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动画—东阿镇(2)

合集下载

古东阿县城(现平阴县东阿镇)

古东阿县城(现平阴县东阿镇)

除于慎行外,为春秋时谷城旧地,是齐相管仲地采邑.[汉书].[水经注]等均记载谷城有三归台,现遗址尚存.[左传]记载,齐鲁等藷诸侯国多次在此期遇、会盟.汉设谷城县.张迁曾在此任谷城长,故有著名地张迁碑.谷城山即今黄石山.秦未隐士黄石公圯桥授书后,居于此,更名黄石山.明洪武八年,因黄水为漶,东阿县迁于此至解放初.于慎行以家乡居此而引为自豪,所以他地诗集、文集等多以“谷城山”为名.此时地于氏家族因世代为官,又出了于慎行这位阁老爷,使于氏家族声望达到顶峰,也成为当地之望族.于氏祖居登州府文登县赤山盘龙村,于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三九三年)由一世公于深迁东阿杨柳渡(东阿县杨柳乡),即现黄河西东阿县杨柳渡,因是始迁之祖,后世故称一世公.于深生子于忠,为于氏二世公.字楮村,为邑三老.于忠生三子,长隆、次盛、三时.于时号翠峰,封寿官赠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长住云翠山下.此后,于氏家族便迁于黄河东居住.于时为人忠厚,乐于助人,深得乡里称颂.于时为于慎行族支地三世公.于时生五子,长子于玺,次子于壁,三子于莹,四子于瑶,五子于玭,字子珍,号册州,自幼聪惠.曾在副都御史刘隅等所办地东流书院读书.十三岁即考取庠生.又补廪生,后又在山东生员竞考中获第一名.被称为神童.十七岁中嘉靖戊子科举人,任许州知州,服阕宁、靖州知州.因他判案公道,断案如神,又体恤百姓,并亲到民间放赈救贫,众皆交口称颂,三年后升平凉府同知.又三年后,因政绩卓著,再升庆阳府知府.累赠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谢居家园.其原配便是刘隅兄,进士刘田之女,诰封淑人.生四子,长子于慎动,次子于慎思,三子于慎言,四子即于慎行.于玭又娶一侧室黎氏,生五子于慎由.这个时侯地于氏家族,可以说是自他们迁居东阿以来至今六百余年中,最为辉煌地时期.创造这个辉煌家族史地主要人物就是于慎行父子、兄弟及儿侄等几代人.最使于氏后人引为骄傲地当然是于慎行.至今,他地后人均尊称他为“阁老爷爷”,各地族系地族长们每到过年仍把阁老像请出,供奉.除于慎行外,于氏其他显赫人物也使于氏家族如锦上添花.于慎行父亲于玭已解绍.于慎行长兄于慎动,字无咎,是他弟兄五人唯一居家为农,料理于家农事地.性静儒雅,喜泉水,号阜泉,晚年筑屋山水间闲居,赐礼部儒士,受乡人尊敬.配陈氏,六十一岁卒,生三女.二兄于慎思,字无妄.受其父影响,少年负志,博览群书,尤爱兵家著论,且记性极强,过诵而不忘.家居东阿西济水与大清河交汇处地王庄,即现班鸠店镇王庄.曾随父戎边.受大中丞张子立青睐.十九岁入乡试时,因考场兵备森严,强令考生解衣光脚,视考生如犯人,因而恼怒,从此不再科试.万历十五年,于慎思入京师,居于慎行官坻,“欲试词林游太学,”不幸逝世于京师,享年五十八岁.朝中各部,皆去挽吊.留有著作《庞眉生集》,于慎行为其作序.所作《石淙记》、《游监山记》,是描写洪范山水地好文章.因他钟爱褚村石淙景致(即今洪范镇纸坊村东南),特在此构筑别墅,会四方文人墨客赏景赋诗.于慎行也常到此处闲居.于慎行《夏日过二兄石淙别业二首》中赞其景致道:“桃花落尽武陵溪,碧草芊芊岸柳齐.洞口主人今不在,青山如画鸟空啼.”至今石淙遗址尚存.元东平路严实书“石淙”二字尚存.于慎行地同窗挚友,万历进士,累官大理评事,工部尚书地朱维京(字可大)题写地“石淙漱玉”犹在.于慎思配陈氏,生一子于綮、庠生.綮生一子名元广,庠生.三兄于慎言,字无择,号冲白.十四岁,入省试,虽御史赞其文,但参政万豫章,见其年青不予入取.后又赴省闱,被举为高魁.十七岁中嘉靖壬子科第八名举人.未入仕,后因会试落榜,心情怨愤,年二十九岁卒.著《冲白集》传于世.娶李氏,生二子,长名系,庠生.次子名绍,附贡授河南开封府经历.绍子鸿勋,拔贡,授推官,改授知县,赠文林郎.于慎行,字无垢,十四岁,试童子科,六人为首.十七岁入进士弟,授翰林院庶吉士,破格授翰林院编修.擢升经筵日讲官,后累升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万历三十五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谷城山馆文集》、《谷城山馆诗集》、《读史漫录》、《谷山笔麈》、《兖州府志》、《东阿县志》等百余卷留世.他娶妻秦氏,累封淑人.关于两人婚配,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泰安萧大享所撰秦氏墓志铭中讲述了一个神奇地故事,说秦氏父母在一天同时做一梦.梦见“五色云中有两锦衣儿,同乘一龙而翔天际,下立一朱衣指以示翁媪,此而女而婿也,寤,各语其梦,益异焉,朔明,保母抱文定公过其门,翁出谛视之,曰,“何似吾梦中乘龙儿,亟缔姻焉.”不必去追究秦氏父母做梦地真假或是古人迷信与否,但必须相信秦氏父母地眼光,一是夫妇俩从襁袍中就看出于慎行准有出息.二是借老天授意想攀于氏高门而动了心计.反正把女儿嫁给于慎行准能大富大贵.事实也是如此.天作之合,于慎行十七岁,便娶了秦氏.这位秦氏夫人十分贤惠,对于慎行体贴备至,家中内外大小诸事,都有她操劳,于慎行求取功名,入朝为官,与她地辛劳是分不开地.