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优秀教案
《相遇问题》优秀教案《相遇问题》优秀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列式计算(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2、板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二、引入过去,我们研究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1、教学准备题(1)点击课件中准备题出示题目(2)学生理解题意。
(3)找出出发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时间间(4)点击热键和强调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学生思考会出什么情况。
利用课件继续演示会出现的三种情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准备题的表格,指导学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学生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学生讨论:出发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9)小结: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讨论:a、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b、 4分钟后两人怎样?c、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4)学生试做。
四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选择一个相遇问题,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画图、列表、方程等方法,共同解决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生活化的相遇问题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发现、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探究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教学中注重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形成解题思路。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片等,形象直观地展示相遇问题的解题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生活中找一个相遇问题的实例,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列出关键信息,并运用所学方法求解。鼓励同学们将这个问题分享给家长,与家长一起探讨、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关于相遇问题的研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相遇问题的定义、基本要素、解决方法、生活中的实例等。报告要求条理清晰,图文并茂,体现小组的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对相遇问题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难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开始时,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相遇问题情境,如两人从不同方向相向而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生活场景图,如两个小朋友从学校的东西两边同时出发走向对方,然后在学校的中间相遇,引发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思考。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相遇问题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四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内容:相遇问题教学目标:1、在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初步学习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理解三量的含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迁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理解并叙述速度和、相遇时间及路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走路,比如今天我们就从我们学校出发共同来试验二小上课。
我们走的是同一段路程,你们是坐车来的,用了20分钟就到了,老师是骑车来的,用了25分钟才到。
这里面有没有数学问题呢?师:在走路中涉及的数学问题,主要就是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三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速度×时间=路程)师:你能根据这个关系式编一道题吗?(板书算式)2、汇报作业:(小组)边表演边讲解二、新课:1、师:同学们遇到这么多情况,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两个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行走最后相遇的这种情况。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2、出题小明和小红是一对要好的朋友,他们每天都约好早上7:30从家出发,4分钟后两人正好在学校门口相遇。
小明每分走50米,小红每分走60米,你知道小明家离小红家有多远吗?(1)学生说已知条件,师在黑板上画图。
50米 4分钟相遇 60米小明家学校小红家?米师:(介绍学具:绿色纸条表示什么?小明的速度粉色纸条表示什么?小红的速度这条线段表示什么?路程)(1)先用学具演示,两人从同时出发到相遇的过程。
(2)通过演示,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3)说说每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吗?3、小组演示,讨论。
4、小组汇报:(边摆边说)(1)50×4+60×4=440(米)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2)(50+60)×4=440(米)a、小组演示,把4分钟相遇的过程用学具摆出来。
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五解决问题-相遇问题(教案)
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五解决问题-相遇问题(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讨论相遇问题,是数学五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相遇问题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例如两个人从不同的地方开始走,问他们何时相遇。
相遇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运算方法,培养其团队合作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学习数学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相遇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学生能够通过画图和计算等方法解决相遇问题。
3.学生能够运用相遇问题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倍数关系和比例。
教学重难点1.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计算方法。
2.如何将相遇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求解。
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相遇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授法:通过讲述相遇问题的相关概念,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演练,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步骤和方法。
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介绍生活中的相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小明和小刚从两条不同的道路出发,问他们何时相遇?如果小明比小刚快两倍,那么他们相遇时,小明走了多少路程?2. 讲授(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相关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如何将相遇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求解。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实例来讲解。
3. 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出具体的相遇问题例子,引导学生分成小组,通过画图和计算等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关键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听懂相遇问题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2.学生所完成的案例分析的正确率。
3.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作业老师可以布置一个类似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家里练习和复习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例如:两个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他们相遇在距离A地12公里的地方,若从A地到B地距离120公里,则两人速度之比是多少?。
《相遇问题》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的转换:学生需要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将文字描述转换为数学表达式。
举例解释:
-在运用关系式法时,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给出的信息,找出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而列出方程。例如,当两个物体同向运动时,学生需要理解路程差等于速度差乘以时间。
