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中医药基础知识
• 供试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试验所需的3倍数,即1/3供实验 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留样保存,保存 期至少1年。
道地药材: • 四大怀药:怀牛膝、淮山药、怀地黄、怀菊花。 • 浙八味:浙贝母、浙玄参、杭菊花、杭白芍、杭麦冬、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 止痛的作用。治疗虚证或挛急疼痛的药物,都具有甘味。 甘味药能腻膈碍胃,故中满湿阻、食积、气滞者慎用。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治疗盗汗、 泄泻、尿频、遗精等的药物,都具有酸味。酸味药能收敛 邪气,故邪未尽之证者慎用。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 阴(泻火存阴)等作用。治疗气逆喘咳、温热、寒湿、肾阴亏虚等的 药物,都具有苦味。苦味药易伤津败胃,故津亏虚、脾胃虚弱者不 宜大量应用。
• 七情配伍的内容:
① 单行:指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它 药辅助.如清金散用一味黄苓治轻度的肺热咳血。
②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 有疗效。如大黄和芒硝合用,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 疗效果。
③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合用, 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如 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合用,茯苓能增强黄 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②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 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如以功能物质而言, 功能属阳、物质属阴,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 没有物质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
③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发生是因“阴阳失调”。如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 热”“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等病症, 并且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中医基础知识的一些主要方面:1.阴阳五行: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阐述宇宙和人体的基本构成和变化规律。
阴阳描述事物相对而言的两面,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用于描述五种不同的运动和相互关系。
2.经络系统:描述了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等。
不同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有关,通过经络传导气血,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3.气血理论:气是生命的能量,血是滋养和携带养分的物质。
气血循环与人体各个器官、组织有着密切关系,维持生命活动。
4.脏腑学说:描述了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脏腑的功能不仅生理上有关联,而且与情绪、气质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
5.病因病机:疾病的成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个方面。
通过辨证论治,即辨别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6.舌诊、脉诊:中医诊断的两项重要手段,通过观察舌象和脉搏的变化来了解病情。
舌诊和脉诊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有助于了解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
7.中草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草本植物、矿物、动物等提取物治疗疾病。
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选择合适的草药进行治疗。
8.针灸、推拿、气功: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
推拿是通过按摩手法调理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气功强调通过调整呼吸和动作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9.养生:强调合理的饮食、作息、情志调摄等方面的养生方法,以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
以上只是中医基础知识的一部分,中医学科体系庞大而深奥,需要深入学习和实践。
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时,最好通过正规的中医学院或中医医学专业进行系统学习,同时结合实践和临床经验,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1.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强调事物的相对性。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动态平衡。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五行学说: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生理病理变化的符号和方法。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构成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理论。
3.气血理论:气是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能量,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气和血在人体内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气血的运行和充盈与健康密切相关。
4.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部的概念,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系统贯穿整个人体,连接脏腑、肌肉、骨骼等组织器官,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5.脏腑学说: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和认识。
脏腑功能相互关联、相互依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
脏腑功能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6.病因病机:中医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的认识。
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因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病机包括病邪入侵、正气受损、脏腑功能紊乱等。
7.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
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机,判断疾病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采用针灸、草药、推拿等治疗方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身体健康。
8.药物学:中医药物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草药以及一些矿物和动物性的药物,根据其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方式等进行分类和应用。
9.针灸学: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强调整体调节和个体差异。
10.养生学:中医强调养生,预防疾病重于治疗疾病。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休息、心理等方面,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的基础知识
中医的基础知识一、中医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极组成的,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而且阴阳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病理。
