、联系以及参照对象。
压力型体制概念的形成过程说明,扎根经验事实,定准理论坐标,重视实践话语向学术话语的转化,是生产解释中国当代政治和治理学术概念的重要路径。
而中国丰富的治理经验和创新为更多原创性概念的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持续的动力。
论经济安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56·论经济安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叶卫平【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揭示产业安全、区域经济安全、城市化安全、国家经济安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联系,分析了维护经济安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论证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如何发展经济也是如何保障经济安全的问题。
提出旧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外资大量进入所导致的产业不安全相关,旧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与区域经济比例不安全相关,提高城市化率如果忽视了城市化安全就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适得其反的作用,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可以减少对它的各种干扰。
【关键词】经济安全 产业安全 区域经济安全 城市化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作者简介:叶卫平(1955-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属于“发展”的范畴,经济安全则属于“防御”的范畴,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维护我国的产业安全、区域经济安全、城市化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保障它顺利进行。
一、产业安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维护产业安全的重要前提,提高产业安全水平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
我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出现的问题,与产业安全受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的供给结构中第二产业一马当先的状况,与它是外资进入的主要领域不无关系。
我国“入世”前,第二产业就是对外资开放的主要领域;“入世”后,它的绝大部分行业都作为“竞争性”领域允许外资控股甚至独资。
2005-2007年,外资对我国制造业的市场控制度达到了35%以上,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依然高于30%。
①外资带来的是成熟产品的加工制造乃至组装工序,省去了国内企业研发核心技术、培育市场品牌的资金、时间和风险,使我国许多地方政府视其为能够迅速增加GDP 从而提高政绩的法宝。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滨州学院)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第一章测试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A:邓小平理论B:毛泽东思想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答案:D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表现在哪些方面()A:革命性B:务实性C:科学性D:实践性答案:ACD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A:科学性B:斗争性C:实践性D:革命性答案:C4.毛泽东思想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七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C:七届二中全会D:八大答案:A5.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A:三大改造完成之后B: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C: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期答案:B第二章测试1.1981年党的哪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做出了界定A:十一届五中全会B:十二届三中全会C:十一届六中全会D: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C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A:官僚资本主义B:帝国主义C:封建主义D:民族资本家答案:ABC3.党的三大作风是A:实事求是B:理论联系实际C:密切联系群众D:批评与自我批评答案:BCD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A:实事求是B:为人民服务C:独立自主D:群众路线答案:ACD5.毛泽东思想在()走向成熟。
A:解放战争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新中国成立后答案:C第三章测试1.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A:敌我问题B:工人问题C:工农问题D:农民问题答案:D2.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这一命题的著作是( )A:《发刊词》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C:《新民主主义论》D:《论人民民主专政》答案:B3.新民主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A:小资产阶级B:民族资产阶级C:工人阶级D:农民阶级答案:D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包括()A:经济纲领B:建设纲领C:政治纲领D:文化纲领答案:ACD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包括()A:统一战线B:武装斗争C:多党合作D:党的建设答案:ABD第四章测试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A:新民主主义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共产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答案:A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A:“四个全面”B:“五位一体”C:“一化三改”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答案:C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法是()A:加工订货B:和平赎买C:经销代销D:统购包销答案:B4.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指()A:土地改革的完成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答案:D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主要的是三种,分别是()A:个体经济B:农民家庭经济C:社会主义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答案:ACD第五章测试1.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是()A:毛泽东B:陈云C:刘少奇D:周恩来答案:B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A: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B: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D: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答案:C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是()A: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B: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C: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D: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答案:B4.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B:经济发展与人口多、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C: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答案:CD5.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强调指出()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B: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C: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解决D: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答案:ABCD第六章测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明专利属于邓小平同志。
