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_王万良(课后答案2
自动控制原理_王万良(课后答案2
第2章习题2.1 列写如图题2.1所示电路中以电源电压U 作为输入,电容1C ,2C 上的电压1c U 和2c U 作为输出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图题2.1答案:X L R LL M C R M C M C R M C C X ⎥⎥⎥⎥⎥⎥⎦⎤⎢⎢⎢⎢⎢⎢⎣⎡−−−−+−=211321321100)(& X y ⎥⎦⎤⎢⎣⎡=010001其中)(3221311C C C C C C R M ++=2.2 如图题2.2所示为RLC 网络,有电压源s e 及电流源s i 两个输入量。
设选取状态变量23121,,C C L u x u x i x ===;输出量为y 。
建立该网络动态方程,并写出其向量-矩阵形式(提示:先列写节点a ,b 的电流方程及回路电势平衡方程)。
图题2.2*答案:⎥⎦⎤⎢⎣⎡⎥⎥⎥⎥⎥⎥⎦⎤⎢⎢⎢⎢⎢⎢⎣⎡−+⎥⎥⎥⎥⎥⎥⎥⎦⎤⎢⎢⎢⎢⎢⎢⎢⎣⎡−−+−=⎥⎥⎥⎦⎤⎢⎢⎢⎣⎡s s e i C L L R C C L L L RR 0001100100111x x x 12121321&&&U 3+-se[]111−−−=R y ⎥⎥⎥⎦⎤⎢⎢⎢⎣⎡321x x x +[]⎥⎦⎤⎢⎣⎡s s e i R 11 2.3 列写图题2.3所示RLC 网络的微分方程。
其中,r u 为输入变量,c u 为输出变量图题2.3答案:r c cc u u dt du RC dtu d LC =++22 2.4 列写图题2.4所示RLC 网络的微分方程,其中r u 为输入变量,c u 为输出变量。
图题2.4答案:r c cc uu dt du R L dtu d LC =++22 2.5 图题2.5所示为一弹簧—质量—阻尼器系统,列写外力)(t F 与质量块位移)(t y 之间)(t图题2.5答案:)()()()(22t f t ky dt t dy f dtt y d m =++ 2.6 列写图题2.6所示电路的微分方程,并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其中r u 为输入变量,cu 为输出变量。
自动控制原理_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控制系统概述【课后自测】1-1 试列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系统,说明它们的工作原理并比较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优缺点。
解:开环控制——半自动、全自动洗衣机的洗衣过程。
工作原理:被控制量为衣服的干净度。
洗衣人先观察衣服的脏污程度,根据自己的经验,设定洗涤、漂洗时间,洗衣机按照设定程序完成洗涤漂洗任务。
系统输出量(即衣服的干净度)的信息没有通过任何装置反馈到输入端,对系统的控制不起作用,因此为开环控制。
闭环控制——卫生间蓄水箱的蓄水量控制系统和空调、冰箱的温度控制系统。
工作原理:以卫生间蓄水箱蓄水量控制为例,系统的被控制量(输出量)为蓄水箱水位(反应蓄水量)。
水位由浮子测量,并通过杠杆作用于供水阀门(即反馈至输入端),控制供水量,形成闭环控制。
当水位达到蓄水量上限高度时,阀门全关(按要求事先设计好杠杆比例),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一旦用水,水位降低,浮子随之下沉,通过杠杆打开供水阀门,下沉越深,阀门开度越大,供水量越大,直到水位升至蓄水量上限高度,阀门全关,系统再次处于平衡状态。
1-2 自动控制系统通常有哪些环节组成?各个环节分别的作用是什么?解:自动控制系统包括被控对象、给定元件、检测反馈元件、比较元件、放大元件和执行元件。
各个基本单元的功能如下:(1)被控对象—又称受控对象或对象,指在控制过程中受到操纵控制的机器设备或过程。
(2)给定元件—可以设置系统控制指令的装置,可用于给出与期望输出量相对应的系统输入量。
(3)检测反馈元件—测量被控量的实际值并将其转换为与输入信号同类的物理量,再反馈到系统输入端作比较,一般为各类传感器。
(4)比较元件—把测量元件检测的被控量实际值与给定元件给出的给定值进行比较,分析计算并产生反应两者差值的偏差信号。
常用的比较元件有差动放大器、机械差动装置和电桥等。
(5)放大元件—当比较元件产生的偏差信号比较微弱不足以驱动执行元件动作时,可通过放大元件将微弱信号作线性放大。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课答案
第二章习题课 (2-11d)
2-11d 求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
解: (1)
R(s) G1 + G2
C(s)
_
HG2
R(s)
_
C(s) G1 + G2
L1 H
C(s) R(s)
=(G1+G2
)
1 1+G2H
(2) L1=-G2H P1=G1 Δ1 =1
P2=G2 Δ2 =1
第二章习题课 (2-11e)
+6y(t)=6
,初始条件:
y(0)=y·(0)=2 。
A1=1 , A2=5 , A3=-4 ∴ y(t)=1+5e-2t-4e-3t
解:s2Y(s)-sY(0)-Y(′0)+5sY(s)-5Y(0)+6Y(s)=
1 s
∴
Y(s)=
6+2s2+12s s(s2+5s+6)
A1=sY(s) s=0
(2-4-2) 求下列微分方程。
UC(s) Cs
Ui
-
1 I1
IL
R1
-
IC
UO R2
UL sL +
Cs UC=UO+UL
2-6-a 用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有源电网络如图 所示,试采用复数阻抗法写出它们的传递函数。
解:电路等效为:
=-
UO R2SRC2+1+R3
UR1I =-
UO RR22+·SS1C1C+R3
=-( R1(RR22SC+1)+ RR31)
H
第二章习题课 (2-11c)
2-11c 求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
解:
R(s)
自动控制原理_高等教育出版社_王万良__课后答案
G1 ( s )
R ( s) + −
G2 ( s )
C ( s)
图题 2.7 解:传递函数为:
