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第一章古代神话与远古歌谣神话的定义神话是“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1、现实性2、艺术性3、历史性古代神话的记录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典籍神话内容人物: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一、创世神话:盘古开天二、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三、洪水神话:鲧禹治水四、战争神话:炎黄之战、黄帝战蚩尤五、发明创造神话: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后羿六、其他: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我国神话的特点一、记载零散、并多有异说。
二、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
三、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
四、赞美勤劳与创造发明。
神话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史学价值:了解先民的生活状况和思维方式文学价值:题材内容、创作手法、叙事方式、素材等盘古开天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始祖神话《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曰简狄……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后稷神话记录在《诗经·大雅·生民》发明创造神话《韩非子‧五蠹》中提到:“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弓箭记载零散《诗经》《左传》、《国语》、《逸周书》《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提纲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提纲
一、古代文学的概述
1.古代文学的时期划分和特点
2.古代文学的基本体裁和代表作品
3.古代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诗经》
1.《诗经》的特点和内容
3.《诗经》的主要传世版本和研究意义
三、《楚辞》
1.《楚辞》的特点和分类
2.《楚辞》的代表作品赏析
3.《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四、《论语》
1.《论语》的背景和作者
2.《论语》的思想和主要内容
3.《论语》的意义和影响
五、唐诗
1.唐诗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唐诗的基本体裁和代表作品
3.唐诗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六、宋词
1.宋词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宋词的基本体裁和代表作品
3.宋词的艺术特色和意义
七、元曲
1.元曲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元曲的基本形式和代表作品
3.元曲在中国戏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八、明清小说
1.明清小说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明清小说的基本形式和代表作品
3.明清小说的题材和艺术成就
九、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和阅读技巧
1.古代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2.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3.如何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之美
十、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1.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和传承
2.古代文学对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启示和反思
3.古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以上是一个关于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的复习提纲,可根据需要进行细分
和扩展,重点掌握每个部分的基本概念、代表作品和相关研究内容。
同时,通过阅读原著、研究相关文献和参加讨论,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
欣赏,提高复习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一)复习提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但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周王朝的乐官是最有可能的。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古代文学》1教学大纲
《古代文学》1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307120总学时:60学分:3.5课程类别:限制性选修课开课对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1)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任务:本课程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
以文学史为线索讲授各个时期(或各阶段)文学的概貌、特点、地位,对中国古代作家和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
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轮廓,掌握本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各个历史时期(或阶段)文学发展的概况、重要的文学现象和重要作家及作品。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爱国情操,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力、自豪感,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文学理论知识阅读、分析、评价古代文学作品,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生借助注释,能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并熟读或记诵一定数量的作品。
并能运用文艺理论,独立地分析、评述古代作家及作品,把握它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基本特征。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编先秦文学教学内容:概说中国文学的起源。
先秦文学的特点:诗乐舞紧密结合,文史哲不分,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第一章原始口头文学第一节原始诗歌的起源,原始诗歌的内容和主要形式特点。
第二节神话的产生及其特征,神话的内容分类,著名神话讲评,神话对世文学的影响。
学习篇目:*《弹歌》、*《伊耆氏蜡辞》、*《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标有*为重点学习篇目)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中国文学的开端——原始诗歌和神话传说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掌握原始诗歌的起源和特点、神话的产生过程及其本质特性、神话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把握上古歌谣、神话的特点、性质等问题。
教学难点:留存的作品较少,需要灵活掌握。
第二章诗经教学内容:第一节《诗经》的定名分类、收集编定、时代地域、流传注本。
第二节雅颂:宗教性、训诫性;史诗:反映贵族生活现实。
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古代文学复习提纲第一编先秦诗歌第一章上古歌谣第一节上古歌谣一、基础知识(1)《尚书·尧典》云:“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2)《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吕氏春秋·古乐》:“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
(4)《周易》《贲(bi)卦》六四爻辞:“贲如,皤(po)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反映原始社会的抢婚习俗。
(5)载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的《弹(dan)歌》:“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古“肉”字)。