从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来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_卫兴华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双月刊)2010年第6期●专稿2010年11月第31卷第6期河北经贸大学学报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Nov.2010Vol .31No .6从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来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起来我们讨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学界的理论研究可以有两种框架,一种是目前的主流框架,主要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发展的技术层面研究这个问题,如调整经济结构,自主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由粗放型的方式转变为节约型方式,就是重在从生产力的角度,重在从技术的层面研究这个问题,当然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必要的。
但我觉得还有另外一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即把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发展统一起来,把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起来。
所谓人的发展主要是劳动者的发展,我们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也要重视劳动者的发展,就是说要让我们的工农群众,我们的劳动者通过体面的劳动获得体面的收入,能过一个体面的生活。
马克思讲社会主义的一个原则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中央文件近些年来也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首先应包括能够满足劳动者的最低生活需要,过一个正常的人需要的生活,而且应该给他相应的人文关怀,在教育、看病、上学诸方面都要解决他的困难。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要不断提高,向共同富裕迈进。
我们的经济发展不能脱离人的发展,不能脱离开劳动者的发展。
而我们现在出现的贫富分化,比如,现在,我们的富豪数量仅仅次于美国,有的高收入者可以是6600万元的年收入,而有的民工一个月不到1000元的收入,我们不能在强调经济发展时忽视人的发展,特别是忽视劳动者的发展。
要正确把握中央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要让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应避免使工农群众成为弱势群体。
考试简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
考试简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重大关系:
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既要注重物质文明的发展,也要重视精神文明的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3. 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4. 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确保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扩大内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6. 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7. 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8. 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
加强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行使。
9.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些关系的妥善处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
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均发展水平 , 为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 中最高增长 成 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 20 年以来 , 03 中国经济 增速连续 四年保持在 1%以上 , 0 见图 1 。按照这样
的速 度 , 国经 济今 后保 持平 均 以 72 中 .%的速度 持 续 增长 , 可 实 现 到 22 就 O0年 G P比 20 D 00年 翻 两 番 的 目标 。
.
标, 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 , 使得经济和社会 的可持续
发展能 力 进 一 步被 削弱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中央 将 经
济发展 由过去的“ 又快又好” 转变为“ 又好又快” 。 般来说 , 经济发展的“ ” 以用经济增长速 快 可 度或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 而经济发展的“ ” 好 则指经
又好”转向“又好又快 ”不仅仅是一个前后次序 的 , 变 化 , 标 志 着 经济 发 展 的思 路 将更 重 视 发 展 质 量 它 和效 益 。
一
资料来源 : o 7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 年版。 (0 2 , 07
图 1 改革我国的经济增 长率
、
中国经 济快 速发 展 的现状
宏观经
山 东财政 学院 学报( 双月刊
2O O8年第 5期( 总第 9 r 7
转变 经济发 展 方式 , 实现 经 济 又 好 又 快 发 展
于淑波 宋岑
( 山东财政 学院, 山东 济南 20 1) 504
[ 摘 要] 改革开放 以来 , 中国经济长期 高速发展 , 目前全球 主要经 济体 中最 高增 长纪 录的创 造者和保持者 , 是 被
一
1 G P实 际 增 长 率 () 一 D %
中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解构:本质、挑战与对策
于立 吴绪亮 刘慷,
2009:«反 垄 断 法 的 经 济 学 基 础:历 史、趋
势与难题»,东北财 经 大 学 产 业 组 织 与 企 业 组 织 研 究 中 心
政 垄 断 制 度 选 择 的 一 般 分 析 框
架———以我国电信业行政垄断制度的动态变迁为例»,«中
程缓慢与腐败.
发达国家在 现 代 化 过 程 中 也 有 类 似 的 过 程.⑥ 世 界
2
“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分析.在经济效率层
面上,“中等收入陷 阱”问 题 的 本 质 是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银行在«东 亚 经 济 发 展 报 告»(
2006)中 为 此 命 名 为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使各经济体赖以从低收入经
入水平,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当年跨越上中等收
入水平的时间相 当. 即 使 按 照 亚 洲 20 年 来 的 平 均
经济增长率 6.
7% ④ 计算,中国的人均 GDP 也将于
杨兰品,
2005b:«试论行政垄断及其普遍性与特殊性»,«武 汉
象”,掉进“民主陷阱”之中.
