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近代上海文化的底色——旅沪苏州人与近代上海

合集下载

上海的近现代史

上海的近现代史

上海的近现代史在近现代历史上,上海,一直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

而黄浦江畔的外滩,则是近代上海的城市名片。

作为滨水城市的上海,外滩是这座城市的门户,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人就是从这里进入上海,开始他们全新的人生道路。

正如当时自由女神像意味着新大陆的到来,外滩以及背后的上海,对于他们,意味着一种梦想的开始。

到上海去,从外滩进入上海。

了解上海,从外滩开始。

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

外滩一般是指从北京东路外白渡桥至金陵东路的黄浦江西岸道路,全长1300米。

近年向北延伸至黄浦路,称为北外滩;向南延伸至南浦大桥,称为南外滩,全长4000米。

外滩东面即黄浦江,西面为新哥特式、古典式、中西合璧式等52座风格迥异的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一百多年前,当第一船外国人来到上海时,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很普通的渔村,当时的外滩也只是一条便于纤夫行走的小道。

184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这里的黄浦江岸也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属于黄浦江泛滥时的淤泥地带。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

第二年,英军上尉巴富尔作为英国派往上海的第一任领事,来到上海并做好定居准备。

时有“小苏州”之称的上海县城有27万人口,大小街道60多条。

上海道台宫慕久并没有到码头迎接巴富尔,只是派了几顶轿子把他们接到了道台的衙门里。

正当巴富尔为租房的事大伤脑筋时,一个姓姚的商人找到了他,表示愿将他在城里的52间房租给他,这样,巴富尔和他的四名随员才有了安身之地。

但当姚书平提出要同巴富尔独家贸易时,却被巴富尔一口回绝。

1845年11月29日,在历时两年谈判之后,宫道台与巴富尔签订《上海土地章程》,它规定:英商居留地,北以李家场、东以黄浦江、南以洋泾浜、西以河南路为界限,这项居留地面积为830亩。

这个章程曾被侵华外国人视为上海的根本大法。

上海租界的历史至此来开帷幕。

上海外滩成为了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

上海的文化

上海的文化

海纳百川:上海的文化一、古代上海文化特点:上海在开埠前,虽也有一些文化设施,如书院,出过一些文化名人,如徐光启,产生过一些有文化意义的工艺品,如顾绣,但就整个城市而言,并无明显的文化个性。

由于上海大部分县直接从松江、昆山分出,且一直苏松太并称,同时江苏、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更与吴地渊源较深。

吴文化与越文化并无明确区分,历史上两地虽常有分合,但整个江南、浙北、浙东地区的交往非常频繁,语言基本一致,风俗大致相同,耕作方式、物产品种也大同小异,互为补充。

春秋时吴越成敌国,但在古九州中同属扬州。

秦汉时同属会稽郡,直到明清两代建南京和南直隶,江浙始分治独立,上海处于吴越文化圈的东缘。

上海当时的3000-4000平方公里不设一县,可见其被称为“海隅蛮荒”不是虚言。

上海是在明清两代才最后追赶上江浙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元人马端临(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对此地性格作过判断:“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

宋以后,上海人终于找到三种基本产业:煮盐,植棉,海运,这三大支柱产业使上海社会文化在江南地区标出特色。

顾绣是上海地区工艺品中的瑰丽奇葩。

顾绣因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名世家而得名。

嘉靖年间官宦顾名世嗜好绣品,晚年在现南市露香园路筑一园林,命婢妾制作绣品观赏、赠友。

可考的名手有缪氏、顾兰玉等。

以韩希孟(顾名世的孙媳)最具代表性。

现北京故宫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均藏有其作品。

韩希孟的精湛技艺确立了"顾绣"的卓越地位,她的写真手法对后世仿真绣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苏绣也受她的影响很大。

二、近代上海文化特点与海派文化上海近代文化的独特性,集中表现为“海派文化”。

上海文化并不等同于海派文化,但无疑是上海文化的重要方面。

对海派一词如何理解,学术界见仁见智,其义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海派,指京剧、绘画、文学等具体艺术品种中的上海流派,其源起于晚清绘画中的“海上画派”和京剧中的海派,后来内涵扩展、延伸,成为一种文化类型和文化风格,乃至包括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所涉人事亦不复限于上海一地。

上海近代历史的家乡风俗

上海近代历史的家乡风俗

上海近代历史的家乡风俗上海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大都市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而在这些璀璨的城市面纱之下,还隐藏着不少珍贵的家乡风俗,它们承载着上海人对故乡情感的寄托,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年味浓厚的过年习俗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在上海,过年的风俗更是别具一格。

每年的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年夜饭,全家人团聚在一起享用团圆饭,象征着其乐融融。