”这是一首远古流传下来的猎歌,表现了先民从制造弹弓到打猎的生活情状。
二、简答1、举例说明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上古诗歌的表达形式是载歌载舞的。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和表现形式,初民该如何表达情感呢?《毛诗大序》解释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的记载,如《尚书·尧典》云:“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这些记载虽然都在文字形成以后,但确实具有初民生活的踪影:手握牛尾边舞边唱,或是带着各种野兽的标志,模仿野兽的动作,随着敲击石器的节奏而手舞足蹈,体现着初民载歌载舞的情状。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一、基础知识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包括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三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另有6篇笙诗,仅存诗题,不在305之内。
2、《诗经》的分类。
《诗经》中的诗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纲要复习资料一、概述中国古代文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的学科,包括文学作品的创作、发展背景、流派特点等方面。
本文档提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复资料,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古代文学史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二、古代文学的起源古代文学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的口头传统,主要包括神话、歌谣、民间故事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文学逐渐从口头传统转变为文字表达,逐步形成了古代文学的基础。
三、先秦时期的文学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包括《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承。
这一时期的文学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抒发政治观点,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迅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流派和作家。
如司马迁的《史记》、曹操的《观沧海》等,这些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五、唐代文学的繁盛时期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文学家和作品。
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这些作品代表了唐代文学的精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宋代文学的特点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以陆游、苏轼为代表的文学家。
他们的作品注重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和批判,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表现手法。
七、元代至明清时期的文学元代至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走向衰落的阶段,但仍有一些杰出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
如元曲、明代的四大奇书等,在这一时期继续着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和风格。
八、结语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古代文学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以上是本文档的纲要复习资料完整版,希望能对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提供帮助。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学考试大纲(史上最全的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学考试大纲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内容包括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和隋唐五代文学四编。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学自先秦至五代的发生发展历史,把握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为进一步学习各种选修课程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理解: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第二节神话传说1.神话及其产生识记:神话的性质。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
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综合运用:①中国神话的特征。
②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1.识记:《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2.《诗经》的收集和编定识记:①采诗说。
②献诗说。
③删诗说。
理解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意义。
3.《诗经》的流传识记:《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
理解:《诗经》的流传。
第二节社会政治诗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简单运用:简要说明下层人民社会政治诗的具体内容。
2.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简单运用:简要说明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的具体内容。
3.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简单运用:简要说明其具体内容。
4.称颂执政者的诗简单运用:简要说明其具体内容。
第三节情爱诗1.歌唱爱情和婚姻的诗理解:大胆直爽与温文典雅的两种风格。
《古代文学史(一)》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先秦文学第一节先秦文化总论先秦文学的时间断限和主要样式;先秦文学的发展过程;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应用性与现实性、独创性与典范性、鲜明的地域特征。
第二节原始歌谣与神话原始歌谣的产生及主要内容;神话的定义;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神话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诗经》的结集与流传《诗经》的产生时代;《诗经》作品的分类:风、雅、颂;《诗经》的作者以及结集、流传与应用的情况。
第四节《诗经》的内容《诗经》的内容主要有:颂赞诗、怨刺诗、征役诗、婚恋诗、农事诗、礼俗诗。
《诗经》中《风》、《雅》、《颂》的内容也有区别。
《颂》用于庙堂祭祀,主要是颂赞之作。
《雅》出自各级贵族之手,内容主要是颂赞和怨刺。
《国风》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它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感情。
第五节《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诗经》产生于北方,风格平易质朴;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鲜明的形象性、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诗歌形式。
《诗经》的影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精神;颂美与怨刺的传统;赋比兴手法以及纯熟的创作技巧;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
第六节历史散文的形成与《尚书》古代历史散文的形成;《尚书》的写作特点。
第七节《春秋》《国语》《春秋》的有关常识和写作特点;《国语》的有关常识和思想特征;《国语》的写作特点:婉而多讽,平实而剀切的文章风格、有些人物对话写得风趣生动,情态宛然。
在记言时往往用简略的语言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形成首尾完整的故事。
第八节《左传》的编纂和思想倾向《左传》的书名、作者、编写体例和内容。
《左传》的思想特点:维护维护制与民本思想。
