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作和间作对玉米和大豆群体辐射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和不同施肥量对玉米及大豆生长的影响
补作用 , 更好地发挥这两种作物的优势 , 获得 比单作更
高 的经 济 效益 , 还 能对 改造 后 的沟 坝地 起 到增 肥地 力 、
试验设 3 个施肥水平 , C K作 为 对 照 不 施 肥 ; C K 1
熟化土壤的作用。通过该试验 , 为汾西县玉米生产 、 轮 作倒茬 以及病虫害防治 , 提供了科学依据。
效磷为 8 . 9 mg , k g , 速效 钾 为 1 0 0 m g , k g 。
二、 结果 与分 析
1 . 玉 米与 大 豆 间作 条件 下 , 不 同施 肥 量对 玉米 形 态指 标 的影 响 玉米 植 株 的形态 指标 是 玉 米形 成 产量 要 素 的 间接
试验采取玉米 、 大豆单作和玉米 、 大豆间作两种种 植模式 , 起垄栽培 , 每畦宽 1 m, 长5 0 m。 大豆单作每畦
穗位高 、 穗叶面积上都 比单作玉米长势好 。 以株高为例 , 间作玉米分别是 2 0 3 - 3 e m、 2 1 2 . 2 o m、 2 1 5 . 7 e m, 分别 比同
一
生 育 期 的单 作 玉米 增 加 了 2 . 4 %、 4 %、 4 . 5 %。
表1 种 植 模 式 和 不 同施 肥 量 对 玉米 形 态 指 标 的影 响
2 .试验 设计
在玉米 的生育期主要记载: 株高 、 茎粗 、 穗位高 、 穗
叶 面积 、 穗长、 穗粗 、 穗行数 、 行粒数 、 穗轴粗 、 百 粒 质 量、 产量 。
在大豆生育期主要记载 : 株高 、 结荚高度 、 分枝数 、 豆荚数、 豆粒数 、 百粒质量 、 产量 。
试验于 2 0 1 1 年春季在汾西县永安镇独堆村试验 田进行 ,该 地 区 属于 大陆 性 季风气 候 ,年均 气 温 1 0 . 1 ℃, 年降雨量为 5 3 6 m m, 供试土壤为弱碱 性褐 土 , p H值为 7 . 9 , 有机质为 1 6 . 7 g / k g , 全氮为 0 . 6 9 m g &g , 有
玉米大豆间作对资源利用及产量、效益影响的研究进展
c r o p p i n g o n y i e l d o f ma i z e a n d s o y b e a n, t o t a l y i e l d,e c o n o mi c b e n e i f t a n d s o c i a l b e n e i f t we r e e x p o u n d e d,a n d
源, 增 加作 物 种 间互 补 , 减 少其 内部 竞争 , 实 现 以
补效 应 。玉米 大豆 间作形 成 的镶嵌 结 构有利 于光 在群 体 中的均 匀分 布 与 利 用 , 增 加作 物 的 边行 效
应, 有效 改善 田间 的Fra bibliotek风透 光条 件 , 增 大单位 土地
耕 地 为 中心 的农业 资源 的空 问集 约利用 和持续 高 产 稳产 _ 2 ] 。玉 米 和 大 豆 间作 是 禾 本 科 作 物 与 豆
2 . S h a n d o n g L u y a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e e d C o . , L t d . , J i an n 2 5 0 1 0 0 ,C h i a) n
Abs t r a c t 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t h e me c ha n i s m o f c o mp e t i t i o n a n d c o mp l e me n t a t i o n f o r l i g h t ,wa t e r a n d f e ti r l -
科 作物 所组 成 的一 种 典 型 间作 模 式 , 能在 空 间上 实 现种 植 集 约 化 , 在 我 国具 有 悠 久 的栽 培 历 史 。 自2 0世 纪 7 0年 代 以来 , 国 内外 学者 对 玉米 大豆
玉米间作套种大豆不同种植模式对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
玉米间作套种大豆不同种植模式对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摘要:为达到培肥地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绿肥作物大豆生产面积,福建省浦城县开展玉米套种大豆田间小区试验,探索玉米和大豆在采取不同的种植方式的情况下对土地产量和经济收益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栽培模式虽然单独的产量略有下降,但两项作物合计产量则明显高于单作种植的。
从效益分析,无论是单作玉米还是单作大豆,其产值都低于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可见大豆、玉米间作从产量及效益上都是可行的。
同时玉米、大豆间作无论是玉米产量还是大豆产量都以大豆延迟5天播种最高,效益也最好。
因此生产上采用玉米、大豆间作栽培模式可以采用大豆延迟5天种植。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套种;产量;效益套种法,指一种集约利用时间的播种方法。
与单一种植相比,它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壤表面,最重要的是它延长了后续作物的生长期,提高了复种率,增加了年总产量[[1]]。
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的种植方案是一种立体种植方案,利用不同高度的高大玉米和矮小的大豆植物,有效地创造额外的耕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2]]。
该模式可以提高复种率,增加单位耕地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22年在浦城县莲塘镇山桥村进行了玉米套种大豆田间试验,初步结果如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计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1:玉米单作。
处理2:大豆单作。
处理3:玉米间作大豆同时播种。
处理4:玉米间作大豆,大豆提早5天播种。
处理5:玉米间作大豆,大豆延迟5天播种。
三次重复。
1.2 试验地点及作物品种试验设在浦城县莲塘镇山桥村潘墩畈,前茬作物为蔬菜。
山桥村旧时俗称“谷满山桥”,潘墩畈为桥东侧的大畈田,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具备玉米间作套种大豆试验的条件。
在对玉米进行选种时,尽量选择成长较为紧密的植株,试验玉米品种为金糯1607号(生育期85天);在选择大豆品种时,尽量选择更耐荫、更耐过载、整体质量更好、产量更高的夏季品种,大豆品种为绿宝石1号(生育期70天)。
漫谈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技术优势要点
漫谈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技术优势要点大豆和玉米是两种常见的农作物,它们在种植中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而当将这两种作物进行间作种植时,可以发挥它们的互补优势,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产量,并且有助于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本文将从大豆玉米间作种植的技术优势方面进行漫谈,详细介绍大豆玉米间作种植的各种优势要点。
大豆玉米间作种植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
大豆和玉米分别属于豆科和禾本科植物,对土壤的要求有所不同。
大豆植株能够与根瘤菌共生,将氮气转化为有效氮,从而提高土壤的氮素含量。
而玉米植株则较为耗氮,通过大豆与根瘤菌的共生作用,可以为玉米提供充足的氮肥,提高玉米的产量。
大豆和玉米的根系结构也各有特点,大豆的根系能够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水分渗透和养分吸收,而玉米的根系则具有较强的吸水吸肥能力,可以将深层土壤中的养分吸收上来,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
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有助于防治病虫害。
大豆和玉米的生长习性不同,它们分泌的化学物质也各有不同,可以相互避免对方病虫害的侵害。
大豆植株分泌的异戊二烯可以抑制玉米表土的一些病原菌,减少玉米的病害发生;而玉米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分泌的特定物质也可以对大豆的一些病虫害产生抑制作用。
大豆玉米间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并且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
大豆玉米间作种植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由于大豆和玉米具有互补的生长特性,它们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壤的养分,避免单一作物对土壤的过度耗损。
而且,大豆具有固氮的特性,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氮素含量,为玉米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氮肥。
大豆和玉米的株型和生长周期也有所不同,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空间,提高同一块田地的产量。
