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璜)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与教学创新 (3)

合集下载

教师全球素养的内涵、结构及发展路径:国际视角

教师全球素养的内涵、结构及发展路径:国际视角

教师全球素养的内涵、结构及发展路径:国际视角作者:左璜魏国武来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04期摘要:隨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教师全球素养”成为教师教育研究视域中的热点议题。

从国际视角来看,学者们基于文化背景和教师身份的多重性,提出了全球公民取向、学生发展指导者取向和综合取向的教师全球素养,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教师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处理特定情境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

在教师全球素养结构方面,研究者建构了基于胜任力、领导力和知识学三种不同视角的结构模型,其中,胜任力模型强调教师解决生活与工作实践中问题的品质,领导力模型关注教师与他人及其文化和谐相处的品质,知识学模型观照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三者均为发展教师的全球素养提供了理论框架。

与之对应,也衍生出学习为本、领导为本和研究为本的三大发展路径。

为应对全球化教育的挑战,我国应立足于中国语境,厘清教师全球素养的内涵与结构,设置相应的教师教育课程;创新教师全球素养发展路径,开发相应的全球素养培训项目;倡导建设全球领导型学校,统整学校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师全球素养;发展路径;全球教育;教师教育;国际视角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20)04-0065-09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0.04.0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19BKS162)。

作者简介:左璜,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广东广州 510631);魏国武(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广东广州51063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全球素养(Global Competence)成为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正如全美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所言:“全球素养是21世纪人的必备素养,培育全球素养理应成为各阶段教育的核心使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7年第16期文 | 左璜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改革内容尽管各国或地区因本土情境脉络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改革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主要沿着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教育质量评价的改革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最终都要诉诸学生学习的质量,因而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评价其内容与形式也必须根据核心素养目标而进行变革。

值得一提的是,核心素养不仅可教可学,而且具有可测量性,即可以进行评价。

根据国际组织、各国及地区的经验,已有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指标需要根据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做相应的调整,包括测评内容和测评手段的改革。

单一核心素养的测评或某一类核心素养的测评都将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在核心素养的整体结构中,认知类的核心素养(如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语言素养等)更容易量化测查,并且国际上也陆续开发出一系列比较成熟的测评工具。

相对而言,对于非认知类的核心素养,例如一些态度价值观、情绪情感方面的素养等,其客观化评价与测量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未来在这部分核心素养的测评方式及工具开发方面,还需要加大研究的力度,丰富测评手段,弹性地运用观察、谈话、档案等多种方式,以探索出有效的测量与评价手段。

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创新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本质上就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因而它必然也是指导课程改革的方针与根本导向。

目前,国际上将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应用于课程改革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直接指导型与互补融通型。

所谓直接指导型,就是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直接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框架,指导国家的课程改革。

此外,由于许多国家或地区在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未出来之前,已经启动了新课程改革,颁布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因此,在实现核心素养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主要以互补的形式将核心素养指标逐渐渗透进课程标准中,进而使二者达到融通的状态。

这一类型我们把它称之为互补融通型。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基于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创新与设计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基于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创新与设计

基于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创新与设计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英语;核心素养;教学创新与设计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核心素养是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国内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未来基础教育顶层理念就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钟启泉,2005)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要求将研制与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的关键环节。

在核心素养这个大概念下,衍生出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其中一项。

目前学界已经讨论形成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但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时,普遍感到茫然困惑,不知道如何用抽象的指导性目标指导课堂教学,深化课程改革必须要开始关注如何把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和认识转化到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本项课题就是从实际的问题出发,探讨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课题界定本课题中讨论的“学生”,既指基础教育中的学生,也指高校职前培养的学生,职前培养的学生就是职后培养的教师,是从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的应用型研究。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包括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都纷纷启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国际上已有的“核心素养体系”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型:成功生活取向的思维核心型,终身学习取向的知识核心型,个人发展取向的价值核心型和综合性取向的教育系统型。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尽管各国或地区因本土情境脉络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改革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目标的更新、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过程的创新、课程评价内容与形式的变革。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考察探究类实践活动的探索——以华二黄中综合实践活动为例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考察探究类实践活动的探索——以华二黄中综合实践活动为例

新教育 综合15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考察探究类实践活动的探索—以华二黄中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 桂立成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经途径,是高中生必修的国家课程。