第九节《左传》的写作特点《左传》的文章细密详赡,富于文采,同时又微婉蕴藉,意味深长,具体表现在:精彩细密的叙事尤其是战争描写、个性鲜明的人物、微婉巧妙的辞令。
第十节《左传》作品选讲《郑伯克段于鄢》作品内容:本文通过鲁隐公元年郑庄公在鄢地打败共叔段这一历史事件,表现了春秋时期统治者内部为争权夺利而骨肉相残的斗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纲要
爱
诗 1、有许多作品,歌咏美丽多姿的爱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
①一些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
②一些诗作的表现风格,则呈现为温文典雅。
③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诗经》用韵的一些规律,实际上成为后代诗歌音韵的圭皋。
④《诗经》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词汇丰富;二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诗经的含义 《诗经》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尊为“经”。 2、《诗经》成书于春秋中叶,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另有笙诗6篇,有目无辞。 3、《诗经》各篇都可以合乐歌唱,全书根据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全书作品产生的地域很广,主要是黄河流域,但也远及长江流域。 六诗/六义 1、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2、风、雅、颂是指《诗经》的分类。“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3、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赋”是铺叙或描写;“比”比喻,打比方;“兴”是起兴,发端。
先秦文学·诗歌·《诗经》(一)
诗经的来源 来源说法 采诗说 献诗说 孔子删诗说 来源记载 汉代班固《汉书·食货志》 先秦时期的《国语·周语上》 汉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相关记载文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循于路以采诗,……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成三百五篇…… 诗经的分类 编辑类别 风 雅 颂 分类含义 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大雅小雅,区别也是缘于音乐不同 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各类篇目 15国风;160篇 《小雅》74篇;《大雅》31篇;《大雅》多朝会燕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雅诗中也包含部分民歌。 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 40篇。《周颂》是西周初年作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鲁颂》、《商颂》分别是春秋前期鲁国和宋国用于朝廷和宗庙的乐章,可说是庙堂文学之祖。 分类依据 1、根据音乐的不同来进行分类。 2、最早明确地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3、根据诗经内容的不同,又可划分为社会政治诗、情爱诗、史诗及其它等。具体请见下页表格《诗经》(二)。 诗经的流传 诗经的流传 1、诗经是后起之名。秦以前,是一种比较平实有用的工具,还没有上升到不可违背的经典。 2、到了汉代,经学兴起,学术与政治联姻,《诗经》作为五经之一而显赫、兴盛,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称为鲁、齐、韩、毛四家诗。 3、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遂独行于世,其余三家诗逐渐消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 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 1、作为祭祀、宴享时的奏唱; 2、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左传》多有记载); 3、作为教育的课本(大约由孔子始。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诗经的文学成就 艺术表现方法 赋 比 兴 具体含义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法。可以是直接叙事、刻画描写、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比喻,基本是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另一种是整首诗用比,是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作用与比相近,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与诗歌情思无关时,则往往起到压韵作用。 诗经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自考《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自考《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古代文学史以古代文学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为线索,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出了历史的总结和评价。
自考《古代文学史一》主要内容涵盖了上古文学、先秦文学、汉赋与骈文、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文学等。
自考《古代文学史一》考试的重点知识点总结如下:1.上古文学上古文学主要包括《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后世诗文创作的重要参照和借鉴对象。
《楚辞》是一部以楚国民族情感和抒发为主要内容的诗文集合,反映了楚国在历史上的兴衰荣辱。
2.先秦文学先秦文学主要包括《论语》、《孟子》、《道德经》等。
这些作品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研究和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汉赋与骈文汉赋是汉代兴起的一种具有散文结构的辞章,主要以抒发感情和描绘景物为主,写作技巧独特,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骈文是古代一种具有特殊句式和行文结构的文体,起初用于政治演讲和纪实性文字记述,后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4.汉乐府汉乐府是汉代乐府文学的总称,是一种与音乐结合的文学形式。
其中以《长歌行》、《孔雀东南飞》等作品最为著名,以其自由、真实、生动的描写方式而成为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5.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代表了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此时期以文人雅士的作品为主,表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其中以曹操、陶渊明、陶弘景等人的作品最具代表性。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史一》的重点知识点主要包括上古文学、先秦文学、汉赋与骈文、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文学等。
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掌握,需要学生对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熟悉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创作特点。
此外,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内涵和发展,还需要学生通过实际的阅读和学习,加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重点知识点,才能顺利通过《古代文学史一》的考试。
《古代文学》提纲
名词解释1、江西诗派:因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此图是吕本中早年一时兴到之作。
图中首列黄庭坚,次列陈师道等,共二十五人。
列入图中的人物,主要是黄庭坚的追随者和与吕本中有较密切关系的人,主观色彩较浓。
《宗派图》显示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一是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的聚会;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而非地域划分,入诗派者并非都是江西人;第三,江西诗派是元祐学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
江西诗派的发展可分为发展期、全盛期与衰落期。