相比单一种植,大豆玉米间作种植可以提高田间作物的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大豆玉米间作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
由于大豆和玉米的根系结构和生长特性不同,它们在土壤中的根系分布也各有不同。
大豆的根系发达,能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改善土壤质地,减少土壤的流失;而玉米的根系则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
玉米不同密度下间作大豆控草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
玉米不同密度下间作大豆控草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作者:叶照春何永福陆德清李鸿波朱峰来源:《杂草科学》2015年第04期摘要:以贵州主要种植的玉米品种黔单16和大豆品种黔豆2号为材料,开展不同密度下玉米间作大豆控草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密度在4.2万~5.55万株/hm2按1 ∶[KG-*3]1间作大豆对杂草的株抑制率为37.43%~50.30%,鲜质量抑制率47.79%~52.96%,在该密度范围内,抑制效果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玉米单作下田间杂草冠层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为330.07~698.13 μmol/(m2·s);间作模式田间杂草冠层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为73.27~108.33 μmol/(m2·s);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各种植模式田间光合有效辐射(PAR)逐渐降低,间作模式光合有效辐射(PAR)普遍高于玉米单作模式,这可能是抑制田间杂草生长的主要原因。
在产量上,玉米单作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产量相对稳定,大豆产量随玉米密度增加而增加。
在玉米种植高密度下玉米单作产量高于间作模式,但间作模式经济效益高于玉米单作种植模式,以玉米-大豆5.55万株/hm2密度下田间作物产量经济效益最高。
因此,作物合理间作和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控制杂草生长,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控草效果;经济效益中图分类号:S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935X(2015)04-0001-041.4田间测产作物成熟时,各处理小区作物单打单收,测量作物田间产量。
1.5数据处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绘图,采用DPS 7.05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结果与分析2.1田间杂草发生种类试验地发生杂草种类分别为: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Linn.) Scop.]、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Linn.) Beauv.]、金色狗尾草[Setaria glauca (Linn.) Beauv.]、雀麦[Bromus japonicus Thunb. ex Murr.]、旱稗[Echinochloa hispidula (Retz.) Nees.]、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inn.]、尼泊尔蓼[Polygonum nepalense Meisn.]、藜[Chenopodium album Linn.]、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 (L.) Crong.]、腺梗豨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辣子草[Galinsoga parviflora Cav.]、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inn.]、扬子毛茛[Ranunculus sieboldii Miq.]、犁头草[Viola inconspicua Bl.]、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马兰[Kalimeris indica (Linn.) Sch.-Bip.]、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inn.]、波斯婆婆纳[Veronica persica Poir.]、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inn.]、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inn.]、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inn.]。
玉米大豆间作对资源利用及产量、效益影响的研究进展
玉米大豆间作对资源利用及产量、效益影响的研究进展作者:孟维伟王旭清刘佳等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3年第03期摘要:分析了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复合群体对光、水、肥等资源的竞争与互补利用,阐述了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大豆产量及系统总产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并指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方向。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资源利用;产量;效益中图分类号:S344.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3-0132-04间作、混作、套作是集约种植、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技术,是我国农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
依据作物间生物学特性的差异,通过合理的技术组配,充分有效均衡地利用土地及气候资源,增加作物种间互补,减少其内部竞争,实现以耕地为中心的农业资源的空间集约利用和持续高产稳产[2]。
玉米和大豆间作是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所组成的一种典型间作模式,能在空间上实现种植集约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玉米大豆间作复合群体的光、水、肥等资源的利用及复合群体作物产量效益等做了大量研究。
1 玉米大豆间作的资源利用1.1 玉米大豆间作的光能利用间作作物间既存在光互补又有光竞争,合理的田间配置有利于缓解光竞争矛盾,充分发挥互补效应。
玉米大豆间作形成的镶嵌结构有利于光在群体中的均匀分布与利用,增加作物的边行效应,有效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增大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叶面积,提高群体的总光能利用率[3~6]。
高阳等(2009)[7] 研究了1∶3 和2∶3 两种间作模式及单作种植对玉米和大豆群体光辐射截获与利用的影响,结果得出,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辐射利用率略低于单作玉米,约为单作大豆的2.8倍。
大量研究表明,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模式可提高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改善玉米的光合作用条件,增强玉米的光合利用能力[8~10]。
王秀领等(2012)[8]研究还表明,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模式降低了大豆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降低了光能利用率,但随着大豆间作行数的增大,大豆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均逐渐提高。
玉米套种大豆与单作对比试验初探
玉米套种大豆与单作对比试验初探陶国华1 杜金平2 周亚芬2 黄德辉3 徐 荣3 韩红进2(1.进贤县前坊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江西南昌 331712;2.进贤县农业农村局,江西南昌 331700; 3.南昌市粮油生产管理站,江西南昌 330009)摘 要 为探索适宜江西省进贤县采用的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模式,通过玉米、大豆间作2︰3种植模式与常规单作种植模式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套种的产量与经济效益。
结果表明:间作模式玉米平均产量为7 386.15 kg/hm2,大豆平均产量为1 222.35 kg/hm2,玉米单作模式平均产量为7 789.70 kg/hm2,大豆单作模式平均产量为2 512.80 kg/hm2。
