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
本人结合自己在初中化学中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要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以“学生学为中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促使学生把从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中建立的主体意识迁移到知识世界中来;相信学生,在教学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如学习《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研究》一节,在前面《氧气》和《氢气》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只须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怎样学的”,“学了什么”的检测。
从此学习方式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后的满足,学习化学的信心大增。
对于开放性、探究性的课题和复习课,可由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回到学生中去,谦虚地聆听“小教师”讲课。
从中教师既可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又感觉到自己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意识从心灵中建立起来。
二、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提高素质为主”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
随着现代科学知识发展,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各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改视角下教师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视角下教师行为的转变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提升素质,更新观点,转变角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水平的关系。
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自主调查和探索。
教师也应该教会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这样,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相对应的变化。
关键词:一、在师生关系上,教师要善于尊重、赞赏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个理念,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与尊严。
教师要学会尊重不同类型的学生,做到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心中一定要有“有差异而无差生”的理念,这是一切教育的基本观点,所以教师对待学生的差异,不能按自己固有的、理想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能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
事实上学生与学生之间不但年龄不一样,他们的心理发展也有差异。
即使同一年龄的学生,因为成长环境不一样,相互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有的。
分析差异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基点,学生个体差异是教学的起点,也是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
教师要善于从差异出发,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确定相对应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差异表现在多方面,如智力水平有高低之分,成绩有优良中差之别,反应水平有快有慢,性格有内向也有外向,在兴趣爱好方面也不尽相同,再者就是学生各方面的水平也不尽相同。
总来说之,每一个学生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去发掘学生的优点。
给予他赞赏的目光。
丘吉尔说过:“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去赞美他。
实事求是而不是夸张的赞美,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赞美,会使对方的行为更加规范。
”赏识,其实是一种提醒,一种暗示,一种激励。
有人发现,世界上任何一个伟人,都是在受到赞赏的时候做得比其他时候更好。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实践自己的教学行为
地、 合理地 、 创造性 地丰富和调 整教学 内 容, 将课程与教学联系起来。这样也许能 使学生用 有限 的精力 掌握更多最需 要的 知识 , 最大限度地 发挥所学 知识 的效用 。
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 者 单 位 : 宁 省 朝 阳 县木 头 城 子 作 辽 镇 中心小学)
了, 不能随便跳过也不能随意旁骛 。而现
在的教学 比较 重视散点教学 ,这完全是 另外 一种思路 ,另外一种 内容 的编排方
式 ,它不 是 把 所 有 重 要 的 东 西 都 选 择 好
与技能 ,忽 略情感 、态度 和价 值观 的形
成。现在 的课 堂 , 重师生关系 的平等 , 注
新 课程理 下教 师应如何实践 自己的教学行为
贾承 威
突 出教 师 的 主导 作 用 和学 生 的 主体 作 用。教师 的角色 由“ 霸主” 地位 , 变为知识 的引导者 、 组织者和智力 开发的启迪 者 ; 教学 由“ 道 、 业 、 传 授 解惑 ” 的过程 , 变为 教师与个体 , 教师与群体 , 群体 与群体 的 共同探究 、 协作 学习 的多维互 动 , 知识是
() 2 注重 知识的衔接 和拓展 , 使学 习 基础不 同的学 生各 有所发展 和提高 。努 力促使学 生 自己去体验 、 观察 、 探究 。
| 鸹
了给学生 ,而是选 择部分重要 的东西给
一
习、 听课 , 我认识到这种 “ 问题教育 ” 使 去
的教学方式 ,很可 能潜移默化 导致 学生
的依 赖 性 ,导 致 学 生 在 独 立 处 理 问 题 时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_1
---------------------------------------------------------------最新资料推荐------------------------------------------------------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吴玉平乐劲林摘要: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使学生、教师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甚至是相当难解决的。
因此,在取得可喜变化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新课程不断引向深入。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行为前言:有人说,教学观念转变难,其实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是最难的。
自从开展体育新课程实验以来,通过听课、优秀课评比观摩、区域间交流与评比等活动,我们欣喜看到,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在改变教学行为方面不自觉地走进了各种误区。
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1.历经风雨见彩虹教师教学行为的可喜变化 1.1 课前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上课前,以往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教材知识,关注自己怎样教的顺手,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1 / 13教师从备课环节就充分体现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