C ( s) G2 ( s )[1 + G1 ( s)] = R( s ) 1 + G2 ( s)
2.8 简化图题 2.8 所示系统的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 C ( s) 。 R( s )
2.4 设运算放大器放大倍数很大,输入阻抗很大,输出阻抗很小。求图题 2.4 所示运算放大 电路的传递函数。其中, u i 为输入变量, u o 为输出变量。
R1
i
C
− +
ui
R2
图题 2.4
uo
解:
iR1 = u i 1 − id t = u o C ∫
整理得传递函数为:
uo (s) 1 =− ui ( s) R1CS
2.13
求图题 2.13 所示系统结构图的传递函数 C ( s) / R( s) 和 C ( s ) / N ( s ) 。
N(s) G3 (s) R(s)
⊗ −
G1 (s)
⊗
−
G2 (s) G4 (s) G5 (s)
⊗
C(s)
⊗
H(s)
图题 2.13 解:求 C ( s) / R( s) 时,令 N(s)=0,系统结构图变为
2.10 简化图题 2.10 所示系统的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
C ( s) 。 R(s)
+
G3 (s )
R( s ) + −
G1 ( s) G 4 (s)
G 2 ( s)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1 试比较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优弊端.解答: 1 开环系统(1)长处 :构造简单,成本低,工作稳固。
用于系统输入信号及扰动作用能早先知道时,可获得满意的成效。
(2)弊端:不可以自动调理被控量的偏差。
所以系统元器件参数变化,外来未知扰动存在时,控制精度差。
2闭环系统⑴长处:不论因为扰乱或因为系统自己构造参数变化所惹起的被控量偏离给定值,都会产生控制作用去消除此偏差,所以控制精度较高。
它是一种按偏差调理的控制系统。
在实质中应用宽泛。
⑵弊端:主要弊端是被控量可能出现颠簸,严重时系统没法工作。
1-2什么叫反应?为何闭环控制系统常采纳负反应?试举例说明之。
解答:将系统输出信号引回输入端并对系统产生控制作用的控制方式叫反应。
闭环控制系统常采纳负反应。
由1-1 中的描绘的闭环系统的长处所证明。
比如,一个温度控制系统经过热电阻(或热电偶)检测出目前炉子的温度,再与温度值对比较,去控制加热系统,以达到设定值。
1-3试判断以下微分方程所描绘的系统属于何种种类(线性,非线性,定常,时变)?2 d 2 y(t)3 dy(t ) 4y(t ) 5 du (t ) 6u(t )(1)dt 2 dt dt(2) y(t ) 2 u(t)(3)t dy(t) 2 y(t) 4 du(t) u(t ) dt dtdy (t )u(t )sin t2 y(t )(4)dtd 2 y(t)y(t )dy (t ) (5)dt 2 2 y(t ) 3u(t )dt(6)dy (t ) y 2 (t) 2u(t ) dty(t ) 2u(t ) 3du (t )5 u(t) dt(7)dt解答: (1)线性定常(2)非线性定常 (3)线性时变(4)线性时变(5)非线性定常(6)非线性定常(7)线性定常1-4 如图 1-4 是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表示图, 图中 Q1,Q2 分别为进水流量和出水流量。
控制的目的是保持水位为必定的高度。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解:由图可得
联立上式消去中间变量U1与U2,可得:
2-8某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方块图如图2-7所示。已知电位器最大工作角度,功率放大级放大系数为K3,要求:
(1) 分别求出电位器传递系数K0、第一级与第二级放大器得比例系数K1与K2;
(2) 画出系统结构图;
(3) 简化结构图,求系统传递函数。
证明:(a)根据复阻抗概念可得:
即 取A、B两点进行受力分析,可得:
整理可得:
经比较可以瞧出,电网络(a)与机械系统(b)两者参数得相似关系为
2-5 设初始条件均为零,试用拉氏变换法求解下列微分方程式,并概略绘制x(t)曲线,指出各方程式得模态。
(1)
(2)
2-7由运算放大器组成得控制系统模拟电路如图2-6所示,试求闭环传递函数Uc(s)/Ur(s)。
2-10试简化图2-9中得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s)/R(s )与C(s)/N(s)。
图2-9 题2-10系统结构图
分析:分别假定R(s)=0与N(s)=0,画出各自得结构图,然后对系统结构图进行等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换,将其化成最简单得形式,从而求解系统得传递函数。
解:(a)令N(s)=0,简化结构图如图所示:
可求出:
令R(s)=0,简化结构图如图所示:
所以:
(b)令N(s)=0,简化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所以:
令R(s)=0,简化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2-12 试用梅逊增益公式求图2-8中各系统信号流图得传递函 数C(s)/R(s)。
图2-11 题2-12系统信号流图
解:
(a)存在三个回路:
存在两条前向通路:
所以:
(3)简化后可得系统得传递函数为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王万良版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王万良版1.2根据题1.2图所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1)将a,b 与c,d 用线连接成负反馈系统;(2)画出系统框图。
c d+-发电机解:(1) a 接d,b 接c.(2)系统框图如下1.3题1.3图所示为液位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
在任何情况下,希望页面高度c 维持不变,说明系统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框图。
