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生态重建与农林牧业发展_研究现状与趋势_蔡运龙

合集下载

中国西南岩溶石山贫困地区的生态重建_蔡运龙

中国西南岩溶石山贫困地区的生态重建_蔡运龙

第11卷第6期1996年12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 NCE IN EART H SCIENCESVol.11 N o.6Dec.,1996中国西南岩溶石山贫困地区的生态重建X蔡运龙(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北京 100871)摘 要 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的贫困-环境退化问题非常突出,这里的生态重建研究,对当地的消除贫困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

只有深入认识导致岩溶石山地区环境退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准确模拟环境退化过程,找出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才能搞好生态重建,增强当地人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根本消除贫困。

生态重建研究还有助于促进岩溶学的综合化、人文化、模型化和实用化。

关键词 环境退化 生态重建 岩溶石山地区 岩溶学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与黄土高原同为中国贫困与环境退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1〕。

这里的生态重建,是我国扶贫攻坚的关键措施,也是地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1 岩溶地区的环境整治和消除贫困迫切需要科学技术指导岩溶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生态脆弱带,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岩溶地区,一般都面临着贫困与环境恶化的双重难题。

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出露面积达54万km2,占总面积的30%,且多为山区;人口近1亿,包括壮、苗、布衣、侗、瑶、彝等31个少数民族,人口4000万以上。

岩溶山区土层薄瘠,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恶劣的自然条件,加上历史、社会、经济诸因素的影响,使这里长期处于十分封闭的环境中,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差,相当部分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是我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的一块“硬骨头”〔2〕。

以西南岩溶石山地区中问题最突出的贵州省为例,按国务院“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规定的每人每年收入400元之温饱标准,77个县中有48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近1000万,几乎占全省总人口的1/4和全国贫困人口的1/7。

群众为了生存,不得不掠夺式的开发当地自然资源,从而陷入“环境脆弱-贫困-掠夺资源-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这样恶性循环的“贫困X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贵州高原喀斯特区环境退化过程模拟与生态重建范型研究”(批准号49571006)。

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修复的十大问题与对策

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修复的十大问题与对策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连续分布面积最大、发育类型最齐全的片区,面积高达450000 km2,其中石漠化土地总面积超过100000 km2,占喀斯特面积的22.3%[1]。

受地上地下二元三维结构的岩溶背景控制,以及水土资源分布不均、水文变化迅速等问题的影响,喀斯特区域成土速率缓慢,水源涵养能力差,生态可恢复性低[2,3]。

同时,广泛的石漠化和复杂的地质背景作为一种负反馈,进一步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凸显了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4]。

该区域处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上游,其生态建设决定着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在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5]。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6],但是石漠化过程是一个多圈层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经济发展、解决贫困和保护生态系统三者之间平衡的问题仍没有得到系统有效解决。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贵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即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

喀斯特生态修复既有老问题又有新挑战,二者交织在一起,使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面临着生态建设超前、基础研究落后的残酷现实;如果不扭转传统生态治理的惯性模式,可能会影响喀斯特生态建设甚至美丽中国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深入推进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必须从单一要素片面治理走向系统全面调控,需要精准把控该地区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智慧圈等多圈层交互作用的关系(图1),从10个方面发力,以提升生态修复水平和能力。

1 中国喀斯特生态修复需关注的十大问题1.1 忽视了土壤侵蚀标准模数过高而不适用于喀斯特地区的问题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成土速率远低于土壤侵蚀速率的问题。

在许多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和退化已被确认为严重的地质环境灾害[7,8]。

然而,现行土壤侵蚀风险评价标准存在区域适应性问题,地方政府和学者提出的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区。

浅议喀斯特山区发展山地生态农业的探索方向

浅议喀斯特山区发展山地生态农业的探索方向
关键 词:山地 生态农业 ;喀斯特山区;探 索
中 图 分 类 号 :s 1 8 1 文 献标 识码 :A
1木孔 乡建立 山地生态农业 示范基地 的 “ 三大基础 ”
1 . 1 现 实 基 础
1 . 1 . 1 区位优势较好 木孔乡距县城 3 8 k m、省城贵 阳 1 4 0 k m、遵 义 5 8 k m、杭 瑞 高速 1 0 k m,乡 内公路 四通 八达 ,通 车里程达 1 2 8 k m,是金 沙 县通往 革命 历史名城遵 义市 的咽喉要道之一 。水上通道有底水 车驳轮渡出境遵 义。 1 . 1 . 2地质条件优 越 据贵州省理化测试 中心论 证 ,土壤耕层养分 中,速效磷 、 钾分别高达 2 ×1 0 、 4 2 0×1 0 左右 , 适宜辣椒等粮食 经济作物 。 境 内长江流域乌 江水 系,河流长达 2 5 k m。 1 . 1 - 3气候条件优 良 海拔 7 4 0— 1 2 5 0 m。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 陛湿润气候 ,冬季
农业 与技术
第3 3卷
第 6期
2 0 1 3年 6月
浅议喀斯特 山区发展 山地 生态农 业的探 索方 向
晏 丽君
( 贵 州省毕节市金沙县生态办,贵 州 毕 节 5 5 1 8 0 0 ) 摘 要 :目前 ,贵州山区特 别是喀斯特地貌 山区的农业产业存在要素配置不够 ,资金 投入 不足,农 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技术 支撑不
范园基地等 ,其他产业 目前 已具备一定规模。 1 - 3 群 众 基 础 木孔乡辣椒产业 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 民增 收。 仅辣椒产 5 0 0 元 以上 。积极 开展农村产 权制度改革试点 ,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 上 ,采取保 底收购、股份分红 、利润返还等方式 ,采用反包倒 租 、租赁 、 合作 、入股等形式 ,支持农 民以土地人股企业 ,推动农 村土地 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