2、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他所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诚斋体”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诗,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
“诚斋体”中以绝句最为出色。
3、江湖诗派:是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
江湖本是隐士布衣的栖游之地,江湖诗人大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官宦,登显禄者极少。
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迸退失据,他们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维持生活,或游走干谒卿相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间,结诗社,推盟首,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无形中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
当时有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于是刊刻《江湖诗集》《续集》《后集》等书。
后人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皆相似,故称之日江湖派。
4、永嘉四灵:是指南宋后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
由于他们四人的字号中均有一“灵”字,故谓之“四灵””。
他们又都是永嘉人,诗风极为相似,且都由叶适鼓吹而闻名于世,故谓之“永嘉四灵”。
“四灵”以宗唐为号召,实则学习晚唐贾岛、姚合的晚唐体,诗风清苦冷僻。
刻画太。
甚而流于纤巧,但以白描作诗,清新流丽,矫宋人长篇论理之陋习,在文学史上可谓功过参半。
5、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因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称诸宫调;宋金流行的民间说唱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史I》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I》复习提纲《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一、秦代文学秦王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学创作空前冷落。
再加上秦朝时间短暂,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
1、由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政八年,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之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
其刻石铭文除《琅琊台》外都是三句一韵的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文有影响。
二、汉代文学汉代的经济文化状况1、汉代国力增强,社会进步。
2、汉代在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
作家的文化素养汉代文学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文学作品的数量和种类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1)以新的“天人合一”关系为基础的建构●2)巨大的空间意识(动态的建构过程)(3)英雄主义的高扬●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1、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汉代士人的阅读范围并不限于五经,而是广泛得多,尤其是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对作家群体的生成提到了催化作用。
2、献纳辞赋的风气盛行。
3、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
4、两汉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乐府、东观等机构均有许多文人供职。
后来出现鸿都门学这种专门培养文学和艺术人才的学校,在历史上是首创,是汉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5、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多元化的发展态势)1、汉朝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展,使那个时代的作家充满豪迈的情怀。
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于自己的观照之下。
例:“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人物。
”——司马相如《西京杂记》卷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大赋中对作品都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宏的气势,欣赏那种使人崇高的巨丽之美。
《古代文学1》教学大纲
《古代文学1》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古代文学1》课程编号:010142课程类别: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64总学分:4开课学期:2适用专业:国教1701先修课程:《古代汉语》开课学院:文学院二、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古代文学1》是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文学性、历史性和艺术性的特点。
《古代文学1》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对学生完成以下方面的教育:1.通过学习《中国文学史》(一、二卷)和先秦至五代时期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中国古代文化、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特别是较为系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知识,使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
2.帮助学生获得阅读、分析、鉴别、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与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系的科学精神。
3.将文学史知识与学生人格的培育和趣味的养成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语言文学修养,使学生具备国际教育专业所要求的一些重要素质,包括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
三、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掌握基本的文学作品知识和文学史常识,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悠久传统和主要特点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学生自学、讨论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五、考核方式考查。
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参照考勤和平时作业)六、课时分配章节主要内容讲授课时绪论第一章先秦文学绪论;上古神话4第三章第四章《诗经》、《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4第五章第六章《孟子》《庄子》;屈原与楚辞赋4绪论、第二章秦汉文学绪论;西汉辞赋4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东汉辞赋4第五章第六章《汉书》及东汉其他散文;汉代乐府诗4第七章、绪论汉代文人诗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4第一章第二章三国文学两晋文学4第三章第四章陶渊明南朝文学4第五章第六章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小说4绪论第一章绪论;隋及初唐文学4第二章第三章盛唐诗坛;李白4第四章第五章杜甫;中唐诗坛4第六章第七章白居易;古文思潮与唐文的成就4第八章第九章传奇与敦煌文学;晚唐五代诗坛4第十章、复习词的兴起与晚唐五代词、复习4合计64七、教学内容: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学、学习目的要求、学习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整理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等。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重点知识点整理。
