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林宗作先生说:“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个性的人”。
这也就是《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的意思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比如生活、学习环境的影响以及家长的适当引导等。
在巴学园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教育的理想,这种理想极度地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热爱儿童。孩子固然可爱,可是对许多的大人来说他们有时也是恶魔,还有一些时候他们是另一个星球上来的人,因为很多时候他们即淘气捣蛋、又无法沟通。只有那些对成长和人生抱着独立的、从容态度的人,才有可能和一个孩子进行四个小时的对话,才能不对跳入粪坑的儿童发脾气,才会让孩子穿着最破的衣服到学校来尽情玩耍。对人生抱着从容态度的人,他们有独立地判断能力,知道人生的多姿多彩,他们自己的杰出的创造力让他们相信他们的孩子即便是learning disabilities的患者,也能够幸福成功地生活;知道成就与语数外成绩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知道一个人的杰出更多地依靠的是个性和社会交往能力。于是我们发现,多数的家长和老师做不到这点,是因为他们自己并不是这样有创造力的人,因为他们自己面对生活缺乏信心和掌控的能力。
无论是那个孩子被邻家少年错骂一声“朝鲜人”反为对方的困境而悲伤的母亲,还是那个在战时不肯去军工厂进行慰问演奏换取礼品与食物,声称“不想用我的提琴拉军歌”的父亲,整本书从孩子的视角淡淡道来,仿佛大人所做的都是极为自然,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我们知道,有这样见识与风骨的父母,在那个时代,甚至这个时代,一直是何等难得。
孟轲的母亲深谙个中道理。“昔孟母,择邻处”,说的是孟母为了儿子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曾三次搬家,最终以一家私塾为邻居。有一次孟轲“不学”逃回家中,孟母便割断织布机上的梭子,以启发孩子读书如同织布,一旦半途而废,便一事无成。家庭教育,家长的启蒙引导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豆豆同样拥有一位值得骄傲的好妈妈。学校通知妈妈小豆豆被退学后,妈妈只是轻描淡写地带着小豆豆转学,而且一直瞒着小豆豆,直到她20岁的时候,才告诉她当时是被退学了。用作者的话说,如果当她还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时,妈妈就对她说:“怎么搞的?你竟然弄到要退学!我们只好再找一个学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学,就没有学校再要你了!”,那样的话十分沮丧而又惴惴不安的孩子可能就会失去上学的兴趣了。小豆豆是幸运的,拥有这样的妈妈的同时遇到了小林宗作先生。长大后对先生念念不忘的小豆豆写了这本自传性的书——《窗边的小豆豆》,在扉页上写着:谨将本书献给已逝的小林宗作老师。由此可见先生的影响。
“上善若水”,《窗边的小豆豆》充满了如流水般和谐自然的韵律。《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是继奥黛丽•赫本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第7任亲善大使。这本讲述作者童年生活的自传性的小书,“不仅带给全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因为对于巴学园和小林宗作的极度喜欢,遂将自己的读书会命名为“小豆豆读书会”。对于大多数读这本书的人来说,可能只是喜欢巴学园的有趣,而我,则要抱着比大家更深的感情--对于一个读了七年师范教育,然后狼狈逃离教师岗位,三年以后又自发回到教育上来的人来说,巴学园不仅仅是有趣,而且成为一种理想和标准。
少年时代关心豆豆在“巴学园”的种种趣事,即使有那样败兴的一个结尾,还是以一种无法自抑的代入感为豆豆在巴学园的奇思异想感到畅快。而现在,我发现我不自觉的将眼光投往豆豆身后成年人的世界。
这本书写的是“窗边的小豆豆”——作者解释“窗边”一词来自“窗边族”,有不见容于常规社会的边缘化色彩。但在这样的孩子的身边,却是一大群宽容的成年人努力在一个常理充斥的社会撑起另一个空间,供孩子自由奔跑与玩耍。小豆豆知道吗,她其实是一个多么幸运的孩子。
《窗边的小豆豆》从学校的怪怪的名字——“巴”开始就带着浓浓的和谐之音,从中可见小林先生独特的教育理念。第一次来到巴学园时,小豆豆就觉得校长很让人放心。校长先生说:“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小豆豆很开心地打开了话匣子,一口气讲了4个小时!“这个时候,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欢自己的人!因为,从小豆豆出生以后直到现在,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呢。而且,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把身体探出来,专注地听着……”第一天,小豆豆在先生的艺术的亲切的倾听中,感觉非常安心,非常温暖,觉得学校非常有趣。这不正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吗?
