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集训

合集下载

2008高考诗歌鉴赏(完整)

2008高考诗歌鉴赏(完整)

一、从标题入手,把握诗歌的主题。
待储光曦不至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诗歌的标题往往明示着诗歌的写作时间、地点、 及主题。
二、从诗歌的形象入手
何人 何事
何情 何理
整体感知诗歌 怎样的语言
怎么写
怎样的形象 怎样的意境
诗 言 志 ( 情 )
怎样的手法
怎样的结构
打开诗歌之门(写什么)的钥匙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 什么样的心情。 答:
例2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 的情感?
由远到近 由上到下;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相映成趣 表达了词人被贬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消磨时光的 无可奈何的失意情绪。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 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
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 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 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 恒的主题。
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 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 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 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 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诗题中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 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 军行》等; 2.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 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 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3.基本主题:

2008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专题十三 课件

2008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专题十三 课件
2008高考
古诗词 鉴赏专题复习
江苏省洪泽中学 严荣军
第十三课时
鉴赏诗歌答题的
病因分析与答题模式
一、分析病因、引以为戒 ---诗歌鉴赏中的九大常见病因
病因之一: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病因之三:笼而统之,以空对空。
病例4:作者通过对燕子等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的离恨苦,衬 托出自己的苦闷心情。
病因之四: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病例5:上阙作者借物抒情,用了菊、兰、燕子、明月等 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强烈地抒发了 自己的离恨苦。
病因之五: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优秀答卷: ①首句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表面写菊愁兰 泣,实则是人内心悲伤;②然后用燕子双飞来 反衬人的孑然一身,凸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对 所思之人的期盼;③最后两句再次使用拟人的 手法,埋怨月光照朱户的无情,以明月“不谙” 衬“人谙”。反复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 地表现离恨苦。
2008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专题十三 课件
2008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专题十三 课件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问:此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病例9:渲染、夸张、白描、比喻、拟人、象征、起兴、 怀古、引用、讽刺、借古讽今、开门见山、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画龙点睛、小中见大、卒章显 志……
问: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病例1:小花小草愁得哭泣生烟;天冷了,燕子成双 成对飞去,人却不能。月亮不解我的心(八成那天满 月吧);天亮了,我也不曾安睡。

2008年高考诗词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及解析(下)

2008年高考诗词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及解析(下)

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汇编及解析(下)教学参考1117 1006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汇编及解析(下)12.(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8分)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篇名)。

(1分)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4分)【参考答案】14.1分《游褒禅山记》15.3分 B16.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

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解析】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

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

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这首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

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写下此诗。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

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

2008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课件16个

2008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课件16个
九、答题策略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〇、总结训练
三、考点说明 及命题趋势
考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3分值6-8分,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高考要考什么(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考了什么】 体裁: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宋词,
半亩方塘一鉴开,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七、诗歌意境 〖示例〗 观书有感 宋·示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句数、字数、格律要求不严格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八、诗歌风格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有了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鉴赏才会成为可能。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二、复习策略
一、整体感知
二、诗歌语言 考点3:表达技巧的鉴赏
⑴两首词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 ⑵“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均写愁情,试分析其表现手法。
三、情感类别 散曲又可分为套数、小令
意境的鉴赏方法,应该通过对一首诗的包括意象在内的思想内容、感情格调以及表达技巧等等进行综合分析来完成。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示例〗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意境的鉴赏,应是对一首诗的整体认识,是诗歌鉴赏的重点之一。 2008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体裁,章法,风格;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2008年语文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08年语文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08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Ⅰ】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

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

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

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2008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128首