活动目标不同,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和效果也会不同。

基于核心素养的实践活动是以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整个过程都要围绕核心素养来进行。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华二黄中)每年暑假举行的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考察活动,目标指向越来越明确,活动效果越来越明显,社会反响很好,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何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更好地发挥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本文以华二黄中考察探究类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目标确立要锁定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活动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最忌讳的是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活动目标的确立至关重要。

华二黄中暑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经历了由单一向全面,由模糊向清晰,逐渐集中到核心素养的过程。

例如:2018年的目标是“为了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走进工厂、公司、经济组织、事业单位(高一)、政府机关、社会团体(高二),我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考察活动。

”2019年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发掘、保护和传承黄流及海南的优质社会文化资源,履行华二黄中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2020年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发掘、保护和传承黄流及海南的优秀文化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由此可以看出,目标锁定核心素养要做到以下几点:在内容上要锁定六大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模型建构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模型建构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模型建构作者:刘江田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 2019年第3期以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2017 年版课标”)已经颁布,一些高考改革试点省份即将实施与新课程核心素养理念配套的高考改革方案。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新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和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是广大教师面临的挑战。

无论从理念更新、课程理解到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素养评价等操作方面,都迫切需要提供有效的指导。

从2014 年起,我们课题组就启动了江苏省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一致性研究”。

多年来理论和实践研究相结合,探索化学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融合课程、教学模式与案例、素养评价与考试命题等系列问题,尝试建立系统结构和基本模型,结合实践案例,探索其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与评价的基本功能,以便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和“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开展实践与创新。

一、理论背景与实践模型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化学学科对实现人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独特贡献。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项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既是化学课程设计的纲领和灵魂,也是化学教育重建的抓手和凭借。

教师在化学教学与评价中应紧紧围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旨,优化课程设计、教学和评价过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三个因素的协调配合程度。

咱1暂“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则强调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在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的评价融为一体,使课程和教学系统中的情境与信息、任务与活动、展示交流与评价等各要素高度协调配合,成为诊断与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机系统,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多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2023年《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2023年《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2023年《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2023年《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记得本世纪初第一轮新课程改革的时候,各种培训和讲座向一线的老师们纷至沓来,如一个表面听话的孩子,老师们学了多少、思了多少就很难说了。

而走进课堂,教师怎样面对手捧的“新教材”,才是反映每个人是否真的走进“新课程”。

在第一轮十年课改中,笔者觉得更多的一线教师是被课改的潮流推着往前走,效仿的多,创新的少,实践的多,思考的少,以至于很多的课堂或“穿新鞋走老路”,或一味求新、偏离了课堂和课程的轨道。

当然,在这种摇摆和彷徨中大多数老师们也渐渐寻到了新课程的根本,找到了自己课堂的定位。

捧起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并觉自己必定能走出“概念不清、理论不明”的混沌。

“核心素养”一词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充斥在各种教育文本和各种培训讲堂中,但多为“擦边球”,何为“核心素养”,为什么要讲“核心素养”,怎样培养“核心素养”等等,听者仍是一锅粥、脉络不清。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余教授可能已感到需要给“核心素养”“正声”、“正名”、“正位”,为新世纪第三次的课程改革“正本”。

如文中所说“既然本次课程改革是从研制、提炼核心素养开始的,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

从素养到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阅读中,我也理清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当然,文本的阅读主要还是告诉我们核心素养“是什么”、新课程改革为什么聚焦“核心素养”,而具体的策略只是原则而非模本,面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具有各自特质的教师恐怕还应遵循原则而“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

如前文所述,第一轮的课改中,老师们为什么被动跟随,为什么没有准备好。

可能是太久的思维定式让大家习惯于熟套。

“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

“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养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进阶式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点亮小灯笼》为例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进阶式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点亮小灯笼》为例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进阶式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点亮小灯笼》为例【摘要】本文是在基于核心素养下,了解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在科学核心素养培养上的纵向、横向脉络,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横向关联,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和能力,进行进阶式跨学科探究活动设计和实践教学。

从而提升探究活动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层次性,促进学生系统的构建科学概念,学习科学知识,逐渐形成探究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习进阶;跨学科探究一、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进阶式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践背景(一)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背景在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科学核心素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二)落实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理论背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只有通过连贯、进阶的科学学习与躬行实践才能达成。