秦氏恪守夫唱妇随,随夫入朝,归家里居皆无怨言.于氏族谱没记载秦氏生子,墓志铭记载有一女,嫁与布政使乔学诗之子.其子于纬是继子.是于慎由次子过继给他地.在那个封建时代,于慎行竞未续娶,可见其品德之高尚,也可见他与秦氏感情之深厚.总之,两人实为美满婚姻.于纬,字长文,号小谷.从小受于慎行熏陶,又在秦氏地教养下:能“继文定公志.”为中书舍人,历户部主事员外郎,广州雷州知府.配王、梁、郝氏,生三子.长子元煐,字伯彦,官生.任河南南阳府通判.娶于慎行门生,大书法家邢侗女为妻.住谢庄村.次子元煜,字郎叔,号认斋.恩贡,任山西崇信县知县.广西上恩州知州.住现洪范镇纸坊村.于慎由.于慎行同父异母弟.黎氏生.字无欺,廪生,赠户部郎中.住东阿县单庄乡东于庄村和平阴县洪范镇谢庄、纸坊村;江苏沛县、济宁微山县、菏泽曹县.生于嘉靖二十九年,卒于万历十四年,妻李氏,生二子.长子于绶,字印台,庠生.初封常州通判,再封顺天府通判,三封刑部陕西刑部司员外郎,四封刑部四川清吏司郎中,诰封奉政大夫.配赵氏,生五子.长子于元景,字伯荣,别号斐然,以廪例贡,任福建邹武府通判.升顺德府长吏.次子元烨(沛县、微山县、菏泽曹县于氏之七世祖),字仲华.中书舍人,历迁常州、顺天二府通判,刑部员外郎中,莉平府知府,兵部尚书兼七省督师,赐尚方剑,就职金陵(今南京)会清革明鼎,烨公身殉国难,其子坦字君儒,因守公先灵未得,携眷回籍值兵荒年乱不克北上东阿,阻留于沛邑(今江苏沛县)城东南十五里许,后因姓名村于家楼.嗣后派分支别长居微山,次居于旗杆,三居于楼等地.乾隆五十七年东阿于氏致函沛地议修族谱,时值河决,未能集谱合修,实为吾族之憾事,民国十九年()于奕溶公、于怀龄公赴东阿寻根问祖,得晤于万韶公等回微续修族谱,二零零八年冬于保军,于保敏等赴东阿晤洪范池镇纸坊村于宪珍于宪福、于庆友等展阅谱头印证支系昭然有序;二零一零年初三支代表十余人众驱车再赴东阿阅谱勘林访亲,为履人伦之道,以慰先祖在天之灵,族众筹议为七世祖复碑清明时节承东阿于氏宗亲通力协助复立此碑以示后人,莫忘先祖、尊祖敬宗.三子元美.字魁人,京卫、京历.四子,元煦,字季和,以廪例贡,任广西隆安县知县,升桂林府兵巡道终检查司.绶五子元昆,庠生.于慎由次子于纬,嗣于慎行,已介绍.在此仅解绍于慎行前后四代人身世,其他不再一一赘述.仅此几代人,足显于氏家族之显耀.在其后至今地三百多年中,于氏后裔未达到于慎行及父子兄弟们地显赫地位,但也不乏官宦、学者、名士之辈.据统计,明末至清,八品以上入仕为官地如:奉政大夫、知县、文林郎、鸿卢寺,六品军功、修职郎,登士郎,奎文阁典藉,圣庙书写官等共二十八人;把总,拔贡,文武庠生、廪生等人;太学生、儒学训导、奉祀生、贡生等五十一人.民国时,入南京武备大学学习,后升军官及在直鲁军任军官等三人.新中国,有在领导岗位上任地区专员,主任,公安局长,黄委等中高级干部,有国家信息部、农业部干部,又有世界文化名人,众多大学生,工程师、军官、军医等,可以看出,受其祖上遗传,以文职为多.于氏家族主要以于慎行兄弟五人为族系,经三百余年世道变迁,迁徒,分布于北京、天津、东三省、广东、广西、贵州、河南等十几个省市,山东省几乎遍布十几个市县.主要以济南、泰安、聊城、菏泽为最多.而于慎行直系后裔以东阿镇、洪范镇为最多.于氏可谓家族兴旺,人才辈出.显示于氏家族荣耀地位地建筑标志是原东阿县(今东阿镇)古城内地于阁老府及其御敕建筑,以及于氏前后茔地、于慎行神道碑.东阿县以狼溪河横穿其中而分东西两城,形成“东阿县城两半,狼溪河中间串”地美景.东依少岱山,东北、西南,分别有黄石山、狮耳山拱卫.于阁老府座落于狼溪河东古东阿县衙南,武衙门街前,总占地二十余亩,分前后于街,于慎行府坻即在前于街中部.单脊挑檐地大门,左右两块上马石,饰花卉等浮雕.五级台阶.宽厚地木漆大门,雕有花卉纹饰,门上匾额雕刻:“黄阁调元”四个大字,大门内迎面是影壁.前院内北屋即正厅,三楹,单脊青瓦,全是砖、土、木结构,墙是里生外熟,即外墙用砖,里皮用土坯垒成.正厅是于慎行会客迎宾地地方.客厅正面墙上挂万历皇帝亲自书写地“责难陈善”木匾,是因为于慎行“不善临池”并向万历说实话,万历褒奖地.显示了于慎行诚实品德,曾哄动京师,永为荣耀.过二门入后院,于慎行夫妻和父母卧室及书房都在此院.于氏其他族人居住在阁老府东与西面.于氏祠堂建于阁老府后,祠堂内有乾隆时家谱碑三块,于氏自迁东阿以来地族人皆刻其上.此处还有两座御敕石坊.一是万历皇帝为于仳侧室黎氏夫人敕建地,曰卽《千秋著即蔇》.另一座碑坊是崇祯年建,曰:《三世承恩》,是恩封于慎行,于慎由,子辈于绶、于纬,孙辈于元景,于元烨三代及其夫人们敕建地.在西城,还有几座石坊.一是万历十八年,为于纰敕建地《玉堂振藻坊》.永济桥西,为于慎行敕建地《宗伯坊》;城北门为于慎行敕建地《黄阁调元坊》.另外,还在黄河西杨柳渡为于氏敕建了《于氏始迁坊》.这些古建筑,几百年来,不但记载了于氏家族地光荣历史,显耀地位,也极大丰富了这座古城地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从而提高了它地地位.以至成为古代至解放初鲁西南一带地名城和商阜重地.遗憾地是,从公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于阁老府及其建筑随着这座古城一年一年逐步被被毁.幸运地是,《责难陈善》匾虽然在“文革”时被村里地付业组当作案板裁剪衣服,字有损害,但该匾仍被村里老妇女主任保存下来.今天阁老府坻已被夷为平地,种了粮菜瓜果,更幸运地是,两扇大门被当作屋梁被人盖在屋内,《黄阁调元》四字尚存.