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翻译学论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建构 主 义 学 习理 论在 翻译 教 学 中 的应 用研 究
王 晓敏
( 吉林 建 筑工程 学 院外 国语 学院
中圈分类号 : 4 G6 2 文献标识码 : A
吉林 ・ 长春
102 ) 30 1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9)8 1 5 0 17 — 8 42 0 1— 5 ~ 1
情景下 , 借助于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 的帮助 , 利用必要 的学 习资源 ,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是 信息加工的主体 , 是 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 外部 刺激的被动接 受者和被灌输 的对 象。教师是意义建构 的帮助者 , 促进者 。这就意味着 教师应 当在教 学过程 中采用全新 的教学模式 , 全新 的教学方法和全新 的教学设计
3 建构 主 义 学 习理 论 指 导 下翻 译 教 学 实 践 1 引 言
随着认 知心理学逐渐取代行为主义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把学习 者看作信息加工 的主体 , 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 的认知学习 理论也逐 渐深入人心。近年来 , 认知学习理论 的一个重要分支— — 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在国外逐渐流行 ,在 国内也逐步受到广泛 的重 视, 越来越多 的教育工作者加入 到对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的研 究中。 2 建 构 主 义理 论 概 述
理念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 自行为主 义学 习理论和认知 主义 学习理 论之后更贴近学习者认知规律的一门学习哲学 , 强调知识与经验的 双向建构。其 中对多媒体教学影响的主要 观点有 : 1 学生 中心观。建构主义建构 的意义是指 : 事物的性质 、 律以 规 及事物之问的 内在联系。在学 习过程 中, 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
摘 要 本文 主要探讨 了在建构 主义学习理论 的指导下 , 进行 素质教育实施 的翻译课堂教学实验中。 为学习者构建一种随时激发 创造性与教 学内容相结合的语言环境和 学>环境 , - - j 形成 了一种教 与 学的新模 式。 关键词 建构主义 翻译教 学 协作翻译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交互式”英汉互译教学模式探讨
较强 的英汉互译教学有着重要 的借鉴意义 。 { 言层 面上 的一致 , 语 极力避免个体性因素在翻译过程 二、 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英汉互译课堂教学 f 中的介入 , 拒绝多元化 的理 解和多样性 的译 文 , 在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以认 知主义为根基 , 是对行 为 J 大程度 上忽视 了学生作为译者的 主体性 因素 。 申连 如
《 教学 与管理 》
2 1 年 6月 2 01 0日
建构主 义理论下的 交 “ 互式" 互译教学 英汉 模式探 讨
⑧华南理 工大学外 国语 学院 朱献珑
随着教改的逐步深化 , 英语教 育教学改革取得 了 l 物信息要被人理解 ,这依赖于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 , 长足的进步。但 由于各种现实原因 , 英语教学并未完 } 同人的理解常常会 因此 而有所不 同。 不 学习是一个建 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 是基 础教育阶段在很多 j 尤其 构的过程 ,是学习者通过新 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 、
律或语法知识 , 便可以进 行翻译 。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 J 把教学 重心放在 了针对课文 中出现的字词 句段 , 以及 J 1注重学生翻译主体性的发挥 . 在结构 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下 , 翻译成为一种条分
特定语 法结构 的翻译方法层面 , 由此导致 了学生对英 } 缕析的 、 有规律可循的语 言转换活动 。各种教育层次 汉互译 的简单化认知— —“ 翻译= 词典+ 语法 ”学生在 f 。 的英汉互译教材教辅不遗余 力地 归纳梳理 翻译技巧 ,
语言综合应用 能力 。 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 了学生 的主 在教师和教材的绝 对权威下 , 学生对 自身 的主体性缺
体认翻译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
体认翻译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一、本文概述《体认翻译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探讨翻译学的理论体系建构及其在实际翻译活动中的应用。
文章首先介绍了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了翻译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了翻译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框架,探讨了翻译的本质、过程、原则、策略以及翻译质量评估等关键问题。
在理论建构方面,文章不仅梳理了翻译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和核心观点,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见解,为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实践应用方面,文章结合具体的翻译案例,分析了翻译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和效果。
文章强调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才能真正发挥翻译学的价值和作用。
文章也指出了当前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体认翻译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这篇文章旨在推动翻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为翻译工作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翻译学的理解和认识,促进翻译学的繁荣和发展。
二、体认翻译学的理论建构体认翻译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理论,其理论建构过程深深植根于对翻译活动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
