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分析与护理
医源性皮肤损伤
![医源性皮肤损伤](https://img.taocdn.com/s3/m/63c59144cf84b9d528ea7ae9.png)
内四科业务学习时间内容主讲人2014 年11 月14日医源性皮肤损伤参与人员【概念】是指在医疗上由于某些仪器故障、操作不当或使用某些医疗材料造成的与原发病无关的皮肤损伤(不包括外科手术造成的手术部位的皮肤损伤、皮瓣坏死等并发症)。
【护理目标】正确执行护理技术操作、减少因为操作导致的皮肤损伤,预防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
【护理重点步骤】1.掌握胶布的粘贴和揭除技巧。
预防粘贴胶布引致的张力性水疱和揭除胶带引致的非张力性水疱。
2.加强静脉治疗和静脉输液患者的管理。
防止液体外渗,尤其防止细胞毒性药物及其他高危药物外渗。
3.正确使用保暖装置,热水袋,热水瓶,取暖器,暖风机及湿热疗法等,控制温度,限制使用时间。
老年、循环不良、感觉减退或迟钝患者,水温在50℃以下。
4.给患者进行红外线、微波、频谱、熏蒸、炙疗、拔火罐等物理治疗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章,控制好时间、强度,密切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避免热损伤。
5.加强监护仪附件使用的日常管理。
避免导联紧贴患者皮肤,定时更改电极膜的粘贴位置和夹血氧饱和度的手指,采取双臂轮换测量血压,降低皮肤受损的几率。
6.正确使用各种消毒溶液,预防高浓度溶液的化学性皮肤损伤。
7.正确使用便盆。
不可硬塞或硬拉便器,必要时要便器边缘垫软纸或布垫,预防骶尾部皮肤损伤。
8.教导使用石膏的患者,勿用任何物品搔抓石膏下的皮肤。
适当时在石膏粗糙边缘放置棉垫。
使用夹板固定患者在受伤处放置棉垫保护皮肤。
9.为患者提供身体约束时,检测约束部位的皮肤情况。
注意约束肢体末端皮肤的颜色、温度和感觉。
10.为卧床患者翻身时或更换卧位时,不可拖拉,以免损伤皮肤。
11.为手术患者备皮时,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刀片损伤手术野皮肤。
12.应用皮肤工具确定患者皮肤破损的危险性。
13.监测并记录皮肤情况。
上报医源性皮肤损伤。
【护理结局】1.正确执行护理技术操作,保持患者皮肤完整性。
2.医源性皮肤损伤逐渐减少。
浅谈如何避免新生儿术中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护理要点
![浅谈如何避免新生儿术中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护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9ec4b1d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6.png)
·204·医源性皮肤损伤指新生儿住院期间有创性的操作、药物输注和使用各种粘胶等,期望诊断与治疗效果的同时可能伴随与皮肤疾病无关的皮肤损伤风险[1]。
新生儿皮肤有表皮角质层薄,容易脱落;皮肤弹性纤维稀疏,真皮与表皮间连接较弱,结构较松,皮肤游动大;PH 值较高,屏障功能低下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新生儿皮肤容易损伤,如发生感染、败血症等,可导致永久性瘢痕和功能异常,甚至死亡[2]。
因此,作为手术室护士,我们必须重视新生儿术中的皮肤管理。
1环境要求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足,易发生低体温,从而诱发新生儿硬肿症。
因此新生儿手术室温度应保持24~26℃,湿度要求55%~65%…[3]…。
在新生儿转运过程中必须使用具有控温、控湿功能的温箱。
2皮肤评估患儿入手术室后,手术室护士应与病房护士做好皮肤交接,手术期及时评估患儿全身皮肤状况,如有异常做好记录,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3防止压力性损伤压力性损伤(PI)…是指发生在皮肤或皮下软组织的局限性损伤,常发生在骨隆突处或皮肤医疗设备接触处,损伤可表现为完整的皮肤或开放的溃疡,伴或不伴疼痛…[4]。
手术室护士须防范患儿发生压力性损伤,特别是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MDRPU)。
3.1…为患儿摆体位时,使其四肢处于功能位,使用专业体位垫、棉垫等衬垫受压部位,如可将患儿四肢用棉垫包裹放入塑料杯中,防止术中受到压迫。
手术期全程保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
3.2…选择合适尺寸、危害小的器械材料,如手术无菌布类包可选用钛银包,既轻便可减少对患儿压力,又具抗菌功能。
3.3…尽量最小化各类医疗操作刺激,以减少显性或隐性的皮肤损伤。
使用材料保护设备下方的皮肤并定期评估器械下方和边缘的皮肤,定期变换器械设备放置,如血氧饱和度探头[5]。
3.4…在医疗器械与皮肤接触部位预防性使用敷料来缓解局部压力,如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液体敷料等[6]。
4防止医用粘胶相关性损伤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adhesive…related…skin…in-jury,MARSI)指医用粘胶被移除后,皮肤出现持续时间大于30分钟的红斑,伴或不伴水泡、糜烂,或撕裂等皮肤异常[7]。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91348d0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6.png)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张丽华;刘继秀【期刊名称】《临床护理杂志》【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4页(P48-51)【关键词】婴儿,新生;皮肤损伤【作者】张丽华;刘继秀【作者单位】233000 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蚌埠;233000 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蚌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R751医源性皮肤损伤是指在医疗上由于操作不当或仪器故障所造成与原发病无关的皮肤损伤[1]。