二门西望柱尚存,原于氏祠堂内地家谱碑,还在原地子然而立,她们和永济桥,东城门一起,象几个失去家园地孤寂老人,昼夜默默地看着狼溪河水缓缓流去.于氏祖茔,最初是于时(于慎行祖父)地长子孙于忠从杨柳渡迁至今洪范镇谢庄村前地,今叫后于林.于林位于平阴县洪范乡纸坊村之西谢庄之南两河两海之间,龙泉、扈泉、日月双泉、孝泉、天地泉、墨泉、拔箭泉、白雁泉八大名泉环绕祖茔流入黄河,四周有华山、云翠山、大寨山、双祯山等数百个山峰形成百鸟朝凤、万花吐芳之势向祖茔肃然起敬.于慎行辞官里居后,用朝廷赐给他地金币重新修建地,除于慎行外,于氏家族一应人等皆葬于后于林.于慎行为他祖上修了坟茔,拉了林墙,植了松柏树,祖茔立有御敕牌坊《龙骧世袭》.现在地于氏祖茔已全部毁坏,地上建筑已荡然无存,只有于玭、于暨元等墓志铭存于于氏后人家中,茔地被毁前,归谢庄村于氏后人管理.于慎行墓地,在祖茔前.是于慎行死后万历皇帝敕建地,占地余亩.所葬全是于慎行后代.归纸坊村于慎行后代管理.叫前于林.于慎行墓地,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墓前甬道两侧,立有石俑,石马、石羊、石虎和华表各两对,华表上雕有望天吼.石刻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墓地前门外有两高大石狮,雕刻精细.生动逼真.前门外还各有两块石碑,东阿县令监立,东边碑额书“恩光金壤”,西边碑额书“崇溢春秋.”墓前建《帝锡玄卢》坊一座,并刻有万历御书“责难陈善”四字.石坊两边立有十三块碑,每块碑皆在前文刻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应为圣旨碑,其中有一块无字碑,据说是传圣旨碑,即圣旨来后,挂于碑上.《于文定公墓碑》由邢侗书写.墓内除去植柏树等外,万历还御植白皮松五十九棵,此种松树为希有树种,至今仅存棵,在全国仍属集中面积最多地.该墓地有如此大地规模,是万历恩准,并按一品官例给他这位教师建地,当时并派刑部郎中金继震等亲自护送.工部侍郎刘元霖奉旨遣通政司在右通政王永光亲自建造.于慎行地得意门生邢侗在于慎行死后,帮着求敕,求谥及办理丧葬诸事,于慎行墓地及神道碑刻多由他书写,直到把墓地建筑全部完成.于慎行墓地这座御敕园林,除曲阜孔林.邹县孟林外,在鲁西南一带是很少见地.它和阁老府一样,显耀着于氏家族地地位.几百年来,是来东阿洪范一带游赏者地必游之地.但是,它地命运与阁老府一样,也是毁于轰轰烈烈地“文革”时代,但它没毁于当地造反派地手中,却毁于远在百里之外地聊城师范地“革命小将”手中.倾刻之间,这位阁老爷就被撒骨扬坟,园内石刻全部推倒.除去当时地大趋势,“革命小将”可以易地革命地原因外,于林被毁还有两种传说,一是于慎行当年得罪了人,他地后代进行报复.二是文革前,聊师地学生来于林游玩,摘了一些松壳、被看林人训斥,学生借机报复.所幸地是,前大门基本保留.于慎行夫妇墓志铭几经磨难未被破坏,他是被于慎行地第十九代孙于庆坤等在当时施巧计保存下来地.于慎行墓地被毁后,全部石刻被用来修桥和垒石渠,大都破成石料,分为碎块.为了保住墓志铭不被毁坏,于庆坤等便想出一条巧计,请当时任洪范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地高长齐(属东方红造反派头头),在墓志铭背面写上毛主席语录,这样,谁也就不敢毁坏了,高长齐地毛笔字写地不错,他欣然同意,挥笔便写下了:“领导我们事业地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事业地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地动力''.果然,建桥时没有人敢砸一锤.在桥上多年,完整地保存下来.与其说当时高长齐是显示自己地字写地好,不如说,是他做人地良知,使于氏夫妇墓志铭这件文物保存下来.他与于庆坤等应千古留名.于氏夫妇墓志铭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修桥时,有民工欲把它们解成小块石料,又被当时曾当过民办教师地民工拦住,并给民工讲了它地意义,民工们主动找拖拉机把它运到洪范乡政府,现保存于洪范池内龙王庙廊檐下.于氏夫妇墓志铭是曾任首辅地叶向高撰文,它保存下来,为研究于慎行生平提供了重要资料.原来地五十九颗白皮松,现仅剩四十四棵,仍枝干挺拔茂郁葱翠,向今人昭示着,这里就是近四百年前于阁老墓地.坟茔等被毁后,墓地内陆续建起了供销社、粮所、预制件厂.粉房、食品站等.近几年来,当地政府结合洪范山水旅游,欲把这处文物古迹修复起来.经过努力工作,供销社、粉房等陆续迁出,现已修复了部分石刻.但愿这座御敕园林能恢复旧貌,以告慰于阁老在天之灵.并希望它重现昔日光彩,为现代文明服务.显耀于慎行地位和为他扬名地另一个重要古迹,就是立在现旧县乡古御道[现二二零国道]旁地于慎行神道碑.就因为它立于古御道旁,几百年来凡到过东阿县地官员、名流、文人、商客等,都要观瞻此碑,并惊叹不已,津津乐道,因此也使此碑闻名遐迩.该碑地高广创中国碑刻之最,“文革”时被毁.据当地人或当年毁碑人回忆,该碑高约十八米左右,宽约一米八,厚约六十多公分,这在全国是极为少见地.碑额书“大明”二字,碑文为:“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谷山于公神道.”字为大书法家邢侗所书,万历皇帝敕建.建造如此大地神道碑,足见万历皇帝对他地这位老师地尊敬,也是对他老师地一生功绩地肯定.。

