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环境可被定义为:环绕生命体或生命群体的情况或条件;影响个体或种群的社会和文化的复合体。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篇一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凭借高科技手段,以主人翁的姿态,大举向自然界进军,不断加剧开发利用自然的深度和广度,也加剧了对自然的索取,导致地球上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自然遗产库出现巨大亏损。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日益受到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本质环境可被定义为:环绕生命体或生命群体的情况或条件;影响个体或种群的社会和文化的复合体。
既然人同时生活在自然世界和技术、社会、文化世界中,所有这些组成了我们环境的重要部分。
环境问题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破坏,从而对人类或生物圈造成负面影响,需要防止、改善以适合生物与人类生存的那部分环境现象的总称。
环境问题是个集合概念,是各种具体环境事件及其相互作用的集成;也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人类乃至生物圈而言的,如果超出这个基点,环境问题也就不成为问题。
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对人类或生物圈产生了负面影响,危及其和谐与稳定,危及其生存和发展。
环境问题是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种种“对立”的表现。
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主要根植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十六”大报告描述是:“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描述是:“资源环境压力大”。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2007年10月联合国公布的一份全球环境综合评估报告,这份报告名为《全球环境展望:环境与发展》由390名专家联合撰写,是自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20年前发表《全球环境展望:我们共同的未来》以来公布的第四部系列报告。
关于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关于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中国如今已是世界上公认的资源大国,但也正是因为资源太多,许多自然资源早已耗尽或已经匮乏,再加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更使许多本就缺乏的资源陷入绝境。
我们的生活中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人类这个种族将自取灭亡!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消耗能源很高,如果用之不当,必将引起生态危机。
如果把全球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在内,那么全世界的生态系统在过去200年间变暖了0。
6度,而最近30年则上升了2。
4度。
可见,地球生态系统的平均温度上升得比我们想象得要快得多。
20世纪70年代末期,苏联的一个地理学家从卫星照片中看到,北冰洋冰盖发生了急剧萎缩。
他由此断言,如果气候继续变暖下去,北极海冰将在100年内完全融化。
面对这种严重的生态问题,苏联政府立即开始向北极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寒冷气体排放,以抑制气候的继续变暖,结果导致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生态灾难。
有位哲学家曾说:“事实真相之外别无真相”。
那些掌握了大量详实数据、具备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的科学家们提出的科学论点并非没有价值,但在其同时应该加强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
这才是保证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关键。
如果盲目采取行动,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损失。
在欧洲有人举行各种自杀性集会,希望能唤醒整个社会,使他们意识到环境危机的严重性。
但这种方法却往往适得其反。
生态危机可谓天灾人祸、百害而无一利。
它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危及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它会诱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它还会阻碍人类的正常发展,甚至会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可见,生态危机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一个严重的挑战,它需要人类给予高度重视,并认真应对。
而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我们也应该深刻意识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权益。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环境保护的哲学思考
环境保护的哲学思考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项具体的行动,更是一种哲学思考,涉及到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人类与未来的关系。
因此,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环境保护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人类与自然人类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也无法生存和发展。
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人类应当树立起一种对自然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护好人类自己。
二、人类与社会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社会问题。
人类的生产、生活、消费等活动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也会对环境保护产生影响。
因此,环境保护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需要建立起一种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才能切实做到环境保护工作。
三、人类与未来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当下的问题,更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问题。
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控制和治理,环境问题将会对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
因此,人类应当从长远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是一种哲学思考,需要从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人类与未来的关系出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只有真正树立起一种对环境尊重的观念,形成一种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才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地球更加美丽宜居。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做出自己的努力,为环境保护事业添砖加瓦。
当代人类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当代人类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生态危机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是指由于人们的不合理活动,致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它在本质上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无意识或无知性的行为。
一、人类正面临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如果说工业化时代出现了环境问题,那么,信息化时代的生态危机则需要人们从哲学的高度予以认真地研究和对待。
