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君子”课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课程重构

合集下载

构建校本课程推进学校君子文化建设

构建校本课程推进学校君子文化建设

构建校本课程推进学校君子文化建设作者:黄颂文来源:《新课程》2020年第09期摘要: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精髓,是历代人民心中崇德向善的人格精神标识。

以构建君子文化校本课程渗透仁爱、博学精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学校德育特色课程。

在研究实施中,学校作出多层次多角度挖掘与探索,力求找出有效影响校本课程构建的因素,实现教育目标。

关键词:君子文化;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策略君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在我国教育发展中一直是学生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都把君子文化中仁爱、博学、知礼作为崇德向善的精神内涵,其对于塑造人格典范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当今社会,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怀、积极的文化担当视作君子文化的新内涵,君子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一、实施校本课程改革,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1.完善校本课程制度国家课程规定的学科教学的总目标是抽象的,具有待开发性;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第一次具体化,学校课程则是国家课程的第二次具体化,最为切合学生实际。

鉴此,我校通过君子文化校本课程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力。

君子所具备的博学、仁爱,是中华民族理想的人格,能在传承君子文化的同时实现与时俱进的教育目标,是我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君子文化学习是小学生在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国家提倡立德树人,成就君子少年的重要保障。

制定君子综合素养目标体系时,我们坚持从制度保障入手,在开发君子文化校本课程时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营造出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实现育人目标;课程目标坚持从促进学生发展入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坚持与时俱进对制度进行调整,在实施中以满足学生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评价体系。

学生作为课堂的参与者,就要从引入反馈机制入手,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利用学生的反馈来进行课程优化[1]。

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国家课程校本化重构

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国家课程校本化重构

211美眉 2024.01下教研与美育观点交流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国家课程校本化重构赵翠玲(邹平市第二实验小学,山东 滨州 256200)摘 要:通过将项目式学习和国家课程校本化有机结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观能动性,为其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从项目式学习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概念出发,介绍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国家课程校本化重构的设计流程和实施流程的具体步骤,希望对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国家课程;校本化重构;新课标在新课标背景下,将项目式学习融于国家课程校本化重构是一种教学模式和理念的结合,能够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达到国家课程的目标和要求。

这种融合方式使得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竞争力,对新课标提出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一、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国家课程校本化重构的概念和特点(一)项目式学习的概念和特点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基于实际项目开展的学习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跨学科综合,将学习与实践结合,鼓励合作与交流,培养自主学习和产出导向,通过实际项目的参与,帮助学习者全面发展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方法角度而言,项目式学习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手段和途径,结合课程基本流程和步骤,达到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教学模式角度而言,项目式学习不仅包括教学形式,还包含教学方法、指导思想、行为方式、步骤程序等,具有更综合的理论性和包容性。

从教学策略角度而言,项目式学习能够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和优化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新的环节和步骤,以实现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

随着新课改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求融合其他学习,和其他课程进行沟通,表现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课程教学时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课程两部分,担负着推行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而项目式学习能够帮助教师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任务进行分解和重构,按照既定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校本课程框架构建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校本课程框架构建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校本课程框架构建作者:陈良俊来源:《教育家》 2017年第8期陈良俊2010年担任武汉市吴家山第三中学校长。

先后被湖北省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称号,是武汉市首届黄鹤英才教育名师、武汉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是各国基础教育共同的发展趋势。

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

我国基础教育也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核心素养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点更突出、焦点更集中的教育目标,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政府和学校的管理方式指明了方向。

赋权予学校,让学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校本课程框架构建,主要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要求,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分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组织、开发、实施及评价。

我校从宏观层面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框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明确课程理念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具备终身发展和适应、促进社会发展的品格与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社会品质、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方面。

我们结合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理念,把学生终身发展所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与国家、社会倡导的价值观进行匹配整合。

在“伴学生成长、享教育快乐”的办学理念下,我校提出“卓越教育”的教育模式。

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整体教育”,其宗旨是“引出并哺育每一个人身上所拥有的不可替代的潜能”。