2、经络腧穴:经络腧穴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是人体经络和腧穴的统称。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腧穴则是经络上的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3、藏象:藏象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和脏腑的认识和概括。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经络腧穴等,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和健康。
4、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望是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苔等;闻是指听病人的声音、气息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切是指把脉、触摸病人的身体等。
5、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认为,每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理和症状,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6、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种方法,它将人体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并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归纳,以便更好地进行针对性治疗。
二、在中医中,身体不同部位冷的原因可能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手脚冰凉:这可能是由于气血虚弱、肾阳虚、肝气郁结等原因导致。
气血虚弱和肾阳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无法温暖四肢;肝气郁结则可能伴有胸闷、嗳气、月经不调等症状。
2、背部冷:这可能是由于肾阳虚、寒湿内侵等原因导致。
肾阳虚导致背部失于温煦,寒湿内侵则使背部气血运行不畅。
3、腹部冷:这可能是由于脾胃虚寒、寒邪内盛等原因导致。
脾胃虚寒导致腹部气血不足,寒邪内盛则使腹部失于温煦。
4、全身怕冷:这可能是由于气血虚弱、肾阳虚等原因导致。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ppt课件
疾病治疗对于局部病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而主张从整体上加以调治。
例:
➢ 眼科疾患,从调肝着手(肝开窍于目) ➢ 口舌糜烂,可清心泻火(心开窍于舌) ➢ 耳鸣耳聋,可益肾补精(肾开窍于耳)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四时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地区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心气不停地搏动——血液输送全身 肺气有节律的呼吸运动——气体交 五脏 换、吐故纳新 脾气健运不息,运化水谷——消 化吸收、水液代谢
辩证论治
•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症状)。 • 征—体征 • 证—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候) 。
老、已。
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例:
四季变化
春温——万物生长(春生) 夏热——万物结果(夏长)
秋凉——万物收割(秋收) 冬寒——万物敛藏(冬长)
生生不息
“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宇宙变化无
穷的根源。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 恒无休止的运动之中。
人的生命活动有赖于恒动不休 例: 五脏六腑各有功能特点,但皆建立在脏腑之 气的运动变化上。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 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 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 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 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 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 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 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平旦——阳气生 兴奋、活动、抗病力强 一日之中 日中——阳气盛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一、绪论中医基本知识是中医学习的起点,是建立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基本知识,可以为将来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基本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理论1.1 中医基本概念1.2 阴阳五行学说1.3 术语解释1.4 中医疾病观念1.5 中医体质辨识2. 中医诊断方法2.1 望诊2.2 闻诊2.3 问诊2.4 切诊3. 中医基本药物知识3.1 中药分类3.2 中药基本功效3.3 中药常用药物介绍3.4 药物相互作用4. 中医经络学4.1 经络的概念4.2 经络的分类4.3 经络的运行规律4.4 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5. 中医保健养生知识5.1 中医保健原则5.2 中医养生方法5.3 季节养生注意事项5.4 中医膳食调理三、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 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和发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
3. 加强中医基本知识与现代医学知识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传授基础知识,解释难点问题。
2. 实验操作: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
3. 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交流: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定期组织考试,考核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提问、互动等方面。
3. 作业评价: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评定学生成绩。
六、教学环境要求1. 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操作场所。
2. 配备专业的教学设备,如中医诊断仪器、药物研磨设备等。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观念
1、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最根本的理论,是中医思想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祖先所探索的有关自然规律的重要成果。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印象、相生、相克等属性和互动关系,它们组成了
一个统一的天地人统一体,共同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各个方
面的动态平衡。
2、阴阳理论
阴阳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是指肉体和精神的虚实状态,
是以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为基础的,是对外界环境与其内在变化的系统
性描述,它被认为是调节自然界流动变化的根本自然规律。
3、气机理论
气机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活动机制,是指人体内各部位活动的基础,气
是调节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聚稀之物,从而改变
人体的状态。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控制体内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行
使抗病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动力。
4、血脉理论
血脉学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以血液的流动为前提,认为血液
的活动机制是支配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