体认翻译学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认知的体验。
因此,其理论建构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体认翻译学强调翻译的主体性。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审美取向等都会对翻译产生影响。
因此,体认翻译学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译者的主体性,尊重译者的选择和判断。
体认翻译学注重翻译的文化性。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深入理解源语言的文化内涵,同时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实现文化的有效传递。
因此,体认翻译学强调翻译的文化性,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以实现文化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建构主义视角下翻译课堂自主学习模式[论文]
建构主义视角下翻译课堂自主学习模式探讨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翻译教学的地位日益凸显。
而翻译能力的提高,靠的是翻译学习者大量的翻译实践,这就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翻译教学必须从传统模式中走出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正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地位,同时也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与教师的重要性。
根据这一理论,在翻译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翻译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实现课堂价值;强调学生中心观,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扬协作精神,在翻译协作中建构翻译知识;改善教学环境,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来辅助教学来提高课堂效率;利用网络的优势,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注重评价环节,鼓励翻译实践。
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相互协作,体验翻译的乐趣,建立翻译的信心,从而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获得翻译能力的提高。
建构主义翻译自主学习一、引言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我国大多数高等学府、大学院校都开设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并加强了对翻译人才的重视和培养。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上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对翻译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虽然这对外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其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仍处于全面改革时期,特别是翻译教学方面。
然而,翻译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在翻译课上学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就能达到的。
毕竟,翻译是英语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涉及到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综合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翻译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翻译者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经验才可以获得。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
老师围绕有限的教材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一味地站在讲台上灌输书本中死板的知识;而学生则依赖于教师填鸭式的教学,被动地接受所限的书本中的知识。
在目前的翻译教学课上,很多老师在翻译课堂上仍然沿用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介绍翻译的历史、要求及翻译;讲解翻译中用到的各种方法技巧;介绍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提供一些句子或段落供学生练习然后给出译文;讲解语域、文化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名家名译赏析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以吉首大学为例
、
会互动 理论强调人 的学 习与发展在其 与他人交 往与互 动 过程 中 , 强调 学习 的环境 。 建构 主义学 习理论则 认为知识 的学 习和传授重点在于个体对知识的转换 、 加工 、 处理 , 学 习是在一定环境 中对原有的经验 、 心理结构和信念 为基 础 来建构知识 , 强调 学习的主动性 、 社会性和情景性 , 对学习 和教学提 出了许多新 的观点和理论支撑 ,对知识 的学 习、 掌 握及教学起着重 要作用【 引 。 这一 理论还强 调学习是 一个 积极 主动与情景联 系密切 的 自主活动 , 学 习情 景要与实际 情 景相结合 ,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 下借 助他人的帮 助, 利用必要 的学习材料 , 通过 意义建构 的方式而获得 。 建 构主义 为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奠定了坚实 的理论基础。 二、 语境与翻译教学 语 言界研究语境 最早始 于伦 敦功 能学派创始 人马林 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定 义 , 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 化语境 。 语境还 可分为宏观语境 和微观语境 , 宏 观语境指 把具体某 句话 的实 际环 境或现实语境 和社会情 景各方 面 当作语境 。 微 观语境是从研究语言效果 的具体实 际情况 出 发来描写语境 。 我 国语 言界也有语境分为情景语境 和文 化 语境 的理论 ,认为情 景语境是指语 言行为发 生时周 围情 况、 事情 的性 质 、 参 与者 的关 系 、 时间、 地点 、 方式 等 , 文化 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 团, 以及 每个言语社 团长期形成 的历 史 、 文化、 风俗、 人情 、 习