我们界定的“卓越教育”就是发展个性、完整成长、追求卓越的教育。

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应当重视学生身体的、道德的、社会的、审美的、创造性的各个方面的成长,使学生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而学生是有差异的,学校教育就应该尊重学生差异,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新课标背景下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意蕴辨读与行动路向

新课标背景下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意蕴辨读与行动路向

新课标背景下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意蕴辨读与行动路向新时代教育领域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变化更迭,这促使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直面人民“上好学”的教育需求,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目标,在修订和完善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强调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

《方案》特别指出,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联系,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义务教育阶段各门学科都以学科育人价值为标准,筛选具有独特育人价值的学科内容进入教学场域。

但是学科的育人价值隐含于学科知识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无法充分释放和挖掘学科育人价值,因此,教与学的方式必须变革。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对此明确回应,“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养成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在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教学提示”和“教学建议”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至少要占学科课程的10%。

这指引着一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转向新的育人方式。

聚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把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在意蕴,探究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行动路向,在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知识边界的交错聚焦核心素养的形成,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提出,站在学科的立场,要求在知识认知上主动打破学科的藩篱,指引教师兼顾其他学科知识,突破单一学科思维壁垒,在学科知识选择上,从“纵向知识深挖”走向“横向知识联结”,在知识教学实践上,从“掌握学科知识”走向“获取知识结构化”,在知识教学取向上,从重视“学科知识价值”走向重视“学科育人价值”。

(一)在学科知识选择上,从“纵向知识深挖”走向“横向知识联结”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科教学,学科教学呈现的方式一般为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科学、化学、物理、生物学、艺术、信息科技等课程,在《方案》中,我们可以看见这些课程的类别与科目设置。

平遥县汇济小学让每一朵生命之花幸福绽放

平遥县汇济小学让每一朵生命之花幸福绽放

SHANXI EDUCATION平遥县汇济小学是县教科局直属小学,始建于1998年,于2016年8月迁入新址,现有教学班60余个,在校学生3000余名,专任教师143人。

学校班班配备多媒体,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各种功能室、专用教室齐全,建有200米标准塑胶操场,是一所环境幽雅、设施先进、师资雄厚、管理规范、质量一流的标准化学校。

近年来,学校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以“幸福教育”为标识文化的发展之路。

一、文化统领,创建“惠爱校园”学校以文化为统领,通过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动态文化来提升学校气质,使学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1.精神文化统领,树立汇济自信。

我们确立了汇济小学精神文化体系,以“让每一朵生命之花幸福绽放”为办学宗旨,以“汇德砺能·济于幸福”为办学理念,以“博古今而以越”为校训,以“五年办成全省一流的幸福教育特色校,育有中华文化根脉的当代幸福少年”为目标来引领学校发展,树立全校师生自信心。

2.物质文化浸润,形成汇济气质。

为使环境成为隐性育人课程,使学校处处洋溢尊重、和谐、自信的景象,学校将四座教学楼命名为“慧美”“惠爱”“会行”“福源”,意蕴幸福教育“汇德砺能、兼济天下”;在四个门厅分别展示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和学风,立体彰显了学校核心文化的主题。

在教室、展室和阶梯教室设计了“三级两态”(班级、年级、校级,静态、动态)展示平台,明确了“大声、大胆、大方、大气”的课堂文化;在楼道设置行为习惯养成的格言、警句,打造墙体文化;在楼梯两侧设计“生命、生活、生存”主题教育板块,让每一位师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

3.动态文化陶冶,养成汇济特质。

开发铃声文化,形成一种秩序;精心组织实施“经典诵读”和“写字立人”微课程,形成一种习惯;打造“幸福大课间”“歌声嘹亮百步行”和“创新升旗仪式”三大特色微课,形成一个阵容;践行“两排三行”和“校园文明礼仪”规则,形成一种礼仪;精选18首励志的、提振信心的歌曲作为汇济必唱歌曲,形成一个正能量气场。