此外,上海人还有贴春联、上灯笼、放鞭炮等习俗,营造出浓厚的年味氛围。

第二节:唱民歌的社区活动上海是一个有着独特社区文化的城市,传统的社区唱民歌活动就是其中一大特色。

在重阳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各社区的居民会组织唱民歌活动,邀请专业的艺人或家喻户晓的老人唱经典的民歌,让居民们感受到家乡的文化传统。

第三节:读书茶馆的传承上海自古以来就是文化重镇,读书茶馆作为传统文化场所的重要代表一直在上海传承发扬。

这些茶馆不仅提供茶水,还会有专门的戏曲演出、诗词研讨等文化活动,吸引不少喜爱文化的市民前来参观。

读书茶馆不仅是学问传播之地,更是上海人对于文化传统的珍视和传承。

第四节:民间艺术的传统表演上海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例如豫园灯会、扯铃戏、昆曲等。

这些表演以传统为基础,同时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吸引了各年龄段的观众。

在这些传统表演中,可以看到上海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总结:家乡风俗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根基,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让人们深切感受到自己所在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上海近代历史的家乡风俗保留了上海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也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些珍贵的家乡风俗会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与变革

民国时期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与变革

民国时期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与变革随着近年来文化多元化的推进,人们更加注重文化多样性的表达与传承。

而作为“东方巴黎”的上海,早已在百年前拥有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多元性。

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一个汇聚了各种文化元素的城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文化吸收了来自各地的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民国时期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与变革。

一、粤曲艺术的繁荣在民国时期,上海粤曲艺术非常繁荣。

粤曲是粤剧的一种形式,兴起于19世纪中期的广东地区。

自20世纪初期到上世纪40年代,上海曲艺市场持续增长,粤曲成为上海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在当时的上海,从剧本创作到表演艺术形式,都吸收了大量的本地文化特色。

比如,上海的妇女地位及上海城市文化都被纳入表演中,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上海人形象。

因此,粤曲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表现当时社会和文化历史的一种载体。

二、上海的时尚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的时尚文化影响了整个东亚,从服装到发型,都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上海的时尚文化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元素,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

从上海的街头到电影院,人们都追求着时尚的生活方式。

比如,旗袍就是上海时尚文化的代表之一,兼具中西风格,表达着女性的优美和包容。

而在上海的社交圈子里,时尚文化也成为了展示个人品味和身份的方式。

三、上海的廊桥文化廊桥是上海的一个特色景观,也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上海的廊桥更是成为上海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会在廊桥上做各种事情,比如休闲、聊天、观看表演等。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上海的社交文化也随之形成,人们从各个社会层面互相结识,交流着各自的文化、思想和经验。

这种多元性的交流方式在当时的上海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成为一种缓解社会压力、释放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

四、上海的民间艺术上海的民间艺术多样性也是当时上海文化的特点之一。

比如,剪纸、泥塑、苏绣等,这些民间艺术表现出上海文化中不同的方面和特色。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有国际化、多样化、现代化的风格。

这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包括地理位置的优势、政治和经济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国内先进建筑理念的引进等。

首先,地理位置的优势是上海建筑发展的基础。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交通便利的优势。

这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移民和投资。

同时,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和技术的引进。

这些因素为上海建筑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和技术支持。

其次,政治和经济的变迁也对上海建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初期,上海被列强侵占并成为租界,西洋建筑开始进入上海。

但随着近代中国的政治动荡和经济不稳定,上海渐渐失去了繁荣和发展的机会。

直到20世纪20年代,北方政局变化和中共第一次国内合作停战导致了上海的再次繁荣。

上海开始成为大批外商、外国人和国内企业家的投资聚集地,这推动了上海建筑的快速发展和更新换代。

上海开始建设现代化的道路、桥梁、河道等基础设施,并修建了许多富丽堂皇的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如外滩的各式大楼和南京路的百货公司。

这些建筑风格多样,取材自西方,展现了上海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最后,上海引进国内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也对其建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曾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建筑理念和技术的城市之一、20世纪初,上海的建筑师开始学习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以满足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需求。

他们致力于结合国内文化和外来建筑理念,推动了上海建筑的创新和发展。

他们引进了钢筋混凝土技术,使得上海的建筑能够建造更高、更大、更坚固的建筑物。

这为上海的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设计空间和创造力,使得上海的建筑得以满足快速城市化的需求。

综上所述,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政治和经济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国内先进建筑理念的引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上海的建筑融合了西方和东方的元素,展现了上海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上海的人文文化特色

上海的人文文化特色

上海的人文文化特色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和现代化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人文文化特色。

这座城市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本文将为您介绍上海的人文文化特色,展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一、历史建筑与风貌上海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众多引人入胜的历史建筑。