俗和价值标准。 韩礼德 ( H a l l i d a y ) 认为学习是一个语境化过程 , 通过语
篇的语境化可 以使学生 了解在什么语境 中出现什么语篇 。 语境教学的任务是探讨语言在学习中的作用 ,是帮助学生 实现语言的语境化来学习 ,通过语言和语境的互动来教授 语言I 4 1 。 由此可见 , 语境在翻译教学与实践过程 中十分重要 。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 建构 主义认 为 , 语言学习者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 和建
建构主义——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范式
2362018年24期总第412期ENGLISH ON CAMPUS建构主义——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范式文/梁秀秀【摘要】翻译学是当前我国翻译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吕俊教授提出的“建构主义翻译学”在众多西方翻译理论中占据一席之地。
建构主义是对以往几种翻译研究范式的总结,分析和批判,是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范式。
本文从翻译研究范式出发,着重探讨建构主义翻译学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翻译研究范式;建构主义;解构主义【作者简介】梁秀秀(1993.03- ),女,山东即墨人,青岛市崂山区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已历经两次大的范式嬗变,带有神秘主义的语文学范式遭到了结构主义的冲击,而后结构主义的“工具性”又遭到了解构主义的抨击。
但这三种范式大多带有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子,很少有中国学者自己的创见。
一时间,解构主义思潮成为了当时的主流,但是解构主义的“任意性”也遭到了众多学者的批评。
不久,吕俊教授提出的“建构主义翻译学”打破了这一沉寂期,对以往的三种范式做了比较和中肯的评价,并论证了“建构主义翻译学”的合理性。
一、为何要进行建构的翻译学研究语文学范式的缺陷是依赖译者的主观直觉来理解客体,强调人的精神与灵感,在翻译上造成了神秘主义。
这种范式是一种心灵真理观,那结构主义就变成了符合论真理观。
“符合论真理观认为真理是某种负荷者与它所表达(或代表的)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如果它们相符则为真,否则则为假”,这种真理把语言视为工具。
其“封闭性”、“工具性”遭到了解构主义的否定。
建构的翻译学在反思解构主义的同时,也从解构主义的身上学到了很多。
其一、解构主义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前的知识结构被改变,其目的是让人们去分析这一结构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去发现其中有什么不合理的东西。
西方翻译学者抓住了解构主义的“重构性”(reconstruction),重构性是指完全破坏事物等表面特征,而是拆解旧的理性,发现其中的不合的逻辑因素,找出其理论上的缺陷,建立一种新的联系。
从建构主义视角考察翻译课程开发
2 建构 主 义对 翻 译 课 程 开 发 的启 示
皮亚杰的理论 重视个 体对周围事物的建构 。 却未对人类认知过 程如何受到社会文 化环境的影响作深入探讨 ; 维果茨基宣称所有的 高级心理都来 源于社 会环境 的论点又言过其实。尽管如此 , 建构主 义理论中以学 习者为 中心 、 景 、 、 情 会话 协作及 意义建构等思想仍然 能够为翻译课 程开发提供很 多有 益的启示 。 从 目 设置来看 , 标 第一 , 承认 和尊重 发展过程 中学习者 的个 要
的师资 、 生源及教学条件等选择侧重培养笔译 、 口译或研究类人才 。 从 课程 内容选择 和组织来看 , 第一 , 要具有跨 学科性 。传 统的 课程多依据学科 结构而设 , 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及不 同学科门类 的相对 独立性 。建构 主义认 为知识间相互 联系 , 因此应弱化学科界 限。事实 上, 当今学术界很 多学术 问题 的解决方法往往不拘泥于某 特定 的领域 。比如 , 要提 出一个 评价学 习者 翻译能力 的新模式就 要求该作者除 了一定 的翻译水平外 , 须具 备相应 的计算机操作 还必 能力和较为扎实 的数学基础 。 第二 , 要注意课程 内容 的意义建构 。建构 主义认为个体对知识 的理解重 于知 识本身 , 课程 内容除了要具备 系统性之外 , 更重要的 是对学习者而言有实际意义 。因此 , 课程 内容应建立在学 习者具体 的学习情境及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之上 。 第三 , 课程 内容并非 一成不变 的教条 , 而应 在师生及具体 教育 情境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和更新。 从课程实施来看 , 一 , 第 课堂教学 尤其在教授 翻译技巧 的过程 中宜采用发现学 习的方法。如让学生 在一定量 的同类练 习后 分组 讨 论归纳出相关 翻译技 巧。这样 的教 学效果 比起 教师先介绍相关 技 巧再配给相应 练习较 为显著。 第二, 在课堂上要尽量创设 真实情景 , 让学生在有 意义的 问题 解 决情境 中学习 。在硕士教 育阶段 , 型的例子就是 开设 “ 典 模拟会 议传译 ” “ 或 翻译工作坊 ” 来提 高学生 的口笔译技 巧。 第三, 在研究 生 阶段 的翻译 理论教 学 中宜采 用 “ 角色转换 ” 方 法 。即让学习者处于教学 的主体地位 , 通过 自学 、 协作学习 、 角色互 换、 效果评 价等环节来完成其对 知识的意义建 构。例如 , 师可把 教 学生分成若 干小 组 , 每小组指定 负责讲 解某一 主题 , 教师再 给予点 评。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 培养其综合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 , 重视校外课程的建设。在当今社会 , 应 除了学校 , 校外如 家庭 、 区等也是学 习者产生意义建构 的重要场所 B ae A J e 社 en , .a s m e .1 8 : ~ 0, t1 9 65 6 )因此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a. 9 从课 程评价来看 , 第一 , 翻译 课程评 价应该是 多元化的。首先 表 现为价值多元化 。迄今 为止 , 评价的价 值取 向大致 分为三种 : 目 标 取 向 评 价 、过 程 取 向 评 价 及 主 体 取 向 评 价 ( 华 ,0 1 张 20 : 3 2 3 3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课程评价侧重于主体取 向评价 。 9~9 )
建构主义翻译论对翻译实践指导意义的一点认识-最新文档资料
建构主义翻译论对翻译实践指导意义的一点认识1 建构主义理论翻译学简介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的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来经过维果茨基( Vygotsky)、奥苏贝尔( Ausubel)、布鲁纳(Bruner )等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丰富和发展,其发展为完整的理论。
建构主义指出人类在已有的旧有认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处理。
