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019年高考语文练习专题1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析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频考点解读】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兼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热点题型】题型一 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代词指代对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 之:代下文所唱的歌B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其:他们C .若入前为寿……请以剑舞 若:你们D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通“尔”,你【解析】(第一步)其、若、而为人称代词,之为指示代词。
(第二步)联系语境可知C 项解释有误,因为“若”应指“你”,代指项庄。
【答案】 C【提分秘籍】对于“代词”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第1步,分类记忆如第三人称代词有:其、之、彼、厥;近指代词有:是、斯、此、然、兹;疑问代词有:何、曷、胡、奚、安、焉、孰等。
第2步,联系语境如“视之,形若土狗”“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的“若”,前者是实词,为“像,好像”之义;后者才是虚词,作第二人称代词用。
题型二 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无以,则王乎B.⎩⎪⎨⎪⎧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C.⎩⎪⎨⎪⎧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②至于誓天断发……何其衰也D.⎩⎪⎨⎪⎧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②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答案】 D【提分秘籍】对于“副词”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第1步,看清位置副词一般修饰动词、形容词,起着限制作用。
分析是不是副词首先看看其后是否连接动词、形容词。
第2步,全句关照分析副词意义应该在全句的基础上进行,如“乃”,同样是副词时,有“于是,就”“才”“竟然”等义项。
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 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在新课标全国卷中,往往融合 到翻译题和断句题中隐性考查。仍有省份以单独命题的形 式考查虚词,并且是以选择题为主要形式考查。选择题中 每个选项的两句,其中一句出自课本,考生应该熟练掌握。
答案:①连词,来 ②介词,因为 ③连词,因为 ④ 介词,把 ⑤介词,因为
2.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 性
“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区分 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 还是句子。“以”后是短语,作“以”的宾语,是介词; “以”后是个句子,是连词。
[即学即练] 6.判断下列句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不需要借 助句子的上下文) ①以 余其 嘉.无 其.礼 能于 行晋 古道 ,且贰于楚也 ②其 其. .见 翼重 若( 垂被 天看 之重 云)如此
答案:①相同。都作主语。②不同。前“其”是代词, 作主语,可译为“他”;后“其”是代词,作定语,可 译为“它的”。
②搭配法。 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 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 介词。
[即学即练]
1.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_______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________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______ ④秦亦不以.城予赵:________ 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________
A.并列 B.承接 C.递进
①蟹六跪而.二螯(
)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④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比较,数量尽管不多,但使用频率较高,这是由于其能显示多种语法关系,能表达出特定语境下的语气。
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畴,近年来有些变化。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只保留了18个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表达出如下特点:其一,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大多取自中学课本;其二,考查角度上,一样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要求考生能明白得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其三,题型设计上一样是四个选项,要求判定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技法指导】高考关于文言虚词的题型设计一样要求辨析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要答好这类文言虚词辨析题,关键在于平常要加强积存;因此,也须辅之以技巧,以求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笔者介绍一些差不多的方法,供考生参考。
一、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依照上下文,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确信也不同。
如(2021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7题B项)“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清不以怠遇其人”,前者为动词,意思是“认为”,后者为介词,意思是“因、由于”。
二、数学代入法如(202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8题的C项)“遂得免焉/风雨兴焉”,其中第一句中的“焉”是语气词,不译,“遂得免焉”大意是“因此(法成)得以免罪”;第二句考生熟知,“焉”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从那儿,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明显讲不通。
三、语法切入法如(2021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第10题C项)“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勇气闻于诸侯”是考查这两句的语法结构,第一句的“以御史”修饰“为参军”、第二句的“以勇气”修饰“闻”,两者差不多上偏正结构,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以”的用法也相同,此处差不多上介词,“凭借、凭……的身份”。
四、语境推断法如(202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8题A项)“其唯《易》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大意是“他所学的知识没有经名师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的言论,精义传神的地点……&rsq uo;”,由此可推断“其唯《易》乎”中的“其”是副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大致、可能”;第二句出自课文《逍遥游》,原文的语境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中“正色”与“远而无所至极”两者备选,可见此处的“其”为连词,表选择,可译为“或者、依旧”。
【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含答案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2015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事忠告》二则张养浩治官如治家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
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
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
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
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
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纚踵也。
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
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