新生儿表皮角质层薄,表皮与真皮之间基底膜的结缔组织和弹力纤维发育不全,基底膜细嫩而疏松,皮肤屏障作用弱,当受外界不良刺激作用后易导致皮肤损害[2],一旦皮肤损伤易发生感染,不仅给新生儿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也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造成医疗纠纷,现将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及防范策略综述如下。
1.1 药物外渗所致的皮肤损伤1.1.1 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的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有关脂肪乳、50%葡萄糖、20%甘露醇等高渗溶液快速输注时,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血管本身的应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损伤处堆积,可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而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发生液体渗漏[3]。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立其丁、硝普钠等血管活性药物引起血管的收缩与痉挛,可损伤静脉及其周围组织,并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
1.1.2 与环境温度和药物温度有关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四肢末梢循环不良,当室温降低时,全身末梢血管收缩,管腔变窄、流速变慢,大量微粒沉积在血管内膜,引起血栓、局部血管堵塞、血管痉挛、供血不足,如20%甘露醇在19~21℃条件下比在37℃时对血管的损害更严重,表明药物的损害作用与温度有关[4]。
1.1.3 与穿刺部位有关由于肢体远心端的静脉瓣膜数较近心端多,血液流经瓣膜时产生涡流,易使血小板聚集于瓣窦内相互粘合成为血小板聚合体,随后纤维网状物堆积,引起更多血小板沉积,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通透性升高和液体外渗,且远心端静脉,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慢,发生液体外渗机会明显多于近心端[5]。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分析与护理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分析与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056d6329804d2b160b4ec0b9.png)
必须重在预防、增加安全意识,提高认识水平, 加强巡视观察。对使用血管刺激性强和渗透压高的药 物及末梢循环差的患儿,应选择粗大,血流丰富的静 脉穿刺,不宜选择手、足小静脉,避免选择靠近神经, 韧带,关节的手背,腕和肘窝部静脉。一些渗透压较 高的液体如静脉内营养液应该避免在外周静脉滴注, 如必须输注时应注意稀释,并注意输注的速度和配伍 禁忌。
、烫伤 抢救台感温探头脱落或未贴紧皮肤,没有及时发现致烫 伤;沐浴用水或热水袋,暖箱、蓝光箱、烤灯使用不当引起 烫伤。
(二)药物外渗护理原因分析
、药源性因素 新生儿皮肤细嫩,血管壁薄,通透性高,过 酸或过减均可导致酸碱平衡失调,影响上皮细胞吸收水分, 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缺血缺氧,干扰 血管内液的正常代 谢和功能,引起静脉损伤。人体血浆渗透压的正常范围为。 当输入高渗液体时,由于溶液的高渗可使毛细血管内皮细 胞脱水,发生萎缩和坏死,产生无菌性炎症。新生儿见外 渗药物包括外渗性的化学物质、高分子抗生素、高营养性 物质和血管收缩剂等。外渗患儿局部皮肤表现:皮肤呈苍 白或红晕,静脉血管周边渐渐肿胀。头皮静脉输液外渗局 部一般会有肿块鼓起,较易发现;上肢静脉肿胀呈弥散性, 较难察觉。
上的特点,在外力的作用下,更易导致张力性损伤,这可能
为许多人所忽视。
国内学着分析,致伤原因主要是一般的纸胶粘贴时间 长,特别是辐射床、蓝光箱和保暖箱内的患儿,加热后 胶布的黏性增加、胶布撕下时,动作粗暴等引起患儿皮 肤损伤。应用呼吸机及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时,由 于患儿病情危重、纸胶粘贴时间长,范围大,易出现皮 肤过敏甚至撕脱情况。
、皮肤消毒的影响 新生儿入院时抢救紧急,穿刺消毒液 未彻底干燥即粘贴敷贴,其受损的原因与皮肤消毒剂的影 响不无关。
、割伤划伤 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一般将穿刺 处毛发剔除,而在剃发过程中,极易造成头皮上 的肉眼所忽视的微细损伤。患儿指甲长,有躁动, 易抓死自生皮肤;还有衣被破损或是线缠绕指 (趾)端,引起指(趾)端发紫甚至坏死。
NICU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
![NICU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9d97bb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8.png)