2008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128首

2008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128首1、移家别湖上亭戎昱2、[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3、蟾宫曲•九日张可久4、观猎王维5、汉江临泛王维6、待储光羲不至王维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8、渭川田家王维9、清平乐李清照10、江楼旧感赵嘏11、春夜别友人陈子昂12、苏武庙温庭筠13、商山早行温庭筠14、送人归东温庭筠15、昭君怨郑域16、落日怅望马戴17、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18、蝶恋花苏轼19、东栏梨花苏轼20、海棠苏轼21、浣溪沙苏轼22、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①苏轼2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24、清平乐•.村居辛弃疾25、偶书、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刘叉26、幽居初夏陆游27、诉衷情陆游28、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29、游山西村陆游30、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31、秋夜怀吴中 陆游32、小池杨万里33、水口行舟宋•朱熹34、倦夜杜甫35、孤雁杜甫36、日暮杜甫37、恨别杜甫38、蜀相杜甫39、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40、月夜忆舍弟杜甫41、孤雁二首(其二) 崔涂42、早梅齐己43、凉州词王之涣44、客中初夏司马光45、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46、北斋雨后①文同47、雨过山村王建48、九日齐山登高杜牧49、赤壁杜牧50、江南春杜牧51、渡桑乾刘皂52、甘草子 ; 柳永53、八声甘州柳永54、踏莎行欧阳修55、画眉鸟欧阳修56、春兴(唐)武元衡57、瀑布李忱58、饮酒陶渊明59、归田园居(之三)陶渊明 60、如梦令严蕊61、暮过山村贾岛 62、题李凝幽居贾岛63、望江南李煜 64、村行王禹稱65、西楼曾巩 66、夜书所见叶绍翁67、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韦应物 6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b sp; 李白69、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70、月下独酌李白71、子夜吴歌李白 72、登金陵凤凰台李白73、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74、谒金门 冯延巳75、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76、点绛唇•屏却相思王国维77、谢亭送别许浑 78、山行即事王质79、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80、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81、宿建德江孟浩然 82、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83、王冕 84、枫桥夜泊张继85、兰溪棹歌戴叔伦 86、次北固山下王湾87、雨晴王驾 88、锦薛莹89、咏风王勃 90、秋思张籍91、渡湘江杜审言 92、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张养浩93、梅花王安石 94、乌衣巷刘禹锡95、词刘禹锡 96、晚春韩愈97、夏意苏舜钦 98、登鹳雀楼畅当99、暮春回故山草堂钱起 100、新年作刘长卿101、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刘长卿 102、闺怨王昌龄103、送柴侍御王昌龄 104、台城韦庄105、村夜白居易 106、独不见沈佺期107、宿甘露寺曾公亮 108、别董大高适109、落花李商隐 110、春山夜月于良史111、春思贾至 112、驻马听•吹白朴113、乡思李觏 114、南园、马诗李贺115、天仙子•送春张先 116、征人怨柳中庸117、杳杳寒山道寒山 118、咸阳值雨、宿城南亡友别墅119、春夜喜雨(杜甫)、春雨(周邦彦) 120、咏赤壁(李白)、赤壁诗(杜牧)121、汴河曲(李益)、汴河怀古(皮日休)122、采莲曲(王昌龄、白居易)123、柳(李商隐)、咏柳(曾巩) 124、台城(韦庄)、鹿柴(王维)12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126、越中览古、苏台览古(李白) 127、咏柳(贺知章、曾巩)12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天净沙•江上(张可久)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历年高考08年高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

历年高考08年高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

. . 。

.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一.各省市试题情况一览表:二.各省市试题考点分布:特点:1.时代分布:唐宋领风骚。

这与选修模块开设《唐诗宋词选读》吻合。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共涉及21首诗歌,选用唐代诗歌5首,宋代11首,金代1首,元代2首,明代2首。

2007年诗歌鉴赏共涉及24首诗歌,唐宋共占15首。

2.体裁分布:律、绝是重点。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律诗7首,绝句8首,词4首,曲2首。