第一,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的地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呈加剧趋势,自然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高,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特别是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三峡水库蓄水和三峡大坝的兴建,大量移民进入大城市,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加剧了土地、能源、水资源等供给的矛盾,这些都增加了生态危机的可能性。
第二,生态危机是否必然引起生态灾难?如果没有外力干预,那么确实如此,因为“天若有情天亦老”,许多生态灾难就是“天意”。
但是,在工业化社会,人口的急剧膨胀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创造性毁灭”,无疑又给社会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
如果人类社会再不改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那么地球将会很快成为人类自身的坟墓。
在这种情况下,外部干预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说工业化时代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失衡造成的,那么信息化时代的生态危机则是人们在长期工业化生产、生活方式中形成的一种自然习惯和价值取向,人们并不意识到它的存在。
当代社会进入了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发展的时期,人们往往以工业社会的方式解决信息化社会的环境问题,表现为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甚至酿成生态灾难。
信息化社会的环境问题远比工业社会严重。
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人类将面临更大的环境问题,而其最终后果只能是自食恶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社会的环境问题也是一种生态危机,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副产品。
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需要超越“单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而强调对自然界本身的历史演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实在性和非神秘性等诸方面进行哲学的分析和把握,强调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和揭示生态危机的原因和规律,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内涵,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不断推动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关于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生态危机的理论在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因为这是人类真正认识自己过去所作所为的结果。
近些年来,生态危机理论从科学界兴起并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探讨。
它包含有生物危机理论、物种灭绝理论、工业危机理论等,其基本观点都在于揭示人类发展与地球生态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指出资源短缺的严重性,以及生态破坏带来的各种灾难。
一、对生态危机理论概述及评价所谓生态危机就是当代环境问题中普遍存在的恶性循环现象。
这种恶性循环主要表现在:人口膨胀→粮食需求量增加→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崩溃→人口减少→粮食供应
不足→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崩溃→人口再次增加…目前,这种恶性循环已经给我们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如大气层臭氧层被破坏、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环境。
此外,生态危机的产生还可能导致各种非正常情况发生,例如大批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全球气候变暖、大面积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锐减、荒漠化扩大、物种迁移阻隔等。
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而我们对于生态危机的解决则远远不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某种东西没有了,人们开始怨天尤人:为什么不长在那里?为什么不长在我家后院?……这样的心态无疑不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这种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1 -。
生态环境问题下的哲学思考
生态环境问题下的哲学思考摘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
环境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森林覆盖降低、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质污染、大气质量恶化,这些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们生存与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及生态哲学的视域来研究分析环境问题及其影响,进而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及方法。
关键词:生态环境;哲学问题;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党中央如此重视环境问题是因为改革开放35以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近些年来重大灾害事件、污染事件频频发生,我国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环境形势,一些地方已经触及了环境承载力的底线。
同时,环境污染已经给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损害,全国每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环境投诉密集出现,由此所造成的社会阵痛越来越剧烈。
虽然我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但从根源上看,还是思维方式问题,一个哲学问题。
因此,研究我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哲学思想根源对于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1环境问题及其现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他是社会发展的必要的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作用。
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
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为、自然两方面。
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随着全球变暖、植物枯萎病、森林砍伐、污染日益严重,以及其他形式的生态危机,人们越来越多地把自然界的变化和关注环保的问题放在社会的争议焦点中。
始终,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未来要想拥有更美好的环境,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而哲学对此可以提供深刻的反思。
我们首先可以从传统的哲学来反思生态危机。
生态学家埃里克斯特里普斯(Eric Steen)提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和康德(Kant)所推崇的概念“健康原则”,可以作为今天的哲学家去看待生态危机的一种指导。
这一原则提示,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维护生态和促进持续发展。
从康德的“健康原则”到现今的“可持续发展”,正是这一概念,催生了20世纪以来许多举足轻重的环境法规国际条约的制定。
在西方哲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人文主义来看待生态危机。