NICU 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11-18T10:50:25.04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7月7期 作者: 韦艳飞 符婵 蒋春琴 闭秋芳 韦文永 黄春梅[导读]NICU 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韦艳飞 符婵 蒋春琴 闭秋芳 韦文永 黄春梅(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科技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广西柳州545001)【摘要】 通过归纳总结早产儿皮肤特点、医源性皮肤损伤类型、常用评估工具及护理管理方法,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效预防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方法。
【关键词】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评估;管理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是指在新生儿住院期间发生的与期望诊断与治疗效果及皮肤疾病等无关的皮肤损伤[1]。
国内外研究表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为15.1%,其中<29周的早产儿发生率为36.8%[2]。
医源性皮肤损伤愈合缓慢,不利于原发疾病的恢复,甚至会导致永久性疤痕和功能异常,甚至死亡。
为了更好地降低早产儿皮肤损伤发生率,减少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等,本文对早产儿皮肤特点、皮肤损伤类型及护理管理方法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如下。
1 皮肤特点1.1 角质层1.1.1 结构特点足月儿皮肤角质层的细胞层数(15.2层)和厚度(9.3±2.6)μm ,均和成人相同。
而早产儿整个表皮较薄(27.4±6.4)μm ,角质层仅数层细胞,厚度仅为(4.1±1.0)μm 。
如保护不当会导致早产儿大量失水、皮肤损伤、屏障成熟延迟和感染等的发生。
1.1.2 水合作用新生儿皮肤水合作用因身体部位不同、环境湿度等而不同。
生后第一天水合作用迅速下降,表皮DNA 合成增加,触发细胞增殖而出现异常脱皮[7]。
临床上,异常脱皮多见于早产儿。
可见,通过管控早产儿液体出入量、环境温湿度等可增强角质层的水合作用,促进皮肤屏障功能修复。
危重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护理进展 CHY
![危重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护理进展 CHY](https://img.taocdn.com/s3/m/96c4f2c6f705cc175527094b.png)
传统方法发现输液渗漏,立即 拔针,按压3-5min另行穿刺。 肿胀严重,则用50%硫酸镁湿 敷,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这 样处理并非最佳,因为液体渗 漏改变了局部皮肤张力而水肿, 立即拔管按压导致局部皮肤易 引发感染,有研究表明,松 解 敷贴缓慢拔出留置针,可缩短 压迫时间,减少穿刺部位皮肤 损害,并且最好根据输入药物 性质作相应处理。
团结 / 诚信 / 仁爱 / 创新
•体表面积大 •新生儿皮肤控制PH值的能力差 •皮肤薄易因摩擦受损 •皮肤褶皱多易糜烂 •皮肤色素层薄
体表面积大
团结 / 诚信 / 仁爱 / 创新
新生儿的体表面积约为0.21㎡,体表面积与体重的 比值增加,足月儿是成人比值的5倍,由于体温调 节中枢不完善,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大,所以保 温不当极易造成体温下降。
团结 / 诚信 / 仁爱 / 创新
皮肤色 素层薄
新生儿皮肤黑色素生成很少,因而色 素层薄,很容易被阳光中的紫外线灼 伤,因而新生儿时期应避免暴露在强 烈的阳光下。
团结 / 诚信 / 仁爱 / 创新
Part 2 造成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
血管及疾病因素
团结 / 诚信 / 仁爱 / 创新
皮肤薄而娇嫩,血管浅表细小,血 管壁弹性纤维少,通透性高
药物的因素
取决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本身的毒性作用等,致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或血管结 构与内能障碍。酸碱度、渗透压、浓度与血液中所含值相差较大时,可以干扰血管内膜 正常代谢和机能,血管内膜受到刺激后,静脉发生痉挛,致血管壁缺血缺氧,静脉注射 渗漏引起皮下坏死,多见于注射血管刺激性强,高渗性药物,也极易诱发局部炎性反应。 (脂肪乳、氨基酸等为高渗性)
人 性 化 照 顾
v 擦伤、抓伤
擦浴
最新: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评估要点和预见性护理的专家共识
![最新: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评估要点和预见性护理的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65a1217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5.png)
最新: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评估要点和预见性护理的专家共识成熟的皮肤屏障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液体和电解质的流失,防止感染及有毒物质的吸收并支持体温调节。
妊娠24周后,胎儿皮肤呈现红色、皱纹、发亮和透明的状态,角质层只有1或2层,皮肤弹性纤维稀疏,真皮和表皮的连接较弱,半桥粒和固着性原纤维很少口2引。
这些因素均会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皮肤生理异常,包括表皮水分流失增加、微生物的入侵以及潜在毒素的吸收,一旦皮肤损伤,易发生感染和败血症,轻则导致永久性瘢痕和功能异常,重则死亡[4]。