课程内容重构对于课程建设的意义

课程内容重构对于课程建设的意义

课程内容重构对于课程建设的意义1. 课程内容重构是指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审视、重新设计和重新组织,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在教育教学领域,课程内容重构是非常重要的,它对课程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2. 课程内容重构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课程内容可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重新审视和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3. 课程内容重构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新的课程内容往往需要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教学,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课程内容重构还可以引入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课程内容重构还可以促进课程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课程内容需要与国际接轨,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课程内容。

通过课程内容重构,可以引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提高课程的国际化水平。

课程内容重构也可以促进课程的专业化发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

5. 在课程建设中,课程内容重构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要求,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促进课程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发展。

我们应该认识到课程内容重构对于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不断完善和更新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 课程内容重构对于课程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要求,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促进课程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发展。

通过课程内容重构,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7.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课程内容重构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课程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我们需要不断审视和重构课程内容,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要求。

“少年君子”课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课程重构

“少年君子”课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课程重构

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总第294期“少年君子”课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课程重构的帮助,但是在“用坐标表示平移”这节课的微课教学探索中,预习微课和复习微课没有明确区分,达不到预期的复习效果。

(2)微课制作的反思。

仅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微课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每节课都能找到符合学情的微课资源,此时就需要考虑依据实际情况自制微课。

而在本节课的探索中,就有学生提出几何画板软件的动态操作如果可以重复观看就更好了。

(3)关于参考价值的反思。

“用坐标表示平移”这一具体知识点所形成的结论,对其他课时的微课教学探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不能直接套用。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因此,在未来教学中应该致力于寻求具体知识点下的平衡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探索过程中要把握好对微课教学的定位。

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是对课堂学习的辅助与补充,而不是替代。

四、教师专业化成长微课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为微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教师之间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实现跨区域交流,接触多种教学风格,取长补短,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同一知识点有丰富的微课资源,教师通过对比学习可以更准确地把握重、难点知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2017年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乐教乐学平台的初中微课教学研究([2017]-JKGHDHZX-044)。

参考文献:[1]李娇.“互联网+”时代高校微课教学模式探讨[J ].中国成人教育,2017(5).[2]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摘要:文章指出了课程重构背景、重构内容、重构方式,详细解读了“少年君子”课程的构建,旨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彰显学校课程的校本化、个性化、特色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少年君子;学校课程;重构策略学校课程构建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诉求,也是学校文化与内涵发展的要求。

核心素养下的课程设计ppt课件

核心素养下的课程设计ppt课件
• 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最为关心的重要主题:关键能力或核心素养。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召开的9次大会中有5次涉足核心素养;14份主要报告和宣言中有8份聚焦这一主题;91份建议书中有29份讨论这一话题;
• 世界经合组织1992年以来发布的21份《教育概览:OECD指标》中有5份关注核心素养;
• 国际最大型的教育研究资料库ERIC,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文章占到教育类论文的86%。
• 尝试回答:青年一代面向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21世纪,应该具备哪些关键能力或核心素养,以期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
5
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本特点
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収展 核心素养具有収展连续性和阶段性 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生収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4
核心素养提出的时代背景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校课程与教学
1
提 纲
一二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核心素养框架
学科核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养内涵及其意义
三四
核心素养下的学校课程设计核心素养下的课埻教学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框架
所谓“核心素养”,是人们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3
•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四问”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四问”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四问”作者:张朝亮来源:《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1年第11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2016年随着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也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了“核心素养”时代,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来源于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和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但主要还是取决于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效,事关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是让课堂由“知识型”向“素养型”转变,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学科技能、学科精神和学科价值趋向为目的。

课堂的核心目标不再是学习知识,而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养。

为有效改进师生的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进行“四问”,即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怎么教、效果怎么样。

一、“为什么而教”1. 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担当着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的重任。