我国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文献研究及展望

我国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文献研究及展望

一、概述1. 背景介绍我国西南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分布非常广泛的地区,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得生态系统服务在该地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喀斯特地貌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对于相关政策制定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评估的意义对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不仅有助于科学认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也为相关领域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评估还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推进西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二、相关研究现状1. 学术研究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学者对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价值评估、影响因素等方面。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2. 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也纷纷关注西南喀斯特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内容涉及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水资源、景观等多个方面。

评估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其提供情况、价值评估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内容。

2. 研究方法对于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遥感技术、GIS空间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四、研究成果与展望1. 研究成果近年来,我国在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一批精彩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丰富了我们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认识,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2. 展望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内容,并且更加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完善。

我们也将关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成果的政策应用和实践操作,推动研究成果更好地为西南喀斯特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五、结论通过对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相关文献研究及展望,我们可以看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物质循环研究_重要性_现状与趋势_刘丛强

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物质循环研究_重要性_现状与趋势_刘丛强

收稿日期 : 2009-11 -01 ; 修回日期 : 2009 - 11 -10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项目( 2006C B40320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721002 , 90610037) 作者简介 : 刘丛强( 1955 —) , 男 , 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地表物质循环研究 。 E - mail : liucongqiang @vi p. skleg . cn
[ 1-2]
响应与影响 , 剖析环境变化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 为我 国典型区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合理发展提供对策 和决策依据 。 喀斯特地质与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 6] ,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质与生态系统在 水文地质 、 地球化学背景 、 喀斯特植被以及喀斯特人 类活动方面具有特殊性 , 构成了脆弱的地质与生态 系统 , 在基础科学研究和退化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 方面都具有世界代表性或范例性 。 喀斯特地质与生 态系统由于 CO 2-H 2 O-CaCO3 体系活跃的生物过程 和化学过程 , 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岩 溶学研究长期处于形态描述 、分类和成因分析的过 程中 , 采用地球系统科学的认识和方法论来研究岩 溶科学却比其他学科较晚[ 7-8] 。 近 10 多年来 , 随着 喀斯特地区以石漠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环境恶化日 益严峻 , 国内外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给予 了高度关注 , 科学家们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从全球 角度研究岩溶 , 形成了现代岩溶学[ 8] 。 目前的喀斯 特科学研究重点和思路与以往 相比发生了明 显变 化 , 从原来的侧重地貌过程和水文过程的传统岩溶 过程研究转变到喀斯特生态系 统脆弱性和人 类影 响、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退化 、 生态重建研究 。 在 研究思路上 , 利用地球系统科学观 , 将喀斯特地质与 生态系统视为整体 , 将喀斯特地质与生态系统作为 地球系统中的子系统 , 以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为科 学核心 , 利用地质学 、 地理学 、地球化学 、 生物学等多 种学科理论和手段 , 对喀斯特地质与生态系统中各 种地质 、 地球化学和生态过程以及人为活动特点及 其对系统中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行研究 。 2006 年国家科学技术部立项的“ 973” 项目( 西南 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 主要瞄准

喀斯特山区耕地压力与粮食安全的分析——以贵州省为例

喀斯特山区耕地压力与粮食安全的分析——以贵州省为例
1 研 究 区概 况
地 资源 、 耕 地 利 用特 征 、 石 漠 化 问题 、 人 口、 粮 食等
进行 分 析 , 计 算不 同时期 耕 地 阈值 ( 最 小 人 均 耕地
面 积) 和耕地 压力 指数 .
( 1 ) 最小 人均 耕地 面积 : 在一 定 区域范 围 内, 一 定食 物 自给水 平 和耕地 生产 力条件 下 , 为 了满足人 口正常 生活 的食物 消费 所需 的耕 地面 积. 最 小人 均 耕 地面 积是食 物 自给率 、 食 物 消费 水 平 、 耕 地 生产
低, 耕地 压 力 巨大 , 粮 食安 全 问题 突 出; 人 口数 量增 长迅速 与 严 重 石 漠化 生 态环 境 问题 是 其 耕地 质 量差 、 人均 耕地 不足 、 粮食 产 量低 的重要 影 响 因素. 因此 , 控 制人 口数 量 与提 高人 口素 质 , 加强 对 石漠 化 生态 问题 的治理 , 增 强对 土地 资 源调 控 , 促使人 口、 耕地 与 生 态环境 的协调发 展 , 才是解
— —
以贵 州省 为例 祥 , 蔡 运 龙