2007年选用绝句11首,律诗6首。

3.题材分布:写景咏怀为主。

2008年21首诗中,写景诗6首(另有3首咏怀诗由眼前景而生发感慨),咏怀诗8首,咏物诗3首,怀古诗2首,送别诗2首。

4.作者分布:选诗以非名家为主,名家的诗以非名篇为主。

名家的诗作中,只有李白的两首诗是可称名篇,其他的都是较冷门的诗歌。

5.考点分布:各地诗歌鉴赏题的考点分布比较全面。

从今年的试卷看,考查思想情感的有7套,考查艺术手法的有13套,考查内容的有8份套,考查语言的有6套,另外考查情景关系的有3套,考察形象分析的2套。

启示:1.要注意整体鉴赏题。

2007年高考,大多是针对某一“点”的题目,而今年,注重对“面”的考查,整体鉴赏的题目明显增加。

就诗歌而言,整体把握思想意蕴,情感基调是鉴赏的前提,是重中之重。

指导学生复习时要高度注意。

(今年考了7套:【福建卷】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辽宁卷】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北京卷】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重庆卷】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四川卷】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全国卷Ⅱ】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参考答案及解析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参考答案及解析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参考答案及解析1.(全国卷I)【参考答案】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

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

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

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

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

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

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

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

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

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

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2008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前全攻略(新)

2008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前全攻略(新)

2008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前全攻略(新)[引言]2007年高考全国18套试卷诗歌鉴赏题涉及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田园诗、羁旅诗、边塞诗,此前高考也曾考查过节令诗和题画诗,为给2008年考生指引迷津,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题例进行分类指导。

节令诗:万家灯火闹春桥,每逢佳节倍思亲[送你金针]节日、神话、孔子、地动仪甚至豆腐……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权、阐释权正在流失。

每一种民俗文化都是民族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起国务院对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内容之一是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纳入法定假日体系,此举有利于发掘民族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节令诗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有良好的导向作用,08年考生对节令诗不能掉以轻心,应引起高度关注。

田园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鉴赏节令诗的关键是要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如人日,正月初七日。

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

古代的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蔡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

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

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清明,是祭祖扫坟的日子或到郊外踏青。

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

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端午,五月初五日,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中秋,八月十五日。

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重阳,九月初九日,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

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之时。

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

“除”意为除旧布新。

(2)在有些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字眼,鉴赏时要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中反映的节令。

2008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练习50套

2008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练习50套

2008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练习50套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城子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谴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①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分)②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

(3分)③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

(3分)【答案】①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味。

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

②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

(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

)③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

(要扣信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①一②题。

如梦令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①“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透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②请解释“门外马嘶人起”暗示出的内容。

参考答案:①漫漫长夜难尽,孤独、凄凉的愁绪如同如水的长夜一样排遣不去。

②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剑客贾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注:霜刃: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

这首诗着力刻画了一位“剑客”的形象。

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位手持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而急欲施展才能,于一番事业的剑客形象。

2008高考诗歌鉴赏题.doc

2008高考诗歌鉴赏题.doc

08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语言专项训练题1、(2007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2、(200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答:(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3、(2007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德思想感情?(3分)(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答:(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卷Ⅰ】-(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卷Ⅰ】-(诗歌鉴赏题汇编)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 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问题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
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 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 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参考答案(2)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 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 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 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 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卷Ⅱ】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 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 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 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 冷落的地方。
答案1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 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答案2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 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 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语文试卷 【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4—16题。(8分)
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答案】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

2008高考高考诗歌诗歌题鉴赏精选128首

2008高考高考诗歌诗歌题鉴赏精选128首

2008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128首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

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

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评分参考: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则从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含蓄特点论,可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例。

如果认为以“一声长叹”作结好,,则从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角度论,可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例。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

