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鲁教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简介《答谢中书书》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篇颂扬忠诚、感恩报恩的诗篇,是唐代韵文的精品之一。
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情感是饱含感恩的,它表达了作者对赋予自己职位和机会的皇帝和中书舍人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监察工作的忠诚和责任。
整篇诗文构思严密,语言优美,每一个字字句句都寄托着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感。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将诗歌中的情感贯穿全文,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杜甫“感天动地”的真挚情感。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答谢中书书》,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和忠诚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1)带领学生共同欣赏《答谢中书书》,让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情感、结构、韵律等。
(2)让学生回顾自己在生活中所受到过的好处和帮助,让他们思考一下是否有人值得他们感恩。
(3)带领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了解古诗的构思方法,感受其中的情感升华。
(4)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写一篇自己心中的谢恩文。
教学评估(1)口头表述诗文的情感、结构、韵律等方面的理解。
(2)书写自己心中的谢恩文,从字句、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估。
(3)书面作业,根据老师提供的素材,对比分析古代与现代感恩之情的表达。
记承天寺夜游简介《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篇叙事诗,以“比旧”手法写下了自己的夜游体验,形象地描绘了承天寺在夜晚的美丽景色。
内容分析这首诗的表现形式比较朴素,但是它却可以让读者肉眼所见到的承天寺之夜在文学形象中得到重新诠释。
诗歌中作者对承天寺的描述非常真实,古朴的建筑、朦胧的月光、悠悠的钟声使人感到精神上的安静和身心上的放松。
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幽默风趣,并通过艺术手法,用形象的词句将景物描绘得十分生动,让读者仿佛亲身体验了这一美景。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白居易的《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之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且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1)带领学生欣赏一段承天寺的图片或者从网络上寻找夜景图片,让学生感受承天寺的美丽夜景。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鲁教版
27.《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找一生读作者简介)师: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无标点朗读课文。
(大屏幕显示无标点课文,生尝试诵读)师:同学们读得很有个性特色,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
(注意: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师:老师读完了,文中还有两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屏幕显示,生齐读两遍。
)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生大声朗读课文)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5分钟后,我们进行释文对抗赛。
老师先把比赛规则说一下: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红组和蓝组),第一名站起来的同学为发问方,可以从另外一组中任点一名同学就文中字、词、句的翻译进行提问。
回答正确的同学可以在向另外一组发问。
如果回答不准确,就由本小组同学帮助回答,但发问权归另外一组所有。
(生翻译,合作交流。
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生兴致高昂,积极踊跃)师:好,准备开始!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生2:“于是,就”的意思,“于是就到承天寺”。
生3:“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是什么意思?生4:覆盖,遮盖。
生5:应该是“原来”的意思,“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6:“月色入户”的“户”怎么解释?师:不是。
“户”在文中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
大家知道“足不出户”这个成语吧?师:这里的“户”就是指门,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生笑,在课本上写下正确释义。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稿:记承天寺夜游导入: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月夜风光和古人咏月的诗句。
“月亮”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因为它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黑客借月抒怀,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
有人认为这其中苏东坡对承天寺那一轮明月的描绘,堪称咏月的绝唱。
今天,我们就一起阅读《记……》,去欣赏美丽的月景,感悟作者的情怀。
一、读懂文章意思1.自读。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不通或读不准的地方请做好标记。
2.听读。
关注你标记的地方,特别要注意画线的四个字的读音和两个句子的停顿。
(“柏”“寢”“荇”“相与”;“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齐读。
4.指读。
5.译读。
(1)读得准确流畅。
但这还不够,还要把文章读懂。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先独立理解文意,画出疑难字词,再小组合作解决。
对于课下没有注释的词语,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帮助理解。
(2)质疑问难(3)课堂练习一。
合上书,把答案写到练习本上。
(对了吗?不对的改正。
)(4)翻译。
念无与为乐者,遂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这里“为乐”课下翻译为取乐,你觉得合适吗?实际意思指什么?(赏月)要是有人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月色将是多么地惬意啊。
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二、欣赏月下美景1.大家看课文,哪句话写了承天寺的月景?(庭下如……)2.翻译此句。
山东省烟台市黄务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
记承天寺夜游1
课型
新授课
主备
教师
二次备课教师
教学
目标
1、反复朗读,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在 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背诵全文,注意体味作者的感情。
教学
重点
难点
1、反复朗读,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背诵全文,注意体味作者的感情。
教学资源
多媒体导学案
教法与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通案内容设计
二、自学尝试:
学生 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三、点拨引领
范读(听课文录音)。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
( 一)句读分明;
(二)节奏合理;
(三)语速适中,
(四)语句流畅;
(五)注意音韵铿锵。
四、小组合作
1、师徒合作,互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2、自由大声朗读,直至背诵。3、参照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个案内容设计
教
学
内
容
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 读音,注意句读)。
3 、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5、自由大声朗读,直 至背诵。
6、当堂默写,并批改
一、明确目标
1、通过听读做到正确、流利 的朗读,试着背诵。
2、掌握文学常识, 翻译课文,积累 实词。
4、交流自己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重点字词:
重点句 子:
5、强调重点词语,快速记忆。
五、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取来自个代表朗读展示。六、小结
板
书
设
计
(一)句读分明;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_初中语文教案_模板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_初中语文教案_模板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重点:教学目标1、2难点:教学目标3【课前准备】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课文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鲁教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课型]朗读、讨论、赏析[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近苏轼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诗,叫《浣溪沙》。