( 1 . 凯 里学 院 旅 游 学 院 ,贵 州 凯里 5 5 6 0 1 1 ;2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 院, 北 京 1 0 0 8 7 1 )
摘 要 : 运 用最 小人 均耕地 面积 和耕 地压 力指数概 念 与模 型分析 了贵 州省 近 3 0年 的人 口、 耕地 、 粮 食产 量状 况 , 分析 它们 与贵 州省 石 漠 化 生 态环 境 问题 之 间的 关 系. 结果显示: 1 9 8 0 —2 0 1 0年 , 贵 州省人 口数量 增长 快 , 耕 地 面积减 少多 , 耕 地压 力指数 ( K) 大, 人 均粮食 产 量 和粮 食 单产 值 均

喀斯特生态监测及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喀斯特生态监测及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喀斯特生态监测及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张芳挺;熊康宁;周文龙;赵志成
【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8)002
【摘要】喀斯特生态监测及其效益评价是近年来喀斯特环境治理的一个重点、热点问题,不断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文章对生态监测涵义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喀斯特生态监测的特点,总结了喀斯特生态监测和效益评价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喀斯特生态监测及其效益评价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趋势,及为将来开展喀斯特环境工作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总页数】4页(P107-110)
【作者】张芳挺;熊康宁;周文龙;赵志成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1
【相关文献】
1.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及其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J], 熊强辉;杜雪莲
2.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动态特征及生态效益评价--以贵州清镇退耕还林(草)示范区为例 [J], 梅再美;熊康宁
3.论生态效益评价体系之监测平台构建——加强林业生态监测网络建设研究 [J], 段经华
4.安顺市西秀区喀斯特石漠化山体生态修复技术及效益评价 [J], 赖力;彭莹;刘玉洁;幸宏伟
5.喀斯特高原山地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生态效益评价——以贵州毕节石桥小流域为例 [J], 张芳挺;熊康宁;陈浒;杨正怀;樊云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6hm 2,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的40%[2]。

喀斯特地区土壤污染、土壤酸化、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养分失衡,土壤肥力下降,其他性质用地置换补充的耕地质量差[3]。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减少、质量退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的产量与质量,威胁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粮食自给安全。

1.3传统粮食作物种植水土流失严重喀斯特山区自然环境容量小,土地承载力相对非喀斯特地区低。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造成,粮食供给不足,为解决吃饭问题,毁林开荒,形成了恶性循环,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石漠化问题凸显[4]。

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是土壤侵蚀最突出的问题,全球坡耕地年流失表层土壤25亿t 。

贵州喀斯特山区坡耕地(<5°)占旱耕地总面积的87.5%,其流失量约占总流失量的90%。

无任何水土保持措施的农业耕种,引发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是喀斯特农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1.4农业流失土地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日益加重的人地矛盾,加剧了土地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土地不断扩张。

据国家林业部门报导,2011年底,我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总面积高达1.2×105km 2,占到喀斯特土地总面积的26.5%,涉及滇、黔、桂等8个省市。

石漠化是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灾难,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

1.5人为与自然因素造成的干旱与洪涝严重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旱灾与涝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

2009~2010年的重大旱灾,造成贵州、广西、云南、重庆、四川5省区的67.3万hm 2耕地、52.7万hm 2作物受旱,14.7万hm 2待播耕地缺水缺墒,人畜饮水困难[5]。

2011年云南旱灾导致60.4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4.8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97.2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81.5万hm 2,绝收面积9.3万hm 2。

洪涝灾害也是影响喀斯特农业发展的重要灾害,西南喀斯特地区强降雨持续时间较长,极易造成落水洞等排水管道堵塞,形成严重的洪涝灾害[6]。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生态效应动态变化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生态效应动态变化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生态效应动态变化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其可持续性一直以来是政府部门以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鉴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经济效益的滞后性和生态效益的时滞,且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因此,开展不同区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阶段性评估是其可持续研究的必然要求。

西南喀斯特地区地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上游,不合理的掠夺式开发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绝大部分森林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带甚至石漠化,且快速发展的总体趋势并未能得到有效的遏止,一直以来是植被恢复与生态治理的重点与难点。