2008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

2008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
★2、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杜诗解》)。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 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 "(《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自己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作者简介】: 王维 (约 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 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 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 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 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译文】: 斜阳照在村墟篱落,放牧的牛羊回到了深深的小巷。村中一位老叟。拄着拐杖倚靠在柴门 前。等候放牧晚归的牧童。吐穗华发的麦地里,传来野鸡的阵阵呜叫声。桑树上桑叶稀疏, 蚕儿就要吐丝。从田里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打着招呼絮语依依。此情此景。怎能 不羡慕隐居的安详,吟咏着《式微》的诗章,意欲归隐又不能如愿,心绪不免紊乱惆怅。 【写作背景】: 这是王维晚年所写的田园诗。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一些常见景色:夕阳西下、牛羊回 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这些初夏景色极其寻常,作者随手写 去,然而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王维把农村表现得这样平静 闲适、悠闲可爱,是他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 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 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 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 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 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 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 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不是吗?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 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 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 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 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

2008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课件16个14

2008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课件16个14
鹧鸪天•代人赋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要什么, 给什么” 融情于景(表现手法)。 (一)诗歌鉴赏“意识”八谈
(宋)辛弃疾 “准确”是说要把话说准,表达语言要恰如其分,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 这对防止把题答偏是大有帮助的。 1、问答型:认真审题, 做到“问什么,写什么;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 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 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 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 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 会现实; 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 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 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二)运用答题格式
1、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 另外有时即便问的只是一个问题,但还是需要从不同角度分层去回答。
(3)揭示这样写的好处。
性格+思想 。 “明晰”是要求把意思说清楚,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1、问答型:认真审题, 做到“问什么,写什么; “简洁”是说不要啰里啰唆、拖泥带水; 3、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 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表层含义)。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 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 “相思”的女性(身份) 。她 “眼底”充满了“离恨”(性 格),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 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 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 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 足见其情之痴绝(思想)。