3
“中 等 收 入 陷 阱 ”系 统 化 的 理 论 构 建.马 岩
(
2009)根据国际经 验,梳 理 了 我 国 跨 越 中 等 收 入 陷
阱的平面六要素框架.
郑秉文(
2011)对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等
国家进行比较,以跨 越 这 个 “陷 阱”并 早 已 进 入 高 收
国工业经济»第 12 期.
于良春 余东华,
2009:«中 国 地 区 性 行 政 垄 断 程 度 的 测 算 研
毛概论文-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今天的世界与国内环境以及未来前沿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毫无疑问的继续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国家可以更为适应于国情国政,适应于全球化的的世界。
我国要不断的发展前进,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短中长期的目的,我们需要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以实现改革与发展,使我国可以更为强大繁荣强大。
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中,稳定始终是一个大前提。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根本的前提就是我们始终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牢牢地把握住稳定这个大前提,是我们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这一基本经验的首要方面。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一)改革是动力改革是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动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当务之急,也是长远大计,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只有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体制,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也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量存在的各种新旧矛盾,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同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提高了,我们的改革才是正确的改革,改革才能深化。
(二)发展是目的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
历史经验证明,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至关重要。
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深化改革,也不利于社会稳定。
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既不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潜力,也会带来就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发展是深化改革、保持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求得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张玉台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
”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促进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经济增长是指实现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不仅要求有数量增加,而且要求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也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质上是解决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
我国经济建设从低水平起步,基础差、底子薄,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
受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推动。
在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重铺新摊子、轻原有企业技术改造,重产品数量增长、轻产品质量提高的现象,由此使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带有明显的粗放特征。
早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就明确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这些提法对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半月谈时政热点
从长期来看,要从根本上摆脱当前的通胀压力,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还需要从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中寻求对策。
其一,大力发展农业。
发展集约型农业,对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给予较大幅度的税收减免,以及在融资上给予优惠。
同时,要加快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标的政策和制度建设,如逐渐健全农业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
其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限制“两高”行业的发展,鼓励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
其三,改革要素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其四,通过税收等财政手段以及汇率手段来改善国际贸易失衡局面。
gzjxya110944 / 535084在去年年底的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工业经济规划建议中有这样一段概括,“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同样在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中,再次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怎样开好头、起好步,在郑新立看来,就是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开个好头、起个好步。
郑新立表示,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开好头,重点在于五个方面的改变: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局面;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增长的局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状况,主要通过自主创新、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增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改变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拉大的状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关系上,逐步加大海外投资的力度,从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同时要将庞大的外汇储备、货币储备逐步变成资产储备、能源矿产储备。
“2011年,地方政府怎样将工作重心真正转到调结构、转方式上来,真正加大研发投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是政策转型的关键。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说。
桂浩明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回到和中国实体经济相吻合的程度,这与我国经济内在增长潜力基本相适应。