为了改善喀斯特逐渐恶化的生态环境和从根本上扭转石漠化发展趋势,西南地区2002年全面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本研究依托广西环江古周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恢复与重建试验示范基地,以2007年(5年)选择的退耕种植任豆、香椿、板栗、柑橘、任豆+桂牧1号、桂牧1号和撂荒等7种主要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建立的样方,于2012年(10年)进行植被土壤的全面复查与分析,运用经典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了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植被和土壤生态效益及其动态变化,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揭示了喀斯特峰丛洼地退耕还林还草的主要影响因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植被与土壤相互作用机理,筛选出了喀斯特峰丛洼地优化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早期和中期的植被与土壤效应分析,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可持续评价及后期相关政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保障该区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植物生长状况不同。

退耕还林模式均形成乔木层,任豆+桂牧1号处理的任豆平均胸径达到15.44 cm,树高达12.65 m,冠幅4.92 m,这些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模式;其次是板栗、任豆、柑橘和香椿。

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对农户生计变迁影响的探讨

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对农户生计变迁影响的探讨

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对农户生计变迁影响的探讨
张军以;张凤太
【期刊名称】《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而发生退化。

农户生计模式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农户生计变化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恢复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对国内外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修复与农户生计模式变迁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认为应加强农户生计和喀斯特生态恢复相互作用关系;农户生计及生态恢复补偿政策长效机制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张军以;张凤太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93; 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阳 550003;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93; 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阳 5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4
【相关文献】
1.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对农户生计变迁影响的探讨 [J], 张军以;张凤太;
2.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生计模式的历史演变 [J], 郑岚;李华胤
3.华南喀斯特地区农户生计脆弱性分析 [J], 张友瑞;
4.华南喀斯特地区农户生计脆弱性分析 [J], 张友瑞
5.喀斯特地区不同地貌下农户生计脆弱性影响因子评估:以贵州花江、撒拉溪研究区为例 [J], 任威; 熊康宁; 盈斌; 肖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的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重建的探讨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的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重建的探讨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的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重建的探讨冯孝杰;高殿森;谯华;陈灌春;敖漉;谢有奎【期刊名称】《后勤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03(019)004【摘要】分析了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存在的生态问题以及土地利用和生态问题的内在联系.分析表明:喀斯特山区的生态重建须以植被恢复为核心,通过大规模的社会投入对退化土地进行重建,提高其生产力.根据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提出了"控制人口"、"土地的景观生态规划"、"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深化土地使用政策的改革"等相应的战略措施.【总页数】4页(P76-79)【作者】冯孝杰;高殿森;谯华;陈灌春;敖漉;谢有奎【作者单位】后勤工程学院,军事建筑与环境工程系,重庆,400041;西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重庆,400716;后勤工程学院,军事建筑与环境工程系,重庆,400041;后勤工程学院,军事建筑与环境工程系,重庆,400041;后勤工程学院,军事建筑与环境工程系,重庆,400041;后勤工程学院,军事建筑与环境工程系,重庆,400041;后勤工程学院,军事建筑与环境工程系,重庆,40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19.9【相关文献】1.西南生态脆弱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J], 邹尚伟;刘颖2.喀斯特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J], 王红3.喀斯特山区生态足迹动态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J], 王红;黄英4.喀斯特山区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 [J], 韦柳丹;姚兰怡;严志强5.喀斯特山区环境耗散结构演化与生态重建策略探讨 [J], 吴良林;周永章;卢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3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与生态重建研究进展

2003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与生态重建研究进展
[ !* ] , "

如果土地石漠化, 则植被恢复时间会大大延长。如 英国石漠化土地自然恢复到稀树灌丛草地需要 ($ 年以上
[ !. ]
。与非喀斯特环境森林相比, 喀斯特森林
物种多样性低, 系统结构简单, 抗干扰性差, 茂兰喀 斯特森林群落的绿色生物量为 !*/’ !". 3 4 5%" , 远低 于同生态位的非喀斯特森林, 只相当于沙漠边缘或
& # & # # & # & # &
! ( $# 人为因素 ( ! )毁林开荒。在人口压力和政策误导下的毁 林开荒是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的人为因素。 据 &"""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贵州省人口总数达 到 1 )&) 万, 比 !+#+ 年增长了 !#,( +* , 人口压力空 前增大。在生产力水平提高有限的情况下, 毁林开 荒成为人们获取更多食物的重要途径。建国以来, 贵州省经历了 1 次大规模的垦殖高潮。)" 年代初 土地改革, 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为了解决 “ 糠菜 半年粮” 的困境, 政府鼓励农民大力垦荒; /" 年代 1 年困难时期, 农业歉收, 粮食短缺, 全省范围内进入 第二次垦荒高潮; 后来全国范围内 “ 农业学大寨” 运 动, 开山造田, 围湖造田, 造 “ 大寨田” , 全省进入第 三次垦荒高潮, 有限的平坝早被开垦殆尽, 人们只好 开垦坡地。 ( & )政策因素。)" 年来, 由于政策原因造成了 喀斯特地区森林植被 1 次大规模的破坏。!+), 年 的 “ 大跃进” , 全民上山砍树烧炭, 大炼钢铁, 全省消 耗森林蓄积量 & ’!1 - !" # %1 , 相当于贵州省 1) 年木 材的总 产 量; /" 2 ’" 年 代 “ 以 粮 为 纲” , “向山要 粮” , 毁林开荒, 陡坡耕作; ," 年代初期到中期, 林业 经营体制的转化, 缺乏相应的改革措施的情况下, 森 林资源恶性开采, 在南方集体林区森林损失尤其严