国内和国外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15.1%[5]和16.5%[6]o有研究报告,胎龄<30周或出生体重<150Og的新生儿发生鼻部破损的风险最高发生率20%~100%[7]0因此,制定《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评估要点与预见性护理的专家共识》(简称:共识),可为新生儿科护士提供直接参考的预防方法,做到预见性护理,同时可根据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疾病严重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保证新生儿皮肤的完整性。
1共识的产生过程1.1 专家组和工作组专家组:N1CU工作年限3~30(平均14.9)年的护士,名单见文后附录。
工作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护理部(胡晓静、杨童玲、吕天婵、季福婷、李丽玲、王丽、袁皓)和临床指南制作和评价中心(张崇凡、王瑞)。
1.2 共识启动2019年10月15日。
在上海召开了共识面对面启动会,⑴就共识的方法进行培训1;(2)讨论并形成了共识总体要关注的8个维度,即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评估工具、沐浴、尿布皮炎、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MARSI)、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MDRPI)、外科术后和造口相关皮肤损伤、静脉外渗、中心静脉留置;(3)建立了共识微信群。
1.3 利益冲突声明专家组成员基于对共识话题感兴趣,愿意接受工作组的邀请,参加共识推荐意见的讨论,并签署书面利益冲突声明。
在参加共识讨论和形成推荐意见环节中表达的观点,(1)与共识中可能涉及的产品及其相关公司不存在利益冲突;(2)不受任何学术派别的影响;(3)在充分讨论基础上愿意考虑向多数专家的共识做出妥协。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分析与护理题目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分析与护理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c38a6ab7c281e53a5902ff83.png)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分析与护理
一、下列_ABCDEF___属于新生儿常见医源性皮肤损伤
A、粘贴敷料的方法不正确
B、皮肤消毒剂的影响
C、割伤划伤
D、摩擦伤
E、压伤
F、烫伤
二、下列_ABCD___属于新生儿烫伤预防措施
A、经常检查抢救台感温探头贴紧皮肤,床温感温器有无被其他物品覆盖
B、沐浴时做好水温监测,热水浴时先放冷水,在放冲热水,水温控制在37-39度,以手臂内侧试水温以热而不烫为宜
C、安全使用暖箱,光疗箱,辐射台,加强巡视,2-4小时监测体温1次,并记录温箱,做好交班
D、不主张使用红外线烤灯照射,若需要使用时应注意距离被照射部位约33cm,同时必须有人守护,以防灼伤
三、下列_ABC___因素可能会导致药物外渗
A、药源性因素
B、患儿因素
C、护士因素
四、输脂肪乳外渗可以采取_ABCD__处理方法
A、马铃薯外敷法
B、75%乙醇湿敷
C、采取50%硫酸镁联合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
D、用透明质酸酶1支加生理盐水10-ml做局部环行封闭
五、留置针的透明敷贴的选择_ABC__
A、可选用低敏性、透气性能良好的透明敷贴,降低致敏的可能性
B、正确使用皮肤消毒剂,应待消毒剂完全自然敷料干燥后,再粘贴敷料
C、正确粘贴敷料,将敷料自然下垂,将穿刺点置于敷料的中央,从穿刺点向四周轻压透明敷贴。
医源性皮肤损伤
![医源性皮肤损伤](https://img.taocdn.com/s3/m/1b2b7e3a5022aaea988f0f84.png)
血压计袖带损伤
测量血压后未及时取下袖带,使其
长时间包扎在上臂,皮肤受压出现
线状出血样损害、皮肤淤血,甚至
出现水疱、破溃。
精选课件
测血压后及时取下袖带,需频繁 测压者可两臂交替。
5
胶布粘贴或撕脱导致的皮肤损伤
非张力性机械损伤
胶布黏性太强,或不正确的揭除 手法(手未轻按皮肤、逆毛发生 长方向、暴力撕除),表现为局 部皮肤红肿、破损、刺痛
医源性皮肤损伤 原因分析及防治
重症医学科
概念:
在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某些仪器故 障、操作不当、或使用某些医疗材料造成 的与原发病无关的皮肤损伤(不包括外科 手术造成的手术部位的皮肤损伤、皮瓣坏 死等并发症)。
——多系人为因素造成
原因分析:
•监护设备引起的皮肤损伤 •胶布粘贴或撕脱导致的皮肤损伤 •各种固定导管的压迫 •约束带的约束 •仪器操作不当引起的皮肤损伤 •其他
选择黏性适中的胶布,揭除时 一手按压皮肤,顺毛发生长方 向除去,难以揭除的胶布可先 浸湿再移除。
张力性机械损伤
粘胶布时牵拉过紧,表现为粘贴部 位皮肤充血,红肿,皮肤撕脱,典 型的为胶布两端出现水疱、破溃。
粘贴时将胶布平放于皮肤,由中 央往两边粘贴,保证胶布与皮肤 无张力。
精选课件
6
胶布粘贴或撕脱导致的皮肤损伤
过敏反应
患者布本身的黏胶或材料过敏, 表现为黏着部位皮肤红肿、丘疹、 发痒,有时涉及胶布四周,时间 越长反应越重。
精选课件
选择透气性好的低敏胶布,使 用无黏胶绷带或纱布,或涂皮 肤保护剂避免胶布直接接触皮 肤,及时发现红、肿、痒等现 象。
水胶体敷贴的使用
7
பைடு நூலகம்
各种固定导管的压迫
医源性皮肤损伤
![医源性皮肤损伤](https://img.taocdn.com/s3/m/ab66e561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e.png)
医源性皮肤损伤1.概念医源性皮肤损伤是指患者在医院诊疗期间由于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中粗心大意、操作不当或仪器故障所造成的与原发病无关的皮肤损伤。
2.危险因素(1)医疗设备因素:医疗设备故障;条件差的医院.陈旧或淘汰的器械设备继续使用等。
(2)医务人员因素: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技术不熟练或操作不当导致患者皮肤损伤。
