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 第4章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版)课件第四章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版)课件第四章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二、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根轨迹图可以分析系统的各种性能: ω j ∞ ↑ 稳定性: 根轨迹均在s的左半平 Kr 面,则系统对所有k>0的值是稳定的。 s K =0 1 1 s1 2 r 0 σ -1 稳态性能:如图有一个开环极点 -2 -1 s=0,说明属于I型系统,阶跃作用 Kr ∞ 下的稳态误差为0。 动态性能:过阻尼 临界阻尼 欠阻 尼。 K越大,阻尼比 越小,超调量σ%越大。
第四章 根轨迹分析法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当系统的某个参数变化时,特征方程的根随 之在S平面上移动,系统的性能也跟着变化。研究 S 平面上根的位置随参数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系统 性能的关系是根轨迹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一、根轨迹
设系统的结构如图 K r变化时,闭环特征 Kr 根在 s平面上的轨迹 : 极点;右半平面为 C(s) 2+2s+K s1 s2 Kr 不稳定极点;虚轴 R(s) =s∞ ω r j ↑ -2 0 0 上为临界极点。 闭环特征方程式 Kr 1 -1 -1 1 2 (2) 0<Kr<1时,系统 s 0 s2 +2s+K Kr=0 1r= s1 -1-j -1+j 2 0 σ -1 有呈过阻尼状态。 -2 特征方程的根 -1 -1+j∞ -1-j∞ Kr (3) 当 时,系统 ∞Kr=1 s1.2 =-1± 1-Kr ∞ 呈临界阻尼状态 。 得相应的闭环特征根值: (4) 1<Kr<∞时,系统呈欠阻尼状态。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三、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的关系
系统传递函数为
G( s) ( s) 1 G(s) H (s)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 1932年,Nyquist提出了一种根据系统的开环频率 响应(对稳态正弦输入) 。
• 20世纪40年代,Evans提出并完善了根轨迹法。
• 20世纪50年代末,最优控制系统设计。
• 20世纪50年代末,基于时域分析的现代控制理 论。
• 60年代~80年代:最优控制、随机系统的最优控 制、复杂系统的自适应控制和学习控制得到了研 究。
5. 干扰量(Disturbance):引起被控量偏离预定运 行规律的量。除给定值之外,凡能引起被控量变 化的因素,都是干扰。干扰又称扰动
6.反馈(Feedback):将系统输出量引回输入端,并 与参考输入进行比较的过程。
7.前向通路 (Forward Channel):从给定量到被控 量的通道。
缺点: 闭环控制系统的参数如果匹配得不好,会造成被控量的 较大摆动,甚至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例: 飞机自动驾驶控制
被控对象: 飞机
被控量: 飞机的俯仰角 θ
控制任务:系统在任何扰动作用下,保持飞机俯仰角不变。
仰俯角控制系统方块图
IV 复合控制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相结合的一种控制。实质上,它是在 闭环控制回路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个输入信号或扰动作用 的顺馈通路,来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
an
d
n n
c(t
)
dt n
+
an-1
d n-1n-1c(t ) dt n-1
+"+
a1
dc(t) dt
+
a0c(t )
=
bm
d m m r (t ) dt m
+ bm-1
d m-1m-1r (t ) dt m-1
+" + b1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

1-3解: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当流出增加时,液位降低,浮球降落,控制器通过移动气动阀门的开度,流入量增加,液位开始上。

当流入量和流出量相等时达到平衡。

当流出量减小时,系统的变化过程则相反。

流出量希望液位图一1-4(1)非线性系统(2)非线性时变系统(3)线性定常系统(4)线性定常系统(5)线性时变系统(6)线性定常系统2 2-1 解:显然,弹簧力为 kx (t )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有:F (t ) − kx (t ) = m移项整理,得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d 2x (t ) dt 2m d x (t ) + kx (t )= F (t ) dt2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得:ms 2 X (s ) + kX (s ) =F (s )所以,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 (s ) = X (s ) =F (s )1ms 2+k2-2 解一:由图易得:i 1 (t )R 1 = u 1 (t ) − u 2 (t ) u c (t ) + i 1 (t )R 2 = u 2 (t ) du c (t )i 1 (t )= Cdt 由上述方程组可得无源网络的运动方程为:C ( R + R ) du 2 (t ) u (t ) = CRdu 1 (t ) u (t )1 2 dt+ 22 + 1 dt 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得:C (R 1 + R 2 )sU 2 (s ) + U 2 (s ) = CR 2 sU 1 (s ) + U 1 (s )所以,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为:G (s ) = U 2 (s ) =U 1 (s )1 + sCR 21 + sC (R 1 +R 2 ) 解二(运算阻抗法或复阻抗法):U (s ) 1 + R 2 1 + R Cs2 = Cs =2U (s ) R + 1 + R 1 + ( R + R )Cs 1 1 21Cs22-5 解:按照上述方程的顺序,从输出量开始绘制系统的结构图,其绘制结果如下图所示:依次消掉上述方程中的中间变量 X 1 , X 2 , X 3 , 可得系统传递函数为:C (s ) = R (s )G 1 (s )G 2 (s )G 3 (s )G 4(s )1 + G2 (s )G3 (s )G 6 (s ) + G 3 (s )G4 (s )G5 (s ) + G 1 (s )G 2 (s )G 3 (s )G 4(s )[G 7 (s ) − G 8 (s )]2-6 解:①将G1 (s) 与G1 (s) 组成的并联环节和G1 (s) 与G1 (s) 组成的并联环节简化,它们的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结构图为:G 12 (s) = G1(s) + G2(s)G 34 (s) = G3(s) −G4(s)②将G12 (s), G34 (s) 组成的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2-7 解:C(s)=R(s)G12(s)1 + G12(s)G34(s)=G1(s) + G2(s)1 +[G1(s) + G2(s)][G3(s) −G4(s)]由上图可列方程组:[E(s)G1 (s) −C(s)H2(s)]G2(s) = C(s)R(s) −H1(s)C(s)G2(s)= E(s)联列上述两个方程,消掉E (s) ,得传递函数为:C(s)= R(s)G1(s)G2(s)1 + H1(s)G1(s) + H2(s)G2(s)联列上述两个方程,消掉C (s) ,得传递函数为:E(s)= R(s)1 + H2(s)G2(s)1 + H1(s)G1(s) + H2(s)G2(s)1 22 23 2-8 解:将①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图为: 0.4G (s ) =2s + 1 =1 +0.4 * 0.5 2s + 15+ 3将②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图为:1 G (s ) = s + 0.3s + 1 = 5s + 3 21 + 0.4 5s + 4.5s + 5.9s + 3.4(s + 0.3s + 1)(5s + 3)将③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0.7 * (5s +3)Θo (s)= 5s 3 + 4.5s 2 + 5.9s + 3.4=3.5s + 2.1Θi (s) 1 +0.7 * Ks(5s +3)5s3+ (4.5 +3.5K )s 2+ (5.9 + 2.1K )s +3.42 5s3-3 解:该二阶系统的最大超调量:σp =e−ζπ/1−ζ2*100%当σp= 5% 时,可解上述方程得:ζ=0.69当σp= 5% 时,该二阶系统的过渡时间为:ts≈3ζwn所以,该二阶系统的无阻尼自振角频率w n 3-4 解:≈3ζts=30.69*2= 2.17由上图可得系统的传递函数:10 * (1 + Ks)C (s)= R(s)s(s + 2)1 +10 * (1 +Ks)s(s + 2)==10 * (Ks +1)s + 2 * (1 +5K )s +10所以w n =10 ,ζwn=1 +5K⑴若ζ= 0.5 时,K ≈0.116所以K ≈0.116时,ζ= 0.5⑵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和过渡过程时间分别为:σ p = e−ζπ / 1−ζ2*100% = e−0.5*3.14 /1−0.52*100% ≈ 16.3%t s =3 ζw n= 3 0.5 *≈ 1.910⑶ 加入 (1 + Ks ) 相当于加入了一个比例微分环节,将使系统的阻尼比增大,可以有效地减小原系统的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同时由于微分的作用,使系统阶跃响应的速度(即变w 212p化率)提高了,从而缩短了过渡时间:总之,加入 (1 + Ks ) 后,系统响应性能得到改善。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4章)【圣才出品】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4章)【圣才出品】