近代哲学家让梭罗(Jean-Jacques Rousseau),曾提出社会可以存在两种状态:自然状态和建立在协调非自然状态之上的“合法”状态。
显然,处于自然状态中的我们面临着更加严酷的环境条件,只有在遵守合法状态才能保证社会持续发展。
社会应该建立在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在新的视角下,环境危机也可以被审视为自然道德问题。
许多著名哲学家,如兰德(Rand)、海德格尔(Heidegger)、皮亚杰(Pixteau)、哈耶克(Habermas)等,都认为哲学有能力深入揭示自然界中真相价值和价值网络,他们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本质,这就是被定义为自然道德的概念,即个人应拥有对环境的道德义务,从而保护和上流物种的生态系统。
自然道德做出的每项决定,都必须符合生物整体的利益,而不是仅仅考虑个体的利益。
因此,我们有义务去做出更多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例如减少浪费、维护森林、重新习惯更环保的生活等。
总之,哲学可以有效地反思当今生态危机,深刻理解其背后的真理价值和个体义务。
生态危机问题的哲学反思
生态危机问题的哲学反思生态危机问题是当今时代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环境污染、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森林锐减等现象,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现代人,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才能避免和挽救一切与生态有关的事件呢?如何从哲学上反思生态危机?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进行反思。
首先,对自然的认识存在着绝对化、神秘主义、相对主义的错误观念,人对自然认识上的这种错误,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其次,将自然看成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物,试图用人工自然取代天然自然,实际上仍然是把自然看成是一种“第二性”或“客体”,因此也就无法真正尊重自然。
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未来。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人类才可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可能使自己健康地发展下去。
同样,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来看,人类对自然的需要不断增长,但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却越来越多。
尽管各国都制定了保护环境的计划,但只有极少数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大多数人却依然破坏环境。
这说明对自然的需求与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之间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矛盾。
因此,人类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树立一种新的自然观和价值观,才能协调与自然的关系。
所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要持慎重态度,对待自然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尽可能少对自然施加压力,促进生态平衡。
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敬畏的心情善待大自然,维护自然的安宁与和谐,改变那种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传统观念,切实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
另一方面,从生态危机产生的条件来看,当今的人类社会,处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正在逐步实现工业化,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一转型在客观上使资源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社会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些不同程度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在这种背景下,人类更应该高度警惕生态危机的产生,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在历史上,宗教对人们解决这类问题也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
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要深刻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借鉴哲学思考的力量。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探讨生态环境问题,并阐述哲学思想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和指导。
一、生态哲学的视野生态哲学是一种新兴的哲学分支,它不仅强调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还关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生态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生态学”。
生态学认为,人与自然、生态与环境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生态哲学则将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推向哲学水平,认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生态环境,因此必须注重环境的保护。
生态哲学的视野广阔,不仅关注环保问题,更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哲学意义。
它重点探讨自然、社会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借此呼吁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念。
二、自然观和人类观的转变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的自然观和人类观密切相关。
传统上,人们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可得的,因此不加节制的采取自然资源,导致大量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并且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必将带来不良后果。
因此,现代社会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自然观和人类观。
自然观的转变表现为人们不再将自然看做是一种被开发和消耗的资源,而是一种具有自我价值的生命体系。
人类观的转变则意味着我们要摆脱过去“人类至上”的思维方式,真正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地结合起来。
这种新的自然观和人类观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生态伦理的实践生态伦理是一种以环境和生态为基础的道德伦理。
它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保护自然生态,维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和谐。
实践生态伦理需要站在自我认识和社会责任的高度上。
我们应该认识到环保是一种公共责任,而非单纯的个人行为。
我们应该深刻理解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采取环保行动。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生态伦理的教育和宣传。
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近年来,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给全世界带来了不可思议的影响,因此正在引发全球范围内的严重问题,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生态危机迅速升级,因此需要深入探讨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首先,要确定全球变暖的原因,这意味着探索人类对自然环境、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但是,在许多发达国家,当代消费者经常会滥用资源,只考虑自身利益,而不考虑全球影响。
然而,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字媒体扩大了人们意识到全球环境问题的范围和力度。