2008高考语文之冲刺训练诗歌鉴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2008高考语文之冲刺训练诗歌鉴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2008高考语文之冲刺训练诗歌鉴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摘要:(田《西圃诗说》)其实必然,(《古欢堂集》)诗歌鉴赏三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强调《诗》、《离骚》传统摒弃浮艳空洞诗风诗歌鉴赏()子夜吴歌李白长安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秋歌》明朝驿使发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冬歌》题作《子夜四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这里所选是三、四首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歌》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体向作四句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哀怨作六句是诗人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情绪更具有代新先说《秋歌》笼统而言它手法是先景语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片月是写景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季节特而见月怀人乃古诗歌传统表现方法加秋是赶制征衣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外月明如昼正捣衣而那玉户帘卷不捣衣砧上拂还月光对思妇是何等种挑拨呵制衣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月夜长安城就沉浸片起彼落砧杵声而这种特殊秋声对思妇又是何等种挑拨呵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深情著总是二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玉关情浓无怪王夫说前四句是天壤生成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情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分偏爱含蓄者责难道余窃谓删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西圃诗说》)其实必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容深化更具社会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和平生活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味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插曲不多余它是画面有机组成部分画外亦画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情《冬歌》则全是另种写法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位女子夜絮征袍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感情事件被安排有味刻──传送征衣驿使即将出发前夜增强了诗情节性和戏剧味赶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消息者从诗处处看到这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情景关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感觉突出冷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剪刀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是有助情节生动性天气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思了然而夫戍边关妾吴西风吹妾妾忧夫(陈玉兰《寄夫》)她从己冷必然会想到临洮(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泛指边地)那边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处表出者似乎又看见她边呵着手边赶裁、赶絮、赶缝夜絮征袍言简而足看功告成她应该松口气了可是才下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问含多少深情呵《秋歌》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活生生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波平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远情节生动感人如说《秋歌》是以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群像《冬歌》则通体形象以表现出社会般二歌型性强其语言明天然形象鲜明集音调清越明亮情感委婉深厚得力民歌彼并无二致真是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诗薮编》卷二)佳作诗歌鉴赏二张籍《夜到渔》赏析渔江口潮水入柴扉行客欲投宿主人犹归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这首《夜到渔》作《宿渔》张籍用蘸满感情笔墨描绘了前人较少触及渔民生活侧面题材新颖艺术构思富有独创性春天傍晚诗人行旅至江边映入眼底景色萧而落寞诗人开头就展示渔住所型特征茅舍简陋靠近僻远江口便出江捕鱼值潮涨江潮侵入了柴门诗人柴门外窥望发现屋里阒无人诗人何门外徘徊张望呢?原他要这户渔民里投宿而屋主人却还回行客欲投宿暗示已临晚而主人犹归则透露出主人江上打渔长其劳动辛苦不言而喻刻诗人只屋外踯躅等待观看四周环境竹丛暗绿而幽深乡路蜿蜓伸展前村还远处;诗人焦急地眺望江面江上渔船愈愈稀少远隐隐写出诗人急宿心境月出表明夜已降临钓船稀则和主人犹归句前呼应相补充面对这冷落凄清境界诗人渴望主人归心情更加迫切他不断眺望江口远远看见叶扁舟向岸边行渔人正寻沙岸泊船他身上蓑衣春风飘动期待已久渔人概回了吧诗人喜悦心情陡然而生结尾句形象生动调子轻快神采飞扬极富神韵给人特别深刻印象凝聚了诗人对渔民深情厚这首诗语言浅切流畅活泼圆春风动草衣句写得尤传神正如清人田雯评价张籍诗歌特色所指出那样名言妙句侧见横生浅淡精洁至(《古欢堂集》)诗歌鉴赏三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何许?云外声鸡译恰恰和我爱山野风光情趣相合山路崎岖高低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姿态幽深路令孤独我曾迷路傍晚霜落下候熊以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鹿悠闲地溪边饮水人都哪里?云外传声鸡叫仿佛回答释①鲁山今河南鲁山县②适恰野情喜爱山野情惬心满足③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角而变化④幽径路⑤熊升树熊爬上树⑥何许何处哪里这首诗写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开头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喜爱二句交代喜爱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与己喜欢山野风景情趣相合现倒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喜爱也是诗构思所定二句便承千山写峰随处改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不姿态便是高复低具体化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儿幽深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结;当然也通幽径写出了千山峰幽深开拓了山野境界三两句通熊升树、鹿饮溪进步写山野景物明了山行节令霜落如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静态景物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两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效两句写人所人哪里?遥远白云只外因听到了声鸡鸣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然其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型景物表达了诗人野情另外诗境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余韵作者梅尧臣北宋诗人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皇佑三年(05)赐进士出身官至尚都官员外郎早年诗作受西体影响诗风变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主张强调《诗》、《离骚》传统摒弃浮艳空洞诗风艺术上重诗歌形象性、境含蓄等特提倡平淡艺术境界要诗写景形象言外他《田四》、《田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鲁山山行》、《晚泊观鸡斗》、《东溪》、《梦寄欧阳永叔》等诗都体现了这种造语平淡而言外作诗主张北宋诗革新运动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村诗话》称宋诗开山祖师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

2008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课件16个2

2008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课件16个2

如: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首诗所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表 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要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喻志,以云水 的逍遥自在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心情; 以泉水激起的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反映了诗 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
7、从细节切入
些影响诗歌内容理解的背景作简略注释。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意象。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又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题
从“背景”入手,便于感受那个时代的
风云变化,容易体会诗歌中的内容、主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打上了一定的时 诗题的显性的信息就是探访著名香积寺院。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抓住题中“闻笛”,笛声“折柳”的内涵也便迎刃而解了。
3、从意象切入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 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古诗常见的题材有: (2)试从内容主旨角度评析这首诗。
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 这里的“个别”、“局部”便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透视过这个独具特点的个性,便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着的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你能列举出这些事物吗?(列举的事物不少于五个)

08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集训

08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集训

08高考诗歌鉴赏专项集训练习1古诗词鉴赏⑴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春晚周敦颐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诗人运用了哪几个意象来表现诗题中的“晚”?答:(2)前人评价此诗“静而不寂,饶有生意”,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一特点。