第3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3.1复习笔记本章考点:二阶欠阻尼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系统稳定性分析(劳斯判据、赫尔维茨判据),稳态误差计算。

一、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1.典型输入信号控制系统中常用的一些基本输入信号如表3-1-1所示。

表3-1-1控制系统典型输入信号2.动态性能与稳态性能(1)动态性能指标t r——上升时间,h(t)从终值10%上升到终值90%所用的时间,有时也取t=0第一次上升到终值的时间(对有振荡的系统);t p——峰值时间,响应超过中值到达第一个峰值的时间;t s——调节时间,进入误差带且不超出误差带的最短时间;σ%——超调量,()()%100%()p c t c c σ-∞=⨯∞(2)稳态性能稳态误差e ss 是系统控制精度或抗扰动能力的一种度量,是指t→∞时,输出量与期望输出的偏差。

二、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1.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1()1C s R s Ts +=2.一阶系统的时间响应一阶系统对典型输入信号的时间响应如表3-1-2所示。

表3-1-2一阶系统对典型输入信号的时间响应由表可知,线性定常系统的一个重要特性:系统对输入信号导数的响应,就等于系统对该输入信号响应的导数;或者,系统对输入信号积分的响应,就等于系统对该输入信号响应的积分,而积分常数由零输出初始条件确定。

三、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1.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为:222()()()2n n n C s s R s s s ωζωωΦ++==其中,ωn 称为自然频率;ζ称为阻尼比。

2.欠阻尼二阶系统(重点)(1)当0<ζ<1时,为欠阻尼二阶系统,此时有一对共轭复根:21,2j 1n n s ζωωζ=-±-(2)单位阶跃响应()()d 211e sin 01n t c t t t ζωωβζ-=-+≥-式中,21arctanζβζ-=,或者β=arccosζ,21dn ωωζ=-各性能指标如下:t r =(π-β)/ωd2ππ1p d n t ωωζ==-2π1%e100%ζζσ--=⨯3.5(0.05)s nt ζω=∆=4.4(0.02)s nt ζω=∆=3.临界阻尼二阶系统(1)当ζ=1时,为临界阻尼二阶系统,此时s 1=s 2=-ωn 。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专业教学)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专业教学)

i 1
j1, j x
= 180 + 1 + 2 + 3 1 2 3
=180 + 56.5 + 19 + 59 技1术0教8育.5 37 90 = 79 23
n
m
zx 180 (zx p j ) (zx zi )
j 1
i1,i x
=180 117 90 + 153 + 63.5 + 119 + 121 =149.5
1)劳斯判据法 应用劳斯判据求出系统处于稳定边界的临界值K’, 由K’值求出相应的ω值。
2)代数法 把 s j 代入特征方程 1 G( j)H ( j) 0
1 1 1 0 d 0 d 1 d 5
3d 2 + 12d + 5 = 0
d1 = 0.472 d2 = 3.53(不在根轨迹上,
舍去,也可代入幅值方程看Kg>0否?) 分 离点上根轨迹的分离角为±90°。
d1 = 0.472
d 180 / k
如果方程的阶次高时,可用试技探术教法育 确定分离点。
j1, ji
p j zi
j 1
;
k 0, 1, 2,
z1
(p1-z1) ( p1-p2 )
( p1-p3 )
p3
0
p2
Im
A
a
s1
pa
3 p3
1 z1
1
0 p1
Re
p2 2
p1 180 (2k 1) ( p1 z1)
(( p1 p2 ) ( p1 p3))
例:起始角 技a 术教育180 (2k 1) 1 (1 2 232)
实轴上的交点 n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详解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详解