一、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1.文字的出现和发展:包括甲骨文、金文、竹简等不同的文字形式。
2.诗经的出现: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作品集合,是以《诗经》为代表的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
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楚辞、《左传》等作品,以及孔子的《论语》。
4.先秦时期散文的兴起:例如《庄子》、《韩非子》等作品。
二、汉代文学1.古文运动:以史书为主要表现形式,主要代表作品有《史记》、《汉书》等。
2.新文学的兴起:以五言绝句为主要表现形式,主要代表作品有《楚辞》、《古诗十九首》等。
3.乐府民歌的出现:乐府民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势。
4.古琴文化的兴起: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个别琴谱被后人列为古代文学作品,如《广陵散》、《阳关三叠》等。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1.乐府民歌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的发展呈现出洞庭诗派、东方朔诗派等不同的流派。
2.与佛教的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学蓬勃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佛经和佛教诗歌。
3.世说新语的出现:《世说新语》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著作之一,以记事故障的方式展现了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四、唐代文学1.诗歌的全盛时期: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杜甫、李白等被称为“诗仙”。
2.近体文学的发展:近体文学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包括了骈文、诗词等。
3.散文的独立地位:唐代的散文有独立的发展趋势,代表作品有韩愈的《韩文公集》等。
五、宋代文学1.诗词的发展:宋代诗词以古文为基础,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代表作家有苏轼、黄庭坚等。
2.元曲的创作: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重要形式,包括了杂剧、散曲等。
3.散文的发展:宋代的散文创作有较大突破,代表作品有周敦颐的《爱莲说》等。
中国古代文学提纲(1)(2020年整理).pdf
名词解释1.豪放词派:答:豪放词派是婉约词派相对的宋代词派,由苏轼开创,至辛弃疾而大成,包括黄庭坚、晁补之、陆游以及陈亮、刘过、刘克庄等词人,因他们的词风飘逸豪放故名。
2.临川四梦:答:是指明代汤显祖的四部著作,即《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因作者是江西临川人,而这四部戏都写到梦境,故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3.套数:答:是散曲中相对于小令一种大型体式,与诸宫调有渊源关系,是由多种曲调连贯而成的整套曲子。
又名“套曲”、“散套”。
4.唐传奇:答: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多以传、记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轶事。
“传奇”一词最早见于裴铏的小说集《传奇》,后来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并作为唐人文言小说的通称而沿用。
5.人情世态小说:答:人情世态小说属于通俗小说的一种,又叫“人情小说”,是指立足人间社会,以基本写实的方式来描写家庭生活、婚姻、男女感情,并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作品。
6.玉茗堂四梦:答:汤显祖的四部传奇,《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称为“临川四梦”,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得名。
7.“三言二拍”:答:“三言”即明代冯梦龙整理、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三部影响很大的话本、拟话本小说集。
“二拍”即明代凌濛初编写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是“三言”之后重要的拟话本集。
“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8.南洪北孔:答:清初,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
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剧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壁,因为洪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故两人有“南洪北孔”的美誉。
9.志怪小说: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
内容主要记述神鬼怪异、远方异物,宗教迷信色彩浓重,但也有不少有意义的作品,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
总体看,志怪小说艺术上还比较粗糙,但某些优秀作品在人物刻画、叙述故事、语言使用等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完整版笔记
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
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
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
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琨、郭璞)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的,风格绮艳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调柔弱,内容平泛,题材狭窄,把形式主义诗风推向极致。
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第一章古代神话与远古歌谣神话的定义神话是“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1、现实性2、艺术性3、历史性古代神话的记录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典籍神话内容人物: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一、创世神话:盘古开天二、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三、洪水神话:鲧禹治水四、战争神话:炎黄之战、黄帝战蚩尤五、发明创造神话: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后羿六、其他: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我国神话的特点一、记载零散、并多有异说。
二、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
三、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
四、赞美勤劳与创造发明。
神话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史学价值:了解先民的生活状况和思维方式文学价值:题材内容、创作手法、叙事方式、素材等盘古开天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始祖神话《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曰简狄……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后稷神话记录在《诗经·大雅·生民》发明创造神话《韩非子‧五蠹》中提到:“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弓箭记载零散《诗经》《左传》、《国语》、《逸周书》《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多有异说盘古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变为江河,头发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钟山之神的神话与之相似: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
被历史化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官名)。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韩非子》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此之谓:…四面‟也。
”宰我问孔子“黄帝三百岁”的传说。