从目前情况看,经济增速在2010年逐季回落,经济增速继续明显放缓并不合适,应注意让经济增长逐渐企稳,避免经济增长过快回落,这是调控的一个主要任务。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王一鸣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其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总结近30年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科学分析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内涵上既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也要求实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效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调整,体现了我们党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创新,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命题,其重大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顺应世界发展新潮流的战略选择。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分工形态发生新的变化;新科技革命向纵深推进,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加剧,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增多。
这些变化,推动国际社会调整和转变发展理念,促进各国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以适应更加复杂的变化和应对更加严峻的挑战。
能否顺应世界发展的新变化,加快以现代发展方式替代传统发展方式,关系到我们能否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竞争和各种挑战,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国家的战略利益。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我国新阶段发展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迅速上升,但为经济高速增长付出的成本很高、代价很大,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要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降低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降低储蓄率和提高消费率;调整城乡和区域结构,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积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都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
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第一框坚持新发展理念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要求:(1)发展为了人民,就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发展依靠人民,就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1、必要性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新发展理念(1)内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具体内容;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
③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④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⑤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3)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联系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关于经济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几个理论是非问题_卫兴华
一、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面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并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社会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2011年3月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强调提出,“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而在过去的一个时期,我们着重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中央首次提出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那么,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这两个概念以及相应的两种转变是什么关系呢?究竟是统一和并存的关系,还是要用后者取代前者?对此,学界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放弃了原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
笔者认为,这种理解并不准确,不符合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意。
大家知道,在国内外的经济学论著中,曾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当作内涵相同的概念理解。
但后来从经济实践中看到,有些国家GDP 增长了,经济社会却并未相应发展,结果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资源浪费、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贫富分化、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以致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
于是,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作为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了。
可以说,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前提。
中央提出和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取代或者否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不可能转变。
只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容要更广阔一些。
中央有关文件是两个概念并提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既讲转变发展方式,也提及转变增长方式。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的思考——以渭南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例
以上 , 持 全 省 最 高 增 速 ; 化旅 游 产 业 得 到提 保 文
升, 全市 接待游 客首次 突破千 万人次 , 旅游综 合收
入 实现 4 6亿 元 。
力加快 新 型 工业 化 、 镇 化 、 业 产业 化 , 调 结 城 农 使 构 、 方式成 为各 级党 委 、 转 政府 和各类 市场主体 的
企业 发展 到 4 3户 , 2 0 3 较 0 7年 净 增 1 8户 , 0 9 6 2 0
方式 正在逐 步推进 , 产业 结构正 在 日趋 完善 , 但依
然处 于浅层 次 , 济发展 方式 总体上仍 显粗 放 , 经 调 结构 、 转方式 任务艰 巨 , 面临着做 大 总量 与选 优产
陕
西
农
业
科
学
21() 0 1 3
关 于转 变 经济 发 展方 式 问题 的思 考
— —
以渭南 市 产业 结 构优 化 升 级 为 例
张 澄 . 立 鹏 。 杨
(. 1 四川 大学 经济 学院 ,四川 成都
摘
6 0 6 ;. 1 0 5 2 渭南市委 办公 室,陕 西 渭南 7 4 0 ) 1 0 0
共 同 目标 取 向, 全市 经 济社 会 跨 入历 史 上 发展 最 好、 发展 最 快 的新 阶段 。2 0 0 9年 , 市生 产 总 值 全