系统的信号流图见图4-28,从信号流图中看出,系统中含有一个积分环节, 因此为1型系统,因此系统对阶跃输入信号的稳态误差为0。
K m 变化时系统的根轨迹, 2)为了绘制电动机传递系数(含放大器附加增益) 可将有关参数代入传递函数中,并将系统的特征方程进行整理,等价根轨迹增 益方程为:
1 K* P( s ) ( s 6.93 j 6.93)( s 6.93 j 6.93) 1 K * Q( s ) s 2 ( s 13.86)
当所有根轨迹分支都在左半平面时,系统稳定。 2) 稳态性能:
回忆:稳态性能主要取决于系统的开环增益和积分环节个数。
由根轨迹图不仅可以方便的确定开环增益和积分环节个数,而且可以根据给定系统 的稳态误差要求, 确定闭环极点位置的容许范围。
3)动态性能: 回忆:动态性能形态主要取决于系统的——闭环极点。 从根轨迹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特征根随着参数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方便地 确定动态性能随着参数的变化情况。
K * lim
s

j 1 i 1 m
n
s pi s zj
lim s
s
nm
, 0 ,
nm nm
(无穷零点)
(无穷极点)
(n m 1)
(续)
且均为实数开环零、极点。
(续)
(续)
小结论: 由两个极点(实数极点或者复数极点)和一个有限零点组成的开环系 统,只要有限零点没有位于两个实数极点之间,当 K * 从零变化到无穷时, 闭环根轨迹的复数部分,是以有限零点为圆心,以有限零点到重根点的距 离为半径的一个圆,或圆的一部分。这在数学上是可以严格证明的。
例如,在上列程序之后增加语句: [k,p]=rlocfind(num,den)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章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章

过阻尼系统;
当K=0. 5时:
临界阻尼系统;
当K>0. 5时:
欠阻尼系统。
(s)
s2
2K 2s
2K
11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2.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上述分析表明:根轨迹与系统性能之间有 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对于高阶系统而言,用解析的方法绘制系 统的根轨迹图,显然是不适用的。希望能有简 便的图解方法,可根据已知的开环传递函数迅 速绘出闭环系统的根轨迹。为此,需要研究闭 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
(2)稳态性能:由开环系统 在坐标原点处的极点数可判断 出系统的型别,而此时的K值 就是相应的静态误差系数。如 果给定系统的稳态误差要求, 则由根轨迹图可以确定闭环极 点位置的容许范围。
G(s) K s(0.5s 1)
10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2.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3)动态性能:
当0<K<0. 5时:
12
3. 闭环零、极点与 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前向通路传递函数G(s)可表示为:
f
G(s)
KG
(1s
1)(
2 2
s2
2
1
2
s
1)L
sv (T1s 1)(T22s2 2 2T2s 1)L
KG*
(s zi )
i 1 q
(s pi )
i 1
KG
为前向通路增益;K
* G
为前向通路根轨迹增益。
m
(s zj)
等价为:
K * j1 n
1
(s pi )
2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版课后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版课后题答案
整理得:
C1C 2 R
d 2u0 du 0 u 0 d 2ui ui du C C C C R + ( + 2 ) + = + + 2C1 i 2 1 1 2 2 2 dt R R dt dt dt
2-5
设初始条件均为零,试用拉氏变换法求解下列微分方程式,并概略绘制x(t)曲线,指出各方程式的模态。
试通过结构图等效变换求系统传递函数c14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15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16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17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18试简化图266中的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18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进一步化简得19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再进一步化简得
2-7 设弹簧特性由下式描述:
F = 12.65 y 1.1
其中,是弹簧力;是变形位移。若弹簧在变形位移附近作微小变化,试推导的线性化方程。
解: 设正常工作点为 A,这时 F0 = 12.65 y 0 在该点附近用泰勒级数展开近似为:
1.1
df ( x) y = f ( x0 ) + ( x − x0 ) dx x0
整理上式得
&0 + f1 K 2 x & 0 + K1 f1 x & 0 + K1 f 2 x & 0 + K1 K 2 x0 f1 f 2 & x &i + f1 K 2 x &i + K1 f 2 x & i + K 1 K 2 xi = f1 f 2 & x
对上式去拉氏变换得
3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系统Ⅰ的闭环传递函数与Ta无关,应是
5 / s (5s 1) 5 ( s ) 1 5 / s (5s 1) s (5s 1) 5 1 ( s 0.1 j 0.995 )( s 0.1 j 0.995 )
1 ( s ) ( s 0.1 j 0.995 )( s 0.1 j 0.995 )
j 1 i 1 m
n
i
j
(4-38)
与常规根轨迹的相应公式相比可知,它们的模值条 件完全相同,仅相角条件有所改变。因此,常规根轨迹 的绘制法则,原则上可以应用于零度根轨迹的绘制,但 在与相角条件有关的一些法则中,需作适当调整。
绘制零度根轨迹时,应调整的绘制法则有: 法则3 渐近线的交角应改为
2k a (k 0 , 1 , , n m 1) nm
3 2

a Re D( j ) 2 0 4 I D( j ) 3 1 0 m 4
1 解得: 2 ;a 1
系统根轨迹如右图所
示。从根轨迹图中可以看
出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
影响如下:
j
s平面
0.5
a
a
=0.5时的闭环传递函数,在根
轨迹图中作 =0.5 线,可得闭
环极点为 s3, 4 0.5 j 0.87
相应的 Ta 值由模值条件算出
为0.8,即:
| (0.5 j 0.87 ) (0.1 j 0.995 ) || (0.5 j 0.87 ) (0.1 j 0.995 ) | Ta | (0.5 j 0.87 ) 0 | 0.7992 0.8
(4-40)
终止角等于其它零、极点到所求终止角复数零点的

第四章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ppt课件

第四章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ppt课件
j 1 j i 1 i
n
m
当 Kg 时,有 s = zi ( i =1, 2, … , m) 所以根轨迹必终止于开环零点。 在实际系统中,开环传函中 m n ,有m 条根轨迹终 可以认为有nm 个无穷远处的开环零点。
点为开环零点处,另有nm条根轨迹的终点将在无穷远处,
法则5 根轨迹的渐近线
( s zi ) (s p j )
j 1 i 1 n
m

1 Kg
“-”号,对应负反馈, “+”号对应正反馈。
由于满足上式的任何s都是系统的闭环极点,所以当系统的结构
参数,如Kg在某一范围内连续变化时,由上式制约的s在s平面上描 画的轨迹就是系统的根轨迹。因此上式称之为系统的根轨迹方程。 根轨迹的幅值方程:
j 1 n
n
( s z i ) ( s p j ) 2 k
i 1 j 1
(4 7)
式中,k=0,±1,±2,…(全部整数)。 (4-6)通常称为180 根轨迹;(4-7)称作 0 根轨迹。 根据这两个条件,可完全确定s平面上根轨迹及根轨迹上任一 点对应的Kg值。幅角条件是确定s平面上根轨迹的充要条件,因此, 绘制根轨迹时,只需要使用幅角条件;而当需要确定根轨迹上各点 的Kg值时,才使用幅值条件。
j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1. 稳定性
当Kg从0 时,图中 的根轨迹不会越过虚轴进入 s右半平面,因此二阶系统 对所有的Kg值都是稳定的。
Kg Kg= 0
Kg=1
Kg= 0 0
2
1