”而最新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课程理念之一就是“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科学安排学习进阶。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进阶式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践核心概念1.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1]。

2.学习进阶:以核心概念为主轴,立足于长期、持续、渐进地学习,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变化历程,开展系列由简到繁的进阶活动[2]。

3.进阶式跨学科探究活动:以前期的探究经验为后期探究的基础,在学生各学科学习同一主题概念时所遵循连贯、典型的探究路径,围绕核心概念开展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构建有梯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探究活动。

国外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现状述评

国外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现状述评

国外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现状述评作者:左璜樊蓉唐诗朱雨思来源:《中国校外教育》2022年第04期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探讨世界各国关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经验中可借鉴的理念与做法,更好地回答中小学劳动教育“为何评”“评什么”“如何评”这三个关键问题,对推进我国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

关于“为何评”,国际上存在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目标指向“公民培养、职业启蒙与技能培养、生活能力”三种价值取向;关于“评什么”,主要存在素养主导型、能力主导型和生活主导型三类教育评价内容;关于“如何评”,世界各国多采用直接评价和间接渗透式评价两种方式。

展望未来,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目标应凸显育人性,进一步体现时代性和实用性,并采用与学科素养紧密结合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倡导多样性的评价形式。

关键词:劳动教育评价;素养主导;职业主导;技能主导;生活能力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2)04-0017-16作者简介:左璜,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劳动教育、价值观教育,课程论等;樊蓉,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动教育、价值观教育;唐诗,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恢复性实践素养;朱雨思,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价值观教育、社会与情感能力。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1],是立德树人为本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了劳动教育这门课程。

如何更有效地评价劳动教育的成效,以终为始,继而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成为当下摆在研究者和实践者面前的关键问题。

而有效的劳动教育评价必然涉及“为何评”“评什么”及“如何评”这三大基本问题。

在我国,劳动教育有特定的时代和民族特质,特指“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2]。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作业题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内容说明: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阵地,课堂的生态水平决定学生成长的高度和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核心素养目标下,重新定位教学和评价理念。

强调以课程标准为基准,确立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对应到每一堂课、每一日的教学评价之中。

作业要求:
1.请参照附件提交一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2.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

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

附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课堂思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堂思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堂思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江苏省镇江市八叉巷小学 朱亚飞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核心素养。

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会学习的能力渗透在我们平时的日常教学中。

我们应该一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主动从接受型教学向质疑型教学转变,努力构建课堂上的思辨文化,使我们的课堂变成思辨的课堂,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深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课堂思辨的兴趣教学中要让所有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思辨,就要激发学生思辨的兴趣,所以说创设一个恰当而符合学生学情的问题情境是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增强灵活性和多样性,学生的思维、探究、辨析能力就会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比如我在教学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时,学生们通过观察圆柱的展开图,很快就推导出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

但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了可以用“底面周长×(半径+高)”的方法来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这本是我接下来要讲的方法,但既然已经有学生提出了这种方法,我索性打破原来的课堂预设,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

我对同学们说:“这位同学介绍的方法对吗?”一开始同学们一个个大眼瞪小眼,一脸茫然,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反应过来,开始争执起来,有的说是对的,有的说是错的,双方各执一词,课堂吵得不可开交。

这时我趁势说:“到底这个方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研究一下再进行辩论。

”这时教室里的学生自然分成了两派,开始研究起来。

接下来我就把课堂交给学生。

我又问了一句:“现在你认为这种方法对吗?”因为经过了刚才的研究和思考,认为这种方法正确的同学多了起来,但仍有一些学生坚持说是错的。

我笑着让认为正确的同学作为正方,认为错误的同学作为反方开展辩论。

课程与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探索

课程与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探索

课程与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探索孙福海【摘要】华南师范大学在国内首次创建了课程与教学实验室.该实验室基于“模块化”理念,将实验室基本架构分为四大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以基础知识实验、基本技能实验、学科专业实验、教育信息技术实验、教育管理与科研实验等5个模块组成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实验教学体系结构.建立了实验教学综合信息平台,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整体优化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实现了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CNU) created the first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laboratory in China. Based on the "modular concept", the laboratory architecture is divided into four platforms. As a basis, a systematic, hierarch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is built, which consists of five modules, they are basic knowledge experiment, basic skills experiment, subject professional experiment, and educational IT experiment,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experi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student-centered and overall optimization and resource sharing, a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experimental teaching is established, and the computerized managemen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laboratory management are a-chieved. The establishing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laboratory and the experimental courses will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mestic educational laboratory; it also has an important role to enhance liberal arts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 normal school.【期刊名称】《实验技术与管理》【年(卷),期】2012(029)012【总页数】4页(P190-193)【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实验平台;课程与教学;模块化【作者】孙福海【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国外一些知名大学比较重视文科实验室的建设,许多大学的师范学院建立有“课程与教学实验室”。