玉米套种大豆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分别增收 4 951.50、5 104.37元/hm2,分别增长31.20%、32.16%,增效显著,可为当地玉米套种大豆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大豆;套种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模式是利用高秆作物玉米和矮秆作物大豆的株高不同,相间套种后可有效形成作物生长空间互补,从而增加单位面积内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面积,提高单位面积内太阳光能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的一种立体种植模式。
江西省进贤县玉米常年种植面积达2 800 hm2, 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18年进贤县玉米种植面积达3 200 hm2,但普遍是单一种植,经济效益不理想。
为了提高进贤县玉米种植效益,扩大复种指数,提高耕地单位面积的产量,探索玉米生产新模式,2018年在进贤县前坊镇开展了玉米套种大豆与单作对比试验,现将试验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 试验品种应选择高产稳产、株型紧凑、抗倒伏、较耐旱的优良品种。
玉米选用河南农业科学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郑单958作为试验材料,大豆选用中国农业科学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天隆二号作为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点 试验安排在进贤县前坊镇和平村委会上万村小组进行。
关于玉米-大豆间作和施氮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分析
2018 年第 8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74科研◎农业科学1 研究背景氮元素在植物生理与代谢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施加氮肥是保障农作物质量与产量的重要举措。
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氮肥的大量使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对此,为控制氮肥的使用,相关工作人员试图采用间作法保障农作物产量与质量。
基于此,本文以玉米-大豆间作为例,就玉米-大豆间作和施氮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分析,以期,探寻玉米种植过程中施氮与间作对其产量与质量的影响规律,为间作与施氮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材料与方法2.1 试验地基本情况本次试验选择在鸡东县(东经130°40'35"-131°45'53",北纬44°50'10"-45°45'01")进行。
该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存在一定的变温幅度,年平均温度在2.8~3.8℃,年平均降水量约427.9~542.5mm ,年无霜期为115~135天,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种植基地,拥有绿色农产品基地超过30万亩,玉米基地超过11万亩。
在本次试验组织开展之前,进行均耕实验后,耕作层土壤条件如表1所示。
表1 耕作层土壤条件土壤基础养分类型有机物(g/kg )有效磷(mg/kg )碱解氮(mg/kg )全氮(mg/kg )速效钾(mg/kg )pH 值含量28.68101.82106.24 1.13152.764.52.2 试验方法根据试验区试验地基本情况,选用适宜当地种植,且发芽率高、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玉米、大豆种子,如玉米可选用龙单20、丰泽118等,大豆可选用垦农5号、辽豆13、吉育58。
本次试验选择的玉米品种为龙单20,大豆品种为吉育58。
本次试验设计如下:试验实践与2017年4~10月进行。
玉米‖大豆对作物根系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9-11-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60376)联系方式:尉雯雯(1998-),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农业科学,E-mail :1875338769@ ;通讯作者:张伟(1979-),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田生态与生物多样性,E-mail :bluesky2002040@玉米‖大豆对作物根系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尉雯雯,刘婷婷,滕元旭,张伟(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0)摘要: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大豆根系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计三种不同种植模式:玉米单作(MM )、大豆单作(SS )、玉米‖大豆(MS ),分别对株高、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 )、产量及根系参数进行测定与分析。
结果表明:单、间作玉米株高在整个生育期中的增长率分别为188%和199%;单、间作大豆增长率分别为83%和103%。
间作玉米籽粒产量为6617.97kg·hm -2,比单作提高14%,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玉米‖大豆土地当量比(LER )为1.72,提高土地利用率72%。
间作条件下玉米和大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长密度有所增大,其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因此,玉米‖大豆对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进而增加作物产量。
关键词:玉米‖大豆;根系特征;产量;根长密度Effects of Root Morphology and Yield of Maize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WEI Wen-wen ,LIU Ting-ting ,TENG Yuan-xu ,ZHANG Wei(Agriculture College of Shihezi University /Key Lab.Oasi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Construction Corps ,Shihezi 832003,Xinjiang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on root morphology and yield of maize and soybean.Three different planting methods were designed:maize monoculture (MM ),soybean monoculture (SS ),and maize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 (MS ).Plant height ,SPAD ,yield ,and roo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determined and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nomic yield of intercropping maize was 6617.97kg/hm 2,14%higher than monoculture ,it has a certain effect ofincreasing production.The 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 )of maize to soybean in intercropping mode was 1.72,and the land utilization rate was increased by 72%.Maize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 can increase root length ,root surface area ,root volume and root length density of maize and soybean.In 0-10cm soil layer ,the RLD value of intercropping group was 0.54higher than that of monoculture soybean and 0.94higher than that of monoculture maize ;and the height in the 10-20cm soil layer was 0.54and 0.09.The root length ,root surface area ,root volume and RLD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It is concluded that intercropping model can promote the growth of maize and soybean roots ,thus increasing crop yield.Keywords :Maize ||soybean ;Root characteristic ;Yield ;Root length density0引言间作是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边际效应及其系统效益