解:工作原理:当打开用水开关时,液面下降,浮子下降,从而通过电位器分压,使得电动机两端出现正向电压,电动机正转带动减速器旋转,开大控制阀,使得进水量增加,液面上升。
同理,当液面上升时,浮子上升,通过电位器,使得电动机两端出现负向电压,从而带动减速器反向转动控制阀,减小进水量,从而达到稳定液面的目的。
系统框图如下:2.1试求下列函数的拉式变换,设t<0时,x(t)=0: (1) x(t)=2+3t+4t 2解:X(S)=s 2 +23s+38s(2) x(t)=5sin2t-2cos2t解:X(S)=5422+S -242+S S=42102+-S S(3) x(t)=1-et T1-解:X(S)=S1-TS 11+=S 1-1+ST T=)1(1+ST S(4) x(t)=e t 4.0-cos12t解:X(S)=2212)4.0(4.0+++S S2.2试求下列象函数X(S)的拉式反变换x(t): (1) X(S)= )2)(1(++s s s解:=)(S X Θ)2)(1(++s s s =1122+-+S S t t e e t x ---=∴22)((2) X(S)=)1(15222++-s s s s 解:=)(S X Θ)1(15222++-s s s s =1512+-+S S S=1151122+-++S S S S t t t u t x sin 5cos )()(-+=∴(3) X(S)=)42)(2(82322+++++s s s s s s解:=)(S X Θ)42)(2(82322+++++s s s s s s =2)1(12212+++++-S S S S t e e t x t t 2cos 21)(2--+-=∴2.3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2)(2)(22t r t y dt t dy dt t y d =++式中,系统输入变量r(t)=δ(t),并设y(0)=)0(y .=0,求系统输出y(t).解:Θ)()(2)(2)(22t r t y dt t dy dt t y d =++且y(0)=)0(y .=0 两边取拉式变换得∴1)(2)(2)(2=++S Y S SY S Y S 整理得Y(S)=1)1(122122++=++S S S 由拉式反变换得y(t)=t t sin e -2.4列写题2.4图所示RLC 电路的微分方程。
王万良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习题解答
王万良,《自动控制原理》,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习题解答第1章习题解答1.1 试举几个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的例子,画出它们的框图,并说明它们的工作原理。
解:开环:原始的蒸汽机速度控制系统、烧开水等; 闭环:直流电动机自动调速系统等;框图和工作原理略1.2 根据图题1.2所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1)将a ,b 与c ,d 用线连接成负反馈系统; (2)画出系统方框图。
图题1.2解:(1)a 与d 接,b 与c 接(2)系统方框图如下:电动机速度控制示意图E1.1 单闭环速度控制系统原理图如图题E1.1所示。
(1) 说明工作原理,指出哪些元件起测量、放大和执行作用。
系统的参考输入和干扰分别是什么?(2) 画出系统方框图。
图题E1.1E1.1解(1)测速发动机起测量作用;晶闸管整流电路起放大和执行作用。
系统的参考输入是电位+-器电压;电动机负载变化以及电网电压波动等是干扰。
(2)E1.2 图题E1.2所示为液位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
在任何情况下,希望液面高度c维持不变,说明系统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图题E1.2E1.2解:当液面下降时,浮子会带动电位器触头向上,使电动机电枢两端出现正电压,使电动机正向运转,通过减速器来增加控制阀的开度,增加进水量,从而使液面上升。
同理,当液面上升时,浮子会带动电位器触头向下,使电动机电枢两端出现负电压,使电动机反向运转,通过减速器来减小控制阀的开度,减少进水量,从而使液面下降。
因此,尽管用水量发生变化,总能够保持液位不变。
液位自动控制方框图如下:液位自动控制示意图第2章习题解答2.1 列写图题2.1所示RLC 电路的微分方程。
其中,i u 为输入变量,o u 为输出变量。
RL图题2.12.1解:设电路中电流为 ,则:o o idu i C dtdi iR L u udt ⎧=⋅⎪⎪⎨⎪++=⎪⎩整理得:22o oo i d u du LC RC u u dt dt++=2.2 列写图题2.2所示RLC 电路的微分方程,其中,i u 为输入变量,o u 为输出变量。
王万良 赵燕伟自动控制原理》机工版习题解答
s2 3 4
s1 3 2
s0 4
求解 F(s)=0 可得 s = ± 2 j, ± j 4 个虚跟,说明系统有 4 个根在虚轴上,临界稳定
(3)劳斯表结构如下:
s6 1 12 35 s5 3 20 25 s4 16 80
33 s3 5 25 s2 2 s1 25
→ F (s) = s2 + 5 ← F '(s) = 2s
2.10 简化图题 2.10 所示系统的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 C(s) 。 R(s)
G1
R(s)
G2
⊗_ ⊗
C(s) G3
⊗
G4
图题 2.10
解:设 G4 后为 X ,根据结构图写出线性代数方程组:
(CC=+(
X )G4
RG1 +
=X RG2
−
X
)
G3
消去中间变量得传递函数为: C(s) = G3(s)[G1(s) + G2(s)][1−G4(s)]
求 F(s)=0 可得 s = ± 5 j ,系统有两个跟在虚轴上,临界稳定
(4)劳斯表结构如下
8
王万良,赵燕伟编著《自动控制原理》(非自动化类)(机械工业出版社)习题解答
s6 1 − 2 − 7 − 4 s5 1 − 3 − 4
s4 1 − 3 − 4 → F ( s) = s4 − 3s2 − 4 s3 4 − 6 ← F' (s) = 4s3 − 6s
R(s) G1 (s)
−
C(s)
−
G2 (s)
H1 (s)
H 2 (s)
图题 2.8