基于核心素养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探索

基于核心素养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探索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核心素养作为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已经成为引领各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纽带。

因此,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与发展要基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把核心素养作为学校课程的引领方向,也是当前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途径。

各校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关键点,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一部分核心素养在国家课程中难以落实,这就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加以补充,实现课程的整合,优化学生的发展,共同构建多方位、立体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笔者结合卢龙县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究。

一、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校本课程,统领学校的课程建设,体现学校课程的领导力。

因此,学校要统筹规划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突出校本课程的创新点和着力点,对学校三级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做到优势互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需要“课程”这个载体来实现。

国家课程已固定,只有通过校本课程才能实现。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放在首位,同时要考虑学校的文化历史和办学理念,这样才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基于核心素养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探索郑淑杰(卢龙县卢龙镇中学,河北秦皇岛066400)摘要: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指引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根本方针政策,是引领各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要素。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卢龙县部分学校已开始实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样德育活动、植根学校历史传承、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校本课程补充核心素养在国家课程中难以落实的部分,实现课程的整合,优化学生的发展,共同构建多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3-0060-05602024年第3期/C(01)(一)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把握学校育人航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牵的学校课程与教学改进(北京教科院 王凯)

基于核心素养牵的学校课程与教学改进(北京教科院 王凯)

从大而空的“政治性表 达”转向以儿童为线索
的“教育性表达”
儿童形象
首先就是认识到儿童是一个社会中的人,
需要养成人格之独立的必备品格
要懂得保护和尊重儿童的童年价值,尊重 儿童纯洁美好、独立平等的自然本性,引
导他们掌握一生所需的关键能力
育人目标与学科目标中间的断层(缺失)
建设者、接班人
共同特征 、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 课程与教学改进
王凯 北京教科院
目录
核心素养正式颁布 课程落地规划 教学落地支持
题目:如果你有四块巧克力,别的小朋友又给了你
三块,请问现在你总共有多少块巧克力?
(1)你觉得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会不会做? (2)你认为他们是怎么做的? (3)你觉得这道题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简单吗?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网络,如果没有对这些核心概 念结构的掌握,即便是上述这样简单的计算题,孩子们也难以 真正掌握。
核心素养正式颁布
教育发展阶段与问题思考
课程 管理
优质 资源
研究 基地
育人 机制
核心 素养
十项 措施
教师 育人
教育部——“十项措施”
课程 方案
学科 教材
学科 育人 评价 育人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
的课堂教学。
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
把课堂还给学生。
当前改革
我们希望: 课堂应该涉及这几个维度 生态课堂的五个维度
快乐
Happiness
平等
Equality
尊重
Respect
宽容
Tolerance
批判
Critique
让师生能在课堂体 验到教与学的愉悦, 教得愉快、学的满

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课改

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课改

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课改作者:黄先进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15期黄先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课改是指初中学校为达成核心素养,围绕初中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初中课程以及初中教学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重新建构与重新实施的过程。

本文将重点讨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课改理论基础、初中课改理念、初中课改的基本内容以及初中课改的关键要素等。

初中新课改理论框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有杜威的实用主义。

不过,总的来讲是基于建构主义的。

其可以辨识的主要特征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知识和经验的重新建构;突出建构的过程和建构的意义。

以核心素养为标志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也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其主要辨识的特征是:核心素养力图让课程实现从知识本位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教师作为教与学平等关系中的首席,学生作为学习建构的主体,是探究者;课程的结构服务于学生发展需要,可以是开放性的。

那么,从实践操作层面看,指导初中新课改的理论框架是什么呢?首先,在初中课改过程中需要有丰富的课程理论作指导,需要对国外的课程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不同国家、不同派别的课程理论非常必要。

其次,初中课改的理论基础需要建立在现实的实践条件上,应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条件出发,坚持中国自信。