沪上的文化古迹包括城隍庙、豫园、外滩等。

城隍庙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它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访。

而豫园则是一座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古典园林,入园后仿佛回到了古代的上海。

外滩则以其浓郁的近代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驻足欣赏,远眺浦江对岸的陆家嘴金融区更是触动人心。

此外,上海还有许多别具特色的近代建筑,如中山公园的玫瑰园、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等,它们的建筑风格多样,各具特色。

这些历史建筑与风貌向我们展示了百年上海的变迁和辉煌历程,也是人们对上海历史文化的珍藏和传承。

二、文化名人与文艺殿堂上海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摇篮,孕育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

从鲁迅、梁实秋到蔡元培、丁玲,上海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作家和艺术家。

他们的作品和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笔。

上海还拥有众多文艺殿堂,如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等。

这些场馆经常举办各式各样的文艺演出,如交响乐、戏剧、舞蹈等,吸引了大量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在这里,观众们可以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彩演出,领略到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

三、传统手工艺与非遗文化上海的人文文化特色不仅表现在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上,也体现在传统手工艺和非遗文化中。

上海的传统手工艺包括刺绣、剪纸、剪影等,这些技艺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仍然保存着,成为了上海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的真正城市,上海融合了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的创新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非遗文化。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于上海打造了国际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世界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进一步增强了上海非遗文化的影响力。

海派文化的建筑风格研究——近代上海建筑风格

海派文化的建筑风格研究——近代上海建筑风格

部 装饰则以 “船 ”的主题为主 ,把船的 内景 搬到 自己别墅里来 历史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1 2 1 1 5
一 海 派文化的简述 、
罗兹 -墨菲在 《上海——现 代中国的钥匙 一书 中说过 ,“上
海近 百年 的发展格局是 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研究上海近
代建筑风格就是研究 中国近代社会 ,因为建筑风格受到社会的各
方面影 响 ,包括经济文化 、历史、政治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
晶。上海从 20世纪 10年代到 40年代以十年为一个时期 ,重大历
海派文化 的建 筑风格研究
— — 近代 上海建筑 风格
文 /顾思婕
建筑装潢 —— 67
现今社会流行 的复 古风 ,并不是 毫无根据 的 ,而是文化的一种 回归 ,是一种新的符合需求的 “复 古文化”。上海的文化与传统 的中国文化不太 相同 ,在 很大程 度上 受到 了西方文化的影 响 ,所 以提到 上 海文化一般也会联系到海派文化 。近代海派建筑作为反映上海历史的一个侧 面 ,对于它的研究可 以唤起公众对 于上海本土特色文化的关注 。
史大事件有 :10年代 ,中国进入 民国时期 ,政 局比较混乱 ,但是
上海受到 的影 响不大 ,所以一些 “大人物”选择在上海定居 ,这
时期租界发展得很快并开始越界筑路 。到了 20年代 ,则因为江
浙战争租界人 口迅速扩大 ,五卅运动后 ,越界筑路结束 。30年代 ,
上海 已经达到近代历史中最繁荣 的时期 ,中外商人等都陆续 在上 州 、宁波 更加 注重本土 的吴越文 化 ,香港 、广 州以经济为主 ,北
海定居 ,租界也 同时兴起 了高层建筑 ,这一时期发生的淞 沪会 京是政治 、历史中心 。鲁迅先生 也曾针京派人士对海派文化的

认识海派文化上海历史文化浅谈

认识海派文化上海历史文化浅谈

认识海派文化上海历史文化浅谈"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

"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追溯上海的文明渊源,可以发现在上古时期其文明已有相当水平。

据考古资料表明,上海文化的滥觞时期始于据今5900-4900年的"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

在崧泽文化的古遗址中,发现了捕渔的网坠,织网用的靴形器、捻线的陶纺轮以及狩猎用的剑簇、石刀、骨锥、牙刀等与渔猎有关的遗物,上古时期上海的物质文明程度据此可以略窥一斑。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海派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文化;其次,海派文化还继承了吴越文化的敏感和细腻,对异质文化体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善于接受新鲜文化因子,形成海派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另外,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

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边精神,构成了"海派"文化的开创性特征。

海派画家任伯年的商业画、刘海粟率先使用人休模特、开创机关布景等等,俱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

开埠后,西方文明又于此首先登陆华夏大地,上海由一个小镇迅速蜕变为全国的商业经济重心,中西大汇融的 "海派"文化随之渐趋形成。

"海派"一词,是20世纪20茸代北京一些作家的创造,用于批判上海某些文人和某种文风,海派的对立面是京派,海派和京派象征着申国两种风格迎异的文化。

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则是叛逆的标新立异、中西结合的产物,充满浓郁的商业色彩和民间色彩。