有官君子,()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
有官君子,()审择焉。
A.之与而 B.者与其C.之所其 D.者所而【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乙]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至如”等。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 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 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专题十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 义和用法
◎考纲阐释◎
考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内容 能力层级:B 级(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以考纲列出的“而、何、乎、乃、其、 且、 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 个常 见文言虚词为重点。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对阅读 考纲 材料中出现的文言虚词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其用法和意 阐释 义,并能加以解释。“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在词典中的词 条 义而言的。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 语 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考点 考纲要求掌握的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见本书的附 分布 录四)
(2)全部选自材料:从阅读材料中选出 8 个句子,编成 4 组,
选出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或相同)的一组,一道题考 4 个虚词 (2007~2011 年试题)。 (3)选出阅读材料中 4 个含有相同虚词的句子,判断含义和 用法相同的两句,一道题考一个虚词。
附:2004~2011年广东高考“常见文言虚词”考查情况一 览表
)有
)
)日参省乎己,非 )后行,
)思也。三思而⑥(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依据考试大纲,引导学生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点考查的要求;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指导学生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3、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备考方法,培养在语境中理解虚词的能力。
2、通过练习,培养理解虚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18个虚词的特点和用法;积累虚词并通过练习培养理解虚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1、讲练结合,精讲精练。
2、以学生识记、练习为主。
复习模式:考点解读—真题引路—知识讲解—方法指津—随堂训练—检测巩固—小结反思复习设想:1、分析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分析命题特点,了解命题趋势;2、讲练结合,精讲精练;3、复习本知识点拟用7课时:(1)第一至四课时:完成模式一、二、三步骤;(2)第五课时;学生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结合书上104-107页上的表格巩固18个虚词知识;(3)第六七课时完成练习(课本回归)及讲解。
(4)复习完之后进行一次检测。
第一课时一、考点解读:引导学生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点考查的要求。
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分值为3分。
1、考查内容: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考点解说: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进行的限定,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个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种用法。
“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这里大致表现为常见用法所谓“用法”,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虚词的词性,二是虚词的语法作用,三是虚词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
值得注意的,高考《考试大纲》虽然规定了考查18个虚词,但从近年各省市考题出现的虚词情况看,有的省市的命题是超出18个虚词范围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文言文虚词的时候,还不能只局限在18个虚词内,也要适当扩大一些范围。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配套课件]
4.从题型看,都是选择题,全部选自材料:从阅读材料中
选出 8 个句子,编成 4 组,选出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或相同)
的一组,一道题考 4 个虚词。 附:2006~2013 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东高考“常见文言虚词”考查情况一 览表 年份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考查的虚词 以、因、乃、为 而、以、所、于 因、与、以、于 其、之、以、乃 年份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考查的虚词 之、为、所、于 其、以、之、且 为、之、所、以 以、为、而、者
4.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 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 “者”、“也”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 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 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再 如有些虚词是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发感情、表关联等。根 据标志性词语,可以推知其用法。如:
5.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多是对文
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言虚词进行考查的,如“以、之、其、
而、为、于、且”,对这些虚词可以作重点记忆。以 2011 年和 2012 年全国 17 套高考题为例,这些虚词考查的频率如下:2011
年考查了 14 个文言虚词,其中“以”在 6 套卷中出现,为最多,
“所”、“且”、“则”、“乎”、“与”、“者”考查了 1
至 2 处。可见,18 个虚词里面是有热点、重点的。当然出现频 度不高的虚词也不能忽略,毕竟过去不考不代表以后不考。
6.注重整理、归类。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整理、归类、辨
识,以练习来检验自己的记忆效果,以整理、归类来理清记忆 的思路,以区别对待来分清特殊用法与一般用法,积累便有了 定时的反刍。同时,以课文例句来反推意义及用法也是行之有 效的复习记忆虚词的方法,不妨认真揣摩使用。
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
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
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文言中用来起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的虚词。
它们在句子中没有实际的含义,但起到了连接、衔接、修饰、限制等语法作用,使句子更加完整、准确、流畅。
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连接作用:文言虚词能够连接句子中的词语、短语或从句,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使句子的结构更加完整。
例如:“而”、“乃”等连接词能够连接并列的词语或句子,起到衔接作用。
2. 修饰作用:文言虚词能够修饰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起到限定、修饰的作用。
例如:“之”、“其”等代词能够修饰名词,起到指代、代替的作用;“者”、“乎”等虚词能够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起到强调、疑问等作用。
3. 补充作用:文言虚词能够在句子中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使句子更加详细、具体。
例如:“也”、“之所以”等虚词能够补充说明原因、目的等;“即”、“皆”等虚词能够补充说明范围、全部等。
4. 语气作用:文言虚词能够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情感等,起到语气调整的作用。
例如:“吗”、“哉”等虚词能够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已”、“庸”等虚词能够表示肯定、否定的语气。