-在画图分析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准确地表达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教师可以通过示例或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在图中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成果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计划在之后的课程中,多给一些机会让学生们进行口头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在课程总结时,我强调了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希望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然而,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解和练习可能还不够,需要在课后布置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作业,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去发现和解决相遇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同向相遇和反向相遇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关系式法和图解法的运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相遇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让学生模拟两个物体的相遇过程,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观察相遇现象。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问题解决数学相遇问题》(教案)
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教师:每一天同学们都从自己的家出发来到学校,相聚一起,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
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东边和西边两位同学家之间的距离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二、教学新课(一)教学例3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2.手势表示“同时”“相遇”3.找学生进行表演,感知相遇。
4.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5.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6.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方法一:60×4+70×4 方法二:(60+70)×4=240+280 =130×4=520(米)=520(米)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7.比较(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8.再次观看多媒体,了解相遇问题三、巩固练(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运动结果:相遇(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四、课堂小结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解决问题(相遇问题) ▏沪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解决问题(相遇问题) ▏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沪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第一课,主要教学内容为相遇问题的解决策略。
相遇问题通常涉及两个或多个运动物体,在相同或不同的时间、速度下,沿直线相向而行,求它们相遇的时间或地点。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式等手段,学会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并描述相遇问题中的关键信息。
2. 培养学生运用画图和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1. 对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距离关系的理解。
2.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直尺、圆规、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相遇问题,如两人从不同地点同时出发走向对方,问何时何地相遇。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相遇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和相遇点。
3. 讲解与示范:在黑板上示范如何画图和列式解决相遇问题,讲解每一步的思路和方法。
4. 实践: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遇问题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5. 讨论与分享: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集体讨论不同解法。
6. 总结:总结解决相遇问题的步骤和关键点,强调数学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1. 相遇问题的定义和特点。
2. 解决相遇问题的步骤:识别信息、画图表示、列式计算。
3. 典型例题及其解答过程。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拓展练习:设计一些变式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相遇问题。
3. 生活应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相遇问题,并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
课后反思本节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教案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教案教学内容:相遇问题教学目标:1、在同学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关系的根底上,初步学习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理解三量的含义。
2、进一步培育同学的分析推理和迁移的力量,提高同学的实践力量。
3、培育同学学习数学爱好的乐观情感。
教学重点:能精确地理解并表达速度和、相遇时间及路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走路,比方今日我们就从我们动身共同来试验二小上课。
我们走的是同一段路程,你们是坐车来的,用了20分钟就到了,老师是骑车来的,用了25分钟才到。
这里面有没有数学问题呢师:在走路中涉及的数学问题,主要就是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三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速度时间=路程〕师:你能依据这个关系式编一道题吗〔板书算式〕2、汇报作业:〔小组〕边表演边讲解二、新课:1、师:同学们遇到这么多状况,今日这节课我们就重点争辩两个人从两地同时动身,相对行走最终相遇的这种状况。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2、出题小明和小红是一对要好的伴侣,他们每天都约好早上7:30从家动身,4分钟后两人正好在门口相遇。
小明每分走50米,小红每分走60米,你知道小明家离小红家有多远吗〔1〕同学说条件,师在黑板上画图。
50米4分钟相遇60米小明家小红家米师:〔介绍学具:绿色纸条表示什么小明的速度粉色纸条表示什么小红的速度这条线段表示什么路程〕〔1〕先用学具演示,两人从同时动身到相遇的过程。
〔2〕通过演示,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3〕说说每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吗3、小组演示,争辩。
4、小组汇报:〔边摆边说〕〔1〕504+604=440〔米〕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六、运算律《9、相遇问题探究》(教案)
教案标题: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六、运算律《9、相遇问题探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运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两个或多个物体相向而行,最终相遇的问题。
2. 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通过观察题目给出的条件,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得出相遇时间、相遇地点等答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运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分析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到合适的运算律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相遇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运算律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
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掌握运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3. 练习巩固:教师给出一些相遇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4.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个较为复杂的相遇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运算律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新课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及教学过程,为教师提供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
四年级下册数学行程相遇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行程相遇问题一、知识点讲解1. 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
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基本公式:路程 = 速度和×相遇时间;速度和 = 路程÷相遇时间;相遇时间= 路程÷速度和。
2. 解题步骤第一步:明确已知条件,包括两个物体的速度(如果已知)、运动的路程(如果已知)以及相遇时间(如果已知)。
第二步:根据问题和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第三步: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合理。
二、典型例题及解析1. 例1题目: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甲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乙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解析:已知甲车速度公式千米/小时,乙车速度公式千米/小时,相遇时间公式小时。