央视聊城宣传片解说词

央视聊城宣传片解说词

央视聊城宣传片解说词享有“中国江北水城”之誉的美丽的聊城,坐落于广袤的鲁西平原上,位于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是黄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现辖东昌府区、临清市和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及开放开发综合试验区,全市总人口566万,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

聊城的水资源非常丰富。

黄河、京杭大运河从市区穿行而过;马颊河、徒骇河、漳卫河、赵王河等众多河流纵横交错。

聊城境内,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条。

众多的河流、美丽的湖泊形成了“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水城风貌。

在聊城的湖泊、河流之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当属东昌湖了。

东昌湖始建于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在原护城河的基础上经历代开挖而成。

它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水面系5平方公里,可与杭州的西湖相媲美,民间有“南有西子,北有东昌”的说法。

东昌湖引黄河水为源,常年水深3-5米,水面明如宝镜,清如碧玉。

东昌湖的周围是广阔的草坪,常年绿意盎然,还有视野开阔的腾龙广场、金凤广场等,景色宜人。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东昌湖的水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水质之优,为全国罕见。

东昌湖如一条碧绿的玉带,紧紧环绕着已有千年历史的聊城古城。

古城占地1平方公里,呈正方形。

古城风貌保存完好,它的正中矗立着明初修建的光岳楼。

此楼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重点保护单位。

古城内大街小巷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

古城区民居,至今仍保留着白墙、灰瓦、坡屋顶的传统建筑风格。

东昌湖的东岸又一条著名的河流蜿蜒而过,它就是明清时期非常重要的漕运通道——京杭大运河。

当时,聊城得京杭大运河水陆交通的便利,商贾云集,沿河两岸,会馆林立,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以都会”,成为京杭运河沿河全国九大商埠之一。

位于东关古运河西岸的山陕会馆,是清朝乾隆年间山西、陕西客商集资合建的一处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

东阿周边旅游景点大全

东阿周边旅游景点大全

东阿周边旅游景点大全
东阿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以下为东阿县周边旅游景点的大全:
1. 肥城古城:位于东阿县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保存完整,有明清时期的宫殿、庙宇和碑刻等。

2. 龙山风景区:位于东阿县西部,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
山水相映的自然景观和古代建筑群落,是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3. 董家庄:位于东阿县东部,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明代古村落,有明代建筑和古老的街巷,展现了中国传统农村的风貌。

4. 紫禁城:位于东阿县中部,是中国四大围城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雄伟的建筑。

是游览东阿的必去之地。

5. 临清古城:位于东阿县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如城墙、古街和庙宇等。

6. 泰山:位于东阿县北部,是五岳之首,有陡峭的山峰和壮观的自然景观,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7. 济南泉城广场:位于东阿县西北部,是济南市的标志性景点,有丰富的喷泉和文化活动,是游览济南时的必去之地。

8. 曲阜孔庙:位于东阿县东北部,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孔庙,有丰富的文物和历史背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址。

9. 栖霞山:位于东阿县南部,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有古刹和自然景观,是信仰和观光的好去处。

10. 千佛山:位于东阿县西南部,是济南市的著名景点,有悬崖峭壁和古刹寺庙,是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结合体。

以上是东阿周边旅游景点的大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东阿名胜古迹

东阿名胜古迹

东阿名胜古迹□水韵斋主人东阿县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对于东阿的名胜古迹你又了解多少呢?黄河八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流经东阿五个乡镇,56个自然村,沿东阿边界流程57公里。

东阿这段雄伟的百里金堤,堤身坚实,堤顶宽广平坦,护坡布满茂密的青草,堤身上下是遮天蔽日的树木。

雄伟的金堤,既像水上长城,又像绿色林带,游客漫步其上,且行且观,黄河如带,水声滔滔,波光粼粼,天光云影,树木参差,芳草满坡,禽声和鸣。

您若从于窝村沿金堤南上,可观赏到东阿县境内的黄河八景。

1.彩虹飞驾黄河东阿段,地处下游,河道平缓,泥沙淤积,河床高出地平面五米左右,是名副其实的悬河。

“自古黄河不夜渡”。

特别是在东阿段,更是旋涡横流,险象百出。

无风三尺浪,顺河常有风。

漫滩大,水流急,船不能靠岸。

非但夜渡危险,白天也常出事。

人们早就梦想,能在黄河上架起一座桥梁,方便交通。

1970年12月1日,东阿县于窝村南,浊浪滔天的黄河之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黄河大桥全长963.5米,宽10米,高14.81米。

由主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

桥南端建有一座供人游览小憩的四柱凉亭和小花园,亭中有用钻探河底桥基时采集的岩芯圆柱体为柄做成的巨型火炬。

黄河大桥似长虹卧波,雄伟壮丽。

登上大桥,举目远眺,滔滔河水天上来,滚滚东流不见头。

低头俯视脚下,浪花飞溅,水鸟嬉戏。

汛期桥上观浪,犹如钱塘观潮,为黄河一大景观。

“自古黄河不夜渡”已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笑谈。

2.艾山卡口顺着蜿蜒九曲的黄河行走,来到东阿境内的艾山,你就会发现,宽宽的河床在艾山脚下陡然变窄了。

艾山卡口是黄河下游河道从宽变窄的分界点,艾山卡口以上河段河道宽一般在5到10公里,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大肚子”,而艾山卡口往下的河段则变成“窄肠子”,河道宽仅为1.5公里左右,一下子缩小了5倍多。

艾山的对面为外山,两山挟持,形成天然的卡口,急速的黄水蜂拥而来,挤在狭窄的河床内,咆哮、怒吼、奔腾,形成一个不是壶口,胜似壶口的壮丽景观。

东阿镇

东阿镇


狼溪河,发源于洪范池镇的南部 山区,源头由三条较大的支流汇 成:一条发源于云翠山西侧,大 顶山东侧的刘庄一带;另一条发 源于云翠山东侧,大寨山西侧, 两条支流在张海村东汇流,汇流 后向北至纸坊村,又和发源于大 寨山东侧与韩寨山之间的支流汇 流,形成浪溪河上游。这段河道 两岸山高坡陡,水流湍急,一般 深30米左右。 从纸坊村向北流经东阿老城,把 旧东阿镇分为东西两半,著名的 永济桥,就座落在狼溪河上,以 解决城东西车马行人的往来。穿 过东阿城,向西北由小河口村流 入黄河、河道长18公里。旧志记 载:狼溪河与大清河、运河相连, 航运货船能直通南(江南)北 (河北)和海边(利津),黄河 夺清后,漕运不通,黄水倒灌, 河道淤积,山洪泛滥。清光绪三 十年、三十一年(1904年1905 年)和民国十年(1921年)旧官 府曾数次对下游河道疏浚。狼溪 河河宽30至50米,流域面积118 平方公里。最大流量每秒150立 方米。
相传于阁老年高回归故里,用上好 的阿胶、玫瑰、高粱、小麦酿酒, 准备献给皇上。不料,万历皇帝御 驾东阿专程探望恩师。饮此酒后, 连称:“好酒”,当即吟出:“一 樽今日酒,千里故人心”的诗句。 至今阁老贡仍是宴宾待客的地方名 酒
• 曹植在封为东阿王的 短短三年间,作了 《社颂》、《卞太后 谏》、《上卞太后》、 《征蜀论》、《怨歌 行》、《矫志诗》等 十几篇诗文。
• 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 232年)二月,时年四十 一岁的曹植,又被迫离开 东阿,转封于陈,并以东 阿王妃为陈王妃。即在此 年,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渴求试用,终未如愿,忧 郁成疾,十一月即病逝于 封地。他卒时念念不忘东 阿,遗令薄葬于他曾常常 游玩的东阿镇西之鱼山。