通过认识到整体影响,人们可以认识到他们的行为是如何影响全球生态系统的,并开始采取行动解决危机。
此外,在探讨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中,也应强调环境污染的经济视角。
与环境保护相比,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会忽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如在工业区排放出大量污染物,为经济发展和发达带来财富,但是由此造成的气候变化却不能被忽视。
因此,我们应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并寻求一种平衡,确保经济发展不会破坏生态系统,从而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
此外,为了避免全球变暖的灾难性影响,人们认为必须开展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反思。
实质上,这意味着政府首先应该采取措施,引导和激励公众,使得他们可以做出更环保的选择,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比如煤炭和原油。
通过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减少日常污染,改变行业发展模式,提高能源生产技术等,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
此外,也有其他解决全球变暖的方法,比如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植物活性炭,使用节能灯泡,节水器具等,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另一方面,许多研究表明,开发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全球变暖的重要步骤。
总而言之,从哲学反思的角度看,要有效地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必须充分了解这些问题,有效地启动解决过程,提出政策性建议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公众环保意识,以及提高能源生产技术,确保经济发展不会破坏生态系统。
最后,要确保大家能够正确认识生态危机,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减缓全球变暖的灾难性影响。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精选文档】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十九世纪的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生活的时代没有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加之他们面临着无产阶级解放的繁重历史任务,使他们没有可能对环境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
可是,将分散于众多著作之中有关环境问题的论述集中表述后发现,他们的环境思想是系统的、全面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这些理论,用发展的眼光继承,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某些具体问题提出看法和结论,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基本原理,那么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环境思想对今天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实践,仍然是完全适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思考和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将会使我们从理论和原理上理解并做好环境保护,从而从根本上维护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
环境保护是过程,生态平衡是结果,二者是因果关系。
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达到生态平衡的目标,反之,没有环境保护就必然破坏生态平衡。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论断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敲响环境问题的警钟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发现人类生产活动给自然界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环境问题尚未充分显现,人们普遍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的时候,就极其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于当时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住宅问题、以及各工种工人劳动环境给健康带来的危害等。
针对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界取得一定成果,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更大战果的时候,恩格斯及时地向人们发出了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
哲学思考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启示
哲学思考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启示自然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成为了人们关心的焦点。
而哲学思考,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为自然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首先,哲学思考告诉我们,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之所以能够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依赖于自然环境所提供的资源和条件。
正如柏拉图所言:“大地是我们母亲,我们是她的孩子。
”我们应该从哲学的角度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将自然环境视为我们的伙伴,而非物质的利益逐利对象。
只有这种理念融入我们的行动中,才能真正做到自然环境保护。
其次,哲学思考提醒我们,人类与其他生物共同构成生命的大家庭。
我们处在自然界的某一个角落,我们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正如尼采所说:“万物拥有生命的力量。
”我们不能将自己视作自然界的主宰,而应该以谦卑的态度对待其他生物,并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利。
因此,在自然环境保护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其对其他生物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此外,哲学思考让我们意识到,自然环境保护需要长远的视野和跨越个体利益的思考方式。
在当今社会,由于利益驱动和短期目标的追求,我们往往忽视了长期的生态效益。
这时候,哲学思考可以提醒我们,我们是时候从狭隘的个体利益出发,迈向更为宏观的人类利益的层面。
正如彼得·辛格所说:“我们应该从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维护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种跨越个体利益的哲学思考,才能为自然环境保护注入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哲学思考教会我们对自然界怀有感激之心。
自然界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秘密,它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对待自然环境,而非简单地将其作为我们获取物质利益的对象。
只有这种心态,才能真正激发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的内驱力,并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2)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2)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篇二[论文摘要]在环境问题上我国政府先后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出台了大量的环保政策、法律和规章,但环境状况目前仍然严峻。