中国农业科学 2020,53(10):1971-1985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0.10.005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边际效应及其系统效益赵德强,李彤,侯玉婷,元晋川,廖允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摘要:【目的】间作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农作措施,通过对不同行比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中作物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量以及产量的计算,分析2种作物干物质分配规律、种间竞争能力以及边际效应的强度和范围,探讨间作种植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机理。
【方法】试验以4种不同行比的玉米大豆间作(6M6S、6M3S、3M6S、3M3S)为研究对象,设置2种作物的单作(CKM、CKS)为对照,分析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间作系统产量和生物量组成,采用每一行(依次从玉米和大豆的交接行向内记为第I行、第II行和第III行)取样的方法,计算边际效应和茎叶输出量、输出率和贡献率。
【结果】在2年试验中,4个间作处理的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CKM,其中6M6S、3M6S处理的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高于CKS。
间作提高了玉米全生育期和大豆分枝前期、分枝后期、鼓粒期、成熟期时的干物质积累速率。
2年试验中,6M6S、6M3S、3M6S和3M3S处理的玉米产量分别达到CKM的73.9%、88.7%、52.8%、65.5%,大豆产量分别达到CKS的26.1%、11.3%、47.2%、34.5%,其产量土地当量比(LER YMS)分别为1.31、1.23、1.33、1.13,玉米对大豆的产量种间相对竞争力分别为0.44、0.47、0.45、0.46。
间作提高了玉米I行、II行和III行,大豆II行和III行的干物质积累速率与积累量,而降低了I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量。
2年试验中,间作玉米的I行、II行、III行的单株产量分别为CKM的151.43%、138.51%、130.83%,间作大豆的I行、II行、III行的单株产量分别为CKS的90.22%,104.16%、109.03%。
粮草间作的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关系
粮草间作的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关系199B年革2期黑龙江农业抖学fIeilongjiangAgriculturalSde~e粮草间作的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关系'田慧梅(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系)摘要为探讨丧牧结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途径.进行1五年粮草问作试验.并对其光能利用效率进行1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比单作群体内光分布均匀,光照强度中层和赢层分别提高66.88和41.53.光能利用牛平均提高了23.87,生物产量提高34.95.?~nlin']垫兰监丝型固生垄竖啦中圉分类号!{,作物生产中,发挥作物的边际效应,可以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据此原理,进行了五年粮(玉米)草(草木樨)二比一间作栽培试验.期为农牧结合探索一条新路.1试验设计与方法试验在东北农业太学香坊试验站进行.设对照区(单作玉米),二比一问作区(--垄玉米问种一垄草木樨).垄距70cm,田间设计采取随机区组3次重复,对比法.小区面积分别为105m~(第一年)f70m(第二年){450m(第三年)fl133m(第四年)f529m.(第五年).供试材料为玉米东农247和两年生白花草木樨.对照区采用33cm株距,保苗43290株/hmz{二比一区加大玉米密度甩22cm株距,仍使保苗达到43290株/hm.施肥(种肥+追J~)405kg/hm2.其中二铵225kg/hm,尿素180kg/hm..二铲二趟于7月中旬割第一茬草,留茬20era,8月中旬割第二茬草.玉米于9月21~22日收获.玉米花期测定光强度,叶面积和风速.光照测定甩GZ型照度计,风速用热球式风速仪.玉米收获时采点测产.每区三点,每点lm.草木樨割草时称重测产.2结果与分析2-1玉耒与草束墀阀作叶层结构及光分布玉米叶面积主要分布在100~200cm高度,占其总叶面积的6l~74,而草木樨时面积则集中分布在4O~100cm层次,该层次叶面积占总叶面积7O~9l,恰好占据玉米叶面积的空当,两种作物叶层结构表现镶嵌,这种结构分布避免了单一作物群体上挤下空的叶层分布.试验表明,间作玉米侧面受光量明显增加,消光系数(O.40)低于单作玉米(O.50).说明投射到冠层中,下部光重增加,群体内光分布趋于均匀.群体内风速测定表明.间作玉米宽行间风速比单作明显增~JIl(14.6~60).因此间作可能会有利于田问光,热,气状况的改善,有利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2?2玉束与草未辑间作对群体内光照强度的影响从表l可以看出单作和间作冠层以上光照度都达到118.00kjx,二者差异不大.但中层光照强度问作大于单作(58.74k】x:>35.20kix)I收蔷日期1997-11-25置点扛农业科学底层光照间作也大于单作(28.72k>203k-x).说明问作地光照条件良好,群体内光强分布均匀,在其他条件均适宜情况下,各层叶片获得光照越多,则光合速率也就越快,越有利于整个群体提高光能利用率.表1不同处理光照强度注一下午2?l5~2?45时丽,常E垄太阳西阿.2.3不同处理的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关系作物产量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将有效的太阳辐射能转化为贮存的化学能.作物整十生育期利用的有效太阳辐射能集中在每年的5~9月.光能利用率(Eu),根据有关资料嘲提供的算法,即:Eu:旦旦×100%,H为草木樨茎叶16.5×10'焦耳.玉米茎叶为16.5×1o焦耳,●玉米子粒18.5×10焦耳(东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测定).如表2试验结果单作区光能利用率五年平均为1.85}间作区光能利用率为2.29.间作区比单作区增加0.44个百分点,提高了278.经显着性测验F=31.47>F.=11.26} 处理间达到极显着水平.表2不同处理光能利用宰和产量结果注t.【囊资料是省.【曩台魂耐的暗尔镔地医,}辩.分析表明t光能和j用率和生物产量成正相关.回归方程单作=1844.129+10572.96x,r=0.083一(p<0.01)饭显着.间作=2853.411+11403.52x,r=0.994一(p<0101)极显着.间作比单作生物产量平均提高34.95.3讨论玉米和草木樨高矮棵作物以二比一间作的栽培方式,可使两种作物叶层结构表现镶嵌生态位互补.群体内光分布均匀,间作比单作中层和底层光照强度提高.间作单位面积内绿叶面积对光能有较大的截获率.因此有利群体内光合速率的提高.问作地因7月韧以前,两作物植株矮小,覆盖率低,不互相影响.7月中旬以后,单位面积2囊田_I辟t格革问竹崎光能利JlI+和产量竹是秉25的生物量密度加大,草本樨割草(喂饲牲畜)后,避免了后期的竞争,减少了空间高度.有利玉米通风透光.问作比单作光能利用率提高23.78,生物产量提高34.95.I6001,6I.8202.22.42.6光能利用率()圈不同处理光瞎利用率和生物产量之问的关系因此,粮草间作能有效利用光能,增加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是农医发展牧业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I张W患等一膏毫力着件下夏玉木大豆阃混作互朴与童争艘应并究.中国表业科学.198'7.22江华山等-准北沣阳地区高产小麦光能利用事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譬撮,1987,2 3荆华荣.粮草(油)问套作的并究.耕作与栽培,1986.44王庆戚辱.慷堕对玉米群体光台建事和产量的髟响.作袖学撮.~.996.22(2) EffectsofCrop—sweetcloverIntercroppingon SunlightUtitilizationandtheYieldsofCornandSweetcloverTI¨Hulmel(DepartmentofAgronomy,NEAU,Harbin.China) AbstractTheexperimentofcrop?sweetcloverintercroppingwascarriedoutinIastfive yearsforsearchingthewayofthemodernecologicalagriculturewhichcombinesthecropproductionandIicestock.Theresultsshowedthatthesunlightdistribitioninsideintercrop- pingcorncanopywasevenandthesunlightintensitywasraisedby66.88inthemiddle partofthecorncanopyand41?53inthelowerpart,comparingtomonoeultureofcorn. TherateofsunlightutilizationintheintercroppingcornincreasedbyZ3.8andthebiomall~{ncreasedby34.95.KeywordsCorp-sweetcloverintercropping-Sunlightutilization.Lightintensity姗姗^Bq/篁v棚皋。