通过几次大型教研活动,我们发现,教师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1.2.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正从知识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许多教师在刚刚接触新教材时,不约而同地说:教了这么多年的书,现在却不知道怎么教书了,教材上什么知识点也没有,十几分钟就能把所有内容讲完而现在,走进我们的体育课堂,生动趣味的生活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意味深长的人生启迪,正在代替以往板着面孔的说教而让人耳目一新。
教师们不仅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了转变,而且在课堂教学行为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师行为的转变
湖
总 10 8期
教 师发 展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师行为的转变
从 修 f t . 0
( 泗洪县淮北 中学 , 江苏
1 教 师 自身 发 展 方 向 的转 变
宿迁
230 ) 2 9 0
( 在教学设计 中开发 “ 2 ) 教学情境 , 据教学需要进 行设 根 计 , 到和谐 自然 , 做 充分把握教学情景设计 的重要性 。 () 3对教辅 、 教具 、 课件等 的 自主开发 。 开创适合 自己学校
教师集体行为 的变化 , 在一定 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 并
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 新课程 重视交流 、 合作 , 并且 把教学过程视 为多边 互动 的主体 交流过程 , 大力提倡教师之 间的合作 , 包括相互沟通 、 交 流教学经验 , 同开发课程资源 , 共 共同开展 教学 活动等。 因 此, 必须 改变教师 之间彼此 孤立与封 闭的现象 , 教师必须 学
31 视 交流 、 作 .重 合
积极 的投入教学改革。只有这样 , 中学化学教师才能 在不 断
超 越 自我 中 逐 步转 变教 学行 为 。
2 教 师使 用教 材 方 式 的转 变
教 师 职业 的 一个 很 大 特 点 , 单 兵 作 战 。在 日常 教 学 活 是
动中, 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 的所有 问 题。 而新课程 的综 合化 特征 , 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 、 在更 大的
建 自己的 教 学 行 为 , 自己 的表 现 以及 环 境 与 条 件 进 行 批 判 对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联系学生的实际 , 根据其 特点增删 教材 , 调整教法 。 学生 的社会生活环境不 同 , 他们所接触到的 事物就有 所不 同 , 这就使得生活在不 同环境里 的学 生具 有了 各 自的特点 。 城市与农 村 、 内陆与沿海 、 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 的学 生 , 各有各 的特点 , 有些 内容对某些学 生来 说是熟知 的, 容易理解 的, 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 , 以理解 的。 难 教师在教学实践 中应 当根据学生 的实 际情况 , 对教材进行适
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支配教学行为,教学思想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所以,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观念,是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前提,更新教学观念的重点是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学质量观。
1. 新学生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明确,知识是让学生学会的,不是教会的,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局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信他们能学好所要学习的知识;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差异性,“五个手指不可能一样齐”要给差生更多关爱和帮助。
2. 新教学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边互动过程,是全面育人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3. 新教学质量观:小学教学的最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高质量的教学是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全体学生都得到了最佳发展的教学;在教学评价上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4.挖掘学科课程内容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我发现:在过去的教学中,我至少有两点做得不够:一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落实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我过去的教学,更多的是关注的“双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很少;二是在过去教学中,自觉目标意识不够强,尤其是较多地忽略情感态度目标。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增强全面的目标意识。
5.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这个问题中,我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方面做得不好,我总觉得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总是在被动地学习,原来是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做得不够,可能在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方面,以及学生观没能得到更新,教师角色转换方面的原因。
今后,一定要在这方面下点功夫,改变这种状况。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行为的改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行为的改变摘要: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改变行为。
教师行为改变的结果是教师乐教、善教,学生活学、会学。
教师行为改变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师行为引导作用组织者指导者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课改的宗旨,在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课前教师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课上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操控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进程,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被迫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得很痛苦。
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变化。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行为要改变,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我校开展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教”的快乐,学生“学”得幸福。