本文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对环境保护中的政府失灵现象作了分析,认为当前消费社会的人们的价值导向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解读使这一现象的出现成为必然,同时也对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从科学自然观、生态教育和国际环保交流与合作三方面了提出意见与建议。
我们知道:“环境要素不同于一般的私人物品,它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
因此,在环保领域不能有效地靠市场手段配置社会资源,需要政府伸出“有形之手”来承担起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重任。
由于政府的权威性、不可更移性和强制性等特点,政府担当着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
正如《斯德哥尔摩宣言》所宣告的:“各国政府对保护和改善现代人和后代人的环境具有庄严的责任。
各国政府应加强现有环境管理机构的能力和作用。
”一、我国环境保护中的政府失灵中国政府于1973年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并于1988年发展为国家环境保护局,到了1998年又发展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最近也有国外学者建议将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部,以加强对地方环保机构的监督管理。
1973年国务院在《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中提出一个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三同时原则”,这是我国第一项使用行政手段管理环境的制度;1983年宣布环境政策为一项基本国策;1996年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制定充实了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和法规; 2006年2月20日,《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公布;2006年2月22日,《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管理办法》公布;2007年4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宣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将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虽然政府的环保职能在不断加强,然而中国环境整体上现在仍不容乐观。
2007年7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 向中国政府递交了一份长达300余页的《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
全面理解和把握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属性、双重地位的观点,可以避免在对待环境问题上出现两种极端认识:一种极端认识,是看不到人和自然界之间休戚相关的密切关系,把自然界当作敌人,只知索取,不知保护,或是狂妄自大,认为人可以在自然界为所欲为,不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凭借手中掌握的知识、技术和生产工具毫无节制地开发自然,浪费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污染人类生存环境,导致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是造成目前人类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论断
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敲响环境问题的警钟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发现人类生产活动给自然界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环境问题尚未充分显现,人们普遍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的时候,就极其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于当时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住宅问题、以及各工种工人劳动环境给健康带来的危害等。
针对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界取得一定成果,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更大战果的时候,恩格斯及时地向人们发出了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得哲学思考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得哲学思考十九世纪得马克思恩格斯,她们生活得时代没有突出得生态环境问题,加之她们面临着无产阶级解放得繁重历史任务,使她们没有可能对环境问题进行专门系统得研究。
可就是,将分散于众多著作之中有关环境问题得论述集中表述后发现,她们得环境思想就是系统得、全面得,就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得重要组成部分。
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这些理论,用发展得眼光继承,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得历史背景下对某些具体问题提出瞧法与结论,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得基本原理,那么就可以发现,她们得环境思想对今天得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实践,仍然就是完全适用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科学得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我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得强大思想武器。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基本原理来思考与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将会使我们从理论与原理上理解并做好环境保护,从而从根本上维护生态平衡,构建与谐得人与自然得关系。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就是辩证统一得。
环境保护就是过程,生态平衡就是结果,二者就是因果关系。
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达到生态平衡得目标,反之,没有环境保护就必然破坏生态平衡。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得论断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得环境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敲响环境问题得警钟马克思与恩格斯很早就发现人类生产活动给自然界造成得不良影响,在环境问题尚未充分显现,人们普遍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得时候,就极其敏锐地瞧到了资本主义得发展所带来得环境问题,对于当时城市发展带来得环境问题,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住宅问题、以及各工种工人劳动环境给健康带来得危害等。
针对当时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界取得一定成果,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更大战果得时候,恩格斯及时地向人们发出了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得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得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得结果,但就是在第二线与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得、出乎预料得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
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反思
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反思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引发了人们对环境伦理学的关注。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学科,它旨在研究人类对环境的责任与义务。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对环境伦理学进行反思与探讨。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环境伦理学的重要性。