(千米/小时)。
那么A、B两地的距离公式千米。
2. 例2题目:A、B两地相距45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0千米,乙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
经过多少小时两车相遇?解析:已知路程公式千米,甲车速度公式千米/小时,乙车速度公式千米/小时。
首先求出速度和公式千米/小时。
根据相遇时间 = 路程÷速度和,可得相遇时间公式小时。
3. 例3题目: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20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走110米,经过10分钟两人相遇,乙每分钟走多少米?解析:已知路程公式米,甲的速度公式米/分钟,相遇时间公式分钟。
米/分钟。
那么乙的速度公式米/分钟。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相遇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相遇求路程的实际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类型,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相遇问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决方法。
2. 相遇问题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相遇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决方法。
① 同向相遇问题: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速度不同,求相遇时间或路程。
② 相向相遇问题:两个物体从相距一定距离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求相遇时间或路程。
③ 追及相遇问题: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速度不同,求追上的时间或路程。
(2)讲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① 找出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② 利用相遇问题的公式进行计算。
③ 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3. 实例讲解通过一个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相遇问题,并运用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求解。
4.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遇问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决相遇问题的关键步骤。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遇问题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决方法,以及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了解决相遇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相遇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求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紧凑,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其应用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其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能否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直接影响到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场景。
2. 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
2. 学生掌握相遇问题中的逻辑推理过程。
教具准备:1. 白板、黑板、彩色粉笔。
2. 相关实际问题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步骤:1. 引入相遇问题(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相遇问题,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10分钟)介绍相遇问题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何确定两个物体相遇的时间和地点。
3. 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15分钟)教授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包括建立等速运动的方程、绘制图像、通过代数方程求解等步骤。
4. 实例分析和练习(20分钟)通过给出一些实例问题,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解决,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5. 拓展练习和讨论(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一些较难的相遇问题,然后进行讨论和解答。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评价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掌握情况,提出下节课的学习要点。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中未解决的问题。
2. 自行寻找一些相关的相遇问题,并尝试解决。
3. 总结课堂内容,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实际问题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评价学生时,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看结果。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相遇问题教学设计(通用5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
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优选教法,注重学法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
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
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
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程序,突出主体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1、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2、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1、理解意义(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3)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4)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5)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问题解决数学相遇问题》(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问题解决数学相遇问题》(教案)在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课堂上,我将教授《问题解决数学相遇问题》这一单元。
本单元主要涉及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一、教学内容1. 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介绍;2. 相遇问题的定义及解题思路;3. 运用图形和表格分析相遇问题;4. 实际情境中的相遇问题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遇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遇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射线演示器。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直线、射线和角,引导他们发现直线、射线和角的特点。
2. 知识讲解:讲解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几个典型的相遇问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几个相遇问题,及时反馈并讲解错误。
5. 应用拓展:布置一个实际情境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2. 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3. 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4. 实际情境中的相遇问题。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一个角;(2)一条直线;(3)一条射线。
答案:1. (1)一个角:由一个点出发,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2)一条直线:无端点,无限长的线段;(3)一条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的线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掌握了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了解了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但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还需加强,课后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运用直线、射线和角的知识解决?鼓励学生举例并尝试解决。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行程问题
(1)找出北京西站发出的车的起点和终点,进行连线
(2)找出石家庄站发出的车的起点和终点,进行连线
(3)交点就是它们的相遇时间
用坐标纸解题应注意什么?(出示投影)
(1)估点要准确
(2)描点要细些
(3)结果要看准确
三、巩固练习:
1.p58
2.p66 4
四、课后小结:
说一说今天学习的收获?
客车速度80千米
二、引导探究
出示例5:第五次铁路大提速后,z517次客车13:11从北京西站开出,15:51到达石家庄;z518次客车14:23从石家庄开出,17:10达到北京西站。这两列客车什么时间相遇?
师:z517次客车从北京西站开出,z518次客车从石家庄开出一定会怎么样?
师:一定会在某一时刻相遇,大约会在几点几分相遇呢?
具体时刻会是几点几分?