一、课前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教案体现的是“教师的意志”,是为“教师的设计”,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导学案主要在导,即引导,体现的是“学生的意志”,是为“学生的设计”,它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学案的编写首先由备课组长安排主备人形成初稿,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地点由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所有教师集体备课形成的,是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发现过程,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系列,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探索真知的过程,学习本课时或课题的方案,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
例如:在《原电池》导学案合作探究中,设计这样一题:根据2fe+cu=2fe+cu设计一个原电池。
问题1:写出电极反应式。
问题2:画出装置图,并标出正、负电极。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主要体现教学行为的转变辨析题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主要体现教学行为的转变辨析题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主要体现教学行为的转变辨析题在教育领域,新课程倡导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教师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主要体现了教学行为的转变,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辨析。
一、教师观的变革1. 教师角色的转变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权威的代表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在新课程倡导下,教师的角色被重新定义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扮演着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的角色。
2. 学习方式的变革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填鸭式”教学,而新课程倡导下更加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在讲台上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行为的转变1. 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是主导课堂教学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
而在新课程倡导下,教师更多地扮演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深度。
2. 评价方式的更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评价往往是以考试为主导,注重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记忆能力。
而在新课程倡导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主要体现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变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新课程倡导下的教师观念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体系,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更新。
作为一名文章写手,我深切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坚信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将会为教育事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总结和回顾性内容通过本文的深度辨析,我们对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影响教学行为的变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模式也从单一的灌输式转变为引导性的探究式。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浅谈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都要求教师的观念及教学行为做出深刻的变革,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最终成为一个符合现代化要求新课程下的新型教师。
一、变传统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我们过去的教育是一种“学生适应”的教育,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和学生则是知识进行灌输的两个“容器”。
人们常说“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把旧教育模式中师生知识传递作了形象的比喻。
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只有顺从教育的预先安排,被动、消极地等待、接纳教师的灌输。
长此以往,学生变得内向、恭顺、缺少自信,窒息了人的创造力。
新课程的进展,为学生个人实现自身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教育必须适应学生,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都要做根本的转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佳环境,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的策略。
具体地讲,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审视自我,明确自己想学什么并帮助学生寻找最佳的途径以达到目标。
2. 帮助学生寻找、搜索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最适宜的学习活动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3.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在评价中反思成长。
4.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以形成自己的个性。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一、更新备课形式1、更新备课观念。
传统的教学设计(备课)可概括为“三备”和“三写”。
“三备”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写”是写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这种设计常常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凭借教学经验进行,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当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目标定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上时,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必须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把重点放在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
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学习者,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设计出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要突出新颖、独特、个性化,充分体现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着、组织者。