于阁老就是于慎行,衙前村人,生 于明朝嘉靖二十年( 1545年), 卒于万历三十五年( 1608年)。 他自幼聪明好学,六岁中秀才,隆 庆二年考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 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皇帝日讲 官。著有《读史漫录》、《谷城笔 录》、《谷城山馆文集》、《谷城 诗集》等。《明史》称他“学有原 委,贯穿百家”“神宗时文学为一 时之冠”,卒年六十三岁,赠太子 太保,谥号文定公。

琅琊古城,“出圈”有道

琅琊古城,“出圈”有道

琅琊古城,“出圈”有道作者:韦婧来源:《走向世界》2024年第19期春节假期,琅琊古城人气鼎盛,游客超七成来自临沂之外,其中近四成来自省外;容纳2600人的琅琊大剧院原定一天两场演出,清明假期临时增加到六场;2024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花落临沂,古城又承担起大会开幕式演出、现场观摩等任务……山东的国风古城不在少数,位于临沂河东区的新晋古城——琅琊古城为何频频“出圈”?文化是历史的烙印,是城市发展的精髓和灵魂,也是文旅创意的灵感来源。

临沂,古称琅琊。

千百年来,这个温婉如繁花的地名,让无数世人心之神往,但它是仅存在于古籍名著中的只言片语,或是在影视剧作中昙花一现,无法细致品读。

如今,美好如“琅琊文化”,也需要一处物质依附,让更多人可触可感。

于是,琅琊古城的到来应时应景。

“我是人民广场起飞的一只鸽子,我自琅琊来;我是沂河的流水,我自琅琊来;我是琅琊大地上的一卷竹简兵书,我自琅琊来……”这是正式开城之前,“琅琊古城”公众号于1月5日发布的第一篇推文——《我自琅琊来》。

该文一经发出,浏览量迅速破万,唤起了天南海北临沂人对于家乡的文化自信。

拥有148万粉丝的抖音旅游博主“野生王小土”表达了对临沂城的感受:“这里有凌晨三点就排队的美食——糁,有临沂炒鸡和大煎饼!白天是2024年的临沂,夜晚是千年前的琅琊、灯火辉煌里的梦中古城。

在琅琊古城,临沂把琅琊文化立体地搬到了大家面前。

”2月2日,琅琊古城正式开城迎客。

游走在古城街道,瑯琊风华让人移不开眼:瀑布从小山顶端倾泻而下;亭台楼阁掩映在山石与草木间;身着古代服饰的演员自远处翩跹而至,与游客互动;舞台上,舞者在举手投足间将琅琊故事缓缓叙说。

百步入梦琅琊古城,城内十步一景,琅琊文化是琅琊古城的底色。

“琅琊古城正是依托琅琊千百年来厚重的历史及文化背景,融文化于旅游,再现了一幅临沂三千年文化的实景画卷,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感受到来自琅琊文化底蕴的冲击和惊艳。

”琅琊古城景区副总经理蒋月表示。

东阿一日游解说词

东阿一日游解说词

东阿一日游解说词一、东阿简介东阿县位于山东省西部,黄河西岸,是著名的“江北水城”聊城市的东大门。

全县总面积 787 平方公里,辖 11个乡镇、办事处, 559个行政村,总人口 42万。

东阿县由地形特征和所处方位而得名。

历史上先属卫国,后归齐地。

春秋称柯,战国称阿。

境内有古济水东流与古黄河平行入海,河曲形成大陵,故称阿(阿有两处,在赵国叫西阿,即今天的山西省葛城;在齐国叫东阿)。

秦始称东阿并置县,相沿至今。

东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上至五千多年的香山大汶口文化遗址,青家子龙山文化古城,下至汉魏以来的人文遗址、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驻足观光,尽情领略风景秀丽的鱼山、蜿蜓百里的临黄堤,夕阳照临的古墓。

沧海桑田,残迹胜景,巍峨壮观的牌坊,巧夺天工的石雕,香烟缭绕的古寺,千年陈酿的老酒,名扬天下的阿胶,杂技之乡的美誉,拳不打铜城的传说等,给古老的东阿平添了几分历史的典雅,增加了多许时代的辉煌。

东阿人才荟萃,名流辈出。

古代有兴邦治国的贤相晏子,才高八斗的东阿王曹植,传奇大将程咬金,帝王之师于慎行,清正廉明的张本、陈宗妫,北洋军政要员张怀芝等;现代则有抗日将领刘海涛、汪洋,新中国药政管理创始人孟谦,长期担任党政领导的田维新、姚仲明,刘胡兰式的英雄孙秀珍等。

许多名人志士为东阿历史增加了绚丽的光彩。

东阿是山东丘陵和鲁西平原、齐文化和鲁文化、长江水和黄河水的交汇处。

地势呈狭长形,东依泰山余脉,西望鲁西平川,独有的地貌特征形成了卓越的资源优势。

境内沿黄河绵延10余座山丘,是鲁西地区唯一有山的县,也是平原地带的建材基地。

东阿临黄线达114华里,是山东省临黄线最长的县。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东阿位山与黄河立体交汇。

东阿地下水丰富,资源总量达460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2.8亿立方米,水质优良,富含矿物质、微量元素,为天然优质饮用矿泉水。

优良的水质使东阿酿造出了千年贡品阿胶。

东阿作为中国阿胶之乡、中国喜鹊之乡、东方佛教音乐圣地、中国民间杂技摇篮、中国武术之乡,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东阿概况

东阿概况

平阴县东阿镇是一座历史古城,年代久远,声名远播。

春秋时期为谷邑,曾为齐相管仲之食邑;秦代称谷城(相传,此地古代盛产五谷,神农氏曾尝五谷于此,故而得名);明朝洪武八年始为东阿县驻地。

新中国成立前夕,因行政区划变革,东阿县城驻地移往铜城,原址则划归平阴县而成为一个镇至今,全镇面积95平方公里,人口4.2万, 辖5个办事处,55个行政村。

东阿镇位于济南、聊城、泰安三市交界处,是济南市的西大门和卫星城。

东靠京沪路、西邻大京九,泰聊铁路、青兰高速、新老两条二二0国道贯穿全境,与鱼山曹植墓隔河相望,距国家级森林公园——腊山不足二十公里,离著名的水泊梁山也只45公里之遥,同家喻户晓的程咬金的故乡斑鸠店更是近邻。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东阿镇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无南天之酷热、北国之寒冷,故而山清水秀,田良土沃。

22%的山地,大小47个山头,分布在东南部,山上松柏葱郁,古树杂生,百草丰茂,泉水叮咚,浓荫密布,千姿百态。

虽无名山大川之壮观,亦有自身独特之秀美,正所谓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不可相提并论。