玉米豆科作物间作系统中不同互作因子对群体产量的影响
玉米/豆科作物间作系统中不同互作因子对群体产量的影响作者:李奇松李家俊叶江华罗晓棉林文雄来源:《福建农业学报》2020年第06期摘要:[目的]明确在间作条件下不同互作因子(地上部互作、根系竞争、土壤环境改良)对不同复合群体的生态效应。
[方法]以玉米/大豆和玉米/花生间作组合为研究对象,设置了间作无隔、间作网隔、间作全隔和3种作物的单作处理,比较分析不同间作处理的种间竞争关系和互作因子的产量贡献率。
[结果]玉米/大豆和玉米/花生间作均能提高群体产量,其中玉米增产起到主要作用,不同作物的竞争力排序为玉米》大豆》花生;地上部互作效应主要体现在提高了两种间作组合中玉米的产量,其产量贡献率分别为15.83%(玉米/大豆)和15.98%(玉米/花生),但却显著抑制了花生的产量(-11.42%);根系竞争对玉米大豆间作组合的单一作物和群体产量均起到负效应(玉米-2.87%、大豆-5.35%、群体-4.52%),而对玉米/花生间作组合的玉米和群体产量起到正效应(5.88%和0.80%);土壤环境改良对两种间作组合中各作物产量均表现出正效应,可显著提高间作系统的产量和稳定性。
[结论]不同间作组合之间,由于作物在形态和生理上的差异,各互作因子对间作群体产量的贡献率存在差异,其中土壤环境改良对玉米/豆科间作系统的增产及稳产起到主要作用。
通过量化不同互作因子对间作作物产量形成的生态效应,可为优化间作的田间作物配置和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玉米;大豆;花生;间作;种间竞争;产量贡献率中图分类号:S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384(2020)06-0582-090引言[研究意义]间作条件下,2种作物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环境均发生改变,相邻的不同作物间的竞争和互补作用同时存在,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存在正效应或负效应叫。
明确和量化不同互作因子对间作作物产量的影响,对进一步挖掘间作作物产量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前人研究进展]前人对作物地上部互作的研究聚焦于间作对太阳辐射利用效率上。
玉米大豆间作和施氮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玉米大豆间作和施氮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玉米大豆间作和施氮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通过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来优化作物生产。
本文还将探讨施氮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包括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构建、施氮量的确定、玉米农艺性状的测定以及产量的分析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农业生产中的玉米大豆间作和氮肥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材料与方法试验选用了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玉米(Zea mays L.)和大豆(Glycine max L.)品种。
玉米品种选用耐密植、适应性广的高产优质品种,大豆品种选用抗倒性强、结荚集中的高蛋白品种。
氮肥选用尿素(N 46%)。
试验采用玉米大豆间作模式,设置不同施氮水平。
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CK)、低氮(LN,N 60 kg/hm²)、中氮(MN,N 120 kg/hm²)、高氮(HN,N 180 kg/hm²)和过量氮(EN,N 240 kg/hm ²)。
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随机区组排列。
试验在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农田进行,土壤类型为砂壤土,地势平坦,肥力均匀。
试验前对土壤进行基础养分测定,确保各处理间土壤养分差异不显著。
试验采用宽窄行种植,玉米行距60 cm,大豆行距40 cm,玉米与大豆间距50 cm。
播种前,按照设定的施氮量将氮肥均匀撒施于土壤中,随后进行旋耕,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
播种时,按照设定的行距和株距进行点播,玉米密度为6万株/当地hm²,大豆密度为15万株/hm²。
试验期间,按照农业生产常规进行田间管理,包括灌溉、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
在玉米和大豆生长期间,定期观测和记录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面积、茎粗等农艺性状。
在玉米成熟期,每个处理随机选取3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方(2 m ×3 m),测定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实际产量。
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大豆间作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文章编号:1673-887X(2023)03-0159-03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大豆间作产量及产值的影响聂军芬(息烽县永靖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息烽551100)摘要文章以玉米单作和大豆单作为对照,设置了3个玉米种植密度,研究了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大豆间作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及产值逐渐提升,大豆产量及产值逐渐降低。
玉米与大豆种植规格为2∶3型(即2行玉米,3行大豆),玉米种植密度为25000~30000株/hm2,大豆种植密度为210000株/hm2时,玉米及大豆产值为最高,是最适宜贵州省贵阳市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间作;产量;产值中图分类号S352.3;S344.2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3.03.059Effect of Maize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and Output Value on Maize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Nie Junfen(Yongjing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Xifeng551100,Guizhou,China)Abstract:In this paper,three maize planting densities were set with maize monoculture and soybean monoculture as the control,and the effects of maize planting density on maize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 yield and output value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maize planting density,maize yield and output value increased gradually,while soybean yield and output val‐ue decreased gradually.Maize and soybean planting specifications are2∶3type(2rows of maize,3rows of soybean),maize planting density is25000~30000plants/hm2,soybean planting density is210000plants/hm2,maize and soybean production value is the highest,which is the most suitable maize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 mode in Guiyang City.Key words:maize planting density,intercropping,yield,output value我国耕地资源有限,间套作种植模式是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1]。
浅谈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要点及产出效益