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领悟教材的精华,把教材用活,让学生学活。
2、创新备课思路。
把原来单一的个人备课改变为三种形式:第一,集体备课。
以学科组为单位(定主讲人、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学内容)组织讨论研究,强调教师的合作精神,发挥集体的智慧。
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
第二,个人备课。
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需要教师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归纳、提升与再创造。
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第三,跨年级,跨学科备课。
我从事农村教学多年,深知农村缺少专职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定,所以我主张跨年级备课,就是要求教师统领教材,站位要高,以中考命题为导向,服务教学,引领教学;我还主张跨学科备课,就是鼓励教师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重视例习题的设计,灵活运用教材。
有效的例习题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可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改变。
谈新课标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的主体 , 教师应致力 于促进学 生 的学 习和体验 , 让学生
◆ …◆ l I …l …l 川 ◆ …l …◆ …j l l …l II …l ll …} …l …l l l … { …{ …I …I 川l lJ ¨ I ll …} …I … ◆ { I …I … l …l …I …1 ll …i 【 I I ◆ I ◆ ◆ ◆ ◆ l◆ I ◆ l ◆ ◆ l◆ l ◆ ◆ ◆ I◆ I ◆ ◆ ◆ ◆ ◆ Il 1◆ I ◆ ◆ l ◆ ◆ 1 ◆ ◆ ◆ ◆ ◆ ◆ l◆ l ◆ I◆ I
该 将 目标定 位在理解 、 写作或深 层探究 上 ; 而基础较 差 的班级 , 目标就该定位在字词的记忆 、 文的仿写上 。 课 在 说课 时就 既注重人文性 、 开放性 , 又立足于学生生活 。 所 以导入 新课 、 续写故事或课前十分钟说话 、 引申探 究 , 都
设一次 阅读课 , 让学生既学到写作知识 , 也扩大 了其他知
份 的不 同认识 , 也反 映了不同的哲 学观和价值观 。传统
随着课改 的不断深入 , 新课 程中的课堂教学 问题 日 益 凸显 , 这就要求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 中 自觉探索新 的 教学方法 。语 文作 为一门基础学科 , 学生学 习的时间最
的师生关系是一种 主动传授 和被动接受的关 系。在新课 程体系 中,新 的课程观念要求在学校教育 中建立新 型师
中 学 教 学 参 考 新 论 视 窗 …………… …
………… ……
谈新 课标 下教 师教 学行 为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趣 味性 : 课 堂 教 学 中 。 为 学 生 提 供 一 些 数 学 式 、 学 在 多 数 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 , 改变 学 生 学 习数 学 的刻 板 观 念 . 而 从 引起 学 生 对 该 知 识 的 重视 现 实 性 : 课 堂 教 学 中 . 于 创 设 于 学 生 实 际 生 活 和社 会 在 善 实 践 内有 密 切 联 系 的 应 用 型 数 学 情 境 ,让 学 生 发 现 问 题就 在 自己身 边 。 开 放 性 : 堂 教 学 中 既 要 创 性 问题 , 导 学 生 变 换 问题 的观 察 角 度 , 引 多方 位 思 考 问题 , 养 学 生 的发 散 思 维 : 培 更要 注 重设 计 提 问 开放 的开 放 性 问题 , 养 学 生 发 现 问题 、 出 问 题 的 能 力 。 如 多 引 导学 生 培 提 问 几个 为什 么 , 为什 么存 在 这 个 结 论 .条件 和结 论 有 什 么 联 系 , 样 得 到 这 个 结论 。 怎 2倡 导 自主 、 . 合作 探 究 式 的 学 习方 式 。 《 学课程标准》 数 中指 出 :有 效 的数 学 学 习活 动 不 能 单 纯 “ 地 依赖 模 仿 与 记 忆 , 手 实 践 、 动 自主探 索 与 合 作 交 流 是 学 生 学 习 数学 的重 要 方 式 ” 些教 育 专 家 和 教 育 工 作 者 研 究 发 现 ,人 们 的学 习主 要 依 赖 于两 种 方 式 。一 种 是 接 受 式 学 习 , 一 种是 探究 式 学 习 。 另 两 者相 辅 相 成 , 一 不 可 。 而 在传 统 教 学 中 , 师 过 多 地 采 用 缺 教
■墨
釜
印 秀辉
( 北香河一 中, 北 香河 河 河 0 50 ) 6 4 0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行为之变化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行为之变化新课改将引发一场深刻的基础教育革命,教育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即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
要实现改革的目标,关键的是如何让施教者接受新的课程理念、理解新课程,从而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
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行为是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
通过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正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1、课堂教学理念的变化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而是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已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例如,在观摩《长城赞》一课的教学时,老师充分调动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文字、歌曲、视频等资料,这些都是由学生课前准备来的,通过资料的搜集过程和呈现过程为学生培养了兴趣,也获取了意想不到的知识,同时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他们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得到了成长。
2、教学方式的变化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学生积极互动,并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注重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宽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极具创造性,能够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即兴发挥是十分可贵的。
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并没有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而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不再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
调研中,五年级有两名留守儿童,针对他们的家庭情况、学习基础和品质习惯,老师经常研究,采用“降低要求,分层对待”的方法处理他们拖交作业、迟到、逃学的问题,三周过去了,已经初见成效,各方面有了好转。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材 ,方法 才是 学生 进一 步学 习特 别是 终身 学 习 的关键 所在 , 在 帮 助学 习形 成合理 知识 结构 的 基础 上 , 别 注意使 学 生成 为掌 特 握学 习方 法并 能够 创造 性地 运 用学 习方法 的 人 。其 次 , 师应 教
需求 , 更不 利于学 生的 发展 。信息社 会个 性化 教育 的背景下 , 教 师 必须 能 够根 据 学生 不 同 的个性 特 点 、 习类 型 、 习 风格 和 学 学
( ) 结 果 向重 过 程转 变 三 由重
“ 结果轻 过程” 重 是传 统教育 的 主要 弊端 。 重结论 、 轻过程 的
( ) 一 由统一 规 格 教 育 向差 异 性 教 育转 变