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诗)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好。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境可想而知。
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
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
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出示课题)二、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1、叩开生字之门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学生齐读。
遂(uì)寝(qǐn)藻(zǎo)荇(ìng)2、叩开词句之门结合注释,教师点拨,翻译全文。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念:想、思考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叉错杂盖:原来是相与:共同、一起但:连词,只是,不过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课文三、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欣赏月景(一)、如果让你写月景,你会怎么写?(学生口头表达)感悟心境(学生讨论)(一)苏轼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苦闷,抑郁。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课文导入、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某某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选作
人人的家乡都有美景。你知道你的家乡在月夜里是什么样子吗?请以“月夜里的家乡”为题写一篇短小的游记。要求大胆想象和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绘。
教后心得
课 题
记承天寺夜游2
课型
新授
主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背诵全文,注意体味作者的感情。
教 学
重点
难 点
1、反复朗读,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背诵全文,注意体味作者的感情。
教学资源
多媒体 导学案
教法与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通案内容设计
七、小结
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内心应如积水空明、应该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板
书
设
计
写景:月色——如水…………清(澈)
竹柏——藻、荇………(透)明
抒情:1、贬官的悲凉、落寞
2、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
3、对世人追逐名利的慨叹
课外作
业布置
必作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短文两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想读以入文。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当中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知人论世。
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涵泳品味。
两篇短文都富有诗情画意,意味隽永,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布局的匠心所在。
安排两课时,两篇短文各用—课时。
三峡郦道元教学内容和步骤—、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二、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哀转(zhuǎn)三、研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
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矿襄陵[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沿//溯/阻绝[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word教案(3)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的: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
(板书)(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
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
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
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鲁教初中语文七下《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word教案 (2)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基础积累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荇.( )寝.(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5)但.少闲人( )整体感知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 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 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合作研讨思路梳理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思路梳理。
把《承天寺夜游》划分为三层。
第一层(记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抒情):文本探究1、默写出《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2、说说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3、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
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拓展延伸“看人生豪迈,一切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你还记得这句歌词吗?是啊,人生难免有失意之时,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后,你认为它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发意义?参考答案一、1. yù xìng 2.(1)愉快地,高兴地(2)交叉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5)连词,只是,不过 3.应用实用性审美性 4.黄州清幽宁静【合作研讨】思路梳理第一层:(开始至“相与步于中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用文言字词;正确背诵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培养语感;学习作者用简炼的语言、精彩的描写表达微妙复杂心境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目标:学习作者坦然的心绪,旷达情怀及对美的追求。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用简炼的语言、精彩的描写表达心境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诵读法,比较法学法:自主学习,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文章以简炼的语言,精彩描写,表达作者一种复杂微妙的心境。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指2-3名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交流有关苏轼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理解加点词语含义。
①念.天与为乐者,遂至
..步于中庭。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相与
2、文中哪些语句描绘了月夜小景,表达了作者怎样心境?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有关情况。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出作者感情、学生探究。
提示:叙事:寺庭步月写景:庭下月景抒情:点睛之笔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讨论:本文中“闲人”的含义。
五、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上文自然景描写及表达情感不同。
六、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预习下一课《观潮》。
八、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
被贬的悲浮漫步的悠闲
九、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