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文言中起到连接、修饰、补充和语气调整等作
用,使句子更加准确、流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与内容(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
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
(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真题引领(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
”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
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
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
”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
”钦若惊惧不敢辞。
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
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
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
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
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选自《司马光集》)【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读之.不知B.于其.外则不光//此其.志不在小C.卒于.睢阳//从径道亡,归璧于.赵D.将犬吠所.怪//为巡船所.物色【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兰亭集序》)【乙】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即康乐公谢灵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夫人之相与.与:结交,交好.B.不能喻.之于怀喻:比方.C.万物之逆.旅也逆:迎接.D.古人秉.烛夜游秉:拿着.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②大块假我以.文章③及其所之.既倦④会桃花之.芳园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兰亭集序》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清新疏朗,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B.《兰亭集序》表达上多直抒胸臆,读来情韵绵邈;而《春夜》一文则多间接的借景抒情.C.从修辞上看《春夜》多用典,如“惠连”“金谷酒数”,《兰亭集序》则有引用的运用.D.从文体上看二文都属于书序,且《春夜》是典型的骈文,而《兰亭集序》则骈散结合.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5.请用“/”为下面语段中的画线句断句.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欧阳行周文集序(唐)李贻孙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愈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注】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其性所多.也多:超过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振发:显扬C.宜其司.当代文柄司:职掌D.皆可征.于集征:验证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随人而.问章句其黄而.陨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后之览者.C.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当其欣于.所遇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犹不能不以.之兴怀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2)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课内阅读1.B【解析】B“不能喻之于怀”指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所以“喻”:明白. 2.C【解析】“以”意思分别是:因为;用.“之”的意思分别是:到;的.所以选C. 3.B【解析】B项,二文均以直抒胸臆为主.4.(1)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2)何况春天用美好的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锦绣的风光供给(借)给我们.5.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解析】本题考查断句.可从容易断句的地方先断,如“犹、且”是明显的句中断句标志,应在此处断开;“以来”固定用法,后面断开;然后找句中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它们在句子中不是作主语,就是作宾语,如“士、有国者、主上、有司”在句中都作主语,所以断句为: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参考译文】【甲】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乙】天地是万物的客舍,百代是古往今来时间的过客,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与醒的不同,纷纭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谁咏不出诗来,罚酒三杯.课外拓展6.A【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多”,称赞,赞美. 7.C【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理解的能力.A项,连词,表承接,不译/连词,表并列;B项,放在后置定语的后面,的/代词,……的人;C项,介词.对,对于/介词,对,对于;D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8.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分析概括鉴赏能力.“乡人都不喜欢他”理解错误,乡人都赞美他,“皆贺之”.9.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10.(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参考译文】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跟一般的小孩一起亲近玩耍,经常独自行动.十来岁时,对村里没什么喜好的.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美景之处,内心里感到很高兴,常常拿着一本书,在那些地方流连忘返.等到天清月明,有时很晚了还留在那里,怅然不能放下,不知道自己到了哪里,可能是他的性情喜欢赞美美好的事物吧.还没认识几个字,却跟着别人询问章句,假如有一句话符合他的心意,整天高兴,一直边走边吟诵,不知道会走到哪里.父母并不了解他的志向.常对人说:“这孩子不懂事,将来恐怕要沦落为饿肚子的.不知道到底是吉还是凶?”村里见过世面的人,都祝贺他:“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之后,每天只是读书,叹服圣人的教海,仰慕孝悌惑化,追求君臣、父子间的礼节和忠孝的品质,只怕自己比不上.提笔写文章,语言秀丽,思维活跃,都是别人不曾写过的,认为为君之道很简单,从此在乡间闻名.建中、贞元期间,他的文章很出名,整个福建没有人能超越他.当时,原来的丞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有文章闻名远近,又生性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欧阳君到的这一天,他把欧阳君比作芝英.欧阳君每写一篇文章,都会得到赞赏奖掖.一有宴请,一定会叫上他.欧阳君谦虚,行动不逾越礼节,常公了解他,一天天加深.欧阳君的名声在江淮间越来越大,甚至都城都知道他.当时人们都说常公能识英才.不久陆相贽考取贡举,搜罗天下的好文章,选拔人才的风气前所未有,所以欧阳君也名列其中.跟欧阳君经常在一起的,有韩愈,李观等.等到欧阳君和数百杰出人物死后,人们到现在还佩服他们.欧阳君的客章清新自然,没有套用现成的,才华不曾困泛.他精通理,所以说话详细严谨;抒情真切,叙述详备:应该职掌当代文坛的权柄.来改变诗文的风貌.他死之后,没有人能继承.欧阳君跟我有故交的情分,还是远亲.所以他编文集中的文章大多是我伯舅写的,如《南阳孝子传》,如《韩城县尉厅壁记》,如《与郑居方书》,都可以放在文集中.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在外家之门认识了他.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欧阳价从南安到福州,给我欧阳君以前的文章和诗作共十编,前后共若干首,哭着请求我写序言.我答应了他,可是迟迟没写成.欧阳价没有文章留下,又死得早.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让手下去找他的后代,于是找到他的孙子澥.不能让他的文章就此失传.我为文集写下这篇序,也完成他子孙的愿望.。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难以具体指代的词语,主要用于语法功能或句法结构的表达。
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其中常见的有义助词、状助词、声助词、副助词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义助词1. 之意义:表示动作的发出方和受事方的关系,通常译为“的”。