备课 用一 种模 式 , 上课用 一种 方法 , 试用 一把 尺 子 , 价 考 评 用 一种 标准— —这 是把 千姿 百态 、 风格 各异 的学生 培养 成 一种
模式化的人。 统一规格教育 , 即不符合学生实际, 又有悖于社会 l
该 注 意在 教育 教学 工作 中提示 规 律 、 拨 思路 和 引导方 向 , 点 使 学生可 以接触 到大 量触类 旁 通 的关键 点 , 备进 ~ 步学 习探 索 具 i 的能力 。最 后 , 教师应 该 注意 培养 学生 灵活 运用 多 种学 习方 法
使学 生 能够在 自己需要 的 时候 灵活 地选 择方 法 或综 合 ! 的能力 , 使 用多种 方法 进行 自主有 效地 学习 的探索 。
地 区的教育 而言 ,无疑 具有 极大 的推
动 作用 。
( ) 二 由重 教 师 的 “ ” 教 向重 学 生 的“ ” 变 学 转
俗话 说 :授人 以 鱼 ,可供 不饭 之 “ 需; 教人 以渔 , 可终 身享用 ” 只有 拥有 。 的性 格 和健全 的人格 。所 以教 学过 程 , 义足 一个 身心 发展 潜 能 开发 的过程 。而传统 的教 育理念 , 则重 知识 的传授 , 培养 出的学 学习方 法 ,学生 才能 终身 掌握 开肩 学 习和 创造 之 门 的钥匙 , 才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写作提纲一、教师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由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
二、从理论和实践论述教师教学行为怎样转变?1、由重视知识的传递向重视学生的发展转变。
(1)、过去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2)、教学要把学生作为主体。
(3)、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2、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1)、统一规格的教育行不通了。
(2)、承认差异性教育.(3)、差异性教育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由重视教为中心向重视学为中心转变。
(1)、以教师为中心的危害。
(2)、以学生为中心是课改的要求。
(3)、重视学生学法的培养。
4、由重视教学结果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
(1)、重视结果的危害。
(2)、学生构建知识过程的意义。
(3)、教会学生会学知识。
(4)、过程的重要性。
5、由单向教学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1)、在教学手段方面的转变.(2)、在教学方式方面的转变.(3)、在教学空间方面的转变。
6、由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融洽关系转变。
(1)、造成师生关系不良的原因.(2)、教师角色的转变。
(3)、教师应是怎样的角色.(4)、建立师生平等融洽关系的意义。
四、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投身课改,为课改做贡献。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宜宾高县落润中学校杨儒龙准考证号:1501023024581599指导教师:莫华林内容提要:文章开头提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为什么要转变?接着从理论和实践论述教师的行为要向六个方面转变:由重视知识的传递向重视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视教为中心向重视学为中心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由单向教学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关系转变。
最后,教师教学行为要为新课程改革作贡献.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行为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主力军,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将直接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
浅析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是轻 易告诉 方 向. 而是 引导他怎样 辨 别方向 : 引导 可 以表现 为一种 激励: 当学生登 山畏惧 的时候 , 师 不是 拖着他 走 。 教 而是 唤起 他 内
在 的精神 动力 , 励他 不断向上 攀登 。 鼓
极 为鼓 励地说 :你们 笑什 么啊 !以前 , “ 他是 从窗子翻 出去 , 而今 天 他 却从窗 子翻进 来 , 这充 分说 明了他想 学 习了 ……” 句话 , 他 一 让
把 头埋了下 去。从此 , 他不 但再也没 有翻过 一次窗 子 。 并且十分 努 力地 学 习, 以至后来 考上 师范学校 , 当了一 名教 师。他是 多 么感谢 那位 老师啊 !许 多成 功 的案例告诉 我们 : 教师在教 育教 学过程 中, 要 善于理 解或尽 可能地理 解 、 重学生 的需要和 人性 。 尊 尽可 能地 以 亲切关怀 和平静 的态度 或方式对 待学生 。这样做 会 为批评带 来一 种健康 的气氛 , 学生能 够接 受并改正 自身 的不 足 。 使 这种 由批评压
、
教 师在教学 过程 中要尊重 、 赏识学 生
成功 的教 师在 教育教 学过程 中应注意 尊重 、 识学生 。 赏 尊重每
一
位学 生做 人 的尊严和价值 ,这是 教师在 日常教 育生 活 中对 学生
应有 的最 起码 的态度行 为。教 师对学生 的尊重 在平时 就要 渗透于 语言 、 为和态 度中 。 教 师报 》 曾刊 登过这 样一篇 文章。文章 的 行 《 上
的分 离。他认 为 , 思考 和研 究不是理 论独 有的领地 , 实践 也不 是仅
仅去 “ ” 也要 进行思 考 , 做 。 理论 和 实践都需 要研究 。实践 者 的活动 固然 是一种 实践 , 专家 ” “ 的活动 同样也是 另一种 形态 的实践 。 在两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论文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步实施,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
本文通过分析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定义,传统的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的发挥教师角色,提出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诉求:改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手段;改善教学行为。
教师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总结,提高自己教学行为的有效作用性。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行为;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h319.1新课程教育的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基础教育,重点在与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而教师的目的就是把新课程和知识传达给学生,是课程和知识的“推行者”。
在传统的教师教学过程中,无法达到教学中充分给与学生学习权力的要求,死板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导致了很多问题和弊端。
教师的教学方法老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教师和学生没有课堂交流互动,孤立封闭等。
由于很多教师在平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学生的学习仍停留在原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老师们在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另外,老师的课堂提问也并不能激发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而且一般老师的提问,在课文中一般都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学生们一般只要认真翻书,都可以很快的找到答案,这样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老师和学生也不能很好的互动,学生便渐渐失去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面对新的教材和课程,教师必须真正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解放出来。