人类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但我们的行为往往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环境伦理学强调了人类应该对自然环境负有责任,倡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环境保护理念。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短期的利益,而应该追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保障人类及后代的生存权益。
其次,环境伦理学需要与伦理道德理论相结合。
伦理道德理论是对道德行为及其规范原则的研究。
环境伦理学的目的在于给人类的行为建立道德的约束力。
在传统的伦理道德理论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互动。
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显,我们也需要将伦理道德理论扩展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环境伦理学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倡导了一种人类为自然环境负责的道德观念。
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环境伦理学的实践问题。
环境伦理学的理论研究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平衡?这需要我们探索出一种既符合人类利益又能保护自然环境的发展模式。
只有找到了这种平衡,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此外,环境伦理学还应该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科学研究可以为环境伦理学提供理论支持与数据依据。
例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揭示其原因与解决方案。
环境伦理学可以从科学研究中汲取经验教训,进行哲学反思与探讨。
科学与伦理道德的结合可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我们还应该关注环境伦理学的国际合作问题。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涉及到的国家和地区众多。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挑战。
各国应该积极进行经验交流,共同制定环境保护的国际标准与政策。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他是社会发展的必要的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作用。
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
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为、自然两方面。
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们”但人类并没有深刻领悟其含义,继续“人定胜天”的思想使全球范围内多处出现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质污染、大气质量恶化,从而引发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
当谈到环境危机时,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社会或经济问题,甚至把原因归咎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这些说法只是从特定的角度理解生态危机,而没有触及其根本原因。
从本质上讲,生态危机源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即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
它首先应该是一个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都非常重视它。
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虽然生态环境问题不十分突出,但是他们已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把握,构成了生态环境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首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依赖自然。
马克思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首先,自然比人具有客观性和优先性,这不仅体现在自然先于人而存在,人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人本身就是自然的存在。
作为自然和自然存在的产物,他无法摆脱自己的血肉,我们无法摆脱对自然的依赖。
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紧密相连。
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和应对策略
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和应对策略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发展,也威胁到了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
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思考哪些哲学思想和应对策略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生态哲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问题。
生态哲学主张人类应该把自然与人类社会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
生态哲学还强调了环境伦理学,认为人类应该尊重和珍惜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大自然负责。
如果我们把这些哲学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那么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护自然环境,发展更为环保的经济和生活方式。
例如,可以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
同时,我们也需要各国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建立合适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从根本上防止环境破坏的发生。
其次,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我们可以从伦理学的角度来思考。
伦理学的核心理念是道德与良心,也就是说,人类应该在道德上坚定地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因为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到人类自身,也影响到全球生态系统,上升到了道德层面。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可以开始从小事做起,比如减少使用塑料袋、纸杯等一次性使用的物品,鼓励身边人做出同样的改变。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认真思考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如何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最后,关于应对策略,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国情、地域和经济情况来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最重要的是推广低碳经济,抑制排放和浪费,努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三种低碳方式,从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国政治层面,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国家针对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不尽相同。
他们有的重视发展可再生能源,比如北欧国家和美国加州等地。
有的重视减排,如英国、法国等国家大力推广无碳出行。
而在中国,我们也可以看到政府部门制定了很多环保政策,如重提绿色地球,发布了《中国的复兴战略》等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从生态环境到环境哲学的思考
从生态环境到环境哲学的思考现代人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将人类社会置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