①热损伤:包括保暖措施不当(热水袋、热水瓶、取暖器、暖风机等)、各种治疗仪损伤(包括红外线治疗仪、微波治疗仪、频谱治疗仪等)、激光治疗、冷冻治疗、新生儿洗浴.各种物理治疗方法如频谱、熏蒸、灸疗、蜡疗、拔火罐等烧伤。
②输液药物渗漏:包括化疗药物、升压药、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等药液外渗。
③化学性损伤:包括碘酊、高镒酸钾及其他消毒剂、外用药等灼伤。
④电损伤:包括高频电刀、电凝器、负极板烧伤。
⑤放射性损伤:包括肿瘤放疗、其他放射性治疗。
⑥其他损伤:包括紫外线消毒灯烧伤等。
⑦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对患者评估不到位,预防措施没有落实等导致患者发生皮肤损伤。
3.危害在医疗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热源、电源以及具有腐蚀性的药物.如果疏忽大意或操作不当极易造成医源性皮肤损伤,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加重经济负担,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医疗纠纷。
4.防范措施①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加强责任心,认真准确评估患者,避免因为评估不准确导致没有及时给予防护措施而出现的皮肤损伤。
②对患者进行理疗时.医务人员应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实施操作前,先要检査仪器是否正常运转,认真学习仪器使用说明书,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治疗时间,治疗过程中听取患者主诉,并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颜色.一旦患者主诉局部温度过高,一定要停止操作.以免造成皮肤损伤。
③给患者采取物理治疗、保暖、降温或皮肤清洁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色泽、温度等.防止烫伤、冻伤。
④病情危重、神志不清、麻醉未完全清醒、小儿及老人、局部皮肤感觉障碍或血液循环不良患者,因自主活动受限、自我防护能力下降或丧失以及对热力的感知度明显低于正常人,故属于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高危人群,更容易引起医源性皮肤损伤,而且损伤多较严重。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原因及对策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原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f9bdfa6ddccda38366baf7a.png)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原因及对策摘要】目的:研究观察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原因与护理干预对策。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进行观察,并对其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因素进一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
结果:在所有新生儿中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患儿占比16.7%,其关键原因与输液外渗、纸胶粘贴、抓擦伤、呼吸机管路压伤、尿布皮炎等因素有关系。
结论:在临床中要有效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就要对其可能诱发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因素进行护理干预,从而控制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4-0110-01医源性皮肤损伤主要是指在医疗操作中因方式不当或仪器故障使得患者发生与原发病无相互关系的皮肤损伤[1];该疾病多发于新生儿群体,这是因新生儿往往表皮角质层较薄,其皮肤屏障作用较弱,在受到外界的不良刺激后则会对其皮肤造成损伤。
这不仅对新生儿带来了诸多痛苦,也容易引发护患纠纷;因此在该研究调查中,将主要根据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原因与护理干预对策进一步讨论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500例新生儿进行观察。
其中男27例、女23例,住院日2~11d,平均住院日(5.5±3.5)d,足月儿23例、早产儿22例;观察所有新生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新生儿家属皆知情同意,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评判标准观察所有新生儿中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I~Ⅲ级,I级表示新生儿皮肤完整,其局部有发热、红肿或疼痛等症状;Ⅱ级表示新生儿皮肤有水泡,且在水泡破溃后显现出潮湿、红润状创面;Ⅲ级表示新生儿皮肤表面的破溃处扩大,且真皮层创面有黄色性状渗出液,其浅层组织出现疼痛、坏死等症状[2]。
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循证防护效果观察
![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循证防护效果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6f93131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a.png)