上海历史文化

上海历史文化

上海历史文化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不仅是现代化城市的典范,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上海自古就是繁华的港口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上海的历史文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一、上海的开埠历史19世纪中叶,上海被列强强迫开埠,成为了外商的聚居地,从此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大门。

上海的开埠历史可以追溯到1843年的《南京条约》,从此,上海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在外国列强的影响下,上海的城市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

二、上海的历史名人上海孕育了许多知名的历史人物,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张謇、陈独秀、蔡元培等人。

张謇是清末维新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推动维新变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蔡元培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创办了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及国立中山大学(今中山大学),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三、上海的文化名胜上海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传统的豫园、城隍庙、静安寺等历史文化名胜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此外,上海还有不少具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场所,如上海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展示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见证了上海城市文化的精髓。

四、上海的特色文化活动除了传统的文化遗产,上海还拥有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活动。

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书展、上海音乐节等各类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爱好者前来参与。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也为上海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总之,上海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开埠历史到历史名人,从文化名胜到特色文化活动,上海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相信随着时光的流逝,上海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奇,留下更多精彩的篇章。

上海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发展

上海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发展

上海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发展上海是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它是一个独特的城市,既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在现代化发展中独具特色。

在上海的历史中,曾有过很多伟大的人和事,他们为上海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创造了上海独有的文化。

同时,上海的现代化建设让这座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探访。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现代化两个方面,探讨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上海的历史文化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史前文化时期,但真正开始有文献记载的是宋朝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逐渐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吸引着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前来定居。

其中,以清朝时期和20世纪初期最为显著。

清朝时期,上海成为了长江口的贸易港口,以外贸和绸缎、丝绸为主要商业活动,吸引了许多英、法、日各国人员前来。

在他们的影响下,上海渐渐地形成了独属于上海的文化氛围和特色。

20世纪初期,上海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许多外来文化和思想在上海深深地扎根,并对上海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洋务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为上海带来了启蒙思想和现代文化,为上海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20年代,上海更是崛起为“东方巴黎”,吸引着许多新文化人士前来,并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著名作家艾青就曾言:“我有生之年,上海是最有文化的城市”。

上海的现代化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上海开始展开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具有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城市之一。

通过不断开拓和创新,上海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上海自贸区的创设,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契机。

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入驻上海,使得上海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

此外,上海还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例如推动创新发展、发展文化产业等。

其中最具象征性的,在浦东新区拔地而起的东方明珠塔,已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和全球知名景点。

除了经济发展,上海的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也在不断改善。

上海文化特点简介

上海文化特点简介

上海文化特点简介
上海,简称“沪”,被誉为“东方巴黎”,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它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这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文化)的基础上,与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欧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的。

海派文化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区别于中国其他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多元和开新是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也是其精华所在。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这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例如,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

又如,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

上海人文地理风俗

上海人文地理风俗

上海人文地理风俗上海作为中国的一座国际大都市,融合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地理风俗。

这个城市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和风俗特色。

本文将介绍上海的人文地理风俗,涵盖了上海的历史文化、地理特点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方面。

一. 历史文化上海作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过去的数百年中,上海经历了数次历史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

清朝时期,上海开始崛起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

随着外国势力的进入,上海成为了通商口岸,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和外国文化。

这些历史的积淀使得上海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外滩的建筑风格、豫园的园林艺术等,都反映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

二. 地理特点上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长江口南岸沿海地区。

它的地理特点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上海拥有独特的水乡风光。

苏州河和黄浦江穿城而过,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美丽的水岸景观。

其次,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便利,与周边城市相连,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

这种地理位置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人们来这里生活和工作。

三. 人们的生活习惯上海人的生活习惯与其历史、地理以及融合了多种文化的背景密切相关。

首先,上海人以务实、精明著称。

由于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人较为注重经济效益和实际利益,追求时尚、潮流和高品质的生活。

其次,上海人注重社交和人际关系。

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人们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注重人际网络的建立和维系。

因此,社交活动在上海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喜欢在茶馆、餐厅、夜市等场所与朋友聚会。

再次,上海人崇尚文化艺术。

上海有众多的博物馆、艺术馆和剧院,人们喜欢欣赏展览、演出和音乐会,也对传统艺术和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总结:上海的人文地理风俗源远流长,丰富多样。

其历史文化、地理特点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魅力。

了解和体验上海的人文地理风俗,将使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这座城市,欣赏其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上海人文化底蕴有哪些

上海人文化底蕴有哪些

上海人文化底蕴有哪些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不仅展示了现代化的面貌,同时也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和历史建筑。