这种关系明显不同于过去,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从科学研究到社会学研究,人们正在考虑其所处环境的价值,并且这种价值观对人类社会的运行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实际出发的关注的视角,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就是说,如何确保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这就要求人们要考虑和认识生态环境本身的价值观。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有关生态环境的实际问题。
现代社会,尤其是大城市,发展得很快,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它们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要重视环境保护,实施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政府应积极作出努力:一方面,加强环境监管,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改善环境活动,实施绿色节能低碳技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开展植树造林等活动。
其次,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现代人考虑环境价值的方式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因此对环境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从哲学的角度考虑,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其实是一种哲学思维,它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观念,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关系。
人们开始把自然的价值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将自然视为一种文化和审美的基础,从而使得环境问题成为重要的社会课题之一。
最后,我们也要着眼于发展良好的环境哲学,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环境问题。
环境哲学指的是以良好的环境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动力,从哲学角度研究自然环境的价值观。
这需要从伦理、审美和文化等多个层面出发,寻求运用哲学的理论去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和谐的环境观。
实现这一理想,人们必须从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科学管理模式,使环境哲学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
总之,现今社会中,认识生态环境以及建立一种良好的环境哲学,都是重要的社会话题。
它既是一种伦理的考量,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合理 的, 对生 态环境来 说是不公平 的。环境 伦理就是要建 立一
种促使人类从思想 意识 上 、 神上 和行为 上 自觉 遵循 自然规 律 , 精 重视 自然规 律 , 适应 大 自然 , 而建 立一种人 类科学 改造 、 去 从 利 用、 开发和保护 自然 环境 的道 德规 范和行 为约束 , 实现人 与 自然 的和谐 。人类如果遵守 自然演变规 律 , 自然界 就会 带给人类 丰厚 的 回报 , 人类整个 的生态 系统 就会 在平衡 中不断 得到发 展壮 大;
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中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 把生态 伦理的 理论 实践逐渐引伸到生 态保护与环境 建设的活动之 中 , 面提高生 态 全
环境质量 , 有效地建设和维护生态环境 。但 是人 的需求 是无止境
的思想观念正在从人类 中心主义 向生态 中心主义转变 , 社会经济
发 展模 式转 向人 与 自然和 谐发 展 的模 式上来 。关 注和解 决人 的 问题 , 应该在全社会 范围 内, 政治 、 从 经济 、 法律 和教 育等各 个方
邹 丽芬
( 福建农 林 大学 人 文 学 院 , 州 3 0 0 ) 福 0 0 7
摘 要: 在人 与 自然的矛盾成为新的社会基本矛盾 的背景下 , 强生态建设 , 护 自然 资源和 生态 系统 , 加 保 维护生 态安 全, 促进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是人类社会发展 客观要 求 , 是构建 和谐社会 的前提 与基础 。因此 , 也 寻求解 决环境 问题 的 出路显得
身不是人 的身体而言 , 的无机 的身体。人靠 c然界生 活。 【 是人 a ” 2
这就是说 , 自然 界是人 为 了不致死亡 而必须 与之不 断交往 的、 人 的身体 。所谓人的 肉体生活 和精神生 活同 自然界 相联系 , 也就等 于说 自然 同 自身相 联 系 , 因为人是 自然 的一部 分。所 以说 , 我们
作者简介 : 邹丽芬 (9 8一) 女 , 17 , 福建浦城人 , 助教 , 硕士 , 究方向为生态哲 学。 研
在十六 届四中全会和省部 级主要领 导干部“ 提高构建社 会主 义和谐社会 的能力 ” 专题 研讨 班上 , 胡锦涛 总书记 曾就社会 主义
人类 中心 主义是 一种 以人为 宇宙 中心 的观点 , 其实质 是 : 一切 以
道德素质极大提 高的基 础上 , 治与法治 互相促 进 的前 提 下 , 德 才 有 可能实现资源与环境 问题 的彻底 解决 , 人类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 才有可能实现 。因此 , 想解决 好环 境 问题 , 要 环境伦 理道 德的建
立就显得十分迫切了 。
二 、 用 科 技发 展 的 成 果 利
人为 中心 , 或一切以人为尺度 , 为人 的利益服务 , 一切从 人的利益 出发 。 这种思想 已经使 得我们 生存 的环境 被我们遵 循 的生 产 、 生活方式破坏 了, 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 代价追求 的发展 方式是 这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 了高度概括 , 出: 我们要建设 的社会 主 指 “ 义和谐社会 , 应该是 民主法治 、 公平 正义 、 信友爱 、 满活 力、 诚 充 安
定有序 、 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但长期 以来人类对 自然 界的掠夺式 的开发利用 和全方位 的污染 , 远远超 过了 自然界 本身 的再生能力 , 得生态 平衡遭 到严重 破坏 , 类 的活动结 果 反过 使 人 来 又成为祸害人 、 奴役 人的 异己力量 , 自然 界开始 向人类 进行 疯 狂的报复 。寻求解决 环境 问题 的出路是 当今面 临的一个 重 大 问 题, 本文就 此做 了一定 的探讨 。
人 类 破 坏 自然 规 律 , 自然 界必 然 给 予 人 类 以 报 复 。 自然 界 的 一 切
、
建 立环 境 伦 理 道 德
生态伦理观的建设和确立既是一个哲学 问题 , 又是一个 社会 问题 。环境建设必须从哲学和社会的角度全 面加 以考虑 , 我们 在
归 根到底都 要遵循发 生 、 发展 和消 亡的客观 规律 , 人类 必须按 照 自然界的规律 办事 , 它是辩 证地 而不 是形而上 学地发 生 的 , 是 这 人 类生存发 展的必然 要求 , 是实 现经济社会 可持续 发展和 生态 也 可持续发展 的要求 。随着人类 对生态环境 问题认识 的深化 , 人类
20 09年 9月
湖 北 第 二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n lo b iUnv ri fE u ain o ra fHu e iest o d ct y o
S p. 0 e 20 9
第2 6卷第 9期
Vo . 6 No 9 哲 学 反 思
尤 为 重要 , 文对 此从 伦 理 道 德 、 技 等 方 面做 了探 讨 。 本 科 关 键 词 : 态环 境 ; 与 自然 ; 学反 思 生 人 哲 中图 分 类 号 :0 B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3 4 2 0 0 -090 17 - X(09)90 3 -2 4
的 , 的欲望则好 比洪水猛 兽 , 人 如果对 它不 加节制 , 其泛 滥 , 任 不
加以引导 , 终将毁灭人类 自身 , 了可 持续发展 , 为 我们必 须彻底转 变无节制地生产和过 度消费的观念。对此 , 仅仅 依靠法治 还是不 够的 , 只有 同时深入 地贯彻 以德治 国 的方 略 , 种转 变才 有可 能 这
面 开展工作 , 其关键 最终还 是要 落实 到推进人 的发展 、 面提 高 全
人 的素质 , 尤其是人的思想文化素 质和道德素 质。在 文化素质 和
实现。江泽 民提 出的 以德 治 国的方略对促 进可持 续发 展有 重要
意义 , 只有在以德治 国基础上 , 环保立 法、 守法 和执法才 能做得更 到位、 更有效。致 富不忘节约 , 发展不 忘环保 , 实现这样 观念 的 要 更新 , 关健 在于贯彻 以德治 国。所 以, 生产 与消 费都 必 须遵 守环 境伦理道德 , 建设好 环境 伦理道德 。马克思说 :“c然 界 , a 就它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