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辩证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第三,脱离传统和现实的推倒式革命,会给教育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此,初中新课改应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条件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建构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作为指导。

“建构主义+现实主义”这一理论框架,其主要特征是:既吸收建构主义理论的优点,实施变革和创新,还要依据现实主义的理论思想,对教育传统中的精华进行传承和坚守。

在“建构主义+现实主义”理论框架的指导下,结合初中实际,我们提出,初中新课改基本过程是“检讨一反思一坚持—变革一再检讨”的过程。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2020年06月DANGDAIJIAOYANLUNCONG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点夯实学生的语文基本功,通过多元有效策略,点燃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培养学生多读、多思、多写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合理拓展延伸,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扎实提高。

一、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意义1.提高学习效率虽说教育正在不断地发展,教学目标也在不断地更新,但是无论教学目标怎样变化、更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仍是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案理应放在每一个教师的教学规划中,由于2016年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因此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实现高效化的课堂教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都对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教学进行了初步尝试,通过实践,很多教师发现通过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融合教学,可以将知识更加有效地传输到学生的大脑中,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诗句、成语、字词等知识的理解,让小学生爱上语文课堂,爱上语文学习,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2.助力学生发展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教育越来越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素质教育,是指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全面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是一种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由此我们可以将其简单概括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核心素养就是基于素质教育的发展下所提出的理念,因此可以说核心素养教学法也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意识,可以有效地开阔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走出课堂,不断让小学生学习到课堂以外的知识,不断推动小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有效教学1.夯实基础,锤炼学生语文知识众所周知,小学课本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难度系数是比较低的,这与小学生的实际经历与见识分不开,因此我们所开展的教学都是较为基础性、有趣性的,主要是以夯实学生的基础为教学目的,当小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与栽培,以及自身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就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时,自身所掌握的文言知识就越来越丰富,当学生步入初高中、大学时,当学习到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学科时,由于学生自身具备了一定的语文技能,因此当涉及到一些理解、想象、表达方面的知识时,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变得较为轻松。

化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分子和原子教学实践再探究

化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分子和原子教学实践再探究

化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分子和原子教学实践再探究【摘要】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创新实验创新2017年我国发布《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自此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模型正在积极研究。

2022年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课程应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则表明:“初中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著名化学家戴安帮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养教育最有效的组成部分。

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是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兼顾激发兴趣、循证理论、求出实际及获取现象等教育功能,能树立学生爱护环境意识,对于增强学生创造能力及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化学实验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索的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因此实验实践是发展初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为了贯彻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极大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构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教师应基于实验倡导真实的问题情境创设,开展多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在探究时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开展“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

本文以中以分子和原子为例进行教学实践。

在分子和原子授课中,我首先在教学设计上尤其是教学情景上进行创新。

教学设计创新点一:情景创新引入分子和原子主题。

展现我国智造的大国重器“天眼”,它其中一项神圣的使命就是捕捉星际分子,一旦捕捉到星际分子将会为人类解开宇宙形成的奥秘。

教学设计创新点二:通过描绘古今中外的微粒观发展史的剪影:公元前3-4世纪,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庄子曾提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体现物质具有无限分割性的特点;公元前5世纪德谟克利特提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18-19世纪中期,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物理学家及化学家阿伏伽德罗共同提出了分子论和原子论,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19世纪中期,布朗发现了布朗运动。

基于核心素养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作者:***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20年第02期摘要:文章立足于研究一堂新课的学习进阶策略,提出了以核心概念为主轴、以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以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养成为归宿、渗透科学思维的进阶的课堂设计理念。

在该理念下设计了一堂新课——“电源和电流”,应用于实际教学,并论述了一线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习进阶;电源和电流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0)2-0010-51 理论基础核心素养以整合的视角对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行了梳理和提炼,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

学习进阶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为研究对象,描述学生的认知发展历程,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方案。

学习进阶包括锚定起点、锚定终点和多个中间水平。

郭玉英等提出的科学概念层级模型[1],以认知复杂度为进阶变量,按照学生思维发展顺序从简单到复杂分为五个逐级进阶的层级,并建构了基于核心素养学习进阶的科学教学设计模型[2-4]。

据此,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素养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应有以下特点:(1)学习进阶的构建以核心概念为主轴。