本文将从建筑、文学、艺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阐述上海人文化底蕴的特点。

一、建筑文化上海的建筑文化是其人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的建筑风格多样,兼容并蓄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的建筑特色。

沿着外滩,我们可以看到建于20世纪初的具有西方建筑特色的外国租界建筑,如英式、法式、意式建筑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上海历史上与外国接触的痕迹,展示了当时上海国际化的一面。

与此同时,上海还保留了许多具有传统中国建筑风格的名胜古迹,如城隍庙、豫园等。

这些古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装饰,见证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

二、文学艺术上海是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学创作和艺术表演传统。

上海的文学作品包含了丰富的题材和风格,既有写实主义的小说,也有诗歌和戏剧作品。

上海文学的代表人物有鲁迅、老舍等,他们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艺术方面,上海也是中国现代艺术的重要艺术中心之一。

上海美术馆和当代艺术馆等艺术机构展示了众多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为人们提供了欣赏艺术的场所。

此外,上海还举办了许多国际性的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了上海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地位。

三、文化传统上海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包括民间艺术、传统习俗和饮食文化等。

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评弹、弄堂戏等,这些艺术形式流传至今,为上海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此外,上海的传统习俗和节日也是其人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上海人过年时会贴春联、放鞭炮,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等也有各自的传统庆祝方式。

上海的饮食文化也是其人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

上海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致的制作技艺而闻名,如小笼包、蟹粉小馄饨等都是具有上海特色的传统美食。

总结上海人文化底蕴丰富多彩,展示了上海的历史、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交融。

信息必刷卷03(上海专用)(考试版)-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上海专用)

信息必刷卷03(上海专用)(考试版)-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上海专用)
⑤二是空间的维度。对于新时代海派文化当下实践与未来发展的研判,要放在世界、中国、长三角和上海四重空间所构成的整体格局之中,上海在这四重空间中的方位和方向决定了新时代海派文化的样态和趋势。面向2035年,上海提出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而海派文化就是体现上海全球城市卓越性的文化特质。在长三角一体化成为重要国家战略的背景之下,新时代的海派文化将引领江南文化的现代转化,为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第三章海派书画的代际演变和群体评述
……
第八章海派电影:紧贴时代脉搏反映市民趣味
……
第九章海派学术:江南家国与世界
一海派学术述要
二江南底蕴与世界眼光
三国家情怀与地方意识
四求新精神与务实态度
后记
3.如果为这篇绪论选一个标题,以下最适合的一项是( )(2分)
A.什么是海派文化
B.新时代为什么还要审视海派文化
(2)“那两个老人是谁?”
(3)“一个是余老五。”
(4)“另一个呢?”
(5)“陆长庚。”
(6)余老五是余大房炕房的师傅。他虽也姓余,炕房可不是他开的。余老五成天没有什么事情,老看他在街上连来连去,到哪里都提了他那把奇大无比、细润发光的紫砂茶壶,坐下来就聊,一聊一半天,而且声音奇大。这条街上茶馆酒肆里随时听得见他的喊叫一样的说话声音。他一年闲到头,吃、喝、穿、用全不缺。余大房养他。只有每年春夏之间,看不到他的影子了。
⑥关于新时代海派文化时代特质和价值取向的当下阐释,本书以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为基本遵循与主要指引,提出了具有内在联系且互为支撑的五个层面的特质和取向,包括人民本位的价值追求开放引领的融合优势、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包容共生的活力源泉和经世济用的实践路径,为海派文化建设的当下与未来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

苏沪杭考察报告

苏沪杭考察报告

苏沪杭考察报告2021年8月15日至8月19日,我们学校组织了“苏沪杭”的考察活动。

通过此次考察,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三个城市的不同之处,并且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撰写出了此次考察的报告。

一、苏州的文化遗产苏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我们的考察活动中,最吸引我注意的是苏州的园林。

苏州园林以别致、精巧、严谨闻名于世,是我国传统园林建筑的代表。

其中最著名的是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狮子林等。

这些园林建筑的设计构思精妙,布局和谐,让人倍感安逸和惬意。

在游览苏州园林的过程中,我领略到了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二、上海的城市发展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国内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在我们的考察中,我们参观了浦东新区和陆家嘴金融中心。

在浦东新区,高楼林立、道路宽敞,整个城市规划布局合理且科技感强烈,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代表。

平静流淌的黄浦江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高楼耸立,这里汇聚了众多知名金融机构和企业,是中国现代金融业的重要代表。

三、杭州的自然环境与文化氛围杭州位于浙江省的西部,素有“人间天堂”之称。

在我们的考察中,我们参观了西湖景区。

西湖是中国十大名胜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西湖周边风景秀美,环境幽静,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在考察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文人墨客的印记,例如苏东坡、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他们都曾在此留下诗篇歌赋。