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过程与植被恢复重建

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过程与植被恢复重建

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过程与植被恢复重建陈洪松;付智勇;张伟;聂云鹏【摘要】受地质背景的强烈制约,西南喀斯特地区地表缺水少土,生境异质性高,在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下极易诱发石漠化,是我国生态治理、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在简要介绍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岩石环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该区水文-侵蚀过程与规律,探讨了植被恢复现状与治理对策,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认为今后应基于水土过程研究,将植被恢复与生态治理和惠民增收有机结合,促进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Restricted heavily by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the improper human land-use activities easily resulted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the karst regions of southwest China with deficient surface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and high habitat heterogeneity,and thus made these regions become the key and difficult areas in China for practicing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Based on the brief introductions of soil-rock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the hydrological and soil-erosion processes and their laws,and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were analyzed in details.Furthermore,the future research prospects were discussed.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karst regions of southwestChina,vegetation restor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based on intensive study on soil and water processes.【期刊名称】《自然杂志》【年(卷),期】2018(040)001【总页数】6页(P41-46)【关键词】西南喀斯特地区;水文过程;土壤侵蚀;植被恢复;持续发展【作者】陈洪松;付智勇;张伟;聂云鹏【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环江547100【正文语种】中文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面积最大(344.3万km2)、分布最广、类型最多的国家,其中西南喀斯特地区(约55万km2)是全球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中连片裸露碳酸盐岩面积最大、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地区。

生态旅游:西南喀斯特山区摆脱“贫困陷阱”之路

生态旅游:西南喀斯特山区摆脱“贫困陷阱”之路

Eco- tourism: An Approach to Escaping From the ‘Poverty Trap'in Karst Mountains of
Southwestern China
作者: 蔡运龙[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学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页码: 113-116页
主题词: 恢复生态;消除贫困;生态旅游;西南喀斯特山区
摘要:西南喀斯特山区“贫困陷阱”的根本对策在于扭转人口生存领先掠夺土地的状况,生态旅游提供了这们的途径。

西南喀斯特地区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优势,通过生态旅游开发,顺理成章地可转换成产品优势,“穷山恶水”就成为“青山绿水”,“穷乡僻壤”就成为“自然生态”和“特色民俗”。

这不仅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也使当地的资源潜力得到发挥。

而且把资源利用的方式从掠夺、耗竭型转换为可持续型。

另一方面,要真正和持续地实现这些资源的价值。

必须保护原生态、原文化,这就引入了保护的经济机制.保护与开发的两难悖论可由此突破。

本文还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阐述了西南喀斯特山区旅游资源特色和开发生态旅游的目标.为摆脱“贫困陷阱”提供一个示范。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改善对策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改善对策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改善对策黄绍文;黄绍宇;严再蓉;黄有林【摘要】在历史和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下,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各级政府和人民采取措施并加大工作力度,农业生态环境整治有一定成效.本文分析该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提出综合治理对策与措施,以期加快该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整治进程.【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2页(P43-44)【关键词】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对策【作者】黄绍文;黄绍宇;严再蓉;黄有林【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北京100022;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工程系,贵州兴义562400;兴义市经济贸易与科学技术局,贵州兴义56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79;S181西南喀斯特地区(黔、滇、桂、川、渝、湘西、鄂西等)有42.62万km2,占全国岩溶面积的31.15%[1]。

农业环境问题,不仅影响该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影响该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协调发展,也影响周边省(市﹑区)乃至全国的稳定与发展。

加大对该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历史、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和耕地严重退化、石漠化扩大、洪涝和旱灾频繁且加重、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严重、水质污染恶化、江河溪湖泊水库山塘淤泥增多或阻塞航道或降低库容或缩短寿命、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弱、耕地生产力低,农业生产投入/产出在增大,严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地方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协调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人民采取措施并加大工作力度,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本文分析该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提出综合治理对策与措施。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涉及许多方面,主要表现:土地(含耕地和非耕地,是动植物直接赖以生存之基)和耕地(农林植物直接赖以生存之基)严重退化:土壤面积、土壤数量、土壤质量(结构与成分)在下降。