1 4 以循环经 济为方 向的经 济模式初 步建 立 . 20 0 9年 , 全市 万元 GD P能耗 累计 下降 2 , O 二氧化硫 削减 1 . 5 , 学需氧 量削减 8 7 ; O 9 化 .2 陕化集 团 、 尧柏 水泥 、 钼集 团 、 钢集 团 、 金 龙 黑猫炭 黑等企 业的循 环经 济 模式 初 步 形成 , 韩城 龙 门生
时政09 京津冀协同发展(原创试题)-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提技增能解读及原创押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原创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情真意切、寓意深远。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周年。
()A.九B.十C.十一D.十二【参考答案】B2.面积21.6万平方公里、拥有1亿多人口的京津冀地区,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具备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天然基础。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
也是在这天,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10年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这一国家战略有利于落实的新发展理念。
()A.创新 B.绿色 C.开放 D.协调【参考答案】D3.(承上题)协调之于京津冀,并不是一场简单的“迎来送往”,而是在、文化、、、体制机制等多方面齐心协力一起向前。
()①经济②民生③生态④改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参考答案】A4.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2.43万亿元,区域外贸总值增至5.03万亿元……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三地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
这说明()A.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B.京津冀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C.京津冀加快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迈上了新台阶D.京津冀极大激发了广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参考答案】A5.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区域发展格局日渐清晰,协同发展交出亮眼答卷。
读《图1 2013-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可知,10年来,京津冀地区()(注:2013-2022年三地地区生产总值为最终核实数,2023年为初步核算数。
)A.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B.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C.一核两翼格局已日渐清晰D.现代化首都圈推进建设【参考答案】A(说明:注意图片标题中的“生产总值”及“单位:亿元”)6.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大力促进社会平等
获得在参与社会分配上的平等机会 , 主要包括平等
获取劳 动报酬 和平 等获得 财产性 收入 的机会 。 以上 三个 方 面 的平等 , 成 了 当前 我 国社会 平 构 等 的主要 内容 。实 现 这 三个 方 面 的平 等 , 能够 从 就 根本上 激发广 大社会 成员 特别是 中低 收入社会 成员 的积极 性和创 造力 , 形成 经济社会 发展 强大 、 续 的 持 内生 动力 , 大大改 善 发展 结 构 , 优化 发 展 环境 , 高 提
不 可持续 。
率下 降 , 风险 度和脆 弱 性 明显上 升 。造成 内需 不旺 ,
特别 是居 民消费低 迷 的根 源则 在于 居 民收入过 低且 分配 严重 不 均 。一 是 城 乡 居 民收 入 占 G P比重 持 D
有 观点 认 为 , 成 以 上 问题 的, 导致权利 实质 上无法 实现 。
缺失还 是 实质 上 行 使 权 利 的限 制 )从 而不 能使 全 ,
体社会成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等参与者和
平等受 益者 , 国经济 社 会 发展 的结 构将 进 一 步趋 我
于失衡 、 环境将 日益恶化 、 动力将面临衰竭 , 发展质
发展质 量 , 强发展 的可持 续性 。反之 , 增 如果 不能实 现 以上三个 方面 的平 等 ( 论 是形 式 上合 法 权利 的 无
顺 利实现 加快转 变经 济发展 方式 的 目标 。
一
、
当前我 国社 会平等 和不平等 的涵 义
平 等是 一个 历 史悠 久 、 内涵丰 富 也充 满 争议 的
会 主义 市场经 济 的平 等参 与 者 和平 等 受 益者 , 体 具 包 括三 个方 面的 内容 : 第一 , 全体社 会成 员获得在 人 力资本 增长上 的平 等 机会 , 主要 包括 平 等 接受 教 育 和平等 获得 医疗 卫生 保 障 的机 会 。第 二 , 全体 社 会 成员获 得在参 与社 会 生产 上 的平 等 机 会 , 要包 括 主 平等就 业和平 等 创业 的机会 。第 三 , 全体 社会 成 员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须处理的几个关系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须处理的几个关系
陈子舜
【期刊名称】《学术论坛》
【年(卷),期】1995(000)003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陈子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0.2
【相关文献】
1.发展学生党员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J], 李开耀
2.医疗保险城乡统筹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J], 徐玮
3.媒体在利用网络资源时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J], 林喜才;苗向光
4.新型城镇化发展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J],
5.城市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北京城市综合减灾战略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J], 金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哪些瓶颈亟待突破?
哪些瓶颈亟待突破?相比,甚至跟一些新兴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依然很大。
我们需要把改善营商环境、推动“放管服”改革、培育企业家精神当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的“软环境”。
“营商环境在企业成长、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
良好的经营环境对激发企业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夏杰长表示,我们虽然已经具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但现代化经济体系毕竟是一个浩瀚的系统工程,前行的道路上充满着挑战和困难。
比如经济和民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还很凸显,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还不高,企业创新能力还不强,实体经济面临着多over我们的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效率还不高。
我们的世界品牌很少,虽然强调要走在产业高端的部分,但制造业还处于中低端。
“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创新是最核心的,政府要搞基础性的创新,因为企业动作大还赚不到钱,所以带有共性的技术政府要投入,商业化的技术由企业完成,这个战略要落实,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
”牛犁说,建设经济体系需要一个全开放的格局,我们在普通的商品、制造业领域已经开放,但在服务领域,我们的开放力量还不够,在文化、体育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比如我们建立自贸港、自贸区,服务领域会形成全新的格局,这需要我们积极推动。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也表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除了科技的创新,就是要把我们以制造业为代表的整个实体经济做大做强,一方面要提升它的科技含量,另外一方面要提高它的竞争力、附加值。