这里的核心概念,有时被称作大概念(Big Ideas)或关键概念(Key Ideas),包括了科学领域内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原理和解释。

物理观念就是指大概念,因此从学习进阶的角度促进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内在一致性。

教学设计应该将科学概念理解的发展层级模型作为进阶变量,以“大概念”为主轴设计每堂课的进阶路径。

(2)课程设计应渗透科学思维的进阶。

物理观念的进阶必然伴随着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而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物理观念的提升,二者互为促进。

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一堂课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以根据核心概念促进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思维进阶。

〖2021年整理〗《18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评价体系建构黄荔燕》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18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评价体系建构黄荔燕》优秀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评价体系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如何保障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正确方向及应用效果,成为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文章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评价体系的建构的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对基础教育中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提供借鉴意义。

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评价体系建构文 | 佚名2021年八月/4期关键词: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一、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含义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基础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具有时代性、综合J睦、跨学科性、复杂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完整知识体系和综合性技能获得是成为人适应社会、进行终身学习以及自我实现的基础。

知识体系的获得可以通过各门学科的知识学习,而综合性技能则需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得以培养。

2过程与方法。

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人合作、实践创新、服务社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核心素养关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表现,因而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需体现出学生情感体验的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类型不同,其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各不相同。

一是以学科知识为主干,贯穿其他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二是以主题为单位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对于学科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并能结合学科知识,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三是以活动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活动。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黄铣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黄铣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黄铣发布时间:2023-05-29T04:20:52.698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6期作者:黄铣[导读] 在新课标教学理念指导的当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始终需要教师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重点,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央位置,并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策略,以供参考。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芷溪中心小学 366215摘要:在新课标教学理念指导的当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始终需要教师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重点,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央位置,并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策略,以供参考。

摘要:核心素养;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策略引言近年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根据信息技术的课程特性,同时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观念和方式上要向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转变,促使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一)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安排不够规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学校都对信息技术课程非常重视,也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申请了足够的教学经费来购置设备,为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学习提供了足够的硬件支持。

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应试教育的思想依然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方向。

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没有改变传统的观念,在课堂上还是以教学学生理论方面的知识为主。