解:设 G1 前为 E, G2 前为 X,根据结构图写出线性代数方程组: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绪论1-1 试比较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优缺点.解答:1开环系统(1) 优点:结构简单,成本低,工作稳定。
用于系统输入信号及扰动作用能预先知道时,可得到满意的效果。
(2) 缺点:不能自动调节被控量的偏差。
因此系统元器件参数变化,外来未知扰动存在时,控制精度差。
2 闭环系统⑴优点:不管由于干扰或由于系统本身结构参数变化所引起的被控量偏离给定值,都会产生控制作用去清除此偏差,所以控制精度较高。
它是一种按偏差调节的控制系统。
在实际中应用广泛。
⑵缺点:主要缺点是被控量可能出现波动,严重时系统无法工作。
>1-2 什么叫反馈为什么闭环控制系统常采用负反馈试举例说明之。
解答:将系统输出信号引回输入端并对系统产生控制作用的控制方式叫反馈。
闭环控制系统常采用负反馈。
由1-1中的描述的闭环系统的优点所证明。
例如,一个温度控制系统通过热电阻(或热电偶)检测出当前炉子的温度,再与温度值相比较,去控制加热系统,以达到设定值。
1-3 试判断下列微分方程所描述的系统属于何种类型(线性,非线性,定常,时变)(1)22()()()234()56()d y t dy t du t y t u t dt dt dt ++=+(2)()2()y t u t =+(3)()()2()4()dy t du t ty t u t dt dt +=+ (4)()2()()sin dy t y t u t tdt ω+=(5)22()()()2()3()d y t dy t y t y t u t dt dt ++=—(6)2()()2()dy t y t u t dt +=(7)()()2()35()du t y t u t u t dtdt =++⎰解答: (1)线性定常 (2)非线性定常 (3)线性时变(4)线性时变 (5)非线性定常 (6)非线性定常 (7)线性定常1-4 如图1-4是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示意图,图中Q1,Q2分别为进水流量和出水流量。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免费)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免费)离散系统作业注明:*为选做题2-1 试求下列函数的Z 变换 (1)()E z L =();n e t a = 解:01()[()]1k k k z E z L e t a z z z aa∞-=====--∑ (2) ();at e t e -= 解:12211()[()][]1...1atakT k aT aT aTaT k z E z L e t L ee z e z e z z e e z∞----------=====+++==--∑2-2 试求下列函数的终值:(1)112();(1)Tz E z z --=-解: 11111()(1)()1lim lim lim t z z Tz f t z E z z---→∞→→=-==∞- (2)2()(0.8)(0.1)z E z z z =--。
解:211(1)()(1)()0(0.8)(0.1)lim lim limt z z z z f t z E z z z →∞→→-=-==-- 2-3* 已知()(())E z L e t =,试证明下列关系成立:(1)[()][];n z L a e t E a =证明:0()()nn E z e nT z∞-==∑00()()()()[()]n n n n n n z z E e nT e nT a z L a e t a a ∞∞--=====∑∑ (2)()[()];dE z L te t TzT dz=-为采样周期。
证明:11100[()]()()()()()()()()()nn n n n n n n n n L te t nT e nT zTz ne nT z dE z de nT z dz dz e nT n zne nT z ∞∞---==∞-=∞∞----======-=-∑∑∑∑∑所以:()[()]dE z L te t Tzdz=- 2-4 试求下图闭环离散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z Φ或输出z 变换()C z 。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课后习题及解答
+
1 C2R2
uc
=
du
2 r
dt 2
+
2 CR
dur dt
+
1 C2R2
ur
(c) 由图解 2-2(c)可写出
Ur (= s) R1 [I1(s) + I2 (s)] + (Ls + R2 )I2 (s) (6)
1 Cs
I1
(s)
=
(Ls
+
R2
)I2
(s)
(7)
U c (s) = R2 I 2 (s)
第 2 章习题及解答
2-1 建立图 2-32 所示各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其中 F (t) 为外力,x(t) 、y(t) 为位移; k 为弹性系数, f 为阻尼系数, m 为质量;忽略重力影响及滑块与地面的摩擦)。
图 2-32 系统原理图
解. (a)以平衡状态为基点,对质块 m 进行受力分析(不再
考虑重力影响),如图解 2-1(a)所示。根据牛顿定理可写出
2
2
X (s=)
e−s s2
(s
+
1) 2
−
e−3s s2
(2s
+
1) 2
(c) x(t) = a + (b − a)(t − t1 ) − (b − c)(t − t2 ) − c(t − t3 ) X (s) = 1 [a + (b − a)e−t1s − (b − c)e−t2s − ce−t3s ] s
k1k 2
k1 k2 k1
图解 2-3(a)
(b) 由图可写出
Uc (s) =
Ur (s)
R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二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x kx ,简记为
y kx 。
若非线性函数有两个自变量,如 z f (x, y) ,则在
平衡点处可展成(忽略高次项)
f
f
z xv
|( x0 , y0 )
x y |(x0 , y0 )
y