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循证防护效果观察陆丽华 谭宝琴 侯海萍 曾敬芳【摘要】目的 探讨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循证防护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医院收治的110例NICU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胎龄、性别、体质量具有可比性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NICU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按照最佳证据实施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儿干预后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 经过循证干预后,观察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医源性皮肤损伤防护最佳证据总结应用干预可有效预防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NICU新生儿获取良好预后。
【关键词】 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防护;循证理论;最佳证据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21.04.027医源性皮肤损伤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医疗设备或护理操作不当对患儿皮肤完整性造成损伤,往往由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药物外渗所致的皮肤损伤以及失禁相关性皮炎等造成皮肤疼痛、难愈合,严重时还可造成皮肤感染、伤口面积扩大等[1]。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和试管婴儿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龄产妇及试管婴儿产生危重新生儿越来越多,入住NICU患儿比例也正逐渐增加。
相关数据显示[2],新生儿护理不良事件构成比例中,医源性皮肤损伤高达42%。
由于新生儿皮肤角化层较薄,基底膜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都处于发育阶段,无法有效地发挥皮肤屏障功能,同时在救治过程中使用大量医疗仪器设备,导致新生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概率较大[3]。
尤其是NICU患儿,随着使用鼻塞式氧疗、监护仪器以及各种入侵性操作的增加,皮肤损伤风险也随之增加[4]。
相关研究表明[5],医源性皮肤损伤可导致患儿损伤皮肤愈合缓慢,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还增加了患儿感染风险,严重时可引发败血症等,加重患儿病情甚至死亡,带来严重后果[6]。
新生儿皮肤黏膜医源性损伤预见性护理论文
![新生儿皮肤黏膜医源性损伤预见性护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409b5e0e009581b6bd9eb5c.png)
新生儿皮肤黏膜医源性损伤的预见性护理[摘要] 目的探讨降低新生儿皮肤黏膜医源性损伤的护理方法。
方法将2009年1~6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儿患者1446例作为对照组,按新生儿疾病常规实施护理,2009年7~12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儿患者1569例作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按照护理程序实施护理。
结果观察组发生皮肤黏膜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对照组按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护理。
1.2.2 预见性护理责任护士根据每个患儿的病情,进行认真仔细的入院评估、检查皮肤黏膜是否完整,有无异常及损伤,并在入院评估单、护理记录单、基础护理本如实记录,并向家长交待病情;责任护士根据患儿的病情及皮肤等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疗、护理及保护措施;评估潜在皮肤黏膜受伤因素,包括尿布皮炎、鹅口疮、皮肤皱褶的红斑、脱屑、粘贴伤、摩擦伤、静脉注射外渗、造瘘口周围皮肤、抓伤等皮肤损伤,启动相应的预防和处理程序;严格交接班、落实责任制;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及各班护士对所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效果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由护士长、责任组长组成质控小组,定期组织召开责任落实质量会议,分析造成皮损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及处理意见。
1.2.3 评价方法统计两组新生儿住院期间发生皮肤黏膜损伤的情况,包括尿布皮炎、鹅口疮、摩擦伤、静脉穿刺伤、粘贴伤、抓伤、皮肤皱褶的红斑、脱屑、造瘘口周围皮肤损伤及其他皮肤损伤。
1.2.4 统计学方法记数资料比较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将2009年1~6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儿1446例作为对照组,与2009年7~12月1569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比较(χ2=33.528,p=0.000(双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观察组发生皮肤黏膜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见表1。