理论课程甚至会极大地压缩学生的实践课程,使得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不能进行足够的实践运用,从而影响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同时,这也使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不能有效推进。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是非常快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 生活
终身 学习
个人 发展
综合 取向
Page 13
(三)几种取向 成功生活取向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互动地使用知识与信息的能力
3.互动地使用科技的能力 1.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
具体内容
有效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计算及其 鉴别自身未知领域、识别信息的来源, 并对其进行个人批评。 在平时生活与学习中注意使用技术手 段,运用信息与通信技术获得信息。 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有效控制自己 的情绪。 善于表达自己的观念,倾听他人的观 点。构建持续发展团体的能力,协调 的能力,综合信息做出决定的能力。 在危机中分析问题与利益,识别共识 与分歧,重新认识问题,按照需求与 目标对问题进行排序解决。 分析形势,定位自己所处的情境,明 确自身行为的可能后果,通过思考与 集体的关联对自己行动做出选择。 制定计划,设立目标,鉴别已有及所 需资源,平衡资源以满足不同目标, 通过反思来预测未来,监控过程,时 刻准备调整。 了解所有权益,清晰社会规则,为了 出建议或替代方案。
了解媒体信息的构成、目的、特点和惯例,以及使用的工具;研究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解读信息,用 1. 通过了解和理解政府的工作流程来有效参与公民的生活。 正确的价值观看待信息而不被媒体的其他因素影响;对信息获取和使用的道德或法律问题有基本的 2. 行使地区、州、国家和国际等层面上的权利和义务。 理解。 3. 理解公民决策在本土与国际上的应用。 合理使用数码技术、通讯工具和用网络来访问、管理、整合、评估及创建信息,以便在知识经济中
不同文化、宗教和生活习惯的人合作并向其学习; 懂得如何做个人的理财选择;
理财素养
1.
信息、媒介与技 术素养 (information, media and technology skills) 21世纪议题
媒体素养 公民素养
1. 获得、解释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懂得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 通信技术素养 发挥功能;能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用于研究、组织、评估和沟通信息,并对围绕信息获取和使用的 来增进个人健康; 道德或法律问题有基本的理解。 2. 3.
1.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与文本的能力 他数学能力。
能互动地使用工具
2.合作的能力
核心地位
3.管理与解决冲突的能力
1.在复杂大环境中行动的能力
支撑思维能力
能自主地行动
2.设计人生规划与个人计划的能力
3.维护权利、利益、限制与需求的能力 认定的需求与权利建立个人论点,提
公民能力、全球 年轻人需要一个更宽泛的视野,并且应该具备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应 意识、跨文化素 当具有不同的观念和观点。与此同时,年轻人应该清楚民族问题,为自己是新加坡人而感到骄 养 傲,并努力为这个社群做出自己的贡献。 21世纪的特殊 素养 批判与创造 思考 作为未来的接班人,现在的年轻人需要批判性地思考,评估各种可能的选择并最终做出圆满的 决策。他们应当有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并且脱离开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不应该害怕犯错误, 并且面对挑战时,应当勇往直前而不是畏缩。 年轻人知道问什么问题很重要,如何过滤信息以筛选出相关的、有用的信息。与此同时,他们 需要对信息有辨别力,保护自己免受有害信息的伤害,在网络空间中践行伦理准则。更重要的 是,他们应当清楚并有效地传达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1 2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国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动态
3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动态
Page 9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定位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是学生在接受相应 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 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本特点
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 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 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Page 16
信息沟通 技能
(二)几种取向
核心素养 学习课目
核心学科 学习与 创新素养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skills)
综合取向
指标
具体内容 内涵
在工作中展现创造和发明才能;能提出和实施新的想法,并把新想法传播给他人;对新的、不同的 观点持开放的心态并积极回应;能实施有创意的设想,为发生革新的领域做出具体的、有益的贡献。 能运用正确的推理来理解事物;能做出复杂的选择和决定;能理解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能提出并 1. 运用21世纪核心素养理解和重视全球化问题; 确定有意义的问题,以澄清各种观点,求得更好的解决办法;能界定、分析和综合信息,用以解决 2. 以互相尊重、开放对话的态度,在个人生活、工作或社区中,能与代表 与回答问题。
创造力与创新 英语、阅读与语言艺术;国际语言;艺术;数学;经济;科学;地理;历史;政府与公民 批判思维 与问题解决
全球意识
交流沟通 与合作 信息素养