旧知识与新知识的互相发酵建构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吕俊在2006年发行了一本名为《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的著作后,建构主义翻译学开始正式介入中国学术圈。
并为翻译评价、翻译实践甚至翻译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译界引起了巨大的共鸣。
建构主义翻译学主张用在现实交往活动中译文是否能实现源文的交际功能来检验译文的质量;共识性真理观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即人类的一切知识和经验都是在背景知识中沉淀下来的,是大多数交往主体认同的。
①(吕敏宏,2008)基于此,建构主义翻译学在翻译标准上提出译文不仅要遵循“符合性真理”,更要用“共识性真理观”来考察其理解的合理性和普遍有效性。
②(吕俊,2003)也就是说,译文要遵守目标语语言环境中既有的共识性理解。
译文的交际价值要在最大程度上与源文的交际意义对等。
吕俊教授指出:“建构主义……语言观认为在人类交往中……必须遵从语言的协调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
”③在翻译的不同领域,建构主义翻译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建构主义翻译学对文学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的指导意义来认识其运用及价值。
1.1 文学翻译领域“An old dog like him never barks in vain, whenever he barks, he always has some wise counsel worth listening to.” 的中文翻译可如下:译文1. 像他这样的老狗是从来不乱叫的,一叫他总有高见。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重要标准 , 大学英语 四级考试从 19 年起增加了翻译题型 , 96 要求学 生将阅读理解部分英文原文 中指定 的几何 话译成汉语 。2 0 年四 06 级考试又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 总分为 7 0 , 中翻译题 型又有 1分 其 了新 的变化 , 增加了汉译英新题型 , 这无疑对翻译教学起 到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然而, 从教学的实际情 况来看 , 翻译教学仍存在诸 多 不尽如人意之处。 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仍然采用传统 的教学模 式, 传统的翻译 教学模式以教师为 中心 , 注重 翻译 的最终结果—— 学生的译文 , 偏重翻译 基础知识 和基 本技能的传授 , 很少注重培养
达到平衡的过程。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 , 多专家 、 许 学者从 各种 不同角 度进行 建构 主义 的发 展工 作 ,社会 建构 主义 (oi Sc l a C nt c v m 先 驱维 果斯 osu t i ) r is ( yo k 。 7 ) V gt y 9 8 强调学习者 的社会 s l 文化历史背景 的作用 , 提出了“ 边缘发展区” t n poia d- ( e oe f r m l e hz a x
理 论和翻译技 巧对 翻译实践有 一定 的指导作用 ,在精读课上教师
2 建 构主 义理 论
建构主义认为人总是将个人意义带人 自己的认知世界。最早
提出建 构主义( o su ti 观点 的是瑞 士哲学 家 、 C nt ci s r v m) 心理学 家让 ・
要 善于结合课文讲解 翻译 的理论和技 巧。学生在鲜活的语言材料
vlp e t这一重 要概念 ; 特洛克( SWirc,9 8提出学 习的 e m n) o 维 M.. tok1 8) t 生成过程模式 ; 纳生 ( nse,9 2等提出非 结构性 的经验背景 。 乔 J asn19 ) o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翻译教学之初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翻译教学之初探摘要: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境教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助于翻译教学目标的实现,并将其应用于翻译教学能满足《教学大纲》对翻译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建构主义;翻译教学;应用长期以来,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遵循“以教师为中心,基于文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翻译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气氛压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自信心和创造力均受到制约。
当代教育改革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13,以下简称就《教学大纲》)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
起源于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何克抗,1997:75)。
本文尝试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探讨其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适用性及重要指导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来源于杜威的社会行为主义,维果斯基的社会历史发展论和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的本质、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师生角色定位、学习情境创设、学习策略和方法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具有“其他学习理论未能同时兼得的优点(刘志雅,黄建榕,2004:9)”,“对于解决我国当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颇具针对性(刘国忠等,2008:119)”。
1. 关于知识本质的论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已有词语符号赋予它一定的普遍认可的外在形式(章伟民,2000:25)。
基于建构主义的翻译教学方法与
科技信息近些年来,针对国内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一直在进行改革,但翻译教学因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约束较多,改革效果并不显著。
翻译课是高年级的重点课程,也是教学大纲里明确提出培养的重要技能之一,如何提高翻译课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专业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本文尝试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提出对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改革的建议,以期能够有效促进翻译教学。