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理顺“教”与“学”的关系,就是现时期教育改革的突出问题。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加强实践教学观念决定行为,任何教育的行为是不能离开教育观念的。
这次的教育新课程改革最大的挑战就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这不光是换了一套教材,也是涉及到了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学生学习等全面的变革。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换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换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要实现教学、生活角色的转换。
一、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构建者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广大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出教师的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
但是,在旧的课程理念和旧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作用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修筑的围城里,所以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相反,超越大纲和教材则被视为“大逆不道”。
又由于旧课程仅仅是学科课程,这样就使学生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就范式的、接受式学习与单向的逻辑思维使学生很难有所发明创造。
所以,在旧的课程环境下,教师既难“教好书”,更难“育好人”。
新课程体系则给教师预留了充分的空间和余地。
新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与实践链接,为教育教学活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新课程实行开放的内容体系,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注重实践和实际,关注人生、社会和环境,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但是,新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
为了依据课程标准,建构适合实际教学情景的课程,教师一般要做好以下几件事:(一)开发教育资源新课程标准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环境的教学需要,只给出教学内容和教育资源,教师必须学会开发教育资源,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组织、指导、带领学生开发教育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参与教学和实现创新的过程。
可以说,不懂教育资源开发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就目前而言,教育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校内教育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育设施和试验基地等;2、校外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3、现代信息资源,如校内信息资源,校外计算机网络资源等。
在这里应该特别强调,学生也是教育资源,而且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的情感体验,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行为改变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行为的改变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育体系,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语文教育的改革成了偶然中的必然。
语文教学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课本上的课文篇幅,更多的是肩负着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的重担。
从语文教师的角度看,过去熟悉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打破了,衡量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改革旧的教育理念,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以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改变课堂专业生活方式,提升课程意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行为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在其观念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有意义的活动单元,是教师素质的外在体现。
新课程改革并不是要否定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传统,而是要在继承我国文化教育传统的优势的基础上,优化在素质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语文课程改革启动以后,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判断,即语文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是语文教师行为的改变。
语文教师是变化的核心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行为的转变是变化的重心。
一、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知识的引导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于是就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习。
但得到的却是让语文教师尴尬的事实:很多学生认为,别的学科知识结构很清楚,每天学习的知识都是一环扣一环的。
少上一两节课,心里就很着急,怕落下了。
但是语文课呢?别说少听几节课,就是一个月不上语文课,成绩还是原来那样。
怎么解决这种尴尬的现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职责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知报/2011年/1月/31日/第A06版
教学论坛
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例析让错误成为教学的增长点
山东省阳信县实验中学张春华
新课改以来,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的落实首先需要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化,当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时,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教学行为呢?作为教师我们要用一种理智智慧的方式对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如认真反思学生错误的原因,反思自己教学的缺漏之处,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成为教学资源(这是其他的资源无法取代的),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功效,用这样一种宽容的教育方式去处理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时,它的效果是惊人的.