经过上述线性化后,就把非线性关系变成了线性 关系,从而使问题大大简化。但对于如图(d)所示的 强非线性,只能采用第七章的非线性理论来分析。对于 线性系统,可采用叠加原理来分析系统。
Eb (s) Kbsm (s)
Js2 m(s) Mm fsm(s)
c
(s)
1
i
m
(s)
45
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建立的,因此,它只 是系统的零状态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有现 实意义,而且容易实现。
26
三、典型元器件的传递函数
1. 电位器
1 2
max
E
Θs
U s
K
U
K E
max
27
2. 电位器电桥
1
2
E
K1p1
K1 p 2
U
Θ 1
s
Θ
K1 p
Θ 2
s
U s
28
3.齿轮
传动比 i N2 N1
G2(s)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信号,并 以各方框输出信号的代数和作为输出信号,这种形
式的连接称为并联连接。
41
3. 反馈连接
R(s)
-
C(s) G(s)
H(s)
一个方框的输出信号输入到另一个方框后,得 到的输出再返回到这个方框的输入端,构成输 入信号的一部分。这种连接形式称为反馈连接。
自动控制原理(王万良)答案
−
X
消去中间变量 X,Y 得传递函数为:
C(s) =
G1 (s)G2 (s)
R(s) 1+G1(s)G2(s)H1(s)H2(s) −G1(s)H1(s)
4
王万良编著《自动控制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习题解答
2.6 简化图题 2.6 所示系统的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 C(s) 。 R(s)
R(s) G1 (s)
1
G1 (s)G2 (s) + G3 (s)G4 (s) − G1 (s)G2 (s)G3 (s)G4 (s)
2.15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图题 2.15 所示,求传递函数 C(s) / R(s) 。
(1) (2)
(3) (4)
R(s) ⊗
+−
+ ⊗
+ −
⊗ +
1+T1s 1+T2 s
K1 s
+ C(s) ⊗
1.4 下列各式是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其中, r(t) 为输入变量, c(t) 为输出变量,判断哪
些是线性定常或时变系统,哪些是非线性系统?
(1) d 3c(t) + 3 d 2 c(t) + 6 dc(t) + 8c(t) = r(t) ;
dt 3
dt 2
dt
(2) t dc(t) + c(t) = r(t) + 3 dr(t) ;
2.4 设运算放大器放大倍数很大,输入阻抗很大,输出阻抗很小。求图题 2.4 所示运算放大 电路的传递函数。其中, ui 为输入变量, uo 为输出变量。
R1
C
−
i
+
ui
R2
uo
自动控制原理 课后习题答案2.doc
第1章控制系统概述【课后自测】1-1 试列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系统,说明它们的工作原理并比较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优缺点。
解:开环控制——半自动、全自动洗衣机的洗衣过程。
工作原理:被控制量为衣服的干净度。
洗衣人先观察衣服的脏污程度,根据自己的经历,设定洗涤、漂洗时间,洗衣机按照设定程序完成洗涤漂洗任务。
系统输出量〔即衣服的干净度〕的信息没有通过任何装置反响到输入端,对系统的控制不起作用,因此为开环控制。
闭环控制——卫生间蓄水箱的蓄水量控制系统和空调、冰箱的温度控制系统。
工作原理:以卫生间蓄水箱蓄水量控制为例,系统的被控制量〔输出量〕为蓄水箱水位〔反响蓄水量〕。
水位由浮子测量,并通过杠杆作用于供水阀门〔即反响至输入端〕,控制供水量,形成闭环控制。
当水位到达蓄水量上限高度时,阀门全关〔按要求事先设计好杠杆比例〕,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一旦用水,水位降低,浮子随之下沉,通过杠杆翻开供水阀门,下沉越深,阀门开度越大,供水量越大,直到水位升至蓄水量上限高度,阀门全关,系统再次处于平衡状态。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优缺点如下表1-2 自动控制系统通常有哪些环节组成?各个环节分别的作用是什么?解:自动控制系统包括被控对象、给定元件、检测反响元件、比较元件、放大元件和执行元件。
各个根本单元的功能如下:〔1〕被控对象—又称受控对象或对象,指在控制过程中受到操纵控制的机器设备或过程。
〔2〕给定元件—可以设置系统控制指令的装置,可用于给出与期望输出量相对应的系统输入量。
〔3〕检测反响元件—测量被控量的实际值并将其转换为与输入信号同类的物理量,再反响到系统输入端作比较,一般为各类传感器。
〔4〕比较元件—把测量元件检测的被控量实际值与给定元件给出的给定值进展比较,分析计算并产生反响两者差值的偏差信号。
常用的比较元件有差动放大器、机械差动装置和电桥等。
〔5〕放大元件—当比较元件产生的偏差信号比较微弱缺乏以驱动执行元件动作时,可通过放大元件将微弱信号作线性放大。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2-3试证明图2-5( a )的电网络与(b)的机械系统有相同的数学模型。
分析首先需要对两个不同的系统分别求解各自的微分表达式,然后两者进行对比,找岀两者之间系数的对应关系。
对于电网络,在求微分方程时,关键就是将元件利用复阻抗表示,然后利用电压、电阻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推导系统的传递函数,然后变换成微分方程的形式,对于机械系统,关键就是系统的力学分析,然后利用牛顿定律列岀系统的方程,最后联立求微分方程。
证明:(a)根据复阻抗概念可得:即取A、B两点进行受力分析,可得:整理可得:经比较可以看岀,电网络( a)和机械系统(b)两者参数的相似关系为2-5 设初始条件均为零,试用拉氏变换法求解下列微分方程式,并概略绘制x(t)曲线,指岀各方程式的模态。