一、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目前,客观来讲,专业英语翻译教学依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教学方法上仍旧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往往是老师按照课本,精选一些词句的翻译进行讲解示范;或者介绍翻译的标准和要求,演示一些常用的翻译方法;或者是选取一些名篇名句以供练习,然后对照译文进行语言层面的讲解。
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往往只记住了一些生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对翻译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技能方面。
其二,目前翻译教程所配套使用的教材内容也比较陈旧,大多数教材侧重于各种翻译技巧的罗列,选材例句段落大多数偏向于文学文本,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涵盖文本外的职业翻译特点或因素,如旅游翻译,商务文本翻译等。
教材的时效性,功能性较差也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多停留在语言层面,缺少用英语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能力和机会;学生也缺乏必要的积极运用心理的培育和养成。
其三,翻译测试仍采用传统的机械法或印象法,而且对于测试的内容和评分标准,基本上都是由教师自己随意决定的,几乎没有依据相关理论来科学制定翻译测试试卷。
整个翻译测试,特别是文本翻译测试具有相当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另外各种方法单独使用分别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未能发挥各种方法的综合效应。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后经科恩伯格、维果斯基等进一步发展完善。
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即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学习是由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只是知识构建的辅助者。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英语专业翻译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英语专业翻译随着英语在各行各业的持续普及,增强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来说非常关键。
而传统的大学翻译教学仅注重对相关知识的翻译,而忽略了翻译的技巧和翻译的语境,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仅掌握了课堂教学的表面知识。
因此需要将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英语翻译教学引入到高校专业英语教学之中,以期待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建构主义理论体系比较多,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建构主义和认知建构主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列夫维果斯基和简皮亚杰。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属于建构知识的合作者,应该尽可能的适应学生的发展,同时要求教师尽可能的参与到学生的开放性研究之中,鼓励并引导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合同学习的过程,并以学生为中心,反对盲目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指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提倡交往互动式教学。
与此同时,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并非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帮助者与合作者,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应该是知识主动构建者。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情境的设置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而在建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是有情境性、生动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翻译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在进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时,要认清翻译的重要性,因为翻译是英语学习的主要手段。
如今,随着语法翻译教学法逐渐被交际教学法所取代,教师开始注重英语交流教学,而对所学篇章的翻译教学比价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从教材的编写来看,不仅注重了英语的听、说、读、写训练,还要做好方法的选择。
虽然大多数教材已经有了汉译英的相关练习,但是这些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学生新词汇理解和掌握能力的考察,并未涉及到翻译方法的使用和选取。
建构主义教学观下的翻译教学研究
一
、
穷。琳琅满目。翻译界一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建构主义理论 往互动之中.尤其在语言学习中更加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协作、交 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构主义 ( os ti C nt is mcv m)又称作结构主 流、相互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视合作学习的作用。 学生在小组 “ 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 动过程, 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以其全新视角探索学习规律,将人们习以 中展开活动. 小组成员相互沟通, 相互合作, 以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 范琳 03 为常的学习过程做出创新性阐释, 引致发达国家教育的革命性变革, ( 、张其云 ,20 )创造一个合作 的学 习环境具体做法 是组 织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 “ 建构型”教育实践风靡全球。