新时代的教师要深刻理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意味着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为自己而教除了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外,教师也是普通人,需要生活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教书育人服务社会获取相应劳动报酬、锻炼自我意志、实现职业理想和体现个人价值。

课堂九思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

课堂九思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课堂九思核心素养与学生思考品质提升的深层次关系, 以及如何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王晓春. 课堂九思:核心素 养背景下学生思考品质的提升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0.
[2] 赵丽琴.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 教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当前教育背景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各国教育的重 要目标。
课堂九思核心素养
我国教育部提出课堂九思核心素养,包括热爱祖国、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等,旨在 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课堂九思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 的思考品质。
课堂九思核心素养背景下如 何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
2023-11-07
目 录
• 引言 • 课堂九思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点 • 提升学生思考品质的必要性 • 基于课堂九思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思考品质的策

目 录
• 基于课堂九思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思考品质的实 践案例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3 提升学生思考品 质的必要性
思考品质对学生的影响
促进学术成就
具备良好思考品质的学生更容 易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因为 他们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
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增强决策能力
思考品质高的学生能够更好地 评估信息、分析利弊,并做出 明智的决策,这在日常生活中
非常重要。
激发创新思维
良好的思考品质有助于学生产 生新的想法和观点,并不同 角度看待问题,这是创新的关

白云山学校“智趣课堂”三步六环教学模式-学校课程学科

白云山学校“智趣课堂”三步六环教学模式-学校课程学科

校本课程学科翻转课堂汇报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上午好!现在由我向各位领导汇报我们学校校本课程学科自课堂改革以来的工作。

我校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君子文化的理念引领,2013年起开发了养正气系列《君子礼仪》、《写字》、《走近君子》《美丽的桃都我的家》校内必修课程12门;开发了尚雅趣系列体育健身类、艺术器乐类、科技发现类、审美欣赏类、角色体验类、技能训练类、制作设计类、文化探源类等52门校内选修课程;开发了《我与学校共成长》《君子文化润我心》《童眼看桃都》《经典诵读》等8门校外自修课程。

到2015年已经开发“养正气”“尚雅趣”“润君品”三个维度八大门类72门特色校本课程,有20门校本课程成为精品课程。

在翻转课堂实践中,我校校本课程“智趣课堂”三步六环教学模式主要操作流程为:第一环节:智趣引入。

主要是采用“自主学习”的办法,依据预习案,进行自主学习。

第二环节:智趣研学。

主要分三步,第一步是合作学习,归纳发现。

适当穿插微视频的播放,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

第二步是展示共享。

包括小展示和大展示。

“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

第三步是测评。

依据教学内容不同,灵活采取检测案等形式,或融入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完成当堂的测评。

第三环节:智趣拓展。

主要是总结收获,拓展延伸,引领学生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4年,我校申报的《君子文化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荣获山东省特色课程评选一等奖,《趣味英语》荣获泰安市特色校本课程一等奖。

这次课堂改革以来对校本课程学科来说,是进一步的规范和提升,我们通过微视频让学生掌握更多课前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涵养浩然正气,了解科技、人文、艺术、体育、保健、技能、器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崇尚高雅趣味,浸润君子品质,促使其生命质量得以提升,培养“仁爱担当、明礼诚信、谦和睿智、博学笃行”的现代君子。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课题名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从基础教育开始。

换言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都必须由核心素养来引领。

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依然有着许多传统教育的弊端:重知识轻能力,即便是知识,也是学科分隔,碎片化;重结果轻过程,专注于“授业解惑”,忽略了自主、合作与探究,导致思维僵化;教育被简化为教学,各种补习,特训,看似多元,却缺乏基因、内核型素养,没有留下与孩子未来发展的接口……综上所述,我校提出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3C3R)进行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意味着:首先,学生核心素养是其培养目标,学校办学、课程建设都围绕着这一中心指向;其次,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因素之一,学校教育的目标、价值都要通过课程来体现;校本课程的内容设置、实施途径、评价方式都强调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有利于自身发展与成长的核心素养。