(1)(2 )2-7由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控制系统模拟电路如图2-6所示,试求闭环传递函数U c ( s )/Ur ( s)。
图2-6 控制系统模拟电路解:由图可得联立上式消去中间变量U1和U2,可得:2-8某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方块图如图2-7所示。
已知电位器最大工作角度,功率放大级放大系数为K3,要求:(1) 分别求岀电位器传递系数K 0、第一级和第二级放大器的比例系数 K 1和K 2;(2) 画岀系统结构图; (3) 简化结构图,求系统传递函数。
图2-7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图(2)假设电动机时间常数为 Tm 忽略电枢电感的影响,可得直流电动机的传递函数为 式中Km 为电动机的传递系数,单位为。
又设测速发电机的斜率为,则其传递函数为由此可画岀系统的结构图如下:(3)简化后可得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9若某系统在阶跃输入 r(t)=1(t) 时,零初始条件下的输岀 响应,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和脉冲响应。
分析: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将输入和输出的时间域表示变成频域表示,进而求解出系统的传递函数,然后对传递函数进行反变换求岀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
解:(1),则系统的传递函数 (2)系统的脉冲响应2-10试简化图2-9中的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 C(s)/R(s ) 和C(s)/N(s) 分析:分别假定R(s)=o 和N(s)=O ,画出各自的结构图,然后对系统结构图进行等效变换, 将其化成最简单的形式,从而求解系统的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王万良)第二章
18
考察单位脉冲输入信号下系统的输出
单位脉冲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为1
U (s) = L{δ (t)} = 1
U(s) 系统G(s) Y(s)
单位脉冲输入信号下系统的输出的拉氏变换为
Y(s) = G(s)
1 系统G(s) Y(s)
单位脉冲输入信号下系统的输出为
g(t) = L−1{Y(s)} = L−1{G(s)} δ(t)
2
2.1 系统数学模型的概念
自控理论方法是先将系统抽象完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处理。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各物理量(或变量) 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或图形表达式或数字表达式。
F(t)
m
f
X(t)
d 2 X (t) m
+
f
dX (t)
+ kX (t)
=
F (t)
dt 2
dt
+ ur(t) -
相应的传递函数为: G (s) = C (s) = 3s 2 + 5s + 1 R(s) s3 + s2 + 4s
练习2
已知某系统传递函数为:
G(s) = C(s) = 3s2 + 2s +1 R(s) s3 + 4s +1
相应的微分方程为: c (t) + 4c(t) + c(t) = 3r(t) + 2r(t) + r(t)
惯性环节: 从输入开始时刻就已有输出,仅由于惯性,输出要经过一段
时间之后才接近所要求的输出值;
延迟环节: 从输入开始后在0-τ时间内没有输出,在t =τ之后,才有输出。
r(t) c(t)
0τ
24
自动控制原理_课后习题答案
系统方框图如图解 1-5 所示。 1-6 摄像机角位置自动跟踪系统如图 1-20 所示。当光点显示器对准某个方向时,摄像 机会自动跟踪并对准这个方向。试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被控对象、被控量及给定量, 画出系统方框图。
图 1-20 摄像机角位置随动系统原理图
解 控制系统的任务是使摄像机自动跟踪光点显示器指示的方向。
器吸取的热量,形成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温度保持恒定。
当炉膛温度T °C 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下降(例如炉门打开造成的热量流失),则出现以
2
下的控制过程:
控制的结果是使炉膛温度回升,直至T °C 的实际值等于期望值为止。 → T ° C ↓ → u f ↓ → ue ↑ → u1 ↑ → ua ↑ →θ ↑ → uc ↑ → T ° C ↑
图(a)系统,当 u 低于给定电压时,其偏差电压经放大器 K 放大后,驱动电机 D 转动, 经减速器带动电刷,使发电机 F 的激磁电流 I j 增大,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会升高,从而使偏
差电压减小,直至偏差电压为零时,电机才停止转动。因此,图(a)系统能保持 110 伏不变。
图(b)系统,当 u 低于给定电压时,其偏差电压经放大器 K 后,直接使发电机激磁电流
图 2-33 系统原理图
解. (a)以平衡状态为基点,对质块 m 进行受力分析(不再
自动控制原理(王万良)第二章
时间之后才接近所要求的输出值;
延迟环节: 从输入开始后在0-τ时间内没有输出,在t =τ之后,才有输出。
r(t) c(t)
0τ
24
2.4 结构图
2.4.1 结构图的基本组成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是系统数学模型的图解形式; 结构图可以形象直观地描述系统中各元件间的相互
2
2.1 系统数学模型的概念
自控理论方法是先将系统抽象完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处理。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各物理量(或变量) 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或图形表达式或数字表达式。