答: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阙题刘昚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这首诗原题失落,“阙题”是后人加的。

(1)这首诗句句写景,同时也暗写了诗人的活动和情感。

请结合前三联作简要分析。

答:(2)尾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答: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1)这首诗的标题中虽有“喜”字,但不是全诗总的感情倾向。

请分析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句的妙处。

答: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结合全诗,分析第二联的艺术效果。

答:(2)张先绰号“张三影”,因为他在几首词作中写过若干带“影”字的名句。

请问本诗明写和暗写了哪些“影”?答: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找出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中最具表现力的字,并分析其巧妙之处。

答:(2)诗人是怎样一步步劝客人留下来的?答:6.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除夜”:除夕之夜。

(1)诗人在第二句说“客心何事转凄然”,你认为诗人“转凄然”的原因是什么?答:(2)前人评价此诗结尾“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请分析这种艺术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高考诗歌鉴赏专项集训练习1古诗词鉴赏⑴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春晚周敦颐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诗人运用了哪几个意象来表现诗题中的“晚”?答:(2)前人评价此诗“静而不寂,饶有生意”,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一特点。

答: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阙题刘昚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这首诗原题失落,“阙题”是后人加的。

(1)这首诗句句写景,同时也暗写了诗人的活动和情感。

请结合前三联作简要分析。

答:(2)尾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答: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1)这首诗的标题中虽有“喜”字,但不是全诗总的感情倾向。

请分析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句的妙处。

答: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结合全诗,分析第二联的艺术效果。

答:(2)张先绰号“张三影”,因为他在几首词作中写过若干带“影”字的名句。

请问本诗明写和暗写了哪些“影”?答: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找出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中最具表现力的字,并分析其巧妙之处。

答:(2)诗人是怎样一步步劝客人留下来的?答:6.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除夜”:除夕之夜。

(1)诗人在第二句说“客心何事转凄然”,你认为诗人“转凄然”的原因是什么?答:(2)前人评价此诗结尾“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请分析这种艺术效果。

答: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垂虹亭米芾断云一叶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1)清人沈德潜论诗中炼字:“以意胜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请从这个角度切入,赏析首句“断云一叶洞庭帆”。

答:(2)从“诗中有画”的角度,联系全诗,评述诗句“垂虹秋色满东南”。

答:8.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宴词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畎:田间小沟。

(1)本诗前两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答:(2)本诗后两句含蓄蕴藉,请赏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答: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1)请简析前两句诗中“断”和“复”的艺术效果。

答:(2)按照常情,后两句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答:10.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纵笔(其一)苏轼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苏轼当时由惠州再贬儋州(今属海南省),时年已64岁。

(1)指出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的相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2)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答: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踏枝冯延巳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1)词中的“闲情”指的是什么?答:(2)请赏析结尾两句的表达效果。

答:1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葛立方袅袅水芝①红,脉脉蒹葭浦。

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

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注】①“水芝”:荷花的别名。

②“流霞”:本指神话中的仙酒,此处指美酒。

(1)词的上阕运用了五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答:(2)词的下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答:1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2)有人评价说,全词因有“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思想境界顿然提高。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参考答案练习11.(1)“落花”(花落)、“夕晖”、“昏鸦”、“樵渔”(2)诗人描绘了乡村薄暮时分和谐、静谧的意境,但并不显冷清、空寂,反而充满了生机。

花自“落”,鸦在“飞”,人正“归”,这三个动词为静谧的环境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息,故而诗人饶有兴味地“小立”观赏。

2.(1)首联写进入深山时的情景,“道由白云尽”,可见这里地势高峻,暗示诗人已是走在山路上;“春与青溪长”,写出诗人沿着青溪边走边欣赏无尽的春色。

颔联紧接上文,细写青溪和春色,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走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颈联写出“读书堂”深藏在柳影之中,无人打扰。