(学生解决此问题较困难此时教师提出看书)
怎样解决,教材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方法。请同学们看书p58:
你看到了什么?怎样理解?
(1)这样的小方格纸叫做坐标纸
(2)每一个大格表示1小时,10个小格是一个大格
(3)每一个小格表示6分钟
(4)一端表示北京,另一端表示石家庄
(5)两条线的交点大约为相遇时间,大约15:07 15:08
教学内容
行程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学习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解题方法是多样的。
2.通过阅读教材、画一画、看图回答问题等培养阅读意识;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从而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
3.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教学重点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6.8 相遇问题 教学设计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带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 8 课时相遇问题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2.感受“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回答下面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1)小明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2)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学生回答并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2.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7情境图。
(2)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当时的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他们在出发的时间、地点、方向上有什么特点?追问:他们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吗?(3)导入:这两个同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两人在途中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收集信息。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题目,观察情境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已知条件: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
所求问题: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2.整理信息。
(1)引导:我们找到了这么多信息,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列表、画图)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2)学生自主进行信息整理。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线段图或表格,组织进行评议和订正。
画图整理:70米 70米 70米 70米 60米 60米 60米 60米小明家小芳家?米列表整理: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70米走了4分钟小芳从家到学校每分走60米走了4分钟3.分析解题思路。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相遇问题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相遇问题教学目的:1.了解〝相遇效果〞的意义,探求发现〝相遇效果〞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绪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践效果。
2.感受〝相遇效果〞的解题方法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络。
3.培育先生的观察、剖析、推理、判别才干,以及自主探求和创新肉体。
教学重点:了解〝相遇效果〞的意义,掌握解题思绪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标题中的信息,剖析数量关系。
教学预备:课件教学进程:一、说话引入1.经过师生交谈,了解先生每天上下学状况。
出示小明上学的动画图示,教员板书:速度×时间=路程2.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7情境图。
〔2〕了解〝相遇效果〞的意义。
请两名先生到讲台前演示事先的情境。
组织先生停止观察,并思索:他们在动身的时间、地点、方向上有什么特点?追问:他们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吗?〔3〕导入:这两个同窗从两地同时动身,相向而行,最后两人在途中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讨的〝相遇效果〞。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搜集信息。
请同窗们再次阅读标题,观察情境图,说说标题中的条件和所求的效果区分是什么。
条件: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
所求效果: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2.整理信息。
〔1〕引导:我们找到了这么多信息,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处置效果的战略呢?〔列表、画图〕你计划用什么战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2〕先生自主停止信息整理。
教员巡视,停止一般辅导。
〔3〕组织全班交流。
先生能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停止整理,教员投影展现先生的线段图或表格,组织停止评议和修订。
画图整理:小明家?米3.剖析解题思绪。
提问:你能依据整理的结果,剖析数量关系并确定先算什么吗?思绪一:小明走的路程加上小芳走的路程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区分算出小明和小芳走的路程,再把两团体走的路程相加,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
思绪二:两人4分钟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算两人的速度和,再把〝速度和×相遇时间〞就等于总路程。
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五解决问题-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五解决问题-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分类讨论相遇问题,并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理解相遇问题、选择相应方法解决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二、教学内容相遇问题在初中数学中被大量讲解,但在小学数学中也有涉及。
相遇问题即描述两个或多个物体从不同位置出发,是否在规定时间内相遇的问题。
本课时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通过许多有趣的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并掌握相应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1.分类讨论相遇问题。
2.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1.理解相遇问题所涉及的物理概念。