F(t)
m
f
X(t)
d 2 X (t) m
+
f
dX (t)
+ kX (t)
=
F (t)
dt 2
dt
+ ur(t)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Q(s)
1/G (s)
C(s) = [R(s) ± Q(s) ]G(s) G(s)
30
◆ 比较点后移:
R(s)
±
C(s) G (s)
Q(s) C (s) = [R(s) ± Q(s)]G(s)
R(s) G (s)
Q(s) G (s)
C(s)
±
C (s) = R(s)G (s) ± Q(s)G (s)
G1(s)
U1
+
C(s)
+
G2(s) U2
思考:多个环节并联?
? R(s)
C(s) G1(s)+G2(s)
结论:并联的总传递函数等于各个方框传递函数的代数和。
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习题2.1 列写如图题2.1所示电路中以电源电压U 作为输入,电容1C ,2C 上的电压1c U 和2c U 作为输出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图题2.1答案:X L R LL M C R M C M C R M C C X ⎥⎥⎥⎥⎥⎥⎦⎤⎢⎢⎢⎢⎢⎢⎣⎡−−−−+−=211321321100)(& X y ⎥⎦⎤⎢⎣⎡=010001其中)(3221311C C C C C C R M ++=2.2 如图题2.2所示为RLC 网络,有电压源s e 及电流源s i 两个输入量。
设选取状态变量23121,,C C L u x u x i x ===;输出量为y 。
建立该网络动态方程,并写出其向量-矩阵形式(提示:先列写节点a ,b 的电流方程及回路电势平衡方程)。
图题2.2*答案:⎥⎦⎤⎢⎣⎡⎥⎥⎥⎥⎥⎥⎦⎤⎢⎢⎢⎢⎢⎢⎣⎡−+⎥⎥⎥⎥⎥⎥⎥⎦⎤⎢⎢⎢⎢⎢⎢⎢⎣⎡−−+−=⎥⎥⎥⎦⎤⎢⎢⎢⎣⎡s s e i C L L R C C L L L RR 0001100100111x x x 12121321&&&U 3+-se[]111−−−=R y ⎥⎥⎥⎦⎤⎢⎢⎢⎣⎡321x x x +[]⎥⎦⎤⎢⎣⎡s s e i R 11 2.3 列写图题2.3所示RLC 网络的微分方程。
其中,r u 为输入变量,c u 为输出变量图题2.3答案:r c cc u u dt du RC dtu d LC =++22 2.4 列写图题2.4所示RLC 网络的微分方程,其中r u 为输入变量,c u 为输出变量。
图题2.4答案:r c cc uu dt du R L dtu d LC =++22 2.5 图题2.5所示为一弹簧—质量—阻尼器系统,列写外力)(t F 与质量块位移)(t y 之间)(t图题2.5答案:)()()()(22t f t ky dt t dy f dtt y d m =++ 2.6 列写图题2.6所示电路的微分方程,并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其中r u 为输入变量,cu 为输出变量。
图题2.6L1R答案:dt du C u R u R R dt du Cr r c c +=++1121)11()/1(/)()(122122R R CS R R R CS R s u s u r c +++=2.7 设运算放大器放大倍数很大,输入阻抗很大,输出阻抗很小。
求图题2.7所示运算放大电路的传递函数,其中,r u 为输入变量, c u 为输出变量。
图题2.7答案:s1)()(1C R s u s u r c −=2.8 系统状态空间描述为u x x ⎥⎥⎥⎦⎤⎢⎢⎢⎣⎡+⎥⎥⎥⎦⎤⎢⎢⎢⎣⎡−−=100023100010&[]x y 011=(1) 求状态变量x 对输入变量u 的传递矩阵)(s G xu ;(2) 求输出变量y 对输入变量u 的传递矩阵)(s G yu 。
答案:(1)321)()(321++⎥⎥⎥⎦⎤⎢⎢⎢⎣⎡=−=−s s s s A SI s G xu (2)321)()(31+++=−=−s s s A SI C s G yu2.9 简化图题2.9所示系统的结构图,求传递函数)()(s R s C 。
图题2.9答案:)()()()()()(1)()()()(11212121s H s G s H s H s G s G s G s G s R s C −+= 2.10简化图题2.10所示系统的结构图,求传递函数)()(s R s C 。
(R图题2.10答案:)(1)(]1)([)()(221s G s G s G s R s C ++=2.11 简化图题2.11所示系统的结构图,求传递函数)()(s R s C 。
图题2.11答案:)()()(1)](1)][()()[()()(4434213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R s C −+−+= 2.12 简化图题2.12所示系统的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s R s C 。
图题2.12答案:3214121143242321411)()(G G G G G G H G G G H G H G G G G G s R s C ++++++=2.13 简化图题2.13所示系统的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s R s C 。
答案:4213211)()()(G G G G G G s R s C ++= 2.14 简化图题2.14所示系统的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s R s C 。
图题2.14*答案:12121211)()(H G G G G G G s R s C +++=2.15 简化图题2.15所示系统的结构图,求传递函数)()(s R s C 。
图题2.15 答案:)()()()()()(1)()()()(21212221s H s H s G s G s H s G s G s G s R s C ++= 2.16 求图题2.16所示系统结构图的传递函数)(/)(s R s C 和)(/)(s N s C 。