2、课题的界定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关键素养”,通过分类开发,把核心素养渗透各门课程中,给课程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彰显不同课程的特点①。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的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校本课程构建: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供给需求与学校教育资源特点,整合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不断地聚集、补充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内容,为充分发掘学生个性潜能、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校本化、特色化的学校课程构建活动。

整合学校的课程资源,重新构建适合学生素养和能力发展的课程系统,形成具体的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大框架。

“少年君子”课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课程重构

“少年君子”课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课程重构

“少年君子”课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课程重构1. 引言1.1 介绍少年君子课程"少年君子"课程是一种新型的学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品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该课程不仅注重学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等重要素质。

通过"少年君子"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更能够成为有担当、有情怀、有品德的综合素质高尚的人才。

这一课程的推出和实施,对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2. 正文2.1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课程重构意义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课程也面临着不断的改革和调整。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课程重构就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其意义不可忽视。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等。

学校课程的重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

学校课程重构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通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程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学校课程重构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校课程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课程重构意义重大,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学校能够重视这一理念,不断完善课程设计,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2.2 少年君子课程的设计理念少年君子课程的设计理念是基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其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少年君子课程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通过学习经典文化、传统礼仪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塑造学生高尚的品格与品质。

“少年君子”课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课程重构

“少年君子”课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课程重构

“少年君子”课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课程重构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变革,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少年君子”课程应运而生,旨在通过课程的重新设计和构建,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升级。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少年君子”课程的重构,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思考。

1. 核心素养的理解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包括品格修养、批判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表达、实践探究等方面。

这些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石,是他们成为未来社会建设者和参与者的重要保障。

学校课程应当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导,打造具有高度含金量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2. “少年君子”课程的内涵“少年君子”课程是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对学校课程进行重构和优化的一个重要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品格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推崇批判思维,鼓励学生理性思考和独立思辨;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推崇实践探究,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探究能力。

3. 课程特色与实践路径“少年君子”课程的特色是注重学生的全人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能力提升,注重学习方法和生活态度的培养。

在实践路径上,可以采取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统筹课程整合和教学设计,引入跨学科、体验式教学等方法,通过探究型学习和项目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1. 突出“以学生为本”“少年君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注重课程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多元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设计更灵活的课程结构,建立更多元的教学方式,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充分释放个人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学业质量

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学业质量

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近年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有关各种研究以及发表论文的讨论活动也在不断增加,关于人们的情感和知识的讨论也更为活跃。

核心素养不仅是当今教育体系中应具有的重要条件,也是一种培养人格、健康、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因此,讨论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以及学业质量的综合考虑对于当今社会教育以及个体自我发展、追求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一、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特征,它可以定义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能力,是一种综合社会性、道德性、真理性能力,它综合了实践性、探究性的智慧,以及社会伦理、文化鉴赏、理论知识等内容体系,为个人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指导。

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爱国心、良好的道德观念、服务意识、创新能力、领导才能等。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一组可以实现的、具体的、针对性的工作和学习要求,它描述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总体质量,包括学习者将要学习到什么,应该能够达到什么样的能力水平以及成绩水平等。

课程目标可以作为学习者掌握课程内容、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参考,有助于师生充分了解课程内容,认识学习目标,优化教学实践,提高学习效果。

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而确定的,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思想论述等,它是指定课程的实际内容,也是探讨和实践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课程内容应当以中心和以实践为导向,以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及创造力,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注重对学习者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是指学习者学习和实践的总体水平,反映的是课程的结果和过程的整体水平,学业水平是学习者在学习和发展中取得的综合结果。

学业质量的提高应当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的,以实践为重点,多维度展示学习者的能力,以实现对学习者文化能力、技术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结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在实现学习者的文化能力、技术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目标的过程中,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至关重要。

整体构建“五育融合”学校课程

整体构建“五育融合”学校课程

整体构建“五育融合”学校课程作者:何灿华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3年第07期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本质的整体性认识和综合观点,它涵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教育思想。