我深感杭州的文化氛围相当浓厚,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辅相成,荡漾了一片蕴蓄的情感氛围,人们在这里感受到了诗意和哲理的魅力。

四、共性与特色三个城市虽然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风景和气质,但是它们也存在共性。

如都是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众多的人才和投资;都重视文化传承和创新,对文化事业和人才培养非常重视。

同时,三个城市也各自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其中苏州有精美的园林和文化遗产,上海有现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杭州有天然的美景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五、价值与思考通过此次苏沪杭的考察活动,我对中国的发展变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上海的人文文化特色

上海的人文文化特色

上海的人文文化特色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人文文化特色。

以下是关于上海的人文文化特色的一份1200字以上的介绍:上海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作为中国最大的滨海城市,上海融合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面貌。

首先,上海是中国近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上海,外国殖民地和租界的影响使上海成为东方与西方交流的重要中心。

当时,上海凭借其先进的工业、商业和金融机构,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这个时期,上海孕育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和文化运动,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文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上海是中国最具现代氛围的城市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和城市化发展,成为全球商业和金融中心。

上海的高楼大厦、繁华的购物街和先进的交通系统构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景观。

然而,尽管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上海仍然保留了许多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特色。

无论是外滩的建筑群还是老城厢的弄堂,这些历史遗迹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上海的独特魅力。

然后,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和文化中心之一、上海拥有众多的艺术机构和文化活动,如上海美术馆、上海博物馆、上海音乐厅等。

这些机构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展览和演出,为艺术家和观众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此外,上海还举办许多国内外艺术节和文化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

还有,上海的菜肴和美食文化也是其人文特色之一、上海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精致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著名的上海菜包括小笼包、鲜肉月饼和糖醋排骨等。

此外,上海还拥有丰富多样的美食选择,包括成衣场、夜市和小吃摊等。

无论是传统的上海菜还是当地特色小吃,上海的美食文化都能满足人们丰富多样的口味需求。

最后,上海还是中国最重要的电影和娱乐产业中心之一、上海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学院等机构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还定期举办国际电影节和其他大型娱乐活动,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电影制片人和演员。

上海历史人文地图

上海历史人文地图

上海历史人文地图上海,这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大都市,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然而,在这个繁忙的都市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

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探索上海的历史人文之美。

江南古都的沧桑历史上海地处江南沿海,自古以来就是历史变迁的见证。

在古代,它曾是荆州、吴城、吴淞等重要城市的所在地。

如今的上海可以找到许多蕴含历史底蕴的地标建筑,例如豫园、城隍庙、东方明珠等,它们都融合了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传统建筑风格,向人们展示了上海的古老韵味。

吴淞炮台是西方势力入侵的见证,这座炮台在上海市区的北部长期保持着威慑作用。

它见证了上海在清朝末年、近代史的重要角色,它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这段历史的窗口。

上海滩的风云岁月20世纪初,上海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发源地。

上海滩的风云岁月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上海滩成为国内外大量企业聚集的地方,许多国际性的金融机构、政治组织纷纷在这里设立办事处。

外滩是上海滩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它是上海金融和商业的中心。

外滩的建筑风格独特,汇集了中西方建筑风格的精华,如纽约大楼、汇丰银行大楼等,演绎了上海滩的繁荣和辉煌。

法租界是上海滩的另一个亮点,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如上海博物馆、中国画院等,走在独特的街道上,仿佛能够感受到上世纪的风云变幻。

文艺复兴与现代建筑的交融上海并不仅仅是古老的历史遗迹,它还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上海的天际线以摩天大楼为特色,世界闻名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中心大厦等都在这里拔地而起,在提醒人们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上海当代艺术馆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性地标之一,这个由老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场馆内部现代感十足,使用了许多现代技术,使得艺术作品与建筑完美融合。

此外,还有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等现代建筑的典范,它们以独特的设计和壮观的规模,展示了上海在建筑领域的成就。

结语上海的历史人文地图展示了这个城市的丰富魅力,从古老的建筑到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从文化名人的故居到当代艺术的殿堂,上海无疑是一个深具历史底蕴和现代魅力的城市。

上海是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聚集地从背景与条件的视角分析上海近代

上海是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聚集地从背景与条件的视角分析上海近代

上海是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聚集地从背景与条件的视
角分析上海近代
1、外省人口的迁入。

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上海开埠后至1920、30年代,逐步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在此期间移民的数量远远超过世代居住于此的原住民。