3 讨论3.1 新生儿皮肤黏膜损伤问题的重要性:根据新生儿皮肤结构的特点,一旦皮肤损伤极易发生感染及败血症,增加患儿痛苦,增加家属经济负担,特殊部位的损伤还会引起功能障碍、毁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脂肪乳外渗的处理
为高渗性液体,输液渗漏到皮肤或皮下可以引起局部疼痛,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出现皮 肤颜色改变,甚至发生组织坏死。处理的办法可以用硫酸镁加上地塞米松、利多卡因在渗漏局部 湿敷,可以起到止痛和抗炎和促进吸收的作用,每天一到二次。必要时及时就医。
方法一:马铃薯外敷法 操作方法:将马铃薯洗净,切成透明的薄片,贴于肿胀处,用胶布固定,每1-2小时更 换一次。 方法二:75%乙醇湿敷。乙醇有局部麻醉和镇痛效果,湿敷可以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 环,增强血管内皮功能,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也能起到消肿作用。但酒精过敏者禁用。 方法三:采取50%硫酸镁联合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 操作方法:发生脂肪乳外渗后立即停止输液用碘伏棉签消毒静脉穿刺处后用无菌输液 贴保护,予以50%的硫酸镁20mL,倒在无菌纱布(2块)上湿敷于外渗处,4h后更换用茶水40mL调成 糊状的如意金黄散(16g),敷于外渗血管处4h,交叉更换外敷药物直到达到满意治疗效果后停止。 方法四:用透明质酸酶1支加生理盐水10-ml做局部环行封闭。。
(二) 压伤的预防及处理
NCPAP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无创辅助通气方式,广泛用于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湿肺、新生儿肺炎、呼吸暂停、拔管撤离呼吸机后的过 渡等。患儿鼻部损伤的发生率高,主要表现为压疮、皮肤发红、溃烂甚至坏死, 少数患儿甚至发生鼻孔变形。鼻中隔损伤不仅造成早产儿皮肤医源性损伤感染, 延长住院时间,同样给患儿带来痛苦,给加长增加经济负担。为保证NCPAP很好 的密封性,又不会引起皮肤不适、鼻组织的压迫性坏死和疼痛,应用亲水性敷料 粘贴于患儿鼻部,避免早产儿鼻中隔受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患儿的鼻 孔间距大小,将亲水性敷贴用剪刀进行裁剪。亲水性敷料是一种具有低过敏、亲 水性的敷料,透气、防水、防菌,常用于促进伤口愈合,也可用于保护完好无损 但有可能受损的皮肤,亲水性敷料有一定厚度,柔软,贴合性好,可以降低鼻塞 对鼻中隔的压力,减少鼻塞和鼻塞低托与早产儿皮肤机械性摩擦。除了压力外, 该方法应用简单,效果确切,可以在临床推广。
6、烫伤
抢救台感温探头脱落或未贴紧皮肤,没有及时发现致烫伤;沐浴用水或热水袋, 暖箱、蓝光箱、烤灯使用不当引起烫伤。
(二)药物外渗护理原因分析
1、药源性因素 新生儿皮肤细嫩,血管壁薄,通透性高,过酸或过减均可导致酸碱平衡
失调,影响上皮细胞吸收水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缺血缺氧,干扰 血管 内液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引起静脉损伤。人体血浆渗透压的正常范围为280310Mosm/l。当输入高渗液体时,由于溶液的高渗可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脱 水,发生萎缩和坏死,产生无菌性炎症。新生儿见外渗药物包括外渗性的化 学物质、高分子抗生素、高营养性物质和血管收缩剂等。外渗患儿局部皮肤 表现:皮肤呈苍白或红晕,静脉血管周边渐渐肿胀。头皮静脉输液外渗局部 一般会有肿块鼓起,较易发现;上肢静脉肿胀呈弥散性,较难察觉。
医源性皮肤损伤是指在医疗上由于操作不当或仪器故障所造成的与原 发病无关的皮肤损伤
1、粘贴敷料的方法不正确 一般的黏胶中均含有乳胶颗粒,由于新生儿皮肤的特点,更易引起过 敏。粘贴敷料时,若将敷料绷紧,先贴于皮肤的一部分,再贴剩余的部分, 就会引起敷贴下皮肤张力的改变,由于新生儿皮肤解剖结构上的特点,在外 力的作用下,更易导致张力性损伤,这可能为许多人所忽视。
为减少危重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医护人员需从思想上重视,加 强防范意识,采取各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危重新生儿医疗护理的安全 性。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学习,增加其责任心,提高其认知水 平,加强巡视观察,在进行各种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规范。
同时认识到护理风险的存在,通过规范护理操作健全护理制度,提高护理 人员素质,加强管理,降低护理风险。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及环节质控预防危 重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预见性护理程序是以整体护理观指导,以患者为中 心进行护理,将PDCA的中文含义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 (Check)——行动(Act)。循环管理应用于危重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预见 中。
巡视不到位。
二、常见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预防及处理
(一) 静脉外渗造成的皮肤损伤 1、加强输液操作管理 2、透明质酸酶的应用 3、酚妥拉明的应用 4、留置针的透明敷贴的选择
(二) 压伤的预防及处理
(三) 烫伤的预防和处理
(一) 静脉外渗造成的皮肤损伤
1、加强输液操作管理
认真评估、选择合适的部位及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针柄处根据情况 用小棉球衬垫,禁止覆盖穿刺点;输液针柄用条形胶布交叉固定于肝素帽上; 输注特殊药物时有明确的床头标识,15-30分钟观察1次,做到“一看二模三 对比”,如有渗漏及时报告,根据药物性质采取不同处理方法;沐浴时使用 一次性手套保护留置针;需长期输入强刺激性药物的患儿选用PICC,很多护 理机构限制外周静脉输注葡萄糖的浓度不超过12.5%,而氨基酸浓度不超过 2%,钙和钾的浓度也要比中心静脉输注的更加稀释。