狮耳山的奇特、东黑山的险峻、少岱山庙会、黄石山的传说都各具魅力,令人神往。

西北部,50%的平原,一望无垠,五谷杂粮、蔬菜林果生长其间。

火红的高粱,金黄的谷穗,雪白的棉花,起伏的麦浪,挺拔的玉米,香气四溢的玫瑰,羞态可掬的桃杏……构成了一幅醉人的天然图画,正是典型的黄河下游的田园风光。

置身其中,凭目远眺,让人顿生几分生于斯、长于斯、工作、生活于斯的喜悦与自豪。

悠久的历史,优良的环境,优越的地理条件,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

流经全境九泉汇成的狼溪河,迷人的“古东阿八景”,见证历史的孟庄汉墓,造型奇特的明代永济桥,令人遐想的黄石公祠、苍桑古老的东城门……,遍布全境,美不胜收。

春秋时期的管仲、晏婴、秦朝的黄石公、三国的曹植、晋朝的慧静和尚、宋朝的水利学家应言法师、明朝“文为一时之冠”的文学家于慎行,或分封于此,或做官于此,或隐居于此,或生长于此,他们都名噪一时,留下了不少佳作佳话,现存的诗词歌赋、策论碑文、兵书教义,以及民间传说,构成了东阿镇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聊城的一些传说故事一 文档

聊城的一些传说故事一 文档

聊城民间故事关于聊城凤凰城的传说聊城也称“凤凰城”,因为聊城古城池位臵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

对此,还有一个传说:传说,聊城一带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对凤凰,统率着林中百鸟,过着幸福的生活。

有一年发大水,东海一条恶龙来到此地,驱走了凤凰,使这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叫它东州湖。

地方官见湖波荡漾,周围林茂花繁、景色优美,便想在湖边建城,但工匠们感到工程艰难,均不敢承担。

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叫王东,一个叫王昌,他们自告奋勇,愿意承建。

原来这两人就是被恶龙赶走的那对凤凰所生的儿子。

王东、王昌建城,凤凰率百鸟送来木石用料,不长时间,一座雄伟的湖城建成了。

人们为了纪念凤凰在建城中的功绩,便将该城起名为凤凰城。

后来,东海恶龙又兴风作浪,企图摧毁新城。

此时,王东、王昌即力战恶龙。

恶龙逃往东海,扒出一条水道,引海水来灌城。

为救凤凰城的百姓,王东、王昌兄弟二人钻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

人们为感谢两兄弟献身保城救众的高尚品德,便将凤凰城又改名叫东昌城。

聊城斗虎屯的传说距聊城西北30公里,有一个小镇叫斗虎屯,在这里流传着“小牛斗老虎”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户赵姓人家。

,赵员外家里养着一辆马车,三头黄牛,还有四个帮工的伙计。

这是一个深冬季节里少有的暖和天。

赵员外吃完晚饭后,照例到院子里进行每天必须的巡视。

他来到畜圈内,发现自家的小黄牛浑身是汗,还粘着满身的草屑和泥土。

问正在给牲口添草料的老李:“这牛犊子怎么弄的,一身汗,还粘那么些草末子?”“不知道!”“两天了都这样,还特别能吃。

”老李回答后又添了一句。

“是不是谁家抓它干活去了?”赵员外又追问着。

“不象!它身上没有套印。

”赵员外听罢,走上前仔细地打量着心爱的小黄牛。

这是一头快满一岁的牛犊子,四肢健壮,牛头硕大,瞪着两只铜铃似的大眼睛,一边吃草一边呼呼地喘着粗气。

浑身上下除粘着草屑和泥土之外,丝毫看不出绳套磨擦的痕迹。

右肩胛有一处刮破的伤口,还在渗出血丝。

黄河畔的文化瑰宝

黄河畔的文化瑰宝

文/阴小亿国文化西来说”的谬断。

龙山文化时期,“圣王”虞舜便诞生于此,并从济南开始把他的“王道”“德化”传于“十二州”,由此,点亮了中华文明的暮夜。

此后,源于黄河支流大汶河的大汶口文化、西河文化、后李文化等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坐标”。

可以说,黄河文化撑起了一座厚重的济南。

风韵犹存的千年遗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历史遗存散落在黄河两岸。

有齐长城、闻韶台、洛庄汉墓、危山兵马俑、四门塔、灵岩寺、齐烟九点、黄河铁路大桥、泺口古渡等一批文化遗迹,还有黄河号子、黄河夯歌、鼓子秧歌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济南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00余项,市级以上与黄河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300项。

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齐长城,西起黄河,东至黄海,东西蜿蜒千余里。

如今,济南境内的长清区、历城区、章丘区、莱芜区等地还存有齐长城遗址。

2001年6月25日,齐长城遗址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在黄河南岸,像齐长城这种从深邃岁月中走来,饱含沧桑,却依旧温润而鲜活的历史文化遗迹不胜枚举。

在黄河北岸,闻名遐迩的济阳八大景观之首“闻韶台”,是一处具有浓郁儒家文化特色的古代人文景观。

相传,春秋时期的圣贤先哲孔子曾在济阳境内的千年古镇曲堤聆听韶乐,发〇黄河文明是济南这座千年古城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

图/杨海The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has witnessed the growth and progress of Jinan as a thousand-year-old city./封面故事In-depth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感慨。

《论语·述而》有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后人为纪念这一历史史实,在黄河北岸修建了曲堤闻韶台。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闻韶台不仅见证了儒家思想的赓续传承,而且也为济阳大地根植了不可磨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阿胶民谣及传说

阿胶民谣及传说

阿胶民谣及传说说起阿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东阿镇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民谣和传说。

一、阿胶的民谣是小黑驴,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狮耳山上来啃草,狼溪河里去喝水,永济桥上遛三遭,魏家场里打个滚,制胶还得阴阳水。

上面这首民谣,唱的是古人制备阿胶的事,这首民谣唱出了阿胶的制备工艺和方法,唱出了阿胶的制备用原料,唱出了与阿胶有关的自然条件及正宗产地。

一年又一年,一直流传至今,给阿胶增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

二、阿胶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下流传着一种奇怪的疾病,若得了它,就会面黄肌瘦,卧床不起,到后来气喘咳嗽,吐血而死。