就课程目标而言,陈鹤琴曾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的观点;就课程内容而言,陶行知坚持“生活即教育”理念;就实施方式而言,杜威提出“一切学习来自经验”的教学主张;就课程评价而言,新课标提出了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等思路。

因此,建立适切的课程观对于校长来说极其重要。

“五育融合”即“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于学校的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实现五育的整体生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2023年5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将“课程”列为第一行动和重要内容,两个文件的核心是制订课程实施的学校规划。

经合组织(OECD)将核心素养体系概括为“人与工具”“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大方面。

2016 年,我国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德、智、体、美、劳”具体化为核心素养的“两大版块(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三个维度六大领域”“十八个要点”。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重构教学大纲重构课程内容重构课程评定

重构教学大纲重构课程内容重构课程评定

重构教学大纲重构课程内容重构课程评定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重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和课程评定的一般性建议:
重构教学大纲包括重新梳理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适应最新的教学模式和学生需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学科兴趣等方面,设计不同的目标和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重构课程内容包括优化教材、设计合理的课程组成部分、采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等。

建议引入或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在线教学平台、交互式教学工具、实验教学、项目模式等。

此外,教学内容应贴近实际,关注现实生活、社会需要和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将理论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重构课程评定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绩等多方面因素考虑。

建议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例如期末考试、课堂考察、实践报告、团队项目等,每种考核方式的比重应适宜。

此外,还可以采用自我评估、同伴评估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自身学习状况的认知和考核方式的多样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建议纯属个人意见,具体实践还需依据实际情况进行。

课程重构未来

课程重构未来

课程重构未来未来学校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它将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

因此,未来的教育将是无边界的、互联共享的、个性化的。

为了满足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未来学校的要素应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开放灵动的学习空间、多元灵活的学习方式、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开放融合的管理形态。

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而学我国的核心素养框架包括三块,第一是文化基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文化底蕴和科学精神是未来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第二是自主发展,重点在于学生要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要具有批判思维、勤于反思的能力;第三是社会参与,强调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

美国6C 素养主要是创造力与想象力、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沟通、合作、品质教育、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将中国学生核心发展素养和美国6C素养对照,我们发现,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特别关注学生的高阶思维认知能力的培养,因此未来学校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批判、合作、沟通能力。

1. 未来学校框架未来学校的构架,离不开课程重构、学习工具的设计、学习空间的变革,以及技术与环境的融合。

其中,课程重构是基础,主要包括核心重构、理念重构、路径重构、学习流程重构和评价重构。

2. 未来学校课程的特征第一,未来学校的课程要契合学生个体的认知与性格特征、情绪等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和性格特征,学生的课程一定是个性化的课程。

未来学校的课程也要契合区情和校情,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和学校价值理念。

未来的课程会变成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只有一种课程,所以需要不同层面的整合和融合,最终形成适合学生发展、满足国家需求,具有学校理念的课程体系。

未来学校课程还要契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社会各界所需人才,所以学校的课程一定是可选择的、多样性的。

第二,未来学校的课程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要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

学校课程构成的要素除了知识之外,还有技能、品格和元认知、元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君子”课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课程重构
作者:王巧君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上旬》2019年第02期
摘要:文章指出了课程重构背景、重构内容、重构方式,详细解读了“少年君子”课程的构建,旨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彰显学校课程的校本化、个性化、特色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少年君子;学校课程;重构策略
学校课程构建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诉求,也是学校文化与内涵发展的要求。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柴桥实验小学基于学校育人目标,明晰学生核心素养,立体重组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构建并逐步完善了兼顾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体系特点的“少年君子”课程体系。

一、指向核心素养——“少年君子”课程的结构重整
1.基于学生立场,明晰育人理念
以学生为本位,是现代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学校一切活动的原点。

2016年起,柴桥实验小学践行“育人无痕,润泽成长”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健康、乐学、知礼、雅趣”四大核心素养的少年君子。