浅谈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要点及产出效益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是指在夏季种植玉米时,同时种植大豆作为玉米的伴生作物。
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可以提高土壤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并且还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本文将从选择适宜品种、种植密度、栽培管理等方面浅谈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的要点及产出效益。
选择适宜品种是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的重要要点之一。
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适用于早熟、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
选择适宜的玉米品种可以确保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周期相对一致,减少种植密度的差异,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产量。
还要选择适宜的大豆品种,一般选择生长期相对较短、适应性强、产量高的品种,以满足夏季的生长要求。
种植密度是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的另一个重要要点。
夏玉米大豆间作的种植密度要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土壤条件和品种要求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较好的种植密度是每公顷玉米40000-45000株,每公顷大豆5-6万株。
通过调整种植密度可以使夏玉米大豆间作达到更好的互作效果,增加产量。
栽培管理是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的关键要点之一。
栽培管理主要包括土壤施肥、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在土壤施肥方面,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肥,注意玉米和大豆的养分需求差异,合理配置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提高农作物的养分利用效率。
在浇水方面,要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水分含量进行合理浇水,及时补充作物所需的水分,防止土壤干旱。
在除草方面,要及时进行除草,保持农田清洁,减少杂草对作物的竞争。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要及时发现和防治病虫害,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以保证夏玉米大豆间作的产量和品质。
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的产出效益主要体现在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方面。
夏玉米大豆间作可以使土壤养分利用率提高,减少养分流失的风险。
通过优势互补,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大豆的根系可以固定大量氮肥,减少翻盖玉米留下的氮肥损失。
夏玉米大豆间作能够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增加农作物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浅谈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要点及产出效益
浅谈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要点及产出效益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是指在夏季种植玉米的同时播种大豆作物,并在同一田地中进行管理和收获。
这种间作技术在很多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产出效益。
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的要点是正确选择品种和播种时间。
对于夏季种植的玉米和大豆来说,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非常重要。
根据当地的农业气象和土壤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播种时间,确保作物能够生长发育顺利。
在夏玉米大豆间作中,合理施肥是提高产出效益的关键。
根据玉米和大豆的生长期特点和养分需求,科学合理地施用基础肥、追肥和叶面肥,以满足两种作物的养分需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壮苗和增产。
夏玉米大豆间作还需要注意病虫害防治。
由于夏季气候湿热,容易引发各种病虫害,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间作期间,采取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轮作、合理的间隔、密度适宜及及时喷洒农药等方法,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的产出效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夏玉米大豆间作,能够提高土壤利用率,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减少浪费。
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
夏玉米大豆间作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了土壤的持续生产力,提高了土壤的抗逆性,为后续作物的种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是一种有效提高作物产出效益的栽培模式。
通过正确选择品种和播种时间,合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和农情等因素,进行适度调整和改进,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单作和间作对玉米和大豆群体辐射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年1月第17卷第1期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an. 2009, 17(1): 7−12DOI: 10.3724/SP.J.1011.2009.00007单作和间作对玉米和大豆群体辐射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高 阳1,2 段爱旺1,2** 刘祖贵1,2 申孝军1 刘战东1 陈金平1(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新乡 453003;2. 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新乡 453003 )摘要通过两个生长季(2006~2007年)的大田试验, 研究了1︰3和2︰3两种间作模式及单作种植对玉米和大豆群体辐射截获与利用以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单作玉米、单作大豆、1︰3间作和2︰3间作的消光系数分别为0.45、0.60、0.53和0.52。
播后第79 d前, 间作和单作玉米的干物质量间差异不显著; 此后, 1︰3间作玉米的干物质量极显著高于单作玉米, 1︰3和2︰3间作模式之间玉米干物质量的差异显著; 观测期内, 大豆干物质量单作和间作间差异显著。
玉米/大豆1︰3间作群体的辐射利用率(3.51 g·MJ−1)和2︰3间作群体的辐射利用率(3.49 g·MJ−1)约为单作大豆辐射利用率(1.24g· MJ−1)的2.8倍, 但略低于单作玉米(3.56 g· MJ−1)。
虽然单作玉米和大豆的籽粒产量均高于间作群体内玉米和大豆的籽粒产量, 但间作群体的总产量分别比单作玉米和大豆的产量高约6.0%和320%; 间作种植收入比单作玉米高56%~60%, 比单作大豆高70%~74%。