如果高阶系统的根轨迹 有可能进入s 右半平面,此 时根迹与虚轴交点处的Kg 值, 成为临界开环增益。
2.稳态性能 开环系统在坐标原点有 一个极点,系统属于1 型系统, 因而根规迹上的Kg 值就是静 态速度误差系数Kv。如果给 定系统对ess 有要求,则对Kg 有要求,由根迹图可以确定 闭环极点位置的容许范围。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

1-3解: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当流出增加时,液位降低,浮球降落,控制器通过移动气动阀门的开度,流入量增加,液位开始上。

当流入量和流出量相等时达到平衡。

当流出量减小时,系统的变化过程则相反。

流出量希望液位图一1-4(1)非线性系统(2)非线性时变系统(3)线性定常系统(4)线性定常系统(5)线性时变系统(6)线性定常系统2 2-1 解:显然,弹簧力为 kx (t )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有:F (t ) − kx (t ) = m移项整理,得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d 2x (t ) dt 2m d x (t ) + kx (t )= F (t ) dt2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得:ms 2 X (s ) + kX (s ) =F (s )所以,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 (s ) = X (s ) =F (s )1ms 2+k2-2 解一:由图易得:i 1 (t )R 1 = u 1 (t ) − u 2 (t ) u c (t ) + i 1 (t )R 2 = u 2 (t ) du c (t )i 1 (t )= Cdt 由上述方程组可得无源网络的运动方程为:C ( R + R ) du 2 (t ) u (t ) = CRdu 1 (t ) u (t )1 2 dt+ 22 + 1 dt 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得:C (R 1 + R 2 )sU 2 (s ) + U 2 (s ) = CR 2 sU 1 (s ) + U 1 (s )所以,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为:G (s ) = U 2 (s ) =U 1 (s )1 + sCR 21 + sC (R 1 +R 2 ) 解二(运算阻抗法或复阻抗法):U (s ) 1 + R 2 1 + R Cs2 = Cs =2U (s ) R + 1 + R 1 + ( R + R )Cs 1 1 21Cs22-5 解:按照上述方程的顺序,从输出量开始绘制系统的结构图,其绘制结果如下图所示:依次消掉上述方程中的中间变量 X 1 , X 2 , X 3 , 可得系统传递函数为:C (s ) = R (s )G 1 (s )G 2 (s )G 3 (s )G 4(s )1 + G2 (s )G3 (s )G 6 (s ) + G 3 (s )G4 (s )G5 (s ) + G 1 (s )G 2 (s )G 3 (s )G 4(s )[G 7 (s ) − G 8 (s )]2-6 解:①将G1 (s) 与G1 (s) 组成的并联环节和G1 (s) 与G1 (s) 组成的并联环节简化,它们的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结构图为:G 12 (s) = G1(s) + G2(s)G 34 (s) = G3(s) −G4(s)②将G12 (s), G34 (s) 组成的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2-7 解:C(s)=R(s)G12(s)1 + G12(s)G34(s)=G1(s) + G2(s)1 +[G1(s) + G2(s)][G3(s) −G4(s)]由上图可列方程组:[E(s)G1 (s) −C(s)H2(s)]G2(s) = C(s)R(s) −H1(s)C(s)G2(s)= E(s)联列上述两个方程,消掉E (s) ,得传递函数为:C(s)= R(s)G1(s)G2(s)1 + H1(s)G1(s) + H2(s)G2(s)联列上述两个方程,消掉C (s) ,得传递函数为:E(s)= R(s)1 + H2(s)G2(s)1 + H1(s)G1(s) + H2(s)G2(s)1 22 23 2-8 解:将①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图为: 0.4G (s ) =2s + 1 =1 +0.4 * 0.5 2s + 15+ 3将②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图为:1 G (s ) = s + 0.3s + 1 = 5s + 3 21 + 0.4 5s + 4.5s + 5.9s + 3.4(s + 0.3s + 1)(5s + 3)将③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0.7 * (5s +3)Θo (s)= 5s 3 + 4.5s 2 + 5.9s + 3.4=3.5s + 2.1Θi (s) 1 +0.7 * Ks(5s +3)5s3+ (4.5 +3.5K )s 2+ (5.9 + 2.1K )s +3.42 5s3-3 解:该二阶系统的最大超调量:σp =e−ζπ/1−ζ2*100%当σp= 5% 时,可解上述方程得:ζ=0.69当σp= 5% 时,该二阶系统的过渡时间为:ts≈3ζwn所以,该二阶系统的无阻尼自振角频率w n 3-4 解:≈3ζts=30.69*2= 2.17由上图可得系统的传递函数:10 * (1 + Ks)C (s)= R(s)s(s + 2)1 +10 * (1 +Ks)s(s + 2)==10 * (Ks +1)s + 2 * (1 +5K )s +10所以w n =10 ,ζwn=1 +5K⑴若ζ= 0.5 时,K ≈0.116所以K ≈0.116时,ζ= 0.5⑵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和过渡过程时间分别为:σ p = e−ζπ / 1−ζ2*100% = e−0.5*3.14 /1−0.52*100% ≈ 16.3%t s =3 ζw n= 3 0.5 *≈ 1.910⑶ 加入 (1 + Ks ) 相当于加入了一个比例微分环节,将使系统的阻尼比增大,可以有效地减小原系统的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同时由于微分的作用,使系统阶跃响应的速度(即变w 212p化率)提高了,从而缩短了过渡时间:总之,加入 (1 + Ks ) 后,系统响应性能得到改善。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 胡寿松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 胡寿松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 一 章1-1 图1-2是液位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

在任意情况下,希望液面高度c 维持不变,试说明系统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块图。

图1-2 液位自动控制系统解:被控对象:水箱;被控量:水箱的实际水位;给定量电位器设定水位r u (表征液位的希望值r c );比较元件:电位器;执行元件:电动机;控制任务:保持水箱液位高度不变。