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秦之破楚也,三月而后得胜。
”(《史记·秦始皇本纪》)2. 乎意义: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通常译为“吗”、“啊”、“呢”等。
用法:在句子中独立使用,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苍天乎,弄璋之善者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3. 而意义: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通常译为“而且”、“却”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起承接作用。
例如:“吾闻之诚多而碎者乎,望诸弟!”(《左传·文公八年》)4. 乃意义:表示结果或推断,通常译为“于是”、“因此”。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引起结果或推断,常与“故”相对。
例如:“深构念也,故行自守以好谨,乃知君子之于国也。
”(《礼记·中庸》)二、状助词5. 也意义:表示肯定、感叹、提问、推测等语气,通常译为“了”、“啊”、“吗”等。
用法:在句子末尾或句中独立使用,用来表示语气。
例如:“明乎哉!礼之有恒,民之有穷也”,(《礼记·大同篇》)6. 焉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场所,通常译为“在”、“往”。
用法:在句子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进行的场所。
例如:“斥之东南隅焉,具之以闾巷。
”(《周礼·春官宗伯》)7. 兮意义:表示语气的停顿和思索,通常译为“啊”、“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思索、停顿等语气。
例如:“有德者,先古之达人,师古之贤人。
兮,未有尝见之;然灵然致之。
”(《老子》)8. 矣意义:表示语气的断定或肯定,通常译为“了”、“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完结、断定或肯定的语气。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
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
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
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含解析
1. 【2018年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蘋洲五亭记【唐】白居易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
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 采白蘋”,因以为名也。
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
至大历十 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 .游息焉。
旋属灾潦荐 ②至,沼埋台圮。
后又数十載,委无隙地。
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 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
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 白蘋亭。
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
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玩晨曦者, 谓之朝霞亭。
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
每至 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 飘然恍然。
游者相顾,成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
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 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
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 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
杨君前牧舒, 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
康之 由,革弊兴利,若 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利兴,故府 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
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 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
兼而有 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
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
时开成四 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注】①鞠:皆,尽 ②荐:连续 ③覙缕:逐条陈述F 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因以为名也B. 作八角亭以.游息焉C. 康之由,革弊兴利D. 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解析】 B 项,都是目的连词,来。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而1.连词(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②图穷而匕首见。
(《史记·荆轲刺秦王》)(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②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做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1.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2.代词(1)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2)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
①豫州今欲何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高三: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 / 高三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三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十一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知识梳理】文言虚词的复习,主要是归纳整理出大纲规定的十几个虚词在课本中出现过的用法,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
XX年考试说明共列出"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15个虚词。
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有以下一些技巧:1. 注意词性,凡是词性不同,那么它的意义和用法肯定不同。
比如"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和"秦伯悦,与郑人盟"中"与"的用法就不一样,因为前者是连词,前后两个分句的语序可以调换,而后者是介词,语序不可调换。
又比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的"焉"的用法也不一样,因为前者是代词,而后者是兼词2. 注意虚词所在的位置以及在句中的成分。
比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焉",一个在句首,作疑问词;一个在句末,作代词。
因为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明显不同,所以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
又比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和"秦王恐其破璧"中的"其"的用法,前者作定语,翻译为"他的",后者作宾语,翻译为"他",因为它们在句中所作的成分不一样,所以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不一样。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2014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雪屋记(明)杜琼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
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
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
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
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
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
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