这两个方面应该也是我们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当中的两个难点,尤其是现代化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一定的时间。
“走出去”问题多丛屹表示,要从经济大国成为经济强国,就要走出去,比如铁矿石、棕榈油、石油等我们都依赖外部的资源支撑,没有支撑自己发展所需的资源体系,又如何发展呢?“任何一个经济强国都应该是一个海外投资大国,我们的海外投资刚兴起还不成功,而‘一带一路’则是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点,是必须要实现的目标,其中的风险和阻力不小,必须要有充分的预估。
论述题专题整理(经济常识)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明年的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请运用政治常识相关知识论述人民政府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必要性。
要求:(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围绕论点,较为全面深入地展开论述。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答:只有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1)政治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政治领导,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人民政府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
(2)人民政府担负协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和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的国家职能,只有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3)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应该坚持“执政为民”,要坚持把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忧民所忧、乐民所乐。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议》要求国家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要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请运用有关政治常识论述:为什么党和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求:(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大经济学院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访中国人民大学卫教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工作要求,针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教授。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记者: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您认为首先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卫:我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关系。
需从两个方面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动因素,是经济发展的主导性推动力量。
劳动者及其家属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劳动者科技知识和精神面貌等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主义社会要“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
这些年来,中央也十分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而每个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要以教育公平、分配公平为条件,以人们体面劳动、体面生活为基础。
社会主义发展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应享受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
邓小平同志所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起来,也是把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统一起来。
他先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讲生产力标准,讲经济发展;又讲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是讲价值标准,实际上讲了人的解放与发展。
重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关心人民的疾苦,致力于人民生活的改善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奉行的宗旨。
但是这一宗旨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又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离,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自觉地坚持与奉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总体上说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初步实现了小康。
但也不能忽视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与人的全面发展相悖的消极现象,这既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撇开一些官员腐败、以权谋私、官商勾结损害人民利益不说,只就经济发展中重资本而轻劳动、重GDP的增长而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来看,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已日益凸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要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把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起来的。
它首先强调的是以人为本。
发展是为了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发展与改革的成果要惠及广大人民。
中央已在着手解决分配关系中的问题,更加重视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强调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因此,倡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定要重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消除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问题。
把经济发展与经济安全统一起来记者: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实现总体回升向好。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使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不仅要依靠外需,也要靠内需拉动,从长远来看,这也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安全。
您认为在这方面,有哪些经验教训?卫: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引进外资,全方位扩大开放,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果一分为二地总结经验教训,也应看到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1990年到2004年的15年中,外资从中国汇出的利润达2506亿美元。
约42%的外资公司在华利润率超过其全球的平均利润率。