本文基于 小组讨论、交流和辩论.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证的 建构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外翻译教学实际,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 和刨造性的运用英语文化思维去解决和纠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观出发,对当前的翻译课堂教学进行诊断性探讨与反思,以期找到 在传统的翻译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指导的 较少,学生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的学习观强调合作学习。比如。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翻译作业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最早 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 i e J P gt 2 世 可以这样去处理。首先老师在教学中会把学生分成组。在布置作业 a )于 0 纪 6 年代提出, 0 后经维果茨基、 奥苏贝尔、 布鲁纳等心理学家和教 前,要求学生查阅与作业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同时让组内同学一
建构主义翻译学论文
建构主义翻译学中的交往观我国的翻译研究已经经历了三种研究范式的变化,即,语言文学式的翻译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的研究和解构主义的多元化的研究。
虽然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有答题界限,但在每一次模式变化后以往的范式也是会同时参与其中的。
从时间上看,20世纪80年代之前都可以算是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阶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市一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为主的翻译研究阶段,儿自90年代中期后是以解构主义多元化为特征的翻译研究阶段,但这几个理论都有其缺陷与限制,要么是语言决定论的极端,要么有主体意志过分张扬的弊端。
在对这些翻译研究范式的批判与反思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建构主义翻译学来解决原有这些理论所存在的问题。
下面是对各个范式进行的整理,从整理中可以发现建构主义范式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所谓建构主义翻译学,是一种以交往理论为基础,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翻译研究,并把这一研究对象作为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来建构,是一种重建性质的研究。
它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哲学,理性基础是交往理性,真理观是共识性真理,语言学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
所有这些理论基础都是和交际理论分不开的,都是在言语行为中来研究,可以说,建构主义翻译学虽然强调翻译研究应该回归到语言研究的问题上来,要以语言为研究主体,但是也是非常强调翻译活动中的交际交往问题的,并且交往观始终贯穿在建构主义的各个理论基础之中。
从哲学基础上来看,以前的翻译研究如传统语文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解构主义翻译研究,都有着各自的哲学基础。
但是无论是结构语言学还是解构主义理论都没有很好地解决翻译学问题,其原因在于他们所依据的哲学都属于理论哲学都属于理论哲学,而非实践哲学,理论哲学缺乏时间指向,而更偏重于理性思辨。
如结构主义语言学所依据的认识论,主体哲学所追求的是万物中不变的本质,而排除繁芜复杂变动不居的表面现象。
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也同样只关注语言在理想语境与没有主体价值与情感介入的纯净状态的规律。
关联-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教学研究
关联-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教学研究摘要:在我国,翻译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尽管经历了几十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翻译教学的效果仍然不太理想。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已经阻碍了翻译教学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翻译教学工作者们统一翻译教学观念和方法的认识。
鉴于此,本文以关联-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从关联和建构双重角度重新审视了翻译过程的实质、翻译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翻译教学过程的重构,以期促进翻译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翻译教学关联建构认知语境一、引言翻译教学,一直是我国译界的薄弱环节。
尽管现阶段各高校都开设了翻译课,但翻译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性不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和翻译能力较差等。
在理论研究方面,翻译教学也还停留在静态研究上,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依据什么样的教学理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因此,翻译教学亟待于认认真真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二、国内外翻译教学研究现状在我国,翻译理论研究滞后于翻译实践的发展,而翻译教学的研究又滞后于一般翻译理论的发展,这是因为翻译实践活动涉及诸多因素而呈多元化趋势。
在国内的翻译教学研究中,很多学者将不同的理论,如:顺应论、目的论、翻译批评理论、概念整合理论、文本类型理论等运用于翻译教学研究之中。
关联理论也不例外,学者们开始从关联和认知的角度对翻译教学进行了全新的思考。
但是大部分的研究还局限在对翻译教学方法的探讨,对教学观念的讨论和教学主体—学生的研究较少。
在国外的翻译教学界,翻译教学开始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翻译教学者开始探索译者的大脑机制;翻译教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愈加紧密。