喀斯特山地植被恢复过程主要种生态位梯度变化

喀斯特山地植被恢复过程主要种生态位梯度变化

喀斯特山地植被恢复过程主要种生态位梯度变化欧芷阳;庞世龙;何琴飞;黄小荣;彭玉华【摘要】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指数,结合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广西平果喀斯特山地主要植物种群在植被恢复过程的4个群落中的生态位梯度变化。

结果表明:(1)各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在不同群落中随种类组成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反映了喀斯特山地植被的恢复效果;(2)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的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岩石裸露率与4个群落第一排序轴的相关性都比较强,各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在不同资源位上表现不一;(3)各群落优势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不高,种群间资源利用差异显著、利用性竞争不强,群落处于演替阶段,群落物种组成不稳定。

种群间生态位重叠值的大小与种群生态位宽度间不呈明显相关性。

%Based on field survey in the karst mountains in Pingguo county, southwest Guangxi province, by using niche breadth, niche overlap an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the ecological gradient changes of 25 ma in species’ niche in four communitie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proces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niche breadth of main populations varied with species composition of community, which reflected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karst mountains in the study area;(2) the findings of CCA indicate that the bare rock ratio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first sorting axes of the four communities, the main populations’ niche breadth at different resource states were different respectively;(3) the niche overlaps of 25 main populations in the four communities were all not higher, which revealed that the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the main populations was significantdifference, and the resources utilizing competition was not strong. The secondary communities stayed in the stages of succession, and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was not stable. The intra-population niche overlap was not obviously related to the niche breadth.【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7页(P96-101,116)【关键词】山地植被恢复;喀斯特山地;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典范对应分析;广西平果县【作者】欧芷阳;庞世龙;何琴飞;黄小荣;彭玉华【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 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 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 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 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 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生态位( Niche)是生态学理论中一个应用广泛且定义繁多的重要概念,首先由Grinnell[1] 引入生态学领域,用于描述一种生物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至2002年Shea和Chesson[2]重新将生态位定义为物种对每个生态位空间点的反应和效应。

基于植被遥感的西南喀斯特退耕还林工程效果评价_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

基于植被遥感的西南喀斯特退耕还林工程效果评价_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

生态学报2011,31(12):3255—3264Acta Ecologica Sinica基于植被遥感的西南喀斯特退耕还林工程效果评价———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李昊1,蔡运龙1,*,陈睿山1,陈琼1,2,严祥1(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2.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摘要: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得土地退化问题严峻。

2000年以来,国家开始在该地区推行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工程。

需要评估这些工程的效果,以期为进一步的生态建设工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利用SPOT-VGT NDVI遥感数据,以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前的1998—2001年为基准,建立NDVI-气候响应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残差法来分析2002—2008年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主的人为因素在当地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近年来开展的生态工程使得整个毕节地区植被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在东部大方、黔西一些区域土地退化的趋势仍未扭转,需要今后进一步的政策引导和开展后续生态工程。

关键词:植被遥感;NDVI;喀斯特;毕节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果评价Effect assessment of the project of grain for green in the karst reg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a case study of Bijie PrefectureLI Hao1,CAI Yunlong1,*,CHEN Ruishan1,CHEN Qiong1,2,YAN Xiang1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100871,China2Bi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s Institute,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Xining810008,ChinaAbstract:The karst reg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 possesses fragile eco-environment.With increasing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irrational land use,the local environment had experienced severe degradation showing as soil erosion,loss of soil fertility and deterioration of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past decades.Since2000,a serie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including the project of Grain for Green(conversion cropland into forest or pasture),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this region.It is quite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hese projects so a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decision-making of furth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This paper takes Bijie Prefecture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Factors influencing the vegetation dynamics are identified as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In order to verify the NDVI trends imposed by human influences such as the project of Grain for Green,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between NDVI and climate by means of SPOT-VGT NDVI data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1998to2001.By performing lots of linear regression calculations,the NDVI-climate influence model identifies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s from January to June and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from April to July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and the NDVI from200d to210d per year which is assumed to be the max value of the year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The model is also calculated at the pixels level with1000m resolution.Then the residual trends of actual NDVI and simulated NDVI from2002to2008are calculated.Positive or negative trends expressed in the residuals are interpreted as human-induced restoration or degradation.Since vegetation condition is influenced by a serie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in Bijie Prefecture,the effort of the project of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87104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06BAC01A01-03)收稿日期:2010-06-01;修订日期:2010-10-27*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caiyl@urban.pku.edu.cn6523生态学报31卷Grain for Green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ecological projects before evaluation.Combined with the result of residual analysis,the land-use data is also used.In particular,the paper evaluates the residual trends of cropland pixels which are extracted from land-use data because there is a strong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project of Grain for Green and the recovery of vegetation on converted cropland.Finally the paper cites statistical data to validate the result.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ocal vegetation condition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the ecological projects since2002.However,regional differences still exit in Bijie Prefecture.The trend of degradation has not been reversed in the east part such as Dafang county and Jinsha county.This suggests that the furth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are still needed in the karst region.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converted land types of most restoration pixels are shrub land,grassland and cropland.91.68%recovery cropland pixels are located at the hills where cropland must be converted to woods or grass.Compared the number of recovery cropland pixels and the area of the project of Grain for Green implemented from2002to 2008in each county,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is an obvious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pixels and the area converted in the project of Grain for Green,except Hezhang county and Dafang county,which prov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Key Words:vegetation remote sensing;NDVI;karst region;Bijie Prefecture;Project of Grain for Green;effect assessment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喀斯特连续带,面积超过55万km2,也是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一个片区[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南喀斯特地区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南喀斯特地区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南喀斯特地区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
对策建议
徐梦佳;顾羊羊;张琨;叶鑫;邹长新;林乃峰
【期刊名称】《环境保护》
【年(卷),期】2021(49)22
【摘要】我国在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我国西南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但生态保护形势依旧严峻,尤其是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问题加大了生态保护工作的难度,如何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成为一大难题。