本研究表明, 间作种植能够通过更有效地利用光能来增加作物产量, 进而提高农民收入。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消光系数辐射利用率产量中图分类号:S1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09)01-0007-06Effect of monoculture and intercropping on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 and yieldof maize and soybeanGAO Yang1,2, DUAN Ai-Wang1,2, LIU Zu-Gui1,2, SHEN Xiao-Jun1, LIU Zhan-Dong1, CHEN Jin-Ping1(1. Institute for Farmland Irrigation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Xinxiang 453003, China;2. Key Lab for Crop Water Requirement and Regulation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Xinxiang 453003,China)Abstract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wo intercropping patterns (maize-soybean 1︰3 and 2︰3) and corresponding monoculture on the capture and use of solar radiation and on yields of maize and soybean in two growing seasons (2006 and 2007). Results show that light extinction coefficients of monocultured maize and soybean, and 1︰3 and 2︰3 intercrop-ping are 0.45, 0.60, 0.53 and 0.52 respectively.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maize biomas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cropping and monoculture before 79 days after sowing. After the 79-day period, maize biomass in 1︰3 intercropping become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aize monocultured at 0.01 probability level.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aize biomass between 1︰3 and 2︰3 intercropping at 0.05 probability level. Soybean biomass of intercropping and monoculture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RUE value of 1︰3 (3.51 g・MJ−1) and 2︰3 intercropping (3.49 g・MJ−1) is about 2.8 times that of monocultured soybean (1.24 g・MJ−1). However, it is slightly less than that of the monocultured maize (3.56 g・MJ−1). Grain yields for monoccultured maize and soybean are more than those for intercropping treatments. However, total yields for intercropping treatments are 6.0% and 320% higher than the yields for monocultured maize and soybean respectively. Incomes from the two intercropping systems are 56% ~ 60% and 70% ~ 74% higher than those from monocultured maize and soybean.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tercropping may help increase crop production through mor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solar radiation, hence increase farmers’ income.*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67908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06AA100209)、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JBKY0032007018CAAS, 2007-14)和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开放基金资助**通讯作者:段爱旺(1963~), 男, 汉族, 博士, 研究员, 主要从事作物高效用水研究。
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焦念元;宁堂原;杨萌珂;付国占;尹飞;徐国伟;李增嘉【摘要】为了进一步揭示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玉米间作产量优势的光合机理,于2010-2011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研究了间作玉米功能叶的光-光响应曲线和光-CO2响应曲线特点、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与构成、干物质积累及灌浆速率.结果表明:间作提高了玉米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改变了叶绿素构成,显著提高了净光合速率,延缓衰老;间作提高了玉米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饱和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显著降低了CO2补偿点;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光化学猝灭系数变化不明显.间作明显提高玉米生育后期单株干物质,主要在于促进了籽粒的生长,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偏土地当量(PLER-M)高于其所占面积比例的106.6%-120.3%,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这说明间作玉米产量间作优势主要来源于其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的提高,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的分配,净光合速率的提高是通过羧化效率和表观量子效率的提高,增强CO2的固定能力实现的,而非是光能传递、转化效率的提高.【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3(033)014【总页数】7页(P4324-4330)【关键词】间作玉米;光合特性;羧化效率;产量形成【作者】焦念元;宁堂原;杨萌珂;付国占;尹飞;徐国伟;李增嘉【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洛阳471003;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泰安271018;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洛阳471003;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洛阳471003;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洛阳471003;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洛阳471003;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泰安271018【正文语种】中文合理的间套作能高效利用光、热、肥、水等自然资源,降低风险,减少杂草竞争,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1-2],在我国以及世界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年1月第17卷第1期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an. 2009, 17(1): 7−12DOI: 10.3724/SP.J.1011.2009.00007单作和间作对玉米和大豆群体辐射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高 阳1,2 段爱旺1,2** 刘祖贵1,2 申孝军1 刘战东1 陈金平1(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新乡 453003;2. 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新乡 453003 )摘要通过两个生长季(2006~2007年)的大田试验, 研究了1︰3和2︰3两种间作模式及单作种植对玉米和大豆群体辐射截获与利用以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单作玉米、单作大豆、1︰3间作和2︰3间作的消光系数分别为0.45、0.60、0.53和0.52。
播后第79 d前, 间作和单作玉米的干物质量间差异不显著; 此后, 1︰3间作玉米的干物质量极显著高于单作玉米, 1︰3和2︰3间作模式之间玉米干物质量的差异显著; 观测期内, 大豆干物质量单作和间作间差异显著。
玉米/大豆1︰3间作群体的辐射利用率(3.51 g·MJ−1)和2︰3间作群体的辐射利用率(3.49 g·MJ−1)约为单作大豆辐射利用率(1.24g· MJ−1)的2.8倍, 但略低于单作玉米(3.56 g· MJ−1)。
虽然单作玉米和大豆的籽粒产量均高于间作群体内玉米和大豆的籽粒产量, 但间作群体的总产量分别比单作玉米和大豆的产量高约6.0%和320%; 间作种植收入比单作玉米高56%~60%, 比单作大豆高70%~74%。