3、酚妥拉明的应用 对于静脉使用多巴胺以及肾上腺素而出现局部皮肤发白,应立即于以处理; (1)甲磺酸酚妥拉明注射液,配制成1mg/ml皮下注射,再用余液外用湿敷 坏死皮肤。酚妥拉明是短效的非肾上腺素的作用,使血管扩张而降低周围血管 阻力,改善微循环,其半衰期短,约1.5小时,使用时要严密观察心率与血压, 如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增快,休克,低血糖、心律失常等,应慎用。
3、割伤划伤
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一般将穿刺处毛发剔除,而在剃发过程中,极易造 成头皮上的肉眼所忽视的微细损伤。患儿指甲长,有躁动,易抓死自生皮
肤;还有衣被破损或是线缠绕指(趾)端,引起指(趾)端发紫甚至坏死。
4 、摩擦伤
主要见于躁动患儿,尤其是裸体暴露于蓝光箱及暖箱保暖的患儿。蓝光箱床 的底面及四周是硬质的有机玻璃板、暖箱睡垫的周围也是较硬的材质。患儿 因哭吵,活动过多碰撞、摩擦引起突处皮肤破损,活动过多引起 双足外踝皮 肤擦伤,因大腿内侧与一次性尿裤粘贴处摩擦引起皮肤发红,甚至破损;给 患儿擦澡时用力过猛,也是引起摩擦伤。
2、透明质酸酶的应用
如何一个发生静脉外渗的新生儿都是透明质酸酶的适用者。这样可以减 少疼痛和组织损伤的程度,同时可以时静脉外渗的机体朝着一个比较好的方 向发展,透明质酸酶是一种黏多糖,它可以提高药物的分布和吸收,如发生 静脉外渗,需立即拔针,抬高外渗处的肢体,外渗处的皮肤不能采用湿热敷, 抬高肢体将会促进静脉的修复,湿热敷可能使组织软化,但随后将会使软化 的组织发生坏死,治疗必须迅速或在发生静脉外渗后1小时内进行。及时发现 和治疗是最重要的,透明质酸酶的使用可以使之向好的结果发展,建议以每 毫升15单位的浓度给药,透明质酸酶可以使药物在短时间内迅速吸收,从而 避免组织的坏死和脱落,外渗静脉周围皮下注射透明质酸酶,用1毫升的注射 器向穿刺点和4个部位分次注射0.2毫升的溶液。每次注射时需要更换 针头, 避免交叉感染。
静脉输液外渗虽是临床之常见的护理问题,致新生儿皮肤坏死也偶有发生 ,若药物外渗于血管周围组织,轻者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者引起组织坏死, 甚至造成功能障碍增加患儿痛苦,由此而引发医疗纠纷,加重护士的工作压力 ,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发现外渗是保证皮 肤完整的首要条件,护理人员加强巡回次数,巡回仔细观察新生儿的静脉注射 位置,如对比左右肢体粗细程度、皮肤色泽和弹性,发现异常立即采取针对性 治疗措施。外渗早期护理人员辅助抬高患肢,有助于肿胀、疼痛的减轻。
输钙外渗图片 脂肪乳外渗图片
2、患儿因素 新生儿的皮肤幼嫩,角质层薄,皮下毛细血管丰富,局部防御能力差。新
生儿血管细短、管壁薄、弹性差、耐受力差,早产儿比足月儿的血管更细、弹 性更差。新生儿静脉穿刺部位面积小,难以固定,加之不受约束等常易引起静 脉输液外渗。
3、护士原因 选择静脉穿刺的部位不当,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固定方法不正确,观察
(三) 烫伤的预防和处理
经常检查抢救台感温探头贴紧皮肤,床温感温器有无被其他物品覆盖,沐 浴时做好水温监测,热水浴时先放冷水,在放冲热水,水温控制在37-39度,以手 臂内侧试水温以热而不烫为宜;安全使用暖箱,光疗箱,辐射台,加强巡视,2-4 小时监测体温1次,并记录温箱,做好交班;不主张使用红外线烤灯照射,若需要 使用时应注意距离被照射部位约33cm,同时必须有人守护,以防灼伤。一旦发生 烫伤,现场立即用冷水冲洗或冷敷创面,创面未污染,水疱表皮完整者,不去除 水疱,创面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后,水泡低位穿孔引流,用无菌纱布轻试创面, 再外用重组人表生长因子衍(yan)生物喷洒创面,然后用烫伤膏例如磺胺嘧啶银 纱布换药覆盖无菌纱布包扎,隔天换药一次。对于水疱表皮已破损者,则去除疱 皮,动作要轻柔,以防再损伤,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外喷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衍生物用烫伤膏油纱布换药包扎。对于小面积烫伤和一些特殊部位的烫伤,如头 面部、颈部、会阴部、臀部创面,予灭菌生理盐水冲洗后暴露,外喷重组人表皮 生长因子衍生物,轻轻擦拭上烫伤膏冷霜,每天2次,并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后期 用具有生肌作用的烧伤湿润膏换药。
国内学着分析,致伤原因主要是一般的纸胶粘贴时间长,特别是辐 射床、蓝光箱和保暖箱内的患儿,加热后胶布的黏性增加、胶布撕下时, 动作粗暴等引起患儿皮肤损伤。应用呼吸机及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时,由于患儿病情危重、纸胶粘贴时间长,范围大,易出现皮肤过敏甚 至撕脱情况。
2、皮肤消毒的影响
新生儿入院时抢救紧急,穿刺消毒液未彻底干燥即粘贴敷贴,其受损 的原因与皮肤消毒剂的影响不无关。
--- xxx 2020年07月16日
一、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类型及分析
(一)新生儿常见医源性皮肤损伤
1、粘贴敷料的方法不正确 2、皮肤消毒剂的影响 3、割伤划伤 4、摩擦伤 5、压伤 6、烫伤
(二) 药物外渗护理原因分析
1、药源性因素 2、患儿因素 3、护士因素
(一)新生儿常见医源性皮肤损伤
Hale Waihona Puke 必须重在预防、增加安全意识,提高认识水平,加强巡视观察。对使用血管 刺激性强和渗透压高的药物及末梢循环差的患儿,应选择粗大,血流丰富的静 脉穿刺,不宜选择手、足小静脉,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手背,腕 和肘窝部静脉。一些渗透压较高的液体如静脉内营养液应该避免在外周静脉滴 注,如必须输注时应注意稀释,并注意输注的速度和配伍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