2.合理选择相应方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老师在黑板或白板上画出两个小人向同一个方向移动的情景,并出示一组问题:两个人从不同位置出发,速度相同,将在一个斜坡的一端相遇。
现在,他们各自从相遇点又各自走了一段相同的路程,在斜坡的另一端相遇,这段路程的长度是多少?并且鼓励学生思考。
Step 2 概念导入1.相遇问题是描述两个或多个物体从不同位置出发,在一段时间内是否会相遇的问题。
2.相遇问题中需要用到时间、距离和速度等物理概念。
Step 3 分类讨论相遇问题1.同向问题:两个或多个物体在同一个方向上移动,速度不同。
–当速度相加大于等于相减时,相遇;–当速度相加小于相减时,不相遇。
2.反向问题:两个或多个物体在相反方向上移动,速度不同。
–当速度相加大于等于相减时,相遇;–当速度相加小于相减时,不相遇。
3.相遇位置问题:两个或多个物体从不同位置出发相向而行,在某一点相遇。
–通过相遇时间、相向而行的路程和速度计算相遇位置。
Step 4 实例演练1.两个人在相向而行的轨道上,一个人的速度为40m/min,另一个人的速度为60m/min,开始时两人距离为1000m。
问他们相遇需要多少时间?–A:20min。
2.两个人在同一直线轨道上,小明的速度是4km/h,小红的速度是3km/h,小明出发比小红迟2小时,问多少时间他们才会相遇?–A:12h。
小学四年级数学相遇问题引导探索教案设计.doc
小学四年级数学相遇问题引导探索教案设计07 本2 曾小兰0731010212教学目的:1.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间的相依关系,以及”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
2.能根据相遇问题的题意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说出解题步骤。
3 .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中求路程的应用题。
4.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微机及配套大屏幕、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2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展示设疑(一)复习旧知识(投影片)1 .小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65 X4=260米)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板书:速度X时间=路程)2.小明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由学生补充问题再列式计算)[评析:旧知的再现,针对性强,抓住与新知密切相关的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为学习新知识作了适当的铺垫。
](二)引人新课题我们以前学习的都是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如果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应用题)二、引导思疑1 .创设动态情境,准确理解题意。
.微机屏幕显示准备题:小华家距离小明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
小华每分走60米,小明每分走70米。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小华、小明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屏幕显示小华、小明走,让学生记下出发的时间、地点、方向,记下两人相遇时的时间。
小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小明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学生观察后提问:有儿个人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板书:人:两个时间:同时地点:两地方向:相向(相对)结果:相遇2.观察、思考、分析、填表。
教师利用微机逐分逐分地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变化情况,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完成下表.根据以上微机的演示让学生填写下面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之后,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首先我通过学生亲身演示,理解相向、背向的概念。
我让两名学生分别亲身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直观、生动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进而理解“相遇”的含义。
新课程的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本节课中,我重视让学生演示理解。
如例题的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来理解速度和,比空说要透彻的多。
这节课,在处理每一道题的时候,我几乎都是让学生说题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最后在列式解答。
这种做法感觉很重复也很耗时间,但是对于我们班的应用题实际水平来说确需要这种比较基础的练习来夯实基础。
在对例1第二种方法进行讲解时,(50+40)×5,对于“为什么是乘5而不是乘10”这个问题理解不透彻解释不清楚时,我采用两人演示的办法,直观的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两人同时相对走1分钟、2分钟、3分钟的情形,学生茅塞顿开。
我们都知道,“相遇问题”是四年级应用题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所以在讲解此部分知识点的时候,我就仔细对本知识点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到一条事半功倍的的解决办法。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结合本班学生情况,我决定用两课时把本知识点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课时:也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主要安排的是基础类型的课。
课始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了“时间、速度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以此为新知做以铺垫。
然后重点是引领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相遇、同时、相向(相对)”的概念。
主要采用的是实际演示法让学生对此部分知识中最关键的词语加以理解。
等学生对这个基本概念搞清楚之后,第三部我就开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例举了一个行程方面的例题,首先是求路程、然后变换题型求时间。
本来想再加上求一方速度的类型,但考虑到实际情况,还是把它放在了下一课时。
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求每种问题的方法。
最后再结合练习题加以巩固。
在练习题中,针对求路程这类题目,我又加入了同时出发、不相遇求路程的题目,以拓宽学生的思路,除此以外,我还把练习题中的工作方面的题目加了进来,这道题与求总路程很相似,但第二问的增加稍有一点点难度。
让学生明白这种类型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大同小异,基本是一样的。
这样一来学生对工作方面求时间、求工作效率、求工作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下一课时我主要准备安排的是知识的扩展。
准备先对课后所涉及的知识延伸了行进行了分析,然后引领学生归纳出:1、不同时,相向、相遇。
2、相背行程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总的来讲,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放上,我首先采用的是夯实基础的反复说、练,其次始终是把题目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多演示、多体会;三是正在逐步实施的图形结合——画线段图。
我想,每一步踏踏实实得下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