“你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一样的”,小林宗作先生的意思应该是:每个人都一样有自己的优点,都一样能够找到自己的闪光之处,努力之后一样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就。那么不管怎样都要始终保持自信,正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充满责任感地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建立起与周围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及环境中的人、事的和谐关系,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巴学园有非常特别的上课方式。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就把当天课程表上全部课程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选自己喜欢的那道题开始做。“小学生们就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先上语文课也行,先上算术课也行,都是可以的。所以,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在写作文,后面的位子上,喜欢物理的学生点起了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或者做着什么爆发实验。” 在小林校长看来,这种看来“乱糟糟”的上课方法却很管用:随着小学生们年级的升高,老师就能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师能够清楚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对老师而言,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是最有效果的上课方法。
小时候在家里订的《儿童时代》上是早已结识过“小豆豆”的。至今仍记得那杂志每期都会有四版纸张较好的图片,而有小豆豆的那一期则占去了中间对开的两页,闭上眼睛,模糊的还记得那一幅幅单色的钢笔连环画仿佛是棕黄色调,还能记起小豆豆是被画成一个圆圆的脑袋,细长腿的小女孩。
当时尚年幼,都不懂得看书要注意作者名字,以至于要到了现在才头一次知道原来“豆豆”真正名字是叫黑柳彻子,而“巴学园”,并不是爱丽丝在兔子洞里发现的虚构王国,它竟是真真实实存在过的。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东京。她就是小豆豆,一个因淘气,一年级就被学校退学的孩子。退学后,妈妈轻描淡写地对小豆豆说:“我们去一个新学校看看吧?听说那里很不错呢!”就这样,小豆豆来到一所有个怪怪的名字的学校——巴学园。巴学园的一切都和别的学校不同:学校的大门是两棵有根的树,是“从地里面长出来的门呀”;教室是电车教室,学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顺序自习着学习各个科目;没有固定的座位,可以每天换位置(中国要到大学才可以);校长要求大家自带有“山的味道”(蔬菜、肉类等)和“海的味道”(鱼、海鲜等)的午饭(和“山珍海味”一词很有共通之处,不过普遍的学校食堂似乎很少以此吸引孩子的胃口);上午如果把课程都学完了,下午大家就集体出去散步学习地理、自然;夜晚则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听校长讲旅行故事……等等都是新鲜而动人的和谐景象。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窗边”的(带着被排除在外围,而不是处于主体的地位上的意味)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这段时光奠定了她辉煌一生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地进行心灵的接触”,小林先生始终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相信学生鼓励学生,他不停地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一直对身材矮小的高桥君说“你绝对能做到”,这样无论是小豆豆还是高桥君都能健康地成长,长大后担任“使人际关系和谐”的工作的高桥君“的确没有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怀有自卑的心理”。从《后记》中可以知道巴学园的其他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不管遇到怎样的状况,不管担任怎样的职务,都能满怀自信地有责任地应对。先生是成功的。
这种发现的冲击不下于当时读到那篇明显是浓缩版本的《豆豆与巴学园》结尾:战争爆发了,大火吞没了巴学园,豆豆和同学们难过地告别了这所电车上的学校。但是,大家永远也忘不了巴学园……
那一刻,幼稚的心灵竟因这个结尾感觉到一种难言的悲伤和重重的疑惑:以往看过的童话里,无论里面的人有怎样的奇遇,身外的世界却予人永远不变的安全感————爱丽丝进入奇幻王国但她醒来现实的世界宁静如初,海的女儿失去声音化成泡沫但海底世界风平浪静,魔方大厦中的诸国似乎千奇百怪但各安其位……只有“巴学园”,这样的乐园竟然会消失在战火中,彻底的没有了。
这是第一篇因“战争”的介入令童话的世界崩溃而深深嵌在我回忆中不能忘却的作品。
一直以为《豆豆和巴学园》是个童话,豆豆的钱包掉进便池她去拿工具把便池掏了个底朝天,校长看见了,只是问问原因,点点头说“记得要还原”就走了————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都与我们生活中所常见的太不一样,它的不合常规,让资讯匮乏时代,除了作品本身不清楚背景的孩子只会把它归为“童话”————后来读《窗边的小豆豆》作者后记,里面提到有老师给学生每天读一段这本书,觉得那些孩子真是很幸福,羡慕得很。因为我知道,会给学生读这本书的老师,一定懂得告诉学生怎么面对变幻的世界,一定可以安抚孩子首次面对变幻的极度不安。而我们生活的现实里,只有最合乎常理的老师与校长,并不粗暴,但遥远,不可亲近,难以信任。
这位以自己理想办学的小林宗作先生,是日本杰出的教育家,也是成立日本韵律学协会,将韵律学普及到日本的人。他早年执教,后来自己创立巴幼儿园和巴学园(小学)。学校的怪怪的名字——“巴”,是指两个一黑一白的巴形图案组成的类似太极的徽记,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身体和心灵两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提到的均衡性等等,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指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吧。
从收录的后记里才较完整了解“巴学园”的创办人小林先生在日本教育界的深远影响和地位。而在正文里,更多的则是看到这位了不起的校长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在这些细节里,“韵律操引进日本第一人”、“了不起的教育家”……这些冠冕堂皇的词语没有作为重点出现,只有一个活生生的有趣老人,他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巴学园”。
“上课的时候多半是自习的形式,小学生们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到老师那里请教,或者请老师到自己的位子上来,老师会耐心地讲解,一直到孩子们弄懂为止。然后,老师会出几道例题,这样就开始了新的自习过程。”蕴涵着了“鱼和渔”的道理。从学生喜欢的科目开始一天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一天的学习目标,辅导学生进行自习,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是真正的学习,所以不会发生心不在焉地听讲的情况”。不禁心驰神往。
孩子不懂“战争”是怎么一回事,只是本能地感到这个故事与纯粹的童话有所不同,从心底有一种对世界失去常态的不知所措,察觉到一种超越了童话的界线,直逼到人面前的现实的忧患。
童话故事里也有战争,但那与烧毁巴学园的战争似乎又不同,在过去它们从来不曾这样令我不安与惆怅过。
这些缺乏创造力的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人在他的心中仍然存在着主动和希望;另一种人只剩下对陈规的尊从。那些打心眼里喜欢《窗边的小豆豆》的,我将他划分成第一种人;漠然的成为第二种。巴学园不仅是教育的理想,也是一种对人进行划分的标准。
在报上看到《窗边的小豆豆》新书简介,一看到“巴学园”三个字,顿时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