本物质,认为血液的流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素,血液的流动不畅会
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一、中医基础知识1.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2.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法、六经辨证法;3. 中医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二、中医病证诊断1. 中医常见病:感冒、发热、腹泻、咳嗽、头痛等;2. 中医常见病证:风寒感冒、暑湿伤食、中暑等;3. 中医重点病证: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肝炎等。
三、中药学知识1.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分类、药材采集、药物炮制等;2. 中药治疗方法:方剂选取、煎药制剂等;3. 中药药理学:药物性状、药理作用、药物毒性等;4. 主要中药:人参、陈皮、桂枝、阿胶等。
四、针灸按摩1. 针灸基础知识:针刺定位、穴位分布,针灸操作规范等;2. 针灸应用:针灸治疗常见病证;3. 按摩基础知识:穴位按摩手法、常见的按摩调理方法等;4. 按摩应用:按摩治疗常见病证。
五、营养调理1. 中医饮食调理:中医养生的四季保健、五味调理、五谷杂粮等;2. 中医保健: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
六、中医与现代医学1.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中西医整合、中医适应症等;2. 中医现代化:中医药规范化、现代化设备等。
七、医德医风1. 医患关系:医患信任,医患沟通等;2. 医德医风:医德道德要求、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等。
八、中医药文化1. 中医历史:中医发展历史、中医名家等;2. 中医文化:中医文化底蕴、中药文化等。
以上就是中医必背知识大全,领会其中的精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同时,我们在学习和传承中医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1.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生理功能平衡。
2.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哲学概念,用于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如脏腑有阴阳属性之分(心属阳,肾属阴),以及疾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衡有关。
3.五行理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代表宇宙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基本规律,并与人体五脏系统相对应,描述脏腑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4.藏象理论:五脏(心、肝、脾、肺、肾)及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
5.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和营养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功能,血则濡养全身,津液滋润内外。
6.经络系统: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7.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病情信息,全面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
8.辨证论治: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原则,根据病人的证候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9.治未病思想:预防为主的医疗保健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面。
10.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中药汤剂、丸散膏丹等各种药物疗法,以及针灸、推拿、拔罐、导引等非药物疗法在中医治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11.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总纲,用于归纳和概括疾病的性质、部位、邪正关系等。
12.脏腑辨证:依据五脏六腑功能失常所表现的症状特点进行辨证,如心火上炎、脾虚湿困等。
13.六淫七情致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外感病邪的主要来源,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内伤病因的重要因素。
14.精、气、神:中医认为精、气、神为生命活动的三大支柱,三者相辅相成,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15.升降出入理论:描述人体气机运行的基本规律,包括脏腑之气的升降与天地之气的交合。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综合性医学体系,它包含了丰富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中医初学者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1. 五行学说:中医认为宇宙和人体都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2. 阴阳学说:中医将事物分为阴阳两个相对对立的方面,并认为阴阳是一种相对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3. 气血理论:中医强调人体内的气和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有推动和温养作用,血有营养和滋养作用。
4. 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内的脏器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并认为它们在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 经络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和输送,在治疗疾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6.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强调疾病是由于外界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在的七情(喜、怒、悲、忧、恐、惊、思)等因素导致的,通过分析病因,确定病机,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7. 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
过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8. 中药学:中医依靠草药来治疗疾病,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性能、功效、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中医初学者应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1.整体观念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2.证的概念: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3.同病异治的概念: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患者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有异4.阴阳概念: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5五行相侮的概念:指五行中所胜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和制约6.藏象概念: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7.肺朝百脉:指全身血液通过经脉聚于肺中,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而后输布全身,即肺气助心行血的生理功能8.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9.肾主藏精:指肾贮存,封藏精气以主司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生理功能10.天癸:是肾精充盈而化生的促进生殖器官成熟,维持生殖功能的精微物质11.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云端身体之气不断运动游行,全身内置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能推动人体各种生命活动运动形式:升降出入12.