人们求遍了四海的名医,用过了千百种中草药,还是治不好,一时间闹得人烟稀少,村镇冷落。

当时东阿的魏家庄,有个聪明美丽、心地善良的姑娘,名叫阿娇。

她的父母就是得上这种病,双双去世的。

阿娇看着自已的父母和乡亲们苦苦遭受这种疾病的折磨,心里像乃割一样地难受,她决心去东岳泰山祭祀药王,寻求治好这种疾病的药草。

阿娇带着千百个病人的希望,踏上了奔往泰山的路程。

她正急急赶路,只见迎面走来了一位满面红光的白胡子长老,把手中的拂尘轻轻一甩,拉住姑娘问道:。

这位大姐,匆匆忙忙要去何方?”阿娇急忙躬身施礼,把自已要去泰山代乡亲们祭祀药王菩萨,求他设法解救千万平民百姓病苦的事细说了一遍。

长老听罢,不住地摇头叹息:“这种病倒是可以治好,只是药物太难得了。

”阿娇一听有药可治,满心欢喜,连忙拜求道:“万望长老多发慈悲,可伶天下的病人,请您详细指教。

”长老见阿娇一片诚心,告诉她说:“要治好这种病,非用吃过狮耳山上的草,喝过狼溪河里的水,魏家场里打过滚的黑驴皮不可。

”阿娇一听长老的话,不觉一惊,她知道,长老说的狮耳山、狼溪河、魏家场,都是美丽的地方,可这些地方却分别被凶狮、猛虎和恶灰狼霸占着.长老说的“轳”是指那头能窜山跳涧的小黑驴,可厉害哪,连凶狮、猛虎和恶灰狼都怕它!它每天带着~群小野驴跑到狮耳山上啃草,狼溪河里喝水,吃饱喝足了就在魏家场上打滚耍闹。

聊城城市宣传片文案

聊城城市宣传片文案
聊城交通便捷,京九铁路、邯济铁路、青银高速、济聊高速在这里交汇。从聊城出发三小时可到达北京,一小时可到达济南国际机场。德商高速、济聊城际铁路、聊泰铁路、青兰高速、军民合用机场、聊黄铁路、京九高铁、聊石铁路、徒骇河通航等重大交通设施,全部列入国家和山东省综合交通发展规划,聊城水陆空立体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
聊城区位优势明显,国家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山东省实施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聊城均列入其中。依托一区、一圈、一带战略叠加优势,聊城确立了作风引领、团结实干、争先进位、科学发展的总要求。
聊城资源丰富,全市每年可利用水资源二十一亿立方,发电装机容量达到八百万千瓦,占山东省的十分之一。已探明煤炭储量二百四十二亿吨、原油储量三千万吨、盐矿储量三百一十亿吨、天然气一万亿立方米,百分之六十二的土地下面有地热资源。
聊城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纺织造纸基地,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兴起。拥有信发铝电、祥光铜业、时风机械、中通客车、鲁西化工、东阿阿胶、泉林纸业等一批全国同行业领军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五百余家,创造了国际领先的循环发展模式。入选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聊城正在成为新兴的生态化工业城市。
聊城,生态宜居,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京杭大运河、徒骇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穿城而过,城、湖、河交相辉映,是中国特色休闲宜居城市,入选美丽中国城市TOP20。
云蒸霞蔚,沃野平畴,碧水映蓝天,绿荫闻鸟鸣。环城道路,环城水系,环城林带、环城花带、环城高速,五环聊城正在实施。一百平方公里、一百万人口的双百城市正在迅速崛起。
聊城产业基础雄厚,聊城是中国重要的粮食、蔬菜、果品、林业和畜牧生产加工基地,致力于发展精致农业,以山东省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中国蔬菜第一市,有机蔬菜,绿色食品出口到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凤祥集团、蓝山集团、冠丰种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四百五十家,中国有机农业之都正在形成。

景点介绍-济南

景点介绍-济南

济南泉城夜色济南[Jinan/Tsinan/Chi-nan],又称“泉城”,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省会,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全省政治、文化、经济,金融,教育中心,也是国家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中国七大军区之一的济南军区本部。

中国16个铁路局之一的济南铁路局本部。

济南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闻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区域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城子崖,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有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等。

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谭人所作讽刺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济南的文献。

济南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隋建四门塔为全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原始部落的首领--舜(约公元前22世纪)就诞生与生活在济南一带,1929年7月正式设立济南市。

位于北纬36度40分,东经南一带。

117度00分,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650到700毫米。

下辖六个区、三个县、一个县级市,总面积达8227平方公里。

2008年年末户籍总人口658万人;常住人口约7 00万,其中市区人口已达353万。

是“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全国投资硬环境4 0优”的城市之一。

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举办城市。

名称由来济南,“济”指济水(即俗称大清河),“南”指在南边,作为词汇意思是济水的南边,是地理方位形成的地名。

古济水(音己,三声)发源于现河南省济源市,流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黄河山东段。

后因黄河改道被其夺取河床,成为了黄河下游的干流河道。

而济南,济源,济阳,济宁等地名还是保存了下来。

截止09年4月底,市区人口已达353万。

历史相传舜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

历山即济南市区南部的千佛山。

所以市内至今还散落有各种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耕山”等。

最后材料--文化古迹的探访与研究展示材料[1]

最后材料--文化古迹的探访与研究展示材料[1]

关于东阿镇文化古迹的探访与研究课题组组长:宋晓懿 陈倩倩指导教师:苏X X 张 X X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东阿镇文化古迹颇多,如:东阿古城、狮耳山风景区、黄山风景区等,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东阿镇近几年经济发展又非常缓慢,在全县相对比较落后。

我们看到玫瑰镇和平阴镇都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利用乡镇自身特色文化,大搞城乡文化带动交流,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于是我们产生了一种想法,能否借鉴他们的经验,开发我镇的经济。

通过探究,主要了解我镇的文化古迹的过去、现状、潜在的人文文化,探究文化与经济交融结合点。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我们探访与研究,了解我镇文化古迹的灿烂历史、现在风貌及所蕴含的人文文化,做好文化古迹的保护宣传工作,让全镇人民行动起来,开发利用好当地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全力打造品牌乡镇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通过探究,增强我们社会综合实践能力,增强我们保护文化古迹的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研究目的和内容⑴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文化古迹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让它美化我们的生活。

⑵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东阿古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文化。

⑶通过实地调查,了解狮耳山风景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文化。

⑷通过实地调查,了解黄山风景区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文化。

四、研究过程第一阶段;2009.7.6—7.10 成立课题组,聘请辅导教师,制定方案。

我们东阿镇文化古迹颇多,如:东阿古城、狮耳山风景区、黄山风景区等,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虽然历史悠久,但又充满了青春的气息。

这些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

于是我们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由陈倩倩任课题组组长,我们又聘请了石允平老师任指导教师,开始了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 7.12—7.18 探访东阿古城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

课题成立后,我们小组分头活动,实地调查,采访摄影,查阅资料,了解东阿古城的优美自然环境与丰富的人文景观。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知道:东阿老城始建于秦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龙山文化——精选推荐