健康,即有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精神底色;乐学,即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创新意识;知礼,即知礼行孝,具有基本的道德操守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雅趣,即有高雅的兴趣,能欣赏美好的事物。

2.着力顶层设计,构建课程发展体系
基于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培养目标,学校调查了学生的需求,分析了教师的特长,并充分总结学校已有的课程建设实践经验,对学校实施的三级课程进行重组,着力顶层设计,整体构建了“少年君子”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元的选择和滋养。

“少年君子”课程体系精选相关模块,组合相应内容,构成面向不同培养对象的“课程套餐”。

每类“课程套餐”均由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组成。

学校又从《论语·宪问》中得到启发,形成“知·课堂”“礼·课堂”“勇·课堂”“艺·课堂”“乐·课堂”等五大课程群,以必修和选修的形式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途径。

二、校本化、个性化、特色化——“少年君子”课程的内容重构
1.基础性课程校本化拓展
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不同学生群体存在的差异,通过“1 +X'’课程再造,学校对国家基础性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深度融合,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

教师精选和压缩学习内容,通过高效课堂完成原有教学任务,由此留出的“+X”课时实现国家基础性课程内容的补充夯实和拓展延伸。

2.拓展性课程个性化建设
(1)根植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学生的礼仪教育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又开设了必修课程——君子礼德育课程,通过君子礼、君子行、君子品,丰富学生的礼仪知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植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名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培养,潜能得到挖掘,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和谐的发展。

(2)传承地方特有的文化和传统。

柴桥,是宁波开埠较早的一个滨海古镇。

学校立足古镇乡情,外聘辅导员,开设了“柴桥老味道”、武术、造趺、农科院、柴桥行迹等课程,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成为古镇文化的传承者,还成为古镇文化的发展者。

同时,也使学校拓展性课程具有鲜明的、独特的校本特色。

(3)发挥教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

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引导他们开发属于白己的特色课程,如发饰DIY、宁波老话、书法、课本剧、“炫酷”实验室等课程,让教师拥有“自己的课程”,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专业自信与主动学习的意愿,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完美转型。

3.综合性课程特色化实施
以“读书节”“兰文化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五大节为主题的综合性课程,将课程延伸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每次活动,延伸到家庭、社区、社会,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习与实践、尝试、体验、探索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点,使课程内涵更加丰富。

三、创新实施方式——“少年君子”课程的实效提升
1.多维度地去解构创生
在实践课程中,学校因地制宜,探索了符合实际的、灵活的课程实施方式。

例如,教学方式的“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教学课时的“常规课时+长、短课+联课+微课”,师资力量的“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学习空间的“校内+校外”……
例如,语文组推出了课外阅读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引领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将读书推向深入。

长、短课时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形成系列,讓每名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增长语文学习的感悟力,学校书香校园建设也稳步推进。

2.建设支持型的校园环境
加强学校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建设,使之与学校课程实施的要求协调一致,并努力把更多的学校活动纳入课程实施管理范畴,使之与日常课程教学活动的目标更趋一致、理念更趋统一。

显性文化主要是校园环境的布置。

在学校课程的实施中,把课程内容、学生学习成果有机渗透在学校廊道、学生活动空间、校园小景等环境建设中,实现环境文化和课程文化的协调一致。

隐性文化指创新校园“读书节”“兰文化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五大节活动形式,结合学校课程实施,改变学生参与形式,形成校园传统,浓厚校园文化,形成学校独特的品质和韵味。

3.建立成果展示机制
对于课程评价,更多以展示为主。

学校初步构建了更具影响力、推动力的“互联网+”的评价模式,将学生参加拓展性课程的成果、作品,通过微视频、微美篇等发布到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家长能够及时欣赏、评价、互动。

这既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超越时空的自我展示的舞台,又方便更多的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通过互联网关注学校的课程建设,真正发挥结果评价的甄别、激励与导向功能。

参考文献:
[1]孙曙,黄瑞,关联·聚焦·融合: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学校课程重构[J].今日教育,201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