2、独特的性格个性和独特的经商模式,促进了上海近代史上的飞速发展。

由于上海独特的历史积淀,上海人独特的性格个性,造就了上海近代史上的飞速发展,无论经济还是文化,物质还是精神。

3、西方新思潮和新风气的进入上海自开埠以来,向来是西方新思潮和新风气进入近代中国的窗口。

上海人拥有接纳先进思潮,擅长思考,使得那些先进思想传播着更能发布自己的思想和理解。

4、租界的设立使上海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1912年以后,上海的租界却有如国中之国,独享着一份特别的平和,甚而,租界在经济、人口等各方面都进一步加快了其发展的速度。

近代上海交通工具的变迁历程

近代上海交通工具的变迁历程

近代上海交通工具的变迁历程
吕春
【期刊名称】《交通与运输》
【年(卷),期】2011(027)001
【摘要】@@ 近代上海的交通工具由独轮车到轿车、电车的变迁,是交通工具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是上海半个世纪变迁的缩影,也是整个中国半个世纪的缩影.rn一、吸引英国作家的独轮车rn在英国作家描写上海的一部历史小说中,男主角丹顿1903年来上海淘金时,一上岸就被一辆独轮车吸引住了.他从未见过这样子的车,连连发问:"它叫什么?他们用这个来载人?"来接他的人回答:"那叫独轮车."
【总页数】2页(P76-77)
【作者】吕春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试论近代上海文化的底色——旅沪苏州人与近代上海
2.由近代上海城市形象探析近代上海旅游业
3.近代上海外文报纸与近代上海国际商贸关系的研究
4.近代上海外文报纸与近代上海国际商贸关系的研究
5.从身份到契约:近代上海人认知转变——以《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 科学
2 0 1 3年第 1 1 期
张笑J I I :试 沦近代上海文化的底色
试论近代上海文化的底色
— —
旅 沪苏州 1 人 与近 代 上 海
张笑川

要 :近代 上 海 的繁 荣奠基 于各地 移 民的 大量 涌入 ,其 中 ,毗 邻 的苏 州府 籍移 民
具有 重要 地位 。明 清时期 ,苏 州商人 已开始进 入松 江地 区贸 易,但 规模 较 小 。上 海 开埠
地 比喻为 “ 大 苏州 、小 上 海 ” 。
州人 迁 沪 ,苏 州文化 大规模 传 入 上海 ,为近代 上 海文化 的 形成提供 了底 色。
关键 词 :近代 上 海 ;旅 沪 苏州人 ;苏 沪关 系
中 图分 类号 :K 2 5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 0 2 5 7 — 5 8 3 3 ( 2 0 1 3 ) 1 1 - 0 1 5 3 — 1 1 作者 简 介 :张 笑川 ,苏州科技 学院历 史 系副教授 ( 江 苏 苏州 2 1 5 0 0 9 )

市 定所 言 “ 风气 ” 似相 当于今 日所 言 的 “ 文化 ” 概念 。因此 本 文亦 可称 为 对 “ 上 海 文化 ” 底 色 的探究 。需 要 指 出 的是 ,本文 目的不在 对苏 州 文化 与上海 文化 进行 对 比并研 究两 者 的相 似性 和差 异 性 ,这是 比较文 化学 的 任务 ,非 历史 学 者能力 所及 。换 言 之 ,本 文 的主要 目的是通过 对作 为苏
后 ,尤其 是 太平 天 国战事 期 间及 以后 ,苏 州人 迁居 上 海规模 日渐 扩 大并形 成潮 流 。进 入
民 国 ,苏人 迁居上 海 途径 更趋 多元 化 。 苏 州人 在近 代上 海 工商金 融业 和文教 行 业具有 一
定优 式 亦在 上 海娱 乐市 场上居 统 治地位 。伴 随大量 苏
苏 州 与上 海作 为 中 国经济 重心 长 三角地 区的两 座 毗邻 城市 ,其密切 的互 动关 系 ,不仅 对 当今 区域社 会经 济 发展 具有 重 要意 义 ,对理 解 中 国历史亦 具 有重要 探讨 价值 。 日本著 名东 洋史 学者宫 崎 市定 曾指 出 :“ 对每个 时代 ,都 必 须 采取 适 合该 时 代 的研 究 方 法 。… …仅 就 地域 而 言 ,江南 , 特 别 是苏 州尤 其重 要 。把 苏#1 / - : 1  ̄ 除在外 ,就 难 以说 明 明清时代 的历 史 ,恰 如把上 海排 除在 外 ,就 难 以说 明门户 开放 以后 的 中国近现 代 史 。事 实 上 ,近 现 代 上 海 的繁 荣 ,无 非 是 以太 平 天 国为 契 机 ,苏州 的繁 荣转 移 过来 的 结果 。与 此 同时 ,苏 州 的 风气 也 转 移 到 上 海来 。上海 并 非 突 然 出 现 的 ,其历 史背 景 即是 苏州 的存 在 。为 了 了解 近 现代 上海 的活 动 ,有 必要 考察 其嫁 接之本 的明清 时 代 的苏 州 。 ” 宫崎 市 定这 番话 相 信很 多人 会 有 同感 ,但 苏州 的繁荣是 怎 么转 移 到 上海 来 的 ?苏州
试论近代上海文化的底色续表名称成立时间地点组建者和成员珠宝业公所韫怀堂新光绪三十四年苏帮珠宝业商沈时丰等组建汇市公所1908常熟米业公所新昌路529弄374驻沪常熟米商公所闸北长安路长春坊平江公所梓安堂敬安光绪十九年严春旋等集资修建成员为苏州新闸路大通路口1893府九邑商人小南门外陆家浜路金庭会馆1914吴县洞庭西山旅沪商帮创建1009张知笙席锡蕃等发起苏州洞洞庭东山旅沪同乡会1912爱文义路庭旅沪工商业者组建卢湾区丽园路433莫厘三善堂成立于同治初年东山会馆1915与洞庭东山同乡会合建1919年1945苏州旅沪同乡会大通路347重新成立旧苏州府属旅沪人士组建施子英钱慈念等发起江苏吴吴江旅沪同乡会1919江旅沪工商业者组建洞庭西山旅沪同乡会1921南市陆家浜路大兴街江苏洞庭西山旅沪同乡筹建吴江会馆1922闸北普善路310昆山旅沪同乡会1946常熟旅沪同乡会1948中正北二路75资料来源
1 53
社会科学
2 0 1 3年第 1 1期
张笑川 :试论近代 k 海 文 化 的 底 色