当前西方翻译教学研究呈现出的态势是,将社会要求、翻译规范、学生中心、信息技术、心理过程等理念融入研究之中,因而在理论拓入和教学实践上表现出勃勃生机。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 1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翻译能力培养研究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王晓濛【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培养一直是翻译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国外许多学者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西班牙翻译能力研究小组PACTE认为翻译能力由若干次能力构成,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并且被广泛应用在各研究中。
而我国的翻译能力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也相对滞后。
所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指导,是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建构主义 翻译能力 培养策略一、建构主义理论1.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
其哲学渊源可追溯到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20世纪推动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哲学家兼教育家杜威、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俄国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和美国卓越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
皮亚杰最早提出了这一理论。
他认为,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学生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的知识,并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每个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的形式,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杜威的经验型学习理论强调,教育是经验和的生长和改造,学习从金阳中产生为题,进而受到激发,探索新知识。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论人文教学中,学生逐步地将教师的经验进行内化,从而独立从事活动,不断穿凿新的发展区。
并且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布鲁纳则将“意义建构”确立为心理学的中心概念,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依靠已有知识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
2.常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关于建构主义思想,有多重流派,目前比较成熟的有:支架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随即进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英语翻译教学论文
英语翻译教学论文摘要: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就是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对于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在网络环境下,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充分融合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性改革行为值得在学校推行,为英语翻译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
一、传统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1.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所谓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指的就是英语翻译教师在相应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指导理论的指引下,在一定的英语翻译教学环境下,形成的教导者、教导工具、接受教导者(例如,英语翻译教师、高校学生、教材课本、媒体材料、教学工具等)之间的的稳定关系以及实现教学过程的教学结构形式。
教学模式既是一种高度概括化的教学理论,又是对英语翻译教师的教学经验的高度总结和系统化的概括。
2.我国传统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的英语翻译教学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这种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就在于“以教师为中心”,在英语翻译课堂上,英语翻译教师手持一支笔,拿着一本书,在黑板上写板书就是全部的教学过程。
在这样的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翻译学习过程全是凭借教师的一张嘴来完成的,教学知识的传递也是单向的,学生难以将自己的不足和不解及时的反映给英语翻译教师,也难以直接获取自己所急需的知识,这就导致学生进行英语翻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严重的打击,学生也就慢慢的转换成为了英语翻译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者,最终导致学生进行英语翻译学习的兴趣大大下降,严重的影响到了英语翻译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互联网背景下的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活动的依据1.理论依据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解读,不难看出,在英语翻译学习的过程之中,学生才应该是接受英语翻译知识和进行对英语翻译知识思考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自主思考所建构的英语翻译知识体系才是学生自己掌握的英语翻译知识体系。
如果只是英语翻译教师一味的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知识,不是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手段(例如,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探讨的方式、互相帮助的学习方式)所进行的主动的知识的获取方案,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的牢固性就会比较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翻译学中的交往观