气化: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表现为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生成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13.津液:是津和液的合称,指人体的正常水液,包括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14.气与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血能养气,载气15.气与津液:气与津液同源于饮食水谷,皆以三角为鹿彤运行全身。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数阳,津液数阴,其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16.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为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的分支17.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指三阴,从脏走兽;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18.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于大椎而称‘阳脉之海’,统率诸阳经: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于脐下关元穴,足三阴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因联系手足六阴经而称“阴脉之海”,统率诸阴经;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海灌三阴三阳,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阻维脉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与督脉相合;阳维脉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阴经与任脉会19.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直接观察和菩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以此作为归纳各种事物或现象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20.疠气: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的统称21.发病基本原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五脏:肝、心、脾、肺、肾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形体:皮、肉、筋、骨、脉辨证论治1)病、症、证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
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
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
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举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子和邪正干系,归纳综合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成效,确定相宜的医治办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阳阴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峙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偏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
互用——阴阳相互促进消长均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均衡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偏向转化。
条件:“极”、“重”“甚”.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医治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举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
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XXX。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酷热向上的特点。
100条中医基础知识
100条中医基础知识1. “中正之官”指胆。
2. “受盛之官”指小肠。
3. “主津”的是大肠。
4. “主液”的是小肠。
5. 主受纳的是胃。
6. 主化物的是小肠。
7. “水谷之海”指胃。
8. “州都之官”指膀胱。
9. 有“精血同源”关系的是肝肾。
10. 气机升降之枢是脾胃。
11. 有“水火既济”关系的是心肾。
12. 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肝肺。
13. “君主之官”指的是心。
14. “将军之官”指的是肝。
15. “仓廪之官”指的是脾。
16. “魂之居”指的是肝。
17. “心主脉”是指心主宰人体的血脉。
18. “肝主筋”是指肝主宰人体的筋腱。
19. “脾主肉”是指脾主宰人体的肌肉。
20. “肺主皮”是指肺主宰人体的皮肤。
21. “肾主骨”是指肾主宰人体的骨骼。
22. “思伤脾”是指过度思考会影响脾胃的健康。
23. “恐伤肾”是指过度的恐惧会影响肾脏的健康。
24. “喜伤心”是指过度的喜悦会影响心脏的健康。
25. “悲伤肺”是指过度的悲伤会影响肺部的健康。
26. “怒伤肝”是指过度的愤怒会影响肝脏的健康。
27. “肺主宣发”是指肺具有宣发气息、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
28.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全身的作用。
29.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泄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等作用。
30. “肾主藏精”是指肾具有储存精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31. “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32. “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气血的作用。
33. “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到心肺头目的功能。
34. “胃主降浊”是指胃具有将食物残渣向下传送到小肠、大肠的功能。
35. “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是指心火向下温煦,肾水上济滋补,两者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的状态。
36. “心为火脏,肾为水脏”是指心与肾在五行中分别属于火与水,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医基础知识
肾 膀胱 水
五行学 说
肝 胆 木
火 小肠 心
金 大肠 肺
相生 相克
土 胃 脾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五行学说
肝资生心(木生火)--肝气疏泄利于心血的运行 心资生脾(火生土)--心的阳气推动血行以养脾 脾资生肺(土生金)--脾运化水谷精微以养肺 肺资生肾(金生水)--肺主肃降利于肾主水、纳气 肾资生肝(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之阴血
• 3)手指比量法
经络学说
• 耳穴
1.含义: • 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 • 疾病表现为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 2.分布:
• 与头面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垂 • 与上肢相对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舟 • 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 • 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甲
肾/心(水克火)--肾的阴精充足,使心阴充足以抑制心火亢烈
3 藏象学说
• 藏。
•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 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 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
•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特 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