工作原理:当电位电刷位于中点(对应r u )时,电动机静止不动,控制阀门有一定的开度,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相等,从而使液面保持给定高度r c ,一旦流入水量或流出水量发生变化时,液面高度就会偏离给定高度r c 。

当液面升高时,浮子也相应升高,通过杠杆作用,使电位器电刷由中点位置下移,从而给电动机提供一定的控制电压,驱动电动机,通过减速器带动进水阀门向减小开度的方向转动,从而减少流入的水量,使液面逐渐降低,浮子位置也相应下降,直到电位器电刷回到中点位置,电动机的控制电压为零,系统重新处于平衡状态,液面恢复给定高度r c 。

反之,若液面降低,则通过自动控制作用,增大进水阀门开度,加大流入水量,使液面升高到给定高度r c。

系统方块图如图所示:1-10 下列各式是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其中c(t)为输出量,r (t)为输入量,试判断哪些是线性定常或时变系统,哪些是非线性系统?(1)222)()(5)(dt t r d t t r t c ++=;(2))()(8)(6)(3)(2233t r t c dt t dc dt t c d dt t c d =+++; (3)dt t dr t r t c dt t dc t )(3)()()(+=+; (4)5cos )()(+=t t r t c ω; (5)⎰∞-++=t d r dt t dr t r t c ττ)(5)(6)(3)(;(6))()(2t r t c =;(7)⎪⎩⎪⎨⎧≥<=.6),(6,0)(t t r t t c解:(1)因为c(t)的表达式中包含变量的二次项2()r t ,所以该系统为非线性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第六版前言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1-2 自动控制系统示例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1-4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1-5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具习题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2-2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2-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2-4 控制系统建模实例习题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3-1 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3-2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3-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3-4 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3-5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6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3-7 控制系统时域设计习题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4-2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4-3 广义根轨迹4-4 系统性能的分析4-5 控制系统复域设计习题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5-1 频率特性5-2 典型环节与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5-3 频率域稳定判据5-4 稳定裕度5-5 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5-6 控制系统频域设计习题第六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6-1 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6-2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6-3 串联校正6-4 前馈校正6-5 复合校正6-6 控制系统校正设计习题第七章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7-1 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7-2 信号的采样与保持7-3 z变换理论7-4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7-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7-6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7-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7-8 离散控制系统设计习题第八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8-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8-2 常见非线性特性及其对系统运动的影响8-3 相平面法8-4 描述函数法8-5 非线性控制的逆系统方法8-6 非线性控制系统设计习题第九章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9-1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9-2 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测性9-3 线性定常系统的反馈结构及状态观测器9-4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9-5 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设计习题第十章动态系统的最优控制方法10-1 最优控制的一般概念10-2 最优控制中的变分法10-3 极小值原理及其应用10-4 线性二次型问题的最优控制10-5 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四章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四章

4-1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s K s G试用解析法绘出∗K 从零变到无穷时的闭环根轨迹图,并判断下列点是否在根轨迹上: (-2+j0), (0+j1), (-3+j2) 解:有一个极点:(-1+j0),没有零点。

根轨迹如图中红线所示。

(-2+j0)点在根轨迹上,而(0+j1), (-3+j2)点不在根轨迹上。

4-2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2()13()(++=s s s K s G 试用解析法绘出开环增益K 从零增加到无穷时的闭环根轨迹图。

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2/1()3/1()2/1()3/1(2/3)(++=++=s s s K s s s K s g G 有两个极点:(0+j0),(-1/2+j0),有一个零点(-1/3,j0)。

根轨迹如图中红线所示。

4-3 已知开环零、极点分布如图4-28所示,试概略绘出相应的闭环根轨迹图。

图4-28 开环零、极点分布图4-4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概略绘出相应的闭环根轨迹图(要求确定分离点坐标d):  (1) )15.0)(12.0()(++=s s s Ks G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2)(5()2)(5(10)(++=++=s s s K s s s Ks g G 有三个极点:(0+j0),(-2+j0),(-5+j0)没有零点。

分离点坐标计算如下:051211=++++d d d 3解方程的010142=++d d 7863.31−=d ,d 88.02−=取分离点为88.0−=d根轨迹如图中红线所示。

(2) )12()1()(++=s s s K s G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5.0()1()5.0()1(2/)(++=++=s s s K s s s K s g G有两个极点:(0+j0),(-0.5+j0),有一个零点(-1+j0)。

分离点坐标计算如下:115.011+=++d d d 解方程的05.022=++d d 7.11−=d ,d 29.02−=取分离点为7.11−=d ,29.02−=d 根轨迹如图中红线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胡寿松课后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胡寿松课后答案

⾃动控制原理第六版胡寿松课后答案
⾃动控制原理胡寿松课后习题答案
本书系《⾃动控制原理》第六版,⽐较全⾯地阐述了⾃动控制的基本理论与应⽤。

全书共分⼗章,前⼋章着重介绍经典控制理论及应⽤,后两章介绍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线性系统理论和**控制理论。

本书精选了第五版中的主要内容 ,加强了对基本理论及其⼯程应⽤的阐述。

书中深⼊浅出地介绍了⾃动控制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在时域、频域和复域中的数学模型及其结构图和信号流图 ;⽐较全⾯地阐述了
扫⼀扫⽂末
在⾥⾯回复答案+⾃动控制原理
⽴即得到答案
线性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校正和设计等⽅法;对线性离散系统的基础理论、数学模型、稳定性及稳态误差、动态性能分析以及数字校正等问题 ,进⾏了⽐较详细的讨论;在⾮线性控制系统分析⽅⾯,给出了相平⾯和描述函数两种常⽤的分析⽅法 ,对⽬前应⽤⽇益增多的⾮线性控制的逆系统⽅法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后两章根据⾼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系统地阐述了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以及动态系统的控制等⽅法。

书末给出的两个附录,可供读者在学习中查阅。

与本书配套的课件《⾃动控制原理CAI课件》(科学出版社,2009),利于满⾜教学需要 ;与本书配套的教材为《⾃动控制原理习题解析》及《⾃动控制原理题海与考研指导》,其中附赠光盘《MATLAB 辅助分析与设计软件》。