龙山文化——精选推荐

年代:新石器时代。

这件用青玉琢成的圆雕立体人像,面部造型奇特,拱手直立、威严森然,是龙山文化时期被崇拜的神人形象,雕琢古拙简练,玉质晶莹,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上海博物馆藏。

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

山东、河南、陕西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

其中,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玉器较多,种类有玉锛、玉铲、玉、玉钺、玑和玉环等,玉器颜色有墨绿色、褐色等,玉锛上的饕餮纹,为商代铜器饕餮纹的祖型。

河南龙山文化出土数量较少,玉器种类有玉璧、玉璜、玉环、玉饰等。

陕西龙山文化发现的玉器不甚丰富,种类有玉璜、玑、玉璋、玉切刀、玉镰、玉钺、玉雕人首等。

龙山玉器与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最早发现在山东龙山城子崖,龙山文化的命名是以古陶器来命名的,在同时期的古陶器型;纹饰具有相同或者类似器型古陶的考古遗址所发现的古陶器均称之为龙山文化。

而龙山文化在考古中发现了很多高古玉器,这些古玉:根据考古学家分析论证属于龙山时期的高古玉器。

因此龙山古玉命名由此而来。

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山东;江苏;安徽;山西;河南等地都有龙山文化遗址发现。

从目前考古所发现的古玉可以看出:龙山文化古玉与龙山文化古陶器一样:具有共性和差异。

所具有的共性同古陶器一样: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器型。

差异:具有不同地域的个性。

就目前全国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同类型相比较;通过碳十四年轮校正,根据现有的不同地区的龙山文化古玉分布发展:各个地区的龙山文化发展进程并不相同,因此出现同时期龙山文化发展快慢之现象。

龙山文化的年限具体定在距今:3300-4500年。

就时间上来看早期与大汶口文化相重叠,中期与夏相重叠;晚期与商周时期相重叠。

上述的观点通过考古学中的类比学得到了证实:通过高古玉器上的纹饰与商周青铜器表面的纹饰比较,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纹饰。

龙山文化的考古,已向我们展示出当时社会的发展面貌。

当时,掠夺或保护财富、资源和生存空间的战争连绵不断,由此伴生的城墙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大。

东阿乡土史

东阿乡土史

东阿乡土史编写人员:庞茂壮东阿乡土史教案编写人员:庞茂壮第一章东阿的历史沿革教学目标:1、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乡土人文熏陶学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3、利用乡土历史,帮助学生领悟课堂。

教学重难点:东阿乡土历史的渊源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一、东阿县的历史1、西汉时设立东阿县,南北朝时,因南北分裂,政权迭易,457年东阿并入谷城县。

2、北魏,恢复东阿县。

3、1912年,东阿隶山东东临道,1928年废道直隶山东省府,1936年隶山东省第六督察专员公署。

4、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东阿随聊城专署该隶山东省。

5、南北朝时期,东阿、谷城两县曾出现合分、分合局面。

6、隋朝置阳谷县,东阿西南部划出属之。

7、明初,县治迁至东阿镇。

8、1949年8月,东阿境域界定。

9、1996年8月12日,撤销东阿县高集乡,设立高集镇。

10、2002年5月14日,撤销东阿县顾官屯乡,设立顾官屯镇;撤销东阿县姚寨乡,设立姚寨镇。

11、2003年10月8日,东阿撤销铜城镇,设立铜城街道办事处和新城街道办事处。

第二章东阿的名胜古迹教学目标:1、了解东阿的名胜古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乡土人文熏陶学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3、利用乡土历史,帮助学生领悟课堂。

教学重难点:东阿的名胜古迹及其历史的渊源课型:新授课课时: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青冢子遗址地理位置:青冢子遗址位于聊城市东阿县杨柳乡大窑村东500米处,为一土岗高台地。

历史渊源:经考察,这里是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氏族村落遗址。

据史学家断定,此遗址为龙山文化遗址。

2、前赵遗址地理位置:东阿前赵遗址位于东阿县城化工厂的东北侧,1996年12月发现,为龙山时期文化城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特色:城址平面呈舟形,中间宽两端窄,东北至西南走向,长449米,中间宽140米,东北端宽80米,西南端宽90米,总面积约达5. 3万平方米。

城墙宽8米,城墙外有壕沟,宽约8米,城址中间有南北两处断口,宽约均在30米左右,为城门址. 前赵龙山文化城址的堆积呈斜坡状,中间高四周低,四周文化层比中间要厚,南半部房址分布比较密集,龙山文化层堆积厚达1.2-2.3米,包含物丰富,出土了灰陶盆、罐、瓮等陶片,并探出了房址。

千年古城话沧桑

千年古城话沧桑

千年古城话沧桑——东阿历代县城城址位置的变迁探源一、东阿县城位置的变迁东阿从春秋置邑到秦置县,至南北朝后魏(北魏),县城均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3公里处,为治千余年,后因黄河冲淤而废弃。

据文物考古工作者调查了解,现存遗址南北城墙相距1500米,东西约2000米。

城墙均系土筑,层层夯实。

仰韶、龙山及汉代文化层厚约2.5米,多次有陶、铜、铁器及其他文物出土。

486年后魏(北魏太和十年),县城易址。

据顾炎武《山东考古录》:“后魏复置东阿县于故城东二十里,今东阿县(平阴东阿镇)境西”。

又据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称:“自是及唐,东阿未迁治”。

到宋开宝二年南迁,历时483年。

《东阿县方志辑要》中说:城址今在何处目前尚是一个迷。

969年(宋开宝二年),因避黄河水患,县治由此县城的位置向南迁址南谷镇(今平阴县旧县)。

977年(宋太平兴国二年)因山洪冲坏城池,又迁至利仁镇(今平阴县大棘城),共历156年。

1133年(绍兴二年、金天会十一年)因山洪冲毁县城,县令耿居正又将县城迁到大清河北新桥镇(今东阿县单庄乡旧城),时新桥镇地处交通要道,贸易繁荣,佛事兴盛,所谓通都大邑也!该镇建有“荐诚禅院”,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为之作记。

新桥镇历金、元两代至明朝洪武八年,为治242年。

因黄河水患而城池陷落。

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县朱真为躲避水患再次迁徙治于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历明清民国及抗日民主政府四个时期,至1947年迁治铜城,计572年。

1947年10月,铜城镇正式确立为东阿县城。

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富的县城。

二各时期县城城邑概况1.古城阿城阿城,今为阿城镇,是因镇政府驻地而得名。

春秋之际,此地称“柯”(今阿城镇西),原属卫国,后属齐国。

据《春秋》记载:“庄公十三年,公及齐侯盟于柯。

”也就是说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鲁庄公与齐桓公会盟于柯,当时鲁将曹刿曾以匕首挟持齐桓公,要求归还被侵占的土地。

《左传》注:“柯,卫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