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之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庄子》:《逍遥游》鲲鹏变化,《应帝王》混沌之死曹植:《洛神赋》,李商隐:“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 (《瑶池》)唐代传奇:李朝威《柳毅传》,明清小说:《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参考书目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弗雷泽:《金枝》闻一多:《伏羲考》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袁珂:《中国神话史》、《中国神话通论》潜明滋:《中国神话学》、《神话学的历程》栾栋:《感性学发微》第二章诗经《诗经》概说一、《诗经》的性质:第一部诗歌总集、抒情诗集。
二、《诗经》的名称和篇目: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之作。
(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诗经》的时代: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最后编定成书。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即黄河、长江、汉水、渭水流域。
四、《诗经》的作者: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诗经》的编定一、采诗周代朝廷采诗以制作礼乐。
二、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三、颁诗四、关于删诗说采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班固《汉书·食货志》)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献诗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国语·召公谏弭谤》关于删诗说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
(东汉王充《论衡·正说》)删诗说至今仍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理由有四:1、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仅8岁。
2、《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
3、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
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4、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主张“放郑声”。
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
可见,说《诗经》由孔子删选而成,不可信。
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诗经》的体制《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雅:正,指王畿的音乐。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
用诗和传诗《诗经》的应用春秋战国时期赋诗言志,或以讽谏劝戒,或以评论抒情,在上层的人际交往中,十《诗经》的流传:四家诗西汉时期,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民间广泛传授,自郑玄作笺兼容三家,使毛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而“毛诗”独存至今。
《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业诗燕飧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爱情诗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赞颂了后稷、公刘、古公、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生民》记述后稷创建农业的事迹,采用铺叙手法,歌颂后稷功德,富有传奇色彩。
农业诗《诗经》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是耕种藉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七月》,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和农夫的生活状况,抒发了农人的不幸和痛苦。
燕飧诗《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周之国君、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
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
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
怨刺诗西周中叶以后,出现了针砭时政的怨刺诗。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大小雅和国风中。
战争徭役诗一、从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
二、更多的战争诗表现的是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
三、徭役诗完全表达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
爱情诗一、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
二、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
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
《诗经》的艺术成就一、《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赋: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相关的十五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
兴: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1、有的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只在开头起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作用。
2、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
以《蒹葭》为代表。
三、重章叠句的歌唱形式《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1、《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
2、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3、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四、篇章句式既有定式,又灵活变化。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抒情诗传统开辟了抒情言志的传统,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风雅精神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比兴的垂范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比兴:兼有比义的兴,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诗经》研究新动态《诗经》的性质《诗经·国风》是否为民歌的问题《诗经》文学自觉《诗经》的性质在中国古人眼中,《诗经》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以“诗”的形式表现圣人之“志”的“经典”。
“五四”以后,《诗经》不再具有了“经”的性质,而成了一部普通的中国古代诗歌总集。
第一功能是礼仪功能。
第二功能是政治教化功能。
诗的第三大功能是作为贵族子弟的教学教本。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部文学作品来看待。
《诗经·国风》是民歌吗?朱东润:《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胡念贻:《论国风的大部分是否民歌的问题》“风”与“民歌”不是相等的概念。
《国风》有相当多的诗所写的是贵族社会的世俗生活,而且已不是诗歌的原始形态。
以作者的阶级性为标准的价值评判尺度应纠正。
《诗经》的文学自觉问题华夏古歌之集成古代诗艺之典范中国诗论之肇始参考书目(唐)孔颖达:《诗经正义》(宋)朱熹:《诗集传》余冠英:《诗经选》高亨:《诗经今注》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诗经研究丛刊》第三章屈原与楚辞楚辞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南北文化的交融南北文化的交融1、楚国地域2、楚国贵族源于中原,第一个王熊绎被封于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