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
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
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
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A.而因之B.则为所C.以乎之D.且于所【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填写文言虚词,需要理解语句的意思。
这句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与意义和用法
隐性考点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个关系”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16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十。
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
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漫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
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
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
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以.有侯王争必以.利B.三代之.兴知诸侯之.不可复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而.诸子之论废矣D.袭封而争位者.君臣父子相贼虐者.【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文言虚词的考查呈现逐渐弱化的趋势,但不代表可以忽视文言虚词。
高中阶段要求考生把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必须将这18个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牢记在心,并掌握一定的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和步骤。
做题时,考生首先在脑海中检索该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再将之代入到考查的语句中,结合语境判断、确认。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其意.常在沛公也意:意图,目的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停止C.头发上.指上:向上D.杀人如不能举.举:尽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天下皆叛之./夫秦王有虎狼之.心B.以.待大王来/常以.身翼蔽沛公C.拔剑切而.啖之/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D.怀王与.诸将约曰/欲呼张良与.俱去3.下列对本段文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中,作者选择了樊哙闯帐、面斥项王的情节,通过描写其言语来反映其心情,描写其神态来刻画其性格。
B.樊哙不仅勇敢,而且有智谋,他为刘邦的辩护和对项羽的指责,体现了他的智慧。
C.“闯帐”过程中的行为描写以及入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情态描写,主要表现了樊哙粗鲁莽撞的性格特点。
D.项王“按剑而跽”是一种戒备的姿态。
他对樊哙的指责无言以对,体现了他不善于随机应变的缺点。
4.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译文:(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文: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
项羽之卒可十万。
淮阴先合,不利,却。
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鲁为楚坚守不下。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
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
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
臣等以死守之。
”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天下大定。
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
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之卒可.十万可:大约B.淮阴先合.,不利合:交战C.遂略.定楚地略:攻占D.陛下慢.而侮人慢:缓慢6.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此吾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取天下也所以B.臣等以.死守之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C.项羽仁而.爱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D.有功者害之.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对于再三推辞皇位的原因,汉王自己假惺惺地解释为以国家利益为重。
B.文中刘邦高度评价了张良、萧何和韩信,突出了他们不凡的才能,其实,他更是在炫耀自己的英明。
C.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有很多,但在高祖看来,其主要原因是项羽不会使用人才。
D.汉王一方认为,刘邦虽对人轻侮傲慢,却能与天下同利;项羽虽仁义爱人,却缺乏宽广的胸怀。
8.翻译下列句子。
①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译文: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
(《荆轲刺秦王》)译文:一1.B【解析】止:阻止,使……停止。
2.D【解析】A项,代词,他/助词,的。
B项,连词,来/介词,用。
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D 项,均为介词,意为“和”。
3.C【解析】C项,“粗鲁莽撞”说法有误。
4.(1)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
樊哙侧过盾牌撞击,卫兵跌倒在地上。
(2)那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了他。
【参考译文】于是张良赶往军营门口见樊哙。
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危急得很!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
”樊哙说:“这太紧迫了!我得进去,跟沛公同生共死。
”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了军营大门。
交叉举戟的卫兵想拦住不让他进去。
樊哙侧着盾牌一撞,卫兵们跌倒在地。
樊哙于是进了中军帐,掀开帷幕,面向西站定,瞪眼看着项王,头发竖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
项王手握剑柄,直起身子,问道:“来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车右警卫樊哙。
”项王说:“壮士!——赐给他一杯酒。
”于是(有人)给了他一大杯酒。
樊哙下拜称谢后,起身,站着一饮而尽。
项王说:“赐给他猪腿。
”于是(有人)送给他一个生猪腿。
樊哙将盾牌正面朝下放在地面上,把猪腿放在它上面,拔出剑来切着吃。
项王说:“壮士!能再喝一杯吗?”樊哙说:“我连死都不畏避,一杯酒哪里用得着推辞!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光,对人用刑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
楚怀王曾跟各路将军约定:‘首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就封他做关中王。
’如今沛公最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去碰一碰,(又)把皇宫封闭起来,(然后)将部队带回霸上,等待大王到来。
之所以派遣将官把守关门,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沛公)这么辛苦,功劳这么大,(您)没有给他封侯奖赏,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掉有功的人,这不过是继续走秦国灭亡的老路子罢了。
(我)私意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为好)!”项王一时无话可答,说:“坐下。
”樊哙挨着张良坐了下来。
坐了一会儿,沛公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也叫了出去。
二5.D6.B【解析】B项,以,均为介词,用。
A项,前者为“……的原因”;后者为“用……的方法”;C项,前者表并列关系;后者为表递进关系。
D项,前者为代词,有功劳的人;后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7.A【解析】A项,“以国家利益为重”是汉王接受皇位的理由,不是拒绝皇位的理由。
汉王拒绝皇位8.①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
②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给他送行。
【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