本书 1985年被评为航空⼯业部优秀教材,198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 ,1993年起三次获得教学成果⼆等奖,2006年被评为普通⾼等教育 “⼗⼀五”规划教材,2008年被评为普通⾼等教育精品教材 ,2012年被评为“⼗⼆五”普通⾼等教育本科规划教⾃动控制原理课后答案胡寿松*材。

胡寿松⾃动控制原理课后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

1-3解: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当流出增加时,液位降低,浮球降落,控制器通过移动气动阀门的开度,流入量增加,液位开始上。

当流入量和流出量相等时达到平衡。

当流出量减小时,系统的变化过程则相反。

流出量希望液位图一1-4(1)非线性系统(2)非线性时变系统(3)线性定常系统(4)线性定常系统(5)线性时变系统(6)线性定常系统2 2-1 解:显然,弹簧力为 kx (t )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有:F (t ) − kx (t ) = m移项整理,得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d 2x (t ) dt 2m d x (t ) + kx (t )= F (t ) dt2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得:ms 2 X (s ) + kX (s ) =F (s )所以,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 (s ) = X (s ) =F (s )1ms 2+k2-2 解一:由图易得:i 1 (t )R 1 = u 1 (t ) − u 2 (t ) u c (t ) + i 1 (t )R 2 = u 2 (t ) du c (t )i 1 (t )= Cdt 由上述方程组可得无源网络的运动方程为:C ( R + R ) du 2 (t ) u (t ) = CRdu 1 (t ) u (t )1 2 dt+ 22 + 1 dt 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得:C (R 1 + R 2 )sU 2 (s ) + U 2 (s ) = CR 2 sU 1 (s ) + U 1 (s )所以,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为:G (s ) = U 2 (s ) =U 1 (s )1 + sCR 21 + sC (R 1 +R 2 ) 解二(运算阻抗法或复阻抗法):U (s ) 1 + R 2 1 + R Cs2 = Cs =2U (s ) R + 1 + R 1 + ( R + R )Cs 1 1 21Cs22-5 解:按照上述方程的顺序,从输出量开始绘制系统的结构图,其绘制结果如下图所示:依次消掉上述方程中的中间变量 X 1 , X 2 , X 3 , 可得系统传递函数为:C (s ) = R (s )G 1 (s )G 2 (s )G 3 (s )G 4(s )1 + G2 (s )G3 (s )G 6 (s ) + G 3 (s )G4 (s )G5 (s ) + G 1 (s )G 2 (s )G 3 (s )G 4(s )[G 7 (s ) − G 8 (s )]2-6 解:①将G1 (s) 与G1 (s) 组成的并联环节和G1 (s) 与G1 (s) 组成的并联环节简化,它们的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结构图为:G 12 (s) = G1(s) + G2(s)G 34 (s) = G3(s) −G4(s)②将G12 (s), G34 (s) 组成的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2-7 解:C(s)=R(s)G12(s)1 + G12(s)G34(s)=G1(s) + G2(s)1 +[G1(s) + G2(s)][G3(s) −G4(s)]由上图可列方程组:[E(s)G1 (s) −C(s)H2(s)]G2(s) = C(s)R(s) −H1(s)C(s)G2(s)= E(s)联列上述两个方程,消掉E (s) ,得传递函数为:C(s)= R(s)G1(s)G2(s)1 + H1(s)G1(s) + H2(s)G2(s)联列上述两个方程,消掉C (s) ,得传递函数为:E(s)= R(s)1 + H2(s)G2(s)1 + H1(s)G1(s) + H2(s)G2(s)1222 32-8 解:将①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图为:0.4G (s) = 2s+1 =1 +0.4 * 0.52s +15+3将②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图为:1G (s) = s + 0.3s +1 =5s + 321+0.45s +4.5s+ 5.9s + 3.4(s + 0.3s +1)(5s + 3)将③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0.7 * (5s +3)Θo (s)= 5s 3 + 4.5s 2 + 5.9s + 3.4=3.5s + 2.1Θi (s) 1 +0.7 * Ks(5s +3)5s3+ (4.5 +3.5K )s 2+ (5.9 + 2.1K )s +3.42 5s3-3 解:该二阶系统的最大超调量:σp =e−ζπ/1−ζ2*100%当σp= 5% 时,可解上述方程得:ζ=0.69当σp= 5% 时,该二阶系统的过渡时间为:ts≈3ζwn所以,该二阶系统的无阻尼自振角频率w n 3-4 解:≈3ζts=30.69*2= 2.17由上图可得系统的传递函数:10 * (1 + Ks)C (s)= R(s)s(s + 2)1 +10 * (1 +Ks)s(s + 2)==10 * (Ks +1)s + 2 * (1 +5K )s +10所以w n =10 ,ζwn=1 +5K⑴若ζ= 0.5 时,K ≈0.116所以K ≈0.116时,ζ= 0.5⑵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和过渡过程时间分别为:σ p = e−ζπ / 1−ζ2*100% = e−0.5*3.14 /1−0.52*100% ≈ 16.3%t s =3 ζw n= 3 0.5 *≈ 1.910⑶ 加入 (1 + Ks ) 相当于加入了一个比例微分环节,将使系统的阻尼比增大,可以有效地减小原系统的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同时由于微分的作用,使系统阶跃响应的速度(即变w 212p化率)提高了,从而缩短了过渡时间:总之,加入 (1 + Ks ) 后,系统响应性能得到改善。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版课后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版课后答案

1-3解: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当流出增加时,液位降低,浮球降落,控制器通过移动气动阀门的开度,流入量增加,液位开始上。