3. 理解异国文化,包括学会应用外语。 能够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清楚有效地表达设想和观点;能展现与不同团队有效合作共事的能力; 有灵活性,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愿意做出必要的妥协;能协同工作,共同承担责任。 2. 理解经济在社会中的地位; 能有效地获取有用信息,能批判地评估信息,能准确有创意地使用信息处理面对的问题或事件;对 3. 运用创业素养来提高职场的生产力以及增强职业选择。 信息获取和使用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有基本的理解。
Page 15
(二)几种取向 个人发展取向
维度 一级指标
尊重 责任 价值观素养 正义 关怀 坚韧 和谐 自我意识 自我管理 社交与 情绪素养 社会性意识 人际关系 自我决策
内涵
相信自身价值和所有人的内在价值并展示尊重。 意识到对自身、对家庭、对社群、对国家和整个世界的责任,并用自己的爱和承诺履行这份责 任。 支持并拥护道德原则并有道德和勇气站出来支持什么是对的。 在日常活动中具有仁慈和怜悯的心态,为了建构更好的社群和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面对挑战时,在情绪上有韧劲并坚持不懈,显示出勇气、乐观、适应力和机智。 追求内在的快乐并且促进社会的和谐,欣赏多元社会中的同一和差别。 知道自己的情绪、优点、倾向、短处 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克己自律、有很强的目标设立和组织能力 准确辨别不同的观点,识别和欣赏差异,尊重他人 通过有效的交流能建立和维持健康且有益的关系,与他人一起工作解决问题并提供帮助 适时地识别和分析所处的情境,能基于个人的、道德的和伦理的考虑反思所做决策的影响
能监控自己的理解和学习需求;不满足于对基本技能和课程的掌握,探索和扩大自己的学习和机会 4. 建立和监控个人与家人健康的目标; 以获得专业知识;展现想要提高技能以达到专业水平的主动性;在没有直接监督的情况下,能(独 5. 理解国家与国际上公共卫生与安全的问题。 立自主地)界定任务、确定其优先顺序,并完成任务;能有效利用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展现对于 终身学习的信奉。 能与其他人和谐高效地工作;能适时地利用集体的智慧;能接受文化差异、使用不同的视角,提高 食品、能源、水和生态系统等有关的条件; 创新性和工作质量。 2. 了解和理解社会对自然世界的影响(如:人口增长、人类发展、资源消 费率,等等); 能设定并努力达到高标准、高目标,按时完成高质量的工作;展现勤奋和积极的工作态度(例如: 3. 调查和分析环保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准时和信誉)。 通过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影响和引导他人朝着目标努力;利用他人所长,实现共同的目标;表现 设计鼓励环保行动的方案,等)。 出诚信和道德的行为;行动富有责任心,铭记社会的总体利益。 Page 17
2006年
2007年
2012年
培养在社会上生存下去的能力
(一)教育目的的演变(美国)
读、写、算
(一)教育目的的演变(整体趋势)
德性传统理论
能力 -现代理论
素养 -当代理论
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跨界 融合
连接 一切 创新 驱动
开放 生态 尊重 人性
重塑 结构
教育中的永恒矛盾
无限
有限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
Page 14
(二)几种取向 终身学习取向
一级指标
母语交流 学习领域
内 涵
以口头和书面的方式表达和解释概念、想法、感受、事实和意见(听、说、读、写),以及 内涵 子领域举例 在各种社会与文化场合以适当的及创造性的方式进行语言上的互动。
身体健康与卫生 儿童和青年能合适地运用身体,发展运动控制力,对于营养、运动、健身 食品与营养 身体健康 个人根据自己的愿望或需求,在工作、家庭、娱乐、教育与培训等社会背景下,通过口头和 以及安全等方面具备一定的知识并能付诸行动。 体育活动 外语交流 书面形式(听、说、读、写),运用母语之外的语言来理解、表达和解释概念、想法、感受、 社会与共同体观念 事实和意见。还要具有跨文化的理解力。 儿童和青年能发展和保持与成年人和同伴的关系,懂得如何看待自己和他 公民观念 社会情绪 人。 心智健康与幸福 数学素养强调发展与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各种日常问题:包括过程、活动和知识。科学与技术 艺术创作 数学素养 素养指的是掌握、使用和运用有关自然界的知识与方法论,它包含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变化的 能够创造性地表达,包括音乐、戏剧、舞蹈、视觉、媒体、文学艺术或其 文化知识 和科技素养 文化艺术 理解以及作为一个公民应担负的责任。 自我或共同体身份认同 他创造性活动。同时,了解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国家的文化经验。 尊重多元 个人能充满自信并采取批判性的态度去使用信息社会的各种技术,具备信息通讯技术( ICT ) 说与听 数字化素养 能在社会生活世界中运用第一语言进行交流,包括听、说、读、写,并能 方面的基本技能,例如,使用计算机查找、获得、存储、展现和交换信息,通过网络交流并 词汇 文字沟通 参与团队合作。 写作 理解听懂或读懂各种媒体的语言。 阅读 个人根据自身需要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与组织自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学习的方法及 坚持与专注 学会学习 机会意识。 合作 学习者投入、参与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方式,认知则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开 问题解决 学习方式与认知 展的心理过程。 包括个人、人际和跨文化的素养,它涵盖了促使个人有效地和建设性地参与到社会和职业生 自我导向 活(尤其是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同 时能够在冲突出现时予以解决的所有行为。基于对社 批判性思考 社交和公民素养 会政治的概念结构的了解以及对民主的参与承诺,公民素养使个体能够充分 地参与到公民生 数字概念与运算 活中。 几何与模型 能广泛应用数字与数量语言的科学来描述和表征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数字与数学 数学应用 是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包括创造性、创新和冒险精神,以及基于目标的项目计划与管 数据与统计 主动与创业意识 理能力。每个人要意识到自己工作的背景,并能把握机会,要掌握社会与商业活动所需的一 科学探究 些具体的技能与知识,包括道德价值观和良好的治理意识。 生命科学 科学素养指掌握包括物理规律和一般真理在内的具体科学知识或知识体系。 物理学 科学与技术 技术素养则是要求开发或运用技术来解决问题。 地理学 能够在各种媒介(音乐、表演艺术、文学和视觉艺术)中认识到创造性的思想、经验和情感 文化意识与表达 数码技术的意识与运用 表达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