引进外资符合邓小平所讲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让他们赚取高额利润也是合法的,无可非议的。
但外国资本在中国发展中,不断兼并中国品牌企业,形成垄断地位,就需要警惕。
我国大型超市的80%已被跨国公司纳入囊中。
跨国公司开始大举进军我国大型制造业,并购重点直奔我国工程机械、电器业等领域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
如果并购只是双方互利的市场行为,不应简单反对。
问题在于有些外资公司并购我国品牌企业,意在垄断中国生产与市场。
商务部根据《反垄断法》否决了可口可乐力图高价收购汇源果汁一案,可以说明问题。
然而,这种反垄断的封杀并购,来得太晚了。
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已开放的产业当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都是外资企业。
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有21个被外资控制多数资产。
根据工商总局提供的数据,我国轮胎行业的80%是外资,汽车零部件行业75%是外资,整车品牌的80%和销量的90%是外资或合资。
平板电视行业的60%~70%、计算机操作系统的95%是外资,英特尔的CPU占据了85%的市场份额,思科占据了企业无线网络60%的市场份额,高档胶印机的70%~80%、工程机械的一半是外资。
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55%是外资,其中高科技出口的87%是外资。
如果在理论认识和实践中重外资、轻内资,重引进、轻自创,就会忽视大量民族资本被外资吞并可能带来的不安全后果。
前些年有人提出不要再区分民族工业和外资工业。
近年来又有人主张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就是中国企业,并强调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没有真正危及国家经济安全。
这种认识值得讨论。
外国资本与本国资本、外资企业与民族企业的界线不应有意模糊。
如果在认识上将其混同的话,那么让外国资本收购和兼并全国一切国内企业,也就理所当然了。
也不能根据某些国内企业被外资兼并后没有即刻危及国家经济安全,也没有立刻形成垄断,就断言将来也不会如此。
要从发展的战略眼光审视问题。
如果一系列重要行业被外资所控制,到某个时候,在某种境遇下,就可能出现危及我国经济安全的事实。
从量变到质变有个过程,如任意让外资并购,到时候就会形成垄断,损害国内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是发展经济的必要。
但应处理好两个市场即外需市场和内需市场的关系。
我国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旺,经济快速发展所生产的产品,不能自己消化,需要依靠大量出口来消化。
因而外贸依存度过高,高达70%左右,而欧美国家一般在20%~30%之间。
从出口依存度来看,我国2006年为36.6%,2007年为36.3%,2009年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降低为24.5%。
而美国和日本的出口依存度,2007年分别为8.4%和18.9%,远远低于我国。
出口依存度过高,会带来几方面的消极效应。
一是过多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会受国外市场、需求和环境变化的制约,风险变数多,特别会受到国外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二是贸易顺差扩大,会带来种种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招致外国对我国制造种种麻烦;三是不利于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来拉动经济增长。
我们既要扩大内需,又必须稳定外需,两者不可偏废,使中国经济向更加均衡的发展方式转变。
把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统一起来记者:理论和实践都很关注一个问题: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搞单一的公有制已成为共识,不会动摇,但私有化思潮一直存在,在实践中怎样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卫: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不搞单一的公有制,又不搞私有化。
经济的发展会引起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格局自然会被打破。
由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公有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而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是必然的趋势。
在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与消长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
失去公有制为主体,就失去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存在。
因此,应重视和把握经济发展中公有制和私有制消长变化所占比例的“度”的界限。
目前,不搞单一的公有制,已成为现实。
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说,都不存在搞单一的公有制问题。
但不搞私有化,还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私有化的思潮一直在起着作用。
有人根据错误的引证和错解的论据,得出错误的论断:宣传我国国有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而非公有制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
以此否定国有经济存在与发展的作用,而主张大力发展私有制经济。
多年来,一些人大力宣传“国退民进”,直到近年来还有人强调“国退民进”是改革的方向,用以高调批判“国进民退”。
其实,“国退民进”也好,“国进民退”也好,都是战略性和总体性的提法或口号,都是不科学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转变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式,不能重私轻公,损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调整经济结构应包括坚持宪法所规定的在所有制结构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忽视和否定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忽视和否定社会主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当然,这要以搞好搞活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前提。
记者:上述三个方面问题,体现了您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独到而深入的理论思考。
对这一理论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我们应注意什么?卫:当一个问题成为热门问题的时候,容易产生片面性,需要冷思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扩大内需,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邓小平同志讲的社会主义本质既包括生产力标准,又包括价值标准,我们要朝着共同富裕的道路前进,提高低收入者工资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近年来,有的人一年收入6000多万,有的人月收入千余元,对这些问题要给予应有的关注。
中央和理论界提出提高职工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提高低收入者工资水平,是非常正确的。
但是当这个问题成为热门话题时,不要片面热炒。
我们刚解放,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后,按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原则,既要减轻对工人的剥削,但是也要给资本留下适当利润。
此外,在谈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候,把集约型增长方式等同于内涵式发展,把粗放型增长方式等同于外延式发展,是不正确的。
外延式发展是通过扩大生产场所和生产的规模以扩大产量,内涵式发展是在原有的场所和条件下,通过提高效率扩大产量,我们要集约型增长,不要粗放型增长,而集约型增长方式既需要内涵式发展,也需要外延式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包括新建高科技产业部门和自主创新产业部门的外延式发展。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