图题2.16 答案:5221454521)1)(1()1()()(G G H G G G G G G G G s R s C ++−−= (省略s ) 524521454532)1()1()1)(()()(G G G G H G G G G G G G G s N s C +−+−−+=2.17 系统结构图图题2.17所示,求传递函数)(/)(s R s C 及)(/)(s R s E 。
图题2.17答案:)1)(1()()(43214321G G G G G G G G s R s C +++= )1)(1(1)()(43214321G G G G G G G G s R s E +++= 2.18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图题2.18所示,求传递函数)(/)(s R s C 。
图题2.18*答案:21212121222112211212211)]([)1(])[()()(K K s T T K K K K s T K T K T K T K K K s T K T K s s R s C +++++++++++= 2.19 系统的信号流图如图题2.19所示,求传递函数)(/)(s R s C 。
图题2.19*答案:(a )3412321634231223651543211)1()()(H G H G H H H G H G H G H G H G G G G G G G G G s R s C +++++++= (b)6G 123)(a8G5)(b362412148245681724568124362436122412148568175681565437565432145433624121H G H G H G H H G H G H G G H G H G H G G G H G H G H G H G H G H G H G H H G H G G H G H G G G H G G G G G H G G G G G G H G G G H G H G H G +−−++++−−+++++++=∆6543211G G G G G G P = 11=∆ 654372G G G G G P = 12=∆ 6813G G G P = 2431H G +=∆ 68174G G H G P −= 2441H G +=∆2.20 系统的信号流图如图题2.20所示,求输出)(s C 的表达式。
图题2.20*答案:142343212121434314234231212223414434211)(])1([)(])1([)(H G H G H H G G H H G G H H G G H G H G H G H G s R G H G H G G s R H G G H G G s C ++−−−−−−+−++−=2.21 求图题2.21所示RC 网络的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
图题2.21答案:1)(1)()()(21221122121221122121+++++++=s C R C R C R s C C R R s C R C R s C C R R s R s C 将s 改为j ω,即为系统的频率特性。
2.22图题2.22所示控制系统,根据频率特性物理意义,求下列输入信号作用时系统的稳态输出ss c 和稳态误差ss e ; (1)t t r 2sin )(=;(2))452cos(2)30sin()(00−−+=t t t r 。
(1R (2R )s图题2.22*答案:(1))452sin(2210−=t c ss 312sin(410arctg t e ss +=(2)t arctg t c ss 2sin 22)2130sin(510+−+=31452cos(210)3130sin(51000arctg t arctg t e ss +−−++=2.23 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渐近线如图题2.23所示,试确定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图题2.23答案:)1100(1)1(1)1(1)1(111.0321+×+×+×++s s s s sK ωωω)(其中:K=31.6,2.42,22.4316.0221===ωωω,2.24 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渐近线如图题2.24所示,试写出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80图题2.24*答案:)01.0)(5()1.0(5)(+++=s s s s G2.25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渐近线如图题2.25所示,确定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图题2.25(1) 写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2) 判别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1)11)1113212+++×S T S T S T S K ( 161,81,1,100321====T T T K2.26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渐近线如图题2.26所示,确定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ωL 图题2.26*答案:)2(27)(+=s s s G2.27 最小相位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的渐近线如图题2.27所示,确定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答案:25.0,75.31,100;1222===++ξξT K S T S T K 2.28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渐近线如图题2.28所示,确定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ωL 图题2.28*答案:)2()5.0(2)(2++=s s s s G 2.29 某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
*答案)128.0(5)(1.0+=−s s e s G s。