当流入量和流出量相等时达到平衡。

当流出量减小时,系统的变化过程则相反。

流出量希望液位图一1-4(1)非线性系统(2)非线性时变系统(3)线性定常系统(4)线性定常系统(5)线性时变系统(6)线性定常系统2 2-1 解:显然,弹簧力为 k x (t )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有:F (t ) − kx (t ) = m移项整理,得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d 2 x (t ) dt 2m d x (t ) + kx (t ) = F (t ) dt 2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得:ms 2 X (s ) + kX (s ) = F(s )所以,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 (s ) = X (s ) =F (s )1ms 2 + k2-2 解一:由图易得:i 1 (t )R 1 = u 1 (t ) − u 2 (t ) u c (t ) + i 1 (t )R 2 = u 2 (t ) du c (t )i 1 (t ) = Cdt由上述方程组可得无源网络的运动方程为:C ( R + R ) du 2 (t ) u (t ) = CRdu 1 (t ) u (t )1 2 dt+ 2 2+ 1 dt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得:C (R 1 + R 2 )sU 2 (s ) + U 2 (s ) = CR 2 sU 1 (s ) + U 1 (s )所以,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为:G (s ) = U 2 (s )=U 1 (s )1 +sCR 21 + sC (R 1 +R 2 )解二(运算阻抗法或复阻抗法):U (s ) 1 + R 2 1 + R Cs2 = Cs = 2U (s ) R + 1 + R 1 + ( R + R )Cs 1 1 21Cs22-5 解:按照上述方程的顺序,从输出量开始绘制系统的结构图,其绘制结果如下图所示:依次消掉上述方程中的中间变量 X 1 , X 2 , X 3 , 可得系统传递函数为:C (s ) = R (s )G 1 (s )G 2 (s )G 3 (s )G 4(s )1 + G2 (s )G3 (s )G 6 (s ) + G 3 (s )G4 (s )G5 (s ) + G 1 (s )G 2 (s )G 3 (s )G 4 (s )[G 7 (s ) −G 8 (s )]2-6 解:①将G1 (s) 与G1 (s) 组成的并联环节和G1 (s) 与G1 (s) 组成的并联环节简化,它们的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结构图为:G12 (s) = G1(s) + G2(s)G34 (s) = G3(s) −G4(s)②将G12 (s), G34 (s) 组成的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2-7 解:C(s)=R(s)G12(s)1 + G12(s)G34(s)=G1(s) + G2(s)1 + [G1(s) + G2(s)][G3(s) −G4(s)]由上图可列方程组:[E(s)G1 (s) −C(s)H2(s)]G2(s) = C(s)R(s) −H1(s)C(s)G2(s)= E(s)联列上述两个方程,消掉E(s) ,得传递函数为:C(s)= R(s)G1(s)G2(s)1 + H1(s)G1(s) + H2(s)G2(s)联列上述两个方程,消掉C(s) ,得传递函数为:E(s)= R(s)1 + H2(s)G2(s)1 + H1(s)G1(s) + H2(s)G2(s)1 2 22 32-8 解:将①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图为: 0.4G (s ) = 2s + 1 = 1 +0.4 * 0.5 2s + 11 5s + 3将②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图为:1G (s ) =s + 0.3s + 1= 5s + 321 + 0.45s +4.5s+ 5.9s + 3.4(s + 0.3s + 1)(5s + 3)将③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0.7 * (5s + 3)Θo (s)= 5s 3 + 4.5s 2 + 5.9s + 3.4 =3.5s + 2.1Θi (s) 1 + 0.7 * Ks(5s + 3)5s 3+ (4.5 + 3.5K )s2+ (5.9 + 2.1K )s + 3.42 5s3-3 解:该二阶系统的最大超调量:σp =e−ζπ/1−ζ2*100%当σp= 5% 时,可解上述方程得:ζ= 0.69当σp= 5% 时,该二阶系统的过渡时间为:ts≈3ζwn所以,该二阶系统的无阻尼自振角频率w n 3-4 解:≈3ζts=30.69* 2= 2.17由上图可得系统的传递函数:10 * (1 + Ks)C (s)= R(s)s(s + 2)1 +10 * (1 + Ks)s(s + 2)==10 * (Ks +1)s + 2 * (1 +5K )s +10所以w n =10 ,ζw n =1+5K⑴若ζ= 0.5 时,K≈0.116所以K≈0.116 时,ζ= 0.5⑵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和过渡过程时间分别为:σp =e−ζπ/1−ζ2*100% =e−0.5*3.14/1−0.52*100%≈16.3%ts= 3ζwn =30.5 *≈1.910⑶加入(1 + Ks )相当于加入了一个比例微分环节,将使系统的阻尼比增大,可以有效地减小原系统的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同时由于微分的作用,使系统阶跃响应的速度(即变w 2 1 2 p化率)提高了,从而缩短了过渡时间:总之,加入 (1 + Ks ) 后,系统响应性能得到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令s a=s z1 s z2 s p1 s p2
代入标准形式:
s zm
s pn
nm
s a
K *
(n m) s a (2l 1)
(2l 1) s a (l 0,1, 2,..., n m 1) ( n m)
(s z )
i 1 n i
m
K
*
sm
(s p )
j 1 j
1
sm
zm z1 z2 (1 )(1 ) (1 ) s s s pm p1 p2 (1 )(1 ) (1 )( s pm 1 ) s s s 1 * 0( K * ) K
180 2l 1 a 60,180,300(60) nm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坐标为:
a
p z
i 1 i j 1
n
m
j
nm