一、以错扩展,建立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
【例1】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在水温达到90℃后,他们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下表是实验过程中的记录表格:
(1)请你根据实验记录,在图中画出水的沸腾图象。
(2)请你通过实验归纳出水沸腾时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提问(2)时,有一位同学说:“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显然她的回答是文不对题,因为她没有认真读题中要回答的是“沸腾”的特点,而我没有急于判决她是错的,而是对同学们说:“如果这道题问的是请你通过实验数据归纳水加热整个过程中的特点,同学们说一说都有哪些?”同学们立刻积极踊跃地说出了很多种答案。
例如:沸腾前吸热,温度上升
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
沸点为99℃
沸点低于100℃
液面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不是纯水
沸腾前温度上升先快后慢
等到同学们的思考结束之后,我请同学们又再次回到本题中,请大家看一看我们这道题问的是什么特点,这时同学们都知道了沸腾的特点只是加热过程中众多特点中的一部分,而且刚才答错的同学认识到了自己审题不细的错误。
这样处理错误的教学行为既使同学们认识到了错误所在,又使同学们扩展了知识面,可谓一举两得。
二、以错辨析,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例2】给你如图左所示的器材,其中A和B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均匀圆柱体,上方是泡沫塑料,请你根据如图右所示的场景,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并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1)你的猜想:
(2)实验步骤:(可用简图说明)
(3)可能出现的现象和结论。
一位同学提出可不可以把海绵放在上面,我说那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同学想了一会后,说出生活中二人转的表演中顶手帕是这样的,当用手指顶的时候和用手掌托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就是因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不同,效果也不同,但是我又问,那你知道表演用的手帕和生活中我们常用的手帕有什么不同吗,有的同学说生活中的手帕比较轻,用手指顶的时候和用手掌托的情况虽然不一样但效果不明显。
那我们这道题材料是海绵,如果把它放在上面怎样呢?同学都共同回答效果不明显,对于现在这道题不合适。
但生活中还是有很多这样的情况的,同学们可以再举一些例子吗。
同学们举出骑自行车时有车座子和没有车座情况是不一样的,睡在钢丝上和睡在床上是不一样的。
这样处理错误的教学行为是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联系对比,让学生自我去剖析原来认知上的偏差,而不是全面否定学生原来的认知,利用学生认知的渐进性,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也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
三、以错导引,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例3】当把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后,在空中运动时是有一点是静止的,在那一点受力不平衡,这种说法对吗?
这个问题其实需要到高中解决,在最高点的时候,速度为零,但加速度不为零,物体的运动状态仍然在改变,应该受到不平衡力。
现在怎么解决呢?我不是生硬的告诉同学,“不用管高中就知道了”,而是首先肯定了该同学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小讨论之后,我让同学们把书翻回到牛顿第一定律,谁能在定律中快速的找出一个字来回答这个问题,有一部分同学认识到了“总”字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另外,我让同学们讨论汽车启动和刹车时的两个静止瞬间,学生都豁然开朗。
这样处理错误的教学行为既使同学们认识到了错误所在,又使同学们学会了剖析错误的方法,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深奥知识的信心。
四、将错就错,创设探究的情境
【例4】灯L1和L2串联,先用电压表测灯L1两端的电压,
如图1所示,当再测L2两端电压时,同学们应该怎样做?
同学回答:将电压表接A的一端改接到C
有些同学立刻有反驳的,但我事先准备了一组实验器材。
我让那位回答问题的同学到教室的前面亲自做了一下他的方法。
只将接A的一端改接到C,便成了“+”接线柱接电源的负极,当然出现了电压表反偏的现象。
这样处理错误的教学行为既使同学们利用自己的能力认识到了错误所在,又使同学们无形中
学会了科学探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
过去追求滴水不漏、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让教师越走越封闭,让学生缩手缩脚,感受更多的是紧张的师生关系。
课改的今天,我们不妨以一颗平常之心来重新审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老师对待学生的回答可以客观的评价,不能全盘否定其中正确的成分,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使课堂中的错误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