我国的翻译研究已经经历了三种研究范式的变化,即,语言文学式的翻译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的研究和解构主义的多元化的研究。
虽然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有答题界限,但在每一次模式变化后以往的范式也是会同时参与其中的。
从时间上看,20世纪80年代之前都可以算是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阶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市一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为主的翻译研究阶段,儿自90年代中期后是以解构主义多元化为特征的翻译研究阶段,但这几个理论都有其缺陷与限制,要么是语言决定论的极端,要么有主体意志过分张扬的弊端。
在对这些翻译研究范式的批判与反思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建构主义翻译学来解决原有这些理论所存在的问题。
下面是对各个范式进行的整理,从整理中可以发现建构主义范式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翻译的,本文着点于建构主义翻译学的交往观。
所谓建构主义翻译学,是一种以交往理论为基础,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翻译研究,并把这一研究对象作为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来建构,是一种重建性质的研究。
它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哲学,理性基础是交往理性,真理观是共识性真理,语言学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
所有这些理论基础都是和交际理论分不开的,都是在言语行为中来研究,可以说,建构主义翻译学虽然强调翻译研究应该回归到语言研究的问题上来,要以语言为研究主体,但是也是非常强调翻译活动中的交际交往问题的,并且交往观始终贯穿在建构主义的各个理论基础之中。
建构主义的翻译研究在哲学基础上是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向。
这种实践诠释学是一种本体论的真正回归,是回到人的社会实践。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人类交往实践,而交往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实践活动,所以翻译研究的哲学基础只能是实践哲学。
人的生存实践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生产实践,一是交往实践。
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中,人们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人们的社会交往实践,它主要是一种理解与解释的活动。
哲学的实践转向帮我们走出了原文与译文文本的对立关系,走出了观念文本,从现实世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来观察翻译活动,把它看成是人类交往实践的重要形式,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是一种文化间的互动性活动。
交往是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只有这样来认识翻译,才能寻找不同文化间交往的普遍性规律和合理的交往模式。
交往活动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所以翻译也不能偏离对语言本体的研究,要把关注点放在实际中使用的语言,即言语问题上,要以对话式的日常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言语行为的内在规律,使语言成为沟通观念性文本和现实文本之间的桥梁。
建构主义从原来其他翻译研究范式的语义—句法翻译模式变成语义—语用模式。
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我们就不能不关注语境问题。
它是这种转变的具体体现。
另外,由于交往中的理解是双向的理解,即对话式的相互理解,这种相互理解包括了“两个主体以同样的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达”,也同样包括“在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正确性上,两个主体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
这种交往理论的理解观不仅联系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文本,而且提出了交往伦理问题,即对交往规范性的追求。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实践中要遵循两种规则或者规范,一种是构成性规则,让人们说出语法正确的句子;另一种是协调性规则,这才能使人们说出得体的言语。
前者是人的语言能力问题,后者是人的交往能力问题。
这些协调性原则是根据语言规律和社会行为规范构建的。
享有同一文化并操同一语言的交际双方为达到互相理解,顺利进行交际的目的,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这些原则。
自觉得遵守原则者,指受过交际和语言的专门训练,懂得恰当进行交际并自如得使用语言的人;不自觉地遵守原则者,指未受过交际和语言的专门训练,但在统一社会及语言环境中生活的人。
他们在同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交际和使用语言的规则便自然成为其交际的原则了。
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理性基础是交往理性,是
一种理性的重建,完全不同于语文学的直觉主义的非理性基础,结构主义的目的—工具理性基础,解构主义的怀疑主义反理性基础。
这三种理性基础都有着各自的局限性在翻译活动中显现了不同的矛盾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与交往活动是属于人类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精神交往形式,应该遵循社会规则和规范,遵循理性原则。
那么在交往活动中的理性原则自然就应该是交往理性了。
建构主义的翻译学理性基础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他认为,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道德理性,又称实践理性,核心内容是承认和尊重一定的规范标准。
同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一样,同样要求在人际交往中的言语者使用最得体,恰当的语言,要遵循语言规则之外的协调性规则。
我们在翻译中就要注意不但要译出正确的句子,还要译出得体的句子。
言语行为理论是从语言表达层面与人际关系交往层面同时展开的,语言表达的正确性与交往关系的得体性有机结合。
在实际交往中,只说出语法正确的句子是不够的,还要选用得体的句子,比如语气,表达方式,称谓的使用等等,这种能力是一种交往能力,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