0 (1) (2) 0 1 30
• (4)实轴上的根轨迹: • 在s平面实轴上[0,-1]和[-,-2]线段上存在根轨 迹。
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夹角:
( 2l 1) a nm
l 0,1,2,, n m 1
规则5: 实轴上的根轨迹
在实轴上任取一点,若在其右侧的开环实极点与开环实零点 的总数为奇数,则该点所在线段构成实轴上的根轨迹 j
z1 p2 z2
(s z1 ) (s z2 ) (s p1 ) (s p2 ) (2l 1)
规则4:根轨迹的渐近线
s a
n j 1 m
nm
snm (n m) a snm1
s n s n 1 p j s m s m 1 zi
i 1 j 1 n n
K *
(s p j ) ( s zi )
i 1
K *
则:
K
*
s p1 s p2 s z1 s z2
s pn s zm
(1)上式表明,参变量无限小的增量与 s平面上长度s-pi及s-zi 的无限小增量相对应,这时复变量 s 在 n 条根轨迹上将产生一 个无限小的位移。这便说明了根轨迹线是连续的。 (2)由于反馈系统特征方程的系数仅与系统参数有关,而对实 际的物理系统来说,系统参数又都是实数,从而特征方程的系 数也必然都是实数。因为具有实系数的代数方程的根如为复数, 则必为共轭复数,所以实际物理系统的根轨迹必然是对称于实 轴的曲线。
规则3: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起始点: 起始点为K*=0时的闭环极点。 终止点: 终止点为K*时的闭环极点。
1 * K ( s pi )
i 1 n i 1
( s zi )
m
(1)当K* =0时,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 (2)当K* 时,有m条分支趋向开环零点; (3)n>m时,另外n-m条的终点?
i 1 i 1
K
*
| s z |
i 1 i j
m
| s p
j 1
n
1
|
G(s) H ( s) ( s zi ) ( s pi ) (2l 1) (l取整数)
i 1 i 1
m
n
• 相角条件与根轨迹增益K*无关,把满足相角条件的s代入到幅 值条件中,总能得到相应的K*,所以相角条件是决定根轨迹 的充分必要条件; • 幅值条件主要是用来确定根轨迹上各点对应的K*值。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一、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条件 负反馈系统特征方程为 1+G(s)H(s)=0 或 G(s)H(s)=-1
根据复数等式两边的幅值和相角应分别相等的原则,可得 • 幅值条件
G( s ) H ( s ) 1
• 相角条件
G(s) H (s) (2l 1) (l取整数)
如果参数K1从0向变化时,系统闭环 特征根在复平面上的变化形成的轨迹 如图。
定义:当系统中某一参数由零变到无穷大时,闭环系 统特征根在s平面上形成的轨迹称系统的根轨迹。 *一般地,绘制系统根轨迹时选择的可变参量可以是系 统的任意参量。
利用根轨迹,可对系统动态特性进行下述分析:
(1)判断该系统在K*从0到变化时的稳定性; (2)判断该系统在K*取值在何范围时处于过阻尼、 临界阻尼和欠阻尼状态; (3)判断系统的类型,从而计算系统稳态特性; (4)当K*值确定后,在根轨迹上找到闭环极点,从 而计算系统闭环性能指标;或反之。
抵消
s p 1


0
• 例3 试确定负反馈系统
K* G( s) H ( s) s( s 1)( s 2)
• 的根轨迹在实轴上的组成部分。
* K 例4-4 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 s) H ( s) s( s 1)( s 2) 试按一般步骤与规则绘制其根轨迹图。
解(1)系统为3阶系统,有3条根轨迹; (2)起始点:系统没有开环零点,只有三个开环极点, 分别为p1=0,p2=-1,p3=-2。 (3)渐近线: K*时,有3条根轨迹趋向无穷远处,其渐近线的倾角为:
从基本规则一知,系统有三条随变量K*由0变向∞对称于实轴的连 续根轨迹曲线。 又从基本规则二知,三条根轨迹分别起始于s平面上的点(0, j0) ,(-1,j0),及(-2, j0),并随参变量K*—>∞,三条根轨迹都将趋向 于s平面上的无穷远处
规则4:根轨迹的渐近线
当系统的根轨迹增益K*时,趋向无穷远处的根轨迹共 有n-m条,它们趋向无穷远处的方位可由渐近线决定
j
j
j



j
j
j



规则6:根轨迹的分离点和分离角
分离点:两条或两条以上根轨迹分支在s平面相遇又立即分开的点。 分离角:根轨迹进入分离点的切线方向与离开分离点的切线方向 之间的夹角。 根轨迹的分离点实质上是闭环特征根出现重根的点,闭环特征 方程为
1 GH 1 K *
(s z ) (s p )
(3)利用幅值条件求得与 S1相对应的K*值。
K
*
s1 ( s1 2) ( s1 6.6) ( s1 4)

1.5 j 2.5 0.5 j 2.5 5.1 j 2.5 2.5 j 2.5
11.94
二、绘制1800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 假若根轨迹方程为
由相角条件知
j 1 j i 1 n i
m
0
D(s) (s p j ) K
j 1
n
*
(s z ) 0
i 1 i
m
规则6:根轨迹的分离点和分离角
方程D(s)=0出现重根,即
m dD( s) d n * ( s p j ) K ( s zi ) 0 ds ds j 1 i 1
(s z )
i 1 i
m
d m d n ln ( s p j ) ln ( s zi ) ds j 1 ds i 1 d m d n ln( s p j ) ln( s zi ) ds j 1 ds i 1
其中,根轨迹增益K*是绘制根轨迹的可变参数,称参变量
开环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必须具有下列特征: 1)参变量K*必须是G(s)H(s)分子连乘因子中的一个 2)G(s)H(s)必须通过其极点与零点来表示 3)构成G(s)H(s)分子分母的每个因子中s项的系数必须是+1
规则1:根轨迹的分支数
根轨迹的分支数等于特征方程的阶数n(闭环极 点的数目)。
第四章 根轨迹法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方法 第三节 正反馈系统根轨迹 第四节 参量根轨迹和多回路系统根轨迹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R( s )
பைடு நூலகம்

K s (0.5 s 1)
C (s)
K1 K 2K s (0.5s 1) s ( s 2) s ( s 2) K1 C ( s) 系统闭环函数为: 2 R( s ) s 2s K1 开环传函G ( S ) 系统闭环特征根 : s1,2 1 1 K1 K1:根轨迹增益(P.72),本书用K 表示。
G(s) H ( s) ( s zi ) ( s pi ) (2l 1) (l取整数)
i 1 i 1 m n
G(s)H(s)= - 1
满足上述方程的根轨迹称为1800根轨迹
画根轨迹之前,需对开环传递函数化成标准形式
K * (s z1 )(s z2 ) (s zm ) G( s) H ( s) (s p1 )(s p2 ) (s pn )
利用上式,可以解出 分离点。系统阶次不 高时,可以准确解出 分离点,系统阶次较 高时,可以用试探法 (P.153例4-1)解出 分离点。(方法一)
d n (s p j ) ds j 1 d m ( s zi ) ds i 1
m 1 1 j 1 s p j i 1 s zi n
(s p )
j 1 j
n

令分离点为d,则
m 1 1 j 1 d p j i 1 d zi n
m d n * d (s p j ) K (s zi ) ds j 1 ds i 1
——(1)
特征方程D(s)=0可以变形为
(s p ) K (s z )
* j 1 j i 1 i
n
m
——(2)
规则6:根轨迹的分离点和分离角
(1)式除(2)式,得
由于开环传递函数由物理系统决定,分母的阶数大于等于分子 的阶数,所以开环传递函数的阶数也就是闭环特征方程的阶数。 因此,根轨迹的分支数与开环传递函数的阶数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