• 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分析的 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 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1 阴阳学说
•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气与阳气的合称, 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 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 律和根源。
• 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 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 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 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 的概念。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一、中医学基础概念1.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和自然环境相互关联,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受到自然界的影响。
3. 中医学的辩证施治中医学强调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和病情表现,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学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阐述了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五脏六腑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3. 经络与气血经络与气血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调理气血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诊断方法1. 望闻问切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听诊、询问和脉诊等手段了解患者的病情。
2. 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等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
3. 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来判断其体质和病情。
四、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选用具有药理作用的药物来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针或灸灼来调整患者的气血,从而治疗疾病。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按摩特定部位和穴位来调整气血,促进疾病康复。
五、中医药文化与传统医学1. 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
2. 传统医学的价值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病、康复保健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3. 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空间。
总结回顾: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中医药文化等方面。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五脏:肝、心、脾、肺、肾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形体:皮、肉、筋、骨、脉辨证论治1)病、症、证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
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
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
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
互用——阴阳相互促进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条件:“极”、“重”“甚”.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治疗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
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
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
中医学基础知识汇总
中医学基础知识从头到脚一、人为什么会生病?《左传》——原因有三:一因鬼而得病(因果);二因食而得病;三因蛊而得病(被迷惑)《皇帝内经》——原因有二:一得于阳(外感;天地自然变化导致);二是得于阴(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喜怒无常)。
提倡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伤寒论》——原因有三:经络受邪、壅塞不通、外伤现代中医理论——原因为六淫:疫疠(外感)、七情(情欲情志)、饮食劳逸、外伤、痰饮(痰为湿气凝聚;水为水饮,宣泄不出去导致肿胀)、瘀血(如:癌症)二、人为什么活不到天寿?天寿的年龄通常为动物生长期的5-7倍,按此推算人的天寿应为100-140岁,人是唯一一种活不到天寿的动物;原因如下:1、直立行走,大脑缺血、缺氧、心血管疾病增加2、人没有固定的发情期3、人受欲望情志的控制4、人的消化系统功能极度萎缩5、人的循环系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6、人的呼吸系统发生了改变:由腹式呼吸改为肺部呼吸三、健康的标准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完全良好的状态。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健康是自我的觉悟。
四、现代人容易生病的原因:1、情志不遂2、饮食不规律3、缺乏运动4、滥服药物从头到脚说健康(1-1)--头发一、头发的功能:保暖与散热二、关于头发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中,头发是一种礼仪、是礼貌、文明的象征1、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2、“矩”——男人行方正之道;“规”——女人要行圆融之道3、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4岁行“及笄”之礼,发型均发生变化,要梳理起来,意味着人要由感性向理性迈进。
4、关于头发的一些典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孝之始也”,所以髡刑(剃光头发)在古代是最严厉的刑罚之一。
清朝发型的含义——削平四夷、定鼎中原二月二、龙抬头(正月不理发)——思旧(总结过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削发纹身三、五脏、五行与五色对应关系表肺、肝、肾、心、脾金、木、水、火、突白、青、黑、赤、黄四、关于头发的疾病解释头发——“肾之华、血之余”,与肾气(主颜色)和肝血(主生长速度)最为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阴阳平衡,相生相克的原理。
整体观念指的是身体出现问题绝不是单一存在的,所以我们给顾客作诊断和调理时要考虑到整体观念。
不能单一靠调理一个脏腑改变所有的问题。
阴阳平衡指的是身体脏腑和气血都需要平衡,也是说一个脏腑相互之间是相互表里的,一个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另一个脏腑也出现问题,也就说身体出现不平衡的现象。
久了就会形成疾病。
相生相克指的是脏腑在正常的状态下是相互滋养的,但是在出现问题时也是会相互影响的,也是告诉我们一个脏腑出现问题其他脏腑也会出现问题。
也就是说要要及早反现及早调理。
脏腑功能降低出现的一些症状:
心脏、小肠:心脏功能降低就会出现头供血不足,心供血不足,血液粘稠、爱困心慌胸闷,面色苍白或红血丝。
舌苔厚、白,舌尖易起白泡,舌尖疼。
小便黄有灼热感。
肝、胆:出现眼干涩、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眼白发黄。
情绪急躁或郁闷。
免疫力降低。
月经前胸胀,有乳腺增生。
月经颜色深有血块,面色晦暗色斑。
消化不良,肥胖。
脾、胃:虚胖或消瘦,胃胀消化不良、血压不稳。
月经淋漓
不尽、面色暗黄无光泽、身体乏力疲劳。
思虑过重。
有脚气,妇科炎症。
肺、大肠:咽干,痒,咽炎。
鼻塞,鼻炎。
声微语低,气短。
皮肤毛孔粗大,油脂旺盛,皮肤粗糙起疙瘩。
大便干燥,便秘。
肾、膀胱:牙齿不坚固,骨骼不健壮,疏松,头发早白无光泽、脱发,尿急尿频,尿路感染。
腰酸腿沉。
站久脚后跟疼。
做事没主见,失眠健忘。
面色无光泽,面黑。
五脏就好比五匹大马拉一辆车,如果一匹马出现疲劳,那样其它四匹马就会做五匹马的活,以此类推久而久之五匹马都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身体出现一点问题就要及时调理,以免出现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