前六句不仅描绘了一路的美景,也写出了诗人从登山到进门的一路经历和喜悦心情。

(2)尾联写山深林密,虽然在白天,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服上,写出了“读书堂”安谧的环境,侧面烘托了人物形象,让人猜想主人是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

3.(1)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构成一幅完整的生活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

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

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

(2)“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运用了比兴手法,用“黄叶树”来比喻人之衰老,树作为景物还起到烘托了悲的情绪气氛的作用,类似起兴,雨景和昏灯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

4.(1)颔联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写得非常细致。

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微风初起,或水底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仍能听到草丛传来的声音。

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一静一动,极写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表现了环境的寂静和内心的宁静,深化了诗歌的境界。

(2)“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溪水照彻人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暗写“影”,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

5.(1)“弄”字。

写出了严冬过尽,春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新装,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生气勃勃,光采焕发,争奇斗妍,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人胜的意境。

(2)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极写山中美妙的春色;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否定了客人的想法,面对着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接着以退为进,“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即便是晴天“沾衣”也难免,可却另有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三、四两句巧妙委婉地用令人神往的意境,去诱导客人欣赏春山美景。

诗人针对客人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改变想法,从而留下。

6.(1)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而诗人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寒灯”描绘出孤寂清冷的意境,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

两相对照,触景生情。

(2)结尾两句诗人撇开自己,从对面写来: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是诗人在思故乡。

明朝又是新的一年,两鬓又将增添新的白发。

结尾两句“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是指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高度概括含蓄地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

7.(1)傍晚夜半阴雨晴(2)四句分别写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天色:第二句由梧叶翻卷的声音暗示风起雨停;第三句写半夜风声才停,“吹断”暗示风声较大;第四句写风停之后,浮云将散而未散,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天色初晴特有的清新和宁静气氛。

从首句的“暗”到尾句的“明”,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景色随天气阴晴转缓的过程,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烘托出江上秋夜静谧的气氛。

8.(1)本诗前两句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前两句写春水碧绿,田间小沟汇入漳河,向远方流去,“悠悠”暗示诗人惜别的深情。

(2)后两句诗人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

运用了通感手法,不要去理睬棹声紧催,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满船的离愁。

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离愁别绪。

9.(1)“断”字写出诗人贬居期间与世隔绝的处境和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复”字写出诗人经冬历春,度日如年的精神痛苦。

此两字强化和加深了对家人的思念。

(2)作者长期贬居岭外,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时刻担心自己牵累家人。

在逃归接近家乡后,原先的担忧和不祥预感唯恐被证实,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会立即落空。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种矛盾心理真切表现了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10.(1)反衬手法(以乐境写哀情),两诗都以儿童的天真与现实的真相的强烈反差,将病老之哀加以深化。

倍增其哀。

苏诗三、四句使满头飞霜的老翁顷刻间变得朱色童颜、神采飞扬,正当人们感到欢欣时,“一笑”真相大白,原来是喝酒的缘故,这让人心情越发沉痛。

贺诗三四句写儿童笑问的场面,在儿童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其中了。

两诗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写自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2)苏诗是自我解嘲的叹老之作,表现了诗人屡次遭贬但仍达观风趣的胸襟。

贺诗含蓄地写出自己久居客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

11.(1)“忧来无方”的惆怅(或无法言说、无法排遣的情绪,或词人排遣不去、欲拂还来的迷惘均可)。

(2)结尾两句借景抒情,“独立”显出寂寞,“小桥”孤零无所依,“风满袖”写寒风袭人,“平林新月”写夜色渐起,“人归后”写行人归尽。

词人久久地独立于小桥之上,任凭清风吹拂双袖,直到月上树梢,行人归尽。

结尾两句极写了词人心中常存的惆怅和孤独。

12.(1)“袅袅”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荷花的柔丽妩媚、婉转多姿,“脉脉”写荷花脉脉含情的样子,这两个叠音词直接描写了荷花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