近代 上海 是一 个移 民城市 ①。各 地 移 民的大 量 涌人 为 上海 的发展 注 入 了生 生 不 息 的活 力 和强
劲的动力 ,移 民群体在近代上海的崛起 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 ,上海城市史研究中一直重 视 对移 民群体 的研 究 。 目前学 术界 对上 海 的苏 北人 、宁波人 、广东 人 、福建 人等 移 民群体 的研究 已达到相当程度② 。然而令人遗憾 的是 ,对于上海社会 中举足轻重的移民群体——旅沪苏州人的
的风气 又是 怎 样转 移到 上海 来 的? 宫崎 市定 并 没有解 释 。近年 来 ,关于 繁荣 怎样从 苏州 转移 到上
海 ,已经有较多的研究 ;而关于苏州的风气怎样转移到上海 ,似还缺乏研究 。本文即试 图对这 问题 加 以探 究 ,其切 入 点是从 苏 州人 迁 沪历程 以及 苏 州人在 上海 社会 所扮 演 的角色人 手 。宫崎
州 文化 “ 传 递 者 ” 的近代旅 沪 苏州 人 的分析 ,为两 个城 市 的文 化关 联 ,提供 一些参 考 。
收 稿 日期 :2 0 1 3 4 3 6 . 1 3

[ 日]宫崎市定 :《 明代苏松地方的士大夫与民众》 ,载刘俊文主编,栾成显 、南炳文译 《日 本学 者研 究 中国史论著选 译》 第六卷 “ 明清”,第 2 6 1 页。 ② 参见周武 《 太平 天国战事与江南社会变迁》 ,《 社会科学》2 0 0 3 年第 1 期 ;周武 《 从 江南的上海到上海 的江南》 ,《 上 海文化》2 0 0 5年第 1 期。
研 究 ,则 不尽 如人 意 。虽 然关 于旅 沪 洞庭 商 帮 、旅 沪 苏州 文人 有一 定 的研究 成果 ,但旅 沪苏 州人
的整体研究则相对缺乏⑧ 。本文 即试 图从群体的角度对旅沪苏州人予以研究 ,揭示其在近代上海
文化 形成 以及 社会 发展 中的地 位④。


明末 以来 苏 州 人 迁 沪历 程 与 规 模
明清 时期 ,苏 州是 江南 地 区经 济 、文化 中心 ,也是 全 国货 物集 散 、转运 和信 息 交流 的重 要 中 心 ⑧。文化 繁荣 、工 商发 达 的苏 州对 于他 乡 商人 具有 巨大 的吸引力 ,各 地 商人 纷 纷 在 苏州 建 立 会 馆 ,以联 络 乡情⑨。此 时 的上海 ,由于棉 布 贸易 和 沿海 贸易 的发 展 ,也 处 于崛 起 之 中 ,并 成 为江 南 地 区 的一个 区域 贸易 中心 ,但 相 对来 说处 于 江 南地 区边缘⑦。此 时 ,苏 州 与上 海 的 关 系被 形 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