本文分析了西南地区生态保护的现状,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本底脆弱度高,环境污染风险较大,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双重压力,存在着绿色发展动能不足等问题。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本文提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优化生态产业布局、创新生态治理模式、探索生态扶贫新路、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徐梦佳;顾羊羊;张琨;叶鑫;邹长新;林乃峰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鄂西地区农业适度规模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湖北省宜昌市的案例调查2.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的对策建议——以福州市为例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研究——基于广西的调查4.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探析——以广西南宁市为例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吉安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研究——基于井冈山市生态环境局工作的实证调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1999-07-1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培植项目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No.49571006)。

作者简介:蔡运龙(1948~),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综合开发、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土地科学、自然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等。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生态重建与农林牧业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蔡运龙(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 100871)摘 要: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下,让退化土地自然恢复的思路已不切实际,必须通过社会投入对退化土地进行生态重建。

这种研究与国际喀斯特环境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土地利用优化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一致。

进一步的研究需要解决生态重建的一系列科学问题。

关 键 词: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退化;贫困;生态重建;农林牧业生产力中图分类号:X144(67)(73)(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588(1999)05-0037-05ECOLO GICAL REHABILITATIO N AND DEVELOPMENTOF AGRICULTURE,FO 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IN KARST MO UNTAIN AREAS OF S OUTHWEST CHINA:STATUS QUO AND TREND OF STUDYCAI Yun -long Department of Ur ban an d Environmen tal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Beij ing 100871,Ch inaAbstract:In the ec o -environmental vulnerable karst mountain areas of Sout hwest China,the local peopleare confronted with spiral in povert y alongside populat 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 he keyto escape t he vicious spiral is to rehabilitate loc al ecosyst ems of the degradat ed land by way of socioeco -nomic input so as to inhance capacity building of loc al peoples .selfdevelopment.T his study accords w ithinternat ional karst environmental studies,land use/cover change,and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and land -scape ecology.Indepth st udies are needed to offer solutions to a series of scientific issues on rehabilitat ionof ec ology and promotion of product ivit ies of agric ulture,forest ry adn animal husbandry.Key words:Karst mountain area;Southwest China;Land degradation;Povert y;Ecological rehabilita -t ion;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e,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我国西南地区碳酸盐类岩石出露面积达41105@104km 2,/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连续地带0(Sweeting,1993),且多为山区。

近1@108人口(包括壮、苗、布衣、侗、瑶、彝等31个少数民族,人口4000@104)生活在这里,主要生产活动一直是农业、牧业和林业。

应该说西南喀斯特山区是我国又一主要的农牧交错带。

1 /贫困)人口增长)土地退化0怪圈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生态脆弱带之一。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层薄瘠,地表漏水,旱涝等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近现代以来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以/石漠化0为特征的土地退化日趋蔓延。

恶劣的自然条件,加上历史、21卷第5期1999年9月资 源 科 学RESO U RCES SCIENCE Vol.21,No.5Sep.,1999社会、经济诸因素的影响,使这里长期处于十分封闭的环境中,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相当部分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是我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0中的一块/硬骨头0[1]。

5中国21世纪议程6指出:我国典型极贫困代表区域有两片,一片是/三西0(河西、定西、西海固)黄土高原干旱区,另一片是位于滇、黔、桂的喀斯特地貌区[2],前者是我国受沙漠化威胁最严重的地区,后者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造成土地退化的直接原因,一方面是退化土地生态系统本身比较脆弱,抗干扰能力、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差,另一方面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陡坡开垦、过度放牧等,其中往往是人为因素在起主导作用。