本研究表明, 间作种植能够通过更有效地利用光能来增加作物产量, 进而提高农民收入。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消光系数辐射利用率产量中图分类号:S1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09)01-0007-06Effect of monoculture and intercropping on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 and yieldof maize and soybeanGAO Yang1,2, DUAN Ai-Wang1,2, LIU Zu-Gui1,2, SHEN Xiao-Jun1, LIU Zhan-Dong1, CHEN Jin-Ping1(1. Institute for Farmland Irrigation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Xinxiang 453003, China;2. Key Lab for Crop Water Requirement and Regulation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Xinxiang 453003,China)Abstract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wo intercropping patterns (maize-soybean 1︰3 and 2︰3) and corresponding monoculture on the capture and use of solar radiation and on yields of maize and soybean in two growing seasons (2006 and 2007). Results show that light extinction coefficients of monocultured maize and soybean, and 1︰3 and 2︰3 intercrop-ping are 0.45, 0.60, 0.53 and 0.52 respectively.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maize biomas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cropping and monoculture before 79 days after sowing. After the 79-day period, maize biomass in 1︰3 intercropping become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aize monocultured at 0.01 probability level.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aize biomass between 1︰3 and 2︰3 intercropping at 0.05 probability level. Soybean biomass of intercropping and monoculture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RUE value of 1︰3 (3.51 g・MJ−1) and 2︰3 intercropping (3.49 g・MJ−1) is about 2.8 times that of monocultured soybean (1.24 g・MJ−1). However, it is slightly less than that of the monocultured maize (3.56 g・MJ−1). Grain yields for monoccultured maize and soybean are more than those for intercropping treatments. However, total yields for intercropping treatments are 6.0% and 320% higher than the yields for monocultured maize and soybean respectively. Incomes from the two intercropping systems are 56% ~ 60% and 70% ~ 74% higher than those from monocultured maize and soybean.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tercropping may help increase crop production through mor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solar radiation, hence increase farmers’ income.*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67908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06AA100209)、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JBKY0032007018CAAS, 2007-14)和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开放基金资助**通讯作者:段爱旺(1963~), 男, 汉族, 博士, 研究员, 主要从事作物高效用水研究。
E-mail: duanaiwang@ 高阳(1978~), 男, 蒙古族,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节水灌溉基础理论与技术。
E-mail: gylcx0944@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第17卷Key words Maize, Soybean, Intercropping, Light extinction coefficient,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 Yield(Received Dec. 7, 2007; accepted March 24, 2008)现代农业生产中, 为了获得较高产量已采用了许多方法, 包括提高水分和养分、太阳辐射和CO2以及土地的利用效率。
但是有些农业资源越来越少, 对农业生产构成了威胁[1]。
然而, 太阳辐射量相对保持稳定, 是一种可更有效地用于粮食生产的资源。
随我国人口快速增长, 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为保证粮食供给, 不仅需要提高单位面积单季的产量, 而且需要提高复种指数, 使有限的耕地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间作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种植集约化的种植方式, 能够提高光能利用率, 同时可充分地利用温、水、肥等资源, 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率[2]。
为了评价作物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利用率, Biscoe和Gallagher提出了3个重要指标: 辐射截获率(F)、辐射利用率(RUE)、收获指数(HI)[3]。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研究人员对间作模式下辐射的截获与利用进行了诸多研究[4−8]。
作物生育期内辐射截获率取决于冠层叶面积[3,9−11]。
对于单作和间作系统, 作物生物量都与辐射截获量呈正相关[9,12]。
Marshall和Willey通过研究粟/花生间作群体的光能利用, 认为间作粟和单作粟的RUE相近, 但间作花生的RUE比单作高45%[13]。
Harris等研究了高梁/花生间作群体的RUE, 发现间作高梁的RUE比单作低20%, 但间作花生的RUE 比单作高20%[14]。
降低高梁的RUE, 增加花生的RUE导致高梁/花生间作没有产量优势[15]。
Tsubo等使用这3个指标评价了玉米/大豆1︰1间作系统, 结果表明, 间作F高于单作, 单作玉米的RUE高于其他种植模式, 种植系统间HI没有差异, 种植方式对F、RUE和HI没有影响[16]。
从这些结果可知, 间作群体在辐射截获和利用总效率上与单作玉米相等。
因此, 单作玉米和大豆种植在同一区域时, 间作的辐射截获效率高于单作。
Tsubo 和Walker认为间作和单作玉米的RUE没有差异, 而间作大豆的RUE高于单作, 这可以解释间作的产量优势[6]。
对于玉米/花生间作群体, Awal等指出与玉米间作降低了花生的消光系数, 间作群体的RUE是单作花生的2倍多, 但略低于单作玉米[1]。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是我国北方普遍实施的一种种植模式[17], 可充分利用光、热、水和养分资源, 实现粮油同步增产。
研究玉米/大豆间作群体内的光能截获与利用, 对于选择和确定适宜的间作种植模式及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都十分重要。
为此, 本研究系统地观测了光合有效辐射在玉米/大豆间作冠层内的分布规律, 对玉米/大豆不同间作种植模式下两种作物的光合有效辐射利用率进行了分析研究。
1材料和方法1.1试验方法试验于2006~2007年在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的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