西南喀斯特地区曾是一片绿色世界,只是到了近现代,除局部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地段仍可见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外,大片地区因人口剧增,土地不堪重负,才出现沟壑纵横和岩石裸露的景象。

可见,土地退化不仅是环境问题,而且是经济和社会问题,它所涉及的诸多方面及其缠结的相互关系可用图1来表示,这就是所谓/贫困)人口增长)土地退化0的恶性循环。

一般而言,退化土地若能退出高强度的利用,经过一定时期的休养生息后能够恢复。

但在人口剧增和经济增长的压力下,这种纯/保护0的思路已经不切实际。

况且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在人类历史尺度内仅靠自然因素已经难以/恢复0。

因此,需要人为地促使退化土地既不断提高生产力,又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

所谓/人为0,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指的是:通过大规模的社会投入对退化土地进行/重建0。

图1 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Fig.1 PPE(poverty,population and envi ronment)spiral 2 有关的研究进展211 喀斯特环境研究传统喀斯特科学研究基本上着重地貌过程和水文过程,应用方面着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找矿等,景观综合过程特别是人文过程研究尚有待开展;资源与环境研究也有待从时空尺度、机理和模型化诸方面深入;针对可持续发展,研究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问题的相互关系,寻求促进当地生态)经济重建和提高农林牧业生产力的途径,更是一项迫切课题。

喀斯特地区的环境治理和消除贫困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在国际地理学联合会(IG U)、国际洞穴学联合会(U IS)、国际水文地质工作者协会(IAH)、国际地貌工作者协会(IAG )中,以及在国际地质学联合会(IU GS)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 N ESCO )共同资助的国际地质协调计划(IG CP)中都设立了喀斯特环境问题专门组[3]。

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代国际地学研究热点,又集中于全球三大喀斯特连续带,即欧洲中南部喀斯特、北美东部喀斯特和中国西南喀斯特。

前两个地区人口和贫困的压力相对舒缓,生态环境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保护问题。

而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则面临环境退化和经济、社会落后的双重难题,问题要复杂、尖锐得多。

因此,/中国科学家进行的工作可能导致一种有益的、对欧洲和北美喀斯特地貌学思想和发展的重新评价0[4]。

212 土地退化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1990年联合国环境署在内罗毕举行的荒漠化评估会议中,进一步明确了土地退化的涵义,强调了土地退化不仅限于土壤,也包括土地地表、水资源、植物和农作物覆盖等方面,退化也不仅指土地资源的丧失,也涵盖土地生产潜力的衰退、土地生物量的下降以及地表出现不利于发展生产的土地荒芜状态等[5,6]。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国际环发大会将土地退化作为21世纪全球环境的重要问题列入议程,并进一步强调了土地退化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其主要原因。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虽然土地退化过程多发生在局地尺度,所造成的影响可能较小,但它们的集聚效应却可能非常巨大[7],而人类通过土地利用所引起土地覆盖的变化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和重要组成部分[8]。

如果不了解这种变化就无法全面了解和解释全球环境变化,因此,从90年代初期开始,全球变化研究中掀起了一个以土地退化为核心的研究热潮,并促成了一个新的国际研究计划/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38资 源 科 学21卷第5期(LU CC)0的形成[8)10]。

213 土地利用优化研究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经历了以经济效益最优化为目标、以生态最适宜为目标、以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3个主要发展阶段。

经济最优模式将土地视为产生经济价值的生产资料,力图取得最大的产出。

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利用不断向边际地区扩展,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与布局趋向复杂化。

为了查明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问题及开发利用方向,世界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调查、分类、评价、区划、规划等一系列工作先后开展起来,为区域土地利用配置的研究提供基本参考资料。

当土地退化、环境污染、野生生物资源大量灭绝等环境问题出现后,以生态适宜为目标的土地利用配置模式逐渐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中占据主导地位。

其目标是在资源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分析基础上,按照/适地适用0的原则将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分配到相应的、生态上最适宜的土地类型中。

配置的目标是寻求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的生态最适性。

其理论基础就是/区域人类生态学0[11]。

生态适宜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广为应用。

但它被作为自然决定论的模式而遭到许多学者的严厉批评[12]。

自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各国所接受以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目标。

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已在许多有关方面展开,包括农业发展与土地优化配置的机理研究[13];湿地、废弃地及居住地等特殊地段土地配置研究[14];农作物、林业、水产养殖、交通等产业用地优化配置研究[15];土地使用政策及其对土地利用配置的作用研究[16]等。

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因此受到广泛重视,并推动了近年来在土地利用与环境变化、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持续土地评价等领域研究的发展[17]。

214 景观生态学进展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门介于生态学与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